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政法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政法笔记读后感,2024政法笔记读后感
政法笔记读后感相关栏目
政法笔记读后感热门栏目
政法笔记读后感推荐
政法笔记读后感

(共 4898 篇)

  • 1、 《政法笔记》读后感

    《政法笔记》共二十五篇,讲述的问题可概括为:公民权利保护、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制度建设、宪政制度建设。书中列举分析的大量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且说明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源于我国宪政制度与中国本土社会衔接的不合理。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言以蔽之,宪政重建。

    从权利制约角度理解,宪政的目标是“限制政府”,从实施的角度讲,是由宪法产生的具体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宪法实践结合产物。宪政必须要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来组织国家政权,治理社会。我国宪政引进于清末,近代宪政制度来自对西方法律理念的移植。从西方引进的宪政在植入我国社会的过程中,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我国本土环境导致宪政的不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看似普通,实际与宪法息息相关的问题。

    由于宪政源于移植,于是我们要把思考这些问题重点放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环境不同的比较上。首先,在主观认知上,宪法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法律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释义。对于它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意义。其次,在客观上,我国移植的宪政制度始于清末,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法治的扭曲和漠视也在情理之中;我国的社会架构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宪政源自以市民为主体的商品交换的市民社会,我国封建制度存在两千多年,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依靠“礼制”维系着社会。作者在文章提到:“法治的根基在于信仰与习惯,在一个以礼治为传统习惯的国度里,当下舶来的法治是那么的水土不服”。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在建立政权以后,都试图以某种适于维系稳定、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的产生而确定秩序形式。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既需要社会实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确定性,又要尽可能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和主张。文章中分析了许多涉及个人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比如是美国,一个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极为民主的国家,公民讥讽政府是不受限制的,但言论如果造成公共的混乱,波及国家稳定安全,则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每个国家,国内都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哪种政权组织形式,甚至是哪种社会制度更好,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分析这些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每个国家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动。我国建国六十余年,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是一个很短暂的阶段,国家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时局

  • 2、 关于《政法笔记》读后感

    《政法笔记》共二十五篇,讲述的问题可概括为:公民权利保护、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制度建设、宪政制度建设。书中列举分析的大量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且说明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源于我国宪政制度与中国本土社会衔接的不合理。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言以蔽之,宪政重建。

    从权利制约角度理解,宪政的目标是“限制政府”,从实施的角度讲,是由宪法产生的具体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宪法实践结合产物。宪政必须要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来组织国家政权,治理社会。我国宪政引进于清末,近代宪政制度来自对西方法律理念的移植。从西方引进的宪政在植入我国社会的过程中,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我国本土环境导致宪政的不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看似普通,实际与宪法息息相关的问题。

    由于宪政源于移植,于是我们要把思考这些问题重点放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环境不同的比较上。首先,在主观认知上,宪法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法律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释义。对于它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意义。其次,在客观上,我国移植的宪政制度始于清末,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法治的扭曲和漠视也在情理之中;我国的社会架构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宪政源自以市民为主体的商品交换的市民社会,我国封建制度存在两千多年,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依靠“礼制”维系着社会。作者在文章提到:“法治的根基在于信仰与习惯,在一个以礼治为传统习惯的国度里,当下舶来的法治是那么的水土不服”。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在建立政权以后,都试图以某种适于维系稳定、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的产生而确定秩序形式。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既需要社会实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确定性,又要尽可能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和主张。文章中分析了许多涉及个人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比如是美国,一个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极为民主的国家,公民讥讽政府是不受限制的,但言论如果造成公共的混乱,波及国家稳定安全,则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每个国家,国内都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哪种政权组织形式,甚至是哪种社会制度更好,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分析这些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每个国家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动。我国建国六十余年,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是一个很短暂的阶段,国家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时局

  • 3、 读《政法笔记》有感

    好律师≠好人?

    ——读《政法笔记》有感

    前言

    《政法笔记》是冯象在《读书》杂志上开设的专栏"政法笔记"文章合集,开设专栏的用意是"为中国的普通读者写一本书,谈谈新旧政法体制衔接转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因其目的如此,所以专业性太强的话题并没有太多涉及。而是从一个个案例入手,关注和普通读者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诸如名誉权、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等,层层剖析,解读法律,阐明法理。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用冷静的观点看待法律实践中的得失, 且其具有文学背景,文章中不乏文学典故与圣经故事,还有许多隐喻,言语优美并且幽默风趣,推理精巧并且丝丝入扣,发人深省。

    其中《好律师能不能也是好人》一文让我颇有感触。读完此文,我想到的是一个老话题:"律师该不该为坏人辩护?"

    这个问题,隐藏了一个前提:对坏人的判定。其实,好坏之别,正如善恶之别,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所谓好人,未必不会做坏事,所谓坏人,未必不会做好事。因此,须将人与事分开而论,对事不对人。对律师而言,尤其如此,他们只需考虑事由,无关人品,好人还是坏人,说起来并无多少意义。进一步讲,律师之为律师,正如法律人之为法律人,端在于他们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他们眼里,没有好与坏,只有合法与非法、无罪与有罪、轻罪与重罪等。也许,一个人平日口碑甚坏,诉诸法律,却被宣判无罪,一个人平日口碑甚好,诉诸法律,却被宣判有罪。这背后,则是道德与法律之别,两者之间,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律师自然站在后者一边。总而言之,坏人与否,不是律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再说辩护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以好坏,甚至不以法庭宣判之后的罪与非罪为转移。辩护权可以放弃,却不可剥夺,无论基于什么借口。"坏人"云云,毋宁是最拙劣的一个借口。不许坏人找律师,不免导致其抗辩力度的弱化(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george sutherland有言:"没有律师代理,被告人就算完全无辜,也有定罪之险,因为他不了解证据规则,无法判断指控成立与否,也不懂得如何做无罪辩护。"),使其距离好人远了一步,距离罪人则近了一步,所造成的伤害,不只施与坏人,还将殃及好人。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尊重坏人的权利,恰恰是保护好人权利的前提,因为如果坏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护,那么,权力的滥用终将降临到好人头上。当好人与坏人一同受害,正义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反对、禁止律师为坏人辩护

  • 4、 《政法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
    《政法笔记》读后感 《政法笔记》共二十五篇,讲述的问题可概括为:公民权利保护、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制度建设、宪政制度建设。书中列举分析的大量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且说明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源于我国宪政制度与中国本土社会衔接的不合理。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言以蔽之,宪政重建。 从权利制约角度理解,宪政的目标是“限制政府”,从实施的角度讲,是由宪法产生的具体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宪法实践结合产物。宪政必须要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来组织国家政权,治理社会。我国宪政引进于清末,近代宪政制度来自对西方法律理念的移植。从西方引进的宪政在植入我国社会的过程中,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我国本土环境导致宪政的不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看似普通,实际与宪法息息相关的问题。 由于宪政源于移植,于是我们要把思考这些问题重点放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环境不同的比较上。首先,在主观认知上,宪法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法律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释义。对于它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意义。其次,在客观上,我国移植的宪政制度始于清末,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法治的扭曲和漠视也在情理之中;我国的社会架构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宪政源自以市民为主体的商品交换的市民社会,我国封建制度存在两千多年,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依靠“礼制”维系着社会。作者在文章提到:“法治的根基在于信仰与习惯,在一个以礼治为传统习惯的国度里,当下舶来的法治是那么的水土不服”。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在建立政权以后,都试图以某种适于维系稳定、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的产生而确定秩序形式。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既需要社会实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确定性,又要尽可能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和主张。文章中分析了许多涉及个人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比如是美国,一个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极为民主的国家,公民讥讽政府是不受限制的,但言论如果造成公共的混乱,波及国家稳定安全,则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每个国家,国内都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哪种政权组织形式,甚至是哪种社会制度更好,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分析这些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每个国家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动。我国建国六十余年,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
  • 5、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最近在读冯象老师的《政法笔记》,真的觉得好玩又有趣。希望看过的老师同学和我一起讨论呀。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意思,开头就混淆我们的视听,以为这是纪实类的社会评论文章,其实不然。冯象老先生将现实寄于故事来表达,我觉得很像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好玩但又发人深省。

    故事里讲的是律师制度的变革带来的变化和问题。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国进行律师制度的探索和改革,律师成了吃国家公粮的职业,在小平同志视察了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第二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律师们早就想要和新社会欣欣向荣的背后的那些贪图资本主义的犯罪分子打交道了,一个个争相跳出体制的圈子。所以“新灵魂”才说“我们算的了什么呀,真正了得的人不会来!”“他们有律师”。

    再后来,律师居然也部分加入了“下地狱”的行列,原来是因为律师职业的门槛逐渐降低,凡是民都想摆脱自己是“法盲”,因此人间律师不免恶性竞争、铤而走险。随着地狱里面律师越来愈多,阎王爷竟然一板一眼地搞起了法治。

    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让人深思,若是地狱都讲究法治了,甚至要“起草宪法”,我是真的觉得地狱倒是比人间快活。或许大家在阳间的时候彼此受制,但是到了地狱,都没了身份,谁管你是部长或者省长,地狱里谁还不都是鬼魂。没了人间那些错综复杂官僚制度,谁还不是“拥有平等主权的独立个体”?

    “下不下地狱便无所谓了”。

    “非也,地狱快活哉。”作者:姜哒留

  • 6、 猎人笔记读后感1300字: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人笔记》的中心思想资料便是反对农奴制。这种思想倾向不仅仅表此刻对地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此刻对农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赞美上。在揭露和批判地主阶级方面,俄国自然派文学奠基人、杰出作家果戈里已经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死魂灵》中已成功地刻画了从玛尼洛夫到泼留希金等系列的地主形象。屠格涅夫继承并发展了果戈里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猎人笔记》中不仅仅描述了一系列新旧地主的形象,还前所未有地描述了一些富有才干,创造力和优良品质的农民形象。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目前所读过的屠格涅夫作品中我最为喜欢的一部。《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短篇特写集。当此书的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刚发表时,别林斯基便立即给予了作者极大的鼓励。别林斯基亲自写信给作家称赞他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创作形式。在这样的鼓舞下,屠格涅夫才思泉涌,佳作迭出。直至一八五二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写汇编在一齐,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至一八八零年,作者又加进了之后创作的三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车轱辘响》、《枯萎了的女人》,共计二十五篇。《猎人笔记》透过一个猎人的足迹和眼光,揭露了俄罗斯中部农村贵族地主压迫和剥削农民的罪行,描绘了广大农奴备受折磨和摧残的真实图景。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为是对地方阶级的连续射击。屠格涅夫也因此而闻名全国。以致于在街头或车站,当人们明白他就是《猎人笔记》的作者时,都要脱帽向他致敬。也正因为如此,屠格涅夫很快就遭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遣返故里监管一年。

    佩诺奇金是书中刻画得最出色的地主形象。此人受过良好教育,颇有礼貌风度。他家里干净整洁却无人愿意登门,原因是他家里弥漫着可怕的气氛。他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奴仆们稍有不周,便会受到严厉惩罚。其他的地主有的蛮横地抢占他人的土地,如猎人的祖父;有的精神空虚,变着法折磨农民和家仆,如科莫夫;还有的专门设立办事处,透过一批爪牙管理农民,如女地主洛斯尼亚科娃。农民们在这些乖僻的地主管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除了这些地主形象外,作家笔下出现的一系列富于才干的农民形象,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农奴制下的俄罗斯的期望。《霍里和卡利内奇》中和霍里和卡利内奇,一个勤劳自信,一个热情浪漫。《秀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纯真善良,头脑聪明,善于思考。《歌手》中的雅可夫具有

  • 7、 《欧洲笔记》读后感

    《欧洲笔记》陆春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05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关于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 8、 盗墓笔记读后感

    【篇一:盗墓笔记读后感】

    阅罢《盗墓笔记》心思还沉浸在吴邪的痛苦、惆怅、无奈、空洞之中难以自拔,心中回响着那句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闭眼回想,那血尸,密洛陀的恐怖形象在脑中闪过,但似乎已经变得不是那么令人心颤,但书中的伪装与阴谋却令我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而人心的丑恶与虚伪,也始终令我胆寒。

    鬼神之说,与中华文明相伴相随,是人类文明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魑魅魍魉,人们心中满怀恐惧,而诸天神祗,人们心里更多的是敬畏。事实上,妖鬼可怕么?不可怕,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生活惨淡难以如意,即使是死了又有何妨呢?神祗可敬么?不可敬,信仰只是人心的自我安慰,天平盛世,不见有诸神赐福,战火纷飞,不见有神灵降世。既然如此,鬼神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鬼神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致命的鬼神隐藏在人们未知的角落,人对鬼神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未知的恐惧:人们习惯了生,不知道死亡的感觉,他们畏惧未知的死亡的感觉。人们拥有生命,他们害怕失去生命,他们畏惧失去生命会遭遇无穷未知的变化。人们习惯于生活在自己已知的世界里,人们害怕他们所未知的事物,因为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人本能地躲避未知,人本能地恐惧未知。因而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知的恐惧。

    然而在我看来,对未知的恐惧实则不足为惧,因为未知的东西会渐渐地被我们认知,人生不也正是把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吗?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本能,克服了本能,那也就没有了恐惧。

    比对未知的恐惧更可怕的,是人心。

    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刻意地欺骗的,因此当我们探求到未知的事物的真理的时候,它就不再令人恐惧了。而人心不同,嬉皮笑脸,谄媚奉承的面具后面往往正勾勒着阴险歹毒的计划,默念着恶毒伤人的诅咒,所以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最愚蠢的小丑,掏心掏肺地喂食着白眼狼。人与人之间隔着利益的假面,自以为是地揣摩着对方的念头,自作聪明地定义着他人,轻蔑地认知着这个世界。

    这世上,最脏的是人,最丑陋的是人心。虚伪与丑恶,标识着人心的可怕,鬼神之可怖,不足其万一。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篇二:盗墓笔记读后感】

    《盗墓笔记》是一套网络小说,不像《意林》那样可以陶冶情操,也不像《三国演义》一样可以了解历史,它就是一个精彩的悬疑剧,却令我感慨万千。

    《盗墓笔记》讲了主人公吴邪经过一次一次的古墓探险从一个天真的小老板变成一个坚强的盗墓贼

  • 9、 培根笔记读后感

    培根笔记读后感范文一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查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维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求知时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是应该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要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乏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准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是一个狡黠的家伙。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休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阔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也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也可以研学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学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头脑的缺陷,是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的。

    《培根笔记》读后感范文二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

  • 10、 《猎人笔记》读后感

    在春天容易别离,在春天,幸福的人也容易被吸引到远方去。

    题记

    在遥远的最北方,有一片土地它的名字叫做俄罗斯帝国。它矗立在西伯利亚的冷风中,就像一座高耸的大理石宫殿,它的顶层住着掌握整个国家命脉的沙皇,他的思想里囚禁着封建,他的目光中渗透着孤傲,他在至高无上中享受着帝王的荣膺,他在高处不胜寒之中叱咤风云。贵族们臣服在沙皇脚下,他们有着不知道多少俄里的土地,有着不计其数的农奴,他们在高处挥霍着税金,买下整个俄国的阳光来充满温暖自己的国度。在宫殿的最底层关押着不知自由为何物的农奴,地下室匍匐着终年不退的暗影,这里到处是发霉的味道。他们个个骨廋如柴,在短暂的生命里饱受苦难、饥饿、贫穷。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是这些人一辈子最大的梦想,他们像蝼蚁一样的生活,蜗居在社会的底层,鞭笞,疾病,死亡,是农奴们狭小空间里最常见的,他们渴望幸福,希望度过沙皇的严冬,可是很多人在冬天没来之前就凄凉的死去了。

    我背起猎枪,乘着马车,经过旧时没落贵族的宅邸、果园,看到大路旁贫瘠的土地上有几个农民在努力的耕作,偶偶看到地主家的仆役牵着猎犬跟在主人后面出去打猎。我来到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住的小村落,天已是薄暮,天色渐渐暗下来,北边的冬天向来很漫长,它的白昼如白驹过隙一般,又恍如沙俄统治下的农奴的崎岖命运、艰辛生活。这正是打猎的好时机,山中有很多鸟禽,这时去必能满载而归。与我一同去打猎的是这儿地主家的仆役,他向我述说他们的生活,他的主人,他喜欢打猎的种种原因。这是我身为一个猎人的简单叙述。

    从凯撒大帝的辉煌中引来沙字,在不可一世的中央集权中诞生出皇,于是便有了沙皇这一延续几百年的封建制度,有了等级,有了贵贱,有了幸运与不幸。着名的彼得大帝以其空前的远见大刀阔斧的对俄国的政治、军事进行改革,他将原来处于完全封闭状态、落后的俄国打造成了一个地跨欧亚,海陆军事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为了见证他伟大的功绩他亲手打造一座城市--圣彼得堡。他的改革大潮几乎涉及各个方面,挑战传统,平息政变,将一个老人国变成一个随时代进步的强大帝国,但他从未对农奴制进行改革,而是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赋税,使农民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想象一下人连主人的爱犬都不如的世界,那里满是饥饿生了病只能等待死亡,卑微的生活,暗无天日环境。真希望冬天赶快过去,在春天每个人都会幸福。

    他们都说我疯了,因为我四处游荡,常因为被人嫌弃而被关进一个黑房子内遭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3-1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4-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2-03-18

  • 2023-01-12

  • 2022-12-1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0

  • 2023-01-17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政法笔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政法笔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政法笔记读后感、2024政法笔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