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 > 地图 >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相关栏目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热门栏目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推荐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

(共 4259 篇)

  • 1、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3000字

    古今中外,大家对书的评价都非常高。歌德曾说过: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有益身心健康,净化思想,升华人格品德。

    我读过的多励志书,看后基本都是一些空话,非常平淡的描述,教条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总是觉得与笔者得不到很好的共鸣。无意中拜读了李开复先生著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后,感觉很不错,与其它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李开复先生,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祖籍四川,毕业于哥伦比亚计算机系。1988年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赐个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李开复先生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2009年辞职,自我创业,他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2010年创新工场帮助第一位大学生成功创业。

    《做最好的自己》是李开复先生通过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帮助中国青少年实现成功指引方向。本书是他2005年撰写的,他一步一步朝着书中自己所说的方向去努力。现在回头再看李开复先生的人生经历,他在书中所提到的理想都非常优秀的完成了。

    读完这本书,静心沉思,他提出了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思想开拓方向。

    要做最好的自己,

    第一,要知道成功的真正意义所在。

    这本书的开始就讲述到底什么是成功,他很简单的用了一副图就说明了成功的真正含义。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这便是李开复先生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核心理念。所以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潜质,主动选择,就有条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成功。也许会有人疑惑,真正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成功,搞不清自我的真正人生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了解李开复先生给成功的定义后,体会很深。成功是没有标准和模式的,成功和所处地位与名望、拥有财富的多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将二者相结合,用

  • 2、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3000字

    古今中外,大家对书的评价都非常高。歌德曾说过: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有益身心健康,净化思想,升华人格品德。

    我读过的多励志书,看后基本都是一些空话,非常平淡的描述,教条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总是觉得与笔者得不到很好的共鸣。无意中拜读了李开复先生著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后,感觉很不错,与其它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李开复先生,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祖籍四川,毕业于哥伦比亚计算机系。1988年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赐个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李开复先生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2009年辞职,自我创业,他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2010年创新工场帮助第一位大学生成功创业。

    《做最好的自己》是李开复先生通过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帮助中国青少年实现成功指引方向。本书是他2005年撰写的,他一步一步朝着书中自己所说的方向去努力。现在回头再看李开复先生的人生经历,他在书中所提到的理想都非常优秀的完成了。

    读完这本书,静心沉思,他提出了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思想开拓方向。

    要做最好的自己,

    第一,要知道成功的真正意义所在。

    这本书的开始就讲述到底什么是成功,他很简单的用了一副图就说明了成功的真正含义。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这便是李开复先生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核心理念。所以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潜质,主动选择,就有条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成功。也许会有人疑惑,真正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成功,搞不清自我的真正人生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了解李开复先生给成功的定义后,体会很深。成功是没有标准和模式的,成功和所处地位与名望、拥有财富的多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将二者相结合,用

  • 3、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精选范文)

    对敬老院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时期,那时候每个周末从学校回家,都会路过镇上的敬老院,位置偏远,透过唯一能进出的大铁门,看到老人们稀稀拉拉地坐在小房间的门口,好像一副静止的画。那时,只觉得这些老人可怜,毕竟不能在家里终老。受中国的孝文化的影响,家庭的主要模式仍在于几代同堂,老人往往是家里的一家之长,大多数的老人都能在家里得到几代人的照顾走向生命的终点。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崇老文化的弱化,也改变了年轻人的生存境遇,他们逃离家庭的束缚,选择去任何想去的城市,做任何想做的工作,然后在那里安营扎寨,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流动和突破,也反过来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让如何处理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生命总是会走向终点,伴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衰减,或多或少地需要承受不同程度的疾病困扰,大多数老年人依然能保持独立自主性,居家养老也还算安全。但在失去了独自居住的安全性、又不至于需要靠医疗体系维持生命,如何从这个阶段过渡到生命的终点?如果说《无缘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仅仅是安全和健康,更不是每天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让起床就起床,按部就班地吃饭、穿衣、洗澡、睡觉,有时甚至还要忍受各色室友的各种烦扰。疗养机构的整个运作流程都是为了实现疗养机构的目标—护理。但似乎这和监狱没什么区别。“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著名的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经常被描述为一个金字塔,生存和健康位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成就、创造力、自我实现位于金字塔顶。当你觉得自己时间很多,“一切皆有可能”的时候,最想要的是金字塔顶的东西;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此时此地的日常愉悦以及身边的亲人。所以即使是入驻疗养机构,也需要考虑能否实现个人日常的愉悦,依然可以在权利框架的允许范围内保持做自己,以此提升晚年的幸福感。而作为疗养机构又如何建设和运营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假想自己有一天到了生命的这个阶段,希望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给我什么样的服务,而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去推进的方向。

    全过程咨询因其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供一个满足各方需求的解决方案,在政府需求、投资者需求、

  • 4、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_读后感3000字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至少目睹过垂垂老去的亲人,他们的面容逐渐枯槁,活力也日益丧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们客家话称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岁,因为骨折卧病在床已经六年。为此外婆四家人轮流照料很久,大家为此真的付出了特别多没有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后一阶段真的幸福吗,我不这么认为。很简单,设身处地我就不愿意自己晚年这样度过,那是种没有自由和乐趣的

    很幸运,我在二十岁的年纪接触到了阿图.葛文德这本讲述人们如何更自如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经典《最好的告别》。阿图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后续担任了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专业技术精湛的他,由于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学经济学)专业的积累,写作功底深厚,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者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书,起因是他观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图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落后的村庄,享有传统社会中长者丰富见识所带来的地位和家庭事务决定权,加上东亚社会的集体主义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过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信息不对称也被互联网消弭,加上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完备的国家而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有这个必要去完善自己社会化养老事业,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不过根据samuel本人的生活经历,很多父辈人依然认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顺不尽责的体现,这当然与养老院生活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

    此处点到养老机构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场所,并保障一定的生活质量。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医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世纪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近百年来的普遍高寿并不是自然现象。一个征兆是越来越多人是在医院去世。

    而阿兰通过四个故事(包括老年医学专家和自己父亲)表达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疗养院中渡过类似监狱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为那里为了保障生理权益往往牺牲了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事尤其让老年人难受,而养老机构设计的人文关怀项目并不能满足很多人,他们更想要日益丧失的自由

    然而与自主对立的身体衰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根据这个问题,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束

  • 5、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_优秀读书笔记3000字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至少目睹过垂垂老去的亲人,他们的面容逐渐枯槁,活力也日益丧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们客家话称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岁,因为骨折卧病在床已经六年。为此外婆四家人轮流照料很久,大家为此真的付出了特别多没有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后一阶段真的幸福吗,我不这么认为。很简单,设身处地我就不愿意自己晚年这样度过,那是种没有自由和乐趣的

    很幸运,我在二十岁的年纪接触到了阿图。葛文德这本讲述人们如何更自如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经典《最好的告别》。阿图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后续担任了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专业技术精湛的他,由于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学经济学)专业的积累,写作功底深厚,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者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书,起因是他观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图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落后的村庄,享有传统社会中长者丰富见识所带来的地位和家庭事务决定权,加上东亚社会的集体主义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过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信息不对称也被互联网消弭,加上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完备的国家而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有这个必要去完善自己社会化养老事业,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不过根据samuel本人的生活经历,很多父辈人依然认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顺不尽责的体现,这当然与养老院生活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

    此处点到养老机构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场所,并保障一定的生活质量。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医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世纪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近百年来的普遍高寿并不是自然现象。一个征兆是越来越多人是在医院去世。

    而阿兰通过四个故事(包括老年医学专家和自己父亲)表达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疗养院中渡过类似监狱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为那里为了保障生理权益往往牺牲了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事尤其让老年人难受,而养老机构设计的人文关怀项目并不能满足很多人,他们更想要日益丧失的自由

    然而与自主对立的身体衰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根据这个问题,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束

  • 6、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1400字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1400字 最近看到财新网的一篇文章《建言十三五人口政策: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讨论在全国上下沸沸扬扬,所谓的二胎概念股也是扶摇直上。中国目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已是世界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如果计划生育的政策继续下去,不用多久人口将会转为负增长。即使现在开放二胎,也很难想象人口的增长率会立刻增加起来,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一对夫妻上面顶着四个老人,面对着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竞争压力,谁会愿意多抚养几个小孩。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口结构一直处于一个金字塔形,目前正处于一个纺锤形,很快就要变成令人担忧的倒三角形。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都很有可能要进入一个老龄人口为主的社会。如何面对死亡,不会是个人或者家庭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所要面对问题,该如何为庞大的老龄人群养老送终? 在这个时间点上看了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阿图.葛文德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同时也是患者的家属,亲眼目睹了众多病人,也包括自己的父亲由生病到离开的过程。他婉婉道来美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并与印度传统的方式进行比较。 美国从疗养院渐渐发展过来,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养老体系和临终医疗体系。这些国人目前还无法享受到的福利和服务,在阿图.葛文德眼里是有众多弊病的,也正是他这样的人在不断促进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真正的去了解老人还有临终病人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 国内并非没有启动养老产业,就拿养老地产来说,多家地产商和保险商已经在布局。但目前这些企业行为的养老地产无一例外的是针对高端人群。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老人们往往是倾其所有才能给子女凑够买房的钱,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支付目前商业的养老社区费用。人口结构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社会从事生产、经济发展、教育下一代的人口都不够,很难对养老行业投入太多的人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先重视这个问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由于巨大的人口数量,中国需要的解决方案可能会与美国有较大的差别,多多借鉴他人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在我看来,至少善终服务(hospice services),也叫做临终关怀,是一个有益的方向。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够节省大量的医疗和社会资源,并让更多的老人在生命的末期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在离去的时候更
  • 7、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最好的告别》是一部由美国阿图葛文德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老龄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书中主要讲述了关于衰老和死亡的话题。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们正处于工业时代,老人经济更独立,而且有越来越高的工资和养老金得以积攒存款和财富,不用劳作而终,他们的子女也离家去开创新生活了,不再依靠老人,但不是说老人的地位就下降了,而是老人有了更自主,更独立的老年生活。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越来越衰老,比如脱牙,骨质疏松,高血压,老人痴呆等各种因衰老所致的老年病,老人那时也无法独自生活,需要有人照顾。

    于是,有很多老人选择在各种机构养老,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

    最开始,疗养院本身经历了自己漫长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得到了社会认同。疗养院的前身是救济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接一个的被关闭,并由被政府接管,开设福利院,但是老人中有病人和残疾人,怎么办呢,于是住进了医院,可是越来越多的老人住满了医院,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康复,医院没有盈利干不下去了,便游说政府帮忙,于是,在这种偶然的情况,疗养院产生了。很奇怪,疗养院的创办并不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医院腾出床位。

    在现实中,老人的子女因为要上班,挣钱养家,没空照顾老人,为了安全和健康,把老人送进了疗养院,而老人愿意吗?老人说:自从我进了疗养院,就成了犯人,我的自尊、自由和自主权完全被剥夺了,我想要一个能上锁的门!有人说: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 这就是矛盾!

    那么,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老人过着一种受控制、受监督的机构化的生活。这是医学为不可医治的问题设计的解决办法,一种能保证安全,但是没有他们所关心的内容的生活,比如自尊、自由和自主权。

    首先,疗养院体现了局限性、机构化,缺乏生活气息,即使老人选择去了疗养院,他们也期盼疗养院可以像家一样有生气和温暖。于是,疗养院在这方面动了心思,管理者引进了狗、猫、鸟等动物,奇迹出现了:之前不能说话的老人开始说话了,之前完全孤僻、不走动的老人开始造访护士站,说我带狗出去散步,而且所有的鸟都被居民收养了,他们给每只鸟起了名字。老人们的眼里有了光亮,动物对于他们(即便是那些患严重老年痴呆症的居民)的生活是如此地不可代替。还有每周让附近小学的小孩来疗养院与老人们玩。比如共同

  • 8、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在我过往的三十年中,历经过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爷爷的离开,那种亲人般离去私心裂肺的痛还长留心间。去年,我更遭受过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腹中,未满三个月就已经胎停的打击。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离去及其爱人的永别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于是我拾起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本身是一名医学工作者。在书中既有作为医者的专业角度,也有作者作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书更多的是对让我们很羡慕美国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无趣的讲述养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作者的父亲在罹难肿瘤的案例,我读到最后真的是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关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认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我想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了就要承认,但是在老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优雅从容的老去,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去放手。

    关于死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会死去,再也见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呼吸的痛。我们总以为我们时间多到无聊,总以为有时间让我们任性一回谁让那时候的自己年轻呢?(读后感)现在的我,时间不在是毕业遥遥无期的那种慵懒,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也终于意识到生命从开始就已经意味着结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尝试,多经历,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为我还有还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为留下太多遗憾。在书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死亡的勇气,虽然在死亡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

    结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学教育工作,在中学阶段开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健康和生命的意义。类似c同学的惨剧将不会在学校发生。更重要的要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会让人消极和悲观,反而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该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气,更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宝宝和妈妈经历了第一次别离。断奶,宝宝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上学时我们的第三次别离,孩子的青春期,我们的第四次别离。爱情使我们第五次的别离。永别是我们最后一次别离.一次次别离,一次次成长。

    皮像再漂

  • 9、 《最好的告别》读书笔记400字

    《最好的告别》读书笔记400字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死亡避而不谈。中国人面对死亡,整个民族观念,都落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好多。我们这期读书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着。在人的一生中,死亡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正如书中所说,面对死亡,这是一场终将失败的抵抗。既然不可避免,怎样克服心里的恐惧,如何幸福的走好最后一段路,都是每个人需要正视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生命长度的提升是一个恩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哪怕去看垂危的病人也一直会说“你会好的你会好的”。过度的技术干预,人在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身体上插满管子,皮肤上刚缝合的伤口。这是目前中国人的常态,可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生命不仅仅只有长度,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延长生命不只是单纯的活着,人的眼睛里必须有光芒,这才是一个活人应有的样子。

    不知死,焉知生。认知死亡是想要活的更好。

    用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送给所有考虑过死亡这个课程的朋友:“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 10、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2000字

    近几年大热的美剧《权利的游戏》里有一句名言valar morghulis译作凡人皆有一死。在这个虚构的中世纪奇幻故事里,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难逃命运的安排,在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的交错与争锋中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观照现实,剧中的这句名言具有普世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承认它、敬畏它,甚至害怕它,却不见得能够坦然面对它。那么,既然每天活着都是离死亡更近一点,我们除了恐惧到底该如何应对它?

    真相似乎可以从《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一书里找到一些端倪。《最好的告别》是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经典力作,是关于美国人如何处理病、老、死问题的实证研究。在本书中,葛文德医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聚焦衰老与死亡,借助亲历者的视角道出生命无常,生死有度的朴实真谛。站在这一宿命论的原点,娓娓道来生命衰老的事实、抨击美国医疗界对老年人及临终老人的关怀欠缺,探究什么才是更好的养老方式,并高度评价姑息治疗、善终服务的积极作用以及开展这一服务的技巧和心理建设等。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直至自由生活本身。在活着的人面前谈论死亡,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敏感而忌讳的话题。然而,仔细想来,近距离的感知死亡并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结构本身的改变,高龄老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显著提升。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开展,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权利角逐关系达到新的和谐,正如书中写到的一种更自由、自主、自助的生活方式被彼此接纳。即便说我们有意对自身从衰老走向死亡的过程假装视而不见,但在某个节点却也不得不面对并参与家庭成员的这一过程。倘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那么书中抛出的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维持时,该怎么办?的问题显得残酷而现实。直白点说当生命以某种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逝去时,生活该何处安放?

    其实答案无外乎两种,向内寻求家人的帮助或对外寻找专门机构的辅助。拿我们中国人来讲,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人至老年时愈发成为主流。人们习惯于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过余生,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也把儿女对父母老来时的尽孝歌颂为一种美德。但是,很多情形也许正像书中指出的那样寿命的延长正好遇到家庭对于双薪的依赖增强,结果对于所有各方都很痛苦,很不愉快。随着工业化、少子化、经济发展及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也势必会像美国那样走上一条由传统的居家养老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的道路上来。事实上,近年来对社会化

  • 2019-11-06

  • 2022-09-20

  • 2019-11-06

  • 2019-10-29

  • 2021-03-27

  • 2019-11-02

  • 2022-12-16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3-01-16

  • 2019-11-08

  • 2019-10-11

  • 2019-10-24

  • 2021-09-08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8

  • 2021-08-31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8

  • 2021-04-25

  • 2019-11-0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3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大全,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2024,更多读最好的告别有感30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