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巨流河读后感 > 地图 > 巨流河读后感,2024巨流河读后感范文,巨流河读后感大全
巨流河读后感

(共 7803 篇)

  • 1、 [最新]巨流河读后感10篇

    下面是编辑精心整理的"巨流河读后感"。读书不但能够使我们在写作上大显身手,还能够感悟人世间的真理,对于作品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读后感要抓住重点,写出真情实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巨流河读后感 篇1

    读《巨流河》,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读《巨流河》,我仿佛也置身于动荡而激烈的社会,为自己将来何去何从而感到忧愁;读《巨流河》,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遥远壮阔的呼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齐邦媛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亲眼看见“挂在城墙上的人头”“洒满石灰的房间”幼年曾独自在西山疗养院,目睹了一条条生命走到尽头。后来,齐邦媛上中学了,更是辛苦。日本轰炸机忙忙碌碌,中国大地上投下一颗颗炸弹,连有月亮的夜晚都不会间歇,学生们一路向南方撤退,路上伤亡之人不计其数。读到这里,我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悲哀,为祖国所受的屈辱,也可怜当时的学生,他们与我们都一样,都是普通的中学生,但抗战时期,学生们“不知明天是否还活着”的感觉是当今我们无法体会到的。

    除了敌机轰炸,学校自身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学生们男女分开住一间大宿舍,冬天水是结冰的,气温很低,他们用厚厚的`棉被裹住自己;夏天,蚊子,臭虫,跳蚤满地都是,他们只能一边躲避虫子的袭击,一边学习,仰头便能看到从灯绳上顺势而下的臭虫。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每个人都十分认真地学习,比起今天成为娇嫩小花的我们,那么他们是不是太困难了?而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因为若我们虚度光阴,岂不辜负了这么好的条件。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曾评价过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书中,齐邦媛从小开始便经历种种挫折,但书中,她的语气平稳缓和,却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希冀。她那胸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都给人带来一种壮阔波澜的感情,如此沉重的史诗,她却能写得如此云淡风轻,展现文学的惊人之美。

    如今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渐渐遗忘了昔日的鲜血,重读这份历史,不是生气,不是哭泣,应该从这之中吸取教训,为中国的不断壮大提供帮助。

    巨流河读后感 篇2

    这周就像赶鸭子上架,短短的几天要读完两本书,还要写读书笔记,顿时感觉压力山大。时间,真得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很幸运,我参与了这场阅读,没有和这篇鸿篇巨著

  • 2、 实用读后感-巨流河读后感6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实用读后感-巨流河读后感6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巨流河读后感【篇1】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想我不会翻开《巨流河》这本书的。这是去年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也是在20xx年看完的,但看完之后一直没来得及写读书笔记。今年下定决心,要多写,不管想的深还是浅,都要有多少写下来多少,否则我这健忘的脑子,过几个月全忘干净了,只剩下个熟悉的书名。

    其实我是有些后悔现在才读到这本书的,若是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少读些辛夷坞,郭敬明,唐七公子,而是在那时候就接触到类似齐邦媛大师的《巨流河》这样的大作,立志和格局是不是应该又是另一番样子。

    这本书算是齐邦媛大师的个人自传。“巨流河”是“辽河”的别称,是一个地名。作者以八十多的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以缜密的笔力,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的垭口海结束。从儿时的故乡写起,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将军倒戈反张作霖兵败巨流河,开始从东北流亡到关内,九一八事变发生,又从北平辗转到南京,到汉口,后到重庆,在父亲的安排下,就读南开中学,后考入国立武汉大学,之后又到台湾教书。个人成长与家国丧乱如影随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读来,只能跟着当时的世界变化或悲或喜,同时庆幸我们是生在这和平时期。

    齐邦媛的个人传记应该是代表不了当时的大多数女性的。他出生于大家,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英雄,留过学,当过高级官员,办过学,办过杂志,所以她才能在那个战火纷飞,多数人颠沛流离,吃饭都困难的时代逃离东北,在重庆,武汉读书,接受到高等教育并思考国际关系和个人理想的问题。其温和洁净的性格,也可能与其父亲的耳濡目染有关。

    看这书的时候,我隐约是有些羡慕作者的,可以接触到那么多大家,比如胡适、钱穆、张伯苓、孟志荪、朱光潜、吴宓、袁昌英等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苦难都有了味道。看这本书能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文学带来的格局,情趣与深度。上学时,与舍友一起读的诗既浪漫又梦幻,原来我们中学学习到的那些抚慰人心的诗诞生于那个动荡而艰难的年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站在楼上看你”。文学是人心灵的养料。“中国不亡有我!”知识分子的呐喊,文学的传

  • 3、 巨流河读后感(精选)

    最近在读齐邦媛女士(生于1924年2月)的《巨流河》,我和作者也算是半个同乡,家乡离得不远。书中描述的那种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情景也留在我对童年的回忆里。这本书是父亲推荐给我的,连同后续出版的《洄澜相逢巨流河》一起隔山隔水的寄到我的手里,但我一直没有时间潜心阅读,这次一捧起来就放不下了。细心的父亲还把书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查了字典、标了拼音和释义,他甚至还查了一个英文单词的意思(由于作者的职业是台大英文系教授,所以书中会不时出现一些英语的原文)。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继续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和叫不准意思词查好并标注,希望文文有一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省去查字典的时间。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由于各种琐事缠身,这本书我才读到一半,但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娓娓道来、平实的叙述、朴实的语言却深深打动了我,对战火中的经历能如此平静的讲述,甚至需要无数次回忆整理自己的往事,哪怕它是那样的伤痕累累也无所谓。作者身处乱世仍能安心求学、到台湾后继续严谨治学、不倦教学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也是打动我的地方。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两个字,而且挥之不去,那就是“坚守”。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信仰是自己选定而且笃信的,靠着这种不变的信仰支持着我们的内心在起起伏伏的凡尘中始终保持坚强和乐观,这就是坚守的力量,更是不忘初心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齐邦媛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更能横向的为我们展示那段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没齿难忘的历史,看似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朴实无华和情真意切。作为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本分踏实为人,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朴实育人,守住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的生活。

    其实,一个人从“入世”到“出世”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洁身自好的并不多。命运总是会不断的向我们抛出各种难题来磨练和考验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是各种利益和诱惑,我们也总是要瞻前顾后、权衡利弊后不断的做出各种选择、逃离各种诱惑,每一次的决定和选择都会把我们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就这样走着走着大家就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书读至此,有几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小细节,第一处是作者即将就读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她的父亲给她随身带了一些钱,并叮嘱她如果有男同学请吃饭一定要把饭钱归还,作为女孩子是绝对不能占小便宜的。还有一处是作者的初恋因公殉职,她很难过,这时正巧另一位男同学追

  • 4、 【荐】《巨流河》读后感初中集锦780字
    《巨流河》读后感初中【篇一】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想我不会翻开《巨流河》这本书的。这是去年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也是在20xx年看完的,但看完之后一直没来得及写读书笔记。今年下定决心,要多写,不管想的深还是浅,都要有多少写下来多少,否则我这健忘的脑子,过几个月全忘干净了,只剩下个熟悉的书名。

    其实我是有些后悔现在才读到这本书的,若是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少读些辛夷坞,郭敬明,唐七公子,而是在那时候就接触到类似齐邦媛大师的《巨流河》这样的大作,立志和格局是不是应该又是另一番样子。

    这本书算是齐邦媛大师的个人自传。“巨流河”是“辽河”的别称,是一个地名。作者以八十多的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以缜密的笔力,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的垭口海结束。从儿时的故乡写起,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将军倒戈反张作霖兵败巨流河,开始从东北流亡到关内,九一八事变发生,又从北平辗转到南京,到汉口,后到重庆,在父亲的安排下,就读南开中学,后考入国立武汉大学,之后又到台湾教书。个人成长与家国丧乱如影随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读来,只能跟着当时的世界变化或悲或喜,同时庆幸我们是生在这和平时期。

    齐邦媛的个人传记应该是代表不了当时的大多数女性的。他出生于大家,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英雄,留过学,当过高级官员,办过学,办过杂志,所以她才能在那个战火纷飞,多数人颠沛流离,吃饭都困难的时代逃离东北,在重庆,武汉读书,接受到高等教育并思考国际关系和个人理想的问题。其温和洁净的性格,也可能与其父亲的耳濡目染有关。

    看这书的时候,我隐约是有些羡慕作者的,可以接触到那么多大家,比如胡适、钱穆、张伯苓、孟志荪、朱光潜、吴宓、袁昌英等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苦难都有了味道。看这本书能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文学带来的格局,情趣与深度。上学时,与舍友一起读的诗既浪漫又梦幻,原来我们中学学习到的那些抚慰人心的诗诞生于那个动荡而艰难的年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站在楼上看你”。文学是人心灵的养料。“中国不亡有我!”知识分子的呐喊,文学的传播也让年轻人们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书的后半部分写作者在台湾定居的工作生活,她相夫教子的同时,从生活琐碎中挤时间学知识以及中年去美国进修,回台后推动台湾代表性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交流,做文学传播者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参与小学生语文课本文章摘选的.事迹也让我深受感动。虽说历史为政治服务,但

  • 5、 巨流河读后感1500字(3)篇

                    ——读《巨流河》有感

    今晚将近11点读完了全书,后记还没来得及看,掩上书,心绪难平,虽然作者用了“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一句作为全书的结尾,好似要把这一幕人生大剧的幕布永远的拉上,作挥手诀别,但是,起始于巨流河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自有它们的生命,在我、相信也在千百个读者心中回荡不已。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齐邦媛所著《巨流河》的故事,就起始于这条河。

    故事从邦媛父亲齐世英追随郭松龄将军追求革新与和平、兵谏张作霖、在咫尺之内胜利在望之时却渡不过巨流河,终至失败流亡讲起,将父女两代人大半生的流离漂泊融汇到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之中,为读者呈现了自1924年作者出生开始近80年间个人、亲友、民族乃至大陆与台湾的许多可歌可感的故事。

    有人说,文学作品分三个等级,光有技巧(也就是优美文字)的是第三等作品,用灵魂写出的是第二等作品,用生命写出的是第一等作品,也就是最高等的作品。这本《巨流河》,我认为就是作者用生命书写的壮阔篇章。

    得出这一印象,源自两点:一是因为作者的自序;二是故事的背景、人物,以及作者对其投入的深沉情感。 

    先说自序。 八十多岁高龄的作者,在台湾版的自序中写到:“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战后的犹太人、日本人都写个不休,而作者亲历战争,心灵满是弹痕,60年来却未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过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何也?作者说:“我心中念念不忘的当年事——它们是比个人生命更庞大的存在,我不能也不愿将它们切割成零星片段,挂在必朽的枯枝上,我必须倾尽全心之虔敬才配作此大叙述。” 这种“全心之虔敬”、至真至诚的情感,在全书中时时都有体现。

     再说故事背景、人物及其中的情感。 故事集中在二十世纪。20世纪初叶至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八年抗战、四年内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家乡东北,在战争中首当其冲,最先被占领,一家人早于张作霖当权时便因兵谏失败而被迫逃亡,后来在战争中亲历深灾巨痛,妹妹夭亡、母亲几乎送命,没有一处真正的家,没日没夜的轰炸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无数的东北人逃离家乡,有的就病死、饿死、冻死在街头。一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出了多少人的悲伤痛楚、国仇家恨? 抗战胜利了,原以为梦魇会结束,但是国共纷争端倪初现,人心涣散、

  • 6、 《河王的旅行袋》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河王的旅行袋》的绘本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湖,名字叫做欢乐湖,这里生活着许多水生物比如鱼儿、虾、螃蟹、蚌、螺蛳等,它们每天生活的都很快乐,凡是生活在河里的生物都是河王的孩子。

    然而随后将要降临的一场灾难,把欢乐湖平静祥和的生活彻底打破了。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河王非常悲伤,于是河王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决定,打算带着欢乐湖远走他乡。

    河王用脖子上的鳞片编织了一个具有魔力的旅行用的袋子,将整个湖泊连同鱼虾们一起装进了袋子去寻找安身的地方去了。

    为什么河王要带着欢乐湖远走他乡呢?因为村长怕鱼吃了荷花的嫩芽,想把这个湖变成荷花湖。好吸引游客,挣很多的钱,决定用漂白粉毒死湖里的鱼虾。

    河王走了,留下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湖水没了,荷花湖变不成了;鱼虾没有了,生活在湖边野鸭、天鹅、鸬鹚、青蛙们也离开了。湖水干枯了,庄稼树木没有水的浇灌也枯死了;水没有了,村里的人无法做饭洗衣,也无法生存下去了。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也很真实。现在的许多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往河里排放污水,乱丢垃圾,破坏生态平衡;还有些人们不珍惜生活用水,让许多的生活用水白白的流掉。也许他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但是想过以后吗?如果真的没有水了怎么办?

    请我们大家从现在做起,保护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吧!!!

  • 7、 《艾雅苏克河的猞猁》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叫《艾雅苏克河的猞猁》,里面有五个故事,其中第二个故事《地下猎手》让我感动和回味。

    一匹幼马因为过于羸弱,也许是遗传缺陷,又或者是因为骒马衰老,总之,它没有喝到初乳,而且没有活过生命中的第一个晚上。尽管骒马当时也颇为着急,亲吻着幼马的背,并试图调整自己的身体角度,却毫无作用,只好随马群而去。我想在这一瞬间,骒马是多么地心如刀绞和恋恋不舍。而幼马又是多么渴望生存下来,还有妈妈那温暖的怀抱,可是所有的幻想都渐渐成为了绝望。

    我决定挖一个坑把幼马给掩埋掉,虽然之前对它有非常多的担心和不安,却没有帮上忙。第二天,发现它不见了,附近也没有什么大型的食肉野兽呀,那究竟是怎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呢?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最终才发现是獾。

    原来獾是善于挖土打洞的,它把幼马埋进地洞里做独享的准备。太奇怪了!不可思议!真是个精明的小家伙!

    它又是那么地勇敢,可却总是会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它竟然咬伤了巨大的中亚牧羊犬的鼻子。附近的牧民对獾也是厌恶至极的,它们总是找机会啃食牛的肚腹,给牧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至于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清除因为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食用,而容易在草原上腐烂的动物尸体,减少病菌的滋生,以防感染其他的牲畜吧。看来动物也和人类一样,有缺点也有优点。

    地下猎手獾,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小宇宙,不要以貌取人。

  • 8、 读齐邦媛《巨流河》随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你是否想要弄清楚,小编收集整理了资料,希望满足有很多疑问的你!

    读齐邦媛《巨流河》随想

    齐邦媛教授的回忆录《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书。

    我感到有以下优点。

    一是内容厚重。作者80高龄写成此书。一生经历了诸多重大的历史变迁。从抗日战争,到内战,到台湾和大陆从对抗到对话的各个时期,都以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亲历亲闻。有很多独家的历史细节,十分珍贵。

    二是作者既有很好的国学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养,全书既是严谨的史笔,又是优雅的散文。现在国内出版的回忆录也很多,对历史抱有严谨态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质者十分罕见。而一般大陆作家的回忆录虽有文采,但有历史感者极少。

    三是若干内容给人以现实启迪。在现代化进程中,台湾比大陆快一拍。在许多方面,可以说台湾的昨天是大陆的今天,台湾的今天是大陆的明天。

    且举一例:齐邦媛在1970年代在国立编译馆供职,主持新编台湾中学国文教科书。台湾原来和大陆相似,在党化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教科书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孙中山、蒋介石的文章比重很大,别的选文也着眼于政治需要,差不多成了政治教科书,学生十分反感。齐邦媛借重一批开明教授的支持,改变了这个格局,让语文回归语文。这有点像前些年钱理群他们组织编写《新语文读本》,向官方版陈旧的语文教科书发起挑战。所不同的是,齐邦媛获得了成功。而钱理群的《读本》至今处在边缘地位。上海的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企图告别阶级斗争史观,采用文明史观,因几位史学界左爷告状,干脆被官方封杀。而台湾教科书改革,虽有守旧势力责难,经历阵痛,毕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大陆今天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台湾70年代的水平。

  • 9、 巨流河读后感:从河到海

    《巨流河》一书由齐邦媛所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近代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这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巨流河读后感:从河到海,大家一起来看看。

    时间到了年尾,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巨流河》。之所以不想很快读完,是因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让人动情处很多,许多情节和文字需要反复品味和揣摩,有些段落必须要用笔记的形式留下来。面对已近90高龄的齐邦媛老师温和有力又朴实无华的讲述,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好读后感,没有更好的文字来评论该书,也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垭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这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流落到垭口海的故事。

    作者齐邦媛是台湾文学家,该书是作者在80多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她作为旧时代的女子有幸遇到开明并重视教育的父亲,她前半生在战火硝烟中的大陆颠簸流离,后半生在风雨飘摇的台湾潜心治学,一生都投入地读书教书,从而获得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收获满满的成就;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她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让人欣羡不已。齐邦媛先生用一种虔诚、谦虚、忠于事实的态度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及所感。从出生于东北辽宁,回望家乡的的巨流河,到接受教育,在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苦难环境中成长而来。然后去往台湾,定居长达六十余年。走过一路风风雨雨,齐先生都是娓娓道来。宛如发生在昨日的故事,十分的真实和明朗。

    这是一部巨著,也是个人传记文学,用鸿篇巨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2010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10次。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

    齐邦媛自幼流离,故乡沦陷,亲人逝去,她的人生从小就打上了悲剧的色彩,所以全书的基调就是悲伤的。可是这种悲伤在齐邦媛云淡风轻的笔墨下,则显得十分优雅,但是这种优雅却更添悲伤。她的笔下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烈士,开启民智的书匠,也有怀揣浪漫的少女。即便战火连天,大学校园依然可以安放书桌;英雄壮烈赴死,校园依然可以云雀夜莺。在作者的笔下,刚强的青年学生高歌中国有我不亡,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动乱中仍然办

  • 10、 基因之河读后感欣赏800字

    《基因之河》是一部由理查德道金斯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向我们解释了关于生命的进化过程。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文字风趣幽默。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原因,最近工作比较繁忙,晚上也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所以基因之河这本书看了很久,看书加总结,有半个月的时间,我想以后要好好静下心来才能走得更远。

    基因之河主要介绍了基因和基因在历史长河流淌的过程,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毫无疑问是个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社会等认识都非常深刻的科学家,他在文中抛出观点后很轻易地运用了各种动物习性、各种质疑点以及对答。

    第一章更多提到的是基因的概念和基础性的认识,第二章提出了创世纪中的亚大夏娃,抛砖引玉,引出后来对动物基因根源的探讨,并对神话与科学零距离进行研究。第三章更多的是写进化的趋势,以及否定生物如果某些功能没那么完整,就必定无用的错误认识。第四章再次诠释自然的选择,大自然的实用功能与我们认识的上帝的实用功能并不同。第五章从宇宙层面剖析整个星球和人类的发展,除了超行星的爆炸之外,还有信息和生命的爆炸,正是我们智人正在超越的一道道门槛。

    ()

    对于文化相对论的讨论,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诠释,如果以后再有人和我讨论的时候搬出相对论或者哲学类的语句,我想事实证据会是更有力的说辞。同时也对基因的认识进一步扩展,本书提供了多个角度(大自然、人类自身、宇宙、动物、个体、集体、时间长河中的集体)的分析,每个分析的视角都值得深思(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需要从更多视角分析某些事情)。最后的生命复制大爆炸,提出生物不断跨越各种各样门槛,并有可能从地球走向宇宙,让人兴奋。同时我也看到了为什么不能闭关锁国、不能做一个头脑封闭的人的答案,因为人类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种跨越了语言门槛的智慧动物,这已经很伟大了,语言本来应该是我们信息得到高效传递的最佳礼物,所以别让这种宠幸被埋没,一个国家往外交流,封建时代会很多人反对。一个地球往外太空交流,现在或者将来也有很多人反对。但事实是不是肯定会得到不好的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或地球人类的利益?谁也无法给到答案,这取决于双方的目的和相处、协同方式。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1-26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2-12-06

  • 2019-09-26

  • 2019-10-28

  • 2019-10-22

  • 2019-09-22

  • 2019-09-20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巨流河读后感,巨流河读后感范文,巨流河读后感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