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海底的宝藏有感 > 地图 > 读海底的宝藏有感

读海底的宝藏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吕新前

今年开春有幸去北京参加局与地科院合办的地质总工培训班,在微信朋友圈中得知温家宝《地质笔记》出版了,第一次印刷5000本均已售罄,于是与班里的同学一起去地质博物馆,专程参观了温家宝野外记录簿和工具展柜。上星期二,我随有色局质量检查组到开化矿区检查,组长转告局里的通知我要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还说手头没有这本书,但被告知书已随车带到矿区,而且每位地质技术人员人手一本。上星期四,在绍兴参加张根红局长的地质工作调研会,得知他有本温家宝签名的《地质笔记》,就想与他交换,当然遭到拒绝。他说起与年青技术人员交流过读这本书的体会,年青人告诉他这本书中的中野外记录和素描图太经典了,是今后野外作业的最好样板,他认为这样的认识只能说是初步的。于是我利用了两天周末时间,几乎是一气呵成通读了一遍。

翻完这本厚如陈砖、洋洋50万字、装饰颇特的书的最后一页,合书静思。前几年我也读到过一些由地质技术人员而成长为领导干部写得书,也常能引起我的一些共鸣。而今天,一位受人敬仰的退下来的共和国总理出这本书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出书的目的又是什么?也许像我这样一位快一辈子仅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老地质队员是很难完全明白的。

首先,我以为这是一本写给我们这些地质队员们看的书,是一本充满地质事业情怀的书。

我欣赏书的装饰,从中能领悟到它是"三光荣"精神的最直白的荃释。你看这不同颜色的书页叠置在一起,像似一处发育齐全的地层剖面,这是一部每位地质队员用尽一生去研读的地质史书,它是我们为之献身的光荣事业;再看封皮图案,如同远眺横空出世的祁连山,那是地质队员艰苦奋斗的场所;而影约映出的野外考察记录和素描图如同地质队员模糊的背影,也如同我们用成果铸成的找矿立功的丰碑。

我为书的第一部分梦里常回祁连山所感动。地质队员奋斗的青春是需要回忆和和纪念的。温家宝同志在这部分记录了他毕业后来到最基层的甘肃区测二队五分队在祁连山区完成一个完整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中矿产调查工作的经历。从准备工作开始的重砂扫面,到野外工作阶段的重砂异常查证和不同等级的矿点检查;从室内资料整理、制图、专题补课研究,到完成最后矿产专篇地质报告的编写。温家宝和他的分队一干就是6年。而正是这6年,他从一名助手干起,成为小组长、大组长,最终成为主编矿产部分报告的技术负责人。这一步步走来的足迹,那个年代地质队员谁也难以忘怀。这部分的地质笔记也最为详实,书中展示的记录工整的野外剖面测制、矿点检查路线和定地质记录和矿点图表手迹影印件及专题研究手稿、论文手稿、地质报告手稿,充分说明了磨练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这部分中的日记也最为精彩:有出队、转站、收队的描写;有登山跑路线和夜宿帐篷的艰辛;有遭受洪水与沙尘暴袭击的险境;有对同事的关心和家人的思念;而在这艰苦环境中对大山、河谷、冰川、戈壁、沙漠、天空、星星的赞美和内心交流、以及对地质工作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的思考则更为感人。所以说,这是对地质队员艰苦创业情怀的真实写照,是为每一位地质人树的丰碑。

其次,我更认为这是一部鼓舞青年地质人员成长的励志书

读完温家宝《地质笔记》,总能感到一种精神,一种满怀祖国情怀、肩负巨大使命、从而激发出来敬业奋进的精神。

干地质工作首先要有坚强意志。他在日记中写到:"选择地质专业意味着我势必走上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不平坦道路。"尽管现在野外地质工作环境大为改善,但这种坚强的意志是值得每一个地质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的。

温家宝的学习精神是年青人的傍样。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野外地质工作是单调枯燥的,野外工作什么都不多,只有时间最多,许多地质知识,在野外读,才能读透、读精。

我们更要学习敬重温家宝总理的求真的作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他为母校题写的校训。我觉得这是源自他对地质工作的亲身感怀。他在日记中写到:"我绝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我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地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为了获得煤层资料,下到直径不到1米、深度80多米的矿井中,为了获取三个野外地质点资料,连续从沟口攀爬到海拔4600米的雪线附近,这些从不"定飞点"的行动说明了及时、准确的获得第一手地质资料是每位地质工作者的天职。

同时,我还认为这是一本袒露自已心路的书。

温家宝在书的自序中提到"真实是本书的生命".这不仅包括书中展示的地质笔记,日记中所记载的工作学习经历,同时也应包括书中阐述的一些内心想法和对事物的思考。它们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和艰苦的地质工作,是用双脚走出来的书。

记得温家宝曾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过: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这一定是与他的地质经历有关。

我们都知道,温家宝总理主政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我国的地勘工作和矿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书中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管理工作笔记引言"情系地矿思随行"一定是这方面的内心独白。干地质工作是需要情感的,没有干过地质的人,可能不会有地质情感的,而没有地质情感有人是不会珍惜矿产资源和地质工作的。

我们曾读过温家宝写过一首叫《仰望星空》四节诗,诗中所描绘星空的辽阔而深邃,庄严而圣洁,自由而宁静,壮丽而光辉,由此而产生的对真理、正义的敬畏和对自由的向往,炽热的追求,如果没有经历过无数夜宿荒漠而独与星空交流,这种奇幻如何产生呢?

我们经历过温家宝当总理时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村大姐讨打工钱、为老乡考察塌陷地质灾害、退休后为学校上地理课的作法。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写道"附近的农民看到我们到了以后,每天都有三三两两来卖鸡蛋,多半是老人和妇女。自家喂养的鸡下了蛋,一个也舍不得吃,拿来换上些钱,买些盐和日用品。"他写道:"每每看到这样的劳动妇女来到,我就不由自主地拿他们的生活对比我们的生活,拿他们的劳动对比我们的劳动,内心感到无比地惭愧。"如果没有这样戳到灵魂深处的反省,他会这样做吗?

至于在金融危机中发出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呼唤,在历次国家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勇气、果敢、担当和指挥能力你能说不与他在祁连山区地质工作的艰苦经历有关吗?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还是回到地质笔记中来,温家宝写道本书所录笔记完全是原始记录,仅在个别笔误之处用注释修正。确需改补的错漏字,加方括号予以区别,以保持笔记的真实性。这仅仅是一个地质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修养所能解释的吗?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我想他是想把自己的心路呈现给国人,让历史去评说。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从书中学到最根本的一条

在目前地质工作不景气的条件下,地质立局、地质立队的宗旨决不能放弃。地质找矿一定要坚持下去,地质找矿这个高地一定要坚守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一)

胡慧超

《温家宝地质笔记》收录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25年的点滴往事,包括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学习研究笔记,体现了作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书中有许多温家宝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可以看出作者的字写的很好,而且态度认真。联想自己在矿区待着时候所作的地质图和野外文字描述,有一种相形见绌的感觉,不禁自问,都是地质技术人员,人家写的这么好,而你却草草了事,缺乏一种认真对待的精神,明白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分内之事。在矿区呆着的日子中,从野外填图回来以后,总感觉累的不行,啥事都不想做,只想在床上躺着,看会电影或睡会觉,与作者在野外工作完回来以后,不与其他同事一起娱乐,只是默默一个人在整理当天野外记录的资料和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对比,感到惭愧无比。我应该就是作者讲述中的其他同事。在当代地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不自学,不努力,落后的人,最先要被淘汰。

在野外的生活和工作,既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是充满了美景和乐趣。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见到人。有一次,我们走在一条全是灌木和杂木丛生,一丁点山路的痕迹都见不到的树林中,树木杂乱丛生,我们只能低着头,像爬一样的趴着向山顶上走。路上只能听到鸟的叫声,山间水溪流淌的声音以及我们几个粗重的喘气声。路上我疑惑的向组长询问,一定要往上走寻找那个岩性界线点吗?现在这个灌木那么多,第四系覆盖那么厚,地表基岩都不太看的到,我们这样上去不是白走一趟吗?到时还啥都没找到。组长这时候收起了一贯的笑容,严肃的告诉我,干了我们这一行,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不管这个路是有多么的困难,你只有亲自走了以后,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找个这个界线点,如果你自己都没走过,到时候别人问起来,你能肯定的告诉他,这个地方找不到那个界线点吗?你能在图上准确的画出这两个地层的分界线吗?至少你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时,我久久没有平息,组长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是的,我至少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别人问我,我才能肯定的回答他,我才不会担心害怕。我们一直穿在林子里,终于在快到山顶的路上见到了界线点,那时候,真的是苦尽甘来啊,不枉费我们爬这个山间老林1个半小时,最后我们爬上了山顶,这个我们矿区最高的山峰之一,眺望天边,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天空蓝蓝的,云朵好似就在眼前,微风轻抚耳边,就想妈妈轻声低语一样。这如诗如画的情景,是对我们辛苦攀爬最好的奖励。相信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只要坚持的走下去,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骄傲的、自豪的向下一代人说着自己的故事。

有的地方,通过远眺便可以看到岩石、地层、构造,但若实地观察,需要攀很高的山,走很长的路。区调工作的标准,当然是后者,但在野外独立工作,没人监督,就有了选择:有人根据远眺描述前方的地质现象并根据观测点附近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就是所谓的"遥测点",而有人则死心眼,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也要到实地观测,认真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作者选择的是后者。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类似境遇的选择。有些时候,投机取巧甚至可以做得信手拈来。但总有人选择认真从而艰难,因为过不了良知这一关,对于他们,选择偷懒会痛苦不可释。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即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我们经常背着逐渐加重的装满石头样本的地质包,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累了就坐在裸露的基岩上,喝口水,吃口干粮,然后继续前进。野外的锻炼,使我比较体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人也变得黝黑,目光变得坚定。就像书中所说:我坚信,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对于作者,时间永远不够用,笔记中经常流露出对时间的紧迫感,抓紧每一个工作间隙,不放松每一个星期天,读书与思考也是一种律己选择。这个选择一直持续,从野外队到进机关。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记里,作者写道:"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从担任领导工作的一天开始,我便下决心继续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绝不能放松。"在1980年3月16日日记中,他写道:"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也缺少目标,空费精力,磨人生命。人们常恭维说,三十多岁即当上处长。而在我看来,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哪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这样度过,该是多么可怕而又可悲啊!

读书和思考是能力的培养和长进过程。作者对各种知识学习都如饥似渴。地质学、文学、外语、哲学,什么书都读,且能举一反三,升华出更多思想理论。"从中外历史和文学的宏篇巨著中,我看到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和未来的光明,也看到了历史和现实中丑恶的一面。我常常含着热泪阅读这些不朽的作品。书中记载着的历史的厚重和启示,人类的进步和前途,个人的奋斗和命运。每读这些篇章,我的心情总是跌宕起伏,掩卷久久沉思。我经常以历史上的英杰名人为榜样,把他们作为指引我前进的明灯和克服困难的力量。在阅读中,我时常联系社会、思考人生,想着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管理工作上的学习和思考,决定了他对行业改革问题的深度研究,形成了他思路上的创新和方法的拓展。"我高兴地看到,地矿部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简政放权和内部改革相结合,使地质队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地质市场逐步扩大,地质部门开始走向开放型;体制改革促进地质找矿工作,提高了地质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书从测量、填图到考察地貌,每个步骤都把地质工作的专业落到细处。书中一篇篇温暖细腻的回忆文章、一段段祁连山下的找矿故事,还有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书中记载了作者当年到赣南石城县海螺岭矿区考察的往事。该矿区位于江西与福建交界地带,山高坡徒,周围不时有民工在放炮采矿,砂尘很大。但作者却坚持要到采场实地考察,选择一处锡矿脉一点一点敲打,仔细观察并和大家交流矿层构造,工作仔细作风扎实,且科学严谨,让许多"老地质"钦佩。

《温家宝地质笔记》,它是中国地质史上一本系统且又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教材,是地质工作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更是一部诠释献身地矿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的史书。它不仅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且有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书中还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育、激励现代地质队员健康成长,献身地质找矿事业和践行"三光荣"精神的好教材。年轻一代地矿职工只有深藏对党对国家对地矿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责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崇尚科学,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才能传承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才能书写出新一代地质队员的精彩人生。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二)

吴凯

《温家宝地质笔记》随着山谷的风走进祖国的各个角落,我得知该书出版时正值我们诸暨1:5万区调野外验收结束。三年的区调工作及生活,总让我有那么点自信拆开包装纸,封面的设计和隐约的柱状图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久居深山,从事野外一线地质工作的我如获至宝。跟看地质资料一样,我马上浏览书中各类照片及插图,浏览照片和插图过程中我的思绪也慢慢扩散开来,渐渐的仿佛我又进入桐庐那条"十公里深沟",沟谷两边长满杜鹃花,岩壁上偶尔有棵野樱桃树,树上樱桃正红,与我同组的队员露出诧异的笑容,然后我俩一哄而上……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照片和插图显示温家宝本人的专注、执着和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以及浓浓的地质情怀。地质学是一门深奥博大的科学,每位地质人都需要专注、执着和严谨细致。众所周知,地质行业是特别艰苦的,要在艰苦恶劣环境下长期工作与生存,特别需要地质情怀,当然能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自然就会萌生地质情怀。温家宝是当代地质人的榜样。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野外考察日记给我们地质青年传递强大的正能量。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地质工作条件恶劣,但温家宝眼中的祁连山犹如天堂,连梦里都常回祁连山。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正是祁连山的历练让青年时期的温家宝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不论是在多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踏踏实实磨砺自己,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青年时代的温家宝一路勤奋学习,直到走上领导岗位,他仍然不忘读书,不忘磨练自己。他在书中表示,每逢节假日,同事们有的打扑克,有的下象棋,但他不愿浪费时间,而是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读鲁迅的散文,《呐喊》就读了三四遍,还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文章。野外填图工作中从不定"遥控点",填图路线中再累都不敢坐下来,怕自己不能再前进。正是凭借这种勤勉的精神,他在专业上不断成熟,在一直上不断坚强,品格上不断高尚。一个立志做个地质人的有志青年应当从《温家宝地质笔记》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作者对自己职业的无怨无悔,对艰辛工作的平静从容。我们能够读到的是积极乐观,精益求精,矢志不渝,从不动摇。温家宝践行了有志青年应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应为地质科学献身,有志青年需要利用地质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

《温家宝地质笔记》的管理工作日记告诉我们要铭记责任。《温家宝地质笔记》第二部分扉页上说:"我常告诫自己,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物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样努力学习、拼搏上进、兢兢业业、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的领导作风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正如日记中说到作者用文字来记载生活的目的:"一是不断提升自己;而是留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父亲是怎样生活的,或许从中有些教益".我们地质人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事无巨细,即做个有心地质人。

认真阅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再回想我四年多的点滴野外地质工作,有欣慰,有遗憾。浙江虽不比西北荒凉、恶劣,但浙江属亚热带地区,植被发育,气候酷热,台风、暴雨、泥石流频繁,我工作的地区遍布诸暨、富阳、桐庐、浦江等地,其中桐庐及浦江更是悬崖峭壁,毒蛇出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穿梭于林立的灌木丛中,翻山越岭,日行五到十公里,晚上整理资料,准备次日出野用品。期间,有时沮丧、有时气馁、有时迷茫,当然也少不了欢乐。最终坚持了下来,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野外验收也顺利通过,并得到好评。现在往回看,当初的"麻烦"其实是推动我前进的摩擦力,没有这些障碍,我不可能得到提升。我得以提升和能为单位产出良好的工作效益这也是值得欣慰的。

最近一两年地质行业开始下行,地勘投入收紧,地质队伍的生存再次面临挑战,但是我坚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类发展,只要地球变化,地质学就不会枯竭!地质工作就永远被需要。我们地质青年更应向温家宝同志学习地质人的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努力实践、勤奋工作、一丝不苟、不浮不殆、不急不躁、久久为功,继续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在新世纪最动人的创业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我们地质青年应当肩负使命,以地质人最绚丽的业绩为祖国建设高唱一曲最优美的赞歌。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由于本人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系统财务部门工作整整六年,可以说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地质队度过的。也正有缘如此,近日忙里偷闲一口气通读了温家宝同志撰写的《温家宝地质笔记》,虽然我此前不直接从事地质工作,但书中所描写的山水人物,地质队员野外艰苦的岁月,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就在身边。读完《温家宝地质笔记》,我认为应该学习温家宝同志的“五种精神”:

一是刻苦学习精神。在祁连山工作期间,有时同事们在打扑克,而温家宝同志在看书学习。他在日记中说,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通篇日记呈现着温家宝同志手不释卷的身影,他不光在读书,而且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撰写读书笔记,善于将理论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源泉。

二是坚忍不拔精神。祁连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连绵数百公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温家宝同志当年在地质队从事的是测量和找矿工作,应该在地质系统是最艰苦的工作,白天要靠双脚丈量大地,晚上还得制表绘图。数九寒冬,天不亮就起床,吃些面汤或包谷面糊糊,再揣上两个干馍,几十斤中的石头背在后背,有时手上磨出了泡,背上磨破了皮,都不叫苦和累。温家宝同志在日记中写道,他喜欢层峦叠嶂的山峰,喜欢领略自然的奇趣,喜欢冰川的奇观,坚信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是改革创新精神。温家宝同志作为年轻有为的干部,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先后任地质队副队长、省地质局副局长、地矿部副部长,从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走向成熟的“而立”和“不惑”之年。温家宝作为分管领导,“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地质队工作期间,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定额管理问题,制定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规定;在甘肃地质局工作期间,多次深入基层,主动适应地质工作新形势,提出了提高地质工作质量,突出地质科学研究、加强规划编制等很多改革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当年地质系统的很多改革举措来源于此。

四是亲力亲为精神。在地质系统工作的18个年头里,也许是地质队员单调枯燥的生活使然,温家宝同志始终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不论刮风下雨下雪,从不间断,而且日记一笔不苟,字迹娟秀有力。当时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很多调研报告、大会讲话、学习体会都得靠手工一笔一画完成,当地质队副队长时如此,当地质局副局长时如此,当地质部副部长时也是如此,他没有交任务给秘书,而是亲力亲为。如《东北三省局体改调查报告》等很多文章都洋洋洒洒数万言,温家宝同志都是自己亲自构思、亲自撰写、亲自誊正,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些难得的钢笔书法作品。

五是知遇感恩精神。温家宝同志是一个重感情,重感恩的人。地质笔记中,除真实记录工作外,也还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与人的真挚情谊。在翻越乌兰大阪山口时,又累又饿,有一牧民请地质队员喝奶茶和酥油茶,吃青稞面,分文不收,为表达对主人的谢意,他们将带来的馒头、糖果留给酣睡中的小宝宝。温家宝同志在地质笔记中深情地说,难忘祁连山的找矿岁月,难忘地矿部的工作经历,怀念旧时的同事,热爱祖国的山水。日记中字里行间展现了对培养他成长进步园丁、师长的感恩,对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感恩,对大西北艰苦环境磨砺的感恩。读起这些文字,使人深受教育和感动。

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和领导干部,我认为,要认真学习温家宝同志的刻苦学习精神、坚忍不拔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亲历亲为精神和知遇感恩精神,既要学会做事,也要学会做人,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担当能力,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审计人应有的贡献。

《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读后感


《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读后感

《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读后感第2页

读《海宝传奇》有感


读《海宝传奇》有感(一)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四天,我看完了《海宝传奇》这本书后深有感触。

海宝和他的朋友通过时间遂道穿越到了上海世博会。可来的时间不久,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片紫色的云彩,从云彩里面钻出一位身穿蓝色衣服的老人,对他们说道:你们在穿越的时候的,拢乱了时空秩序,现在你们必须在八个小时内找到四块能量石,来修复时间秩序。那老人刚说完就化成了一道白光消失在天空中,只留下了一根小木条。于是海宝他们根据这个小木条上提供线索破解重重难题终于收齐了四块能量石,修复好了时间秩序。

在这本书里我我知道了藤条篮子、西班牙馆、创意之光、瑞典馆、海贝壳、以色列馆、云中水滴、气象馆这些都是因为创新,因为这些场馆的建筑设计、主题设定都离不开创新。

我真没想到我们人类居然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东西,我感觉书中的海宝他们就像我的老师,他为我启智,他让我知道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知道身边的东西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读《海宝传奇》有感(二)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让我们变得博学多才;书籍,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教会我们读懂世界;书籍,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好的书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触,一本书犹如一个灵魂,能带给你喜怒哀乐!

读《简爱》时我觉得很悲伤,简爱真是太命苦了;读《小公主》时,我很感动,因为萨满一直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阅读过的许许多多的书籍中,我觉得最有益,对于小学生最健康的书本就是,《海宝传奇》了。

因为人类的肆意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倒下去了,一座座新房立起来了;大片的森林倒下去了,一件件崭新的家具制造出来了;大面积的森林倒下去了,一张洁白的纸粘贴起来了!树木的产量一年一年的逐渐减少,地球正频临灭亡。于是智慧老爷爷把小琴带来了,小琴代表着地球,如果地球遭受到破坏,小琴就会变得虚弱。海宝、酷弟、闪电(是一条狗)他们临危受命,他们要和小琴一起找到三块精石,拯救小琴也更加拯救了地球!

不久他们来到巴西博物馆找第二块精石,精石嵌在守护神的帽子上,只有和精石有缘的人才能带走精石,海宝一伙人说自己就是有缘人,可是守护神说:如果,你们是这块精石的有缘人,一定可以回答出问题的。请问:巴西,这个古老的文明过度为什么可以生生不息?海宝他们接答错,最后因受到猴子导游的启发才明白了巴西生生不息的原因在于巴西有着古老的文化和人们拼搏的精神。他们如愿以偿得到第二块精石,两块精石一起变成了绿色种子为他们以互相扶持,永不言败的精神找齐了三块精石,地球妈妈有救了!


读《海宝传奇》有感(三)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例如《简爱》,《小公主》,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海宝传奇》了。

因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拓展,曾经茂密而绿意盎然的森林被迫让出了地盘,工厂和新房一座又一座地林立而起;多年成长而高大粗壮的大树被无情地砍伐,变成了一件又一件崭新的家具和一张又一张白纸;美丽而自由自在的动物家园一点一点地被侵占,保护动物的名单增加了一批又一批。森林在退化!树木在减少!动物在悲鸣!地球的自然环境频临危机!

智慧老爷爷把小琴带来了,小琴代表着地球,如果地球遭受到破坏,小琴就会变得虚弱。海宝、酷弟、闪电他们临危受命,他们要和小琴一起找到三块精石,拯救小琴,拯救地球!

世纪老人给了他们一行人寻找第一,二块晶石的线索,他们经历了重重考验,终于拿到了第一块能晶,信心百倍地展开了对第二块晶石的搜寻。不久他们来到巴西博物馆找第二块精石,精石嵌在守护神的帽子上,只有和精石有缘的人才能带走精石,可是答错了守护神问题,最后才因为受到猴子导游的启发才明白了巴西生生不息的原因,那是在于巴西有着古老的文化和人们拼搏的精神。他们如愿以偿得到第二块精石后,继续互相扶持,以坚韧不拨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付出了艰辛努力,终于找齐三块精石,拯救了地球妈妈。

我之所以喜欢《海宝传奇》这本书,就是因为书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依相存,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不能当成一句口号和空话,而应当刻不容缓地化成实际行动。我真切的希望大家都来关注绿化、爱护那些可爱的野生动物,让春天的花儿更娇艳,让夏天的树荫更凉爽,让秋天的果实更殷实,让冬天的愿望更欣喜,相信大家都爱听百灵鸟那婉转动听的歌声,爱赞那苍鹰展翅高飞的雄姿,爱看那森林动物们无拘无束的生活,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让它们有家可回,让它们自由的奔跑在它们的家园中,直到永远!

读《挖宝记》有感


读《挖宝记》有感

二哥

《挖宝记》挖宝记----地主家的变迁|周毅可以算是一个家史散文,它是我的朋友周毅痛说的"革命"家史,一说到革命家史,二哥就会想到《红灯记》,虽然也和李铁梅一样"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但是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挖宝记》不像《白鹿原》那样恢宏,只写了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但是却完整的记录了从民国到今天的历史脚步和民族命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其实一切家族史又何尝不是民族史呢?在《挖宝记》中,周家的第二代也就是周毅的父亲是书中典型人物,尽管他写过十九次入党申请书,在八十年代才最终被党组织接受,但我相信周父的心早在1950年参加革命时就已经完全彻底的交给了他的组织。很难揣摩斗地主分浮财时看到自己的父亲被斗被打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是做为革命事业中的一个螺丝钉的他此时此刻也只能是冷冰冰的随着那台高速运转机器运动。

周毅在文中写到:在家里,父亲就是皇帝,容不下一点的反对意见。虽然他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过迫害,但从他经常挥向我母亲和居然有一次也打向了我奶奶身上的拳头,可以看到他的专制与暴戾。可是,当我记得看到父亲去世时他写的一首自由体的悼亡诗,不由心头一热,不能自已。于是就用了我最不善长的自由体和了一首《头七____悼伯父》以寄托哀思:

你的背影定格在那未名的小站

那朱红的橘子

还在眼前站台不停的滚动

你的余温还留在儿子的双肩

两鬓却染白了冬天

那袅袅的青烟是你的遗愿

时光的尽头

看似天堂的入口

满天的星星是儿子斑驳的泪光

夜是那么凄凉

路是那么漫长

慢点走啊

离家的日子

还有

很长很长

天渐渐地凉了

爸爸,

记住别忘了加件衣裳。

周家三代,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勤劳致富到衰败倒闭的一个轮回。又一次实践了中国人所谓的"富不过三"的魔咒。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我们先要从财富的来源谈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道出了财富的真实来源。作为财富载体的土地其实都是"王"的,王即是权力又是财富,所以,富与贵在中国历来是密不可分的,与其说富贵倒不如说贵富来的更准确些。纵观历史,由富而贵者除吕不韦等外鲜见其人,由贵而富者不计其数。自秦以降,废封建行郡县以来更是如此。所以权贵才是中国财富的真正拥有者。贵即是富,富却不是贵,富只是贵的衍生!纵观中国人的财富观也是扭曲的,这从中国人所供奉的财神:赵公明,关云长身上就可以略窥一斑。这二位财神都是军人,他们不是财富的创造者,相反却是财富的掠夺者。这就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中国权贵们财富来源的秘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秘密也变得越来越隐蔽,它也与时俱进的从明火执仗到超发货币,让你的财富不停的缩水要比竭泽而渔更为持久,诚然如李白《将进酒》所言"烹羊宰牛且为乐",但温水煮青蛙总是让肉们更乐于接受。即便你逃过了这一切,但俗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由于财富对权贵依附而来的原罪,使得财富拥有者随着权贵的倒台而土崩瓦解。所谓"权力的猎手"就是最好的明证。

财富与资本不同,资本是财富但财富绝不是资本,这是由于二者的天然属性决定的。资本需要通过交换和流动才能增值的特性使它天然带有追求自由、公平、公正的基因,所以,它需要法治的环境。而财富可以增值但却不需要流动和交换,它的积累可以是暴力(战争),垄断官营(历史上如盐铁专营、国营企业等),还可以是压迫性的剥夺(工农剪刀差)和对生产要素的巧取豪夺(如土地兼并和强拆等),这种来源导致它排斥公平、自由和法治。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重农抑商"的秘密所在。自古以来,中国的富商不管财富几多,最终都会成为权力的猎物和饕餮的盛宴。历史上不论是吕不韦、邓通、石崇、沈万三、胡雪岩,还是徽商、晋商下场莫不如此。权力对财富的博弈从来都是零和博弈。

二哥我认为以上便是中国人富不过三的根源。这也是中国鲜有百年企业的缘由,即便一些打着百年老字号的企业譬如同仁堂等,产权也早几易其手。财富如云烟,资本如磨盘,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苟活于人治的环境,后者生存于法治的社会。

周家从穷到富又从富再到穷,这一轮回的关键在于他父亲和他父亲身后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组织。但是周毅在文中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把他生意从辉煌走向衰败仅仅归咎于父亲的蛮横干涉。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从斗地主、公私合营,从经历文革到改革开放,再到国进民退。一幅完整的历史脉络图就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二哥我可以肯定,即便周父当时不反对周毅的发展计划,周毅的下场还是一样甚至更悲!看看今天的所谓财富精英们的下场你就会想明白了。估计周父至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追随组织一辈子,偏偏到了八十年代,在第十九次申请下才被组织接纳?因为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组织此时最需要的是会敛财的炮灰。即便他今天活着,他也不会承认他的党票是他儿子周毅帮他挣来的。

《挖宝记》应该用生动细腻的笔墨刻画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以及自己之间的矛盾。这样人物形象会更加鲜活。

周毅是成都人,可能是离藏区很近,所以也有着康巴汉子的习性。早年在生意场上风生水起,如今在文化圈内小有成就。建议朋友们读一读周毅的家史,看一看历史的兴衰。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写一点自己的革命家史,争取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类这段奇葩历史的记录者。

读《宝葫芦》有感400字


前些天,我终于读完了《宝葫芦》这本书。提起这本书,不禁让我感概万千。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调皮而被父母责打。有一天,他做梦梦见了他得到了一个葫芦变成了国王,过着荣华宝贵的日子,丰衣足食,可谓是高忱无忧。每天上朝听取大臣的意见,受大臣的吹捧。可不知不觉耳朵有些疼痛,睁开眼睛,原来,妈妈怒气冲冲地站在他跟前,大骂道:“懒虫,整天只知道睡,快去做功课。”可他整天梦想有宝葫芦,非但没实现反而学习更糟了。看完后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不禁讥讽那个小男孩。可联想到自己,星期六、星期日那次不是爸爸妈妈催了再起来,恨不得有一只停止时间的钟,让我多睡几分钟,可明知没有那回事却痴心妄想。星期五我总喜欢把作业拖,拖到星期六,可我还是不愿过早地完成,其实我可以在星期六早上完成,但却常要拖到下午,恨不得到星期日再写。我总是抱怨:科学家们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可以替人写字的机器呢?这样不就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吗?生活中是没有宝葫芦的,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幻想创新提好的,它可以提高你的思维,同时,科学空发明的东西都是从幻想起步的。但如果过分地幻想,甚至依赖这种幻想,那么只会一事无成。

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成是功之始,有了自己的付出就有成绩。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一)

暑假里,我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王葆的故事,一次偶遇,他成了宝葫芦的主人,因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后来他才发现宝葫芦变出的东西全是别人的,所以一气之下,他扔了宝葫芦。后来,他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场梦。

玖了这本书,我百感交集主人公王葆他有高尚的品德,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一定不会要。可宝葫芦却不知道,当它成为王葆的奴仆时,它已经变成了小偷。

若拿我与主人公王葆相比,我更羞愧万分。想想我有时在路上,拾了东西,就收为囊中之物,占为己有,跟小偷又有多大的区别?所以我以后一定要改正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还要认真学习王葆的高尚品德。

这本【宝葫芦的秘密】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书中主人公的优点,充实自己。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二)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宝葫芦的秘密】。我写了一篇读后感受与大家分享。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王葆经常听一奶一一奶一讲宝葫芦的故事,听的着了迷。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个神起广大的宝葫芦,从此以后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来什么。可是这不但没帮他忙,反而使它出尽了丑。

比如他与同学下象棋,他想把对方的马吃掉,那棋子却跑到嘴里去了;他与同学玩扑克,就发现别人的牌跑到他手里去了;想做飞机模型,可还没动手做就做好了;他不会写作业,宝葫芦马上帮他完成,甚至在考试时做不出考试题,宝葫芦也会帮他变出一张全对的卷子,他只要写上他的名字就可以了。但最后王葆发现要什么就有什么,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的,而是无聊和苦恼。

玖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去做,脚踏实地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勤奋努力才能有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三)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书,叫做【宝葫芦的秘密】。

玖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很大的感悟﹕千万不可以去偷东西,不管你多么喜欢那个东西,也不可以去偷。

这本书主要写了王葆在一次钓鱼中偶然钓起了一个大宝贝宝葫芦,这个宝贝,什么都可以变得出来,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玩的、穿的,什么都有,王葆十分高兴,可是就因为只要他脑子里一想到的东西宝葫芦就马上变出来,让王葆没事做了。他屋子里多了许多怪东西。当别人问是怎么一回事,他就撒谎是帮别人寄存的。当他看电一影时发现了宝葫芦变的东西都是偷来的,于是就十分生气,一气之下把宝葫芦的秘密告诉了大家,让宝葫芦没有用了。他也就把这个宝葫芦扔了

这个故事十分意味深长。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每天只想不劳而获,生活就没有了意义。有一句话就说得好﹕含泪插种的人,定能含笑收获。所以说我们要用自已的实力来得到的东西才有意义。不去偷、抢,要用自己的实力去解决问题。才能为社会做岀奉献。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现代人们对锦衣玉食非常渴望,妄想在一举手之间解决掉所有麻烦事儿,想动动手指头就得来一大笔钱和豪华别墅,还有豪车。如果能这样的话,世界不就乱套了?

《宝葫芦的秘密》就充分反映了现在人们对财富、对荣誉的渴求。就像《宝葫芦的秘密》里面的主人公王葆,他因为^考查不行,在同学面前又没面子,所以心情很低落。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他得到了宝葫芦。就等于它得到了万能之神,因为这个宝葫芦可以随时满足他的愿望,甚至只是想一想,都能被宝葫芦看出来,并满足他。后来,王葆厌烦了这种万能的生活,并在一次游泳比赛中证明了自己。

努力才能成功,要是你只靠动动嘴皮子,别人有的你就有,别人没有你也有。那还算什么本事,也就是一个只会依靠别人的残疾人,日久天长,你就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离开别人的半个残疾人,还有可能就算是微微移动一点点也需要别人帮助。

可能你觉得,只要获得了荣誉和财富,就没有人看不起你,可是你错了。可能真的有人会尊敬你,但他们也都是数量有限、阴奉阳违、只牟取利益的小人吧。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只有灵感而没有汗水是没用的,只有汗水却是在瞎努力,那还是白搭。只有灵感加汗水才等于天才,这个定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相信《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海底的宝藏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