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9474 篇)
- 1、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500字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很特别的电视剧,没有过多的剧集,却又深刻的剖析了罪犯家属、受害者家属、辩护律师、新闻媒体等各方面人物的心理,善与恶的转变就在弹指一挥间,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一场无差别杀人案发生两年之后,凶手李小明被执行死刑,留给受害者家属的是悲痛,留给凶手家属的更是无尽的煎熬。 受害者的亲属因为失去亲人的痛需要关怀与安慰,其实更容易忽略的是凶手的亲属,他们不仅失去了亲人,更是承受着来自不可预知的压力与伤害。李小明的父母与妹妹失去工作、隐姓埋名,不敢以正面示人,面对媒体就下跪道歉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接洽。李小明的辩护律师王赦、李小文的二房东应思悦是最先接洽他们并给他们莫大的帮助与鼓励。如果将失去亲人的悲痛转变成对凶手亲属的伤害,纵使短期会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那这样与恶的距离又有多远? 《我们与恶的距离》正面痛击了某些追逐收视率的新闻媒体,再一次给媒体敲醒警钟。对李小明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义务,但是为了吸引流量对李小明亲属的追查报道再一次考量了某些媒体的底线。也正是这些媒体的过度引导,让李小明亲属失去工作、隐姓埋名已经痛苦不堪的家庭一次次在聚光灯下接受着本不属于他们的拷打。试问,这些无良媒体与恶的距离又有多远? 李小明辩护律师的王赦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整部剧中的一股清泉,因为成为李小明的辩护律师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被当街泼粪、电话恐吓都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正是王赦的努力奔走,才让受害者亲属、加害者亲属勇于面对并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灾害,解开各自的心结,回归各自的正常生活,这也正是我们的期许。 处死一个李小明很简单,解救一群即将成为李小明的人才是最终目的。精神病患者应思聪与李小明没有任何关系,但很有可能是下一个李小明,姐姐应思悦不离不弃、护士宋乔平悉心照料,应思聪病情逐渐好转。面对精神病患者,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关心、爱心,而不是把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与恶的距离》一直在呼吁,我们需要更多宽容与理解,让自己离恶愈来愈远。
- 2、 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由《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的对社会的思考
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而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便讲述了一个因为无差别杀人案引起的两家人以及媒体的冲突的故事,由这样一个故事引出来了让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恶的问题。小编今天整理了几篇《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由《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的对社会的思考(篇一)《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继《都挺好》之后又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很多我们生活的反射。同样取材于新闻素材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其主题却是国内影视剧比较少见的:犯罪的本质和根源、公民于社会的关系、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人权问题、舆论问题。从形式主体上《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生活剧,所以它的主题也包括:原生家庭下的子女教育问题、职场问题、婚姻关系等等。因为《我们与恶的距离》主题的起点很高,在表达上《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在探讨而不是下结论、它探讨的是根源而不是表面、它的表达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对立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逻辑,公民与恶的距离就近在咫尺。不能杜绝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犯罪的根源。《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句台词:“一个案件的结束,并不是判刑就没了”。法律和体制没法从根源上杜绝“再犯罪”。
《我们与恶的距离》重点不是案件,是案件的“背后”和“后续”。律师王赦在第一集开头就替杀人犯李晓明辩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和犯罪者的交谈,获得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以此来预防“再犯罪”。减少“再犯罪”,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这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另外我国宪法修正案在逐步减缓死刑的罪名,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对死缓罪犯执行死刑的门槛。严控死刑、逐步减少死刑是中国刑法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刑使用得越来越少,而且逐渐被财产刑、资格刑和自由刑所取代,死刑的执行方式也越来越文明。人道主义者认为,天赋人权,人的生命只能自然结束不可以剥夺。处以死刑与杀人同样残忍。法律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反映。
然而原生家庭对女子成长的影响却是日益重要了,所有的影视剧中,家庭关系是第一人物关系。《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吕莳媛巧妙地设置了四组家庭关系:
第一组:宋乔安-刘昭国-女儿-被害的小儿子;第二组:王赦-丁美媚-女儿-岳父-岳母;第三组:李大芝-李晓明(凶手)-父亲-母
- 3、 孩子与恶读后感
孩子与恶读后感(一)
文:25班瑶瑶妈妈
上完系统正面管教课程后看的第一本书,认真通读完,说实话感受并不深。仅是学会判断并宽容孩子所谓的恶,然后结合正面管教学习的内容尝试更好地引导孩子,并捕捉孩子所谓恶背后的目的。
之后看了另一本书《超越自卑》,第一遍仍旧晦涩难懂,第二遍突然茅塞顿开,然后读书会前再次翻开《孩子与恶》,于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书中定义的孩子的恶有些我正在经历,有些还未出现,所谓未雨绸缪,我会假设如果我都在经历,我会如何面对?
恐惧,真切的恐惧。我想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成人的不安在作祟吧,所以把所谓的善意强加给了孩子,教授或指导孩子,剥夺了孩子自发成长和体验的机会。
何其有幸,我在恰当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本书,我又格外幸运,能有机会在花生妈妈的读书会中吸收各位优秀的妈妈对本书的诠释,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书中的精彩。在此总结以下几点我的收获,希望我能坚持践行,做最懂孩子的妈妈。
领悟一:关于恶的体验。
我们没有办法杜绝孩子与恶的接触,但我们具有判断力,可以严厉断绝根源恶,而在其他以恶为表现的形式上可以多一些放手,多一点宽容。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更好地感知,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力。
领悟二:孩子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是孩子的需求?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以偷窃为例,有些时候孩子把某个东西据为己有,仅仅是出于想要的欲望,在解决这类事件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仔细捕捉孩子发给我们的信号。
生存是有规则的,围绕规则,会出现人与人相互冲突的机会,但请理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孩子的行为与规则相悖时,请只做好自己,用你的行动来诠释规则会比说教或其他更能影响孩子。
另外,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安而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孩子。请理解孩子因求生存的本能而撒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谎;请保护孩子因为成长而想拥有自己的秘密;也请尊重孩子的世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碰撞、切磋,享受自己的角色,寻求界限和平衡。
领悟三:引用花生妈妈的总结——成人不是裁决者,没有权利去评判或定义孩子。
孩子原本没有所谓的善恶观,是成人有时一厢情愿的所谓善念成为孩子向恶的助力。接纳孩子与所谓的恶相处、共存,让孩子在真实中成长,认识这个社会,提升自己的力量,建立自己的人生法则!
也许,这才是作为家长的意义所在。感谢本书,让我成长!
孩子与恶读后感(二)
这么小小薄薄,只有140多页的书,3个小时差不多就能看完,但
- 4、 读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多远的有感
最爱看《读者》中的《社规·今日话题》栏目,讲的都是些很深刻,很值得现在中国人关注的话题。这次,我在上面看到一篇名叫《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多远》的文章,感触挺深的。
这些年来,中国发展极为迅速,大部分地区都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这让每个中国人既开心又骄傲。可是,中国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让我们抬起头向前看,象征发达国家的红旗还在我们不远的前边。让我们看看中国距离发达国家究竟还有多远吧!
1、我们的物质生活
现在大部分中国人吃得饱,穿得暖,还能供孩子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可是这也是一部分,中国的农村还有许多穷困的家庭,杂志上或报纸上经常报导:他们不求太多,只是希望自己一天能三顿饱饭,穿几件带补丁的暖和衣服,而且那里的孩子最大的愿望便是能上学。
我曾经看到过美国农村人的生活,他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能上好学,而且有自己的田地,有自己的跑马场,有自己的小吉普车。他们根本不会羡慕中国那些所谓的有钱人,更不羡慕自己国家的富人。他们生活得轻松快乐、悠闲自得,算起来,他们要比中国的小康家庭还要富裕些,也不用像我们一样整天为生活和金钱奔波在人群中了。所以,中国的农村家庭还是不能与美国农村家庭相比的。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我们还需努力。加油吧,中国人!
2、我们的精神素质
在一本书上,曾讲到外国人的节约行为。当时,看完就想,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那样节约,那能节约多少资源啊!他们用雨水浇花,冲马桶,把一块石头压在马桶内部,据说能节约许多水。而且在国外,一定要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否则所有人都瞧不起你。可是我们在国内,上公交车时,经常是上面的下不来,下面的上不去,双方还吵得面红耳赤。稍微有一点儿缝,所有人都使劲往里挤,谁还管什么排队不排队的啊!
而且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烈,作报告时慷慨激昂,却一点儿行动也没有,我想说:不要让我们做“行动的矮子,说话的巨人”。
而且在国外,你不要担心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一眨眼就没了的情况,外国人从不相信那是事实。他们信任别人,别人也很自觉地不偷东西。试问中国何时也能发展到那种地步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成万上亿个“自己”的提高,便是整个中国的提高。只要中国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得到发达国家的称号。加油吧,中国人!
让中国这位东方巨人,迈着大步向前,去摘取象征着发达国家的旗帜吧!
- 5、 《眼睛与大脑的距离》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题目叫《眼睛与大脑的距离》的文章,深有感触。 文章写了图德和朋友一起游玩,图德看见了河上的冰,从而把冰销售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冰箱。文章对两个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德是一个有心人,而图德的朋友则是个只会看表面,不思考的人。文章最后一段点明宗旨,意义深刻。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天才与常人的区别也许就在于一双眼睛和一颗心。对于一些事物,有些人只能看到表面,想到当前;而有些人却能看到内涵,想到以后。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灵,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相信你一定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是啊,天才与常人的区别也许就在于一双眼睛和一颗心。常人就像眼睛,不去思考,只看表面,不看本质。而天才就像一颗心,懂得思考,看清事物的内在本质,探索其中的奥秘。成功人士是会有一双慧眼的。这句话固然不错,但其根本便是要会思考、会推敲。人的任何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思想。其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只有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你才会有所发现。歌谣中也讲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做事需要大脑的判断和准确的分析。 记住,成功的人是一个会发现的人,但实际上更是一个懂得认真思考,看透内涵的人!
- 6、 人性的善与恶——《复活》读后感
人性的善与恶——《复活》读后感
人性的善与恶——《复活》读后感第2页
- 7、 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有感:“善”与“恶” 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有感:善与恶 莎士比亚,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充满了行动,语言具有魔力,他深入地研究人性,了解人性,他的宽容、博爱和怜悯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好人还是恶人。一个个故事中的人物代表着激情勃发、力量非凡的人类境界,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 真诚之言胜于花言巧语,善与恶也许就是一念之差。《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中的《李尔王》让我受益匪浅。糊涂虚伪的老国王李尔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如何爱他的一面之词,把国土分给了她们。而小女儿一番真诚的话却打动不了李尔王,还认为女儿对自己不敬,把她赶出了国土。可不久大女儿和二女儿就原形毕露了,她们不停地折磨李尔王。最后小女儿闻讯赶来。大女儿和二女儿恶有恶报,可也害死了无辜的小女儿。 小女儿的真诚之言打动不了父亲,却是花言巧语打动了这位父亲。难道花言巧语可以胜过真诚的父女之情?难道人间的善良会输给邪恶吗?不,这位父亲太糊涂了,人间真情和父女之情才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无法用金钱来代替。阿谀奉承、唯利是图的小人不值得人们尊敬,那种小人也终会有恶报,他们要自食其果。善与恶在李尔王临终前终于明白。 这个故事虽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爱说甜言蜜语的人,可最终只会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有些人常大夸其词地称赞你,却是在拍马屁,可有些只是指出你的不足,并不夸你,往往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善人。善与恶总是追随在我们身边。 看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被震撼了,他对罪恶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对于好人又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每一个故事都是善与恶的混合。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和善待人、健康诚实。做善良的人,别忘了恶可有恶报!
- 8、 《榜样3》观后感:我们距离榜样还有多远 《榜样3》观后感:我们距离榜样还有多远 近日,专题节目《榜样3》掀起了一波学习榜样的热潮,点燃了党员的奋斗激情。一面旗帜,一段路,一群人,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艰苦拼搏、芳华如洗的峥嵘岁月,将一个个榜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虽然榜样们的境界之高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也有对成就一番利国利民事业的无限渴望,我也想成为他们,因此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距离榜样还有多远? 我们距离榜样还差一颗“矢志不渝擎信仰,甘为理想付韶光”的坚定初心。宋书声,一位默默无闻的耄耋老人,却为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试想,假如没有一份信念支撑,宋老又怎能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日子里对一件事情始终保持热情?焚膏继晷、笔耕不辍的他,凭的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不悔初心。欲立事,须是心立,有了信仰,就好比有了播散迷雾的灯塔和指引方向的路标,有了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对于每一位党员,核心便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与党同心同德,始终保持一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初心,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奉献青春。 我们距离榜样还差一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情怀。方便了百姓,辛苦了自己,“摩托医生”贺星龙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燃烧自己,温暖人间”的“煤炭精神”,乡村干部朱仁斌和李元敏为了村民的生活温饱和精神富足更是拼尽了全力,“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体察民间疾苦,拥有着满腔的爱民情怀,最终实现了乡村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曾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的无私胸怀,才能容得下初心、载得了使命,这也应该始终贯彻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向胸怀家国、无私忘我的榜样看齐,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距离榜样还差一份“不惧艰险驱虎豹,正义面前挺脊梁”的责任担当。《榜样3》中的边防队长印春荣屡建奇功,他深入虎穴,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勇斗贩毒团伙,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恶竹应须斩万竿”, 共产党员向来是躬行大道的君子党派,有着威武不屈、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平时我们或许遇不到那么险要的事情,但我们总会碰到各种难啃的“硬骨头”,铁肩担道义,担当就是心中有责任,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积
- 9、 《与恶女巫的战斗》读后感500字
多萝茜、稻草人、铁皮人、狮子都被要求杀死西方恶女巫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决定尝试一下。那么,他们要怎样找的恶女巫呢?
多萝茜他们没有办法不去寻找恶女巫,因为只有杀死了恶女巫他们各自的愿望才会实现。他们一直往西边走,走到了恶女巫的王国。恶女巫看见他们以后命令恶狼、乌鸦、黑锋和奴隶去杀死他们。但是他们被铁皮人、稻草人、狮子杀死的杀死,吓跑的吓跑。恶女巫一看没有办法,只好使用最后一招,叫来了飞猴,飞猴将铁皮人扔到了山谷里,将稻草人身体里的稻草掏出来,把多萝茜和狮子绑起来带到恶女巫面前。恶女巫一看非常高兴,但是看见多萝茜脚上的银鞋子,就像抢过来,后来被多萝茜一桶水浇了过去,恶女巫被融化了,因为恶女巫遇见谁就会融化。多萝茜他们终于战胜了恶女巫。
这段故事好的词有:自然而然、头昏眼花、四面八方、眺望、兴高采烈、敏捷、散落、无影无踪、镶嵌、呻吟、不可触犯、粗暴、驾驭、恶狠狠、直挺挺、萎缩。
佳句欣赏:笛声一响,一群恶狼从四面八方跑来。他们的腿很长,都瞪着凶恶的眼睛,露出尖利的牙齿。
阅读心得:邪恶的东西是战胜不了正义的,丑恶的一定会灭亡的。
- 10、 善与恶——观《悲伤逆流成河》有感
善与恶——观《悲伤逆流成河》有感 张宁恬
无形之中的暴力,将她心灵的堤岸击垮;恶毒编成的梦魇,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终于,纵身一跃,跳进了海里。 难以抚平的悲伤,无法平息的愤怒,激起了千层浪、万层浪,在我的心中发出地动山摇的咆哮后,只留下了一片片破碎的悲伤, 高中生易遥,因他人的恶意诽谤而被逼迫进深渊,一次次地追求光明,一次次地被推入谷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她终在校园暴力的凌迟下,选择去深海中寻找自己的安全屋。 我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你还我一片剧毒的罂粟丛;我寻觅着阴云上方的初阳,你用万丈冰川将我尘封在暗无天日的深渊。 于无声处。 待决的死囚,无时无刻都在惧怕着铡刀的落下。 暴力,亦有声,亦无形。 肉体上的欺侮和心灵上的创伤促成了易遥的惨死,但这个女孩,在无声无息中被彻底摧残。 她是一位澳洲童星,有姿态翩跹的靓影,有惊为天人的容貌,以不俗的演技在世界上划过了一道如流星般别样的光芒。 但,流星虽光彩夺目,却很快就会消失于天际。 “你怎么不去死……”“你死了大家都痛快……”邪恶的诅咒,一遍遍地在她的耳边念诵,无数键盘上的杀手,对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实施最残忍的凌迟。 她,在刀刃下遍体鳞伤,每一刀伤痕都泄露了人性的丑陋。 流星,陨落了。 “十个人欺负一个人是什么?” “是欺凌。” “一百人欺负一个人是什么?” “是欺凌。” “那一万个人呢?” “是正义啊!” 这个脚本真奇怪,我不喜欢它。 愿天堂,再也没有无形中的杀戮。
-
2021-08-17
-
2022-02-28
-
2023-05-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23-06-24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3-03-26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8-28
-
2019-09-28
-
2022-02-28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6-22
-
2019-09-23
-
2023-03-27
-
2019-09-25
-
2019-10-23
-
2023-04-26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3-04-10
-
2019-10-24
-
2019-11-11
-
2019-10-28
-
2019-09-23
-
2021-04-24
-
2023-04-05
-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