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成功的距离读后感 > 地图 > 成功的距离读后感

成功的距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世界上最短的距离——读《零距离》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世界上最短的距离——读《零距离》有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听妈妈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就是诗。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呢?仅仅是两极之间吗?直至我认识了泰戈尔,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有美丽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重复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而是……”,给人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种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诗的抒发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的心随着诗的节拍一起跳动。想一想:比彼此相爱却无法表白更遥远的是将他们分隔开来,比痛彻心脾的思念更遥远的是将自己的感情掩饰;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遥远的是尚未相遇便注定今生无缘……

读着这一节节诗,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双双蝴蝶被风打散,并肩的双星愈飞愈远,同枝的黄花无法相依,含情的落叶难以归根……!从古至今这样的事还少吗?梁山伯祝英台有情难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坎坷中追求……

啊……!

这一个字似乎可以诠释我的内心的全部。每每读罢这首诗,我的心都会被两种不同的感情所充斥:一种是悲伤,为爱不能完美而悲伤,感慨人生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另一种则是欣慰,因为,至少还有爱!

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是飞鸟和鱼儿的距离,因为一个在广阔的天空,一个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读一首诗就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诗爱情诗了,因为她们是最美好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零距离》有感


听妈妈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就是诗。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呢?仅仅是两极之间吗?直至我认识了泰戈尔,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有美丽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重复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而是,给人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种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诗的抒发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的心随着诗的节拍一起跳动。想一想:比彼此相爱却无法表白更遥远的是将他们分隔开来,比痛彻心脾的思念更遥远的是将自己的感情掩饰;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遥远的是尚未相遇便注定今生无缘

读着这一节节诗,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双双蝴蝶被风打散,并肩的双星愈飞愈远,同枝的黄花无法相依,含情的落叶难以归根!从古至今这样的事还少吗?梁山伯祝英台有情难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坎坷中追求

啊!

这一个字似乎可以诠释我的内心的全部。每每读罢这首诗,我的心都会被两种不同的感情所充斥:一种是悲伤,为爱不能完美而悲伤,感慨人生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另一种则是欣慰,因为,至少还有爱!

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是飞鸟和鱼儿的距离,因为一个在广阔的天空,一个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读一首诗就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诗爱情诗了,因为她们是最美好的!

《零距离》读后感


听妈妈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就是诗。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呢?仅仅是两极之间吗?直至我认识了泰戈尔,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有美丽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重复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而是,给人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种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诗的抒发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的心随着诗的节拍一起跳动。想一想:比彼此相爱却无法表白更遥远的是将他们分隔开来,比痛彻心脾的思念更遥远的是将自己的感情掩饰;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遥远的是尚未相遇便注定今生无缘 读着这一节节诗,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双双蝴蝶被风打散,并肩的双星愈飞愈远,同枝的黄花无法相依,含情的落叶难以归根!从古至今这样的事还少吗?梁山伯祝英台有情难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坎坷中追求 啊! 这一个字似乎可以诠释我的内心的全部。每每读罢这首诗,我的心都会被两种不同的感情所充斥:一种是悲伤,为爱不能完美而悲伤,感慨人生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另一种则是欣慰,因为,至少还有爱! 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是飞鸟和鱼儿的距离,因为一个在广阔的天空,一个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读一首诗就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诗爱情诗了,因为她们是最美好的!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精选)


寒假如约而至,忙碌了一学期的我们终于可以在“神兽出笼”的日子里暂且休整充电。假期我将这学期的“教学困惑”罗列出来,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快速地让学生从假期散漫的状态回归到严肃而活泼的课堂。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都希望完成教学目标,都希望学生能学到知识,并能熟悉掌握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然而,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啊讲啊,但收效却是事与愿违,学生连一些简单的知识都没有学会,更不用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带着这样的困惑,我阅读了由王文编写的《零距离美国课堂》,看到“课堂”两字,让我顿时眼前电光,期许着从中找到问题的出口。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m.dhb100.com

“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可能会记住;但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理解了。”这句话为许多美国教师铭记,将学生的体验作为课堂的核心,将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而这句话最先来自于我国的先驱孔子。我理解的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公共的体会。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等于把课堂时间都给学生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其实只是问题的表面,还给学生时间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自主时间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途径,培养思维品质,学会分析问题方法,并形成合理的观念。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其实是通过“把思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和“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等途径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把思维还给学生这个前提,即使还给学生时间,也会让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时间浪费,最后的结果或许还不如教师讲给学生听。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关键在改变教师教的行为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核心,改变课堂,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的行为。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

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应动,都要动,都在动,无论是发言、板演、点评、纠错,最大限度地让最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几个好学生在和老师“配合”,而大多数的学生一言不发,老师为了讲完知识,完成任务,只是走过场式地“互动”,并未惠及大多数尤其是中下等生。他们无所事事,于是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大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得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学生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

再次是教师只能做课堂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意味着不要老师,那样只会让课堂飘离教育教学目标,相反整个课堂是在教师的策划导演下学生自主有序的进行的。教师的功夫不仅在课堂的点拨上,更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巩固。反思我们的课堂,老师是不是应逐步隐退到后台做总导演?通过精心的备课去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说,老师的功夫和能力不单体现在知识水平,更体现在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上。

将课堂还给学生,还需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所有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室里“坐得住”,继而享受学习中的快乐,在成功中长大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一)

闲暇之余,阅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感触颇深,启发深刻。但作为一名教师,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我会更理性地、客观地从两面性上来看待美国的教育。下面就把我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近几年来,看着周围有不少人不断送孩子的去国外留学,心中好是羡慕,自己也想送孩子逃离学习的苦海。 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而且 美国是小班制教学。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一、严格的校规约束着学生。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自由,言论自由,但是同时美国是高度法治的社会,注重秩序,守规矩,文明规范,在公共场所享受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尊重别人,不能妨碍别人的利益,在工作场所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学校也一样,同样有有师道尊严这一说。美国学校对小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美国的老师看来都很和蔼,小学老师更是如妈妈一样,同孩子们相处亲密融洽,但是在课堂管理上老师却是非常严格,和中国老师传统的严肃板着脸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国老师会用很自然充满爱意的动作表情,亲切的态度,很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要求,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容许的,是要受到惩处的,语调不高但是有威慑力。哪些是小学生让老师不能容许的行为呢?首先老师说的话学生就得服从,礼貌用语除了谢谢,对不起,还有就是回答老师时要记得说 是的,女士 , 是的,先生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纪在学校学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必须尊重老师,同老师顶嘴,争辩,老师的话三番五次不听是要送校长室的,美国的小学生从小就有尊重权威的概念。没有老师会容忍学生的粗言秽语,对自己一点点的不敬,不服老师管教,同老师顶撞,言语冲突,被视为对老师态度粗鲁,不敬重,是会受到小则通告家长,课后或周末禁闭,大到校内停课禁闭,如言语含有威胁老师,恐吓老师的话是会送工读学校的。作者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 没商量的 的 天条 。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 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者。

美国注重因人施教,推崇个性化的教学。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每个活生生的学生,在天赋、能力、兴趣、特长、性格 自然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保持一致的后果,不言而喻。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使我们一时做不到,但为人父母、老师,有了这样清晰的理念,就不会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而是更注重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何在?正确引导,区别对待。 该书展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 美国教育的人性化,对学生细致严格的管理,课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纵观全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两国都拥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这种长期的一线教学经历和东西。方的文化体验,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带领我们深入课堂和教学内部,见微知着;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视野观察和分析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启发我们认识 真实的美国教育 。

第二:美国教育鼓励提倡批判性思维,老师鼓励学生挑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为课堂内容争论,但切忌语言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甚至恶语相向,人身攻击,主张各方心平气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为师不尊,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美国学校有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紧密相连的,民主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纪律,敬重上级,善待下级。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老师都可能是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人,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我们的老师以服务学生关爱学生为责,我们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

第三: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经常听家长说小孩非常淘气,总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比如会经常不经家长的允许,把东西乱扔。即使教训多次,可是收效甚微。现在的家长都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却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缺乏规则意识,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每个家庭最好要制定家庭规则。这个规则只有在家长也遵守的情况下,小孩才会如实遵守。比如说卫生习惯。如果家长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那么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会形成。

三、从小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在小学,不管哪个年级,老师每天都会大声讲故事给学生听,低年级小朋友听短故事,高年级学生听老师读章回书籍,每天读一到两章。美国学校对阅读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系统化,不断有好的方法被研究开发出来,推广到学校中,学区自主选择他们偏爱的某个或某些方法。美国大学大多数教育系的教授都是当过小学或中学老师的,所以无论是他们的书籍还是教学研究和主持报告,都不会是空洞单调的理论,而是非常形象生动,有理有据。他们往往告诉老师他们的方法之所以可行的理论依据,研究统计结果数据,然后演示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所有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培训活动都是如此。比如阅读课教学研讨,他们会用一些具体的阅读书籍示范,让老师们当场实践练习所介绍的教学方法,每次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不仅能学到活生生的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能每次带回许多宝贵的资料、讲义、卡片、书籍等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之余可以有 读闲书时间 。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 六大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 小绵羊 。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 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只有为学生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从小、从严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谐、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会有一个文明的社会,才会培养出彬彬有礼,高素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群体。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二)

读了王文的《零距离美国课堂》,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母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儿子的学习经历、自己在美国当资格执照教师的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标准的。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却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王文老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以前我总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后我茅塞顿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动脑筋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三)

闲暇之余,阅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感触颇深,启发深刻。但作为一名教师,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我会更理性地、客观地从两面性上来看待美国的教育。下面就把我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近几年来,看着周围有不少人不断送孩子的去国外留学,心中好是羡慕,自己也想送孩子逃离学习的苦海。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而且美国是小班制教学。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一、严格的校规约束着学生。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自由,言论自由,但是同时美国是高度法治的社会,注重秩序,守规矩,文明规范,在公共场所享受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尊重别人,不能妨碍别人的利益,在工作场所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学校也一样,同样有有师道尊严这一说。美国学校对小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美国的老师看来都很和蔼,小学老师更是如妈妈一样,同孩子们相处亲密融洽,但是在课堂管理上老师却是非常严格,和中国老师传统的严肃板着脸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国老师会用很自然充满爱意的动作表情,亲切的态度,很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要求,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容许的,是要受到惩处的,语调不高但是有威慑力。哪些是小学生让老师不能容许的行为呢?首先老师说的话学生就得服从,礼貌用语除了谢谢,对不起,还有就是回答老师时要记得说是的,女士,是的,先生,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纪在学校学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必须尊重老师,同老师顶嘴,争辩,老师的话三番五次不听是要送校长室的,美国的小学生从小就有尊重权威的概念。没有老师会容忍学生的粗言秽语,对自己一点点的不敬,不服老师管教,同老师顶撞,言语冲突,被视为对老师态度粗鲁,不敬重,是会受到小则通告家长,课后或周末禁闭,大到校内停课禁闭,如言语含有威胁老师,恐吓老师的话是会送工读学校的。作者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者。

美国注重因人施教,推崇个性化的教学。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每个活生生的学生,在天赋、能力、兴趣、特长、性格自然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保持一致的后果,不言而喻。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使我们一时做不到,但为人父母、老师,有了这样清晰的理念,就不会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而是更注重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何在?正确引导,区别对待。该书展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美国教育的人性化,对学生细致严格的管理,课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纵观全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两国都拥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这种长期的一线教学经历和东西。方的文化体验,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带领我们深入课堂和教学内部,见微知着;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视野观察和分析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启发我们认识真实的美国教育。

第二:美国教育鼓励提倡批判性思维,老师鼓励学生挑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为课堂内容争论,但切忌语言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甚至恶语相向,人身攻击,主张各方心平气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为师不尊,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美国学校有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紧密相连的,民主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纪律,敬重上级,善待下级。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老师都可能是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人,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我们的老师以服务学生关爱学生为责,我们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

第三: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经常听家长说小孩非常淘气,总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比如会经常不经家长的允许,把东西乱扔。即使教训多次,可是收效甚微。现在的家长都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却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缺乏规则意识,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每个家庭最好要制定家庭规则。这个规则只有在家长也遵守的情况下,小孩才会如实遵守。比如说卫生习惯。如果家长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那么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会形成。

三、从小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在小学,不管哪个年级,老师每天都会大声讲故事给学生听,低年级小朋友听短故事,高年级学生听老师读章回书籍,每天读一到两章。美国学校对阅读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系统化,不断有好的方法被研究开发出来,推广到学校中,学区自主选择他们偏爱的某个或某些方法。美国大学大多数教育系的教授都是当过小学或中学老师的,所以无论是他们的书籍还是教学研究和主持报告,都不会是空洞单调的理论,而是非常形象生动,有理有据。他们往往告诉老师他们的方法之所以可行的理论依据,研究统计结果数据,然后演示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所有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培训活动都是如此。比如阅读课教学研讨,他们会用一些具体的阅读书籍示范,让老师们当场实践练习所介绍的教学方法,每次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不仅能学到活生生的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能每次带回许多宝贵的资料、讲义、卡片、书籍等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之余可以有读闲书时间。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只有为学生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从小、从严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谐、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会有一个文明的社会,才会培养出彬彬有礼,高素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群体。

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感350字


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感350字
不知道读过多少遍这首诗,再一次研读,重温感动。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今天,再读这首诗歌,心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惊叹泰戈尔这个心灵捕手,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淳朴的感情,用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我认为爱有这样几种境界:1、爱恋,2、责任,3、依托,4、灵魂交流者,5、永远躺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如果,我们已经拥有,敬请珍惜。如果,我们还在徘徊,请别再犹豫。如果爱累了,从新找寻生活的燃点,拥抱生活吧。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母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儿子的学习经历、自己在美国当资格执照教师的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学校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

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标准的。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却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王文老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以前我总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后我茅塞顿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动脑筋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最远的距离_《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读书笔记600字


我已经十六岁了,正处于花季,花季是青春的心萌发的时刻。

听妈妈说,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爱情,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就是诗。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呢?仅仅是两极之间吗?直至我认识了泰戈尔,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有美丽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重复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而是,给人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种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诗的抒发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的心随着诗的节拍一起跳动。想一想:比彼此相爱却无法表白更遥远的是将他们分隔开来,比痛彻心脾的思念更遥远的是将自己的感情掩饰;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遥远的是尚未相遇便注定今生无缘

读着这一节节诗,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双双蝴蝶被风打散,并肩的双星愈飞愈远,同枝的黄花无法相依,含情的落叶难以归根!从古至今这样的事还少吗?梁山伯祝英台有情难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坎坷中追求

啊!

这一个字似乎可以诠释我的内心的全部。每每读罢这首诗,我的心都会被两种不同的感情所充斥:一种是悲伤,为爱不能完美而悲伤,感慨人生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另一种则是欣慰,因为,至少还有爱!

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是飞鸟和鱼儿的距离,因为一个在广阔的天空,一个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读一首诗就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诗爱情诗了,因为她们是最美好的!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读后感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读后感(一)

读罢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种痛,透彻心脾,一种美,凄惨高贵。诗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探寻着爱的真谛,其实每一次自我否定都包含着一种无奈,同时也是在爱的心路上的一次涅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诉说的是一种单相思的无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两个人在爱的心路上明明越走越近,然而却在有意地克制着这份爱,透过这份克制,我们看到了爱情审美价值的另一面克制、隐忍、责任;透过这份克制,我们看到了爱情中闪烁着的人性的高贵。虽然,这份克制的结果是一份唯美爱情的终结,但也许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许多次不期而遇的美好的感情,然而,并不是所有美好的感情都会变成现实的相聚,正如飞鸟与鱼的爱情,在平静地守候着湖水守候着阳光的鱼,原本过着寂寞自由的生活,有一天飞鸟就在这个时刻来到了她的面前。他们互相凝视着,在阳光下,在湖水边。许久的,莫名的。当太阳落尽后,鱼和飞鸟明白了他们已经相爱。可是,他们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永远没有交汇的轨迹,这正是泰戈尔所认为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是常人所认为的一种绝望的爱情。但飞鸟与鱼却把这份爱情演绎成了永恒,深潜海底的鱼不再仅仅守望着湖水,守望着阳光,她每天深情地守望着蓝天,守望着相爱的鸟儿,而飞鸟也每天深情地守望着湖水,守望着爱人的出现,他们在心中许下诺言,不求繁华似锦,只愿能永远珍藏着爱,珍藏着湖水、天空与阳光。

爱情的美不仅仅是相聚的甜蜜,还有一种守望的美丽,只要彼此心中珍藏着爱,纵然没有交汇的轨迹,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有一种爱情叫守望,(.org)有一种隐忍叫做高贵。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读后感(二)

偶尔,又看到这个题目《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甚是感动。爱情一个千百年来令人赞美不已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赞美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其暗伤不已,古人又云问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

爱情,也是每个人所渴望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在期盼自己能拥有一份世界上最完美的爱情,两情相悦,矢志不渝。但是,现实却总是残酷的,相爱的人并不一定能够走在一起:有的人被社会中的欲望迷蒙了双眼;有的人却迫于世俗的压力而退却不前:有的人不得不听从于父母、家人等而劳燕分飞。种种造就了这个世上的痴男怨女,有为爱消沉、为爱痴狂、为爱而看淡生死。

更有为得不到所爱的人而被嫉妒仇恨蒙蔽了双眼而去伤害别人的。爱情真的有如此的重要吗?可以让你丢下抚养你长大却已年迈的父母,可以放弃自己的良知和准则而去伤害别人,可以让你背离亲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难道爱情可以为了个人的幸福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吗?我想爱情更多的时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舍小爱,求大爱的魄力!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读后感 3篇


珍惜近在咫尺的缘分
博罗中学高一(11)班 黄诗扬
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美;有人说,距离让人忧伤;有人说,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人说,距离是远处的风景。有人迷恋汹涌的大海;有人爱慕巍峨的高山;有人钟情无垠的大漠;有人热爱蔚蓝的天空——面对不同的距离,每一个人的体会都不相同。
泰戈尔短短的几行诗,便将我不可救药地拽进那情感的漩涡。这首小诗唤醒了我骨子里流淌的小女子多愁善感的血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地域上的相隔千里,而是心与心的距离。
纵使相隔千里,一颗心包容着另一颗心,距离也就烟消云散了有时候,即使两人只隔着一堵墙,一道门,或是一簇花,甚至是面对面,可能也就止步于此,无法再进一步了——这就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表面是粉饰的太平,内心却在苦苦挣扎。
读完诗,我不由得想到顾城的《远与近》中:“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其实是相对的,天边的云很远,然而却比站在你面前的真实的我显得比较近——这就是心与心的距离,一种心灵的隔膜:我就在你的跟前,你却视而不见,这就是最远的距离。即使彼此就在身边,却比不上那远在天边的云来得更为亲切。
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每一株花都有自己的开花花期。即使树与花错过了相逢的日期,却没有错过相见的机遇。纵然有距离,纵使不能相依,那也是值得一生收藏的美丽。
人总会抱有遗憾,总会有阴差阳错的错过。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遥不可及,距离毕竟还是可以产生美的,而酿成悲剧结局的是我们的心,所以,那份遥遥相望却近在咫尺的缘分,请好好珍惜。

03

跨过距离,莫留遗憾
博罗中学高一(11)班 廖展胜
读这首诗,没有情绪的跌宕起伏,没有任何思考,只是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电视剧,想起人生离死别前般虐恋,想起暖得甜心的幸福安逸的打打闹闹,想起暗恋默默守护的心酸,这或许是一些人最美好的回忆,或许是曾经狂热地活过的标志,总之这亦喜亦悲。
人太感性,会多愁善感,人太理性,会缺少激情;太热情,免不了被拒绝,太冷漠,免不了拒绝别人。伤害与被伤害之间,也太难平衡和决策。太多人因害怕受伤而不愿去试,不愿去体会,但是被伤害了又怎样,没有刻骨铭心,怎能证明你曾爱过,曾去体验过?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相爱的两个人,话到嘴边却犹豫着说不出口,直到冷漠的人转身离开,留下满满的遗憾,留下这世上最深最宽的裂缝,予以站在原地的人,是痛心,是由外到内的凄冷,是心冷的颤动的声音,是真正的刻骨铭心!
想说又未说出口,是遗憾,想爱却犹豫,是对自己的伤害。最想对那些人说,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时光未央,趁还年轻,趁还有梦,趁爱人还在眼前……珍惜吧,别等失去才后悔,别等到破碎后才珍惜!

04

逾越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博罗中学高一(11)班 江铣荣
我虽未曾经历过爱情,也没有泰戈尔般诗意浪漫,没感受过那种相爱而又不能在一起的情感,没有感受过爱情的人,也不好去评论,但令我感受最深最相似的,就是我与父亲之间那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每次回到家便是夜晚,从停车场到家中都要走过一条小路,父亲在我身旁,但却感觉这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两个人并排着低着头走着自己的路,父亲不时抬起头看着我,又低下头去;我也不时看着他,刚想说点东西,当张开嘴时却又被咽回去了。走着、走着,父亲好似斟酌了许久,才说:东西会不会太重?要不要我帮你提?我却一句“我提得了,不用了“草草带过。双手不停地交替提着重物,尽量显得自己很轻松。明知父亲在关注着我,我却也不回头,就这样尴尬地走着。在昏黄的灯下,两人靠得很近,身影却渐行渐远。
有时父亲与我谈起平日的事情,本就沉默寡言的我在回应父亲时也就不知所错,不知说些什么,就一声“嗯“代替了。父亲好不容易燃起的热情,却被我的冷漠一点点地浇灭。坦白局变成了尴尬局,两人的声音也渐渐消沉,从回往日的寂静。安静地倾听,礼貌地回答,也就渐渐形成了两人之间的沟壑。就像两簇火焰,内心炙热,外表又形成冷气团。两簇火焰接触着,无论哪边气焰更高,最后都被互相熄灭——我与父亲次次的谈话都是这样收尾的,两个人总撞不出热情的火花。
每次见到别人的孩子欣喜地投入爸爸的怀抱,都会心生羡慕。明知父亲是爱我的,我也爱着父亲,但我们都过于冷静……或许不需要太多的礼貌,太多的倾听,也许只是需要多说说话……
别人都说男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和父亲也是如此,但我却不希望如此!我愿放下所谓的自尊,撇掉所谓的礼貌去靠近你,去逾越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我之间的代沟——明明知道你爱我,我也爱你,但你在天涯隔着云烟望着我,我在海角隔着浓雾望着你,你我却望不到彼此爱的呐喊。我愿放下尊严,越过天堑来倾诉我的心声……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闲暇时光,我在灯光地照映下静静地翻开了周国平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第一页是周国平对于本书的概括:“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第一次翻开书的扉页,就被這段切合书名的题字吸引。平淡,亲切,却也饱含哲理。周国平在经过十余载内心的沉淀后,书写下了凝结了他处事哲学的這本经典论述。

很喜欢在昏黄的台灯柔和的灯光下,耳中伴着安静的吉他曲来翻看這本书,体味书中的厚重、安宁与平和。是啊,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而這“旅行”中又充斥着太多的偶然性和可能性,谁能猜到下一段会有怎样的风景,又会有怎样的友人?那么,在且歌且行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审度,又如何割舍那牵扯在心中的复杂情感呢?周国平于是在书中慢慢流露出对這段旅途的期盼 与理性地思考,因此,他从阅读人生与灵魂的过程中品悟出生与死,存在与消亡等问题的价值。

作家本是一个敏感者才能胜任的职业,也许一个音符的跳动就会激发他们对与生命之源的思考。而《守望的距离》中,周国平在审度人生的过程中重新看待了生与死的地位。“人生的轨迹竟然由一个个过眼烟云的机遇来决定,只有死是必然的”。但死的本质却是孤单的,不可能结伴而行,因此对与个体而言,倘非自欺欺人,是决不能从死中发掘出正面价值的。但是,思考死对与生却是有价值的,因此,周国平在“第二辑 未知生焉知死”中一直探讨着生与死的价值,并从思考死中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遭遇。“如此看来,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一度又是它赋予了生的意义”。因此,周国平以哲学的角度来剖析死对与生的意义,在并不消极对待死亡的态度上表示人生既是全又是无,要学会接受死的事实,但也同时要学会挖掘生的意义。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了死亡,不管是否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便会获得豁达的胸怀,在沉浮的人世中也能跳出来审视,对人生固然还有追求,但学会淡看结果,而更注重享受這其间的过 程。“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

周国平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感叹他对人生百态的超然,精辟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他在经历苦难后并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勇于笑谈生死,看透失去和拥有。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去爱它,不去埋怨,反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也只是一种姿态,而我们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些实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中的一切琐事。

所以说《守望的距离》也是一本谈审美的书。审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它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是以自己的理想涂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结果。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有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从茅棚中和从宫殿中看日落,其实感受是一样的。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后感《世界上最短的距离——读《零距离》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功的距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