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实践论》读后感 > 地图 >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23 来源:互联网

《实践论》读后感5篇。

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这无关年龄。我读了作品一文,他这篇文章文笔十分优美,字也写得漂亮,真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啊!是时候将自己读书时的心得感悟写成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实践论》读后感【篇1】

刚刚读《实践论》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文词的优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平时在那些思想课的课本上看那些东西就不是很少,看来看去就不觉得有什么意思。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这是永远正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我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要我去做那就不太能做到了。这句话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是大学生,很多大道理都懂,而且都能把它说出来,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只说不做,那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做不到实践,现在才发现实践是多么重要,并不是因为没有实践而遇到了什么挫折,只是我终于明白,懂得道理,那只是理论,实践我们一直就没有做到,甚至就从来没有着手去做,我们不是理论家,也做不成理论家,理论的作用就是用来指导实践,既然有了理论,那就一定要有实践,不然理论再多,说得再怎么好也只是空谈,纸上谈兵是兵败的源头,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来验证它是否正确,这个理论才是理论,要不然它就不是理论了,那只是假想而已,假想又怎么叫做理论。任何时候随口一说就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理论,说过之后就无影无踪,甚至马上就忘记自己曾经说过,没有去实践,不会有理论,有理论也是不准确的。

实践是理论思想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理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来找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出理论。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就像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理论要比实践更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理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哪一个理论谁人随口说出来的,他在说这个理论之前肯定经过了实践。其实实践出来的理论也就是经验,但是经验并不是总是有用,所以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实践过程,看到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论。每一条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对于理论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学过理论,前人的理论用来指引我们前进,可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仅仅有前人的理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实践,通过我们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总结,或许你会得出自己的理论,或许你还会发现你的理论与前人的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这不是什么错误,这不是说明你错了,也不是说明前人错了,要想到前人所处的环境与你不一样,理论自然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的看着前人的经验去办事,那就成为了本本主义,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我们注重实践,知道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证明之前是不能说是真理的,甚至不能说是理论,那只不过是一个命题而已,这个命题对真有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命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通过了实践检验的命题才是正确的。然而当一个真理出来的时候,往往与这个真理有关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真理的存在只是为了指导后来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但是怎么会有同样的问题呢,世界时变化的,问题不会一模一样,所以真理不能照搬,要结合实际去应用理论,这就是实践。

《实践论》并不仅仅是在讲理论,并不是仅仅在告诉共产党员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多么重要,怎么样去实践。外国考察团去延安考察的例子不仅解释了实践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他告诉同志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确的,是会成功的。说出了毛泽东自己的信心,也鼓励了同志们的信心。也许那个时候他的目的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纯粹的去讲道理,不是说实践了,那么将道理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说道理并不是反对实践,懂得了实践的道理,才能去实践,如果不知道实践的作用,那我们要什么实践。明确的知道了实践是干什么的,它的用处是什么,所以才去实践,因为那样是有好处的,要是没有好处谁会去做。实践是有用的,所以实践是必须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当感觉到一件事情的现象时,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是当你知道它的规律的时候,你就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样。说明你已经完全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遇到的时候很迷惑,当别人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要知道事物的规律就得通过实践,不是所有的规律别人都会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多,大自然不会明确的告诉你,只有自己通过实践去找到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使有规律的,她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要凭空想象,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就是铁板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用,但是如果没有了唯物主义,再怎么唯心也是空谈。我告诉自己明天要怎么做,可是没有做到,你不会去打自己的耳光,或许你会,在打过之后就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打自己。遇到一个问题就要马上投入实践去解决它,实践过了,情况就不一样,你实践出来的理论也会不一样,或许这样也不错,只要将问题解决了就行。世界是变化着的,问题也是变化着的,时间过去了,问题可能就不一样了。

借助于当今世界的科技,我们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事情,通过别人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方法。实践并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一个人没有那样的神通广大,外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想反正有人去了解,我就不要去了。那么这个世界就该停止前进了。所以出门是必要的,这个世界都没有人出门了,那还叫什么世界。实践不能全部自己去体验,也不能全部由外界得来,外界来的并不是真实,不一定就能反映世界上的情况,别人的所见所闻或许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实践还是得借助于自己。

《实践论》读后感【篇2】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 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论》读后感【篇3】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篇4】

在一次志愿者交流会上,一名中科院的老书记建议我们这些年轻的做灾后心理服务的志愿者们最好研究一些哲学最起码要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详细读一下。回来后当天晚上就把实践论看了一遍,感觉写的太好了但是没有完全理解。第二天又看了两遍,发现动力沟通中的金刚石理论和实践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动力沟通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于20xx年12月24日提出的,之后又提出了金刚石理论。实践论中的感性认识相当于金刚石理论中的感性(心灵),理性认识相当于理性(大脑),社会实践相当于行动(身体),辩证唯物论相当于反审认知(觉察),社会实践的结果相当于自我(家)。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没有了社会实践就好像人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认识和了解世界也就无从谈起,更不会有所谓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的认识要想被证实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结果直接反映认识和理论是否正确或是否可以被称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金刚石理论强调整体,用第三者的视角立体的观察事物的全局,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层次上,而是以社会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得到社会实践的结果,这样结果才更可能是人们思想所预想的结果,得到的理论和认识才更可能是真理。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也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在先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一切抽象的理论和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和自然。知识和经验也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是总结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动力沟通中的金刚石理论虽说刚提出两个月时间,但它却是王博士从1997年开始的心理服务实践过程中,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经过对无数人际沟通过程的觉察和总结,逐渐积累而成。动力沟通流派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性和现场性,强调时时处处对自我、他人及背景共同构成的现场进行即时觉察、系统觉察和动态觉察以及即时呈现、清晰呈现和系统呈现。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从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成的,而现在它又反过来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9],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动力沟通的金刚石理论究竟怎么样?王博士风趣的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它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实践论》读后感【篇5】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着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它诞生的岁月并不和平安定,但却到来的无比和谐。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毛泽东同志为了批判和揭露此种错误思想,消耗时间与精力并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为全党在思想认识上指明了方向,照亮了道路。

《实践论》一文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该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于外行人看来,它那生僻晦涩的文字内容和冗长繁琐的理论篇幅自然无愧于经典一词,而于内行人看来,文字的篇幅长度和语言复杂度自然不影响作品的可读性,重要的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深度。内外行人截然相反的观点,恰恰说明该著作可供千万人阅读,不同阶层的人也能从书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此经典中,别具一格的精彩句子难免会熠熠生辉,犹如春天最初绽放在树枝的花儿,一枝独秀。我也不免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该著作中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确,一点点火星,便可以点燃一整片森林。在革命者的心中,只要有信仰并为之奋斗,他们就一定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即使希望渺茫,即使未来不可期,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哪怕前方只有微弱的光芒,他们都会一直向前。一个人渺小的力量或许不算什么,但如果是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是一万个人呢?他们的星火燃烧起来,竞相呼应,汇聚成巨大的火团,这已足够摧毁敌人的堡垒了。

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错,革命党人不畏惧任何敌人,哪怕对方实力强劲,拥有外援,我方革命者也不动声色。最厉害的角色也会有破绽,我方领导者高瞻远瞩,用“纸老虎”一戳就破的形象说法为整个人民军队提气,最终找出弱点,制定方针,一击击破。

最理智的一句话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强大起来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近代的抗日和内战,我们成长了不少,也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尽管旅途中荆棘密布,我们的有志之士也毫不退缩,一直向着光明的未来奔去。

伟人毛泽东的著作如同他本人一般,是伟作,是经典。它闪烁的缕缕光芒,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寻,去品味,去享受那不一般的滋味。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实践论读后感700字:实践论读后感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着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该着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读实践论有感


【篇一:读《实践论》有感】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篇二:读《实践论》有感】

近期绞尽了脑汁,参阅了大量文献,集结了自己所有知识,甚至连睡觉走路都在想新的实验方案怎么制定,发现现在要考虑的问题真多。

回想刚开始做实验时,那时候年少轻狂,没有经验,随便定了几个方案就去做了,甚是草率,结果肯定是做了N多无用功。

近段时间来一心在制定下一步实验方案,有了前面的教训及更多的感性认识,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虽然费了不少心思,但是效果应该会很好,至少比以前好。

通过这件事情,突然想起毛泽东同志当年的《实践论》,又仔细研读了一篇,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1937年时候,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及经验主义盛行,给中共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实践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及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一主观主义而写的。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及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既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此,按照实践论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波浪形前进的,一帆风顺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所以啊,凡事不需烦恼,认真对待,眼前的挫折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心态一定要好。

【篇三:读《实践论》有感】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四年统治,更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

其次,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面对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

因此,在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点写了《实践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首先,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人类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逐步了解了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从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此外,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有效地推动认识的发展。再次,实践是认识的归宿,人的认识活动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归于实践,从而实现认识的意义,即人们从事认识活动往往是以实践为目的的。因此,认识成果只有回到实践,付诸于实践,才达到了认识的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同时,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反作用。人们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的实践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逐步全面。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往往会落后或超前于客观实践活动。

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批评和抛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获得认识,才能最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篇四:读《实践论》有感】

为了与年轻人探讨人生哲理,我找出了《毛泽东选集》,利用出差路途的时间再次阅读了40多年前读过许多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许是当年留下的记忆烙印,时隔这么久了,读起来内容还是很有印象的,感觉很亲切。特别是在自己经历过数十年的人生历程之后,就更感觉到这两篇文章中所说的道理真的十分重要。

我再读这两篇文章以后有些可能比年轻时要深刻一些的体会,先写读《实践论》的体会:

一、关于实践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许多的知识要学习,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和成长在信息时代,每天所获得的新知很多很多,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相比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学会从较以往任何年代都便捷的渠道获取知识。这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实践论》告诉我们,一切真知还是来源于实践,尽管我们间接地学到的知识也是别人实践所得来的,但是这毫不降低人们通过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来直接获取知识。这里面的意义不仅在于实践者能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很多其他间接渠道所不能获取的知识,而且也在于只有直接参加实践的人才能用好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才能用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来实际地指导实践活动。

二、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

广泛参加了实践活动,只是第一步,还应该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提升成自己的理论知识,那样才能用于更广泛和跟深入地实践活动,使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之下。因此,不仅应该强调参加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直接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也必须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感性认知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是能够广泛参加实践而不善于总结和提高,那就仅仅是一个低级的实践行为而已,其人也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实践者。

三、关于真理的标准

70年代末期,社会上来了一次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当时讨论这个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很多正确的东西也是真理。这就是放弃了过去我们一贯坚持的某些根本的东西,让我们能够比较实际地认知社会发展规律,认知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各种积极因素。这是我们社会转变的开始。

不过,似乎当时给人们的印象是这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说的,当时的年轻人还不一定读过了毛主席的的《实践论》。其实,毛主席早在1937年所写的《实践论》里已经明确指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想,如果当时明确地用毛主席这句话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不用呢?我也想不出来。就跟当年刘少奇提出的三自一包一样,本来是很正确的东西,后来还是要改个说法,叫联产承包,实际上是一样的。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不必列举了。

四、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身实践,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个智者会很好掌握应该实践哪些事,哪些事则不能去实践。比如说,要开辟一个产品市场,不去实地、实际考察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那是不行的。而要选择有一条难以跨越的水沟的道路去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并且一定要试着跨越一次时,这样的实践精神却就显得愚蠢了。此时就用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对能力的估计来做出判断,也可以听听旁人的议论,其他人的经验和建议等等,来正确抉择,即使不去实践,也能够正确估计出自己跨越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出结论的。相反,如果对于应该经过实践后再做结论的事情没有去实践就要放弃、就下结论的话,那也是另一个方向的错误。那么到底哪样的事情做出哪样的决定才算正确呢?这就需要个人以往实践的经验,以往积累的知识和所具有的判断能力了。

【篇五:读《实践论》有感】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实践论》是一部有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经典教科书。今天一些有理想抱负的中国青年学生希望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经典著作,这是一种可贵的进取表现。但是,由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著作很多,如何开始呢?基于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我建议青年同志们从读导师们的哲学著作开始,特别是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因为哲学是一切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我们正确研究认识问题的必需。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1937年写的。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一些主观唯心主义的问题。毛主席为了解决党内一些同志的世界观问题,专门写了《实践论》和后来的《矛盾论》,并在群众大会上做了演讲。《实践论》讲的是如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也承认唯物主义,承认实事求是,但他们承认的只是机械唯物论。他们承认事实,但只承认事实的表面,而不是事实的本质。他们的认识水平只是停留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就自我满足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自己的认识,使其上升到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实本质的认识,对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认识。马克思一生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很多不朽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他发展了人类的认识论,把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结合进辩证法,成为了崭新的世界观。我们只有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钥匙。

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过程。每一事物的这一运动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到其内部规律,即矛盾性,从而得出结论,概括上升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辨证唯物主义也要发展,要向更高的阶段前进,我们运用这一武器认识解决的现实问题越多,那么这一理论发展得就越全面,越丰富。毛主席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解决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众多问题。今天21世纪被称为毛主义的革命理论就是经过辨证唯物主义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为毛主义理论的基础是辨证唯物论,它本身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又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所接受,能够指导这些国家的人民结合各国实际情况来解决自身解放的问题。

列宁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这是我们对待一切科学理论的唯一正确的态度。如果把科学理论当作死记硬背的教条,到处套用,从主观到客观,那只会处处碰壁。我们的正确方法恰恰相反,是从客观现实出发,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实践论》正是向我们介绍这一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者有两个优点:火眼金睛和预见性。他们不易被事物虚假的表面所欺骗,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们由于对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有深刻认识,因此能够预见事物未来的命运。当然这如果涉及到人,也需要人的主观努力。

既然毛主席的《实践论》教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世界的科学工具,那么运用这一工具,来认识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并预见共产主义社会,自然就会得出金日成同志的主体思想和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中的许多科学结论。也许一些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和进步青年学生暂时还不能理解,尤其是对主体思想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疑问,那没什么,这是正常的,这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事。只要我们的动机是纯洁的,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运用好毛主席在《实践论》教给我们的方法,解除我们的疑问。

【篇六: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由毛泽东主席执笔,深刻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文章具体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说明了实践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更解释了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社会实践所造成的影响。欣赏这一论文,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将实践定位,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实践,懂得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毛泽东主席对于实践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马克思的观点中领悟过来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观,解释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在这一观点中,毛主席将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上在本国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政策,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苏联红军的城市包围农村,拥有了属于自己国家的一套革命道路。这便是从实践的观点中的到的正确认识,并且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多次强调实践要与认识辩证统一,知行统一。

毛主席在《实践论》还说明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时间相脱离为特征的,正好与马克思的认识论相违背,因此都是不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涉及的是真理观。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正确的哲学范畴。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写了这么一句话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在这其中的得到的结论便是,人类要使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利是的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很显然,没有实践便没有认识,这一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都是非常认同的。而认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实践。毛主席举了一个例子,某个人去延安考察,头一二天,这个人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等等的外貌,接触了许多人,他所接触的这些都是事物的现象,即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个初始阶段的认识,便是属于感性认识,而这个过程便是属于认识的初始过程。另外,当这个人将他所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思考,便会逐渐改变,最后发生突变,而变成了理性的认识。所以,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了这里,认识的过程才算是发生的比较完全,但并不是完成。对于这个认识的过程,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简简单单就能发现,它是多么贴近我们的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接收书本的知识,最初便是阅读书本,将书本粗略的阅读一遍,这个过程便是感性认识的过程。而当我们在阅读完之后,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问题涌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会去思考,回去寻找答案,因此这个便是我们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实践,这时候就突出了是实践的重要性了,没有了实践,我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无法得到。到了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这个认识过程就已经完成了。我们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还有理性的认识,我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其他的生活实践中。譬如,学习了炒菜做饭,学会了就要去实践,将理论结合实践,走知行统一的道路。到了这里,认识的过程才算是完成。

《实践论》,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实践,还有教会我们必须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因为认识的过程是反复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明真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去知道我们的实践,科学的去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的形式,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的认识论。

【篇七: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外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外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一、《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二、 《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有困难就有机遇,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不凭空想象,脚踏实地,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会有进展出成绩。

三、《实践论》中说: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四、《实践论》中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实践论读后感合集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合集,带给大家。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实践论读后感【篇1】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读后感【篇2】

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它是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凝结了社会意识,能反映社会的现实,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阅读红色经典,汲取红色营养与智慧,让我们前行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成功。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说空话;付诸行动,不做空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实践论读后感【篇3】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着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实践具有时间性、地点性 、局部性、偶然性、层次性和主观性。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

实践论读后感【篇4】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实践论的发展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意义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通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实践论读后感【篇5】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实践论读后感【篇6】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知道和实践的联系为根本头绪,体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知道论的主要内容,实质特征和重要含义,坚持和开展了能动的、革新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这以下四个根本问题:(1)实践的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知道论的根本观念。(2)知道的辩证进程,即从实践知道的进程,又从知道到实践的进程。(3)批评“唯理论”和“经历论”。(4)改造客观国际和片面国际的联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开展真理。从感性知道而能动地开展到理性知道,又从理性知道而能动地辅导革新实践,改造片面国际和客观国际。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悉数知道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一致观。

在曩昔的高考课本里,咱们学大大都都是为了敷衍考试,关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历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坐而论道,即便其时记得很牢,可是假如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实的常识,由于你没有构成共识,而常识和经历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自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常识你还记得多少。假如现在让咱们去再考又可不能够考到本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这种方式,循环往复以致无量,而实践和知道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悉数知道论,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一致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信任这也是关于咱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一起也是咱们前进的一个最好手法.所以,在实践中前进,从现在开端。

《实践论》论文的言语不只直白生动,还精确。关于论文而言,言语的精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非常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维内在。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全国事,在技能不兴旺的古代只能是一句废话,在技能兴旺的现代尽管能够完成这些话,但是真实亲知的是全国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心获得了‘知’,通过文字和技能的传达而抵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全国事’。假如要直接地知道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要亲自参加于革新实践、革新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奋斗中,才干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要在亲自参加变各实践的实践的奋斗中,才干露出那种或那些事物的实质而了解它们。”简练精确的比如把要说的问题画龙点睛,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超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革新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施物理学和化学的试验,革新原子的状况。你要知道革新的理论和办法,你就得参加革新。悉数真知都是从直接经历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历,现实上大都的常识都是间接经历的东西,这便是悉数古代的和外域的常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作业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咱们关于时刻和空间有个一致,由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址则要求咱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傍边,也能够看到许多契合其时历史背景的详细实例,用那些实例压服人们,咱们也知道,要用开展的观念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址,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要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关于外界知道的真理性的规范。”毛泽东同志关于这句话给了愈加深入精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进程中,人们到达了思维中所料想的成果,所以知道被证明了,假如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利,在失利中得到经历、改正思维,然后获得成功。

许多人总抱怨时机太少,时机历来就不是少,而是时机来了咱们没有决心和才干捉住它。时机是留给有预备的人的。咱们要活跃提高自我,活跃了解各方面常识与经历,这样当时机来暂时,咱们才干掌握时机,发明成功。咱们要捉住时机实践、知道、再实践、再知道,才干做有预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处理现象问题,理论才处理实质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不管何人要知道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触摸,即日子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处理的。”这说法看似平铺直叙,实践上正是许多人疏忽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咱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含义。咱们要仔细学习它,并领会其间的思维,应用于咱们的实践,然后使咱们更好的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历。

实践论读后感【篇7】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我们对这段介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是深入探讨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得不谈到毛泽东的《实践论》。

文中讲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写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是直面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的产物。《实践论》就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在国内思想危机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面对处于极端迷茫期的中国,知行合一是必须强调的重点。面对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观察其变化过程,通过建立内外联系,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经过实践的生产活动,仅凭经验和教条思维是无法取得新成就的。虚空的思想与行为并不能完全与生活实际结合。

当时的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实践论》的诞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文观点先进而科学,帮助中国在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道路。

撇开其政治成就不谈,《实践论》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为后来的思想行为也带了深刻的影响。就像后来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源泉与动力。唯有真正去尝试,我们才能获得经验,总结教训,得到提高。

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自己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实践论读后感【篇8】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作者:黄春芝

实践论读后感【篇9】

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这句话指导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和指导了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方式与态度!

是的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从咿咿呀呀,学习走路,叫爸爸,妈妈,学会基本的礼节,学习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方式与应对方式,学习如何吃饭,睡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的!

可是等到我们上了小学之后呢,我们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娱乐,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孩童时期如果没有抓好,就会慢慢的染上一些个小毛病,小毛病要是没有监护人帮忙纠正,时间一长,就成了恶习,等到长大成人,想改就晚了,人是受习惯支配的动物,没错,养成好的习惯自然成就一生,养成坏的习惯自然,会影响你得人生!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接触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与规范,其实一个人的学习不能够完全依赖别人的督促,小时候或许可以,但是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你就该知道自己应该自动自觉的去学习,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去接受正确,并且有用的知识了!

有了从小学5,6年级的启蒙教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时候这个小孩的行为和性格基本有了雏形,但是还不够完善,所以按照实践论的理论来讲,教育孩子除了要让他们不断的,接受有用的好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多多的,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去不断实践,这也应验了,古人所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理!

一个理论,如果在没有得到科学实践的验证,是不可能立柱脚的,也是不可信的!

实践能够验证一个人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一旦发现错误,他可以及时调整,改正!

实践能够让一个人,逐渐的成长,成熟更快的走向成功的道路

实践更加能够让一个人明白,只有端正态度,在实践中去学习和探索,才会不断的进步与成长!

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一: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篇二: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篇三:毛泽东《实践论》笔记作文】

近来读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哲学理论著作《实践论》,为其质朴严谨而又大气的文风和缜密深刻的阐述说理所深深折服。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至1934年间遭受极大的损失。本著作就是作者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文章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全文在我看来可看作是一篇作者自身的读书笔记,作者在总结引述马恩列斯等人的哲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作了自己的深化和具体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但这笔记又是有着作者自身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和总结的,是与时事实践与历史时期紧密相连的,因而其本身就可以视为一次成功的实践,一次知与行相合一的典范。至于其后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不必说。

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历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主体部分讲的是认识如何逐渐深化的问题以及认识与实践如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前进的问题。作者用朴素简快的平实语言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透彻地阐述了这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哲学上一直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我以为这篇文章可以算作是一个深刻的符于实际的解答。

这篇写于37年的著作到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其论断是那么层次分明和严谨精辟,读来读去也找不到一点偏颇和有待考量的地方,让人陷在一种强大的逻辑自恰和哲学周圆的美中。读的时候,一边用笔杠啊杠啊杠,一边遥想着主席当年指点江山从容讲演的风采。

废话不多说了,下面就文章中一些主要观点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想法罢。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作者这里着重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厘清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关系,也是对哲学史上唯理论经验论错误的纠正。感性到理性认知的变化是作者所讲的认知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也是获取可靠理论的必经之途,在这途上我们用眼用手也用心,片面的想当然的观感与轻率的结论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会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然这错误也就是实践之一种,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道出了理论之于理解问题实质的必要以及实践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的是实践中发现正确理论的意思,那么实验性实践之后成功的实践所依靠的就是之前得出的正确理论了,而且这新一阶段的实践将连带着检验之前理论的是否真正正确,是为真知。那么倘若现实实践中遭遇了挫折那本该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也就遭遇了拷问和质疑,此时该如何判断如何做呢?作者亦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直至无穷。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对一个问题一个现象的认识是永不能停滞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因此认知无止尽,实践也就无止尽了。像如果真理败给实验这种追问是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的,甚至在精神层面也很有鼓舞作用。它启迪我们没有永恒真理,任何现有真理都要也必须要经受无尽时间和不穷实践的考验和一代代人审视与质疑的目光。而这审视与质疑的勇气至为宝贵,其往往意味着新创造和崭新境界的可能。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文章的结末一段,也是结论。知行统一观可以说对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科学文化政治军事等一切领域都有着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我们现今的青年,尤须贯彻坚持知行同一的准则,奋发向上,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锤炼、检验、完善自身,在实践中求真,扬善,致美。

【篇四: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篇五:实践论读书笔记】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可以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缺乏机场设施。必须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达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一个可以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面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篇六: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篇七: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闻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布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如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熟悉实践再熟悉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重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轻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服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实践和熟悉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熟悉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熟悉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熟悉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篇八: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九: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十:《实践论》读书笔记】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被其父亲习仲勋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实践论》的读后感11篇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实践论》的读后感11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1】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2】

摘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提纲:首先简述毛泽东《实践论》的大体内容,再讲清楚实践与理论联系的关系,然后以此为依据猜测在作者写作目的。接着写自己读完《实践论》的感受和一些理解,最后总结一下。

《实践论》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从实践论中,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理论离开了实践,那理论的正确性便无法知道。当然实践也不能没有了理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没有了理论的实践,只会浪费人力物力。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

读完毛泽东的《实践论》,从中我明白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一但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3】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它的 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 就 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 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4】

1937年是中国革命重要的一年,然而在这期间中国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一篇文章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时隔几十年仍然闪耀着思辨的哲学光芒。现在读来还是会有很多对我们有用的道理,它并没有随时代变迁而丧失它的价值。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有这样的感悟,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需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所以说我们要理性判断各种事情,别被经验主义牵着走。

在这篇文章里我还领悟到实践需要总结的道理。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

这就是我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所领悟到的道理。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5】

一说起实践,我们就会想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知道实践的重要性,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付诸行动。在读完《实践论》后我有更深的认识。

《实践论》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的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并且具体的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我们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合于客观外界规律,付诸行动,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步和发展。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6】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8】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 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9】

由于个人偏好哲学,所以看到作业选题的那一刹那我便决定了要写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的《实践论》的读后感。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10】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光,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但是我们是否有去真正地实践一下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然后,毛泽东在文章中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就如毛泽东文中所写到的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选择。

《实践论》的读后感【篇11】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那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日本侵略者正疯狂地践踏着中国的土地,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批判这种不好的现象,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地剖析着当时中国的国情,纵观全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它以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为核心线索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关于认识的相对论和绝对论即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以及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最后将会为中国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篇哲学论文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任务。”就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只能跟寻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还没有具备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由于中国走了正确的道路,才会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同时,这篇哲学论文也具有时代的意义。在《实践论》一文中他提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实践仍然必须加以发扬光大的哲学精髓。在当时的年代里这篇文章运用独特的见解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及破除错误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毛泽东的很多思想观念确实具有先进性,在当今的时代里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表达的非常好,同时,书中也系统而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向我们灌输这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他因此也成为一代伟人,被一代代的后辈所铭记和讴歌。其实我是十分的敬佩他的,不仅在于他独特的军事理论,更在于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文学水平。从小就学习毛爷爷的作品,见证着中国革命的艰苦与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所思所感。

实践论的读后感


实践论的读后感(一)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的读后感(二)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的读后感(三)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思考客观状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此刻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思考门外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个性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能够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个性是缺乏机场设施。务必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到达了222。6平方公里,能够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必须程度上拥有了一个能够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应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读实践论有感8篇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一):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这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个性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务必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此刻已到了攻坚的最后阶段,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就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的完善市场经济,不与美、英等国际接轨,就是向后退,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死路。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国当前确实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状况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已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

广泛层面上,逐渐浮现。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承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教育产业化,造成更多的家庭孩子没钱读书,甚至于发生极端状况;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医院背离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的改革,造成了全国有近一半的病人有病不去医院,去医院的人一半应住院不住院。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危害人民和平生活的边缘,严重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国企私有化运动难道还不应当立即终止吗?中国的社会形势、安全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才能解释,也才能找到恰当的对策。这就是务必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私有制经济为辅)。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崇洋媚外思想,在当前显得由其重要和紧迫。只有解决了指导思想问题,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

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例如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卫生体系被破坏的问题:实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政策,使?a href='/t/53.html' target='_blank'>夜娜衩夥眩ǖ头眩┢占敖逃叭裎郎逑导负跬耆览#饩褪蔷橹饕逭呦垢愕慕峁8母锓较蚴构⒀:鸵皆菏谐』顾搅⒀:鸵皆汗笞寤骨钊丝床黄鸩。钊撕⒆由喜黄鹧А5乔钊撕⒆邮芙逃娜ɡ荒樱挂克饺顺锟詈蜕缁峋枳剩ㄊ裁?;期望工程),而原有的国有学校和医院,竟变成了能够大赚其钱的市场。中国人民群众的这种权利却正在被市场化进程所剥夺,透过高学费的壁垒,穷人的孩子世世代代将被抛弃!而人民得到医疗卫生救治的基本保障(公费、半公费医疗),也被从根本上破坏了,这样的改革难道不是谎谬的吗?毛泽东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

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各项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就应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计划、方案,以适应新状况,解决新问题。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务必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工作者对其作用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上;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到达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并不是强敌外患,而是指导改革的整体思路出了问题。中国人不能老是被美国人和西方人带给的经济改革模式所诱导。不能跟着美国人、英国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人设置和引导的路子走,那是一系列的圈套,走一步,陷一步!苏联社会的崩溃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路!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是经过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结中得出的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

读实践论有感(二):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好处。在这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好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个性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就应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状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是自己的思想贴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明白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明白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务必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决定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齐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务必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务必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到达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之后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贴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必须是贴合逻辑的,但贴合逻辑的不必须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资料。

读实践论有感(三):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生动的语言将实践论的思想阐发的深刻透彻。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中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认识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在文中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决定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但是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那里,毛泽东同志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指出透过认识运动,不但要了解客观实践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能动的作用于实践。回顾中共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对这个理论的最好的实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革命夺取政权。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想要取得革命胜利那就务必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毛泽东同志是透过对当时中国革命环境分析,透过对敌我力量比较,对中国革命形势得出正确的认识,并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以这个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就是《实践论》中所讨论的知与行关系在革命时期的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对于战争的论述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个性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的认识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果断地提出了新时期的工作重点--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国内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实际出发,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出发,对于当时的形势得出正确的决定,构成重要的认识。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该决定是充分分析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从国际国内的实际形势出发,得出了正确的认识,并且用这个认识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纵观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此刻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所取得成就都举世瞩目。东方巨龙苏醒,世界也在惊呼中国的巨变。对世界的正确的认识,指导了实践,这就是《实践论》中提到的,认识运动不但能够认识到世界的客观规律,而且人们运用主观能动性,利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改造世界。党和国家领导人正是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此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实践论》的指导好处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居安思危,从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深化认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中国的国情,对于如何建设党,建设怎样样的党,提出了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指出中国共产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在改变,认识务必根据当下的实际不断深化,不能够停滞不前,认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理解检验,并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的不断的反复的过程。对于世界正确的认识,对于世界客观规律性的揭示,得出的重要的理论成果又指导着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就能是党的领导人正确总结历史规律,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得出的重要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历史规律的思想结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

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三个代表思想将深刻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并总结了客观规律。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没有完成,《实践论》中指出认识是一个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共十六大上,中共全党的普遍共识是,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持续清醒头脑,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用心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够突破对于已取得成就的满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看待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深化认识的一个表现。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资料。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后,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和谐社会是精神礼貌与物质礼貌的和谐,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是经济建设成果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远的好处。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文化就强调天人合一,

从现实看,和谐是社会主义实践所追求的,也是当下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是贴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不断的取得成就,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这样的理论作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样的认识,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前进。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以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的精辟概括自勉!

读实践论有感(四):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好处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好处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好处。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就应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实践论的发展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资料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好处。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那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好处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好处。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就应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透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带给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能够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读实践论有感(五):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严重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践的不统一。这些错误一旦扩大将导致中国的革命的严重损失,问题很严重。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这些错误,目的就是要达成党内思想的一致,进而来指导中国革命,确保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真理的标准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真理是这样定义的: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贴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从其定义来讲真理已经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贴合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标准是衡量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从其定义来看这个尺度就是客观的外部世界。这绝对不能和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混为一谈。因为检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当然这一点客观世界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外在客观世界不会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比较对照,因而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②。

从以上的推论,我们得到真理是和外部世界一致的认识,一致性程度和真理是成正比的。那么,怎样样来决定某一种认识和客观世界一致与否,一致的程度有多大。那里就会引申出另外的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当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完成的,这个上一段做过相应的论述。既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检验,那么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实践具有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两个基本的特征使其承担了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普遍性很好理解,人们时时刻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实践,这种实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现实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二是实践能够使得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并检验它与客观世界是否贴合和贴合的程度。直接现实性有点抽象,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回到家了,你很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但是在看见真正的红烧肉之前你对它只是一个印象,想象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等等,等到这盘菜直接放到你的面前你就真正的感觉了它。这就是实践能够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

二、逻辑证明和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的领域中,逻辑证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的例子来说,在一个平面内,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是靠逻辑推理来证明的。虽然大家都说这一公理是透过人们许多次的实践活动来证明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数学领域检验认识真理性比实践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这样的验证是很简便的,节省超多时间使得我们能够去从事其他的事情。当然了,我们学生所理解的书本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上的知识从其本质来说是人类透过无数次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后代直接进行学习。

其次,我们来谈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中的作用。我们都明白人类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怎样样检验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大家肯定会回答:当然是感性经验活动。大家都说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十分漂亮的,只要你亲自去一趟便明白真伪了。但是,感性经验活动只是使用于决定十分简单的认识正确与否,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作用。感觉经验在必须的条件下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筷子插在水中就变弯了,其实它仍然是直的;我们看见的晚上的月亮在不停的移动,其实是我们所处的地球在自转而已;第二,相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感性认识有了自身的许多局限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更是性质上的差别。③所以说,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的标准。

三、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一过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简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和一致的程度的。

首先,我们得确定实践的对象,就是说实践来检验什么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的初期,我们学苏联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认为这样的道路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其次,根据实践的计划来实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据城市包围农村这一理念来进行革命;第三,分析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现:这条道路在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分析结果这一步是很关键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来分析此刻的结果取没有取得最初的预期效果。但是我们并不能果断的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是谬误,取得了最初的效果才是真理。这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过程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其本质尚未充分暴露)。④由于实践中发生了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致使我们的实践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就是要根据分析,重新制定计划。就拿城市包围农村这一路线来说,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失败后,也从其中得到了教训,改正了自己的思想使其贴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毛泽东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是要把重新调整后的计划再次付诸实践,进行如上的过程,这样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的深刻。

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几点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恩格斯称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萌芽的天才的第一个文件,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整个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透过这篇文章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和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活动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是其最根本的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改造外部世界的潜力。

读实践论有感(六):

人类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客观规律,达于论理的认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客观规律的全集,就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潜力极限的最终达成。对绝对真理的无限趋近而无法全部达成的现实,使得人类对无限真理的不懈追求成为一场有头无尾的无限量的战斗,也使得人类陷入一场不可预期的攻坚战。

这天讨论的重点,不在于实践的时间性,而是对实践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实践的终极目标没有变动或转移的可能,无论过去,此刻还是将来,都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的不同表现(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认识的结构特征,在它的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异同。认识过程中所出现的认识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统一于认识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的认识潜力的内在机理在它的不同阶段的解析。

感性向理性的飞跃,理性向更深刻的层次的再次起飞,反映出人类认识的不断的独立与深化,体现了人类在实践的引领之下,对客观世界思维潜力的加强和辩证反思模式的初级构成。

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没有绝对的界限可言。这两者始终处在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

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性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齐来了。

简言之,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感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前提性作用,是理性思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直接观念,就没有进一步思维的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没有感性向理性的那一次飞跃,思维的深度只能限于直观的浅层次阶段,从而断绝了思想深刻以至于深刻的可能,乃至于关掉通达真理的大门。

感性与理性,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感觉是对现象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对本质问题的解决,两者都离不开实践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认识事物,就务必接触事物,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把握,就要用现实客观的方法。

接触事物,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表象,获取思辨的必要的实际的直观的素材。而将这种透过直观接触所获得的

素材理论化,意识化,集约化,我们就能够透过更为抽象而简洁的方式,对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考察。但是,我们务必注意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在理论化,抽象化的同时,我们也使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变成间接方式的了,即切断了我们与他物之间原有的直接联系,在那里,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也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了。

实践使我们对这一两难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在解决感觉的真实性方面,在解决理论的真理性方面,实践是最锋利的奥卡姆剃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我们真切地意识到,人类的理性认识深深依靠于人类的感性认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由此而来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人若是否认了这一点,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

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科学地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之路。

在艰苦的民族解放战争年代,各种矛盾斗争激烈,各类关系错综复杂。革命斗争的严酷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开创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斗争之路来。

革命意味着激烈的社会历史变革,这要求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的人们,用新式的更贴合实际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为现实的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服务。但是,在通常好处上,处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口之上的社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通往胜利的道路,一切都是新的,革命的目标是新的,而革命的探索之路更是全新的。

这样的现实预示着,革命的未来成功与否,关键在基于现实的实践。正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唯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现实的千山万壑之中,构建出宏伟的革命和建设蓝图。现实的斗争是极端复杂的,也恰恰是这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我们在对社会历史方面,有了更深层面上的认识,使实践的每一层进步,都镌刻下向社会历史本质一步步不懈探索的现实主义光辉。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避免唯理论错误)

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对外物经验的直观,是我们客观认识世界的行动的第一步,是我们进行认识活动不可避免的起始行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准确地理解世界,我们首先就要科学地认识世界,这就是要在理性地思索前,先将客观存在观念化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经验是精神最富好处的食粮,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开展生产活动的有力素材,只有这样,透过精神的二次加工,所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才更具客观真实性。

读实践论有感(七):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十分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必须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贴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资料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必须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必须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必须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必须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构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潜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构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留意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状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构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构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读实践论有感(八):

在一次志愿者交流会上,一名中科院的老书记推荐我们这些年轻的做灾后心理服务的志愿者们最好研究一些哲学最起码要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详细读一下。回来后当天晚上就把实践论看了一遍,感觉写的太好了但是没有完全理解。第二天又看了两遍,发现动力沟通中的金刚石理论和实践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动力沟通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于2012年12月24日提出的,之后又提出了金刚石理论。读实践论有感。实践论中的感性认识相当于金刚石理论中的感性(心灵),理性认识相当于理性(大脑),社会实践相当于行动(身体),辩证唯物论相当于反审认知(觉察),社会实践的结果相当于自我(家)。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靠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必须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社会成员协力,结成必须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必须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读实践论有感。

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没有了社会实践就好像人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认识和了解世界也就无从谈起,更不会有所谓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的认识要想被证实只有透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结果直接反映认识和理论是否正确或是否能够被称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必须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靠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

基本的观点。

金刚石理论强调整体,用第三者的视角立体的观察事物的全局,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层次上,而是以社会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得到社会实践的结果,这样结果才更可能是人们思想所预想的结果,得到的理论和认识才更可能是真理。

原先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决定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决定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也贴合人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在先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一切抽象的理论和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和自然。知识和经验也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是总结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能够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但是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动力沟通中的金刚石理论虽说刚提出两个月时间,但它却是王博士从1997年开始的心理服务实践过程中,和他的同事们一齐,经过对无数人际沟透过程的觉察和总结,逐渐积累而成。动力沟通流派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性和现场性,强调时时处处对自我、他人及背景共同构成的现场进行即时觉察、系统觉察和动态觉察以及即时呈现、清晰呈现和系统呈现。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从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成的,而此刻它又反过来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此刻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好处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务必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贴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到达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

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就应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任何理论都要理解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资料。动力沟通的金刚石理论究竟怎样样王博士风趣的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它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篇一: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在这个假期我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因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对这个的理解我想起了我们学期末的实践活动,电厂实习便是这样,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在电厂实习中我们把理论认识再转回到社会实践中,将我们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在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自己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读懂了这两篇文章的毛皮,但是在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二: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都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五年将会是一个坎,特别是在机遇与挑战、诱惑与风险互相交织时,人总会产生很多的纠结与彷徨。而我,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一点哲学成为了我梳理思路、确定方向的重要方法。

就这样,《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成为我的床头书。

毛泽东主席1937年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矛盾论》是讲辩证法的,但它主要讲人应如何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改变社会结构、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目的。《实践论》是研究认识论的,但它首先讲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讲社会和人的改造。而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我认清现实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无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关于《矛盾论》:

一、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

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

二、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三、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

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方法主要能用于对人的判断中,由于我所在的岗位,是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而在对同事、客户的判断上,我往往会过于感性,特别是不能很好的接纳身边人的缺点,这有时候会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而采用矛盾论的方法,就能让我正确认识到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只要客观、全面地对待,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任何人都是值得合作、值得信任的。

关于《实践论》

一、《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二、《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有困难就有机遇,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不凭空想象,脚踏实地,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会有进展出成绩。

三、《实践论》中说: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四、《实践论》中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事实上,对照《矛盾论》与《实践论》中的思想,能够照出我身上的诸多缺点,在我职业生涯的这样一个门槛上,我需要以此为武器,好好反省与应对:

1。浮躁,难免会急功近利,与之相伴的,不够严谨、粗心、不够沉稳,这些毛病都时有出现。如果能认识到认识到客观环境与自身能力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路径,这样的毛病就能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

2。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候不够冷静,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和经验。这包括对领导的批评、与同事的争执、和朋友的沟通,在一些非常情势下我的处理能力还是欠缺火候。这固然跟社会经验有关系,但与缺乏系统的思想指导行动也是不无关系的。

3。惰性严重,很多时候只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恒心,缺乏执行力。如果能改正这个毛病,现在的生活完全可以更有价值,也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坚实基础。这需要我进一步践行实践论中的诸多要点。

4。不够虚心,容易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于是,偏执、武断也随之而来了。换句话说,我就是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容易对自己的所谓成就满足,却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还有更牛的牛人。于是,就容易陷到自己经验主义的小圈子里,自我感觉良好,跳不出来,也错过机遇。这个毛病会成为阻碍发展的很大障碍!

如此梳理,真让我触目惊心,但我还是暗自庆幸,至少,我还有改正的机会。在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结尾,袁朗对成才说:你要走的路会很长,比许三多的路会长很多,碰到得迷惘也要多很多。是的,功利而复杂的目的性最后可能会成为前进的羁绊,但并不是一味的等待与被动就会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很赞同一位评论家所说的:在当前的时代里,目标感和计划性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导向,而需要作为保障的,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不断自省的勇气。而这个自省的过程,《矛盾论》与《实践论》可以是很实用的理论框架。

【篇三: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但是,在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去背诵那些哲学定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学习到马克思列宁的那些高深哲学精华。这种学习对我们的自身发展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削弱了我们对哲学的学习兴趣。在高考后我就记得了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而其他的哲学内容几乎都不记得了。而在大学里,我们不需要像高中那样,为了分数而去背诵那些相对烦躁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是为了学习哲学的真实内容而去学习,并没有老师或者谁强迫我们一定要去学习这些东西,全部的学习都是发自自己内心,发自自己的兴趣。有时候,在学习理工科的知识后,换一种哲学的知识去学习,我们或许会变得更好,不但会令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而且令我们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实践论》在最后告诉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而《矛盾论》让我们知道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我们都知道,真理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物质。它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变其自身内容的一种物质。或许,在原始社会,打猎是生存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经过了多年的时间证明,没有其他强力的生存能力的原始人类只能靠众人的合作打猎来维持自己族人的生活。因此,在当时,打猎就是真理。只有打猎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原始社会之后,打猎就不再是生存的主要途径了,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类学会了种植,靠自己的双手种植出食物,然后再吃食物。这个是一个重大的进步,通过人类的实践得出了新的生存途径。这个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现真理。真理是相对一个时代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马克思列宁这些把哲学研究得很透的同志告诉我们,实践可以发现真理,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脱离了实践,真理就是没有用的东西。因为我们知道,假如没有实践,我们也无法确定所存在的真理是否适用于我们的社会。举个例子,比如在原始社会,打猎这种方式是适用于那个社会的。但是,原始社会后,经过实践,他们发现了打猎不再适用于他们的时代,于是,另外的生存方式就出现了,于是,我们就知道了真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的内容是会变的。经过了特定的时期之后,之前的真理就不再是适用现状的社会了。所谓的真理也就不再是真理了。所以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而且是唯一途径。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检验我们社会上的真理。

现在,实践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了。社会实践,社会实习,还有其他的学习都是属于实践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这些实践,我们就知道了再现代社会属于我们社会的真理是什么。当代社会,有技术之人才是人才。古人有云,只要身怀一技之长,就不会被这个世界淘汰。技术,是我们当代人类必须拥有的一个身外物。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都是浮云,只有那些有技术的才是属于我们社会的人才。只有拥有技术的人才才是我们社会上需要的,因为,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拥有了技术,就拥有了资本,我们就能立足于我们这个肉食强国的社会上。没有技术,我们也没有任何的资本去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才衡量,去和别人做斗争。

实践出真理,真理又要被实践所检验。我们现在的社会上,太多的事实都不是按这个道路前进的了。富二代,官二代的势力发展,已经把很多人的思想都改变了。现在我们的社会上,很多人就会认为,富家庭,官家庭就能一直繁荣下去,而我们那些农民子弟只能靠读书,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实际上,实践告诉我们,富不过三代。假如富家家庭的后代都是过着那些很糜烂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生活能力,只能靠着上一代留下来的资本,那么,这个富二代的未来将不容乐观。富不过三代,这个说法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证明出来的,这句话适合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相信,只要有技术,只要肯用功,我们就能打拼出属于我们的财富。有钱并不说明什么,我们不是要很有钱,而是要很有赚钱的能力。虽然这个社会上,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只有拥有赚钱的能力,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去购买我们的房子,以及其他的物质。所以,在这个社会上,赚钱,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真理。

我们并不能一口咬定实践就是能发现真理。有时候,错误的实践也是我们社会上的一个常态。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走上正确的实践之路,而走上了发现错误的道路上。或许,一些途径能让他们立足于社会,但是,这些道路却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现在,比如说,很多制作毒品或者拐卖小孩妇女的活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巨额的财富,但是,这些给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会造成社会的恐惧以及更大的不安。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实践去确定我们的真理,并把那些错误的改正。只要我们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我们的社会就会很快成为最好的社会之一。

【篇四: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我认为,《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的方法论的两本书。

以我的体会,《矛盾论》在做事方法上告诉我们的是:1、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要注意: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转化的,到了一定时候,原来的次要矛盾可能就变成了主要矛盾。(所以,我们的解决问题的重点也要随之改变)

那么,怎样确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呢?这只能在实践中确定。一切真理都只能通过实践得到,这就是《实践论》。

我们从4卷毛选看毛泽东方法论的经典案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抓主要矛盾。

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便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不合正统的游击战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产品。

《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划分抓住了主线。

毛泽东不是不知道土改运动中的过火行为,但那不是主要矛盾。

从某种角度说毛泽东靠两论平天下也不为过。

读书不是目的。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目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哪个是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不妨借助两论的方法论(当然还包括其他的有用的方法)来分析分析。

最后再说一点,这两本书其实不过是两本小册子,通俗易懂,小学生就能通读而不会有语言障碍。

【篇五: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军事政治大学演讲大纲中的理论观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践论》与《矛盾论》正式发表,分别从辩证和认识的两个方面,利用哲学思想对中国革命历史做出总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它的创新价值和理论宗旨至今以来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论题。

《实践论》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任何事物都需要实践,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真伪,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不断深化自身的认知,学会身体力行。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课堂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检验其理论的真假,一味地强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很容易停留在理想主义和空想主义层面上,导致做事不切实际,只空想不做事。

我们这个学期考完试后学院组织我们去电厂进行参观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普及千万家庭的用电,这使我理解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毛泽东等领导结合中国国情,对理论进行创新,并加以实践,最终使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而使人们逐渐富裕。只有切身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专业理论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若要全面理解,就必须去实践,加深自己对理论的认识。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这教育我们看待事物要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专业知识要通过多方面的推敲与证明。学习过程也是一样,不要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不能极端。正如中国在革命时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指导思想,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等这些左倾错误做法,明显地脱离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还有大跃进时期的极端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这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这些事实都能体现过度片面地看待问题,从而导致中国的革命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严重错误的可怕性。《矛盾论》还要求我们不能单一地思考,要学会分析利弊,辩证地分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而且还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发现中的弊端,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避免发生错误。就如我们实习当中参观的电厂运行室,里面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枯燥,假期不多,但是生活有规律,薪水也相对稳定。只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我们才能开发现更多的生机。

《实践论》是方法论,《矛盾论》是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方法论和世界观结合起来,学会哲学地思考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受到外界形形色色的生活观念影响,可是我们要有清楚的认知,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实践论》和《矛盾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事物,在生活中做一个好榜样。

其实我对《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解很浅,思考也很片面,若以后有机会定会再加揣摩。读后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和辩证思考的重要性。今后我不仅要将理论正确运用到实践中,而且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考虑问题,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增加自己的内涵,争取做一个能用先进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人。

【篇六: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损失惨重。后来在毛泽东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变阵地战为游击战,通过两万五千里长征顺利到达了延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然而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依然盛行,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像1931年1934年那样的巨大损失,使党内同志更好地理解马列主义,回到正轨上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篇文章,并在延安抗日政治军事大学进行讲演。

在《实践论》一文中,毛泽东向我们阐述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实践的认识也由浅及深,由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实践刚开始的阶段,我们获得对各个事物的初步认识和事物之间的外部关系,但这些认识只是感性的,片面的。我们还将继续实践,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出现了概念,即是对实践的较为概括性的总结。接着使用一系列推理和判断的方法,使认识得到升华,得到了对实践的深刻的、整体的、本质的结论。这就是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然而,得到结论并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将新的、正确的认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这才是认识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单纯地为了认识而认识,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埋头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因为我们在书本上得到的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没有深刻地理解书上的内容。我们应该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中,通过实践让自己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为我们多创造这样的机会。今后我们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谈,应该勇于实践,用知识创造财富,造福人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的真理性却是相对的,仅适用于一定的条件。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不能用彼时的观点来对待此时的情况。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以一种静止的、机械的观点去对待世界,而应该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中坚持实践来更新自己的认识。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不能以昨日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不能因为以前的过错去否定一个人,毕竟社会是在发展的,而人也是会变的。对于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随时保持一颗虚心好学的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去学习新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不能够顽固地坚持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认识,用这些过时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这样就会遭遇惨痛的失败。

以上就是我读了《实践论》之后的一些感想。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主要讨论了以下这些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存在着两种对宇宙发展的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界是静止的,世间的事物是永远不变化的,发生变化的只能是质量或者数量,即世界上只存在着量变,而不存在着质变;另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它认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导致发展的是蕴含于事物之中的矛盾。世界上不仅存在着量变,当量变到达一定程度时还将发生质变。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了很多古代闻所未闻的新事物,如果世界上只存在着量变的话,这种现象是不能够解释。

世界上的一切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矛盾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并不是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也不是到一定阶段就会消失。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中国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今天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社会上仍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存在着很多矛盾。房价过高、物价飞涨、官场黑暗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是只有我们国家才存在这样的问题,发达国家也遭遇了这样的状况:国外的很多年轻人也买不起房子,很多国家贪污腐败的情况比我们国家更糟。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存在着矛盾和不足,但正是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收入不高而有仇富心理,不能因为前途渺茫而怨天尤人,而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未来,让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矛盾还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所蕴含的矛盾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方面中的矛盾也是有所不同的,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因此我们不能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以一种静止的、机械的观点去看待矛盾,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不同的情况中矛盾的差异,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正确认识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解决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主要的矛盾以及主要的矛盾方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着,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并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时间。在1978年,邓小平意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从而使中国实现了巨大的腾飞。由此可见,抓住主要矛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特点。同一性,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因为如果一方消失了,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同一性还具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矛盾双方还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面进行转化。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矛盾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中的。而斗争贯穿一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处不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一种形式,对抗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法。一直以来,我国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因而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或许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悍然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深陷战争泥潭之中,元气大伤,而且反恐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和平地解决外交问题是很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当和平解决不了冲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不惜以一切代价捍卫我们的正当权利。

这就是我读了《矛盾论》之后的所思所想。

【篇七: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最近阅读了毛泽东同志两篇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在加深自己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中,也有自己的一点感触。《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1937年8月,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创作了《矛盾论》。《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分别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以及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的转化条件。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共性?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做了如下回答: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认识矛盾以及解决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矛盾最大的迷惑性在于它容易让人在主观上产生不可抗拒不可解决的消极心理,这源于矛盾的显著特征斗争性。在进退维谷,无法做出取舍的境地中我们往往选择的是原地踌躇,不知何解。只有认清矛盾的本质,在同一性与斗争性中加入自身的努力,使之相互转化,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且取得发展。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中的主观主义,于1937年7月创作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发展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在《实践论》中有这么一段话: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在《水浒传》中有宋家三打祝家庄,前两次由于不明白地形而痛吃败战,在前两次的经验上制定战略,了解地形以及切断与扈家庄和李家庄的合围而取得成功;在建国初,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刚刚成立,共产党在执政领导的道路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造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脱离实际,违背真理的挫折。在经过一系列反思后,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正确的战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抛弃两个凡是,引领中国走向复兴道路。只有通过实践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找出正确的方向。

实践是将思想在当前的环境下变成现实进而检验其正确性。思想超前于实际或者思想落后于实际,都会脱离实际,造成损失。一切先进性的思想所带动的改革总是能在实施后得到收获,当下我国面临贫富差距严重,通胀指数高已经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就让我们一同来见证其正确性。

【篇八: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前段时间看《毛选》,读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对毛主席老人家的哲学辨证思维彻底折服了,又读了老人家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看得出蒋委员长输得应该心服口服才对、要是不输还真是奇迹了,从这些著作中看出老毛确实是雄才伟略,思维水平确实不是凡人。

《实践论》中毛主席所认识到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世界观认识方法,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是理性认识,理性知识只有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验证其合理性才是有用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带有真理性的东西在里面。

《矛盾论》中,毛主席对矛盾的各个方面阐述地非常清楚。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是互为依存的,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正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时,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是统一了;矛盾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任何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些以前的主要矛盾现在可能成为次要矛盾,比如:在没有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日本侵华想全面占领中国(包括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赶出中国,而独占中国)后,主要矛盾变成了中华民族同日本之间的矛盾,毛、蒋派之间的矛盾转为次要矛盾。所有的世间万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思维世界,均是由矛盾形成的,矛盾促使它们发展和进步,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了发展和进步,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进步的过程。

从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透出的哲学辨证思维深深根植于毛主席的头脑深处,比如:毛主席论证为什么井冈山红军政权可以存在也是从矛盾论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得出的结论,首先分析了国内的各方面势力的矛盾及其发展,然后据此得出井冈山红军政权之所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和理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同样首先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然后据此提出战略问题。

由此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钱学森回国后曾感叹早知道马克思的哲学辨证法就好了的感慨,毛主席其实真的就是凭借这一科学思维方式来统一中国的,尽管可能不够全面,但是至少应该是武装了马克思哲学辨证思维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吧。

此外,从毛主席著作中,看出了尊重事实、尊重现实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基于此一客观基础而制定方针、政策,对国民党政权的强大和在中国大中城市的主导统治地位从未否认,而是正视这一现实,从而制定战争的方针和政策、策略;同时,毛选著作中无不透出哲学的辨证思维、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如:内线和外线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阵地战和运动战的关系、时间和形势变化的关系、主次要矛盾的转化关系。

由这些东西联想到现在的企业发展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首先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发掘客户需求和客户的真正潜在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客户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而企业呢又希望能够从用户的口中得出一些看似是需求其实未必是真正需求的东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我看来,只有深入了解人性,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研发出符合客户潜在真实需要的产品。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读后感--全集攻略


篇一:《实践论》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心得体会

标题:《实践论》

姓名:谢成露

班级:金融三班

学号:1501131076

《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用来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次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但是其论述过程中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的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文章阐述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标和检验标准。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对认识论的相关的多个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并且对“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进行重新的考察,有力的抨击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且对传统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理论的超越。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认识的目的不是本身,而是运用于实践,服务自己。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懂得把握学习的技巧与规律,将其运用到真正的学习当中,方可事半功倍,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你的认识,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相互促进。“知”与“行”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再者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

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加强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机会降临之时,抓住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获得进一步的胜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给我们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在不断实验中不管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全面的了解事物,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人们总是在一次次跌倒爬起的过程中学会掌握方向,学会屹立不倒。科学也总是在一次次探索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出真知,这是需要我们一直铭记在心里的话。作为现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脚踏实地,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搞空想主义。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真正的知行一致。而以旁观者的姿态是学习不到真正的知识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展开工作最后只能以失败结束。知行一致是送给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忠告。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篇二:《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阻碍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句话给出了正确的阐释。他认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

人在实践过程中,刚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结论。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在是片面的,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不论在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

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因此,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花说得非常的正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甚至有人还说出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国家实行市场经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最后不也取得了成功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对某一客观过程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验证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认识也会出现错误,例如,思想落后于实际,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也有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把幻想看作真理,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应此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两种错误认识的出现,要做的认识和实际情况相吻合。

通过阅读《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

得更快更好。

篇三:《实践论》读书心得

题目:《实践论》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

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实践论》读后感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实践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