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 > 地图 >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相关栏目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热门栏目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推荐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

(共 5514 篇)

  • 1、 “只求了解和认识而已”——读《看见》有感

    在《看见》中,柴静在序言中写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藏在无意识之下。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直到反复翻阅这本书特别是第十一章才能较清晰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第十一章讲述采访一位在热传视频中笑着把猫踩死的女主人公与拍摄者的故事。再读故事发展的背景时,我如众位网友一样,为小动物生命的失去感到愤怒与痛恨那个踩猫的女人。我并没有养宠物或与小动物有深切的感情,但是当想像有这么一个无力反抗的小生命被残暴的人类剥夺就感到心痛。我希望恶人有恶报。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视频女主人公的职业是我心中的白衣天使护士,而拍摄者是我认为应去揭示真相与罪恶的记者,我接受不了这种反差。

    作者与同事来到视频拍摄地。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了解到拍摄者是为了比自己一个月工资还高的收益去违背自己的善心拍下视频;视频原发布站的负责人解释它的网站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给恋足者交换关于足部的视频,而踩踏小动物的视频是一个极端的分支存在;女主人公的公开信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们的一份理解,有谁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地犹豫和对生活的烦闷?正是这份压抑和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只是发泄无辜小动物的身上,成为不光彩的角色

    当世事慢慢被拨开因愤怒而带来的尘土时,我忽然懂得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我现在有些同情这个抑郁的作文离异女人,但我不认为它可以把残忍地踩猫的责任推卸在自己脆弱的心理。我同情这个女人,甚至理解她的苦楚,但我选择不原谅她的行为。我仍然希望做错事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同的是,我现在的选择是基于我能较清晰地看到事件本来的面貌、不带偏见做出的。

    但在生活中,很多报道与调查,都是站在高尚的角度去同情表面弱势的一方,我们通过阅读报道并不能客观地认识事件的面貌。甚至,我们很容易被这种模式影响。在读报道时,我们对弱者感到心酸同情,谴责相对的强者,为自己关注所谓的弱势群体简单地被感动到一塌糊涂。有些人还以为自己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同情弱者就是高尚的。他们用恶毒的话语攻击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哪怕那个人只是对相对弱势的一方中某些被忽略的细节提出疑问。柴静写的序言人常常被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

    爸爸从小就和我说不要人云亦云。爸爸是想要我不要不经思考不经判断就对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文字表达观点。想不人云亦云就要从蒙昧中睁开双眼,从所谓强硬的政治正确的狂叫中重托出来,我

  • 2、 读《人民的民义》有感:以上率下树廉洁实干之风

    以上率下 树廉洁实干之风

    ——读《人民的民义》有感

    恒福公司 李美霖

    看完由周梅森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现实主义小说《人民的名义》后被深深的震撼。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以小说的表现形式再现了真实的官场政治,权力制衡、官场派系、反腐决心、人民利益等通过小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小说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是《人民的名义》的价值所在。我们更看到了在整个政治生态体系中一把手的率先垂范作用,风清则气正。汉东官场在赵立春和沙瑞金两任省委书记带领下呈现出不同的政治风气,一正一邪,对比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取得新突破、迈向新境界。以2012年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为标志,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党立起了标杆。随之而来的是上行而下效,上率而下行,党员干部努力践行,人民群众积极监督。通过以上率下、层层推进,管党治党立竿见影,党内新风尚逐步形成,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要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以上率下,关键在“率”,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进而示范和带动“多数”和“全面”。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正直、亲民、勤政、节俭,他用一言一行赢得了京州市民的尊重。在他带领下的官员亦开

  • 3、 读《看见》有感800字

    读《看见》有感800字

    牡丹区检察院 刘双

    知道柴静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最近一次关注她是因为2015年由她制作的关于雾霾纪录片《穹底之下》在网络上的热播。除此之外并没看过她之前的节目,但偶然一次在书店里翻了几页《看见》,然后念念不忘,终于在今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将此书收入囊中。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和琐事缠身,《看见》仍然没有看完,但仅仅读到一半就已经让我对她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因为她才真正活成了我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爱思考

    有思想的人总是爱思考。柴静到了央视之后,工作总会不时地带来挑战。最早的时候柴静主持《时空连线》,由于跟之前的节目差别太大,和自己的文艺气息不符,她遭受到了很强的质疑和批评,一度让她很是沮丧,但这没有使她一蹶不振,她通过与同事、领导间沟通,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和同事的认可。到后来,做两会的新闻节目,她对节目的形式、节目的意义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她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两会,她思考怎样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两会。每一个章节里,文字间都能感受到她不断地思考,不断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地过程。

    勇 敢

    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勇敢。2003年非典,可能因为不在北京,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好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所以无法了解那种紧张和恐惧的氛围。后来在北京上学,听老师讲北京当时的情况,学生都放假回家了,连大街上都看不见几个人,体温高一点就会被隔离起来,可见当时北京对于非典的恐惧。所以我特别敬佩柴静这个主动要求去一线非典病房采访,冒着生命危险去"探寻事实真相"的女记者。两会观察,她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形式,以直播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两会,有老百姓的期望,有人大代表间的争论,还有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批评。这种直播形式含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电视节目中其实是很忌惮这种情况的,但柴静却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还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

    柴静,让我敬佩的不只这两点,还有她的认真,她的坚持和她的善良,等等等等。正是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让我们跟着她一起看见了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事情,也改变了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态度。

    我要继续完成我的《看见》之旅。

  • 4、 读《看见》有感300字

    读《看见》有感作文

    高二14班廖一辉

    “别当了主持人你就不是人了”初出茅庐的柴静在新闻记者界里处处碰壁,但她仍尽力地,不断推翻,不断疑问,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

    尽管有些人说话很是尖锐露骨,让你处境难堪,你大可以把它当成磨炼和经验。作为记者,柴静要对付的不只是问题材料的准备,而是上司的不满和指责。“小林来是因为他有老道的经验,你来是因为他的没空。”如此赤裸裸,我能体会柴静的心情。但是,不易气馁是她的标签,她想象着另一种可能,可能我询问的再深入一些,可能我材料再准备齐全一些,她实践了,并理解了新闻多带来的意义。

    “我关心的是新闻当中的人。”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评语:想起了最近被刷屏的辱母案,如果人人都不说话,那么警匪一家、政府不作为、民众愚昧,将会变得常态化。最怕的是,过段时间,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关注热情又消退了,一切也就销声匿迹了。

  • 5、 读《看见》有感:真相背后

    读《看见》有感:真相背后

    线站处 张丰华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这是《看见》这本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整部书没有花俏的语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来,读起来不感到枯燥,有着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有时读到书中作者与同事的调侃,我也会会心一笑,有时会随着作者的文笔陷入短暂的思考。我不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这部书却给了我思考的话题,同时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在这个国度里有繁荣,也有衰败;有光明,也有阴暗;有无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这大概与作者的记者身份有关吧,毕竟常年的实事调查都是在触及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痛,而记者在调查之中也亲眼见证了这些伤痛,这无疑会改变作者看待社会的角度,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远。

    《看见》这部书可以算是央视记者柴静对她记者经历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往日生活的一次纪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话题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属于冷门,也正因它们冷门,才更加触动人心。做记者久了,体验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亲历了各种不同的伤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这部书恰逢中国正在经历转型之痛,以往挤压的社会矛盾因为媒体而几乎在一瞬间爆发了出来,这些矛盾有的是社会观念引起的,有的是经济发展导致的,也有的是突发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剧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伤痛都需要社会勇敢面对。有的问题纠缠不清,像一团拆不开的毛线,却直指时弊;有的问题显而易见,像黑暗中闪动的烛火,却无人在意。

    读完这部书之后,我却一时间想不出准确的语言来点评它,只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不浮华,很真实,困苦之中渗出快乐的滋味,每一章都有丰富而全面的思考。"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评语的时候,我有些责怪自己的肤浅了,读完一本书最大的成就不是读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而这句评语刻意地避开了书中那些沉甸甸的现实,还有那些连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书中有很多思考其实普通人也会想到,但这些思考与书中的采访联系起来却显得更加深刻。只因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经历如此多的波折,才对人生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为记者深入非典重症区采访之后,她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而当调查农村土地改革问题的时候,她说:"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而当讨论到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时,对合格的公民的阐述可谓精辟。书中

  • 6、 读看见有感

    读看见有感

    读了《看见》,深受震撼,仿佛置身于其中与当事人对话,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

    在某种程度上,《看见》是中国近十年的变迁史,大大小小的新闻报导,非典爆发、双城连续服毒自杀、2006年两会召开、华南虎照片之真假在这些报导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看见全身裹着防护服的她在病房里询问病人的情况,看见温柔亲切的她蹲下身为男孩擦眼泪,看见真诚善良的她坚决拒绝官员的贿赂。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柴静在书中说道。

    柴静有着平凡的相貌,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公元2003年,非典爆发,这场始料不及的灾难降临在神州大地上。由于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集体失声,谣言四起,民众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在这个严峻的局势下,柴静选择了用眼睛发现事实,于镜头前道出真相。尽管在非典期间一不小心就极有可能染上疾病,若治理不当,最终只会滑向死亡的边缘,但柴静提了口气,然后猛地记录下这个时候的中国。而这股让人变得厉害的气体,就叫做勇气。不久,这个勇敢的小女生渐渐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声名大噪。

    从因被批评而落泪的小女生到全面掌握新闻的女强人,令我对柴静产生钦佩之情的不单是她的勇气,还有她对事业真诚和踏实的态度。刚进入央视,柴静的神经每天都绷得紧紧的,新的挑战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上,让她喘不过气来。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比别人花多点力气,大冬天的凌晨,她依然在忙碌地工作,而正正是那些所谓痛苦的岁月成就了今天的柴静。设身处地的想,有时我们以为成功在明天,一觉醒来就能实现,但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成功的高峰需要一步一步的攀登,走一步再走一步,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作好准备。所以造就成功的秘密,是没有秘密。

  • 7、 读《看见》有感

    读《看见》有感

    看完柴静的《看见》,一方面被书中的故事所感染,另一方面,不知为何?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

    曾经,我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孩,总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当小学教师绰绰有余,目空一切。但事实上,我什么也做不好。正当我准备破罐子破摔的时候,是大家给了我重新出发的勇气。身边的同事总是无私的把她们的教学经验教给我,学校也总是给我很多锻炼、学习的机会,让我不断成长。

    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哪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了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 8、 看见作文800字

    窗外,一阵阵风呼啸而过,树叶沙沙作响,树冠已经歪向了一边,那一棵棵香樟树好像随时会连根拔起,倒向寒风。

    我哆嗦着持起笔,脑子里嗡嗡作响。好不容易把作业都写完了,时钟已经响起10点了。

    老妈,我去洗脸啦!我高举双手,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摇了摇脑袋,慢慢走向卫生间。女儿。妈妈叫了我一声。我应了一声,转头看向妈妈。她努力地睁着眼睛,好像一闭上就会立刻倒向沙发呼呼大睡。她的头发很凌乱,虽然不是银发,但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暗淡,有那么干枯。我刚刚问过医生,说是用冷水洗脸对皮肤好。她揉着眼睛,声音沙哑地说,你现在是青春期的大姑娘了,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冷水!我披着羽绒服,套着大棉裤,用冷水洗脸!我苦着脸望向妈妈,妈妈扬着眉毛,嘴角上扬,双手抱胸,笑着望着我,一副你必须这样的模样。我撇撇嘴:好吧!

    刚拧开水龙头,水溅了我一手。我像扎到钉子似的把手抽了回来,嘶地叫了一声。老妈,快过来!我大叫。怎么了呦!妈妈一脸嫌弃地说,这么矫情!妈妈打开水龙头,用水轻轻拍了拍我的脸,抖了一下,转而说道:好吧,我去给你拿热水壶。她快步走向厨房,留下踢踏踢踏的响声。可当她真的端来了热水壶,刚打开盖子,又合上了,说:算了,你用冷水吧。我只好又打开水龙头,在哗哗的流水声中畏畏缩缩地把毛巾丢进脸盆,妈妈看了看我,又关了水龙头:太冷了,我还是到点热水给你吧。说着端起水壶,抖了一下,几滴开水滚进脸盆,用手搅了几下,帮我拧干了毛巾,顿了一下,递给我。我正要接,她的手又缩回去,小声说:还是有点冷。又轻轻往脸盆里到了一点点热水。等她再次拧干了毛巾,松了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递给我,说:快擦吧。我用毛巾摸着脸,虽然有点冷。

    在这有点冷的毛巾里,在这冷与热的纠结中,我看见了妈妈对我浓浓的温情与关切。在这寒风刮过的夜晚,那一盆妈妈的爱,永远记在我的心间。

  • 9、 山西_读《看见》有感1000字

    这几天读柴静的《看见》,其中一章山西,山西说到山西煤矿开采带来的种种巨变。

    柴静家就在山西,那是汾河边上一做清朝古宅。家乡有清澈的河水,水边芦苇丛从,明黄的水凤仙、累累红珠子的火棘,还有蓝的发紫的小蝴蝶穿梭其中,屋檐下是燕雀在嬉戏,欢笑美好得不真实确实,对现在山西的孩子来说,你很难叫他对着焦黄色的天,焦黑的满是煤渣的地,充斥着焦油味儿能见度不到十米的空气,一块一块稠黑泥结成的板状的河水,来想象当年的鸟语花香。

    环保提倡了一遍又一遍,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有用吗?工厂照旧悠然地吞云吐雾,你管的了吗?生灵的悲怮在铺天盖地的gdp和金钱的诱惑前显得多么渺小。做生意的挖十年矿,赚得金玉满钵,凯旋而归。但留下来的人呢?这些祖祖辈辈守着这块地的人呢?他们能怎么办?几乎无人不患鼻炎、支气管炎,满耳的咳嗽声:一个个氟中毒的孩子咧着满口的黄牙;肺癌、肝癌、胃癌你真的忍心吗?

    你不怕住这儿的后果?

    习惯了就行,人的进化能力很强的。

    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

    《庆余年》中写道:不能怪这些百姓,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放弃自己无法知道的,享受自己能享受的,愤怒与被允许愤怒的。村中煤矿的事村长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竞选,选票当分红,一户能领两千五百块,大家伙儿都眉开眼笑。维权?环保?吃饱了撑着吧你!只有个老人,家住煤矿正上方,已经没有水用了。他对着记者哭叫着几乎疯癫,村里人看着都笑了。爱看热闹的国人只有在大难临头时才开始惊慌失措。

    破坏轻而易举,而重建需要漫长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复原。这才几年,对,才几年,原先缤纷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症,色彩在退去。老头儿看了柴静一眼,摇头道:你们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脚踩下地狱。一辆辆运煤车驶过,谁顾得上不远处云冈石窟中大佛微笑的脸上沾满厚厚的乌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岩逐渐腐蚀剥落,昔日的蛙声踪迹全无,塌落在尘埃中的青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繁复美丽的砖雕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存,汾河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岗四千五百年前,晋南兴起的陶寺文化,是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是华夏的根基。而今,高度文明的我们,却要亲手将她毁掉整片土地都被黑雾笼罩着,寸草不生。黑风在城市上空呼啸着,那是文明发出的沉重叹息。

    家乡是游子的根。那里有童年的痕迹,有祖祖辈辈生活的烙印。她是记忆的依附,心灵的归宿乡愁是融入血脉的深情。但是,当面

  • 10、 读柴静《看见》有感

    我真的"看见"了吗?

    ——读柴静《看见》有感

    樊振栋

    同龄人中自己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常常会有小伙伴问我最近有什么书推荐的。有一本书我推荐了快两年了,那便是柴静的《看见》。

    有个说法我很认同:读书是世界最好的投资,因为你仅需花几十块钱,却可以把一个人穷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历、见识以及研究成果所写成的书给买回来慢慢翻阅,把其中的养分汲取过去。谈及见多识广,想必没有比跟着一名记者去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的了,更不要说是一名有良心的记者。《看见》便是如此,这本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柴静成长的记录,也可以看做是中国这些年来在法律法规、民生、医疗、教育等方面所走的坎坷道路,其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交错复杂,你想牵一条线索,发现居然带起了一大串,各种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棉线球一样,彷佛找不到根源在哪里,想要一次性解决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书中所说的"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事实和因果中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不让很多悲剧重复的不断的发生。

    柴静其人如其名,很瘦,采访现场夹杂在一堆大男人中像是根火柴棍似的;她总是很安静的站在那里,用大大的眼睛认真的看着你,倾听着被访者的心声,她温柔似水,文字却铿锵有力。《看见》将十年间经历大事小闻以文字的形式码了出来。从03年非典、05年四川地震、到药家鑫案件,每一个事情看起来我们都很熟悉,却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她说:想要"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于是,柴静以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数十年的从业经历以及她极其睿智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用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事件背后我们陌生的一面。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了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深的镶嵌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做一个骄傲的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她说:《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

  • 2021-04-02

  • 2019-10-29

  • 2022-03-03

  • 2019-10-29

  • 2019-09-19

  • 2021-04-14

  • 2019-10-24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1-03-2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2-01-20

  • 2019-10-24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10-09

  • 2021-03-2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03-20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19

  • 2021-03-26

  • 2019-09-19

  • 2019-10-20

  • 2022-06-21

  • 2019-09-19

  • 2019-09-19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
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栏目为您提供海量的2024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范文,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大全等,带您走进读看见有感800字以上的海洋,让您细细品味。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