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制造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制造读后感,2024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制造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制造读后感推荐
中国制造读后感

(共 8359 篇)

  • 1、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一)

    一口气看完那厚厚的一本《中国制造》,我马上冲进浴室,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为何? 书中那精彩绝伦的片断,让我惊心动魄,使我一会儿热汗直流,一会儿冷汗直冒,等到看完,我早已是全身湿透了。

    动力十足,敢冲勇闯的高长河;步步为营,心系平阳的姜超林;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田立业,还有文质彬彬的文春明,贪胆包天的耿子敬,锐气十足的李馨香,铁心办案的孙亚东,这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不断地浮现在我面前,使我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

    文章一开始,就以全国改革先锋的平阳市的一把手的人事调动为引子,把人带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漩涡之中。在文春明与高长河的拳击中,高长河胜出,但又牵出了平阳市轧钢厂的问题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十分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幕幕精彩的戏,又登台了。形形色色的干部,登台了。于是,我开始以我的标准对这些干部品头论足了。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恋旧的民族。对于旧的东西,不论好与坏,总是格外珍惜、念念不忘。

    对于平轧厂,这一个历史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对旧的体制不忍彻底地抛弃,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维护它的面子,如文春明市长(不过其最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知道平轧厂是一个无底洞,还死不肯抓住机遇,盘活国有资产,而且不断给其贷款,给它输血,使这一问题愈积愈深,以致积重难返。12亿,多少人民的血汗? 换来的只是一个刚开工就亏损的乱摊子。谁看了不心疼?谁看了不痛心。

    最终,还是高长河,这个高级甩子,凭着超人的胆识,不顾眼前的利益得失,作出了与上海某厂兼并的决定。虽然,这从眼前看好像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从长远看,它则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搞活经济,从而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巩固,虽然高长河还做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但这一件,我认为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改革前沿的干部的魄力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

    田立业,所谓的甩子,不管部部长,不任职时,不时地写一些文章,针砭时弊,而一旦任职,则能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对于那些为权势折腰的小人,他毫不留情,嚷出了:党的权力既不批发,也不零售!对于奸商,则是义正词严,毫不姑息,为了工人的生命不受侵犯,叫出:只要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必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于自己的妹妹,也能较好地把握公私的关系,虽然自己是烈山县代书记,却不顺便安排一下自己的妹妹,还说:你下了岗,我也要成待业干部了!对于同志、革命群众,他不惜用自己的

  • 2、 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

    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一)

    您印象中的"made in china"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最贴切?是廉价而低劣的小商品?落伍的产能?还是不差钱的土豪?您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来源于哪里呢?是一次糟糕的购物体验?还是出国疯抢外国货时,真切感受到的"物美价廉"?

    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之后,在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除了改造升级传统"强项"制造业之外,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最先进的国家从没放弃过制造业。日本的机器人生产已经在"高、精、尖"的方向上大踏步的迈进。格力为企业的发展设立了创新的奖励机制。沈阳机床厂更是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要么创新突破,要么垂死挣扎。最后,他们获得了新生。

    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化的客观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印证,我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除了极个别人口少、面积小的发达国家(或者说高收入国家)依靠的是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

    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产业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占全世界的比重其实并不低。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然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母工厂"保留在国内,以至于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全世界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受到影响。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力量不言而喻。中国,更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相信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一言以蔽之,中国要从过去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升级,与"一带一路"及"走出去"战略,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国际化链条,旨在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未来的"中国制造",将打破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出口形态,形成产品、技术、资本全方位"走出去"态势。 "中国制造"不是代加工厂,"中国制造"是自信、产能

  • 3、 《中国制造》读后感1800字
    一口气看完那厚厚的一本《中国制造》,我马上冲进浴室,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为何? 书中那精彩绝伦的片断,让我惊心动魄,使我一会儿热汗直流,一会儿冷汗直冒,等到看完,我早已是全身湿透了。 动力十足,敢冲勇闯的高长河;步步为营,心系平阳的姜超林;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田立业,还有文质彬彬的文春明,贪胆包天的耿子敬,锐气十足的李馨香,铁心办案的孙亚东,这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不断地浮现在我面前,使我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 文章一开始,就以全国改革先锋的平阳市的一把手的人事调动为引子,把人带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漩涡之中。在文春明与高长河的拳击中,高长河胜出,但又牵出了平阳市轧钢厂的问题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十分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幕幕精彩的戏,又登台了。形形色色的干部,登台了。于是,我开始以我的标准对这些干部品头论足了。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恋旧的民族。对于旧的东西,不论好与坏,总是格外珍惜、念念不忘。不是现在仍有人怀念文革的好坏么? 对于平轧厂,这一个历史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对旧的体制不忍彻底地抛弃,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维护它的面子,如文春明市长(不过其最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知道平轧厂是一个无底洞,还死不肯抓住机遇,盘活国有资产,而且不断给其贷款,给它输血,使这一问题愈积愈深,以致积重难返。12亿,多少人民的血汗? 换来的只是一个刚开工就亏损的乱摊子。谁看了不心疼?谁看了不痛心。 最终,还是高长河,这个高级甩子,凭着超人的胆识,不顾眼前的利益得失,作出了与上海某厂兼并的决定。虽然,这从眼前看好像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从长远看,它则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搞活经济,从而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巩固,虽然高长河还做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但这一件,我认为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改革前沿的干部的魄力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 田立业,所谓的甩子,不管部部长,不任职时,不时地写一些文章,针砭时弊,而一旦任职,则能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对于那些为权势折腰的小人,他毫不留情,嚷出了:党的权力既不批发,也不零售!对于奸商,则是义正词严,毫不姑息,为了工人的生命不受侵犯,叫出:只要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必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于自己的妹妹,也能较好地把握公私的关系,虽然自己是烈山县代书记,却不顺便安排一下自己的妹妹,还说:你下了岗,我也要成待业
  • 4、 《感受中国制造》系列视频观后感

    《感受中国制造》系列视频观后感

    您印象中的"made in china"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最贴切?是廉价而低劣的小商品?落伍的产能?还是不差钱的土豪?您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来源于哪里呢?是一次糟糕的购物体验?还是出国疯抢外国货时,真切感受到的"物美价廉"?

    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之后,在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除了改造升级传统"强项"制造业之外,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最先进的国家从没放弃过制造业。日本的机器人生产已经在"高、精、尖"的方向上大踏步的迈进。格力为企业的发展设立了创新的奖励机制。沈阳机床厂更是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要么创新突破,要么垂死挣扎。最后,他们获得了新生。

    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化的客观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印证,我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除了极个别人口少、面积小的发达国家(或者说高收入国家)依靠的是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

    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产业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占全世界的比重其实并不低。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然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母工厂"保留在国内,以至于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全世界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受到影响。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力量不言而喻。中国,更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相信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一言以蔽之,中国要从过去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升级,与"一带一路"及"走出去"战略,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国际化链条,旨在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未来的"中国制造",将打破产品输出为主的传统出口形态,形成产品、技术、资本全方位"走出去"态势。 "中国制造"不是代加工厂,"中国制造"是自信

  • 5、 读懂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2000字(3)篇
    读懂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点赞的年代,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各种泡泡的年代。其中有美好的理想,规划,梦想。当然,这些不仅仅需要有想象力,其实更需要有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综合方面之竞赛与和谐共处大环境。只有如此,才可能够站立的高,看得远。从现在复杂的国际形势看,此过去时产生的美好规划需要有相应的新调整吗?如何调整?因为凡成大事除了必有天时,地利,人和。此之后,需有观,预,谋及其相对动态平衡过程。显然,好像只能在2025 年后再来评价,欣赏本书,这样才更有意义。尽管本书之概论式官样文章气氛似乎太重。另外,它似乎更像一些书呆子,砖家,牛人们在经济论坛,高谈阔论的一些泡泡,并且感觉似乎它缺乏在培育人才机制上保障。例如,在社会大环境中,如果教授们教学囫囵,学生也不在乎,2025如何是好��?人才才是真正关键。当然,此观点戏文中早已经说过了。所以,只能算是在此打个哈哈��。不过,书中高瞻远瞩的提到:“从制造到‘智造’,我们应该关注基础科研和综合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另外,建议将德国人之“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这五大工具理性,是中国制造业必须经由德国引进”等等。简言之,读者尽管不一定完全同意其中所有观点,不过显然书中提供大量的远见卓识,例如问:“机器换人,把人换到何处?”等深刻问题的讨论。显然,它非常值得一读。特别是它可供新一代有理想的,在校大学生们参考学习。它告诉人何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大手笔!它还有大科学如何纵深发展的一些具体建议。它是开发国家战略问题大眼界好兵书!������。怪不得它,已经引起当今世界各国非常严重关注。......。

    读懂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2010年即超过世界总量的20%,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中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

  • 6、 卡耐基《制造奇迹的信函》读后感
    卡耐基《制造奇迹的信函》读后感 周文彦 最近读了一篇为《制造奇迹的信函》一文,令我感触很深。 这大致讲的是肯·戴克——一个在推展营业方面最著名的人士之一,在他所发出去、希望经销商提供资料的信函所获得的回信率是奇迹的两倍不止。一般的回信率是在5%以下,5%—8%的回信率是很少的,15%的回信率会让写信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达到20%,这简真就是一个奇迹。而文中所例举肯·戴克的两封信,一封是达到42.2%的回信率,另一封则是达到了趋近乎50%的回信率。 就好比是我们自己,经常会在自家的信箱中收到那种小广告之类的纸,会有多少人会把它们拿回家细细琢磨一番?又会有多少人会站在信箱前瞄一眼然后将其弃之不顾?还会有多少人连看都不看一眼,就直接让其与大地母亲来一个亲密的接触呐?相信很多人都是最后一种情况吧!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好比是肯·戴克的客户,而投放小广告的就是肯·戴克,少之又少的人会阅读那些小广告,所以一般的回信率会在5%以下。那那两封回信率42.2%和超过50%的信函比起其他信函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肯·戴克在信中提到请求对方帮个小忙,使得对方内心很舒服,当然这个请求,也使对方有一种地位很重要的感觉。而信中肯·戴克的言语无不流露出对对方的恭敬、对方的存在不可或缺、自己十分需要对方的帮助……当然也不可过分吹捧他人,而没有真情流露,如果因而沦陷于阿谀奉承或违心之语中,那么就不会有什么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如此,对别人尊重一些,无论是你要帮助的人还是别人帮助你。切不可因为你帮助别人而摆架子,也不可对帮助你的人大献殷勤。如果这样你有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个机会。
  • 7、 辛普森:美国制造观后感

    《辛普森:美国制造》是一部来自美国的传记类纪录片,该片由伊斯拉埃德尔曼导演,首播于2016年,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纽约灾星之后感叹造化弄人,并又一次体会到欧美法律思维的独特,这个片更多地关于法律、财富以及权力。看完这片子大约半年后,美国制造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我当然按捺不住地一探究竟。看完整整大半年才来写这个影评,因为我总是会问自己这得要从何说起?,纽约灾星可以归纳是一个有权有钱的白人对美国制度地挑衅,那么美国制造呢?无论是剧中人,还是作为局外者的我,感受到的都是一股沉重的无力感。

    小人物见证并能透露历史,大人物能改变历史。

    那辛普森算是什么?有必要把他的人生分段来看吗?前半部分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让白人刮目相看,又让黑人敬佩不已;后半部分难逃肤色的厄运?其实,他没有改变过什么,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开头肤色是他的绊脚石,他一直想让任何人忘记他的肤色,说要做自己,不是一个白人也不是一个黑人,要做辛普森;杀妻案,肤色是他的保护色,把自己往肤色受到歧视的方面来靠拢;案后,依靠肤色来维持黑人社区的社交。他想突破肤色的局限,表面上是突破过,但是实际上依然被现实推着走。

    在b站上看到最多的弹幕是《桃花扇》中的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更多地势对辛普森的惋惜,可惜如果放在《美国制造》的这个题目上来说,导演布下的网似乎更大。辛普森只是这个片子叙事的一个主线,仅此而已,每一个看似配角的人想尽办法利用主线,看看是否能捞到一点什么。种族、法律、利益、名声还有人性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辛普森和里面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网中之鱼。

    纪录片从60年代辛普森在大学里的橄榄球生涯开始,到08年拉斯维加斯绑架案结束,完整地描绘出了辛普森的画像。不过我仍然有些疑虑,辛普森杀妻案为何最后被判无罪?按片中描述,至少7成源自黑人对于种族主义的报复心理,3成来自警方和控方的办案不力。真的是这样吗?

    来看一下对受访者的选择问题,其中受害者家属及朋友、控方、警方这三方无疑是站在辛普森对立面,然而其他诸如辛普森的朋友以及经纪人、辩方律师、陪审团成员,居然无一例外都站在了辛普森的对立面。这真的合乎常理吗?

    我们可以看一下片中出现的人物,追车时一直陪在辛普森身边的艾尔.考林斯,辛普森后来的继承者马库斯(名字不确定)等均未接受采访。

    甚至于12个陪审团成员只采访了

  • 8、 读《制造需求》有感400字

    有一个推销员,他曾经创造了很多销售奇迹.但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只有将防毒面具推销给猎人,你才算是最优秀的推销员。”

    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的原始森林,很多猎人世代居住在那里。

    “您好”!他对自己遇到的第一个猎人说,“您一定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这里的空气很清新,我要他干吗?”猎人回答。“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可我并不需要。”“请稍候,你很快就需要一个了!”推销员说。

    几个月后,猎人们发现,他们居住的林地中央建起了一座工厂,这正是那位推销员建的。很快,一些有害废气从烟囱中滚滚而出。

    不久猎人找到了推销员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这正是我愿意效劳的。”推销员着便卖了一个面具给了猎人。“唔,真是个好东西啊……别的猎人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他问“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那你的工厂里生产的是什么?”“防毒面具!”

  • 9、 《美人制造》观后感400字

    终于把《美人制造》看完了。拖了很长的时间,后来因为要考试复习就只下下来存着了。我很喜欢片中的两首歌曲:《待我长发及腰》《听》。于正作品里的歌曲都很好听,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作品原因之一。该剧讲述了一位美容太医贺兰钧因为骄傲自大而贬为庶民之后与早已结缘的呆萌苏莲衣之间发生的故事。正是因为苏莲衣的陪伴,贺兰钧才逐渐发生了改变,从一位傲娇自私又自负的太医变成了一位善良仁义重感情的人。该剧以单元剧的形式构成,每几集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永宁公主与狄姜,曾文远与云静初,楚王爷与楚王妃,阿九,武敏之与东方秀,太平公主与武攸暨,还有后来的若兰与裴云天。即使故事是虚构的,可是爱情却是永远的主题。生死相许,夫妻相处,二十年情,美好回忆,不离不弃,无悔付出,相生相克。怎样的一段爱情故事都有它的欣慰与感人之处,而贺兰钧对苏莲衣的排斥厌恶不珍惜也渐渐变成了经历所有之后的悔悟与守候。一部浪漫搞笑的轻喜剧,看完之后也是一段不错的回忆与回味。无论你怎样,这世上总会存在一个人来找到你和你在一起。而我更欣慰的是裴云天虽是小人,但本性并不坏,虽一直与贺兰钧作对,但也懂得感恩,也在后来一次次的危险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心存善念的走向了正确的方向。也在贺兰钧颓废之时不离不弃,努力挽救。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的心底都是有善念的。
  • 10、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读后感2000字(3)篇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不能要求一本四百多页的电子书将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大战略讲得多么透彻。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书中粗浅的概念已足够吃瓜了~

    近两年,中国有四个炙手可热的国家战略概念:第一个,“一带一路”;第二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三个,“互联网 ”;第四个,“中国制造2025”。这四个战略概念其实是一体的,本质上是通过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对财富的再创造和重新分配。

    了解到中国作为德国标准的追随者以及中德两国在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制造业上的优势互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4-16年间默大妈没事儿总往天朝跑。

    在科技面前,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相较而言,在德国工业4.0的规划中,强调了培训与再教育。工业4.0将极大地改变员工的工作和技能。因此,有必要通过促进学习、终身学习和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持续职业发展的计划,实施适当的培训策略和组织工作。

    个人还是比较同意作者的观点:效率的事情交给企业,就业的事情交给政府。

    结合今日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最后一点颇有感触,书中提到:

    在这样一个机器冰冷的时代,什么东西最有价值?孙正义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妈妈做的菜,妈妈和女儿在公园里面手牵手,未来是高感知人群的时代,人和人之间情感连接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不论智能技术如何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全书前半部分用大篇幅的文字地描述了中国、德国、美国三个主要国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德国是传统制造业强国,从工厂智能化为入口,偏向硬件智能化。美国是互联网强国,从信息智能化为入口,偏向软件智能化。而中国呢,互联网的发展迅猛,但同时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基础却仍相对落后和已经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下降的现实,所以我们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制造2025”,跟随德国的脚步,以期实现从工业2.0和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的工业智能化。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政策,而众多制造业大厂诸如美的、海尔、海立、沈阳机床、青岛红领等已经提前布局。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以华为、京东方、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都已经实施智能化战略。我们仍处于黎明时分,现在行动为时未晚。(机器人超越人类一说,也不可不担忧。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人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0-23

  • 2019-11-16

  • 2019-10-16

  • 2019-11-06

  • 2021-07-15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09-22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3-06-05

  • 2022-12-15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9-03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1-08

中国制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制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制造读后感、2024中国制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