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 > 地图 >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2024矛盾的动摇读后感范文大全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相关栏目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热门栏目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推荐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

(共 2203 篇)

  • 1、 《自相矛盾》读后感100字

    今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先夸说他的盾牌非常的坚固,什么东西都戳不穿;接着他又夸说他的长矛非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戳穿。这时,旁边有人要他拿他的长矛戳他自己的盾牌,看看怎样。那个人被问的说不出话来。

    这个故事我觉得很有趣,同时我也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通观全局,不能自相矛盾。

  • 2、 矛盾论的读后感

    感谢查阅我们为你推荐矛盾论的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阅读常常可以化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烦恼,作者写的作品在阅读时引发了我的共情。不同年龄读这本书的感触都不同,不妨写篇读书心得,记录下现在读这本书的感悟。

    矛盾论的读后感 篇1

    首先,这是一篇精彩的哲学论文,当然,如果我说这论文伟大也肯定没有人会持有反对意见,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地,他的东西就应当是伟大地。

    其次,这篇论文似乎并不能单单从他的学术价值来评判,还必须兼顾他的历史意义,我个人一向对目的性很强的说教文字不怎样喜欢,孟子大人不是说了么: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用文章定思想,在现代可能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吧,我想,他在纠正国内思想问题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成为一种风气了,当然写篇文章就能给人扣顶大帽子,厉害的不是文章,是写文章的人。

    当然,我得澄清自我不是在说坏话,纯粹是有感而发,要不这么一顶帽子扣下来,虽然不至于像以前折磨的人去跳楼上吊的,至少会说我思想有问题,入党怕是没指望了。

    萨特的一句话我异常喜欢:“教育就是强迫别人理解另外一种价值。”单教育可能没那么强的效果,所以有了考试这东西,于是,不得不把自我不认同的东西一并记下来,就好象我此刻每一天照镜子,结果越看自我越顺眼,反复的记忆应用之矛盾论读后感后,那些东西恐怕也会变的好象是正确的似的了。

    从小就被灌输了政治思想和终极奋斗目标的我们,到底是被指明了道路,还是被抹杀了个性呢。我以往问我的政治教师,共产主义能实现么,那时候还小,这么简单的东西自我想不明白,我教师琢磨了一会,最终说:“够戗。”“那为什么还把共产主义当目标呢。”“定远点,要不实现了以后都干什么啊。”都认为不能实现,都说能实现,这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力量呢。

    矛盾论的读后感 篇2

    随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活动通知的到来,我既兴奋又紧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这个世界发展的瑰宝,是这个世界的财富。曾经我一直想阅读这些经典的著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能实现。如现在我终于可以阅读这些经典的著作书籍。来丰最近富我的精神生活。提高我的思想高度。开阔我的视野。

    这次活动我选择的著作是毛泽东统治的《矛盾论》、《矛盾论》这个作品是毛泽东同志在37年8月发表的一本极其重要的

  • 3、 《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
  • 4、 矛盾论读后感1300字: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理解以及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首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接下来我将跟随毛主席的步伐,说出自我对《矛盾论》的认识与见解。

    首先,透过阅读《矛盾论》,我认识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不一样的宇宙观,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我的理解是透过发现矛盾,到了解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然后进如新的发展环境,重复这一过程,得以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发现新的矛盾才能发展,正好印证了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与我们内心想要的生活构成矛盾,所以我们透过不断努力,来解决矛盾,我们得以发展,然后构成新的矛盾,一向循环,我们也一向得到发展。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一种思想,已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我们的思想曾被这样的思想束缚数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当时不了解这个世界,运用想象的方法来解释那些我们无法掌握的未知力。此刻我们已经对世界有了一个认识,我们就应透过客观的,动态的思想来观察世界。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认为对其理解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普遍性就是矛盾存在在整个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以及其发展都充满着矛盾,并且矛盾是一向存在的,而不是因为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的问题并未展现出来并不是说就没有矛盾,而是因为矛盾并未被激化,未展现出来其相应的效果,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人的关系在关系处理方面,如果两个人因为某件事而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没有出现争执就说两人没有矛盾。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当矛盾出现时,两个产生矛盾的事物皆是因为特定的关系产生矛盾,而不会与另一件不想干的事物产生矛盾。矛盾的出现具有其特殊性,也是因为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析问题也应注意全面的分析问题,比如解一道具体的高数题时就应注意分析各种状况,你如说方程的成立条件,各种问题的限制等等。然而想真正发现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潜力,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未能完全理解,但却能起到明白作用。

    在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我的理解是事件的发生具有其复杂性,不可能只存在唯一的矛盾,然而我们要想真正的认识事件,务必抓住其

  • 5、 《让我矛盾的妈妈》读后感

    《让我矛盾的妈妈》这篇文章写得很有趣,也很真实。今天,我认真地把它读了又读。

    这篇文章写了“我”和妈妈的很多事情,每一件事都很矛盾。比如“我”做错了事,妈妈用一种非常严肃的神情看着“我”,并且严厉的批评了“我”。但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却用一种温暖的表情看着“我”,并且温暖了“我”……

    其实,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是矛盾的。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把它藏了起来,妈妈下班后,发现了打碎的花瓶,但我没有承认。于是妈妈用一种很严厉的态度批评了我,我害怕极了,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看见后,马上过来抱着我,用温柔的语气告诉我:“其实妈妈不怪你,只要想让你知道,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想到后果,做错了事情要勇敢承认。”听完后,我马上擦干眼泪,接着笑了起来。妈妈先是严厉,后是温柔。我先是哭泣,后是笑。虽然很矛盾,但是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以后我一定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和我的妈妈,就像那篇文章里写的一样:矛盾的母与子。我爱我的妈妈,矛盾的妈妈。妈妈也爱我,矛盾的我。

  • 6、 矛盾子夜读后感

    矛盾子夜读后感(一)

    《子夜》这部小说是茅盾为了驳斥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三种观点,他运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与分析,驳斥了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资产阶级来担任的观点。

    《子夜》是从吴老太爷进上海就开始写了,是以主人公吴荪甫,这样一个刚毅、顽强、果断,有魄力,有手腕的人才,但是却遇上了帝国主义、军阀政治和工农革命运动的多重浪潮的围击中。再加上,他的家里内部有许多的矛盾,他和他的妻子一直都是貌合神离,并且他也知道自己的妻子其实是有情人的,但是他却没有反对妻子与情人的往来,他的弟弟又是一个在大城市这种灯红酒绿下,慢慢堕落的人物,他的妹妹被大上海这个生活吓得拿起了《太上感应篇》。吴荪甫这样一个在家庭与社会冲击下得人才,他的性格中因为这些家庭因素,便产生了软弱、空虚惶惑、悲观失望,因为他的家庭里没有人支持的的工作,他也不信任除自己家庭以外的人,更准确的说,他连自己的家人也没有真正的信任过,这些就造成了他在自己的事业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最后导致他精神上的崩溃。最后他的工厂也失败了。

    《子夜》这部现代长篇小说是当时社会上成功的一部小说。矛盾利用了许多人物来反衬主人公吴荪甫,并且也利用了很多的矛盾,使这部小说更加的精彩,如:借雷鸣的出场引出吴荪甫家庭的内部矛盾,借徐曼丽的出场阴齿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等。在空间是也十分广大,如:城市与乡村,商场与战场等。这些情节的安排与描写,都无不反映了茅盾在对人物心理性格描写方面的能力。

    《子夜》这部小说,是一部宏大且复杂,严谨且松弛有度、主次分明。茅盾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最终是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并且也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个时代的悲哀。茅盾运用杰出的写实能力,科学的反驳了社会上当初错误的观点。给在迷茫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也给无产阶级文化运动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文/梁诗敏

    茅盾的女性形象从《蚀》三部曲开始,到《子夜》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者是以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为背景,写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浮沉和拼搏奋斗,她们是和整个民族、时代联在了一起,参与完成了男性化的主流叙事;后来的《子夜》展现了中国都市的现代环境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并非作家和作品叙述的重心,较少地渗透了作家主观因素,作为国家民族话语大叙事行程中的陪衬,她们和现实女性的非主流、非主体的地位更相适应。

    《子夜》中众女性所生活

  • 7、 《教与学的矛盾》读后有感

    《教与学的矛盾》读后有感

    生与师之间的矛盾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学是内因,教是外因,也就是说教的作用不论多大,它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感觉,感知和感悟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内因不起作用,外因的力量在强大也不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形成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所以,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外部条件即外因,但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外因,外因提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不是我们讲了学生就一定会了;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学习不但要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规律,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能用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学生。一句话,教是学的条件,并且是重要条件。

    如果我们把教定位是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教师应该做什么了,那就是我们的一切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其实就两点,一是点燃学生的正确需要,让学生有一种迫切需要的感觉,我们的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点燃方面。二是当他需要的时候,你又有能力给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还要有能力点拨学生。所以点燃与点拨是教师的两大任务。

    我们明确了教师的作用,我们就不应该犯两项错误,一是夸大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然后我们就霸占课堂,一些好教师霸占课堂的倾向更严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内因,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最大资源进行开发,更谈不到利用学生这个资源了。二是夸大学生的作用,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利用学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为什么不说依靠学生呢?利用是教师主导下的利用,而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如果不需要教师,那就叫依靠学生了。所以,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主导的作用再大也必须提过主体发挥作用,没有主导,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重要的条件,教是学生学的最重要条件,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条件,任何夸大教的作用和否定教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主导和主体缺一不可,二者不可偏废。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生为本呢?或者说为什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呢?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让教师成为表演的专家,教师再强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能够学会、会学、乐学。或者说通过我们的教育

  • 8、 《自相矛盾》读后感5篇 《自相矛盾》读后感范文

    《自相矛盾》读后感范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自相矛盾的故事,这个故事往往讽刺一个人做事喜欢夸大其词,不考虑事物的合理性。下面读后感大全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5篇《自相矛盾》的读后感范文,以供大家参考。

    《自相矛盾》读后感范文1

    这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做矛和盾的人,他想让别人都来买他的货,所以就开始宣传。他说:各位来看呀,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矛是最锋利的,你们找一个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也能刺穿。但是有人说:你把你的矛刺你的盾一下。这个人一听,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好拿着自己的矛和盾在嘲笑声中溜走了。

    由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自己做的事,说话喜欢夸大其词,做事不认真、不考虑后果,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我真为我自己的这些表现感到惭愧。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那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会时时刻刻用这个故事激励和磨练自己,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自相矛盾》读后感范文2

    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主要讲: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有一天,他在市场上售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先举起他手里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矛都不能的东西都不能钻它。

    他又举起他手里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不管什么盾都是一次就穿。有一个人说: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么样?

    读了这个故事我得了一个启发: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说事实。

    《自相矛盾》读后感范文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什么都不能刺穿它;他还说他的矛是世界上最最尖利的,能刺穿任何坚固的东西。假如我们用他的矛戳这面盾,如果盾破了,那就说明他的`盾不坚固,如果矛断了,那就说明他的矛不锋利。所以他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都是不行的。

    《自相矛盾》读后感范文4

    今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矛是多么锋利,任何

  • 9、 《矛盾论》读后感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大抵知道其表面的意思,但一直没有深入细化地去研究学习,以为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直到来到跟班学习,才详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发现矛盾远不止如此。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于自然界而言,存在着物理上正负电荷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又有化学变化上化合与分解的矛盾;还有生物学上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等。所以说矛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秀丽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水浒传》中108名好汉,各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试想,如果诗人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造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亦或是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和网络中听到有人跳楼、割腕,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有自杀的案例爆出。当我们看到这些新闻时,都会唏嘘不已,在我们叹息的同时,也会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活
  • 10、 矛盾论读后感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战极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毛泽东主席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精辟极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xx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 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

  • 2022-12-11

  • 2023-01-30

  • 2023-03-0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4-19

  • 2022-12-29

  • 2023-06-04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29

  • 2022-12-1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8

  • 2023-06-15

  • 2023-01-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21-11-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05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5-14

  • 2019-09-25

  • 2023-04-12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3-02-15

  • 2023-01-15

  • 2019-10-10

  • 2019-10-17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
矛盾的动摇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矛盾的动摇读后感,矛盾的动摇读后感大全,矛盾的动摇读后感2024,更多矛盾的动摇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