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 > 地图 > 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

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教育的意义》有感30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教育的意义》有感30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读《教育的意义》有感3000字

徐雅飒

2017年的暑假,应该是我从教以来过得最繁忙,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放假伊始,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万名党员进党校”的党员培训活动;紧接着,又参加厦门大学——首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为期7天的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我开始了从教13年来从未有过的对自己的职业基本蕴涵、对每天要面对的课程和学生、对日常进行的所有工作的反思。有一些涉及教学最基本、最原始的问题不断浮上我的脑海——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厦大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讲课时说,现代高校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都进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他们麻木到了神经末梢,无论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看似按部就班,实际上早就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程序化运作。反观自己,从迈上讲台的那一天,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至今,我都没有深入思索过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学的特征、使命是什么?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传的是什么道?授的是什么业?解的又是哪些惑?这应该也是我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吧。在学校推荐的暑期读书书目中,我看到了戴维·卡尔的这本《教育的意义》,我的问题和它的内容正好契合,于是买来一读。

戴维·卡尔是英国爱丁堡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哲学教授,他所著《教育的意义》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对当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的基本和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第二部分学习、知识及课程,第三部分学校教育、社会及文化。每一部分有五章。全书采用“非分析”或“后分析”的哲学方法对教育哲学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并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当前时代语境下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作者的观点。由于作者在全书都采用了极具有哲学、逻辑感的语言来组织、展开他的论证,二十天的阅读,我只看完了第一部分,不过即便是这样,也给我带来了极强的思想震撼和极大的观念转变,正如译者徐悟在序中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即便我们只阅读过《李尔王》一次,也比千次一杆进洞更有益。”

在第一部分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中,戴维·卡尔的论述为我解答了前面几个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是教育?戴维·卡尔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授价值、传承文明、形成个人的人格构成和提升人格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种反功利、工具主义的教育概念解析,它让教育回归了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无独有偶,新东方董仲蠡在他的演讲中也对教育做出了几乎相同的解释,“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对我们当下无比功利和具有工具价值的教育概念观应该是一次强有力的抨击。在外部工具和信息无比便利的今天,努力地去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外语不好,有翻译软件;数学不好,有电脑计算,甚至法律条文背不完,我们可以开发电脑法官和网络判案;而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育这个崇高的事业光环下,到底还能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在考虑学生们未来的就业,上岗和职业竞争力与职业熟练程度,社会共同体像一部巨大的机器,而我们只是其中一个生产零件的部门,而这些零件的未来和他们的自我感知,没有人关心。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戴维·卡尔也在书中对宏观教育和学校教育做了区分,他认为如果从时间过程来看,那么学校教育的概念比教育的概念要小,因为学校教育只是人类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如果从教育内容来看,学校教育的内涵可能就要大于教育了,因为教育传授给人们具有内在价值的感知力、提升力和知识,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学校还是需要关注学生将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关注学生成为社会上负责的,有生产能力和经济上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技能。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教育理念中有一定的功利性、工具性观念也不为过,但一定要寻求其中的平衡点,不能舍本求末,抛弃教育的本质核心。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在我们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除了因为未来学生就业的需要而设置相应岗位技能的课程外,我们还要考虑去开设一些能满足学生作为“人”要在教育中达成的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需要的课程。

在第一部分,戴维·卡尔还阐述了教育和教学的区别以及教学的综合特征。他认为教学是个具有实践、角色和活动意义的概念,通过教学活动或过程,的确会促进教学目标,但教学和教育概念不能划等号,教育更关注内在价值,教学似乎更倾向于活动过程。因此,在作者看来,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或过程完成教育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一点,教学内容要比教学活动和过程中的方式更为重要。因此,戴维·卡尔做出这样的结论,优质的教学是不可以根据固有方法来进行研究和评测的。优质教学的特征是权威、品质和人格作用,优秀的教师既要有灵感,又要有个人魅力,是在开发教育应用技术的所有艺术气质资源上专心的人。我们当前的教学活动,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的教学内容创新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方法和方式就可能成为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当然这里面除了客观限制外,可能还有教师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的问题,导致有的教师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用一本教材、一部教案、一套ppT给学生授课。前面我们提到学校教育除了要承担学生职业化、社会化的职能,还要担负教育的本质职责,就是通过传承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让学生自我非工具性的知识、学问和技能的人格逐步形成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和教材没有区别,没有蕴含教师工作具有个人价值和人格魅力的那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站在讲台上?只为了向学生解释教材?如若是这样,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后,智能电脑或智能机器人就可以取代我们了。而如果仅靠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吸引学生,教育的本质意义就荡然无存了。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实践中的技能,还有通过多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锤炼、发掘的关于人生、专业的内在价值和原理以及作为“人”的更道德的品质和人格,也许,最终影响学生的,是这些。

关于教师这个职业,戴维·卡尔认为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职业,它首先是一种道德实践工作。教师在履行教学职责时,必须更确切地认识到自身的道德责任,优秀的教学必然包含道德品质元素,而且始终是与教师本人紧密相联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职业领域与教师本人的生活领域不能完全割裂,教师在生活中反映和体现出的品质与人格将会延伸到教学中并最终对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者在谈到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的问题上,认为管理技巧对于强化教学管理和改善课堂纪律,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即使教师运用管理技巧,也未必能提高他的权威或改善班级的纪律状况,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心和信任。而优秀教师之所以被人怀念,不是因为他的管理能力,而是他的美德和品质。对于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我不能完全赞同,因为在学校这样集中组织教学的公共单位,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还是必要的。但在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他们“真正在课堂上”,而不是人来了,心和脑子都没来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深思和着手解决的问题。在厦大学习的几天里,每个课堂上,厦大的培训教师也会跟我们分享他们学校的学生上课纪律问题,一样有整排睡觉、不听课玩手机的情况存在,这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我不是完全赞同戴维·卡尔的观点,但我一样坚信,教师本身对学生和职业的信任、尊重和专心、真诚,的确会是改善与学生关系以及改良课堂纪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同时,我赞同作者说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不是技术性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用自身比较高尚和恒定的人格、品质来引领和影响学生,而绝不是把自己置身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驯服者的位置上,来强迫、控制和命令学生。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第一部分的粗浅感受,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共同分享,《教育的意义》我将继续读下去,也希望沿着书中为我打开的广阔视野,向我职业的未来不断前行。

作者:徐雅飒,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法律事务教研室主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3000字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3000字

陈 望南枝

近日读了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让我产生不少启发。这些感想不是推翻当下某些认知理论,而是就像转到房子背后从而窥得其某些本已存在但与以往所见有所区别的方面。有些问题似乎从未细加思考,被社会的约定俗成所遮蔽。对于自己的工作,从来都是想着如何直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却不去想想这方向为何会往这而不是往那儿。孩童为什么学习?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吗?他们内在的动力是什么?这些看似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些看似与我的工作生活略有一点距离(如果不去思考我依然可以从事我的工作),其实都是很有必要认真对待的。就此写下自己在读书中的一点小小思考,表述应该有点混乱,仅作记录。

一、学习的源头

孩子为什么学习?从出生开始,孩子在家里便有“学习”行为,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有着情不自禁地模仿行为。而当认知系统发育到一定程度,便需要得到更为系统的学习。

“当儿童的兴趣集中在学习家庭以外的社会方式时,学校就出现了。学校的目的在于使他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侪群体进行互动的细节,使他熟悉蕴含在文化之中的观念,并且将其作为必须使用的思维工具去观察和理解他周围的人类生活之发展状态。”(p70)为什么学习?因为他从最初的无意识模仿到后面发生“兴趣”,比如他不满足与父母进行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后,便要学习父母间在实行的交流规则,他不满足只与父母交流时便会自发地学习与其他人之间可以实行的交流规则。所以学校的出现,使因为儿童有必要通过学习参与到社会,是一种从个体参与到集体中的途径。这是一种宏观的统筹安排。而儿童学习的原始动机是“兴趣”。

那么“兴趣”又是从何而来?杜威说“我认为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受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兴趣”来自“刺激”。当他进入社会群体中,能力便受到刺激。当他与群体成员无法交流时,便会因为这样的刺激而对群体成员中的交流规则产生兴趣。而这刺激与兴趣的最终源头,是儿童想融入群体的动机。既然学校时帮助孩子进入“社会”群体的机构,那就必须明确儿童的“刺激”与“兴趣”对他们的意味,不应抛却、遗忘教育、教学于人类而言最原始的目的。

二、学习的误解

宏观地来看,学校的存在、儿童学习的原始动机是那样紧密相连。而当下,谈教育、谈学生等等,似乎已经有些舍本求末。尤其于我等一线教师而言,谁会去细想儿童于学校意味什么,学校于“人类”意义上的“儿童”意味什么。在杜威的书中,儿童的“兴趣”是从“个人”到“集体中的一员”,从“家庭”到“学校”的,是其在家庭中无法满足而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但我们当下的各种学习,其实于生活的联系似乎不太密切。“学习”高于“生活”,“生活”称为“学习”的基础(辅助),本应是“学习”服务于原本就存在的“生活”——通过学习从而更好地生活。这样的结果,与中国历史、传统观念都有关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控制着古人,也影响着当代人。于是儿童学习的“兴趣”从一开始就显得过于生硬与枯燥,可以说它也是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相脱节的。我们学习生字词语等等,变成了获得成人肯定的行为。“语言固然是一种逻辑的工具,但基本的、最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的工具”(p99),“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形式只是符号”(p150)。

经常会听到一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凭自我意志为儿童挑选的教学材料,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兴趣,有点像在温室里种反季蔬菜。“毫无疑问,娴熟的教师经常能够成功地唤起儿童对这些事物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或多或少是以人工的方式激发的,而且,当激发时,兴趣有点做作,与儿童生活中的其他兴趣没有关系。”儿童一开始进入集体中必然还保留着从家庭转向学校时的兴趣,那种兴趣从他们内心出发,真是而生机勃勃。但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到了小学高段,有点难以辨别他们的“兴趣”,而有许多的“兴趣”则是后发的,像在黑板上擦掉原有的内容而加以重新书写。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儿童的思维模式更像是被集中统一扭到一个频道上。“他的思维集中在对形式的纯粹辨认和表达中”(p153),“书本上的资料与儿童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资料与分离——在儿童处理后者的良好的组织能力形成之前,前者就强加给了儿童——是非自然的分离,它只能产生有缺陷的欣赏标准,只能让感性的和短暂的兴趣高于有价值的和永恒的兴趣。”不得不说,学校的教育与最初的目的有些不相符了。我们现在教学目标中时常会出现刻意服务于生活的目标,大概也是发现学习行为与生活习俗等越趋越远。如果一开始便不曾分离,为何之后还要“回归”?儿童一开始便是从生活中而来。可以看出,我们在让儿童进入学校后是先让他们适应、服从群体生活方式,然后再回过头来关心他们一开始来这里的“兴趣”,很可惜到了那时儿童自己都忘了“兴趣”为何物。

三、学习的方向

学习,当然首先得正视儿童的兴趣。这里的“学习”,不是单指语言、计算等在学校里通过各种方式考核是否掌握的形式,而是指作为人类需要尝试、掌握的基本以及拓展性的技能。如烹饪、缝纫等,如对自然事物的了解等,作为一个人类(群体中的一员)应了解掌握这些生活中的技能。而确实,入学前的儿童对家中大龄人员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会模仿大人的样子握着锤子敲打,他们会模仿大人的模样给洋娃娃剪衣服,他们的兴趣全在这种模仿上。但是进入学校后,“兴趣”会被刻意更改,这无疑是一项违背生命成长的举措。并不是指我们学校教育就该抛弃语言学习等,而选择锄地、耕种、缝纫等生活技能,而是应该保留儿童的最初兴趣,不应像现在这样侧重形式如此明显。

“在我们许多学校中流行的以不自然的、机械的单调低沉的和歌咏方式阅读的现象,恰恰是缺乏动力的表现,阅读被变成了一种孤立的技能。”(p152)新的“兴趣”被人为强势“培养”以后,容易变成“基因异变”。“没有人能估计这种纯粹形式上的连续不断的操练所带来的麻木和僵化的后果。”如果在长期的学习之后,儿童对形式已足够习惯以及掌握,当他们离开校园发现最初的对于自己能力的刺激依旧存在,又该如何看待自己这些年的受教育。

学校学习与儿童“兴趣”的脱离有许多呈现,比如我们让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名著。有许多书并不适合小学生,但当下社会可能给人一个假象——读名著才算爱读书。或者教师未加挑选就将大量书籍推给学生读,也是对他们的伤害。儿童在少年时期读了某本名著,他当时确实读懂了一些,但与这本书能给人带来的内容而言可能是九牛一毛,而在他接下来的人生中一般不会再次阅读。这便是浪费了这本书的价值,同时从另一角度而言,这个孩子也可能对该书做了错误的学习。“由于文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压倒一切地要求儿童在学龄初期就学会阅读,我觉得这种思维似乎是一种曲解。正因为文学如此重要,所以才适合把书面语言的引入推迟到儿童能够欣赏和理解其真实含义的时候。”(p155)如果强硬加入,儿童也会适应,但终究阅读只是为了阅读。

如果我们刻意关注儿童的学习,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我们不是为了享受关注而关注这些事情,而是心中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视阈范围。如果我们心中有了儿童即将要适应的固定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在儿童身上看到与该目的有关的事情。”(p109)毫无疑问,这使得我们的观察也有了局限性。杜威认为“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能使他工作得罪起劲、最有效果。”我们在教育中应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础,这一“兴趣”不是指对某样玩具,而是从他们生命发展而来的对某些事物本能的产生“兴趣”,而是对群体对个体能力的刺激而来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而不是掌握信息。”希望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清明,抛开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

读《婚姻的意义》有感


关于性别的一些思考

——读《婚姻的意义》有感

当今文明受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标榜追求个体解放、消解现成的理论、摧毁传统文化,极易让人剑走偏锋。面对现代青年基督徒中许多错误的婚姻观,提姆?凯勒牧师所著的《婚姻的意义》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秘诀。在娓娓声中以摧枯拉朽之态纠正了当代人自私偏执的婚姻观,以真理为根基,用爱建构出一个完整又正确的婚姻理念,回到上帝起初设立婚姻的心意中来,让基督徒在婚姻中体认上帝的救赎之爱,塑造彼此的品格得以成圣,并且借着连和生儿育女、创造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体。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21岁的美国女大学生杰米·雷恩斯从18岁开始服用睾丸素(这种激素能使变性者的容貌更加男性化),并且用照片记录下每一天她外貌上的变化。一开始她只打算拍一年,但第一年她的胡子没长出来。第二年变化越来越多,她的脸开始变长,脸上的婴儿肥也没有了。服用睾丸素两年后,她开始有胡子了,为此她兴奋不已。直到服用睾丸素三年多后,雷恩斯长出了"骄傲"的浓密胡须。在YouTube上一直关注她的小伙伴们也都拍手叫好认为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并且有了完美的结局。

我看不懂这个妹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并且我很纠结该称呼她为Miss.还是Mr.,我更不懂这些看客们的心理,何以为一个违背伦理的事情摇旗呐喊。这也许就是后现代主义下的人们的心理表白,认为性别纯粹是"社会构建".他们认为性别不是生物学决定的,而是文化习得的。不仅性别是没有固定"本质"的纯粹社会产物,人类身体本身也以多种方式受到社会力量的形塑和改变。我们能够赋予我们的身体以不同于通常被认为"自然的"那种意义。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包括锻炼、节食、穿孔,展现个人的风格以及接受整形外科和变形手术等——选择构建和重构他们的身体。

而这些"弄潮儿们"所谓的性别的"自然意义"就是圣经中神最初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创世纪1:27中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圣经中第一次提到人类创造时就提到了性别的分角色塑造。在本书中,作者提到"这意味着,我们的男人身份和女人身份不是次生的因素,而是人性的本质。神并非将我们造成一种通用人类,后来分化为两性;不是,神从一开始就把我们造成男性和女性".可见,神对男性和女性角色有不同的心意更有不同的角色塑造,并且赋予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能力来完成各自的呼召,从生理上、社会分工上、家庭职责中完成神的使命。如果我们故意无视神的设计,轻视这些性别恩赐,那么我们就不能理解自己甚至会陷入迷失中。

今天的我们被称为"迷失的一代",因为我们找不到存在感和生存的意义。于是我们迷失在虚拟世界中、迷失在毒品药品中、迷失在欲望沼泽中,到现在甚至于迷失在性别定义上:我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这真是何等悲哀!也许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重寻自己,用神的话语模塑一个本我,摸清造物主的心意,活出人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000字


我觉得写一写关于阅读《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倒是很适宜,正在自己去深层次地想一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回到《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名与上次写的叔本华的《生命的智慧》类似,特别像是心灵鸡汤,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心灵鸡汤,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医生写的,是思考非常深刻的一本书,甚至在很多章节都接近于是一本学术书籍。

虽然有些地方有点晦涩,但是整本书的内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和体会,有助于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面,我们在怀念故人的时候,也特别适合去结合这本书,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到底要追寻什么样的意义。

作者维多克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美国的临床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出生于奥地利。他发明了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学派。由于其是犹太人的缘故,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关押于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后面也转移到了其它集中营)。这本书的前面70%都是描述他在战俘集中营里的体验、见闻和思考。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阐述意义疗法的作用。

作者对奥斯维辛战俘营里面的生活描述非常详细,但是如果复述起来却是非常地沉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所谓灭绝营,就是指用来做种族灭绝的营地,也就是说这些囚徒被弄到集中营来之后,最终的目的是把他们都杀死。

奥斯维辛是最大的也是最出名的灭绝营,囚徒们通过火车被运到集中营之后,一些老弱病残的,就直接赶到毒气室(作者在书中叫煤气室),奥斯维辛有4个毒气室,这些人被脱掉衣服,以为是要让他们洗澡,实际上几千人都进到房间之后,大门一下被装上,然后开始从屋顶开始喷毒气,人们都往四周拥挤,最终这几千人全部都毒气毒死。然后再被扔到焚尸炉中焚烧掉。

这种屠杀和焚烧在集中营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尤其是在1944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天要焚毁6000具尸体。到后来,德军觉得用焚尸炉烧太慢(焚尸炉赶不上德军的杀人速度了),成本也高,他们主直接把人推到沟里面,然后随便烧到一半,就用土掩埋了。

而那些强壮的囚犯,则被逼着去做苦力,如果在劳动过程中,犯了错误或者生了病又没有办法治好,那么都有可能再被赶到毒气室,然后立即被杀死。作者因为是医生,就被利用去给部门轻微的囚犯治病,所以生存环境相对要好一些。由此可见,手中有一项技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有作用的。

作者通过描写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中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对于生命的感悟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集中营里面的生活,作者感觉到了自己一无所有,包括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了。不论囚犯之前是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的,到了集中营之后,都没有了任何的尊严,囚犯住在恶劣的茅舍中,吃着营养很低的食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并且稍不甚就要被酷霸和当局用皮鞭抽打。

作者是在努力探寻当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情况下,会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在没有什么可以推动的情况下,活下去成为了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如何才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弄明白为什么要活下去。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的痛苦都能够忍受得住。

为能够让当局和酷霸相信自己自己还能够工作,而不用被投入到煤气间去,大家都要坚持每天刮胡子,精气神良好,努力工作,看上去完全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外出的时候,尽量走在队伍中间,避免被酷霸看出来问题。

作者还利用自己是心理医生的优势,帮助酷霸分析爱情和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酷霸的好感,从而才躲过了很多次被送到煤气间的厄运。那种在绝望中努力探索活下去的意义,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可理解和体会的。但是,也正是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意义。反过来说,也许只有在那种情况下,让我们看透了生命意义的状态才是正常的,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的我们,谁又能说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状态呢?

在那个集中营里面,每个人都为了活命的特殊环境中,就很容易能够看出来一些人性中的阴暗。比如酷霸就是当局用来管理囚徒日常工作的人,但是酷霸自己的身份也是囚徒。他们被当局从囚徒中挑出来。这些酷霸们为了能够稳定地做酷霸,对于同是囚徒的同胞们的打骂异常凶猛,打人时从来都不恋同胞之情。看到这一段时,我就想起来那些抗日神剧中的汉奸,这些人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就可以对自己的同胞破口大骂、大开杀戒。人的劣根性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强烈,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可以和征服者一起对自己的同胞下手,并且在很多时候,比征服者下手还要更狠。虽然说人的行为受内因的决定,但是外因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集中营里面为了活下去,每个人都学着认识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对于生活都展现了超强的适应能力。比如住宿的环境很恶劣,大家白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住在一间茅屋里面,有的人为了舒服一点,就把很脏的鞋子垫在头底下。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作者的浅睡易醒症还治好了,由于太累,即使大家晚上是在茅屋的大通铺上,也都可以睡得很香,不会失眠。也还有很多其它的恶劣情况,比如无法刷牙,不能洗澡,一件T恤可以穿半年,但是这一些都不影响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能够走出集中营是大数人的目标。大家都忍受过来了。

就如同我们出去爬山一样,到晚上的时候,钻进帐篷里面,一会儿就睡着了,这处情况下,没有人会失眠。在户外六七天不刷牙、不洗脸也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在乌孙古道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队友就曾经躺在帐篷里面说:我不相信世间还有失眠这回事儿。是的,在那个情况下,任何人躺下去不超过3分钟都能够睡得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恶劣地环境中,囚犯们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比如当有室友死亡时,他们会冷漠地看着他死去,然后去翻刚刚死去的队友身上的东西,看可否能够找到有用的物品。众俘虏会一哄而上,就在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旁边,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囚犯死去了,倒在了茅屋中,其它人就把其拖出去了,在过台阶时,尸体的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咚地一声。这时候作者正在旁边喝着粥,而就在几小时前,作者曾经和死者亲密地聊着天。这种瞬间的生死之间、阴阳相隔,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刺激,但是,如果反过来去想,是不是我们平时把生命看得过于漫长,是不是我们太过不珍惜生命了呢?到底哪一种认知才是我们的世界观中应该建立起来的呢?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在绝望和孤独的生活中,囚犯们也在通过追忆过往的生活,以及寻找心灵寄托,努力想要找到活着的意义,于是出现了招魂术、宗教热、艺术节等。所以,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作者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优势,在集中营中努力地帮助其它人寻找活着的意义,从而最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作者想让人们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即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每天每个时刻都在使用选择的机会。

这本书最终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是要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而是要赋予生命什么意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境遇都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的,每个人每个时刻都有理由去抱怨上天对自己太不眷顾,为什么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太糟糕,但是这种抱怨却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态度对面对,赋予生活意义才是正确的做法。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最终要在生命里留下什么,都是我们每一次选择所导向的结果。

不多写了,这本小书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样,都是值得偶尔拿出来细细品味的,我所描写的精华不足原著的十之一二。本来想放几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照片的,但是实在是太残忍,为了不影响本公众号的画面,也不放了。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就可以了。

读《母亲的意义》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母亲的意义》这篇文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篇文章讲的是:1992年9月1日,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妈妈送女儿上学。这位妈妈是乞讨者。妈妈跪地地哭求,但学校为难,因为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妈妈沾憨带哑,连自己的姓名和老家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后来,妈妈又改成了带女儿捡破烂。有一次,女儿不走了,原来是一个女孩在弹古筝,妈妈拉女儿走了。后来,女儿经常去听。有一次,那个弹古筝的女孩收留了她,并给她取名张月,定为6岁,生日是相识的那天。那女孩带她学古筝。经过她的努力,许多次比赛都获得了一等奖。而她的妈妈却死在了窑洞里,经检查发现,她已经患癌一年多了。

我十分敬佩文中的那位妈妈。她不顾自己的生命,供女儿学古筝,而自己一直都在捡破烂。但谁也不知道,她竟然串了癌症,她自己觉得不舒服也没有说。她为了女儿竟觉得自己的安危并不重要。其实,不光是这一位母亲特别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不光是像这位母亲一样的敢于牺牲自己,平常我们的母亲的一句问候就包含着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母亲对我们的爱!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000字


本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一个从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著名心理学家,一个为了父亲放弃美国签证而冒着被送集中营风险留守下来的儿子,一个因为对事业的追求、妻子的爱而在巨大磨难中坚持下来的丈夫,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纳粹集中营随时可能死亡的威胁,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折磨,似乎让大部分人都会找不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和勇气。弗兰克尔也经历了这样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为何还要坚持?

他自己思考并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三种方式,并据此创立了意义疗法,帮助很多心理有问题的人重塑了人生。值得回味的是,书中很多的语句都让人发人深省,促使我们去思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义,而这才是一本书能够达到的最真切的高度。

弗兰克尔作为意义疗法的自我创造,源自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在奥斯维辛的那段惨痛并没能打倒他,也恰如尼采所言,他变得更加的强大,强大的体现不在于以自身的能力去对抗命运,而是把自己的命运放置于社会的历史潮流中,安插在人群的内心间,就像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他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让别人发现他们生命的意义。

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三种方式:

1. 创造或者从事某项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

自己喜欢并能体现价值的创造性的工作,能极大的提升个人的生存的意义感。人会变得充实而且幸福。在纳粹集中营中,重新编写自己遗失的心理学著作的手稿,是他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让弗兰克的坚持变得更有意义!

2. 全身心的体验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体验世界的真、善、美,体验爱和被爱。

艺术、宗教、文化、亲情等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让人体验到美,体验到爱。有了女儿之后,我才深刻地感受到,能够真正的不求回报的爱一个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3.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

面对苦难,永不放弃,战胜自我,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苦难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坚持让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能够直面苦难,以战胜苦难为骄傲,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一样,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战胜任何挫折,这种人是多么令人尊敬!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我,变成这样的人,那是多么幸福和有意义的事情?

集中营里,绝大部分的人是死于精神奔溃,丧失斗志,真正坚强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看完这本书,我们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自己的精神,在于自己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生命的意义并没有伟大而卑微之分,强弱之分只在于我们对于这份意义的认识和责任。责任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保障,自由必不可少,但自由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只有自我责任感的督使才能成就目标。哪些人能够在最惨烈的集中营中生存下来?弗兰克尔通过自己的观察给出了答案,是那些抱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且意识到这个意义是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人。找寻到意义,责无旁贷担负起这份意义,就像太史公写《史记》,缺一不可。

一旦这份责任感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很容易在困顿中放弃,放弃坚持,反而去追求短暂的快乐和享受,在书中有描述过那么一段真实的现象,当某个犯人早上不再起来,开始抽珍贵的烟时,那么他将在24小时内死去。从而反观社会性问题,享受短暂的快乐,追求及时的享受,恐怕亦是对生命意义的缺失,只是现今社会并不会如此的残酷,不过就最终结果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弗兰克尔基于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认为一旦人若是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便能自行克服那些意缘性的神经症,在书中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头因为挚爱的妻子的去世而深陷抑郁不能自拔两年,弗兰克尔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是你先你的妻子而去世,她会怎么样?是的,相爱是两个人对等的付出,她会如同这老头一样难受,那么,他活着是为了承受这份不让她吞咽的苦果,这便是这份苦难的意义,牺牲的意义,也是他活下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治愈了这个老头的抑郁,让他不再沉没在这份痛苦中不能自拔,因为他开始认识到他目前状况的意义所在。

难能可贵的是,弗兰克尔并没有否定宗教,他是真正做到中立接受,从他后面自身的生活中也能看出端倪。他能够很好的运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作为治疗的基石,在一个案例中,父亲因为儿子的死去而痛苦不已,而真实的痛苦原因是他的儿子会在天堂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具体因死因而定,而他老死的话却不高,他担心的是自己死后不能和儿子能够相遇相见,这样的问题放在咨询中恐怕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原因,都会尽量绕开宗教的因素而从情绪作为切入口,但弗兰克尔没有,他直接通过宗教中的教义,通过现世中忍受痛苦能够达到同样的高度,这赋予了父亲在生活中的意义,给了他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就这么简单,也有效。

从阅读开始,我便也开始思考,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每个时间段这个意义都是不同的,但每个阶段都会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就像书中所言,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事,那么人只会去做两件事,一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也就随大流,一件是别人希望你做的事。

至于如何选择,从事某项事业,如果上述情况下,我们在工作中找到了意义,那么同样是值得可喜的,或者通过爱一个人,真诚地去爱一个人,我们能够发觉她未完成的意义,那么对自己而言,也会更加的明朗,再者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即使如此我依然没有能够明白我生命的意义,但明白的一点是,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我想做的事我不能放到未来来做,如果这个选择下将要面临某些痛苦,那些痛苦会然我成长地更加强大,去忍受它,何惧之有!

生命的意义――读《灯光》有感 (450字)


一口气读完了《灯光》一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郝副营长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

我掩卷沉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万分的珍惜它?但是郝副营长却在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慷慨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吗?不是,他对生命的意义的了解是最清楚、最深刻的。他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绝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他人生活得更美好。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命。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太短暂,如不及时行乐,就会让生命的火炬白白地燃烧。因此,他们拼命的追求金钱和欢乐,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生命的闪光,只看到自私自利的丑恶灵魂。有些青年虽然不是这样,但他们热衷于追求享乐,谈到吃的、穿的,他们兴趣盎然;谈到学习、工作,他们索然寡味,胸无大志。他们只顾自己,这样的生命有意义吗?

同学们,让我们像郝副营长那样,用生命之光照亮胜利的道路,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热吧!

六年级:焦韵瑶

生命的意义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1000字)


今天,老师给了我一本名叫?雷锋的故事?的书。我想,这本书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写雷锋喜欢做好事,乐于助人嘛,我早就看过写雷锋好事的书了,没有什么新奇的。不过呢,现在我正好有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随手拿起这本书漫不经心地看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我走入了雷锋的世界,这本书就像是一块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我不得不一口气读完。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雷锋是怎样从一个穷苦的孤儿一步步成长为革命战士,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穷苦人变并成一个伟大的人,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的故事。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也没有攻克什么尖端的科学技术难关。他只是在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学习、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做人、做事,这让他短暂的一生散发出金子般夺目的光彩。这不得不让人敬佩、折服,让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自私的弱点,而雷锋正是客服了这些弱点,才从平凡升华到伟大。他每天都会去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更好,怎样去关心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自己那里做得不好要注意改正。雷锋在日记里写道:螺丝钉要经常清洗和保养,才不会。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一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现在,我回想一下自己很多事都让人脸红。

比如在生活上:我就喜欢去外面买好吃的,明明妈妈已经做好了饭菜,还闹着要妈妈买这买那,多浪费。而雷锋的部队里春节时发的一斤苹果都舍不得吃,而是去送给生病的战友们。

在学习上:我把雷锋用于学习的钉子精神用错了位置,把它放在了玩上,拼命地挤出时间,钻出时间来玩,哪怕是玩一个小玩具也好,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雷锋抓紧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学习,诗和日记也写得非常棒,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劳动上,我也是怕苦怕累,做一点事我就觉得好累啊!可是雷锋不管是在单位上、部队里还是出差在外,不管有多脏,有多累,什么重活、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看到谁有困难就帮助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如他日记里写的: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成自己的幸福。

我很庆幸能读到一本这么好的书,我要好好地珍藏它,把它放在床头,让它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把它当一面镜子,照照自己身上的缺点,提醒自己改正;让它不断地鼓励我,鞭策我更上一层楼。

好东西当然要给大家分享。我要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也能够从雷锋的故事中汲取成长的精神粮食,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让每个人的生命都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六年级:青青绿萝蔓

具有教育意义的防诈骗的宣传短句


心中无贪念,骗局远身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大家对网络电信诈骗保持清醒的头脑,您是不是考虑张贴一些宣传标语呢?下面是我们帮大家整理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防诈骗的宣传短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具有教育意义的防诈骗的宣传短句(1--20条)

1、有奖的喊话,其中有诈;无端的恐吓,其中有讹

2、心莫贪,擦亮眼,绷紧弦,防诈骗

3、网上诈骗花样多,不予理睬准没错。

4、冒充军人来购物,自称都是采购部;网上合同多套路,千万不要去垫付

5、QQ 视频可造假,要求打款风险大;

6、思想防范牢,骗子不得逞;

7、不明软件莫下载,谨防病毒来感染。

8、防不胜防,提高警惕从我担当。

9、个人信息要保密、陌生来电要警惕

10、涉钱信息不轻信,步步为营挖陷阱;隐私密码莫透露,对方核实最要紧

11、重娱乐轻安全无穷后患,抓教育保平安福地洞天。

12、时时绷紧网络安全之弦,处处谨防新型电信诈骗。

13、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坚决遏制詐騙犯罪反弹势头。

14、防范诈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15、视频聊天可造假,认真核对不轻信。

16、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17、不轻信,不转账,远离网络电信诈骗!

18、防范诈骗擦亮眼,拒绝小利心不贪。

19、要让自己的`钱不受损失,就要让自己的脑保持清醒。

20、社会环境要净化,防范骗靠大家。

具有教育意义的防诈骗的宣传短句(21--40条)

21、电信欠费要核实,来电信息需辨清;

22、严厉打击电信诈×犯罪,保障公民财产安全。

23、十人受骗,九人贪财。

24、涉及转款多留意,致电警方解疑虑

25、冒充亲友求助要转账,电话核实清楚不上当。

26、贪心不足蛇吞象,电信诈骗要预防。

27、事莫慌多求证,一旦涉钱需谨慎。

28、任凭骗术千万变,莫贪便宜不受骗。

29、守护人民网络、建设网络强国。

30、收到逮捕令时问问自己,抓人还要提前通知警察是不是觉得自己太闲,怕坏人跑路跑得不够快?

31、点滴之薪不容易,莫被诈骗轻易移;如给生活定个桩,首选防骗石家庄

32、设卡金融网点,安全警示无死角。

33、严厉打击电信诈骗,保障公民财产安全。

34、畅游网络要小心,诈骗手段在翻新

35、个人信息顶重要,密码账号保管好。

36、听到“安全账户”的时候问问自己:自己的钱放在你自己卡里安全,还是转到别人卡里安全?

37、不存贪婪心,诈骗难得逞。

38、防范诈骗,促进和谐。

39、电信欠费要核实,大额汇款莫着急。

40、万般骗术皆为财,遇到疑虑找人问,情况紧急可报警。

具有教育意义的防诈骗的宣传短句(41--60条)

41、陌生来电要提防,多方确认防上当。

42、陌生电话不牢靠,反复查询很重要。

43、纷繁复杂兮诈骗陷阱,谁能参悟兮结法于心。

44、严打电信网络诈骗 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45、诈骗电话莫轻信,一旦遇到要报警。

46、不贪便宜不吃亏,不捡馅饼不上当。

47、防住一时贪念,守好一生财富

48、传递网络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

49、只要不贪财,损失不会来。

50、心不贪,利不沾,防范诈骗最有效

51、短信链接莫点击,木马病毒藏中间;一旦登陆填信息,卡内现金被转空。

52、飞来大奖莫惊喜,让您掏钱无底洞。

53、理财前问问自己,战无不胜的投资大师为啥要苦口婆心帮助非亲非故的你?

54、转账汇款须谨慎。

55、安全账户子虚有,大额汇款多思索。

56、网络套路深坑多,防骗口号天天说;便宜好事不用想,失人丢财伤害多。

57、严厉打击詐騙犯罪,维护社会诚信体系。

58、陌生电话先求证,寄钱汇款须谨慎。

59、莫贪小财失大财,黄粱美梦终成空。

60、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贪便宜吃大亏

61、网络中奖多虚假,脚踏实地做实事。

生活的意义—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生活的意义—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学此文来源于网络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生命的意义 ――读 (900字)


天蓝色的封面,天蓝色的彼岸,天蓝色的道理

题记

生命的尽头DD死亡,这是个令人害怕的词语;因为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是当你看过《天蓝色的彼岸》之后,死亡,便成为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小男孩哈里因和姐姐吵架去骑车买笔,没想到车祸让他到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可是不知如何传达自己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

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

我们走着瞧!我这次可算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在出车祸前对她姐姐所说的,然而现在他真的死去了。

哈里不知道自己得死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间。他的作业还没有做完呢,他多希望在他没有说出话以前为姐姐做更多的事。他多么希望他能对他们说抱歉,对每一个人:他的妈妈、他的爸爸、他的最好的彼得,甚至是他喜欢的女同学奥利维雅再说一次再见。

但是,现在他处在另一个世界,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他不知道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阿瑟一个已经死了很多年、模样滑稽的人,他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告诉哈里怎样对他的家人说抱歉

哈里试图回到活着的世界,见到他的学校、家庭,他所曾经爱过和恨过的人,这一趟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在小说里持续行进的旅途,对他来说,仿佛是抵达某个地方的必然进阶。他因此而循序渐进地发现生命的真相。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享受季节轮回、食物、繁花似锦,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互相亲吻的温柔、哭泣,以及情欲欢愉细微至一阵突然扑到面庞上的风,青翠绿叶上跳动的明亮阳光,爱人皮肤上的温度变化,一杯午后咖啡的烘焙清香,都会让心轻轻荡漾。

感受过风吹过面颊的凉凉湿湿吗?告诉你,那就是幸福的味道。是呀!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拿起,才能放下。人就是这样,但有些事物只有拥有一次,难道注定不会珍惜?生命与死亡,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将永远与爱定下一种不易令人明白的密语

五年级:旋情

读《度过有意义的生命》有感


首先,俞敏洪先生说的是非常的好。什么是好?活着就挺好,那么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变得精彩呢?生命的精彩只靠自己不靠别人。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想要活的精彩,幸福,只能靠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的共同努力!

曾几何时,我以为考上大学就是我的一切。可我忘了,我始终还是要步入社会,面对一些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这么一个冲突下,我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制定一个新的目标,新的前进方向,新的理想?

许多人在失败中寻求自我安慰,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可是,你真的尽力了吗?如果你后面是猛虎,而前面只有一条布满荆棘的山路,或许情况会变得不同,当你无路可退的时候,你能选择的只有前进,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选择前进,不是因为我们多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在给自己定目标时,告诉自己,没有退路,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往前走,不管目标是大是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去走,俞敏洪先生不是说过吗?1,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一作文定要跑得久;2不能停下来,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这才是我自己,以及每一位同学应该所拥有的学习态度。

有时候我们会想着怎样和别人比,比家庭,比背景,比吃穿用度,甚至是比成绩,我们会发现不管比什么,我们都赶不上别人,这时,可能你会气馁,会失望,会抱怨这社会的不公,甚至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没这么严重,你若是经过了你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这些就没什么了,但或许你会说:我从小生长在安逸的环境中,哪经受过大风大浪?其实人活着就挺好,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为珍贵,或许你现在比不上别人,不代表你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甚至是老了以后依然比不上,花儿总在不同的季节绽放,不要过早的否定自己,人生总要有份期待,哪怕是没有希望的期待。

相信自己的现在,相信自己的未来,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让自己的未来增加无限希望。不仅要相信自己,还要相信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他们能带给你幸福,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更加绚烂多彩!

读《最有意义的生活》有感800字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这滩上啊,有两块“小小的石头”,一块是小青石,一块是小黑石。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的两个小石头走进了我的心。

它们是在一年多前被山水带到这儿的,天天在地上躺着,仰望天空,跟蟋蟀、蝴蝶、小花儿做伴,享受和煦的阳光……多美妙啊!

如此这般安逸的生活,小青石却不满足,它过够了这样的日子,想去外面闯闯。可事实就像小黑石说的那样,石头的天性就是“老呆着不动”的。它没腿没脚,又不会魔法,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一动不动地呆着。可小青石却有雄心壮志呢!他想起了老家的水晶和玛瑙,它们可以成为姑娘的发簪、哥儿的纽扣,小青石也想像它们一样与姑娘、哥儿做伴,过有趣的生活,不甘平凡。

终于,命运转折的时刻到了:那天,石滩上来了一群工人。他们推着车,将河滩的小石头一铲一铲地铲到车上,小青石和小黑石也不例外。可一个小意外,小黑石滚到了草丛里,只剩小青石了,他要自己出去“打拼”!这辆车是通向城镇的吧?一路上很颠簸,小青石却觉得很舒服。

当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特大转变开始了:小青石与沙和水泥混一起被搅拌起来。经过了好多道“工序”。小青石感觉自己变硬了,它变成了什么东西?哦,原来已经成为水门汀的一小部分了!此后,每天都有好多脚从小青石身上踩过,有大有小,有赤着的,也有裹着的。小青石看着许许多多的脚,心里非常快乐。它知道了,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人民,属于大众,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知道:它过的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首《雨花石》想必就能表达小青石此时的感受与愿望吧!它与其他的小石头一起,铺就了这条路,这是大家用自身来铸造的。它坚硬、结实,平整,汇集了所有小石头的心愿、希望,汇聚了所有小石头的力量,汇聚了它们的不甘平庸,汇聚了它们的欣欣向荣,汇聚了它们为人民服务的信心与决心,更凝聚了它们的生命,让这生命绽放光芒,照亮前方的自己,照亮人们前方的路。

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又何尝不像这些小石头一样呢?虽然他们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没有像它们那样闪闪发光,但这份朴素中珍藏着更美、更有意义的东西。它们的生活不需要高贵,但有高度,它们没有闪闪发光,但他们更加夺目。那份静谧、那份美好、那份勇气、那份信念、那份执着、那份追求、那份奋斗、那份精神、那份永恒,弥足珍贵,是这世间所拥有的最美丽、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我们可能生来就是一块小石头,我们注定朴实,注定要向前奔跑,我们都肩负着我们自己的一份使命。记得有一部电影里说过:没有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我们有用。何为有用?要对他人有用。如果只是自己对着自己做只对自己有用的事的话,那你可以停留在浩浩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角落,迷失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对这世界对他人无任何影响,那岂不“来亦如不来”了吗?

作为小石头,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外在,就改变自己的内在,尽自己的本分让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多一些爱、多一些美好,去为大众谋福利,自己也在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就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自己的心情、生活感悟和新观念,用优美的文字与我们一同分享,正因此,我们收获到了快乐,得到心灵的慰藉,甚至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我们感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与光明,叶圣陶老爷爷是一位好人,一位真正对大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自己,他人的生活多了一份便利、一份舒适、一份幸福、一份阳光,岂不快哉快哉?

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与人们一同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人活着的意义_读《活着》有感1000字


《活着》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人生活着的意义,也让我更是悲伤。

主人公徐福贵原本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家庭中的纨绔子弟,但自己却沉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好在他娶了一个好媳妇,在背后默默地付出。首先是贫穷,福贵因赌博输光了家产,只能与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挤在一间小茅屋,生活突然变得十分贫苦。但福贵突然醒悟了一般,想重新开始,把鸡变成鹅,把鹅变成羊,把羊变成牛,从此振兴家族。但奈何生活如此艰难,福贵连让家人活着都成问题。其次是家人的死亡。在福贵生活贫穷那一刻起,死亡就常伴他身,仿佛被诅咒了一样。父亲气死,母亲、妻子病死,女儿难产死,儿子献血太多死,连女婿都因工而死,孙子更是因饥饿而吃太多撑死,只有福贵一个苟延残喘,面对这种天灾人祸福贵只能接受,因为他心知肚明,这一切全是自己作来的。

俗话说自作孽不可活,要不是福贵沉迷赌博,无法自拔,他家岂会落得这步田地?但同样,家人的死去也让他更加坚强。让他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但当你无力改变世界时,活着就是你唯一的信念。人是为自己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东西活的。在福贵穷困潦倒之际,是活着的信念支撑着他。失去亲人之后,或者说是经历痛苦和绝望之后,福贵活下去的理由就是自己的生命本身。只有自己还活着,才能有希望,但是自己想不想活只有自己能决定。像那些想不开自杀的,就是因为自己被困难打倒后,已经没有那种我一定要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这种与生俱来的信念,才会想不开。但好在福贵自己家原本是很成功的家,自己良好的血脉多多少少继承了一点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这才坚持下来。只有在死亡时,才能明白活着的美好。

此时,我又想到了汶川大地震中的那两个个小女孩其中一个是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老师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在恐怖的汶川大地震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们都赢了死神。她的老师抱着她们边哭边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生活往往伴随着痛苦,只有在痛苦中寻找快乐,郑重地对待生命,面对挫折不放弃,乐观对待生活,才是活着真正的意义。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使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几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地。对于中华帝国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解释是中国儒家的保守思想维护了陈腐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秩序,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欧国家的相互竞争为各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更多机会。其实,我认为保罗?肯尼迪以中华帝国的衰亡作为例子,阐明了他对决定大国兴衰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只有国家之间不断竞争才能保持一国的活力,正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国家兴衰的旋律。任重而道远。至于将来的世界,是中国接过美国的接力棒还是二者共同主宰世界,没必要做过多的分析和语言。从现在的情势来看,多极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如何完善自我,而不是怎样尽快主导世界,才是中国最应加以关注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坚定的拥护党和国家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基本路线;坚定的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被自豪的称为中华民族的热土上,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创新、开拓进取,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一个伟大、富强、民主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

(本文作者:洛阳汝阳县支行 赵志强,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教育的意义》有感3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