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 地图 >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2024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推荐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共 1466 篇)

  • 1、 美学史读书笔记3篇

    导语: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美学史读书笔记(一)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

  • 2、 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学习中国法制史时,一是由于课时的原因,二是因为自己对历史这种“庞然大物”实在怵得慌,没有足够的时间更没有充分的勇气去钻研那本教科书(虽然也涂涂画画做了不少笔记,但却是为了对付开卷考试)

    说句实在话,现在学什么都讲求“实用”二字,你细致地读本专业书可能是因为它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大,你拼了老命地考了本证可能是因为它是你今后工作或深造的敲门砖,哪那么多兴趣使然,没有那个美国时间。我读书少,学问不深,大学期间发现很多人和我并无不同,但总要摆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去碾压旁人,但实际上几斤几两,自有人心里清楚。但这样的被碾压却促使自己产生畸形的“知识渴求感”,我读这本书完全抱着一种张张见识,装装修养的目的。可细读下来,我完完全全被老秦的幽默和才华吸引到,看样子他是神马样的文风都能hold住,可严谨、可思辨、可嬉笑,聊公的自嘲和自恋让作为读者的我照单全收。

    管他考试占多少分,老子就是把这本书读完了!

    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有趣而深刻的法律史

        中华法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了几千年上层建筑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政治文化、民间风俗、民族性格。但近代以来,中华法系面临资本主义冲击,逐渐被批判、否定、解体,直到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中华法系,真的就一无是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研究法律史。作者用一种新颖独特、风趣幽默的手法,解释了中华法系从萌芽到成长再到成熟的过程。深刻把握其中的关键节点、关键主题、关键讨论,并一一呈现,与现代法律理念相比较,体现出中华法系在基本理念、价值追求、立法技术方面的特色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希望有一天,中华法系中的精华,能够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非常有趣的普法之作,对于我这个法盲非常有帮助。就用作者最后一段做总结也很贴合我写总结的方式:今聊公小友,贾初生牛犊之勇,撰《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之著,可谓是这方面的大胆尝试。其以“别笑”二字为题,或许正是对讥笑者的宣言:一部能让平头儿百姓读懂的法律史,你笑也得这样写,不笑也得这样写,不服你整一个出来瞅瞅!其以自身为线索人物,引领读者游息于上古至清末五千年的法律现场,令人如临其境,往往怦然心动;所言所论,既古朴庄重,又

  • 3、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3)篇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1)篇

    两星,微信读书以来之个人评分最差书籍!

    吹的成份不少,史料堆砌有功,错讹俯拾皆见,无图亦无真相,长篇转引疑似剽窃,面目可憎再拦腰砍掉一半印象分,建议跳读部分内容。

    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研究中国美术史,应该努力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方法,既要论从史出,又要史论结合。

    个人愚见,在中国文明史上,美是灿若星河到处存在的,历朝历代也不乏善于发现美的著名眼睛。事实上,不但在美学家的著作中,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传世论著中,都有丰富的美术思想,比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皆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往深里探究,因着儒家传统要旨,古代文化人向来诸艺合体、一专多能,以致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诸门类,互相影响,水乳交融。宗白华先生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而“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没有多说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学习中国美术史,因其特殊的意蕴和趣味,自然应当多方面狠下气力……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2)篇

    说实在的这本书如果作为入门级,有些地方是难了点。一些专业的名词和说法,作为一个外行人有点看不懂,不过怎么说呢,这也属于基础的知识吧,要了解点的。

    读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在书画同源这一部分,以前上过中国水墨画基础课,所以是有点感触的。

    还有雕塑这节,没有看之前觉得中国的雕塑是啥居然想不到,看了之后就像拉开了一道帘子,一道我的眼睛和生活之间的帘子,让我看到古往今来各个方面的雕塑。大到石窟山刻,小到微雕核雕,远到象牙木雕,近到大门房檐上的镇。真的印证了一句话:生活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描写瓷器的词汇很美,但是美不过真正的瓷器。以china之名命名中国,名副其实。不管它本来的渊源。

    有机会要去景德镇一次,去看去触摸这鲜活千年的美物。

    这书应该本来有很多插图的,但是电子版却没有,但是有图下面的描述在正常的句子里,看的时候就会很怪异。其他个别错别字估计是做电子版的时候的问题,其他很好。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3)篇

     

    此书我独爱绘画与书法二章,原因有二:一则对这两者略有研究,我对美学的思想启蒙还是源于书画这两者;其二,两者所寄托的诗

  • 4、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
  • 5、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犹如我们对于“美”的认识,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一: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

  • 6、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书笔记2000字

    本书的解读线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货币制度。从西周到唐朝,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经济关系,土地政策则是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唐朝以后,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选择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乱世“三国”以及最辉煌的大唐“开元盛世”这三个时间点,来阅读中国这部“金融史”。

    我们知道汉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国基本都是在打仗,没有哪一朝真正坐稳了江山,秦朝虽然建立统一政权,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汉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吕不韦等名相在金融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只是促进了局部的繁荣。直到汉朝,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集权政府。归根到底得益于汉朝的经济金融制度,也就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这一制度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崛起。汉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分田地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让普通老百姓获得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通过较低的税赋,让利于民,进一步调动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财富得以不断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与一个汉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吕雉时代的税赋叫做“十五税一”,翻译过来就是6.6%的所得税)。这种政策,建立了皇权到官僚,再到小农的三级经济社会关系,并以税收作为纽带联结各个阶层,在之后的朝代也被历代帝王仿效。但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经济框架是一种单向的权力分级的机制(底层的小农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僚讲价,只能被动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权通过官僚对小农进行管理,政令的执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响,所以官僚阶层会向上向下,双向挤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皇权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阶层对财富的掠夺,必然导致资源向官僚阶级迅速聚集,这就容易造成“民穷国弱,官僚富强”的局面,从此走向衰败。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曹魏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通货紧缩

  • 7、 《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按照本书的读书的笔记,分三章进行整理,即第一章为外向客体系统,第二章为内向主体系统,第三章为横向连带系统,所以对于读书笔记序言的写作是综合了《美学引论》中的两篇序言和第一章绪论的内容,这样可以便于以下三章能以清晰的条理出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其实每次当我开始对一本新书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首先学习这本书的提纲也就是骨架,因为了解的书的骨架,也就了解了这本书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之后就是热衷于对序言的学习,因为序言总是能表达出作者的写作初衷、构建著作的历史发生以及著作在当代学术界的创新之处。关于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xx年7月再版这本《美学引论》,是由杨恩寰先生主编的,其书写序言的任务自然由杨恩寰先生担任。因为本书是对1992年《美学引论》的修订版,所以本书出现了1992年9月和xx年4月两篇序言。在前篇序言的书写中,杨恩寰先生说明了《美学引论》这本书是美学在当代语境建设中自觉的产物,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即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杨恩寰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广泛存在的审美现象或审美实事。审美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审美现象是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现象其中包括审美现象的最深刻的基础,作为历史现象的审美现象也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化自然说才能得到科学地解释和说明。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为基础把认识论同价值论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揭示审美现象的历史根源和本质。

    一切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美学体系,针对谈美学体系的科学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甚至背离的现象,如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唯心主义为根基,对美学问题的阐述多数都是 伪科学的,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导致了黑格尔美学体系最终解体。对于本书构建的理论框架,我本人也认为是当代美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是一种最着实有效的理论体系,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它,即以审美现象(经验的审美对象与对象的审美经验)为起点,首先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和审美教育八个方面。之后进行纵横连带的研究,横向连带涉及审美文化的研究,纵向连带涉及

  • 8、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1500字

    整个北魏西魏篇最主要的就是介绍了佛教壁画,而佛教壁画中最有名的,就是敦煌的千佛洞。处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早期壁画由西域印度传入,然后逐渐被汉化,所以北魏时期的壁画用色强烈大胆,不太重视线条,人物形象和建筑风格都迥异于中远汉文化,更像是外国人。作者举例:《尸毗王本生图》、《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

    西魏时代:1色彩和线条被巧妙的应用(《得眼林》故事画);2绘画风格上,汉族的人像造型、服饰、建筑形式,不断被加到印度的式样中去,甚至连原来的印度佛教,也开始融入了中国原有的本土宗教和信仰,混合成一个新的神话世界。(《说法图》);3除了宣扬佛教,汉代传统绘画中对生活的写实风格,逐渐再现(《野牛图》、《射猎图》)。

    对于这两章的理解,个人觉得作者讲解的已经很通俗易懂,实在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了。如果一定要需要补充的话,大概是这后面的时代背景。北魏西魏是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而不是最开始的魏。最开始的魏是指曹魏政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所属的魏国。曹魏取代汉朝建立魏国,之后被司马炎取代,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此后西晋朝廷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为争夺统治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最终由东海王司马越获胜,共历时十六年,对统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认为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西晋灭亡后,北方的贵族和部分汉人开始南渡,即有名的衣冠南渡,他们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

    中国北方则进入了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史称十六国。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京、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本章所说的北魏是由就是由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的祖父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而来。后他改称魏王,于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此后东晋数次派兵北伐,最终被大将刘裕趁机做大,借助平息东晋内乱的机会,成功夺得帝位,建立南朝宋政权,史称刘宋。刘宋建立19年后,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建立了北朝政

  • 9、 中国数学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古代我们先人就很注重数学的发展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中国数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

  • 10、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12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11-11

  • 2023-04-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23-05-21

  • 2019-10-12

  • 2019-11-11

  • 2023-03-16

  • 2022-12-17

  • 2022-11-28

  • 2023-02-13

  • 2019-09-20

  • 2023-05-12

  • 2019-09-20

  • 2023-03-20

  • 2023-01-10

  • 2022-11-14

  • 2023-03-30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10-28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2-28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2024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摘抄,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