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地质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地质笔记读后感,2024地质笔记读后感
地质笔记读后感相关栏目
地质笔记读后感热门栏目
地质笔记读后感推荐
地质笔记读后感

(共 6601 篇)

  • 1、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一)

    胡慧超

    《温家宝地质笔记》收录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25年的点滴往事,包括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学习研究笔记,体现了作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书中有许多温家宝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可以看出作者的字写的很好,而且态度认真。联想自己在矿区待着时候所作的地质图和野外文字描述,有一种相形见绌的感觉,不禁自问,都是地质技术人员,人家写的这么好,而你却草草了事,缺乏一种认真对待的精神,明白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分内之事。在矿区呆着的日子中,从野外填图回来以后,总感觉累的不行,啥事都不想做,只想在床上躺着,看会电影或睡会觉,与作者在野外工作完回来以后,不与其他同事一起娱乐,只是默默一个人在整理当天野外记录的资料和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对比,感到惭愧无比。我应该就是作者讲述中的其他同事。在当代地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不自学,不努力,落后的人,最先要被淘汰。

    在野外的生活和工作,既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是充满了美景和乐趣。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见到人。有一次,我们走在一条全是灌木和杂木丛生,一丁点山路的痕迹都见不到的树林中,树木杂乱丛生,我们只能低着头,像爬一样的趴着向山顶上走。路上只能听到鸟的叫声,山间水溪流淌的声音以及我们几个粗重的喘气声。路上我疑惑的向组长询问,一定要往上走寻找那个岩性界线点吗?现在这个灌木那么多,第四系覆盖那么厚,地表基岩都不太看的到,我们这样上去不是白走一趟吗?到时还啥都没找到。组长这时候收起了一贯的笑容,严肃的告诉我,干了我们这一行,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不管这个路是有多么的困难,你只有亲自走了以后,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找个这个界线点,如果你自己都没走过,到时候别人问起来,你能肯定的告诉他,这个地方找不到那个界线点吗?你能在图上准确的画出这两个地层的分界线吗?至少你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时,我久久没有平息,组长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是的,我至少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别人问我,我才能肯定的回答他,我才不会担心害怕。我们一直穿在林子里,终于在快到山顶的路上见到了界线点,那时候,真的是苦尽甘来啊,不枉费我们爬这个山间老林1个半小时,最后我们爬上了山顶,这个我们矿区最高的山峰之一,眺望天边,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天空蓝蓝的,云朵好似就在眼前,微风轻抚耳边,就想妈妈轻声低

  • 2、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由于本人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系统财务部门工作整整六年,可以说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地质队度过的。也正有缘如此,近日忙里偷闲一口气通读了温家宝同志撰写的《温家宝地质笔记》,虽然我此前不直接从事地质工作,但书中所描写的山水人物,地质队员野外艰苦的岁月,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就在身边。读完《温家宝地质笔记》,我认为应该学习温家宝同志的“五种精神”:

    一是刻苦学习精神。在祁连山工作期间,有时同事们在打扑克,而温家宝同志在看书学习。他在日记中说,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通篇日记呈现着温家宝同志手不释卷的身影,他不光在读书,而且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撰写读书笔记,善于将理论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源泉。

    二是坚忍不拔精神。祁连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连绵数百公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温家宝同志当年在地质队从事的是测量和找矿工作,应该在地质系统是最艰苦的工作,白天要靠双脚丈量大地,晚上还得制表绘图。数九寒冬,天不亮就起床,吃些面汤或包谷面糊糊,再揣上两个干馍,几十斤中的石头背在后背,有时手上磨出了泡,背上磨破了皮,都不叫苦和累。温家宝同志在日记中写道,他喜欢层峦叠嶂的山峰,喜欢领略自然的奇趣,喜欢冰川的奇观,坚信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是改革创新精神。温家宝同志作为年轻有为的干部,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先后任地质队副队长、省地质局副局长、地矿部副部长,从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走向成熟的“而立”和“不惑”之年。温家宝作为分管领导,“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地质队工作期间,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定额管理问题,制定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规定;在甘肃地质局工作期间,多次深入基层,主动适应地质工作新形势,提出了提高地质工作质量,突出地质科学研究、加强规划编制等很多改革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当年地质系统的很多改革举措来源于此。

    四是亲力亲为精神。在地质系统工作的18个年头里,也许是地质队员单调枯燥的生活使然,温家宝同志始终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不论刮风下雨下雪,从不间断,而且日记一笔不苟,字迹娟秀有力。当时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很多调研报告、大会讲话、学习体会都得靠手工一笔一画完成,当地质队副队长时如

  • 3、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吕新前

    今年开春有幸去北京参加局与地科院合办的地质总工培训班,在微信朋友圈中得知温家宝《地质笔记》出版了,第一次印刷5000本均已售罄,于是与班里的同学一起去地质博物馆,专程参观了温家宝野外记录簿和工具展柜。上星期二,我随有色局质量检查组到开化矿区检查,组长转告局里的通知我要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还说手头没有这本书,但被告知书已随车带到矿区,而且每位地质技术人员人手一本。上星期四,在绍兴参加张根红局长的地质工作调研会,得知他有本温家宝签名的《地质笔记》,就想与他交换,当然遭到拒绝。他说起与年青技术人员交流过读这本书的体会,年青人告诉他这本书中的中野外记录和素描图太经典了,是今后野外作业的最好样板,他认为这样的认识只能说是初步的。于是我利用了两天周末时间,几乎是一气呵成通读了一遍。

    翻完这本厚如陈砖、洋洋50万字、装饰颇特的书的最后一页,合书静思。前几年我也读到过一些由地质技术人员而成长为领导干部写得书,也常能引起我的一些共鸣。而今天,一位受人敬仰的退下来的共和国总理出这本书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出书的目的又是什么?也许像我这样一位快一辈子仅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老地质队员是很难完全明白的。

    首先,我以为这是一本写给我们这些地质队员们看的书,是一本充满地质事业情怀的书。

    我欣赏书的装饰,从中能领悟到它是"三光荣"精神的最直白的荃释。你看这不同颜色的书页叠置在一起,像似一处发育齐全的地层剖面,这是一部每位地质队员用尽一生去研读的地质史书,它是我们为之献身的光荣事业;再看封皮图案,如同远眺横空出世的祁连山,那是地质队员艰苦奋斗的场所;而影约映出的野外考察记录和素描图如同地质队员模糊的背影,也如同我们用成果铸成的找矿立功的丰碑。

    我为书的第一部分梦里常回祁连山所感动。地质队员奋斗的青春是需要回忆和和纪念的。温家宝同志在这部分记录了他毕业后来到最基层的甘肃区测二队五分队在祁连山区完成一个完整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中矿产调查工作的经历。从准备工作开始的重砂扫面,到野外工作阶段的重砂异常查证和不同等级的矿点检查;从室内资料整理、制图、专题补课研究,到完成最后矿产专篇地质报告的编写。温家宝和他的分队一干就是6年。而正是这6年,他从一名助手干起,成为小组长、大组长,最终成为主编矿产部分报告的技术负责人。这一步步走来的足迹,那个年代地质队员谁也难以忘怀。这部

  • 4、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1000字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1000字

    李品文

    八月中旬,骄阳似火。

    又到周末值班这天,恰巧安监局办公楼外墙保温工程正在施工,办公室内热浪袭人,办公室外机器轰鸣,内心不禁焦躁起来。此时,卷柜里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映入眼帘,对了,就看这本书吧。

    翻开书本,自己的思绪立刻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随着温家宝同志青年时期的笔记,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随着他的脚步,走入了祁连山脉......。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成书于2015年11月,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51.8万字,由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学习研究笔记四大部分构成,记录了温家宝同志从1968年至1985年在甘肃省地质局、地质矿产部18年的工作历程。

    走进《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就能看到当年的一名热血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到艰苦的大西北,到最艰苦的野外地质勘查岗位,一干就是12年,走遍了祁连山脉的山山水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博大的情怀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光辉事迹。

    下面摘录全书第一篇笔记的部分内容:

    时间:1970年5月18日

    昨天出发,夜宿张掖,今天到达祁连。

    虽然已是初夏,但在翻越4300米的俄博大坂时还是非常冷的。我们又穿上了皮衣,戴上了皮帽。山区河流的巨厚冰雪才刚刚融化。

    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

    从上面的笔记中不难看出,青年时期的温家宝同志,内心充满了谦虚、好学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看着影印的笔记和野外勘查记录,工整的文字,清晰的素描图片,严谨的工作作风,时时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这样的工作态度不但会感染周围的同事,也会带动本区队的工作业绩,把职业当成事业迟早会干出不朽的业绩。

    态度决定高度,温家宝同志长期在甘肃工作,刚参加工作时烧过水,务过农,当过技术员,地质勘查队小组长、副队长、政治干事,以后又当过地质局副处长、副局长、地质矿产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虽然岗位在变,不变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始终如一,新的岗位是压力,更是挑战和动力。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温家宝地质笔记》,由于自己从事过矿井测量工作,看到“野外地质勘查记录”的格式很是亲切,笔记

  • 5、 学生话剧《地质师》观后感

    《地质师》是我今年看的第二部由学生主演的话剧,八月份的时候在胜利剧院看了由黄岳杰老师指导的《雷雨》,黄老师把《雷雨》中左翼的部分都抹去了,以感情戏为主,所以那部话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剧情改的特别好,情节紧凑,一气呵成。《雷雨》是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对故事情节我们都略知一二,可《地质师》我只知道是部正剧,对情节一无所知,看了宣传册的故事简介之后,感觉这种故事应该对我们这种年轻人没什么吸引力吧,时代也比较久远。抱着欣赏浙江传媒学院表演系学生演技的目的去看了这部话剧,看完之后,我发觉吸引我的还是剧情。有趣的剧本在某种程度上,让生涩的演技显得不那么尴尬。 演出结束后,桂迎老师回应学生们的几个笑点,她说她能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演员的对白感觉好笑,因为他们肯定不相信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之后,她又特别强调,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在那个年代真的有一大群愿意为祖国石油事业付出青春的年轻人。桂迎老师的语气很感慨,在台下的我听的也有些激动,我觉得那个年代未曾远离。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热血澎湃,都有情怀,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或许时代会变化,但是美好作为人类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会一直存在,八零九零的我们也依旧有属于我们的骆驼牵引着,走向阳光。 《地质师》讲述了六十年代北京一群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的人生故事。女一号卢敬,成绩优异,心地善良,性格温婉,一心想和昔日的同学一起奔赴一线工作,但却被安排做了一名地质专业的老师。她深受两个男主角的喜爱,洛明和罗大生,很明显她更爱的是洛明,可洛明更爱的是石油事业。在命运的安排下,罗大生利用了洛明的学术成果调回了北京,如愿抱得美人归,但二十多年来却深受这件事折磨。回京后的工作也做的不是很开心,终日如陀螺般忙碌,却毫无建树。洛明历经千辛万苦,爱石油事业甚至爱过他的生命,最后成了国内有名的石油地质专家,可婚姻生活却相对平淡,用他自己的话说:结婚嘛,不就找个人过日子。同学刘仁命运颇为坎坷甚至是凄惨,不幸因伤残疾,但幸运的是妻子曲丹对他不离不弃,俩人相依为命,谱写真挚的爱情。 除了这些主要演员以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位邮递员,她是个勤恳踏实的好工人,工作态度热情饱满,退休时依然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我觉得她才是最能代表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她反映了某种阶层的固化,她是接了妈妈的班成了邮递员,她的孩子又接了她的班,在这个岗位上重复着生活。我觉得那个
  • 6、 参观地质博物馆观后感3篇

    记得以前学生时代的时候,经常会去参观()一些博物馆,并且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参观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今天,我们来到了***参观地质博物馆,想到将要看到这么多珍稀的展品,心里激动地像敲鼓一样,砰砰直跳。

    刚进门,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先看见了博物馆的几个镇馆之宝,有令人震撼的一具鱼龙化石。这具化石长13米,生活在2.1亿年前,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具鱼龙化石。还有名字听起来是植物,但其实是动物的海百合,因为它生活在海里,样子像百合而得名。还有陨石、钻石和宝石等等。

    接着了解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等多个地质年代,了解了我们的地球是如何演变的。然后我们又了解了浩瀚的宇宙和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根据他们距离太阳从远到近的顺序,他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八个行星。 最后我们了解了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以及他们所造成的后果,这些地质灾害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通过这次参观我明白了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和保护环境,否则下一次生物大灭绝就可能是我们人类了。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去***的地质博物馆参观,我们班异常兴奋。

    到了博物馆,我们班和打了鸡血一样地冲进博物馆里,一进馆我们就先看到了一条鱼龙的整块骨架化石。我们看了之后觉得非常震撼。接着我们又看见了一只霸王龙的骨架,那只霸王龙骨架十分高大凶猛,好像马上就要扑过来咬我们似的。

    然后我们一次去了解了寒武纪,奥陶纪,离彭纪,侏罗纪等地质年代的基本演变,以及它们的消失原因。

    最后,我们去参观了矿石和宝石馆,了解了矿石和钻石的。采矿过程以及它们的打磨过程。矿石的颜色真是色彩斑斓,有红的,黄的,半青半白色的,还有半蓝半黄的。矿石的样子也很丰富,千奇百怪的,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条状的,等等。

    通过这一次的参观,我收获了很多,我知道了地球的演变,矿石的采摘,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后果。让我明白了地球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乘坐着校园大巴来到了***。一到大门口,一个号大的校名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走着走着。地质博物馆就出现了。

    温和的两位保安爷爷为我们敞开了大门,我们仿佛走进了新的奇妙的世界。 我们看见了巨大的鱼龙。解说员哥哥走过来说:小朋友们,

  • 7、 《政法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
    《政法笔记》读后感 《政法笔记》共二十五篇,讲述的问题可概括为:公民权利保护、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制度建设、宪政制度建设。书中列举分析的大量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且说明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源于我国宪政制度与中国本土社会衔接的不合理。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言以蔽之,宪政重建。 从权利制约角度理解,宪政的目标是“限制政府”,从实施的角度讲,是由宪法产生的具体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宪法实践结合产物。宪政必须要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来组织国家政权,治理社会。我国宪政引进于清末,近代宪政制度来自对西方法律理念的移植。从西方引进的宪政在植入我国社会的过程中,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我国本土环境导致宪政的不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看似普通,实际与宪法息息相关的问题。 由于宪政源于移植,于是我们要把思考这些问题重点放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环境不同的比较上。首先,在主观认知上,宪法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法律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释义。对于它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意义。其次,在客观上,我国移植的宪政制度始于清末,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法治的扭曲和漠视也在情理之中;我国的社会架构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宪政源自以市民为主体的商品交换的市民社会,我国封建制度存在两千多年,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依靠“礼制”维系着社会。作者在文章提到:“法治的根基在于信仰与习惯,在一个以礼治为传统习惯的国度里,当下舶来的法治是那么的水土不服”。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在建立政权以后,都试图以某种适于维系稳定、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的产生而确定秩序形式。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既需要社会实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确定性,又要尽可能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和主张。文章中分析了许多涉及个人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比如是美国,一个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极为民主的国家,公民讥讽政府是不受限制的,但言论如果造成公共的混乱,波及国家稳定安全,则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每个国家,国内都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哪种政权组织形式,甚至是哪种社会制度更好,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分析这些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每个国家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动。我国建国六十余年,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
  • 8、 猎人笔记读后感1300字: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人笔记》的中心思想资料便是反对农奴制。这种思想倾向不仅仅表此刻对地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此刻对农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赞美上。在揭露和批判地主阶级方面,俄国自然派文学奠基人、杰出作家果戈里已经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死魂灵》中已成功地刻画了从玛尼洛夫到泼留希金等系列的地主形象。屠格涅夫继承并发展了果戈里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猎人笔记》中不仅仅描述了一系列新旧地主的形象,还前所未有地描述了一些富有才干,创造力和优良品质的农民形象。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目前所读过的屠格涅夫作品中我最为喜欢的一部。《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短篇特写集。当此书的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刚发表时,别林斯基便立即给予了作者极大的鼓励。别林斯基亲自写信给作家称赞他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创作形式。在这样的鼓舞下,屠格涅夫才思泉涌,佳作迭出。直至一八五二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写汇编在一齐,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至一八八零年,作者又加进了之后创作的三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车轱辘响》、《枯萎了的女人》,共计二十五篇。《猎人笔记》透过一个猎人的足迹和眼光,揭露了俄罗斯中部农村贵族地主压迫和剥削农民的罪行,描绘了广大农奴备受折磨和摧残的真实图景。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为是对地方阶级的连续射击。屠格涅夫也因此而闻名全国。以致于在街头或车站,当人们明白他就是《猎人笔记》的作者时,都要脱帽向他致敬。也正因为如此,屠格涅夫很快就遭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遣返故里监管一年。

    佩诺奇金是书中刻画得最出色的地主形象。此人受过良好教育,颇有礼貌风度。他家里干净整洁却无人愿意登门,原因是他家里弥漫着可怕的气氛。他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奴仆们稍有不周,便会受到严厉惩罚。其他的地主有的蛮横地抢占他人的土地,如猎人的祖父;有的精神空虚,变着法折磨农民和家仆,如科莫夫;还有的专门设立办事处,透过一批爪牙管理农民,如女地主洛斯尼亚科娃。农民们在这些乖僻的地主管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除了这些地主形象外,作家笔下出现的一系列富于才干的农民形象,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农奴制下的俄罗斯的期望。《霍里和卡利内奇》中和霍里和卡利内奇,一个勤劳自信,一个热情浪漫。《秀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纯真善良,头脑聪明,善于思考。《歌手》中的雅可夫具有

  • 9、 《欧洲笔记》读后感

    《欧洲笔记》陆春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05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关于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 10、 盗墓笔记读后感

    【篇一:盗墓笔记读后感】

    阅罢《盗墓笔记》心思还沉浸在吴邪的痛苦、惆怅、无奈、空洞之中难以自拔,心中回响着那句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闭眼回想,那血尸,密洛陀的恐怖形象在脑中闪过,但似乎已经变得不是那么令人心颤,但书中的伪装与阴谋却令我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而人心的丑恶与虚伪,也始终令我胆寒。

    鬼神之说,与中华文明相伴相随,是人类文明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魑魅魍魉,人们心中满怀恐惧,而诸天神祗,人们心里更多的是敬畏。事实上,妖鬼可怕么?不可怕,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生活惨淡难以如意,即使是死了又有何妨呢?神祗可敬么?不可敬,信仰只是人心的自我安慰,天平盛世,不见有诸神赐福,战火纷飞,不见有神灵降世。既然如此,鬼神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鬼神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致命的鬼神隐藏在人们未知的角落,人对鬼神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未知的恐惧:人们习惯了生,不知道死亡的感觉,他们畏惧未知的死亡的感觉。人们拥有生命,他们害怕失去生命,他们畏惧失去生命会遭遇无穷未知的变化。人们习惯于生活在自己已知的世界里,人们害怕他们所未知的事物,因为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人本能地躲避未知,人本能地恐惧未知。因而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知的恐惧。

    然而在我看来,对未知的恐惧实则不足为惧,因为未知的东西会渐渐地被我们认知,人生不也正是把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吗?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本能,克服了本能,那也就没有了恐惧。

    比对未知的恐惧更可怕的,是人心。

    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刻意地欺骗的,因此当我们探求到未知的事物的真理的时候,它就不再令人恐惧了。而人心不同,嬉皮笑脸,谄媚奉承的面具后面往往正勾勒着阴险歹毒的计划,默念着恶毒伤人的诅咒,所以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最愚蠢的小丑,掏心掏肺地喂食着白眼狼。人与人之间隔着利益的假面,自以为是地揣摩着对方的念头,自作聪明地定义着他人,轻蔑地认知着这个世界。

    这世上,最脏的是人,最丑陋的是人心。虚伪与丑恶,标识着人心的可怕,鬼神之可怖,不足其万一。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篇二:盗墓笔记读后感】

    《盗墓笔记》是一套网络小说,不像《意林》那样可以陶冶情操,也不像《三国演义》一样可以了解历史,它就是一个精彩的悬疑剧,却令我感慨万千。

    《盗墓笔记》讲了主人公吴邪经过一次一次的古墓探险从一个天真的小老板变成一个坚强的盗墓贼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3-1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4-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2-03-18

  • 2023-01-12

  • 2022-12-1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0

  • 2023-01-17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2

地质笔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地质笔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地质笔记读后感、2024地质笔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