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北鸢读书笔记 > 地图 > 北鸢读书笔记,2024北鸢读书笔记
北鸢读书笔记

(共 4658 篇)

  • 1、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万能版五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万能版五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篇一)

    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

  • 2、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优质范文)

    拿到这部书,感觉很厚,读完,感到它很广,人物多,内容广。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发出沉重地呻吟。岳南笔力深厚,能把学者们的一生戏剧性地展示在你面前。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我读这本大部头的书,是抱着敬畏的心情,不论哪一个时代,对知识,和知识分子都应该有颗尊敬的心。前几日我刚看完电影八佰,这几日又完成了南渡北归的阅读,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复。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历史时期,前线有战士,后方有这些大师们,极力得保全着我们的历史遗产,知识财富。对国家的爱和保护,因为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时事造英雄,在抗战前后,中国集中性得出现了那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我想是历史激励了他们,挖掘了他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那一刻被唤醒,中国人的力量被凝聚。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看到这句话心竟有些许的颤抖,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叫做离别,而我迟迟不肯也是不敢翻开第三部,归骨,告别,终结,成尘,这些字眼时不时蹦出。内战爆发之后,因政治歧见,他们忍痛离别,因为不同的抉择在海峡两岸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漩涡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归结。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和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本来同仇敌忾的知识分子因国共对立的政治形势而面临着或“左”或“右”的取舍。整体观之,可分为三类。一类偏“左”,以闻一多、吴晗等亲共人士为代表,极力为新政权的建立奔走呼喊。一类偏“右”,以胡适、傅斯年等排斥“苏联式专制”人士为代表,毅然随“党国”飞往海峡对岸。一类“不谈政治”,以陈寅恪,梅贻琦等人为代表,无论身在何地,皆以“复兴教育,弘扬学术”为根本,顶着所在政治环境压力,辗转前行,将一生心血浇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土壤中。

    文革来了,学术自由的风气已然破坏,孕育大师的土壤已经荡然无存,那是一种思想统天下政治第一的时代,我无法去评断历史的对与错,是的,没有一颗枝叶能冲破牢笼而自由生长,历史是必然的,人物是偶然的,这就叫命运。

    读完此部书,你好像陪他们走完了并不漫长却艰辛地一路,这些名字不再是烟云,伸出手,你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意义。

    以书页最后的一句结尾吧。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

  • 3、 国庆鸢都夜景(精选作文)

    我最喜欢的是风筝城的夜景。秋夜,华灯初上,举目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与街边的花团锦簇相衬托,更显示出风筝城的美丽。街灯的花样很多,有的是一张张迎飞的翅膀,有如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有的是一朵朵玉兰花芯,含苞欲放、微微绽开;有的是一颗颗晶亮的巨型珍珠,它们集结在一起,光芒闪烁;还有的是一只只红蝴蝶风筝,显示出了风筝城独有的风采。。。。。。

    国庆节最漂亮的夜景当数张面河了。它位于我们学校的北侧。过去曾是一条臭气熏天、堆满垃圾的臭水沟。如今却变成了人间仙境。“桃园修竹”、“丽水华亭”、“生命之轮”、“百家俊秀”、“北海秋月”等景点,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的照射下,更显得迷蒙迤俪,给人以如画如梦如幻如仙的感觉。漫步在弯曲有致的彩灯林荫道上,嬉戏在“水帘洞”中,任微风拂面,凭水雾迷茫,微波荡漾,使人留恋往返!

    啊,迷人的张面河,美丽的风筝城!祝愿你日新月异,变得越来越美丽!

  • 4、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拿到这部书,感觉很厚,读完,感到它很广,人物多,内容广。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发出沉重地呻吟。岳南笔力深厚,能把学者们的一生戏剧性地展示在你面前。

    我读这本大部头的书,是抱着敬畏的心情,不论哪一个时代,对知识,和知识分子都应该有颗尊敬的心。前几日我刚看完电影八佰,这几日又完成了南渡北归的阅读,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复。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历史时期,前线有战士,后方有这些大师们,极力得保全着我们的历史遗产,知识财富。对国家的爱和保护,因为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时事造英雄,在抗战前后,中国集中性得出现了那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我想是历史激励了他们,挖掘了他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那一刻被唤醒,中国人的力量被凝聚。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看到这句话心竟有些许的颤抖,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叫做离别,而我迟迟不肯也是不敢翻开第三部,归骨,告别,终结,成尘,这些字眼时不时蹦出。内战爆发之后,因政治歧见,他们忍痛离别,因为不同的抉择在海峡两岸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漩涡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归结。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和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本来同仇敌忾的知识分子因国共对立的政治形势而面临着或“左”或“右”的取舍。整体观之,可分为三类。一类偏“左”,以闻一多、吴晗等亲共人士为代表,极力为新政权的建立奔走呼喊。一类偏“右”,以胡适、傅斯年等排斥“苏联式专制”人士为代表,毅然随“党国”飞往海峡对岸。一类“不谈政治”,以陈寅恪,梅贻琦等人为代表,无论身在何地,皆以“复兴教育,弘扬学术”为根本,顶着所在政治环境压力,辗转前行,将一生心血浇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土壤中。

    文革来了,学术自由的风气已然破坏,孕育大师的土壤已经荡然无存,那是一种思想统天下政治第一的时代,我无法去评断历史的对与错,是的,没有一颗枝叶能冲破牢笼而自由生长,历史是必然的,人物是偶然的,这就叫命运。

    读完此部书,你好像陪他们走完了并不漫长却艰辛地一路,这些名字不再是烟云,伸出手,你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意义。

    以书页最后的一句结尾吧。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

  • 5、 读北鸢读书笔记

    倘若那个世界里,本没有卢文笙和冯仁祯,也是无所谓的。

    卢孟氏昭如仍会领养一个孩子;石孟式昭德仍会为了救一家人而与敌人共浴火光之中;冯仁钰仍会投身地下革命的不归路;毛克俞仍会失去吴思阅……

    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巧合与英雄救美的故事,于是多一个或少一个人,于整个时代而言,是无关痛痒的。

    但对于读者而言,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因为他们身上有各自的善与恶,像极了生活中的每一个我们。而俄罗斯人离莫斯科有多远,虎头风筝离天空的尽头有多远,他们就离理想有多远。

    没错,这是一个基于时代的故事,一个除了作者以外,任何人都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走向的故事。我们能做的,就是目送着新时代容纳旧时代华美而落拓的碎裂。

    “暮色中,他们望见了一只风筝,飘在对岸某幢建筑的上空,孤零零的。飞得并不稳,在肃杀的秋风里头,忽上忽下,有一个瞬间,几乎要跌落。他们屏息看着,看了许久,直到这只风筝远远飘起,越来越高,渐消弭于他们的视线。”

    是为感。

  • 6、 《北风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北风行》

    【内容】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

  • 7、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赵 鑫

    《北鸢》是青年作家葛亮耗时七年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家族的兴衰透视民国时局的动荡,犹如一只“鸢”,既是“命悬一线”,又是“一线生机”。

    我是从学校的目中选取的这本《北鸢》,初读卷首的《序》,有点摸不着头绪;书读至一半时,有了感慨和思想的碰撞;读至结束到再回头看《序》,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渐有感悟。

    一 、仁义、诚信的品质

    《北鸢》从楔子第一页的对话“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行。”“今年不收钱。您忘了,是您老的属相,不收,爷爷交代的。”“呵,可不。”引出男主人公卢文笙和风筝,认真读下去会发现四声坊风筝艺人龙师傅既是感恩(龙师傅的风筝店铺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卢家睦伸出援助之手盘下店铺并送给龙师傅)也是受卢家睦嘱托,每到虎年便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卢文笙做生日礼物,此“老例儿”代代相传。此处体现了卢家睦的仁义,龙师傅的诚信。

    书中卢家睦的学生姚永安遇到危难,卢文笙不惜破产援助,收养了自杀的姚永安和产后出血而死的秀芬的孩子,此处体现了卢文笙的仁义。

    以上都体现了仁义、诚信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当下的人们需要坚守的。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帮或是不帮;当我们给别人以承诺时,守信或是失信;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准线。

    葛 亮

    二、文学艺术修养的积淀

    书法艺术:“卢家睦临《玄秘塔碑》”“其他子弟写颜柳,一为清俊,一为停匀。仁珏练欧阳询,则取其险绝,却险归平正。《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渐写得熟透,十三岁临欧阳公八旬所书《虞恭公碑》……十五岁,仁珏改弦更张,练起了赵孟頫。赵书与欧体大相径庭。”

    戏曲艺术:《文姬归汉》《思凡》《坐宫》《武家坡》《碧玉簪》《法门寺》《玉堂春》《鸳鸯冢》《生死恨》《宇宙锋》……

    作者对书法和戏曲艺术的把握,使其能游刃有余地根据故事人物和情节的需要放置在应该出现的地方。除了书法艺术和戏曲艺术以外,本书在细节处还体现出作者在茶文化(“三白录了芸娘,制‘莲花茶’一节,说晚间趁荷花含苞,将茶放至花心,早上花开再取出来,‘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顾元庆在《茶谱》中也记过……《茶经》里及鄙夷加香的法子”)和地方饮食文化(有关徽州名菜臭鳜鱼的来历等)的修养。

    认真阅读《北鸢》以后,内心感触颇多,但是最突出的就是以上两个方面,即做人的品质(施仁义和守诚信)和自我的提升(修身)。施仁义和守诚信是我们老祖宗

  • 8、 岳南《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岳南《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逃亡旅行 文/陈明仪[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计划2011”]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如是写道。《南渡北归》便记载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向西南的故事。所谓“南渡”,实际上便是逃亡。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后又迁至李庄,随同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组织。 多次浩浩荡荡的逃亡与南迁,本就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曾遭到学生的质疑与反对,有人甚至想上前线为国捐躯而非怯懦地一逃再逃。然而,历史的长河证明,这逃亡,正是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之举。这引发了我对于“逃亡”的思考。 逃亡,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狼狈与落魄,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旧唐书》中也道:“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保全自己的逃亡之人为众人所唾弃,然而,《南渡北归》中所述的逃亡却并非代表贪生怕死,更非暗示着穷酸书生的软弱无能,反而是一种忍辱负重式的以退为进。悲痛的知识分子面对敌寇狷獗肆虐的局面,没法身体力行地给予敌人有力回击,只有发出“衰泪已因家园尽,人亡学废更如何”的悲叹,然而抹去泪痕,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着自己可以提供给国家的最大帮助,发现自己的使命,即是为了民族复兴,防止“人亡学废”的局面发生,将国家的学术水平提高,将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为了正义而逃亡,必然是悲壮却又智慧的选择。 的确,姑且不论所有北方知识分子,只举蔡元培先生一人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一观点。蔡元培先生被公认为北大最伟大的校长,朴素谦抑的他,骨子里又有北方梁山好汉造反举事的志气与血性。出任北大校长之职时,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用“知识革命”革去原京师大学堂里传统保守的迂腐气,使北大逐渐成为一块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圣地”。好景不长,如《五月四日那天早上》中记载的那样,冲动的学生未听从他“以学术救国”的劝导,一腔热血地发动学潮,致使多名学生被逮捕,北洋政府甚至将大炮对准了北大。顶着重重压力韵蔡元培,已成了北洋政府欲秘密惩办的目标,他却不顾自己已沦为众矢之的的身份,出面请政府释放被捕学生。随即,为避其锋与消除北洋政府的怨气,他于5月8日夜提交辞呈,乔装打扮后
  • 9、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何谓“大师”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何谓“大师” 文/谢恬[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计划2011”] 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刚看完《南渡》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惋惜和钦佩。我一直困惑着,怎样的一群人,才能被作者称为“后无来者”的大师? 所谓大师,我想,可以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之路,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中国人没有搞建筑的,他就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中国冷僻的考古事业没有科学的方法,他就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中国缺少将才,他就让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梁思成等人的不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他们携着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漂洋过海,终是砸开了愚昧落后的大门。这可谓“为天地立心”了。 “立命”之说来自孟子。《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自己做到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或许并非难事。而大师与平常人的区别就是他们是“为生民”而“立命”。被称作“三百年来一大师”的陈寅恪先生和他的夫人最令我感动。艰难困苦的逃生路上,他的夫人“悄悄叮嘱女儿:‘王妈妈和我们奔波半年,过旧历年总要让她多吃几块肉。”’想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首先就应对身边的人有发自肺腑的关怀。陈寅恪先生毕生心力都投入在中国史学上,就连逃命都不忘提着书箱。傅斯年邀他去史语所就职,可是他却舍不下在清华教书育人的位子。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迫于时局无法医治,可他依然不放弃他的教授职业。书里这样写道:“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陈氏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
  • 10、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读毕《南渡北归》三部曲。自从2月10日春节假期结束,始读此书,历时一月。此书乃父亲近期所爱,多次在视频语音通话、电话和当面提及,累块胸中将近一月。在过年时读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后,觉颇为浅近,不见宏论未获新知,心中隐有冯氏大师之名不过后世炒作之感。思及父亲所说《南渡北归》记载清末民国以来诸大师事,故在“百度阅读app”下载电子书《南渡》和《离别》,开卷读之。《南渡》首起抗战打响,读来偶有热血沸腾之感,初读之极速,待到《南渡》后半段觉作者笔力分散,叙述不及前半部吸引人,速度始减慢。《南渡》之后,因《北归》仍需付费,开读《离别》,也因虽是三部,并无甚连续性,可读《离别》。《离别》述及文革,字字血泪,段段非死即殇,令人心绪低落之叙述扑面而来,读之时间略长。待到《北归》在app中能赠送阅读,终得一窥全貌。今日读完,有如下一些总体感受:

    一、如同读了一部长长的杂志,多知了许多故事,然作者之见识,少有洞见。虽是故事叙述,写作之人于世事之洞见,于铺陈中大可感染读者。事实之排列,人物之叙述,事件之情节,皆能得此效应。而读毕此书,大有作者资料宏富,匆匆大致依历史顺序排列,又照顾人物摘取而已。依历史顺序排列,乃历史自然之叙述,《南渡》《北归》皆如此,照顾人物在《离别》中尤其如此,是受《史记》之类二十四史之启发,而作者写得又是人物,自然如此,不足为奇。

    二、记载名士虽多,知识分子遍地,真个有真知灼见得能建功立业、流传千古、受人传颂者毕竟不多。历史人物一生唯少有劣迹且能建立大业,或者死得壮烈,或者活到最后且能建立大业,方能流传后世而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虽然建立大业者多有后人美饰,然如劣迹明显,则终有非议。然也应活到最后或者死得壮烈,方能为世人认同。多数大师纠葛纷争劣迹斑斑,又有多数大师经历抗战内战两次惨烈战争,又有多数大师死于文革迫害,则如此一生,少有人羡慕耳,能传颂者只有学术耳,而学术高明者,又甚寥寥,则真大师能有几人?后人若能尽读诸人之书,或能有持平之论,否则皆道听途说而已。大有南阳名士虽多,卧龙凤雏不过二人而已之叹!

    三、从叙述口气来看,作者所承认之大师,不过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数人而已。这些从作者叙述的口吻中可以测知。梁启超乃革命思想之先驱,且子辈卓越,不得非议;王国维之《人间词话》既短且明言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1-09-14

  • 2021-09-13

  • 2021-12-06

  • 2021-05-05

  • 2019-10-17

  • 2019-09-20

  • 2021-10-09

  • 2021-11-09

  • 2019-09-20

  • 2021-11-24

  • 2021-09-14

  • 2021-09-27

  • 2021-09-17

  • 2021-10-26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12-21

  • 2021-09-25

  • 2021-09-29

  • 2021-11-02

  • 2021-09-29

  • 2021-11-09

北鸢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北鸢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北鸢读书笔记、2024北鸢读书笔记,北鸢读书笔记摘抄,北鸢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