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 地图 >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24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相关栏目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热门栏目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推荐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共 2929 篇)

  • 1、 最新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分享8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您也许正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经过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上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分享,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1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张爱玲写的小说无论结局好坏,都尽显苍凉之感。她写尽男女情事,笔下运筹帷幄,却无法给自己一个圆满。我喜欢她对事物,对环境的描写,语言简练,色彩绚丽,但那悲凉的故事都是在那艳丽中晕开来的,给人沉闷的撞击。不过很快。这种沉闷会慢慢随着故事疏解,一切又归于平静,只留最心底的热浪翻滚。因为不管是《倾城之恋》的白流苏,还是《金锁记》的七巧,都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人儿罢了。就是这些平凡的人,经了她的笔,变了倾城之姿,让我们为之深思,为之陶醉。

    在此之前我是不喜欢张爱玲的,亦或是说不愿意看。高中考试,为了作文能得高分,我总是绞尽脑汁使用各种名家之言,张爱玲便是我用的最多的一个。但是,我不了解她,我作文中的张爱玲,都是从各种书刊杂志中关于评写她的文章里学来的。只记得那时候最喜欢写她的“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对她的印象也只是那幅经典的肖像:穿着旗袍,掐着腰,下颚高高地抬起,冷艳的眼神倨傲地俯视一切。

    上了大学,庸碌地度过了三年生活,又手忙脚乱地在这最后一年选择考研。因为高中曾有过一段心理较为阴暗的时光,所以在转变时、转变后都比较倾向于那些简单安静又充满希望的文字。虽然大学学的文学,却只凭自己的喜好看书,躲掉了许多著名的名家名作。既要考研,就要为之前的任性付出代价。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看这本书的。不是喜欢的风格,自己认知又浅薄,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遇到了很多瓶颈。我问父亲,问朋友,向他们寻求帮助。我父亲工作忙,年纪又大了,现在都是看孔孟庄,没有了年轻时的热情,早已把张爱玲抛于脑后。我的朋友倒是非常喜欢张爱玲,洋洋洒洒发了一大段给我,但是对我毫无帮助。最后他说:“看一下她的经历吧。”

    一个作家所创的作品,往往离不开他的生活。而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除了了解创作背景,也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

    我现在仍谈不上喜不喜欢张爱玲,也不是很了解她。我觉得我也

  • 2、 读张爱玲小说读后感七篇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读张爱玲小说读后感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张爱玲小说读后感【篇一】

    昨天终于把小说看完了,感到很心酸有激动和憎恨与同情。〈半生缘〉着力表现的是张爱玲最为的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暌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善良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又有情也无情!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枣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

  • 3、 名家名作: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00字(3)篇
    名家名作精选: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慢慢看,先下《金锁记》

            定定地看完了《金锁记》,眉头总也舒展不开。开头得知主角是嫁给病弱少爷的女子,也脑补了些可能的情境:1. 七巧原是个麻油店的小家碧玉,哪里见的这番情景,却先被这些大家太太小姐们吓得没了魂儿。最后经过一番痛苦历练,终于软脚虾不再。这是灰姑娘逆袭制。2. 七巧和家里的三少爷看对了眼,偷偷上演一场叔嫂情深的伦理大戏……主角都可以是七巧,但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写,就另当别论了。而张爱玲笔下,嫁给天生软骨病,近乎高位截瘫富家少爷的七巧,却也很是不同凡响。

            首先说她的人物设定——毋庸置疑,人物必须经由情节来丰富。先前的她,虽然粗犷嗓门高,但也是赤诚的可爱。父母经营一家麻油店,喜欢她的人也有一些,不过都是些屠夫等市井小民。七巧生的一般,俗不可耐。一般情况,哪能高攀上姜家的大门。家境清寒,也有兄嫂大人的操作,就被姜公馆的软脚虾二少爷娶了去。二少爷常年卧床,连坐起来都费劲,充其量只是一滩会呼吸的棉花,毫无生机可言。丈夫的无能无用,自己的粗俗教养,让她和这个富丽堂皇、走进走出需要丫鬟伺候的公馆格格不入。如果当初没有这门亲事,七巧是不是也能过得快意人生。虽然性子烈了些,但一来一往,总能滋生些感情,凑合过去。只是眼下……竟是这番光景。哥嫂也常来“拜赐”,这一来,就害得七巧“把前因后果重新在心里过一过”,她可禁不起这等“掀腾”。好在,过了几年光景,该去的人也去了。除了长白和长安两个孩子算起来是姜家的骨血,别余的,也彻底分离了。

             姜公馆其他人倒也懒得揣摩这个没见过市面的粗俗女子。这话是从哥嫂嘴里说出的,“没出嫁前,嘴头上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癫癫,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我刚才定的标题是“七巧的黑化”,后来觉得不妥。人终归是和自己较劲的。折腾些,连周围人也坑害了,也是坑害亲近的人,说到底还是自己身上的骨和肉。这已然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没有所谓的黑化,只是先前的、后来的事情组成了完整的她。

             钱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所以必须和这钱捆绑起来。分家后十年,姜家三少爷来找过她,只是准备了“有条不紊的回答”,和“筹之已熟”的计谋,这些让七巧看在眼里,心塞至此。幸好这一时的冲动遏制住了,不然以后可要

  • 4、 张爱玲小说集读后感:明明如月

    对于张爱玲,她的故事一直被大众所关注,据说她写的书来源是真实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张爱玲小说集读后感:明明如月,让我们走进她的书中,追寻她的足迹。

    月明安宁,是前时的月,模样还是现在的或弯或圆、或整或缺。光是不同的了,一样的白色调却是不一样的温润和清冷了,时间流转,光越来越的惨淡,温度也是越发的凉了。夜里行云流走,风也吹着,会儿的,蒙上了月了。白圆圆的盘月像是被虫蛀了似的,清色白里的月是多了好多的小黑斑点。月色总是与凄凉清冷同在的,纵然很是美艳,也是从未的改变,从古至今。

    他们的一生是结束了,从他们走的那刻就已经全然的过去了,他们的故事却是还没有终结的。三十年前的月光只有三十年前的人才会记得,三十年后的月亮却还是三十年前的月亮,只是不知道的是它的惨白和清冷是否也如同过去一样。其实,不管是有关于的多少个三十年还是多少个十年,过去了的与现在的,它总还是有着些是一样的吧。一样的白苍苍的清冷的光还是从一开始就照在了现在。每个故事都是有其原型的,一切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文艺,文学的事即是把事实加以艺术化,故事什么的都是真实的存在,心境怎么的,就全都是作者自己的了。

    张爱玲是个写月亮的高手,月亮在她的手里,在她的笔下,是最最清冷的,幽寂鬼魅般的去洒下雾朦朦样的惨白光,像是下着一场白色冷雨剑似的感觉。《金锁记》的开头便是一个月亮的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球,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偷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而这样的一个关于陈旧而圆白月亮的故事便是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背景来源了。

    张爱玲曾经在旧金山接受水晶先生的访问时就曾说过,她的《传奇》都是各有其本的,也就是说它的来源是真实现实生活所存在的。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顶峰的代表,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称其为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里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有着几分姿色,风流而又泼辣的麻油商的女儿。她是个极端的拜金拜利主义者,心性极其放纵,她是敢公然与人调情而不顾周围人的眼色的,为了能跨入豪门享受荣华,竟然不惜屈身嫁给姜家一个风瘫残疾的二少爷。从带着一颗向着黄金的心性走进姜家时,她的一生便

  • 5、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半世情缘浮生梦

    张爱玲的小说中透露着一股悲情,让每个人读时不经感叹人生的曲折与困难,你读过她的那些小说,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半世情缘浮生梦。

    幽蓝色的月光悄无声息的散落在楼板上,暗处隐约传来低喘起伏的咳嗽声,衬着韶华女孩苍白病态的脸,眼眸中尽是对父亲、对这个家的失落。

    床上重病的女子是谁?她又为什么会被父亲监禁在房里呢?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一触即发,居于上海的女孩张爱玲为远离喧闹,离家到母亲处居住两周,回家后遭到继母痛打,父亲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将其监禁半年之久,期间她患上严重痢疾,几乎丧命,父亲却视而不见,满怀期待的女孩终是背负着重病在昏暗湿沉的房间里度过了她的十七岁生日。

    1938年初春,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爱玲从女佣口中得知巡逻换班的时间,借着夜色的掩护,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十七年的地方,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匆匆中独弃了一席黑色背影。

    一名待字闺中,依父族而生的女孩,又缘何会有如此新潮的思想和惊人的举止?

    追本溯源,这需要从张爱玲显赫的家庭背景讲起。

    1920年9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仿西式贵族楼房内,一名婴童在父母的期盼中呱呱坠地,大喜之余,父亲为其取名张瑛,这名女婴便是后来闻名上海,被称为现代作家中与影视结缘最深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出身于名门世家的她,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藕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外祖父黄宗炎曾出任广西盐道,家族中处处显露着书香门第的文化底蕴,而她也如菟丝子般向着知识的标杆紧紧缠绕,孜孜不倦的汲取着中国文化的乳汁。

    然而,童年短暂的幸福生活很快被父母无止息的争吵所取代。

    从父亲张志沂这一代家道开始中落,作为遗少的他根深蒂固的保留着清朝传统作派,而母亲黄素琼受五四新潮影响,思想开放,二人因意识形态不同致使家中经常炮火连天。

    1924年,张志沂妹妹张茂渊出国留学,母亲黄素琼抓住机会,以小姑子需监护陪同之由一走了之,这时张爱玲年仅四岁。

    两年后,父亲将张爱玲送入私塾,并亲自辅导古诗书,她求知若渴,八岁时父亲书柜里的书已被看完,因她聪颖敏慧,小小年龄便被人赞为天才儿童,这也是她人生中极少值得回忆的与父亲相依为伴的年岁。

    1930年,经过西化熏陶的母亲回国,团圆后的甜蜜还未淡去,父母便再次为张爱玲姐弟应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发生争执,父亲因锁事困扰而迷茫,以此堕落,开始吸食鸦片,不到十岁,父母离婚,

  • 6、 经典张爱玲读后感:平凡如你我,却仍可以成诗

    她的笔下有太多的悲凉,人物的命运也是历经坎坷,她的一生也是如此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一些独特的精神品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经典张爱玲读后感:平凡如你我,却仍可以成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小学的时候断断续续读着童话故事,或是囫囵吞枣地阅读中小学生必读书目,看得简单倒也有趣,那些花花绿绿的故事总会带来好几个美妙的梦境。初中的时候,已经开始疲于语、数、英三科的学习压力,那时候如果能花上几个晚上窝在被子里看一本课外书也算是奢侈的乐趣了,一面头顶被子,一面一手掌灯,一手翻书,还得留个心眼提防不定时巡查的宿管老师。而我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读完了一本蓝色封面的《经典张爱玲》。在周围大多数同学开始沉沦在言情小说里的时候,这本书带给了我另外的一个世界,现在来看当时很多地方着实没读懂,但那些被细腻描绘的美,总会让我觉得十分惊奇,让我发现原来极为平凡或常见的事物、人物也可以是那样的有温度,那样的美。除了可贵可敬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的感情,生活中还有另外许多东西也是在恒久地流动着、恒久地闪耀着。

    被这本书吸引最开始是因为它深蓝色的封面,经典张爱玲这样几个灰白的子就肆意地立在一束浅浅的兰花旁边,当即便问同桌借了来。翻开目录,单看一些题目就让人遐想连篇,沉香屑第一炉香这样一些字眼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却再也难单从题目在寻到些什么了。这样开始,就有了些许发现宝藏的欣喜。又迫不及待的去查看原文,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薇龙到香港来了两年了,但是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这是第一次,她到姑母家里来。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绕着矮矮的白石字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齐齐整整的长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这样刚刚读完了第一段,虽然自己是肯定怎么找不出一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但是我喜欢这样有人请我慢悠悠地去聆听一段过去的故事。我也喜欢她这样描写环境,像带你去实地参观似的,又把主人公拉来给你做伴,让你一面好奇着这个女孩,一面又绝不会让你自己一个人在一旁默默地打量着,她

  • 7、 张爱玲小说《怨女》读后感2000字

    张爱玲小说《怨女》读后感2000字

    dr 唐

    该小说写得是上海,然而上海的风气不足,没有描写灯红酒绿十里洋场,倒像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通家庭,有没有上海无所谓。但更体现了张爱玲的深刻,上海都是如此,可见别的比上海更落后的全国,也是如此了。其中对男女催婚制度的批判,真的张爱玲看到了中国人祖祖辈辈思想落后的劣根性,毫无改变,整整持续三代人!!!太可怕了!!!把大量的青春都耗在,找媒人、托关系、相亲、催婚,还觉得是孝顺,安定下来。你别说,今天的上海不还是如此吗?更别说农村了。张爱玲真神了!!!

    该小说强烈讽刺了当代催婚制度下,要求儿女快点结合,快点结婚的中国社会,封建父母乃至今天当代中国父母,仍旧还继承封建思想,把结婚当作"稳定"家庭,让祖辈放心的手段,来要求子女。

    结果故事里,三代人没一个稳定的。更可怕的,子女一开始对父母这样的作法很反感,到最后认同,得过且过结婚,到了第三代,让自己子女也认同当年父辈给她的婚姻行为,也觉得是"稳定"了。

    真是一代人思想落后,代代思想落后,导致了一代穷,代代就穷的不断轮回命运,毫无生气,没有一个人走出上海这个社会,找不到上海人,还找外地无为人,就为凑婚,农村人困死上海,还继续过着祖祖辈辈,"快结婚啊……快结婚"的"诅咒"当中,张爱玲顺便狠狠讽刺了媒婆这个形象,使得第三代更自得其乐地完成了母亲的嘱托,继续白痴一般的生活,"行尸走肉".

    张爱玲的深刻,指出凡是不能将自己思想,与自己祖辈、父辈那块儿超出一点点的,最后更加愿意顺从父母辈的,甚至祖辈的中国人,美其名曰:"孝顺"的子女,无论上海还是农村人,都没一个好下场,只是将上辈子穷人的命运,不断复制、再继续复制而已,整整还复制了三代!!!

    当然就文字水平:盛名之下,必有期待;然期待必有失望,中外一概,不看则已,看则了了,《怨女》观后常有此感。改编著名小说《金锁记》,然晚年著作,除开头银娣爱慕着药店伙计小刘,却最终拗不过长辈的安排,嫁给了乡绅姚家的二公子,令人动容和特有社会气息外,而后都不忘傅雷所警告的"逞着一支 流转如踢哒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尤其对古典小说的熟知,加之对最擅长心理刻画的自信,写出来好多文字流利的废话,看起来对故事情节只造成,成功的拖沓,实不该——也不能称之为大手笔也。张爱玲最近几年被神话,所以我常说张爱玲的故事,不是笔下的,而是她本身的生活,被学者渲染其特殊的

  • 8、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一)

    看张爱玲的小说往往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她把一切看的那么透彻,却知道都是无法挽回的!你总想着安排事情的发展,但是人的能力又能做的了什么?她写的,字2020字2020在我脑海中跳跃,我真切体会到文学的魅力,书是有感情的,她把我拉到它的感情世界里。

    看完她的《心经》,不由得联想起她的生活环境。张爱玲对他父亲张志沂因爱生恨,这种畸形的爱是不能够存在的,但是却让她无法自拔,直到清醒。她对母爱一直是向往的,她向往母爱那独一无二的温暖!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二)

    张爱玲的作品中,我顶中意那篇并不出名的短篇小说《心经》。它像天边一朵淡淡的微云,没有风情万种的浓烈,却一直余韵未了,久久回荡在心里。那一年,23岁的张爱玲已经红遍上海滩,她奇装眩人,才气放恣,不可一世地自恋着,如她自己坦言的那般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在乱世里,她写人间烟火,她的那些女主角,个个失心疯般,爱得毫无道理,也没有退路。张爱玲的心里也是活着一个乱世的,她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心经》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和父亲间相爱的故事。二十岁的许小寒,有着完美的家庭,不错的追求者,这个年纪的孩子,也许所有的心事,就是学校的功课,周末的郊游,和橱窗里的漂亮裙子。可二十岁的许小寒,她所有的心事和秘密与父亲相关,那个四十岁不到的男人,和小寒一起去看电影,会被误会是她的男朋友。

    整个故事的调子是寂寥的,天地般苍茫寂寥。

    她坐在栏杆上,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在那儿。背后是空旷的蓝绿色的天,蓝得一点渣子也没有这里没有别的,只有天与上海与小寒。典型的张爱玲的语言,让人心惊。

    小寒的父亲许峰仪在十多岁的年纪便结婚生子,因此在小寒二十岁的时候,他还是个四十岁不到的优雅男人。小寒与父亲间的默契,还有两人间奇怪的气场,在故事的中段才被点破。然而小寒的爱是绝望的,她二十岁了,不能再赖着不肯长大。二十岁生日的当晚,小寒在沙发上搂着父亲的脖子,眼泪扑簌簌掉下来,纵然母亲自动隐退,淡得像个符号,她的爱也是不可能的,没有退路。许峰仪当然心知肚明,除了孩子的天真,小寒没有一直待在父亲身边的筹码。许峰仪自然而然地爱上小寒的同学段绫卿,那个长得与小寒相像的女孩子绫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边,倒映着的影子,处处比她短一点,流动闪烁。也正如母亲说的那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爱你,所以他只能爱绫卿,把对

  • 9、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因为没有电视看了,又把张爱玲的小说拿出来温习了一遍。

    不可否认,小说都来源于生活,哪个时代的作者写出的小说反应哪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张爱玲也不例外,她肯定写不出现在的摩登社会发生的故事,并且她也很少写那个时代的地层贫民的生活状态,因为她自己生活的社会阶层在那个时代算是上层社会了。所以她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小资女人。

    重新看了一遍十八春,感觉真好,在我所知道的范畴里,张爱玲应该没怎么正儿八经的谈过恋爱,可是她怎么竟这么了解恋爱中的人的心里呢!曼祯和世钧交往的一些场景,看了,都让人感觉心里很温暖。还有别的文章里的一些人情事故,如果不知道张的人,肯定会想像着她应该很擅场与交往的人。想事情入木三分。可是实际的张呢,这是我特别要想说明的自己见解的地方。实际的张,应该算是很单纯,貌似冷漠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天真的心。与一般女孩子一样,喜欢华而不实的爱情。胡兰成,看过他照片,可以说是风度翩翩,可是具体怎样的人呢,大家也许都了解一二。以张这么理性的人(看她的小说说她理性,其实她也犯最低级的错误),不应该把自己寄托给这样的人,可是呢,他害她真的很深。张是个真实的人,说自己很自私的一个人,但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的负责,对赖雅的多年瘫痪悉心照顾,不离不弃。试想,多少爱的死去活来的夫妻因为一方的病体或者仅仅是因为厌倦而无情抛弃。

    张仅仅因为她的小说征服我们吗,她的人格难道不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吗。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二

    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倚栏轩文学网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题材,大背景也差不多,人物背景和境遇不同而已。

    张爱玲小说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不论是小姐,太太,还是丫头,平民,每个人都很有心计,说话之前都得想到厉害关系,仿佛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不得而知了

    《第一炉香》写的是薇龙只身在香港读书,由于生活拮据,不得已来投靠做过姨太太,现在是上流社会交际花的姑姑。

    一次偶尔机会认识了乔琪乔,一个混血的,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她明知他不过是个富家花花公子,但还是爱上了他。为了和他在一起,接受姑姑的安排。后来她如愿和乔琪结婚。但还是忙碌,为姑姑弄钱,也为乔琪弄钱。

    整个故事里,我最不能明白的就是乔琪乔这个人。

    张爱玲小说里,对女性的心理都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是对男人

  • 10、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范文一

    前几天看刚从省图(山东省图书馆)借的张爱玲文集这本书,其中有《倾城之恋》这部,经过几天的斗争终于看完这本书,书中的女主角是流苏,男主角柳原。流苏是一位白家六小姐,结过婚有了一个小女孩,之后一点小事,离了婚,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不光彩的事。现如今带着回娘家避难,自己平时也赚了点钱,钱当初三年那他的钱炒股输了,家里人三嫂说流苏是扫把星,老公得了病,把娘家吃穷了。现在流苏要钱没钱,离家也离不开,在家受气还看不下去。正巧徐太太给白家七小姐说们,介绍一家大户人家,说出国留学生,家里好多财产,白家条件这么好,那我们家七小姐配不上,然而之后有些四太太和别人说;男的看不上七小姐的话,也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别人说他的两个女儿小,比男的小二十,不行,四太太说,男人喜欢嫩的。可同时刚好七小姐在旁边听到了这话生气的回了房间。可是别人又说:以前有好多阔家太太纷纷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他都没看上,从那他就把女人放在脚下踩。之后老太太把家里的值钱的宝贝都给七小姐带,还有好的布料拿去做衣服,就这样让七小姐和那男的见面。终于到见面的时间了,司机开车,然而只有一辆,只能坐五人,七小姐和六小姐都坐在了前面,后面有一位徐太太,此时四太太没急着上车,说;等两个女儿,七小姐听了很生气,六小姐小下车,七小姐不让下,之后他们赶紧催着要走,实在是坐不下,只好那两个女儿没去成。

    七小姐相亲回来了。此时的她不高兴,急忙把首饰摘下,太太们问怎么了。太太们就问去的人,之后听说是看电影她在那等的妆都掉了,然而又说跳舞,七小姐明明不会跳舞,就这样流舒和那个男的跳起了舞。太太们在流舒的房间附近出特意让流舒听到:说流舒跟她老公学会了这招,会勾引男,说的话处处伤人。很长时间徐太太都没有来白家,徐太太突然有一天来到白家说:她老公去香港,他和老公一块去,七小姐的事就放一下,由于那男的出国去新加坡。六小姐的那事,介绍的那男的有老婆了,突然插进一个做小三不合适,就这样刘小姐的事没指望了。要不我们去香港,六小姐也去,顺便照顾我的孩子,路费我出,此时徐太太等六小姐的回话,六小姐之后就答应了。他们收拾了行李,就这样坐上了轮船,抵达了香港,流舒不知道柳原在香港等她。靠了岸,下了船,流舒看见海边的风景,男男女女,之后顾不上看风景,急忙回到旅馆,此时柳原在旅馆等他们到来,徐太太一家把行李拖到房间,随后流舒和柳原说话,你怎么没去新加坡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1-1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29

  • 2022-02-04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大量优质的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24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等,带您走进张爱玲小说读后感的海洋,让您品味这里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