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相关栏目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热门栏目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推荐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

(共 5277 篇)

  • 1、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

    【第1篇】

    2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

  • 2、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

    高中分科后,选择文科的我,从老师的口头讲述中了解到不少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文献著作,讲真,从毛主席的诸多著作当中,我受益匪浅。读完《实践论》之后,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我深受震撼。有关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我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在中国共产党中,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观念的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没有深刻的了解,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错误思想。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曾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毛主席的《实践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教条主义。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运动。只有在生产活动中,我们才能了解到自然的相关属性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阶级的各个成员,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获得需要的物质,而人的社会实践又不局限于一种形式,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是由不同的人参与的。

    因此,人的认识可以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从各种不同程度上去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而人类的认识其实是和生产活动一样,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对事物的了解由片面到全面。其实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的知识由浅入深,也不断向更深的领域去探索。而我们要想在工作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想法符合客观事实,这就需要它符合外界的规律,如果不符合,则会失败,而我们又可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像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实现目标。

    在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只能认识到各个事物的表面现象,即浅显的那一面。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我们能慢慢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及从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推移过程。感性和理性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思想家之所以有他们独特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赋之外,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例如: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实践,因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实践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比

  • 3、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诞生于实践之中,将长期实践中的规律提炼总结便得到了理论。回顾中国近代史,从最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反抗起义,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篇富有农民运动特色、社会理想以及资本主义色彩的文件作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带来的三民主义;再到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中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最后由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近代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都是波折地发展,在不断实践与推论中实现的。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正如今日人们仍会笑谈的“乌托邦”,尽管令人向往,但过于虚幻让人难以信服。19世纪早期在西欧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在社会制度存在巨大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构建理想中模范社会的原则和行为活动方式,却并未考虑由现实发展至模范社会的过程,这便是缺乏实践的体现。只有当人们投入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才能发现前行的路途,也可知幻想的不现实性。人们不会一味地跟从“假大空”,画大饼能成功一时却不能成就一世,离开实践的理论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既然明白了理论产生的方式,那么理论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理论诞生于人的认识。实践中人会对于事物与事件有初步意识,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由人的意识进行整理归纳,得出理性认识,作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最后反复推敲考究,形成理论。

    那么,是否所有的实践都可产生理论呢?理论上是可以的,然受阻于人的能力限制,人的实践需要有一个递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也逐渐发展。正如《实践论》中所说,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但这一过程是需要人的意识进行调控的,由预想到落实,再从失败中取得教训,进一步实践、总结。如果无意识地任其自然发展,无法从实践经历转为理性认识,认识无法进行高效率地重复,则将很难得到最终的理论。

    通常情况下,理论对于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如毛泽东所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初期,无产阶级对于其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破坏机器与自发斗争多出于感性认识下的实践,而这种实践让无产阶级了解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但那只是片面以及外部

  • 4、 实践论读后感600字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 5、 读实践论有感8篇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一):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这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个性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务必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此刻已到了攻坚的最后阶段,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就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的完善市场经济,不与美、英等国际接轨,就是向后退,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死路。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国当前确实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状况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已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

    广泛层面上,逐渐浮现。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承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

  • 6、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161班 白俊天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建筑。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主义,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国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书中“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建筑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

  • 7、 读《不失人情论》有感1000字

    读《不失人情论》有感1000字

    王昆文

    中医学是一个重视人情与人性的医学,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已鲜明的提出了"不失人情".

    李中梓在三百多年前所写的"不失人情论"一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说明了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情,的确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所以,他一而再地概叹曰"戛戛乎难之矣"!

    首先从病人方面来讲,病人各自不一,病情也千差万别,它牵涉到各人的藏气、性情、好恶、交际、贫富、境遇、调治、成见、隐情(甚至隐私)等,十分复杂。

    其次,从旁人方面来讲,每一个病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亲友近邻。他们的地位、学识、与患者的亲疏关系、对病情的认识,以及对医生的了解程度等都不一样,难免有时会众说纷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治。

    再其次,从医生方面来讲,李中梓在本文中则着重批评了那些在医德和医术方面都有些问题或不大符合条件的医生。如其中就有所谓"诡言神授"的欺诈之徒,还有那些孟浪的、肤浅的、嫉姤的、不敢承担责任的等。这说明在中医队伍中历来就存在着良莠不齐或朱紫混淆,有诸多不称其职者。这就给病人择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知医不真,任医不专".

    所以,李中梓在文章的结尾说:"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难之矣!"这就说明,病情虽然是确定的,但人情却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人情可能引导出不同的诊治效果。还说明医学是社会的医学,人文的医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情,疾病的诊治过程必然受到各方面人情的影响。而有人说,中医学就是人学,故研究中医学就必定探究人情与人性。一个合格的中医,必定是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的,而不应仅仅是"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而已。

    由于中医学历来重视处理好复杂的人情,尤其是在治病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人性化,不歧视病人,不伤害病人,不在病人身上牟利,特别是以慈悲为怀,甚至一心扑救,所以往往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和感激,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医患关系,故绝无伤医事件的发生。这从历代的医藉中就可看出。下面试举《王孟英医案》中一则关于医生之情的生动案例以说明之(卷一,外感门,治石诵羲案):

    患者本为一病久失治之危重病人,当初王孟英诊断为"此暑热始终在肺",曾为之"三疏白虎而不用"——由于病家对此处方心存疑虑,怕石膏之性过凉,故不敢服,以致病情拖延多日。但王孟英对于患者及其家

  • 8、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

    小雪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除了完成日常学业以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并且要养成写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读后感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前不久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该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主席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我们查查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在当时毛主席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目的,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毛主席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实跃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够了解这篇文章,了解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着重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作为一名舞蹈生,我非常认同毛泽东在《实践论》

  • 9、 读《实践与探索》有感:在学习中蜕变

    读《实践与探索》有感:在学习中蜕变

    潘潘

    舜宇今年33岁。古人云:君子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舜宇已跻身行业巨头的位置,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正坚定不移地朝着“百年老字号”的目标奋斗不息。

    很多成功者站在至高点回忆过往时,往往只能捕捉到惊心动魄的某几个时刻,于读者而言只是鸡汤,除了增肥并无他效。然而,当用30年的时间去记录玉汝于成的过程,他就成了方法论,具指导性意义,更是一面明镜,让我们审视自己。老董事长的《实践与探索》正是这样一部方法论著作,发人深省,如清风明月,解开我的困惑。

    入职一年的我时常焦虑不已。前有前辈们杰出的业绩,后有不断涌入的更年轻更高学历的一辈。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我却在原地止步不前。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我要依靠什么来提高我的核心竞争力?通俗讲我要如何才能升职加薪?老董事长说,舜宇的腾飞之路靠的是“实力+活力”。1984年的舜宇仅有活力而无实力,大量引进人才加强实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舜宇。而入职不久的我可以称得上是“双无人员”。且比之于实力,我更缺乏的是活力--对于事业的野心。野心有时并非贬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在事业上没有野心的驱动,我们会不敢去做,不会去逼自己玩命的学。

    我们公司采用了规范的管理机制,使用末位淘汰制来决定员工去留。然而,我们公司的福利在余姚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只要保证不是末位,就可以毫无压力按部就班地呆下去。破格升职位甚至加薪是听听就好的故事,学不学习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停止学习不仅意味着我们知识储量的锐减,更有可能导致学习能力的丧失。即便没被企业淘汰,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个岗位上碌碌无为,头顶的永远是巴掌大的天空。“没有战略的企业最终会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而没有野心的职场人只能在职场外流浪。

    仔细研读老董事长的方法论,我发现舜宇的成功同样离不开“自省”后的自我改变精神。“明莫过于自视,聪莫过于自闻,睿莫过于自虑”。舜宇从光学界的小猴子摇身变成大老虎,他并没有“一好遮百丑”,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来掩盖公司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反而是不断审视自己,将问题摆出来,从自身找原因,与自己较劲,改变自己,这样才使得舜宇这个乡镇企业走上国际化舞台,经金融危机而不倒,遇收购诱惑而巧避。反观我的工作经历,我认为我们很多同事都缺乏这种精神。当然,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

  • 10、 读《实践与探索》有感

    读《实践与探索》有感

    幽州牧

    读了王文鉴先生的《实践与探索》,正如序言作者姜会林先生所说:“文章凝结着作者宏大的理想和艰辛的实践,读之使人怦然心动。”当然自己的感受不止于“怦然心动”,虽不至于百转千回,但确实能够看到王文鉴先生代表的舜宇集团展现出来的努力和深远见识,而我认为凡事要取得成功,这两者是必不可缺的条件,且深远见识尤为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能否在现实的乱麻中抽丝剥茧,独上高楼,看清自己的道路。

    《实践与探索》洋洋洒洒60万字,其中“横向联营”,“校厂联袂”,“名配角战略",“钱聚人散,钱散人聚”等经营理念皆体现了王老先生如诸葛亮般过人的谋略。

    第一点是:实施名配角战略

    说到名配角,我总是想到bosch,日本电装,虽没有博世汽车,日本电装汽车,虽说他们没有在这个领域“黄袍加身”,在其他领域也早已枝繁叶茂。主角最怕的是自以为为天下人而活,却变质为为虚假的自己而活,配角最怕的是自怨自艾,裹足不前。以努力和见识实现自身的价值,然后退而为配角,既可抽身为大局谋划,又不偏安一隅,我想最终将会蓄起势如破竹的势。愿舜宇可以师bosch长技以成为夷,但最终成为自己。

    第二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共同创造

    以人为本很难,共同创造也很难,但是还是提出来了,这是一种决心,是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精神。

    书中说:“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力地激发了舜宇员工投入共同创造,企业连年取得优良业绩。2003年,舜宇集团成功地开发了10多项几十个规格和款式的新产品,国外市场的开拓成绩不俗,销售额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长36%,利税总额首次突破1亿元,纳税总额荣居全市工业企业第2位。”

    这里打动我的是,公司对人才的重视,通过不断向人性化管理和文化管理演进,不断提升员工的薪酬以造福员工,不断完善企业的机制以促进员工的发展,从而凝聚人心,人力,以激发企业上下进行共同创造。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进员工,我觉得,在熟悉了公司的人才制度之外,应该不断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自身又需要怎样的努力,从哪些方向修炼习得自己傍身的能力,在《准备着的人》中有如下描述,与大家共勉。

    这个时代必须为一个更高级的时代开辟道路和聚集必要的力量,亟需大批作好准备的、勇于任事的人才,要把英雄气概带进更高级时代的知识领域,要为获得观念和实现现念而奋斗。然而,这样的人才既不能从虚无中产生,也不能从现代文明的泥沙中、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12-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12

  • 2019-09-21

  • 2023-05-31

  • 2019-10-24

  • 2023-05-26

  • 2023-05-16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3-03-23

  • 2023-05-17

  • 2022-12-23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09-28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
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2024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教您怎么写读实践论有感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