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莫让浮华埋没空之美。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莫让浮华埋没空之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则丽,空则灵,如月之曙,如气之秋。这是空的意境,为空之美。但反观现实,繁华浮躁的风气几乎弥盖了一切,人们都无休止的麻木的追求着那所谓的华丽,却失去了内心最真的朴实自然,让人生堆积了满目浮华,却丢弃了那片空白。这何尝不是一件可悲之事!依我之见,浮华不应用来粉饰人生,空之美不应被这虚伪的假象所埋没。

浮华填充的是表面,而空充实的是内心,是境界。众所周知,中国的艺术重视的是虚空之灵,虚实相生。中国画极尽了空白之妙,用色彩覆盖每一个角落的画作往往没有内涵,画出的只是表面华美的风景,但千古流传的名画,常常会留白,空出一些部分,这恰恰是画的绝妙之处,无画处皆为妙境,这是画作境界的升华,给予了后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思想在空白处交融汇集,那画就有了其独一无二的韵味,内涵和境界都充盈罢,空之美也展露其中了。艺术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繁华奢靡的外表终究是装饰,迎合的是虚荣的外在要求,但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内涵而非外表,珍存内心的纯净自然,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人的思想境界必然有所丰富,空之美便会自然融合在人的气质当中。

浮华强调的是斑斓,而空透露的是本色,脱俗之美。华丽的事物往往会五彩斑斓,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芒,在任何地方似乎都会引人注目。但是,缤纷的外表带来的只是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可能会无人问津。试问,千篇一律的五彩能保持永久的魅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一昧追求多姿多彩的浮华外表,得到的注目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且也无法体现自身的内在,价值,就像水墨画,如果在其上渲染各种色彩,它就不能表现原本的意境,失去了原来的内涵,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特有的美感。所以,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应活出自己的本色,抛开世俗的胭脂俗粉,在人生的空灵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修养自己的内在,人生就像一张白纸,它不需要五彩斑斓,无色胜有色,在本色中,做最真实的自我,自然会拥有脱俗魅力,这便是空之美的另一个体现。

浮华营造的是画面,而空创造的是身临其境之感。郭熙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也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一幅画,堆满了某个景象,目之所及,也只是局限在小小画框里面的景色,若加以空间的笔触,就会让整个画面呈现出悠远之境,使景色有灵动之感,这即是造势。势的形成需要空,有了空间感才会有气势,才能体现不一样的美。做人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如果用各种浮华的事物包围自己,那么别人看到的也只是被华丽丽的外表框住的我们,我们应在无谓的华丽上留空白,不必刻意粉饰,我们的气质便是势,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我涵养,提炼自己的气质,这样,空之美带来的便是我们的人格魅力。

浮华终究只是表面功夫,空陶冶的是我们的内在,思想境界,修炼的是我们的个人价值,我们都应该摒弃虚伪的浮华,绝不沉溺于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我们都需要回归本真,做最真实自然的自我,珍惜空灵之纯洁美好,让空之美绵延在人生的旅途中。

莫让浮华埋没了空之美,人一辈子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领悟空之美,亦是拓展生命之宽度。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书之《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读书之《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文:燕东浩。很早就听说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得到了很多人的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毕竟是历史方面的书,和日常生活和工作交集不大。暑假期间偶然机会借到这本书,用了1周多的闲散时间阅读完。

本书是美籍华人黄仁宇所著,1976年就已经出版了英文版本,本书不单单是一本历史书,书中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从财政、人事、军事、正直、哲学、阶级等多个解读来解读明朝历史上“无关紧要”的一年。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提供了研究历史的新角度和方法,提倡用大历史观来研究历史(大历史观提倡“将历史的基点退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在这本书中就是通过研究万历年间6个主要人物作为横截面来研究整个明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

阅读时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封建制度越来越登峰造极,皇帝越来越沦为一个符号或者“牌位”。这和之前上学时学历史和平时看书看到的结论不同,之前的观点是明清两朝中央集权达到顶点,明朝废除了丞相,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和行政秘书,皇帝的权威得到了无上加强。

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确是皇权在封建社会后期更多作为一个象征出现,真正起到统治作用的是一大批文官集团,这些文官集团用儒家经典对皇帝的任何行为举止和言行都做出了规定,皇帝在公开场合翘个二郎腿也会受到文官集团的劝谏。文官集团不要求皇帝有多么文治武功,也不需要锐意进取,只需要作为一个表征在那里就可以。

2、认识到了更丰满的历史人物。中学时的历史教科书在描写或评判历史人物时往往一笔带过,如果我们只通过历史教科书来了解历史人物那就真的是管中窥豹了。中学以后通过网络、图书也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但这些了解都很片面,缺乏专业性。

在书中的6个人物中,比较感兴趣的是张居正,戚继光,这两个人物耳熟能详,在看本书之前也在别的地方听说过两位的大名,但是还比较浅显,印象中他们都是为当时朝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尤其是戚继光抗倭胜利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理所当然认为戚继光是大英雄,大豪杰。

看了本书之后才对两位名人有了更丰满的认识,他们不仅有光辉伟岸的一面,也有在当时环境和自身条件约束下“阴”的一面。张居正作为万历朝的首辅,

读后感·万历皇帝的老师,深得皇帝信任,大权在握,为改革财政制度,支持军事改革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奢华、任人唯亲、不择手段等为当世文官集团所不齿的劣迹。

戚继光作为明朝中后期最为重要的军事将领,创立新军,创新军事技术、整肃军纪,清剿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但同时他的专横跋扈,对首辅张居正的密切接触也广受诟病。但是戚继光仍然作为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书中对戚继光的描写有一句话很中肯,“戚继光的才能不是说彻底变革当时社会制度,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做到局部改善。”

在阅读时发现另外一点,书中几乎所有的数字、对话和任务关系都有相应的文献支持,书后长长的参考文献列表足以证明著作的专业性。

当然了,由于自己没有受过专业的历史学训练,提出以上感想只是一家之言,也不能对本书提出更专业的解读。书中一些说法和结论还需要多次阅读、思考和推敲。

古典文学之美_《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古典文学之美_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还是在我九,十岁的时候。那时看,就感觉这本书很无聊,枯燥。可最讨厌的还是林黛玉,老是哭哭啼啼的,真真是让人厌烦,那时,我想:林黛玉也太柔弱了吧,竟经不起生活中的一小点的挫折,每次,遇到挫折就在那儿哭,这有用吗?当然没用。哭就可以解决事情了或是能改变事情的结果了?自然也没用了。那时候,我并不喜欢林黛玉,我更喜欢的还是薛宝钗,她很坚强并且沉着冷静,不似林黛玉般的哭哭啼啼;她也十分懂得世故圆滑,懂得在什么场面说什么话,又该在什么时候说。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另一个主角_贾宝玉,他从小就爱跟贾府里的女眷玩,一点都没有男子汉应有的气概(我本人这样认为,以上都是本人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_也真是巧了,在他满岁抓周的时候,他竟抓了一些胭脂水粉,这让贾老爷大失所望,可贾夫人还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宝贝根子一样疼着。

再读的时候,是最近。我再读了一遍,竟也悟出了跟当时不一样的感悟:再次看时,竟不觉得她哭哭啼啼很惹人烦了,竟也觉得她直率,也小孩子气得很:宝玉说:“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她那里,就说这些闲话。”黛玉说:“好没意思的话!关我什么事?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看到这儿,我的嘴角勾起了微笑,不知是笑林黛玉的孩子气呢,还是笑宝玉呆雁似的言语。在书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每天大鱼大肉,丰衣足食的贵族们就是最好的,其实他们才是最惨的,在像清代那样封建社会,婚姻不是那些贵族们自己可以掌控的,他们(贵族们的长辈们)一般都是对自己的家族有利益的,要不然,嫁过去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也使贾,林两人纯洁的爱情撒下了悲戚,而凄美的花雨。也很好地铺垫了宝玉后来中举,却出走了的结局。既然,说到了贾府,就不得不说贾府从昌盛走到衰败的历程。

本来呢,贾府就很昌盛了,贾惜春成为了贵妃,可谓是锦上添花。因为还没有走到后头那么惨,所以那时候贾府一家子那叫个幸福快乐,轻松惬意啊!谁也没有料到之后,一天,贾贵妃要来探望她的娘家_贾府,因为贵妃在这儿之前,要帮许多的事情,所以将近夜晚才来到了贾府,她和贾老太太等人聊得正欢时,公公(太监)来叫贾惜春回宫,贾惜春依依不舍地和自己的亲人告别,便抬轿回宫了。巧的是,她回去之时也正是鬼神出没,生死轮回之时,也隐喻了贾惜春之死。也为了贾府日后的衰败做了铺垫。

这就是我读红楼梦的感受。

作者:福田区美莲小学六(1)班郭之琳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一)

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 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二)

惜字如金

黎楚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读后感1000字-传承之美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一书从表面上看是梅葆玖先生同父亲梅兰芳的艺术人生路,可实际上作者正向我们诠释梅派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中国戏曲的传承之美。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梅葆玖先生说的那样:《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流水账不报了,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几篇故事,彷佛让我们得以窥探梅派的传承和中国戏曲的变迁。书中有部分珍贵的插图,再搭配上吴迎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对于每一位喜爱梅派戏曲的人来说都是值得细细回味的。

艺术来源生活,通俗易懂

出自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之手,对于京剧知识的讲述自然是没得说。但是书中讲述的方式并不生硬,不是硬邦邦的科普式解说。吴迎老先生把京剧知识融合在书本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无论是记录还是讲述、评论、杂谈都很实在,读起来就好像是面对面与几位大家谈话一般。让人觉得疑惑之处又能够恰到好处的答疑解惑。即使是一位并不了解京剧文化的人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和现代气息。同时,很多之前从来没有公开过的资料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唱谱和两位艺术家的言论。

梅葆玖先生谈基本功唱戏的人是最注重基本功的。随随便便一个音一个调可能都要练习很久,唱京剧实在是一个细致的活。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戏,都要练。

梅葆玖先生讲唱腔艺术,讲梅兰芳演唱技巧的力度和劲头,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并不理解的东西在梅葆玖的口中显得通俗易懂、活灵活现。

所以有评论说,翻阅《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外行人看到了热闹还能看到一点门道,内行人也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也正是此书的魅力之处吧。

榜样的力量,成就德艺双馨

梅葆玖对父亲梅兰芳的感情是复杂的,加之梅派传人的身份,对于父亲更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之情。当然,王幼卿绝对是梅葆玖学戏路上的榜样般的存在。他曾说道:老师的传承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梅葆玖有这两位泰斗做自己的引路人,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

父亲梅兰芳和老师王幼卿带给梅葆玖的不仅是技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品格和精神上的浸染。谈到自己的父亲和老师王幼卿时,梅葆玖总是带着尊敬和崇拜。而说到自己的成就却总是带着谦逊,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子。每每谈到对于戏曲的传承时梅葆玖又总是身先士卒,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把这些传承给那些小辈们。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正如榜样的灯塔照亮着中国戏曲艺术后生们的成长之路。

时代在变,传承未变

正如书名《从梅兰芳到梅葆玖》一样,书中处处可见传承二字。梅葆玖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一点也不慌,娃娃调一句一个彩。台下的父亲点头了,吃戏饭,初定。也就是在那年,四十二岁的王幼卿来到了思南路87号梅家大院,从此,梅葆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戏的特殊经历。从一开始似乎梅葆玖就注定了要学戏,也注定了梅兰芳和王幼卿是梅葆玖一辈子的领路人。

美的艺术,这是我读完以后在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汇。对于梅家而言,彷佛已经把戏曲这门艺术做到了极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转音,乃至每一个转身都是美的艺术。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讲述的不仅仅是梅派艺术,更是美的传承,正如吴迎先生感叹到:我看着我十分熟悉的梅先生(梅葆玖),不禁肃然起敬,六十年唱下来,他还是那么谦虚。我看着他,真像梅兰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莫让浮华埋没空之美”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