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 > 地图 >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相关栏目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热门栏目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推荐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

(共 6084 篇)

  • 1、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观后感内容,欢迎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一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我们太久没有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国人了,没有切实去领略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亘古不变。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必将是2016年,还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一些人畜无害的文艺工作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给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强大心理暗示后,决定曲线救国。把稻粱谋足之后,再进行可持续发展。他们把这称之为理想主义,而自己仍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梦人。无数美丽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冀盼,只是从一个物质转换成另一个物质。

    冯小刚和他们不同,一开始,他的口号是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说过,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积累的财富、声名和信誉,都只为一部电影做准备,那就是根据刘震云纪实小说改编的《一九四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是一个还算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陈凯歌、张艺谋先阳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创作轨迹不同,冯小刚走向了他们的背面,他越来越严肃(也可以说冯小刚每一部影片的内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脸),现在轮到了《我不是潘金莲》。

    从冯小刚的电视剧时代开始,冯小刚最重要的文学给养,来自王朔和刘震云。私以为,冯小刚其实更容易与刘震云互通款曲。虽然这两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能极尽讽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热气腾腾,都有一种欲驱尽烟火的浑不吝和一种巨大的怅然。刘震云则善于在鸡零狗碎间,道尽历史与现实对人的双重捆绑,且有着极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叙事野心。

    也可以说,刘震云更在地,而王朔则更虚缈(不仅是他的《我的千岁寒》)。王朔会写到政治,但总体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周而复始,也更空荡和灰色些。而刘震云则一直秉持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创作原则。仔细端详王朔和刘震云,若进行粗暴判断的话,刘震云是写实的,而王朔则是写意的。冯小刚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视剧,则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见了棺材才落的泪光点点,撞了南墙后的头破血流,这在《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影视剧中都暴露无遗。

    冯小刚的新片《

  • 2、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01

    这部电影值得回味。很少有电影这样引人思考,我们身边围绕着太多消费性的影视作品,白白占用观众的时间和精力。这部电影不同,讲述了现实发生着的事,节奏简洁,主线清晰,人物性格鲜明。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一个偏执的人为了出自己的一口气浪费人生,太不真实、不值得,现实中的上访户上访原因各不相同,本质上和女主的经历却是何其相似。我不打算就此聊官场,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官场生态圈之外,我们现实着的生活。

    02

    影片末尾,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跟身边人聊起,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一个妇女小小的事情竟然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李雪莲跟丈夫协议假离婚,最后成了真离婚。李雪莲咽不下丈夫欺骗她的这口气,让法院来判她和丈夫的离婚是假的,然后再真离婚一次。真真假假,快要把人搞糊涂。法院糊涂不了,判断真假需要有证据。法院为她开了庭,证人是为她办离婚手续的人。那人说,他们离婚肯定是真的啊,不然我怎么出的手续?李雪莲就这样败诉,可她不服气,她对丈夫的那口气还未出。满肚子的委屈,她一路从县里告到市里,最后到北京,拦下某位首长的车子。这一举动直接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被撤职,而李雪莲在菩萨面前许愿,漏网之鱼秦玉河还没有受到惩罚。

    事情到了这里,10年过去了,换了院长、县长和市长,李雪莲的事情却还没有解决。北京又要开会,李雪莲再次被关注。想了很多办法,动用了很多力量,李雪莲甚至准备回家结婚了,最后在北京得知秦玉河意外身亡的消息,她彻底不告了。

    身边的朋友对这部电影不感兴趣,觉得一个女人的告状有啥好看的?当我在朋友圈发布这个电影让人回味无穷的信息时,很多人问我,好看不。看来大家心里,励志一生对这部电影好奇多过好感。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电影里刻画了常把这不是我们的事放在嘴边的院长,还有见到上访群众逃跑的县长,发话处理李雪莲事情而被误解执行的市长,以及到李雪莲家里上门拜访的马市长。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法院院长没有错判这件小事情,县长的逃跑也是当时被群众围观下的选择,市长发话为李雪莲解决事情,马市长为解决李雪莲问题亲自来到她的家里。大家都在解决一件事情,不让李雪莲上访。这是群众的事情,也关系他们的乌纱帽。层层执行,层层解决,到了李雪莲这里,问题却是越来越大。直到影片的结尾,多年后,李雪莲与县长重逢,才得知李雪莲并不是为了房子假离婚,而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这是她心不平、气不

  • 3、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一】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二】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还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就像莫言先生的《蛙》一样,描写介绍那个年代血雨腥风的计划生育,就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好在我们的社会还能容许这些作品

  • 4、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一)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浪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爱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2020啊。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性,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

  • 5、 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其实刚开始之所以看是因为被看其他小说所影响的。因为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看的时候刚开始觉得李雪莲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因为究竟真假结婚真的很重要吗?可是那个时候的名声真的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真的很重要吧。

    看到最后李雪莲闯入了人民代表大会,结果把一众干部撤掉的时候觉得恩,结束了?而且当时觉得很搞笑的是领导只是举了例子,而省长确实相信了,结果。

    后来二十年后才是精彩部分。

    真正的精彩是因为他们怕李雪莲再次闯入的时候的过程,其实李雪莲本来是不去的,可是他们却偏偏最后逼着李雪莲一步步走向北京。

    真讽刺,其实本来如果干部真的能够从李雪莲角度出发,好好和她谈一下,而不是只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做的一切,其实就很好解决的,可惜的是并没有,当得知李雪莲的丈夫秦玉河死掉的时候,他们竟然是觉得开心,终于松了口气,李雪莲没得告了。

    而且当李雪莲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一群警察一群人民的公仆却只是在旁边看守着,并没有伸出援手,待到代表大会结束,立即走人,因为他们保住的地位。

    丧心病狂,最后逼得她走向了自杀。

    可惜的时候,自杀的时候去的桃园,桃园的主人最后考虑的是你不应该在我那儿自杀会影响我的生意。

    而不是关注你为何自杀、不能自杀。

    李雪莲最后笑了,小说她的镜头结束了。

    整篇小说一口气就能读完,可是读完的时候却发现背后真的是一片心寒。

    真的,读完下发现,整个小说里的人都是事不关己,只有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才立即有所反应,这何尝不是现实的映照呢?

    没人真正去了解李雪莲,也没有人尝试去了解。

    干部之间互相推卸,人和人之前表面的友好只是因为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利益。

    只有最后李雪莲走投无路在小乐家住下的时候,我才发现整篇小说,只有稍微比较温暖的地方是小乐义务反顾的给钱照顾了她几天。

  • 6、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一: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很久没写读后感,曾经觉得把读后感放在博客里有点儿刻意,但这本书确实好看,不管那么多了。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了读小说的年纪和心态了?可王小波、王朔、刘震云、韩寒的小说还是很好看!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选择自一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一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著到死地进京告御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著,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著,其实生活中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篇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一浪一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一爱一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埃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
  • 7、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模板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程度不妨写一下自己读书的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1

    心痛。人的一辈子也就那么长,告状花了一辈子值得吗?本来你有那么多路可以走。为了一个不珍惜你的人,抛弃你的人耗费了一辈子的精力值得吗?

    人有时候不能太在乎面子了,别说你本来就不是潘金莲,就算是又如何,为了去掉这个称呼花了二十年还没完成,你的那口气怎么就那么长。

    放下吧,放过自己。文章的最后写了一个反例,前史县长,他也冤啊,这点小错误按道理说是不至于撤职的,他放下了,还靠告状玩了一把,现在日子过得多滋润啊。

    事情本不大,李雪莲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点小小的相信而已,哪怕给她一点点的信任,这事就结了。就像最后市长马文彬想的让她再结婚,这事也就从根源断了。要是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她又何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件事上,忽略了自己的儿女,忽略了自己,最后就简简单单的没了,

    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啊,一个农村妇女其实要的很简单,真的不明白你们在怕什么,如果真的怕就为她解决问题啊,然而没有,像防狼一样防了李雪莲20年。

    还有一个赵大头,我真不想说了,看到他打电话被发现的时候急死我了,又泡汤。初中时,在北京时,又长了20年,变了,你不能纯粹一点吗,岁月啊。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2

    马斯洛说过,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但是话又说回来,只有一把锤子总比什么工具也没有的好。至少有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了。所以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

    荒谬感。当西方人不再相信上帝后,人间的苦难不再有意义,反而让人觉得荒谬。

    此书里,李雪莲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一路上访,只是因为大领导那天肚子痛,偶然参加了会议,又偶然拿李雪莲举了个例子,让一批官员下台。从此二十年,李雪莲放弃了正常的生活,而当地官员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李雪莲围追堵截。“主角”史为民没有任何过错,也被“一撸到底”。

    无论是李雪莲、史为民、还是各级官员,他们的痛苦都不是自己的过错导致,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反而像是世界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存在就是目的。李雪莲就是不能接受这种荒谬感,她要为自己的痛苦找到原因。最开始是秦玉河,然后是各级官员,当秦玉河死后,她找不到原因,她就要自

  • 8、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由范冰冰、郭涛和大鹏等主演的喜剧电影,影片剧情丰富,耐人寻味,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没有看过《我不是潘金莲》,据介绍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因不满前夫称她为潘金莲和法院对她的离婚判决,坚持上访,想要法院和政府给她一个公道。影片通过各级官员对李雪莲上访处置的表现,勾勒出现实社会中官场生态的现状。李雪莲执拗地从县里到市里,又从市里到北京,直至上访至两会。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一批地方官丢了官帽。李雪莲成了当地官员心目中的上访钉子户。

    上访告状,其实意味着民众心里还存留着一片青天,相信还有可以说理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上访不见得就是坏事。如果民众觉得这个社已经没有可以说理的地方,而不再上访时,那么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说起上访,自古就有。戏文里的拦轿告状,乃至阻挡銮驾告御状,其实就是上访。虽然戏说当不得真,但也不全是虚构。被列为大清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真的。这个冤狱就是通过一层一层的上访,才得以水落石出。涉案人员多达300余名,包括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100余位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受牵连的官员无论是职位还是数量,比《我不是潘金莲》剧中多多了。但历朝历代的官员都认为上访会影响社会稳定,因而设置了诸多限制,阻挠上访。这部电影能够通过审查,是国家自信的表现,是我们的党相信上访乱不了天下。聂树斌案,一直被认为是铁案难翻,但经过了21年的坚持申诉,现在不也被翻过来了吗。

    导演冯小刚说,《我不是潘金莲》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他认为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冯小刚解释说:电影里的这些官员,哪怕有一个能认真对待李雪莲,就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一旦出了事,每个官员首先想的是先堵一下。实在堵不住时,便想到是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乌纱帽能不能保得住。冯小刚认为这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他还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

  • 9、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昨天去观摩了这部电影。网上褒贬不一。

    显然这不是冯导擅长的电影类型,但谁敢说擅长呢?

    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官场的高度临摹,让我们也见识了领导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行为方式,大开眼界呐。我想,原作者刘震云也不可能描绘的这么生动极致。冯导不愧是人民代表和经常见高层的人物,这里点个赞,冯导用心了。

    其实案子这事,法院没有判错,各级政府除了一开始的推诿,后来原则上也没办错啥事。除了秦玉河是个畜生,其他人都不是坏人。马市长也一直想不明白,咋就成这样了呢?马市长一直以为是政府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做到细做到小,但他工作再怎么细致,李雪莲还是跑了去告状。

    李雪莲无疑是个法盲,但讽刺的是,我们难道是法制社会吗?官员们对于一个明显不用担心的案子又在担心什么呢?

    冯导自己评论说,官员宁左勿右,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不负责任和只对自己付责任。

    这里我想引出几句连冯导都不敢说的话,就是:各级政府只对领导付责任。而就李雪莲这件事,不是政府对待群众的方式出了问题,而是官员对待领导的方式出了问题。

    所有的工作,就是为了领导高兴和防止领导不高兴,真是悲哀。

    如果不是怕领导不高兴,怕什么李雪莲瞎告状呢?最后官员们把一件小事搞这么大也是奇葩了。可悲的是我们都理解。

  • 10、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以前一直自诩为文艺青年,时不时的会发个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朋友圈,以为那就是文艺了,后来才知道我这样的充其量就是个青年。因为文艺青年应该具备的素养,我都不具备,比如对于电影的欣赏能力。暂且不上升到欣赏的层次吧,可就连兴趣我都没有,电影似乎对我而言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会紧赶着去看每一部新上映的电影,不会特别对哪一类电影偏爱,知道的名导也就是大众都知道的那么几个。所以每次想要看电影时只会去网上搜索评分高的、评价好的,而往往这样筛选出来的电影都是有可看之处的,也确实能够冲击我的心灵,唤醒我的灵魂,引发我的思考。 昨天断断续续看完的《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于2016年导演的片子,影片与我过去所看的电影在形式上就存在一个大不同。除了中间和末梢的一点故事外,其余的故事内容都被限定在圆框里展现。起初,还有点不太适应,因为整个屏幕只有那么一小块地方有音色,其余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片漆黑,视觉感受性不是很好。但一旦适应过后,便会发现其中的构图比例堪称完美,随便截一张图都是极富意境的画。而且相较于全屏的展现形式,圆框对于摄影的要求会更高,摄影比例的分割也会更难。也不禁想冯导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翻阅评论,有许多人不喜,认为妨碍了他们的观影,也有人为其辩护,说用圆框正是想象征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以为,冯导用这种方式是在追求画面的极致。 影片的女主人公名叫李雪莲,我在观影之初对于她所抱有的情感是厌恶的,只觉得她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农村妇女。因为从法律层面来说,她与其丈夫的离婚确实为真,而她固执地认为那是假,只是她与其丈夫的口头协定罢了。虽然被其丈夫所骗值得人同情,我也确实起了一点同情之心,但看到她一味地认为自己有冤,法院不公而层层向县长、市长、直至最后到北京告状,市长、县长、法院院长因此被免职后,我初泛起的一点同情之心立即完全被厌恶所代替,甚至转而同情被革职的市长、县长和法院院长。因为法院没有徇私枉法,也没有贪赃受贿,他们依法办事最后却闹得这样一个下场,而县长和市长虽然对其置之不理,但也无可厚非,可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最后使他们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一切只因李雪莲是一个人民群众。 而此后十年,李雪莲依然执着地在每年人大召开之时前往北京告状。就因十年前的一告没有将真离婚告变假离婚,就因她的丈夫秦玉河没有因他骗她,也没有因他说她为潘金莲而受到任何惩罚。不禁问: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1-02

  • 2023-01-17

  • 2019-11-02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9-15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8

  • 2022-10-03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7-0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2-06-23

  • 2021-07-28

  • 2019-10-24

  • 2022-09-04

  • 2023-06-08

  • 2019-10-24

  • 2022-05-30

  • 2019-10-29

  • 2019-11-03

  • 2019-11-03

  • 2019-11-04

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2024我不是潘金莲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