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 > 地图 >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2024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相关栏目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热门栏目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推荐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

(共 9775 篇)

  • 1、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创造和研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们今天重拾传统文化,不只是为了在这些浩繁的成果之上再加一两册薄卷,增加我们文明的重负,而是要让这些沉重的精神黄金成为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现实生活,指导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的璀璨财富。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先生专著的《杨海明词学文集》(全8册)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比起豪迈雄浑奔放的唐诗的男性气质,宋词更多地表现出缠绵婉约细腻的女性气质,即使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冲击,也不能改变她的这种温柔委婉性格。究其原因,是与唐宋两代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了五代两宋,这个传统的生命力盛极而衰,表现为内忧外患频现。在内,各种社会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派社会势力勾心斗角,互相牵制损耗,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统一凝聚整合起来,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对外,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新生力量的强劲挑战,给正在衰败的中原文明生命力沉重的压力。

    国破家败的惨祸,使宋词之中充满了哀叹伤感的情绪,泪,梦,凄楚,哀惋,叹息等字眼在宋词中随处可见,再也看不到唐诗之中那种表现文明的生命力丰盈充沛舒张的盛大热烈活泼气象,暴露的是文明的萎缩,败落,衰病。深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自唐而宋,在向前发展,也在走向一个更高的更精致的文明囚笼,表现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越来越繁盛富庶,文明的掌管者和承载者:知识阶层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所谓的高雅精致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脱离当初的粗陋质朴清新的普通人民百姓的生活,这种脱离使他们的生活和整个文明越来越带上寄生豢养性质的同时,也使其越来越腐朽没落,失去生命的朝气、活力和积极上升进取的创造力。因此,与唐代开疆拓土、威服四夷的雄健气象相比,宋代在北方新兴游牧民族的重压下表现出来的懦弱委琐、屈辱衰朽,就不是偶然的了。

    文学是人学,诗词是人类心志的表现,是文明的结晶,从杨海明先生的词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众多词人颠沛流离,凄苦无奈,落拓不羁的人生,反映的是生命的荒谬和荒诞,痛楚和艰难;看到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反映出文明的吊诡和悲剧。这些都使我们在根本意义上质疑和询问生命与文明,社会和历史的意义:这样痛苦而绝望的生命究竟是不是值得的?这样黑暗腐败的社会究竟有没有尽头?这样迷人而魔幻的文明究竟是给人类更多的幸福还是更大的痛苦?这样神秘的历史

  • 2、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书笔记_文集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创造和研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们今天重拾传统文化,不只是为了在这些浩繁的成果之上再加一两册薄卷,增加我们文明的重负,而是要让这些沉重的精神黄金成为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现实生活,指导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的璀璨财富。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先生专著的《杨海明词学文集》(全8册)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比起豪迈雄浑奔放的唐诗的男性气质,宋词更多地表现出缠绵婉约细腻的女性气质,即使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冲击,也不能改变她的这种温柔委婉性格。究其原因,是与唐宋两代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了五代两宋,这个传统的生命力盛极而衰,表现为内忧外患频现。在内,各种社会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派社会势力勾心斗角,互相牵制损耗,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统一凝聚整合起来,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对外,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新生力量的强劲挑战,给正在衰败的中原文明生命力沉重的压力。

    国破家败的惨祸,使宋词之中充满了哀叹伤感的情绪,泪,梦,凄楚,哀惋,叹息等字眼在宋词中随处可见,再也看不到唐诗之中那种表现文明的生命力丰盈充沛舒张的盛大热烈活泼气象,暴露的是文明的萎缩,败落,衰病。深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自唐而宋,在向前发展,也在走向一个更高的更精致的文明囚笼,表现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越来越繁盛富庶,文明的掌管者和承载者:知识阶层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所谓的高雅精致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脱离当初的粗陋质朴清新的普通人民百姓的生活,这种脱离使他们的生活和整个文明越来越带上寄生豢养性质的同时,也使其越来越腐朽没落,失去生命的朝气、活力和积极上升进取的创造力。因此,与唐代开疆拓土、威服四夷的雄健气象相比,宋代在北方新兴游牧民族的重压下表现出来的懦弱委琐、屈辱衰朽,就不是偶然的了。

    文学是人学,诗词是人类心志的表现,是文明的结晶,从杨海明先生的词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众多词人颠沛流离,凄苦无奈,落拓不羁的人生,反映的是生命的荒谬和荒诞,痛楚和艰难;看到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反映出文明的吊诡和悲剧。这些都使我们在根本意义上质疑和询问生命与文明,社会和历史的意义:这样痛苦而绝望的生命究竟是不是值得的?这样黑暗腐败的社会究竟有没有尽头?这样迷人而魔幻的文明究竟是给人类更多的幸福还是更大的痛苦?这样神秘的历史

  • 3、 《杨绛文集》读后感

    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读者心仪。读先生的文章,如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饮:酒淡而意永,余味绵绵,愈品愈甘,流于唇齿,畅于心间!

    初嚼先生文字,并无突崛之感,平易、质朴,甚至可谓朴素。(窃以为钱钟书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余多了些许卖弄,难免晦涩)然朴素的字句似一条脉脉溪流:舒缓、清澈,淙淙流来,竟不挟一粒沙石。(有批评家称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质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张力的文字美感。

    《杨绛散文》所涉及内容极广。有序跋、学术艺评、追忆往事、人物、前言、书评等等。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于先生笔下均晓畅通透。先生叙事,似在小写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并无层层泼染的磅礴气势。娓娓道来,亲切至极。文章的叙事结构简单、条理,营造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于其中可任意进退。余以为《干校六记》最具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真诚。

    《六记》虽记录的是一个黑暗年代中的种种艰辛,读来竟无半点酸涩,只是琐事。(难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自嘲又不无嘲讽地说:我只是反复自慰: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看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于是这串串琐事,成就了《六记》中人物的韵味、人情。《六记》的文字很平静,甚至有些明快。先生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我们去诅咒黑暗、声讨罪恶,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里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唤光明。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态惟剩两种乐观、宽恕,也恰恰是《六记》的魅力所在。《六记》末尾先生写道: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看不到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历,因作六记。莎士比亚说:忘了吧,宽恕吧。《六记》中的先生想必有同样的情怀!

    杨绛先生可谓旧式的传统文人,且家学渊源。虽曾与西方文化有过深厚地交往,但其散文中却见不到丝毫洋味儿。她的文字大多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书画美。《散文》中的《林奶奶》堪称文字美的典范口语化但不絮叨,记叙的仍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读来全不嫌琐碎,一个旧中国底层渺小老太太的言谈举止、处世为人活脱脱跃然纸上!我以为其文字的意境、意味直逼鲁迅!中国社会底层一干小人物的相貌品性在他(她)的笔下

  • 4、 《杨绛文集》读后感——先生的智慧
    《杨绛文集》读后感——先生的智慧 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读者心仪。读先生的文章,如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饮:酒淡而意永,余味绵绵,愈品愈甘,流于唇齿,畅于心间! 初嚼先生文字,并无突崛之感,平易、质朴,甚至可谓“朴素”。(窃以为钱钟书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余多了些许卖弄,难免晦涩)然朴素的字句似一条脉脉溪流:舒缓、清澈,淙淙流来,竟不挟一粒沙石。(有批评家称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质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张力的文字美感。 《杨绛散文》所涉及内容极广。有序跋、学术艺评、追忆往事、人物、前言、书评等等。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于先生笔下均晓畅通透。先生叙事,似在小写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并无层层泼染的磅礴气势。娓娓道来,亲切至极。文章的叙事结构简单、条理,营造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于其中可任意进退。余以为《干校六记》最具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真诚。 《六记》虽记录的是一个黑暗年代中的种种艰辛,读来竟无半点酸涩,只是琐事。(难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自嘲又不无嘲讽地说:“我只是反复自慰: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看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于是这串串琐事,成就了《六记》中人物的韵味、人情。《六记》的文字很平静,甚至有些明快。先生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我们去诅咒黑暗、声讨罪恶,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里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唤光明。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态惟剩两种——乐观、宽恕,也恰恰是《六记》的魅力所在。《六记》末尾先生写道:“……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看不到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历,因作六记。”莎士比亚说:忘了吧,宽恕吧。《六记》中的先生想必有同样的情怀! 杨绛先生可谓旧式的传统文人,且家学渊源。虽曾与西方文化有过深厚地交往,但其散文中却见不到丝毫“洋味儿”。她的文字大多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书画美。《散文》中的《林奶奶》堪称文字美的典范——口语化但不絮叨,记叙的仍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读来全不
  • 5、 教育教学文章读后感

    教育教学文章读后感(一)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

  • 6、 读杨贤博散文集《出关》有感

    支点

    ---读杨贤博散文集《出关》有感

    王尊让

    在朋友圈里看到杨贤博新书《出关》在汉唐书城上架了,第二天早上就急急忙忙去买了一本。

    书拿到手一路走一路翻着,把头顶的烈日也忘记了,感觉这书好厚重。

    一本散文集能让贾平凹、方英文、孔明、鱼在羊、舒敏等大家合力推荐,这书岂能不厚重?一个作家能得到这么多名人支持,这作家自然绝非一般了。

    当翻开了书一页页读下去的时候,就只记着作者叫杨贤博,我想通过这本书走进他的世界,分享他的故事,更进一步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方水土,去寻找我自己的影子,家乡的影子。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

    杨贤博是散文大家,先后出过几本书,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是"点评"不了的,这只是我的读后感,心得笔记。

    杨贤博是从一个叫秦茂的小山村走出来的,到小镇牧护关,到州城商洛,再到省城西安。这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奋斗过程,经历了,见证了许许多多。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民们齐心抱团在土地上挣命到各奔东西各顾各家的打拼,从贫穷到兴盛再到衰败,从城市的越来越臃肿到农村的空壳,从纯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到冷漠、麻木、自私的时代,从母子相依、守望到阴阳永隔。他将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有了这本散文集《出关》。

    文如其人,杨贤博的文字很质朴、纯正、简单、真挚,犹如牧护关坡地上长出来的一窝一窝的洋芋,在泥土的芳香中给人惊喜和收获;树上结下的一疙瘩一疙瘩的核桃,是一种纯天然成熟的魅力和诱惑。看他的文章就像和一个一块玩尿泥长大的伙计躺在山坡坡上,一边看着蓝天白云,一边聊着彼此的心事,远去的故事。

    持续的高温,热得人心浮气躁,店里顾客也相对多了,书就看的很慢,常常人在忙碌着,心还在他的一段文字里出不来。

    人到中年正是多事之秋,越有责任感的人担当越多,压力越大。而我们又都是凡人,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也没有孙大圣拔根毫毛再造一个"我"的能力。

    当我看到他这段文字的时候,眼泪流着、擦着、擦着、流着,再也无法平静了,感觉他写的是自己,也是我,也是跟我们一样许许多多的同龄人:"(母亲病危,他日夜守护)这段时间,无法忘记。耽误了单位上的会议,耽误了领导的下乡检查,可能我的行为自私,接受了领导的批评,单位的处罚,我保持沉默。-----耽误了孩子的家长会,我一遍又一遍地给儿子保证,一遍又一遍地给老师解释,得到的是宽恕。耽误了女儿的生日承诺…,耽误了朋友的婚宴…,耽误了博客上网友的留言…,面对众多耽误,

  • 7、 纳兰词读后感

    纳兰词读后感(一)

    最近读纳兰容若的词,又激起我的感叹:好一个翩翩贵公子,好一个多情少年郎,好一个传奇人物啊!

    纳兰的人奇。纳兰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在天生贵胄的家族中纳兰家族在当时显赫一时,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富二代,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已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富贵唾手可得,而他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

    纳兰的才奇。词这门艺术发展到清代,出众的词人并不多,而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年纪轻轻就可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可小觑。更奇的是,他是满清贵族,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这也让同时代的文人情何以堪哪!

    纳兰的词真。读他的词,如阵阵清风吹拂,字2020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他的真情流露,也能窥见他的哀愁,他的无可奈何,他的隐隐痛楚。欢乐后隐藏的苦涩心情又有几人真正能懂。和花间词的华丽相比,他的词多了一份清秀。明代哲学家张岱说人无痴者,不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人无癖者,不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对世间对万物有情有爱才算人。有了深情,在面对心灵的选择时才会走向善的一边。真、善、美是一起的。试读纳兰的《木兰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淸霄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起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三百年来,多少人还是会用这句话说出心中的感叹。无论这首词是在咏叹爱情还是描写友情,这一句代表了纳兰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甜,那样真,那样快乐,该多好!一个渴望着真,憧憬着真的多情男子形象跃然于纸上!再看这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的往事,在当时看来,很平常,只是,世事难料,人生际遇风云变幻,当日的寻常已是今日的不可得了。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之所以如此推崇

  • 8、 《饮水词》读后感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性德有着清初第一词手的美誉,第一次邂逅纳兰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人们所说的缘分也不过如此。

    我见到他时,已是百年之后,在书的香气中相遇,在词的华美忧伤里结合。纳兰的词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抹忧伤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在嘴里反复咀嚼着他的词,咀嚼着他的华美的忧伤,为他的痴情而落泪,为他的才情而折服。

    有时候我会想,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异时空,要是有的话,我就能去见见他,见见他的人,听听他的情。人生里的回眸一笑,都不过是红尘里滚滚烟沙,迷失了的只有你我而已。我在纳兰的词里面徘徊,在纳兰的词里面低吟浅唱,见证了纳兰短暂的三十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啊,这样世界上将会少了许多的怨怼。那华贵的词伤,深深地触动了我心头的朱砂。多情如纳兰,聪慧如纳兰,他的名,他的词,都是脑中的画面,阵阵回放,激起了我心上的涟漪。

    冬夜里的小冬郎,不负天才之名,写下了千古绝唱。

    滚滚东逝的流水,愿你能捎去我的祝福

  • 9、 《纳兰词》读后感

    《纳兰词》读后感

    情与谁共?

    纳兰容若,诗般的名字2024。毛晓雯先生言:纳兰容若,重21克。因为21克是灵魂的重量,纵观纳兰的一生,高昂的开端,悲怆的过程,无奈的结局那是纳兰身处尘世喧哗,却以他渐弱羸弱的肉身抵御灵魂的寂寞荒凉。如诗如画的人生篇章,我想不到,他的肉身中除却灵魂的重量,还剩下些什么?也许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窥见他灵魂的一斑。

    不是人间富贵花

    初闻纳兰,是源于高中时无意寻得的那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细品此句,只识得它底中的孤冷、执狂。仿似那孤傲男子背手挺立于眼前,人间富贵不落于心。

    翻阅《纳兰词》,惊叹于纳兰的出生,震撼于纳兰的才华,成德一名,纠结于他的一生。纳兰成德,在我国的文人史上,又有几人能堪称人间富贵花?又有几人能拥有比他更优渥的出生?

    《易经》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成德之名便来自于此。又,《仪礼》中却是弃尔幼志,顺尔成德,难道除却君子的言行能成就自己的德业外,还得抛却自己的童心?然,纳兰并未除却自己的童心,终其一生,他放弃自己的现实逻辑,听从心灵的指引,但却付出了太过沉重的代价。短短三十一年,他远离了唾手可得的高贵,远离了深厚积淀的血脉,执着地沿着脱线的轨道,似乎在越行越远。一个没有童年的权臣父亲,一个拥有显赫出生的乖戾母亲,纳兰的血脉中融合着当时最为高贵的两大姓氏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但是他似乎无意于自己的出生,一句不是人间富贵花,道尽了他在汉文化的洗礼下,自己的血脉中仅遗留了一处原始的痕迹,那就是单纯,亦或,我们称之为童心。

    叹哉,纳兰;赞哉,纳兰。

    如果,是你,你是否愿意付诸一切,去换取心中的安宁?你是否愿意摒弃一切,去保留心中的那最后一抹纯真?纳兰啊,纳兰!你心中的情思能与谁分享?

    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高考的压力,我已无心亦无暇去品读他的诗,去品味他的人。囫囵吞枣,我直觉其诗幽怨中不乏干劲,但又为何,吾不懂,亦无知。时光荏苒,当我终于收拾行囊,迈入大学的门槛,我终可静心与之相会。彼时,翻阅《纳兰词》,落于心间的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人生若能后悔,若能回归,那能多好。带着希冀,我吟着全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看着这首《木兰花令》,我无法想象纳兰是在怎样的情景把这样

  • 10、 《凉州词》读后感

    引导语: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凉州词》这首词,而有关《凉州词》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凉州词》读后感(一)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唐代则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据我所知,《凉州词》有两首,一首是王之涣写的,另一首是王翰写的。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我要阐述的是王翰写的《凉州词》。作者王翰,字子羽,今山西太原人。他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他性格豪爽,无拘无束,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来看看这首《凉州词》,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摹出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可在大家“欲饮”的时候,又马上奏起了琵琶。“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立即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要骑在马上弹奏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前两句王翰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将士们耳听着阵阵琵琶声,你斟我酌,开怀痛饮。有人已微微醉意了,放声大喊“醉就醉吧,即使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由此见得第三、四句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我觉得,这些将士们就如同我们国家抗日时期的八路军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奋勇抗敌,作殊死战斗,最终把可恨的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这些将士们真的“醉卧沙场”,那我觉得也值,因为他们终究为的是国家统一。

    《凉州词》读后感(二)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享受的时刻,精美的酒杯,与晶莹透亮的葡萄美酒交相辉映,让人都不舍去饮用。乐师在马上弹起了琵琶曲,那乐曲悠扬而又豪迈,恰似时而急促又时而舒缓的山涧流水,催促着大家开怀畅饮。劳累了一天将士们举杯痛饮,大醉一场。谁知今日同乐的战友,明日会不会战死沙场,与其这样,不如来一场大醉。

    这就是古诗《凉州词》中的意境。动荡的边关、凶险的敌军、严酷的环境,将士们无不紧张,终于盼来了一场盛宴。大家借酒消愁,半醉半醒中,不由得念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啊,自古以来,又能有多少人能从边关活着回到家乡呢?许多士兵被迫抛弃妻儿,离开家乡,来到边关浴血奋战,有些甚至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一面,这是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1-02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4-01

  • 2019-09-20

  • 2022-03-11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3

  • 2023-02-15

  • 2019-11-06

  • 2022-06-07

  • 2019-10-09

  • 2022-12-14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4

  • 2021-12-11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0-24

  • 2023-02-1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1

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2024杨海明词学文集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