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 > 地图 >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2024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相关栏目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热门栏目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推荐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

(共 739 篇)

  • 1、 读《穿裙子的庄小静》有感

    在开心快乐而又让这里老师最苦恼的六(7)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假小子,名叫庄小静。千万不要被它的名字迷惑,小静可不是文静的小淑女。

    三八妇女节在大家热情洋溢的相互问候中来到了。祝你节日快乐!祝你节日快乐!,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得到这样的问候。这不算怪。最怪的事情,莫过于鼎鼎大名的假小子庄小静今天竟然穿裙子了!吴老师的眼儿都快直了,他拼命地扶眼镜:不会吧庄小静,你好好漂亮啊!奇怪的是六七班的同学们好像一点儿也不奇怪。

    原来在庄小静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换了一种不治之症,在死神即将到来的那一段黑暗的日子里,这位母亲没有悲伤和失望,因为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自了自己心爱的女儿身上了。庄小静的妈妈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在她临走之前,她半躺作文在病床上,给庄小静制作着最美的衣服,她边做边想:我去了,我的小静怎么办?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妈妈的孩子像根草。如果我走了,谁会给孩子梳小辫,把她搂在怀中,给她唱儿歌、陪她做游戏呢?她是有爸爸,可是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大人,怎么可能把我的女儿照顾好呢?唉!最后庄小静的妈妈在给她爸爸的信里说到,给庄小静做了春、夏、秋、冬的衣服,当她穿上后能深深感受到自己妈妈的爱

    读完这篇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位妈妈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爱,也让我想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女的,这又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前几天,妈妈给我提到冰心奶奶曾说过的一段话:天下所有母亲的爱,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

  • 2、 《小鲍庄》读后感

    《小鲍庄》读后感

    唐山四十九中尹璐

    假期一位老师向我推荐了王安忆的《小鲍庄》这本书,这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在小说中,小男孩捞渣可谓是“仁义”之乡“仁义”精神的体现者。他生下来就让人看着“仁义”,以“亲热人、恬静人”的“仁义”之相博得大人们的厚爱;他以“仁义”之心感化了对他天生不满的鲍五爷,以“仁义”之行吸引与折服了周围的孩童,同时,以“仁义”获得了“三好学生”奖状;最后,又以“仁义”的牺牲,获得了英雄的美称,得到了“永垂不朽”的留名。

    故事的转折在于涝渣的死,他的死成全了鲍仁文的文学梦,成全了拾来和二婶的生活,成全了文化子和小翠子的爱情……好像小鲍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随着涝渣的死有了转机。这个转机是随着那种封闭的生活状态的打破而来,虽然打破这种状态的代价是有些残酷的,但作者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认同:涝渣是故事里像精灵一样的人物,从一开始作者就给他蒙上了一种带着宿命意味的传承色彩,他身上那与生俱来的仁义道德成为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一种集中体现。

    也许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希冀。这样的“仁义”感天动地,这样的“仁义”让人心酸,这样的“仁义”读来心疼,这样的“仁义”读来让人敬畏......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相信并努力做一个真正仁义之人。

    暑假九寨发生七级地震,多少仁爱之人不顾生死奔赴前线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我对四川有特殊的情感,当即给身处当地的朋友打电话询问情况,朋友安然无恙,曾是九寨沟形象大使的她因照看孩子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但她不能安心在家,马上动员所有亲朋好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灾区做力所能及之事。

    越是遇到大灾大难,我们就愈团结,因为我们身边多的是真正仁义之人。

  • 3、 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一)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安静读后感(二)

    我之所以喜欢并推荐周国平的这本《安静》,是因为我自己不仅非常喜欢安静这个书名,而且十分艳羡安静这样的境界。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往往高于一切,物质的诱惑远高于精神的愉悦。连学界这样一片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叽叽喳喳地成了名利场一年里人为地制造一两个看似热闹的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这家那家、这腕那腕们在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着相同的话题,或者是某些貌似学者的人在某一阶段煞有介事地用同一话语解释着根本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日趋喧嚣与躁动的社会氛围里,安静、宁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 4、 心灵的宁静读后感

    心灵的宁静读后感

    最近看的《心灵的宁静》一书更能让我体会到生活是充满未知的。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心灵的宁静一直是人类信仰的终极目的。为了满足这个人性需求,人们纷纷去探索和追求在生活中的自我追求。但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心灵的宁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可望而不可即,形形色色的自卑与恐惧心理,依旧笼罩着人们的心灵。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太多不可预测的问题,许多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而安于现状,没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因此也就体会不到心灵深入那最后的宁静。

    因此,我认为生活就应该活得有意义。人应该体验人生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悲伤,离别,生死,疾病,名誉,开心,幸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把生活变得更加充满未知,充满挑战。

    大家或许都听说过这句话,人生短短数十载,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走,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什么东西都不带走,不管喜怒哀乐,无论爱恨情仇。诚然,人生丰富多彩,生活绚丽璀璨,但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一步步走来,你感受,你经历,你体验,但你唯独不能占有。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

    人生既是零,又是全,零和全的统一。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中。

    所以,不要刻意去改变人生,也不要任由人生摆布。应该积极地体验人生,体验人生的意义。就像最近流行的人生感言,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如果一直畏畏缩缩,思前想后,凡事都有所顾虑而不敢去尝试新体验,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吗,至少这不是我想要的。你准备好去挑战的吗?

  • 5、 看见柴静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看见柴静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看见柴静读后感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

    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

  • 6、 安静读后感精选

    经过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上安静读后感。在我们欣赏了一本好书之后,我们心中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作者写的作品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之后。写读后感要认真读懂原文,对原文的中心思想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领会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东西,为发表观点打好基础。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安静读后感 篇1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只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安静读后感 篇2

    丰富是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这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的十年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

  • 7、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一)

    今天,我阅读了周国平的《丰富的安静》。走进周国平安静的生活,使我浮躁的心也平静下来。如今的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为着虚名浮利四处奔波,明争暗斗,互相算计,忙得是不亦乐乎,而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就算成功了,也只能获得一点小小的利益。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值得吗?发现的只是苍老的脸旁,干瘪的精神,发现自己失去的是那么多,得到的全是一些身外之物。学会安静吧,安静可以使我们远离喧闹的生活,远离社会上的斗争,使我们的心灵平静下来。学会安静吧,安静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发现自己心灵中真正的宝藏,到那时我们就会发现精神宝藏的价值比那些那些身外之物的价值高许多。

    为什么古代的一些人会远离官场而去选择隐居山林?因为他们发现官场上参杂了过多的人情,官场斗争过于激烈,他们不愿在这喧闹无意义的斗争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他们选择隐居山林,去享受安静的生活。并不是说人的一生都处于安静之中,默默无闻,有时也需要热闹,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条路。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安静地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是否安静。喧闹的生活背后就是空虚。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二)

    俞老师常说,我们要安静。也常对我们推荐周国平,推荐他的安静的观念。纷繁喧闹的世界让我们日益浮躁,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潮流变得浮躁。在那么多喧嚣的事业,虚渺的名利和张扬的感情的包围下,我们表面上过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没有精神价值,也就是一个空壳在走。脱离了灵魂,我们最好放慢脚步,等等灵魂。

    浮躁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不知不觉地,写作业心不在焉,正确率不高了;不知不觉地,课堂纪律不好了;不知不觉地,成绩下降了;不知不觉地,对无聊的事特别关心。都是在变浮躁了。等等灵魂,不是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每一步走稳了,踏实了,往前迈进,灵魂才跟得上。不是说与世界完全隔绝,只做自己的事情。那叫自闭,不是安静。你应该了解时事,但无意义的事不要关心,更不要去做。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做好了,做实了,就像古人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雕刻一件东西,那样做出来是很完美的,而不似现在,几天就应付给你,用心做事,时间不见得多长,收益却很大。

    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步走稳走踏实,而不是这只脚尖刚触地,后一只脚已经迈开。脚面不曾着地,这样的轻浮,虚华,灵魂早已被甩开,一个空躯在走,或者说在飘。放慢脚步,等等灵魂。

  • 8、 庄因母亲的手读后感

    读《母亲的手》有感

    母亲,是这个世上最亲、最爱我们的人,同时,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也就是母爱,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我们,并用她那微小的动作来告诉我们。《母亲的手》这篇文章就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作者的母亲每晚都会给她掖被子,还会用手拨开她的头发,然后吻她的前额。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的手变得粗糙,而有一天作者对母亲的做法很反感,便对母亲发起了牢骚,而母亲听后却没有停止这种做法。作者长大后,很怀念母亲每晚的那一吻,也经常想起那天她对母亲发的牢骚,心里感到十分愧疚。当她向母亲诉说自己的羞愧之心时,才得知母亲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早已原谅了她。

    俗话说的好:母爱是伟大的。在我失败的时候,母亲会在身边鼓励我,给予我力量,在我伤心的时候,母亲会安慰我,让我开心;在我成功的时候,为我加油;在我……

    记得有一次,我在英语短剧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比赛结束后,妈妈带我到超市买了许多零食和玩具,并且还一路安慰、鼓励着我,给予我希望,让我不再伤心,继续加油!我被妈妈的话语所打动,顿时豁然开朗:是呀!机会是有很多的,只要平时多多练习,机会来时要抓住,那么成功就会离我越来越近。

    母亲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也许,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也许是一个深情的眼神;也许,是抚摸你脸颊的手;也许,是一个甜甜的微笑……总而言之,母亲的每一个动作,都留下了对我们深深的期望!

  • 9、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范文一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

  • 10、 这里真安静读后感

    这里真安静读后感(一)

    看了《这里真安静》,我就想起了日本侵华战争,曾经一度我曾厌恶日本人,感觉他们面目可憎,但是我又同情他们,他们终究失败了,终究没有打败我们中华民族,但是他们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侵略,也许现在的中国仍然在沉睡,也就没有今天掘起的中国。

    军人、,虽然他们的军人有着铮铮铁骨,但他们终究葬于异国他乡,也许这里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也许只有这里他们才可以洗去曾经的罪恶,但他们仍然昂首挺胸,似乎他们仍旧想重新站起来,但一切已经过去了,他们只有在这异国他乡静静地荡涤自己的灵魂。

    女人,虽然他们有着婀娜多姿的身材,但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他们不愿面对自己的国度,也许是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感到羞愧,也许是为自己国家的罪恶感到无地自容,他们牺牲的太多了,他们甚至不愿透漏自己的名字2020,也许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耻辱。

    文人,二叶亭四迷,这里本来是他的一片天地,但他似乎并没有怨恨他们打扰了他的清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对二叶亭太迷并不了解,或许他不是这么想的。

    军人、女人、文人他们曾经好像有着某关联,又好像彼此分离,但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他们的灵魂似乎融为一体,共同赎他们曾经的罪恶!

    这里真安静读后感(二)

    只要一提起日本这两个字2020眼,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总会想起:抗日战争。日本人来到我们中国的领土领空领海来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十分痛恨与憎恶他们。在《这里真安静》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写出了对日本的讽刺与痛恨。

    日本人如此的没有人性,在英国军队的战俘营里面竟然还有日本兵绞尽脑汁去给死去的将军寺内寿一去搭建坟墓,还费心的将那南洋滴的日本人的鲜血最多的泥土与石头来搭建这个坟墓。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日本人的野心可真是够大的,为了扩张领土或者说是地盘,不仅仅侵略了我们的国家,还侵略了那么多的东南亚国家,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和圈,简直是无稽之谈。而把那么多的坟墓建立在了新加坡,怪不得那么安静没人去看,都是那样痛恨与憎恶他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在本文中描述道:日本人搭建的不论是妓女的还是军人的坟墓都是那样整齐规矩,他们在托运材料时还要遇到很多的困难:死亡。疾病。劳累。这就是一种精神,我们如果能够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我相信我的国家能够更加富强,每个人会更加向上,做得任何事情都可以十分认真。

    这里真安静读后感(三)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1-2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12

  • 2019-09-21

  • 2019-11-04

  • 2021-05-0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9-02

  • 2019-10-19

  • 2019-10-17

  • 2023-06-19

  • 2019-09-28

  • 2019-09-26

  • 2023-01-26

  • 2019-10-29

  • 2019-09-22

  • 2019-09-20

  • 2023-02-07

  • 2019-10-22

  • 2019-09-22

  • 2023-01-21

  • 2023-02-06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6

  • 2022-01-11

  • 2023-01-20

  • 2023-04-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1

  • 2022-11-21

  • 2019-11-23

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2024穿裙子的庄小静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