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河两岸读后感 > 地图 > 河两岸读后感,2024河两岸读后感
河两岸读后感相关栏目
河两岸读后感热门栏目
河两岸读后感推荐
河两岸读后感

(共 2120 篇)

  • 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精选)

    因为热爱人文地理的缘故,抖音经常刷到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仍然有一个民族,他们拥有猎枪,驯养驯鹿,仍然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习惯,早已听说过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但一直没有在意,直到喜欢的一个博主推荐这本书,于是下单买了回来。开始没有太过在意,对于纯文学的著作还是有一些排斥,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久违的酣畅淋漓又一次出现。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虽然没有蒙古族,满族听起来熟悉,但是走进他们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我已经说过太多太多的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全书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概括的话那就是死亡。死亡一个人们都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有人为了爱情,有人为了自由,有人为了理想,也有人为了他人,接连忍受丧子之痛。神秘的萨满,神秘的大神舞,带来的更多是生命的慰藉和对自然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离去给每个部落带来无法弥补上的殇,可能只有驯鹿的舌头慢慢舔着人的心灵,期待岁月的冲淡所有。

    尼都萨满和妮浩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不再想看到新萨满的诞生,达吉亚娜把妮浩留下的神医,神帽和神裙都捐给了激流乡的民俗博物馆,只留下神鼓,我们都想让玛克辛姆与那股神秘而苍凉的气息隔绝。

    再说现在放下猎枪的民族,他们和他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土地,亲吻着森林的,现代人蜂拥而至内蒙古根河市,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困惑而痛苦者的人。

    定下一个小目标,三十岁之前自驾去一趟那片森林,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细细体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太阳和月光。(万一遇见熊再说吧)!

    被生活冷待过的人,写字大抵寒凉。李碧华冷,张爱玲冷,萧红冷,快乐半生的三毛,最后一章也是冷。迟子建盛年丈夫离世,经历过过刻骨的告别,写作却是一直稳、韧。她用文字铸造了一个唯美的雪国,覆盖了杂色吵闹,覆盖了极致悲欢,自己却是一片久久摇曳的炉火。有爱,有气象,女作家里的大女人。

    终于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此书不愧是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 2、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

    因为热爱人文地理的缘故,抖音经常刷到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仍然有一个民族,他们拥有猎枪,驯养驯鹿,仍然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习惯,早已听说过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但一直没有在意,直到喜欢的一个博主推荐这本书,于是下单买了回来。开始没有太过在意,对于纯文学的著作还是有一些排斥,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久违的酣畅淋漓又一次出现。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虽然没有蒙古族,满族听起来熟悉,但是走进他们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我已经说过太多太多的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全书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概括的话那就是死亡。死亡一个人们都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有人为了爱情,有人为了自由,有人为了理想,也有人为了他人,接连忍受丧子之痛。神秘的萨满,神秘的大神舞,带来的更多是生命的慰藉和对自然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离去给每个部落带来无法弥补上的殇,可能只有驯鹿的舌头慢慢舔着人的心灵,期待岁月的冲淡所有。

    尼都萨满和妮浩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不再想看到新萨满的诞生,达吉亚娜把妮浩留下的神医,神帽和神裙都捐给了激流乡的民俗博物馆,只留下神鼓,我们都想让玛克辛姆与那股神秘而苍凉的气息隔绝。

    再说现在放下猎枪的民族,他们和他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土地,亲吻着森林的,现代人蜂拥而至内蒙古根河市,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困惑而痛苦者的人。

    定下一个小目标,三十岁之前自驾去一趟那片森林,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细细体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太阳和月光。(万一遇见熊再说吧)!

    被生活冷待过的人,写字大抵寒凉。李碧华冷,张爱玲冷,萧红冷,快乐半生的三毛,最后一章也是冷。迟子建盛年丈夫离世,经历过过刻骨的告别,写作却是一直稳、韧。她用文字铸造了一个唯美的雪国,覆盖了杂色吵闹,覆盖了极致悲欢,自己却是一片久久摇曳的炉火。有爱,有气象,女作家里的大女人。

  • 3、 读《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有感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就是那个过河人。

    题记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生活就是在长河的穿梭。我们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加速向前,时而停留在那河中央。我们的目标是到达上游,但,我们也需要在两岸的港口休憩。

    有人说,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是在铭记与忘记中不停的选择。确实,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回味我们的不平静的航行旅程,就会开始明白生活,开始明白生活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要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学海无崖

    回头看看,我升入高中也已经一年了。面对同学们的耀眼光芒与他们的一次次飞跃以及我的停滞、退步,焦急和失败感笼罩在我心头。想找人诉说却又无从说起,以致于有些自暴自弃。

    爸妈的责难倒是骂醒了我。自暴自弃、自卑、害怕,都没有一点用处,只能是无能的人的自怜自哀,不过是用来博人同情罢了,又怎么能改变现状呢?

    昔日的成功是昔日的,早已被时间的流沙埋葬。靠着那少得可怜的昔日的成功影象,是不可能再次取得胜利的,最多也只能是自愚罢了。现在的起跑线是又一个原点,只有忘记过去的荣耀,铭记全新的跑道的规则,再次努力冲刺,才能有新的积淀,才能进步。

    携手共进

    是的,我的高中生活已有一年了;也只有一年,而我们这个优秀的集体就要面目全非了。我们的三门主课的任课老师,要么是被调去海南任教,要么是出于无奈的被替换。而且对于我们这个以读理为主的班级,将会有大部分同学被分出去读文。那么,我们这享誉全校的0606也会被拆成了零件。

    此时此刻,我闭上眼睛去回忆曾经的朝夕,心里仍是隐隐作痛。篮球赛我们奋力打拼、我们奋力呐喊;运动会我们放肆冲刺,火红班旗跳动在绿野之上;艺术节我们共同真情演绎;科技节我们一同观赏;凤凰我们一起游览、嬉戏.......我们共同学习,我们共同生活......可是转眼,似乎就已经不在了。

    但是,抱怨有用么?世界不会因你一个人的哀愁而哭泣,地球也不会因你一个人而停止转动。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忘记空间的距离,铭记曾经的点点滴滴,共同接受现实,一起在不同的地点寻求共同的进步。

    家庭私语

    那么,家事呢?

    长大了,家里的担子也懂得分担了,家里的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了。母亲这个家庭管理员因为因为亲戚之间的金钱的矛盾,整天板着雷公脸;我则整天战战兢兢;父亲倒是不以为然,却也是常和母亲吵。受战火的波及影响,我的行为倍受约束,甚至被限制与亲戚小孩的交往。

    我呢

  • 4、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近日向友人借阅《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利用通宵一气呵成将其阅尽,心灵中顿有清泠荡涤之感觉!

    书中借用一位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之妻,90余岁的老妇人之口来陈述一个原生态的民族的近代发展史。对于鄂温克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而又非常原始的民族,他们面对那些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彷徨着、踯躅着。何去何从?这是他们要思考的。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现代文明创造者与体验者们或者说环保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们要反思的。

    阅读文中对于那兴安岭的动人风景的描述,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颗连着一颗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绮角上。很清凉,也很撩人。在现今的时代,这样的风景也只能在书中来领略了。

    愿天地与我们同在!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这两天拜读了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用平滑的叙事,轻盈的笔锋把读者带入了真实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中。故事主要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让读者了解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鄂温克族。笔者用第一人称、倒叙的笔法,以时间为主线,从她出生开始,一直讲述到今日,她已经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整部作品像蔚蓝的天空漂着几朵白云、像静静流动的小溪没有太大的波澜,却那么引人入胜,轻轻的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亲历鄂温克的一直部族近百年的生存变迁。

    故事中讲述了爱情、友情、亲情,那些掺杂、交织在一起纷繁的恩怨和离愁,却不会让读者觉得烦乱。这里有神秘的萨满,为了救治别人而放弃自己的骨肉,有美丽的爱情,有一幕幕的生死离别,有猎手们角杀猎物的精彩画面,显示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故事以几个大的时代为背景,最终还是叙述了两大主体,和平、环保。人类永远离不开这两个主体,笔者深深刻画了战争和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无论是从物质还是到心灵,那都是不可弥补的。

    不失为一部好书,值得一看,如果你有时间。

    【篇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作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

  • 5、 《我与浦东抗日游击队——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读后感

    《我与浦东抗日游击队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这本书由原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同志所写的回忆录,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缅怀为国牺牲的战友和浦东的革命群众,朱亚民同志对浦东抗日游击战和新四军淞沪支队的战斗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我反复看了这本书好几遍,看完以后也着实让我感动了一翻,这是一部宏扬无产阶级革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教材。这本书全面的叙述了当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朱亚民同志以及新四军的同志浴血奋战浦东大地,坚持抗日游击战的大量珍贵史实,这本书有着较强艺术风格与文学品味,同时又是一部具有史诗风格,悲剧色彩战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题材,与以往渲染美感和壮烈的战争题材小说大有不同。

    在书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智歼汉奸韩鸿生。日军入侵浦东后,韩鸿生是领鬼子进镇的大汉奸。韩鸿生在日军扶持下当上了伪大团维持会会长。日军清乡以来,他狐假虎威,无恶不作,民愤极大。朱亚民一行人重返浦东后,就收到林志杰同志的情报,揭发了韩鸿生的种种罪行。他们决定由许培元带领七八个人,组成行动小组。临出发前,他们作了具体布置和分工。朱亚民带其他同志隐蔽跟上,密切监视其他敌人,随时准备迎接。许培元等人冒充清乡委员会的,骗韩鸿生说刘团长在棉总会等他,韩鸿生信以为真,毫无顾忌地跟出来,把韩鸿生骗出大团镇后,他发现苗头不对,就大喊起来,许培元等人只得连背带拖把他拉到小猪场附近,就地击毙。看到这,我不禁叫好,能把日军面前的红人给击毙,可以看出游击队员们是多么足智多谋啊,同时,我也对韩鸿生感到惋惜与厌恶,韩鸿生终于为自己背叛中国付出应有的代价,他受不了金钱与条件的诱惑,变成了汉奸,日军的走狗,帮着日军欺压百姓,如果,人人都能抗拒诱惑,一心爱国,面对侵略者毫不退缩,一起团结努力,可能就会少牺牲一些战士和无辜的百姓吧!

    读完了《我与浦东抗日游击队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这本书,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革命者们努力的成果,我不得不向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和平、安定、我们的经济迅猛发展,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党,归功于那些英勇捐躯的勇士们。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唯有发奋图强,学好本领,才能回报祖国,回报那些地下有知的烈士们。

  • 6、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这本书讲的虽是一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沧桑,但在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平等却无处不在,它埋铺在故事的字里行间。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已过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那句话像清风,吻了我心内的平静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们成了老熟人。这一份跨越种族的平等,也愈鲜明了。我忽然想起了现代社会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太根深蒂固,当人们提到平等时想到的几乎都是人类之间的,但其实平等是无关种类界限的,不是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也同在这天地,万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古岸,他们与驯鹿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生存,他们要征服自然吗?不是。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的全部,他们把全部交付给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时候,亲眼见证了一头灰色的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姐姐的乌麦找回来了,但那头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鹿却再没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驯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驯鹿得。人和动物,没有任何一方是无偿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权利谁都没增,谁也都没减,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种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们不管迁徙去哪都带着,百年来从未变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冲突不断,生存环境渐劣,族人决定下山定居,却没带走火种。他们说布苏的房子里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不愿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独自坐在火塘前无奈而忧愁:我们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而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这样的火,怎么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孙子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柴,她又想起族人烧火从来不烧鲜木,只用树木里的枯枝断木。他们看到汉人门房前后堆着满满的劈得整整齐齐的柴时会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儿的不是柴,是他们

  • 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00字

    平等润万物无声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这本书讲的虽是一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沧桑,但在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平等却无处不在,它埋铺在故事的字里行间。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已过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那句话像清风,吻了我心内的平静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们成了老熟人。这一份跨越种族的平等,也愈鲜明了。我忽然想起了现代社会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太根深蒂固,当人们提到平等时想到的几乎都是人类之间的,但其实平等是无关种类界限的,不是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也同在这天地,万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古岸,他们与驯鹿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生存,他们要征服自然吗?不是。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的全部,他们把全部交付给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时候,亲眼见证了一头灰色的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姐姐的“乌麦”找回来了,但那头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鹿却再没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驯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驯鹿得。人和动物,没有任何一方是无偿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权利谁都没增,谁也都没减,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种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们不管迁徙去哪都带着,百年来从未变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冲突不断,生存环境渐劣,族人决定下山定居,却没带走火种。他们说布苏的房子里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不愿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独自坐在火塘前无奈而忧愁:我们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而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这样的火,怎么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孙子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柴,她又想起族人烧火从来不烧鲜木,只用树木里的枯枝断木。他们看到汉人门房前后堆着满

  • 8、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00字

    【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迟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左岸划归俄罗斯。鄂温克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之中。

    鄂温克部落生活在叫希楞柱的房屋里,晚上透过尖顶的小孔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像是挂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到了深夜,有时会听见主人公父母弄出风一样的响声,不久她的弟弟就将生了。黄昏时,他们在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喝着酒,跳着舞。狩猎时,运气好的话,会捕获一头黑熊,取回熊胆,给病弱的补身子。他们放养驯鹿,用鹿茸和兽皮去交换他们需要的弹药和食盐。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骑在驯鹿背上搬家,在新的营地搭建希楞柱。

    小说中除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部落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爱情故事,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不管是古老还是现代。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部落的萨满(巫师)通过跳神就可以给孩子看病。有一回萨满发力,还把日本军官的战马给跳死了,有点不可思议。

    故事的结局是游牧民族的现代归宿,下山住进政府建造的定居点。村支书动员主人公,一个放了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虽然主人公坚持留在山上,但是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驯鹿搬迁时的铃声变得越来越遥远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有人曾经对我说:你不是鄂温克人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呀。这样的话我确实也听过了许许多多遍。不过这句话确实也不假,我的爷爷确实是一个土生土长鄂温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对与鄂温克人的了解,也仅仅不过是指导在乾隆时期俄国占据了额尔古纳河的东岸。可是我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像并未有人提起。我挂着这么一个少数民族的称号,住在了一个汉化的城市中。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记录了大概从民国到文革时期的一位九十岁的老鄂温克的老妇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几位蒙古人,依靠着驯鹿打猎为生。从一个独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国近代史。在中华人民中的一个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现了一种中华人民的鲜有的骨气与精神。在一个看似野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着对于生命的独特体会。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可以算是一个文学中的纯天然。全篇在描写着那些或爱或恨的人们生活在森林中,那不

  • 9、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500字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弱小民族鄂温克民族,数百年前,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带。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结构安排巧妙,叙述沉静婉约,文字灵动优美,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与其说它是一壁诡秘绚丽的神奇岩画,不如说是一卷血迹斑斑的民族史诗。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桦林、驯鹿、希楞柱、猎枪等,构成鄂温克人生活的物质组成。他们崇尚玛鲁神,信奉萨满教,珍爱火种,定期从安达(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张等换来子弹、火柴、食盐、粮食等生活所需。他们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制造风声,繁衍后代。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他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断遭受严寒、猛兽、疾病的侵害。作品再现这个弱小民族经历了日寇铁蹄、文革阴影后,在现代文明挤压下走向衰落的生死传奇,为读者打开一条揭秘通道,使读者近距离观望到它短暂若流星飞逝的光华和亮度,其顽强坚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守信仰、爱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与气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猎的父亲林克,能干善舞的母亲达玛拉,隐忍孤独的伯父尼都萨满,刁蛮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软弱胆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壮的弟弟鲁尼,善良博爱的弟媳妮浩,自私固执的拉吉米,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以四组家庭的生活记录为主线,通过家庭成员之间、族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情爱故事,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都深爱着达玛拉,尼都选择退让做了萨满,林克去世后,终身未娶的尼都萨满与单身的达玛拉互有好感,两人却无法突破氏族传统习俗的桎梏,相继在孤独寡欢中死去,让人唏嘘感慨。姑姑依芙琳,经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侮辱折磨不中意的丈夫坤德,又包办儿子婚姻,迫使唯一的儿子金得上吊自杀,即便再次怀孕,故意从高坡上滚下而流产,可悲可叹,冥顽不化。听闻日本人要进山,要清理蓝眼睛的俄国人,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带领儿女逃亡苏联,伊万从没一句抱怨,积极加入抗日洪流。被狼咬残的瘸腿老达西强训猎鹰复仇,执着又惨烈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体丰满,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作品中的我回忆了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追求真

  • 10、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

    看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跌头一口气睡了三个小时。醒来时晚霞已挂在天上,中午还是成朵徐行的云,更柔和,更缥缈了,像调开的一处颜料。呆坐在屋里看天色暗沉下去,皮肤开始刺痒,觉得自己从亘古时代回到了城市中心,刚一伸脚就打翻了风扇。哪些平日里来自远处、辨不明是什么东西的底噪也变得刺耳,到底这些年是怎么忍过来的呢。

    两周前先读了迟子建的另一本书《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因为觉得名字好听。讲丧偶的寡妇放逐自己在一个煤炭小城市流浪的见闻,略失望,像女版的《第七天》,仿佛要把所有的不幸堆砌在一起,那些灰头土脸的不幸毫无特性,这让我对迟子建产生了怀疑,但还是耐着性子再看一本代表作。

    这个决定是幸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完整的、新鲜的、属于鄂温克人的世界,尽管它像《百年孤独》一样贯穿了几代人近百年的时间(20世纪),但它并没有试着往历史感、批判感的方向去走,它只是用一个九旬老妪的口吻去回溯她的一生。这是一本把自然和人等量齐观的书,不仅仅体现在观点上,也体现在戏份上,鄂温克原住民在大兴安岭里面的生活场景:打猎、采集、娱乐、抚养、丧葬、信仰,这些描写真实可感而又让人陌生,就像陈忠实的陕北、莫言的高密、王安忆的上海一样富于地域性。

    美中不足的是它也像《百年孤独》一样,读到中后期人名和人物关系已经复杂得难以记忆,自然也很难去塑造有标杆性的人物甚至主人公都不愿说出她的名字。故事性也偏单调,新生和死亡贯穿和推动了全书。

    但我倾向于理解为这是作者的安排,她希望让你读完后记住的是曾经灿烂在白山黑水之间的风物人情,爱笑好看的姑娘是有的,精悍雄壮的汉子是有的,愤世嫉俗的鳏寡是有的,舍己救人的萨满是有的,姓甚名谁倒不重要了,因为以前千百年里这些人处处都是,因为今后亿万年里他们也不复存在。人对于存在过而又失去的东西总是心存向往的,甭管那些做野人的生活是否真的比城市里自在,但能读过这么一个世界,也是一种幸运吧,四颗星。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10-19

  • 2022-12-1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09-19

  • 2019-10-04

  • 2019-09-19

  • 2019-09-26

  • 2019-09-28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2-09-2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2-12-12

  • 2022-01-26

河两岸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河两岸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河两岸读后感、2024河两岸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