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 > 地图 >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2024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相关栏目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热门栏目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推荐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

(共 7929 篇)

  • 1、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书笔记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本书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主线,选取了跟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家长的观念和智慧等相关的四十多个教育话题。内容既源于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也源于多年的教育行业经验。这是一本让父母懂得如何把孩子温柔地推开、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的亲子教育秘笈。 很喜欢书中的二句话:第一句是作者的导师张文贤所作序李的成人是本,成才是末。可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大多数的家庭和学校都不重视成人的教育,仅仅关注成才的教育。很多家庭和学校更加重视孩子的成绩、考试、考级甚至以后会不会赚大钱。往往忽略了孩子人格、品行的的发展。导师说培养人格就是打地基的工作,学习、考试、赚钱就如盖房子。只有地基打牢了,房子才会盖得高,盖得稳。如今大多数的父母把孩子的成绩、上的培训班作为是否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总爱把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处拿出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家孩子的不足。而往往把孩子的人格和品行放于次要位置,孩子是否孝敬老人、是否乱扔垃圾、是否有礼貌、是否懂得人际交往.......所以怎样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真得仔细考虑考虑...... 第二句话是本书的一个观点:成绩的背后是成长。 在如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很多父母往往只把眼睛睁着分数和成绩,却忽视了一个小生命的正常成长。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身心成长健康快乐的孩子,取得好成绩就是自然的结果。孩子的成绩和成长本无谁重谁轻之分,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却把成绩看得比成长重要,把分数看得比快乐重要。可是,哪怕孩子的一点点成绩,我们也看到孩子成长的一些印记。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在意识到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你能说孩子没有成长吗?就如作者所说,作为初做父母的我们,孩子的成长也造就了我们自己的成长。

  • 2、 读后感大全:推开窗

    推开窗给心灵一片蓝天,当你学会微笑,幸福已不再遥远。

    在困难面前,自己很渺小,它像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在我的前方,一片茫然,但我不曾忧伤,因为这并不是忧伤的时候;我也不曾犹豫,因为有一扇窗在我面前。于是,我推开了那扇窗,窗外的天空,很蓝。

    困难时石,将我在希望中绊倒,揉着那疼痛不已的伤口,我哭了,美好的希望被这块小小的石头绊倒的烟消云散。我原本可以风风光光,也因为这可恶的石子,弄得如此狼狈不堪。不久,我想到了,我还有那扇窗。我推开了那扇窗,窗外天空,很美。

    困难是雾,模糊了我一切思绪,我多想赶走这一切,它们另我感到慌张,真害怕世界再这样模糊下去,我不知所措的遥望四周,再远处的一个角落,看到在发光,我跑过去,原来是那扇窗,我用力推开那扇窗,窗外天空,很晴。

    假如困难无处不在,那么我们都要找到那扇窗,推开它,便是阳光明媚。

  • 3、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一)

    有一位哲人说过 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 坚冰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和谐的教育 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二)

    寒假期间,我总算能静下心来浏览《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了。书中有良多教育观点。比方:李镇西老师和他共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条件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明深藏在每一个人心坎的财产。共产主义教育的理智。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

  • 4、 《温柔的路途》读后感

    《温柔的路途》读后感

    学车时,曾向教练解释自己没有看两边反光镜的习惯,教练反驳我说,刚学车的人哪来的习惯?现在倒是暗暗赞同这个理论,年少时无所谓有没有习惯,但现在倒想慢慢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无论好坏,都可以来几句,如以后有人同遇此书,亦可以分享。

    被这个题目吸引,怎样的路途才能用“温柔”两个字?怎样的人才能写出温柔的路途?封面另有一排水墨字,上写“散漫时光札记”,我想,于散漫时光中走在温柔的路途,该是许多人的梦想。

    《温柔的路途》由一篇篇散文和图片组成,多是作者行走中的感悟,平淡却引人深思。其文字也是温柔的,不带尖锐,淡淡的感情,平和的叙述,走过的路途就在笔下展开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被处理成黑白色的图片,仿佛作者是一个茶馆的说书人,合着一幅幅老照片讲一个个老去的故事。如今说书的人都已不在了,还好,故事都在。

    文字具有欺骗性,如同人的表情,但眼中的情绪却是难以遮掩的。文字的欺骗性只针对内容而言,字里行间的感情却是真实的。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风景,相同的世界,不同人的眼中映出不同的风景。书中的文字,总是淡淡的流露出平和感,即使是在持不赞同意见的时候,也是在调侃和平静中的娓娓道来。写出这般温柔文字的人,想必也该是个充满禅意的温柔的人。

    温柔的路途,并不是因为路途的美好而显得温柔,恰恰是因为人的温柔,因为人看这个世界的心境,路途才变得温柔起来。

    曾看到过一句话:“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看完此书,我想这句话应该变成“愿你对这世界温柔相待”。

  • 5、 [精]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

    您看了作品后有哪些知识想要分享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偶然出现产生感悟的情况。读后感可以把我们心里的感悟进行整合梳理,以下内容“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给您提供的。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文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

  • 6、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寒假前无意中从别的老师那里发现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写的是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听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面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

  • 7、 《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

    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更多读后感尽在小编。

    《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

    《把孩子扔到河里》这篇文章让我有了额外的收获,不仅让我学会了一些有用的道理,还使我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

    我没有读《把孩子扔到河里》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不知道有普林斯顿大学,我更不知道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很有特色的,而且是世界顶尖级的大学,也没有明确我努力的方向。

    我抱着满肚子的谜去读《把孩子扔到河里》,读了之后,这个“谜”一下子就明亮起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迅速成为美国学术界冉冉上升的明星,不仅在拓扑学、代数学和数论方面独占鳌头,计算机理论、运筹学和新生的博弈论也处于领先地位。”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普林斯顿这所大学,还知道了普林斯顿是一所非常强悍的大学。

    然而,“博学固然是一项值得尊敬的才能,但这并不是列夫谢茨的目标,他更强调学生应该有能力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作出重要的原创性发现。”这段话使我知道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只是供你参考的条件,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

    当然,整篇文章都让我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在普林斯顿读大学,工作。

    我很感谢阅读,因为它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人和事,让我观赏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还让我不断地成长。

  • 8、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2024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着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李老师和同事的宣言武侯实验中学教师誓词,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感动我的不仅是他们的宣言,还有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

  • 9、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请把孩子当孩子

    今天有幸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的请把孩子当孩子一节,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如果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不是光靠严格的制度,而是教师要有亲和力和健康的心态,如果一味教师没有了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没有健康的心态便培养不出健康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应该以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的创造,哪怕是破坏性的创造,这样的孩子才是学生信任、喜爱的老师。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他的内心都有着获得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尤其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好是坏,其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只是很多孩子要么因为能力欠缺,要么因为玩性太重,经常弄巧成拙,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老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对待孩子要宽容,犯错本省就是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本身的心态平和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并且因为态度端正了,处理孩子问题时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就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驻扎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

  • 10、 《把观察还给孩子》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文中强调一点,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就是要把观察还给孩子。书中作者强调:观察本是一种享受,要把这点享受还给孩子。

    文中说,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一种怜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读到这儿,我就在想,语文的最初,或者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我手写我心,可一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孩子都会头疼,我们老师也在应该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成功了吗?都怎么做的?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是纸上谈兵,有几个自己认真想、认真体会,自己也思考亲自写,同时教学生观察方法呢?梁晓声还呼吁强调第二点:不能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

    文章中还说,很多家长可能更强调阅读的作用,觉得读更多的书就能够把作文写得特别好。其实,不完全对,文中分析:“知识”两个字历来认为是要分开来谈的,知就是知感,就是别人呈现给你,展现给你,说给你听,要求你记住的那一部分,但这一部分是不可以的,还要有认识、思考。

    这让我联想到当前,国家教委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大背古诗文,这没错,但有的认为这能增强文化底蕴、提升素质、尤其说写好作文那就错了。“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学生只有阅读不会思考,那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呢?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9-15

  • 2019-09-25

  • 2019-10-29

  • 2021-07-23

  • 2019-10-29

  • 2019-10-09

  • 2021-08-2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22-02-24

  • 2019-09-20

  • 2019-09-27

  • 2023-02-24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2-23

  • 2019-09-20

  • 2021-10-02

  • 2022-12-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0-20

  • 2019-10-24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2024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