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张爱玲读后感 > 地图 > 张爱玲读后感,2024张爱玲读后感
张爱玲读后感相关栏目
张爱玲读后感热门栏目
张爱玲读后感推荐
张爱玲读后感

(共 285 篇)

  • 1、 张爱玲读后感集锦4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张爱玲读后感集锦4篇”正合你意!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张爱玲读后感 篇1

    昨天终于把小说看完了,感到很心酸有激动和憎恨与同情。〈半生缘〉着力表现的是张爱玲最为的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暌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善良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又有情也无情!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枣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

  • 2、 张爱玲读后感1000字通用

    最近在考虑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优质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着更好的了解,不妨去写下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新获得的感悟和想法吧。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的"张爱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张爱玲读后感 篇1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读后感《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nu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

  • 3、 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范本合集9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读书的人会对社会事件和文化多样性有更丰富的认知,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一篇优质的读书心得应该是什么样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范本合集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篇1】

    《封锁》是张爱玲一篇独具匠心的短篇小说,全篇主要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事在小说中发生了。倚栏轩文学网

    《封锁》的不同之处在于看似随意的笔调下隐藏着巨大的张力!它通过电车被封锁,描写出两个在平淡、疲乏无聊的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而在某一短暂而特定的环境允许的情势之下,表现出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这是一种平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反逆。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的“本我”状态,包括人类本能的驱动力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倾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展现出本我。

    正如陈奕迅《红玫瑰》的歌词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疼爱的都有恃无恐。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社会要求并规定的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在心里骚动着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表露出来。而电车上的“封锁”环境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这是一个暂时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他们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原有的身份、地位和责任,没有了平时的那些种种顾虑,人们会暂时的抛离原本存在的那个自己,一个单纯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最终破蛹而出的本我。

    《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电车上相遇再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分手,其实正好是对内心一直隐藏的那个“自己”的展现。

    在封锁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实验中,作品隐喻了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平常生活未被封锁之时,人性往往被封锁了,而生活被封锁时,人性反而敞开了。

    而张爱玲散文中说她喜

  • 4、 我看张爱玲 800字

    我最喜欢的作家要算是张爱玲了。对她,我有莫名的感情。我应该离她很远,可她却很是真实地经常站在我的面前。那种表情冷漠。

    认识她的开始并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那张充满异艳的照片,那时的她青春焕发,头发微卷,身穿一套华丽的衣裳,头轻轻向上昂,那么骄傲不羁,在那种年代这样的表情应有不同的故事。我欣赏一个女子拥有这样的表情。这张照片告诉我,这不是个普通的女子,她应该有她所值得傲慢,有她放任不羁的权力,有她独特的个性。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女子值得了解。于是我便知道了她张爱玲。

    一直以来我并不知道她的显赫家族,也不清楚她的感情纠葛。对我而言,张爱铃只是一个拥有独特性格离我不远的女子。她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她只是一个女子,偶尔写写文章,从她的眼睛看来的世界,有她独特的味道。我喜欢从她的眼睛去观视那个世界。那个我无法亲身经历过的世界。

    最喜欢她的散文,那种独有女人的眼光去审视的大千世界,那种冷漠的表情,似乎就出现在我的面前,然后轻轻一笑。不知她到底是轻视还是骄傲。有时候我会想,她凭什么那么冷漠,她凭什么那么超然,她凭什么站在那个彼岸看着这里的喧闹繁杂。她到底凭些什么?

    只是,虽然那么喜爱她,但真正读过她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那个被黎明,张曼玉演绎的《半生缘》我却全然不知其内容,还有那些很负盛名的作品。听说,台湾把许多张爱玲的作品都搬上了银幕,我不知道是否买座,是否叫好。只是,那是她的故事,她对世界的看法,那些人的喧闹、娇情都是毫无关系。懂她的人,会默默看着她的任意,她的纵情。

    也许我不应该说张爱玲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我对她的作品并不熟悉,也并不是为她的灵气所吸引。我只是欣赏她的个性,想去了解她,想明白她的世界为何那么荒凉,她的表情那么冷漠。我只是想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她想象中的世界总是折射出她的世界。我只是因为欣赏她转入而欣赏她的文字。那可谓爱屋及乌了。

    我心里的张爱玲张扬而不露声色,灵气而充满荒凉。我想看清她的一切,却只有一片落叶。

  • 5、 《张爱玲:)》读后感_1800字

    《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珍藏版)》读后感1800字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再读张爱玲已是一言难尽。情不知所起,然世间之苦之乐无不起于此间,令其生之所向,死之所往。“朝思暮想,萤光似吾身;魂牵梦萦,点点均吾玉”,众口相传的爱情绕是凄绝山河,缠绵悱恻,终显苍白,身以试之方知落子无悔。庄生晓梦不分人蝶,张爱玲的一生书里书外不分梦我,她将一生都交给了文字,其笔下的字里行间不乏对人性和社会的针砭刺探,命运的舒皱晦明却也成就了她民国女性写作难以逾越的高峰。

    有些人生来就被缪斯把着手,因此他们写出的每个字都能开出花。张爱玲爱情的开头更像她在《爱》里写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从千万人摩肩接踵的阻隔中穿过,于千万年无涯的时间荒野里静候,最终不早不晚,刚巧赶上。这场风尘仆仆的邂逅,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最终化为一句温柔的:“噢,你也在这里吗?”世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清澈,更浪漫,更温暖的爱了。

    童话的开头都是美好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只是倘若春天来了,时节到了,来的不是好雨却是夹杂着污泥的疾风骤雨呢?多少未经世事的女人都会选择像张爱玲这样,用自己的清净去筛淘雨中的污秽,却骗自己这雨是清好的,是静美的。掬水得月,弄花香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水月镜花。这场雨肆意地侵她城入她梦夺她身毁她清白,唯独没有许她未来,而疾风骤雨之下“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但她心里是欢喜的。”欢喜着一场空欢喜。

    爱情是一则遥远的和平,两性的博弈亘古悠远。天为经纬地成盘,纵横捭阖越千年,最好的结局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终得双方偃旗息鼓,罢兵言和。只是世间没有那么多的花好月圆,久经黄沙的战阵之将岂是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可以撼动,轻描淡写唇齿调笑间早已时光不在,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蓦然回首已是棋成残局,落子难收。

    一生中总有一个人是你的明月光;

    一生中总有一个人是你的致命伤。

    一生中,总有一个人是你滴不尽的相思泪;

    一生中,总有一个人是你解不开的心头结。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大多数女人的选择并不多,要求的也并不多,尤其是在那个新旧交替、动荡飘零的年代,那些我们避之不及的苦恋里,又有多少个张

  • 6、 《张爱玲:)》读后感_900字

    《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珍藏版)》读后感900字

    看到这本书,不知为何,总让我联想起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这本书。我知道他们千差万别,可能我一直总想把林清玄当一位女先生,而张爱玲的封面却让我感觉他们如出一辙。虽然林清玄先生于前不久去逝,而张爱玲小姐也早已去世。请原谅我这个小作者的浅陋无知。

    《最是清醒落寞人》读来这本书名有一种凄凉感,也是拜读张爱玲小姐的第一本著作,尽管床头放着另一本《小团圆》正要准备拜读。

    提起张爱玲,不得不想把她与三毛并提,我也于18年拜读了三毛的《撒哈拉不哭泣》,同样,床头也放着她的一本《滚滚红尘》,刚读了几十页。

    今天看完此书,我就给一个朋友发过去了这样一句话:不喜欢再读张爱玲和三毛,她们的人生有着太多的凄苦与哀伤。

    无疑他们的人生都有着太多的坎坷,说凄苦与哀伤应该一点也不为过。对于三毛的著作,我已在读完那本书做过读后感,针对此书,也想写一下内心之感。

    胡兰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亏得张爱玲在后来还对他加以称赞,可能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无疑,张爱玲对她的这个初恋情人自然心中有着难以忘记的温情。可是憎恨他的出现以及消失给了她身心莫大的伤害。可惜张爱玲对他用情至深,而且在最后对与他的分手也是重情重义的表现。

    张爱玲,说是清醒落寞之人,我更想用“洁身自好”加之她身,由于自小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她对于金钱有着清醒的认识,金钱是一个好东西,给了她更多的独立的尊严,即使对于姑姑和母亲,也想要归还钱财的恩情。内心的感受却用文字表达不清楚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但我喜欢她的那份金钱方面的高洁与自立,和那份清醒的思想认识。

    一直想去读一些关于三毛和张爱玲的文字,今天读完这本书,才发现生活中见到的好多的文字都出自张爱玲之作,终于找到源头,或者说原来源头在这里,这些文字是很美,可是写文字的人却让我生出一份爱怜。

    我还有勇气去读完《滚滚红尘》和《小团圆》吗?一直都感觉自己的这将近三十年的生活里也历经了不少的坎坷,但内心还算乐观,人生也知满足。可是,读完她们,让我感觉压抑,喘不过气,愿撒哈拉不再哭泣,愿清醒之人不是落寞的。一份唯愿和祈福。

  • 7、 《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读后感1200字

  • 8、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1200字

  • 9、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800字

  • 10、 张爱玲《创世纪》读后感2000字-西出阳关无故人

    创世纪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上帝,张爱玲的小说《创世纪》一再出现《阳关三叠》,总以为有些不调和。印在发黄照片上、穿梭在旧时光中,两个时代两个女人不同的故事在《阳关三叠》中款款而来。 小小的一个调子,再三重复,却是牵肠挂肚潆珠想在一步一回头中创自已的世纪;紫微立志要做贤人做出名声来创自己的世纪。

    旧时的女子那里作的了自己命运的主,更勿谈爱情。潆珠出生一个破落的大户人家,连吃饭都要依仗祖母典当嫁妆维持,大户人家的颜面却是丢不得。女子出去工作是丢面子的事,潆珠在一家外国人开的药店做事,每天偷偷摸摸上工,全家人都知道却佯装不知,尤其在祖母紫微面前。19岁的潆珠在没有爱没有温暖的大家庭中长大,工作中,遇到追求她的浪荡阔少毛耀球,外面一点暖意让她不忍舍弃,尽管知道没有未来。爱是热,被爱是光。潆珠委实太冷了,那怕一点点温度也能让她泛出一丝光来。那温暖的空虚,西出阳关就算无底深渊,抑或也是前程万里。

    溹珠要创她的世纪。张爱玲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一如她通晓绘画、音乐。那样的画面犹如夕阳中的黄昏,光一点点沉下去、低下去,也如《阳关三叠》的调子哀怨、惆怅,与溹珠十九岁的年纪多么不调和呀。药房里的一把藤椅子,拖过一边,倚着肥皂箱,藤椅的扶手,太阳把它的影子照到木箱上,弯弯的藤条的影子,像三个穹门,重重叠叠望进去,倒像是过关。旁边另有些枝枝直竖的影子,像栅栏,虽然看不见扬柳,在那淡淡的日光里,也可以想象,边城的风景,有两棵枯了半边的大柳树,再过去连这青苍也没有了,走两步又来,一步一回头,世上能有几个亲人呢?潆珠能得到的只是一丝日光的影子,微弱的光让她生出想要过关的希翼,望不见青青扬柳,有几个亲人会留恋,有多少温暖会等待?于是,溹珠半推半就、不情也愿接受了毛耀球。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无法走在日光里,潆珠不敢对长辈讲,只敢跟妹妹分享恋爱的喜悦与忧虑。父母与祖母其实也知道,心底也是渴望她能攀上有钱人家,但彼此不能说破,现在我们很难理解。有钱人家的女子也未必能读到中学毕业,更勿说大学,恋爱自由,简直是奢望。张爱玲、林徽音这样的女子真是极少数,像萧红那样为争取读书、恋爱自由逃离家庭,我们更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真实的情形恐怕也如潆珠的祖母紫微喜看戏、溹珠喜读小说的原故,才子佳人、花前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张恨水的小说那么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现实生活中却如此平淡,刚冒出一点花骨朵来就掐断了。张爱玲说,对于女子来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29

  • 2022-02-04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2-12-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0

张爱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张爱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张爱玲读后感、2024张爱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