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杨绛散文读后感 > 地图 > 杨绛散文读后感,2024杨绛散文读后感
杨绛散文读后感相关栏目
杨绛散文读后感热门栏目
杨绛散文读后感推荐
杨绛散文读后感

(共 7109 篇)

  • 1、 杨绛散文读后感

    【篇一: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

  • 2、 读《杨绛散文》有感600字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剧作家,她写的散文也别具一格。前不久,我拜读了《杨绛散文》一书。

    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诗反映出杨绛与世无争的性格和她对艺术的追求。

    这本书共收集了杨绛的近四十篇佳作,当我仔细品味这些精致的散文时,感觉到她的文章总是平易自然地娓娓道来,细腻而不乏哲理。其文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映现出她人格深处的凛然大气。

    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不胜枚举,其中之一是《干校六记》。在整片文章中,她以平时的笔调,讲述干校劳动总的种种经历。从社科院的专家,沦为接受干校改造的人,杨绛没有抱怨命运的坎坷与不公,而是把经受的一切折磨,视为人生的一种锤炼。《干校六记》的叙述平淡而自然,不夸张,不虚构,不泄怒。她对文革不是口号式的批评,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掩卷体味。

    《杨绛散文》还表现出了特有的幽默,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闪闪,轻松而不夸张。《丙午丁末年记事》一文,荡漾出回味悠长的幽默,她在挨批斗时被剃阴阳头,只好做了一顶假发。捂得头闷热不堪。在对自身命运的彷徨和无奈中,那幽默的自嘲,实际是一种自我宽阔。她把人生的心酸淡化处理,用含泪的笑,掩盖情感的创伤。因此,杨绛的散文,似乎不是刻意的创作的,没有语言和结构上的雕琢。但细读时,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了种种智慧和情感,犹如一杯清茶或温酒,包含着回味悠长的内涵。

    文品即人品,通过阅读《杨绛散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动乱年代的回味,我可以感到一位学者型作家的大家风范。

  • 3、 杨绛散文《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读完《我们仨》以后,你有没有被感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杨绛散文《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

    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

  • 4、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模板

    读后感大全专题“散文读书笔记”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作文与我们的日常学习密切相关,写作文实质上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一篇优秀的作文,背后肯定会反复推敲和修改。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人中亮点纷呈呢?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1

    几天前,我又有幸读了朱自清的优美散文《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同学们,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只有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现在的我们在家庭都是娇生惯养的,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早晨,当太阳公公早早地起来上班的时候,而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无忧无虑的睡大觉。同学们,一日之计在于晨,由于睡觉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又浪费了我们的宝贵时间。同学们,时间来的匆匆去也匆匆,一下子就没了影子啊!一天的时间——从床上飞过去,从饭碗前溜过去。匆匆忙忙的吃饭,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节目。我常常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面全神贯注的看电视,饭碗里却一粒饭未动——中午又匆匆过去了,从碗前过去了。下午我应该写作业的?而没有,因为今天我又和同学约好要出去。”一个下午就在外面玩耍去了。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又玩了很久的电脑……”

    同学们,时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而我们又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呢?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吧!而明天又将如何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同学们,时间过得飞快,可是何等匆忙,年少时无所事事,老来自当后悔万分。若是知如此,我们还要来这世间有什么用呢?

    读完《匆匆》一书后,让我明白了:不要白白浪费时间,要努力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 篇2

    1、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赤裸裸,完全和日光接近;市街临在我的脚下,直线的,错综着许多角度的楼房,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囱,街道横顺交织着,秃光的街树。白云在天空作出各样的曲线,高空的风吹乱我的头发,飘荡我的衣襟。市街象一张繁繁杂杂颜色不清晰的地图,挂在我们眼前。楼顶和树梢都挂住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撒

  • 5、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10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10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杨绛散文选读书笔记【篇1】

    我手上的这本《史铁生散文精选》陪我两年多了,今晚再抽出来看,往昔亲切舒心的感觉依旧,似乎内心又有一种久违的馨香萦绕我左右。我想,这样的去看一本书,带一个深藏好久的纯心来细细读一本书,或许是人间最美的享受。

    看着这些几乎和我同龄的散文随笔,我感觉即便这个社会再浮躁,现实的我再迷茫,我也能从它一直活跃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中找到一些适合我的寄托。人的感情是天然的,我渴望那种自由的宽度,它是尊重生命的,它是向往纯洁的,它是热爱生活的,它是歌咏爱与美的,就如同史铁生的轮椅在他的地坛里碾过的印痕,当雨燕轻盈飞过时,它吐露泥土芬芳;当斜阳的丽影消逝而渐渐烘托出柔软的月光,它是午夜里啾啾唧唧的虫鸣;当一个孤单丧气而且怯弱的男孩子小心翼翼摘下一朵火红的玫瑰再勇敢地向他心仪的女孩倾诉着无声无畏的爱与真诚,它是见证永恒的春光、夏荷、秋枫和冬雪。

    读书从来就是一件有关于感情的事,真正的读者与作者是共鸣一种类似如爱情的醇香,没有感情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有了一定感情而毫不珍惜的是一件令人遗憾终生的事。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它怀抱真诚,邂逅它是一种美的自在,错失它是一种痛的持久延续。

    一个人最大最满足的幸福莫不过于在张望幸福时那一刻的悄然安定,人生有这样一刻钟的时光,会比依偎在爱人温暖的怀抱里舒意许多,尽管我不是一个深入了解爱情的人。

    他打开一扇装着自己的门,像孩子似踮着脚溜进去,起先他惊慌失措,四处张顾,他不敢高声耳语,他害怕那个比他本身还要婴孩的自己会忽然因他的不小心而哭闹,他冒冒失失地走过去问那个自己,即便他已知道躺在摇篮里的那个自己的幼稚,他还是忍不住要问,哎,你傻不傻啊!如果没有回音,或者那个偷笑的自己竟睡着了,他会偷偷地抹泪哭泣,有时候大一点的孩子会比小一点的哭得更厉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受不住旁人的冷落,我们都是孩子,不过是彼此成长的速度有快慢之分而已。

    有些事情或有些问题总是我所想不通的,尽管我在这世界活了二十年,花费了它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那些大人眼里学习了解世事明白

  • 6、 杨绛窗帘读后感

    【篇一:窗帘读后感】

    那些美好的回忆,我们窗帘读后感深藏在心间就好了。偶尔还拿出来晒晒,不让它发霉,一起回忆曾经的青春年少。记忆是一张挂满风铃的窗帘,藏匿不了回忆里一丝丝缱绻暧昧的痕迹。

    最后麻醉叔叔在办公室里就跟我讲理论知识。还找了两本书给我看。可是我很困啊,看书的时候就趴着睡觉了。最后隐隐约约感觉到麻醉叔叔把窗帘拉下来,然后出去的时候把门关了。真的是很好的一个人。最后我醒了,他说小姑娘怎么不多睡一会。最最最后我在无聊看报纸的时候说,小姑娘下午没什么手术了,可以回去了。这么早,三点还没到呢~~于是找爷爷逛街喽~~在书店等爷爷的时候买了本安东尼的橙。

    夏日的夜,在一个没有繁星的城市,依然显得颇为惬意。拉开窗帘,仿佛听到百合花静静盛开的声音,合上了手中的书本,我被窗外淋泥的小道吸引着陷入了深刻的沉思,回首来时的路,那青春的绚丽,那挥霍自如的潇洒,却不知道围墙的那一边有一群人正在为生活挣扎,为梦想拼搏。走出校门,拿着婆心守候三年的毕业证书,卸下浮杂的书本理论,带着对梦想的憧憬,又一个青涩的男儿踏入了社会的大门。那时的我对于生存实践,还只是一张白纸,很块我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压力。一个人拿着求职简历和大堆的荣誉证书,走在这繁华迷人的大街上,在这车水马龙中依然穿夹着一种紧张忙碌的姿态,是高雅亦是执着,正如上帝创造了我们人类,把我们放在了人间,有的人只是随波逐流,有的人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篇二:杨绛窗帘读后感】

    人不怕挤。不论怎样挤,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光秃秃赤裸裸的窗口,不引起任何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望测度,生出无限兴趣。

    光秃秃赤裸裸,当然表示天真朴素。何必这样虚伪。遮遮掩掩的不老实!逢人只说三分话!就不能一见倾心,肝胆相照?可是,开口见喉咙,未免浅显。有乖巧的人,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的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经得起人为的漂洗。认真要赤裸裸不假遮饰,除非有希腊女神那么完美的身子,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

  • 7、 《杨绛文集》读后感

    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读者心仪。读先生的文章,如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饮:酒淡而意永,余味绵绵,愈品愈甘,流于唇齿,畅于心间!

    初嚼先生文字,并无突崛之感,平易、质朴,甚至可谓朴素。(窃以为钱钟书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余多了些许卖弄,难免晦涩)然朴素的字句似一条脉脉溪流:舒缓、清澈,淙淙流来,竟不挟一粒沙石。(有批评家称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质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张力的文字美感。

    《杨绛散文》所涉及内容极广。有序跋、学术艺评、追忆往事、人物、前言、书评等等。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于先生笔下均晓畅通透。先生叙事,似在小写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并无层层泼染的磅礴气势。娓娓道来,亲切至极。文章的叙事结构简单、条理,营造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于其中可任意进退。余以为《干校六记》最具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真诚。

    《六记》虽记录的是一个黑暗年代中的种种艰辛,读来竟无半点酸涩,只是琐事。(难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自嘲又不无嘲讽地说:我只是反复自慰: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看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于是这串串琐事,成就了《六记》中人物的韵味、人情。《六记》的文字很平静,甚至有些明快。先生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我们去诅咒黑暗、声讨罪恶,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里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唤光明。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态惟剩两种乐观、宽恕,也恰恰是《六记》的魅力所在。《六记》末尾先生写道: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看不到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历,因作六记。莎士比亚说:忘了吧,宽恕吧。《六记》中的先生想必有同样的情怀!

    杨绛先生可谓旧式的传统文人,且家学渊源。虽曾与西方文化有过深厚地交往,但其散文中却见不到丝毫洋味儿。她的文字大多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书画美。《散文》中的《林奶奶》堪称文字美的典范口语化但不絮叨,记叙的仍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读来全不嫌琐碎,一个旧中国底层渺小老太太的言谈举止、处世为人活脱脱跃然纸上!我以为其文字的意境、意味直逼鲁迅!中国社会底层一干小人物的相貌品性在他(她)的笔下

  • 8、 《杨绛传》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杨绛传》这本书,讲述了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杨绛的回忆,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她的作品,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大家一起来看吧,希望能够给大家些感悟。

    这本书是妈妈推荐给我,通读一遍之后再读,做摘录如下。

    序言

    真正的优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遇而安,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从容面对,宠辱不惊。但光有随遇而安的恬淡还不够,还得有内心的笃定和坚守,守得住底线,熬得过艰辛,这样才能做到由内而外的优雅。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回忆往事,杨绛写道: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第一卷? 童年记趣:杨家有女初长成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父亲和母亲,这是最初给与她光明和温暖的两个人,她们的爱,照亮了她的一生。

    什么样的女孩子最自信、最有安全感?答案是:从小得到过父亲充分关爱的女孩子。每一个优秀的女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

    世上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

    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子女影响极大,子女成家之后,会不知不觉模仿父母的相处方式。父母相亲相爱,便是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着说:其实我也一样。

    杨绛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子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在杨绛看来,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第二卷? 姻缘记情:是夫妻,也是朋友

    细想起来,钱锺书对杨绛兴许是一见倾心,杨绛对他却慢热了些。他们之间的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地遇见,自然而然地通信,彼此间没有试探,也没有兜圈子,而是从一开始就敞开心扉,坦诚相待。

    到了那边第一件事就是去了学校的图书馆,把他认为重要的书通读了一遍,这成了他日后的习惯。

    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有多大分别。

    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

  • 9、 杨绛洗澡读后感

    【篇一:杨绛《洗澡》读后感】

    一、感觉有儒林外史的味道。

    二、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人物性格刻划细致入微,足见其文学功底非同一般。

    三、有人说和钱钟书的《围城》有得一比,本人不敢苟同。钱钟书到底是文学大师,杨先生虽然是夫人但也不一定学到了真传。杨先生文笔到底还有女性的特点。

    四、本书名曰《洗澡》感觉铺垫太多,而真正洗澡时内容却显太过单调,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五、与现今文学作品相比太有值得一读的价值了。特别是80后90后的文学爱好者,建议认真读读应该会有收获的。

    【篇二:《洗澡》读后感】

    小说《洗澡》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杨绛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小说中,杨绛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诙谐的语言贯穿全篇。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本书第一部分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搜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分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分写运动中这群人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个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洗澡》并不是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

    【篇三:读杨绛《洗澡之后》有感:至真至纯才是永恒作文】

    当读者还沉浸在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洗澡》中的时候,人民网又推出了杨峰老先生的新作《洗澡之后》,它是一部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文字质朴完美的好小说;是一部大时代下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它没有花哨、低俗的话语,但它有极具魅力的语言。读完了《洗澡之后》,我的心灵被洗得如此纯洁、美丽、高雅而干净。

    小说中的姚宓、许彦成是作者褒扬的人物。从一个读过托尔斯泰的《战夫兄弟》,还有《契诃夫全集》的姚宓身上所透出的浓浓书卷气,可以感受她独特气质与内涵既有京都才女的淳厚蕴藉,又有江南闺秀的冰雪聪明。南北之气于此融为一体杨绛先生在她身边安排了一个能干而无头脑、仗义又侠气的罗厚,看护着她。眼见各种政治运动已经开始波及普通人的生活,姚宓

  • 10、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一)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6

  • 2021-05-02

  • 2019-11-12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2-12-24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1-13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10-02

  • 2021-05-02

  • 2021-10-08

  • 2019-09-19

  • 2019-10-11

  • 2021-09-22

杨绛散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杨绛散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杨绛散文读后感、2024杨绛散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