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一团矛盾读后感 > 地图 > 一团矛盾读后感,2024一团矛盾读后感
一团矛盾读后感相关栏目
一团矛盾读后感热门栏目
一团矛盾读后感推荐
一团矛盾读后感

(共 4512 篇)

  • 1、 《一团矛盾》读后感

    《一团矛盾》读后感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一团矛盾的,喜欢吃辣,但却会长痘。想要恋爱,却喜欢自由。大概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有的人就在这些矛盾中就度过了他们的一生,有的人会在这些矛盾中理出自己的想法跳出矛盾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怎么样才能活成自己的样子呢,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人生就是一所你到死才会毕业的学校,这所大学校里,总会有很多人在学习中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学什么,什么叫学习,我们究竟要学习什么,要如何高效的学习。当然我现在依然在初学的阶段,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都能在成功的路上并肩作伴。

    其实学习并不难,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相信只要我们搞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那就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从这一团矛盾中跳出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第二点,什么叫学习?学习就是通过一种方式,一种介质,可以是书,可以是听课,可以是碟片,可以是网络······把原来不清楚的,不明白的,不知道的,常识解决不了的,变成清楚,明白,知道,可以解决的。

    第三点,学习什么?这个有主要的三点:1、有关人本身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要在这之后)2、人际关系(一个人不可能会脱离人群独自生活)3、生存与发展(这就是我们最初学习的动力源泉)。

    第四点,如何学习?知道如何学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是在什么时间,用何种方式,与何种人学习。第一、时间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因为时间对我们来说越来越珍贵,有钱的,大都去报了什么精英培训班。缺钱的,时间啊就像海绵,当你真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的时候,挤挤总会有的。有句话说的好:寒门出贵子,是对奋斗的公平。当别人比你有钱,又有才华,但还是在努力的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收起你的手机,关掉你的平板,拔掉你的耳机,删掉你的游戏。那时学习自然会有时间。第二、何种方式,在第二点中都有提到,用自己一切可以相到能学习的办法,去努力。第三、与何种人学习,这世界上有爱学习的就会相对有不爱学习的,当你每天只跟一个爱打游戏,只会三杀的人在一起,我不相信你会学到什么生存秘法。当然,也不排除游戏打的极其厉害的,可以以游戏为生存发展的,但是我不确定的是,你会不会也跟别人这般厉害。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的话,我劝您还是老老实实在别的方面去学习完善自己。

    最后在和大家说一句,人生如果想要过的更好,想从一团矛

  • 2、 读《一团体的村庄》有感600字

    我是在读《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想起那个问题的。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某一个读书日,报纸上发起一个讨论:如果让你在大海上漂流一年,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回答众说纷纭,当时我的选择早已不记得了。捧着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那个答案突兀地闪现:手上的这一本便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形容读这本书的感受,我会选择“静”。这些朴实得有如黄土的文字里,藏着一股宁静的力量,静到一低头就能看见长长的过往,静到能听见天地之间最清晰的心跳声。

    我惊异于字里行间的灵气,而我得知作者只读过五年书后,我感到了理所当然。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就像他脚下的土地,木讷无言却宽厚温存。那是宁静到极致后具有的深沉的力量,它迫使我心中的喧嚣沉寂,一寸寸压低我的灵魂,直至趴伏在大地上感受风的私语和大地的呼吸。

    刘亮程是村庄的儿子。他写狗。写马。写虫子,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观察蚂蚁搬家。写人,熟悉的不熟悉的、友好的对头的。写房子,他津津乐道着他曾荒废了不少时光的那些老房子,那些院门、土墙、墙边的树、树旁的烟囱和悠然的炊烟。写烟、写风景、写木老头;写梦、写死亡和新生。从冬天写到下一个冬天,写每一个人每一堵墙、每一块土皮都将归去的岁月,和天空。

    他是整个村庄最闲的人,他也是整个村庄最忙的人。他蹲在田垄上研究风的心情,他为一所房子担忧能否晒到阳光,他听见一朵野花吟吟的笑声像个傻瓜似的一个人在荒野中笑出来, 他觉得屋后的那个榆木疙瘩是村庄的头颅。

    刘亮程以他孩童般的眼光注视着大地的一切,同时他又以先知般的悲怆预言了生命中吹彻的风和一年年累积的冬日。他是一个随性的赤子,任由自己飘荡在每一个司空见惯而不为人知的角落,就像一阵风、一场梦。

    那是他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拿起这本书,在浮躁的世界里获得暂时的澄澈 。我愿意带着这个美丽的妄想,一个人在无边的海洋上流浪。

  • 3、 心中的那一团火――赖宁读后感 (650字)

    在大渡河畔的高山上,一个少年带着自己的满腔热火,正在努力攀登。终于,他凭借着自己心中的那团火,拯救了3500余亩的森林。这时,原本正在流泪的小花小草已停止了哭泣,原本正在痛苦中的大树也停止了呻吟,而赖宁的生命也止步在了十四岁的这一刻。

    看完了赖宁的故事,我的心颤抖着,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赖宁,他只有十四岁,他还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就被大火挡开。这也就如小树才刚刚发芽,就被无情的风雨给割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呀!我想,20多年过去了,如今山上的小苗应该已经长成苍天大树了吧,花儿也应该已经绽放了吧。这一个个的鲜活生命里,却唯独没了赖宁。花儿草儿们何尝知道,为了这座森林,赖宁已经走了。

    赖宁为了祖国的财产,不惜自己的生命,献身投入到了救火行动中去。可见,赖宁对于祖国的热爱是多么的炽热,才毅然决然的扑入大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来i卫这片森林!

    看着赖宁的事例,我不禁羞愧起来。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还没有能力做到赖宁所做的事,只有从热爱集体做起。可是,我却没有做到,作为班干部,我没有尽自己的能力去热爱集体,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这一点,我很惭愧。可是,当我看到赖宁的文章后,我完全改变了观念。我开始帮助身边的同学,我尽力的做着身边的每一件事,关心每一个人。是赖宁,让我彻底改变!

    我想,虽然赖宁将永远长眠于大渡河畔,但是,他心中的那一团火将永远燃烧在我们的心头。我们应带着心中的那团火,追寻赖宁的脚步,翻开历史的又一个新篇章!

    六年级:庞怡

  • 4、 《一团体的遭遇》读后感800字三篇

    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小编。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一】

    《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 memory of world war 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

  • 5、 读《一团体的演唱会》有感600字

    近期,我阅读了许多书。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一个人的演唱会》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听见有悦耳的笛声从楼下飘上来。“我”向下望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手拿一支竹笛,尽情地吹着。然后他举起一个写有“请让我用音乐养活自己”的木牌,不少居民主动下楼付给他应得的报酬。中年人根据施舍者的年龄为他们忘情地、微笑着表演着,把这里当成了舞台。当他唱起了《生死不离》,我们才发现他是一位残疾人,走路很不方便。当“我”拿钱给中年人时,他告诉“我”他是从四川灾区“溜”来的,比遇难、截肢的人好多了。他还说他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他已经开始用音乐来养活自己。

    是呀,灾难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自强、愉快、幸福地活着,就有机会突破困境,取得成功的。

    古今中外,有哪一个名人不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拼搏精神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司马迁一生孜孜不倦,在编写《史记》时,得罪了汉武帝,被判处了重刑,身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司马迁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一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继续发愤编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成了共103篇、50多万字的《史记》,真了不起啊!还有诺贝尔,从小迷恋于炸药方面的研究。在一次试验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自己也受了重伤,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可是,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靠着坚韧不拔的信念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去,最终发明了威力很大的炸药……

    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不禁泛起了红晕:以前我学游泳,一不小心被水呛了一下,就哭着闹着说不学了。遇到这么点小困难就退缩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想着想着,我不禁又一次感到十分惭愧,同时,心中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将它克服!

  • 6、 读《一团体的村庄》有感600字2024

    我是在读《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想起那个问题的。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某一个读书日,报纸上发起一个讨论:如果让你在大海上漂流一年,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

    回答众说纷纭,当时我的选择早已不记得了。捧着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那个答案突兀地闪现:手上的这一本便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形容读这本书的感受,我会选择“静”。这些朴实得有如黄土的文字里,藏着一股宁静的力量,静到一低头就能看见长长的过往,静到能听见天地之间最清晰的心跳声。

    我惊异于字里行间的灵气,而我得知作者只读过五年书后,我感到了理所当然。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就像他脚下的土地,木讷无言却宽厚温存。那是宁静到极致后具有的深沉的力量,它迫使我心中的喧嚣沉寂,一寸寸压低我的灵魂,直至趴伏在大地上感受风的私语和大地的呼吸。

    刘亮程是村庄的儿子。他写狗。写马。写虫子,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观察蚂蚁搬家。写人,熟悉的不熟悉的、友好的对头的。写房子,他津津乐道着他曾荒废了不少时光的那些老房子,那些院门、土墙、墙边的树、树旁的烟囱和悠然的炊烟。写烟、写风景、写木老头;写梦、写死亡和新生。从冬天写到下一个冬天,写每一个人每一堵墙、每一块土皮都将归去的岁月,和天空。

    他是整个村庄最闲的人,他也是整个村庄最忙的人。他蹲在田垄上研究风的心情,他为一所房子担忧能否晒到阳光,他听见一朵野花吟吟的笑声像个傻瓜似的一个人在荒野中笑出来, 他觉得屋后的那个榆木疙瘩是村庄的头颅。

    刘亮程以他孩童般的眼光注视着大地的一切,同时他又以先知般的悲怆预言了生命中吹彻的风和一年年累积的冬日。他是一个随性的赤子,任由自己飘荡在每一个司空见惯而不为人知的角落,就像一阵风、一场梦。

    那是他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拿起这本书,在浮躁的世界里获得暂时的澄澈 。我愿意带着这个美丽的妄想,一个人在无边的海洋上流浪。

  • 7、 《一团体的遭遇》读后感800字2024三篇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一】

    《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 memory of world war 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他们

  • 8、 《妈妈是心中燃烧的一团火》读后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妈妈是心中燃烧的一团火》,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在出生的时候,左肘下面没有手,护士偷偷地把“我”抱到病床上,但最后还是医生悄悄地告诉了妈妈,妈妈悲愤交加,只好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有一次,妈妈叫“我”削土豆皮,“我”知道:“我”的左肘下面没有瘦,但可以用左手臂来摁住土豆,右手用来削土豆皮,但“我”还是不想削土豆皮,只好找了一个借口:“妈妈,‘我’没有左手,所以不能削土豆皮。”当妈妈却温柔的对“我”说:“只要你认真去做,就一定能成功的。”“我”认认真真的去做了,结果还真的成功了。还有一次,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去荡猴架,其他的孩子们都荡的有模有样的,但是”我”不会荡,孩子们都取笑“我”,“我”三星的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开始手把手的叫“我”荡猴架,当我在猴加上熟练的荡来荡去的时候,取笑我的孩子们全都目瞪口呆。 比起作者,我还真是惭愧,其实我小时候很懒,做任何事情都说不高兴,所以后来什么都不会,但妈妈总会耐心地教我。现在,我已今非昔比了。早晨,我会帮妈妈烧早饭;吃晚饭时,我会帮爸爸妈妈端菜盛饭。正因为任何事情我都抢着去做,别人都夸我是个勤劳的小助手呢。 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请不要再依赖别人了。

  • 9、 读《一团体的演唱会》有感600字2024

    近期,我阅读了许多书。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一个人的演唱会》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听见有悦耳的笛声从楼下飘上来。“我”向下望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手拿一支竹笛,尽情地吹着。然后他举起一个写有“请让我用音乐养活自己”的木牌,不少居民主动下楼付给他应得的报酬。中年人根据施舍者的年龄为他们忘情地、微笑着表演着,把这里当成了舞台。当他唱起了《生死不离》,我们才发现他是一位残疾人,走路很不方便。当“我”拿钱给中年人时,他告诉“我”他是从四川灾区“溜”来的,比遇难、截肢的人好多了。他还说他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他已经开始用音乐来养活自己。

    是呀,灾难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自强、愉快、幸福地活着,就有机会突破困境,取得成功的。

    古今中外,有哪一个名人不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拼搏精神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司马迁一生孜孜不倦,在编写《史记》时,得罪了汉武帝,被判处了重刑,身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司马迁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一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继续发愤编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成了共103篇、50多万字的《史记》,真了不起啊!还有诺贝尔,从小迷恋于炸药方面的研究。在一次试验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自己也受了重伤,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可是,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靠着坚韧不拔的信念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去,最终发明了威力很大的炸药……

    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不禁泛起了红晕:以前我学游泳,一不小心被水呛了一下,就哭着闹着说不学了。遇到这么点小困难就退缩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想着想着,我不禁又一次感到十分惭愧,同时,心中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将它克服!

  • 10、 《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
  • 2019-09-21

  • 2019-10-17

  • 2021-07-31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4-19

  • 2023-02-18

  • 2022-12-29

  • 2023-06-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8

  • 2019-11-08

  • 2023-06-15

  • 2023-01-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05

  • 2019-10-20

  • 2019-09-22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09-20

  • 2022-12-11

  • 2023-05-14

  • 2019-09-25

  • 2023-04-12

  • 2023-01-30

  • 2023-03-09

  • 2019-10-17

  • 2019-10-19

一团矛盾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一团矛盾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一团矛盾读后感、2024一团矛盾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