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 地图 >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2024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相关栏目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热门栏目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推荐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共 7533 篇)

  • 1、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我曾是智障者》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古今中外,哪一个人不是经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成为人才的?只要你认准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特殊学习能力障碍儿童容易被我们误认为低能儿。这一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这样群体的尊重、赞赏、帮忙和引导更能体现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人格和个人魅力,也是教育工作者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重要条件。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但你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只要你敢于面对他,一步步的将将尊重与爱赋予它,终究能够获得成功。要筑起成功的大厦,必须要有充足的自信心,必须要有面对千难万险的勇气,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更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信心和努力是成功的基石。让我们向未来努力吧!

    读了《我曾是智障者》边读边把自己的学生和弗雷德.爱泼斯坦对号,我们的班级里常常会有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弗雷德在小学二年级时不管多么努力都弄不懂简单的算术。我们班的杨凌奥不就是这样的学生吗?说到这个孩子,我也觉得奇怪,一年级会的进退位加减法到了现在却不会了,每遇到计算题他都需要我或者他同桌的帮助,自己不能独立的计算。他的家长也带他去哈尔滨医大一院做过检查,也没有什么结果或治疗办法。

    当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想杨凌奥大概就算学习障碍吧!然而此文的作者在郝伯特.默菲的耐心、关注、引导、启发、鼓励下对学习不再像原来那样畏惧了。后来得到肖小姐的帮助和夸奖,洛蒂姨妈的善良、耐心、安慰、赞扬和奖励,这些给予作者无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作者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专家。此文给做教师的我几点启示。

    一、耐心,对待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要有耐心。我们的耐心会打开孩子紧闭的心门。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才会克服学习障碍,但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突然想起教第一轮拼音直呼时我的一个学生——王欢。上课教,下课教,中午教,那个小女孩就是记不住声母、韵母的读音,更别说直呼了。班级一共才24个学生,一节课轮读好几遍,所以我每次轮读都不会落下她。有一天我指名读课文,她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有点吃惊但还是让她起来读了。令全班同学都目瞪口呆的是她读的既准确又通顺。从那天开始她读拼音课文在我班是数一数二的,当时我想这就是人们说的开窍了吧。要相信孩子,那么孩子才会建立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发挥其他方面的潜能

  • 2、 《我抛弃了我的智障女儿》读书笔记600字

    昔昔是作者的女儿,作者因为她是智障而抛弃了她。这个智障小孩说话迟,且又慢又结巴。走路也不稳,力气却奇大,啪的一巴掌莫名其妙地就迎面打过来。这是作者自己讲的自己的女儿跟别的小孩的缺陷,想必做父亲的一定很痛苦吧。

    这智障是个很麻烦的事儿,不是作者开始就抛弃了她,是熟悉她的智障有多么可怕的时候,迫不得已之下才抛弃了这个智障孩子。

    说来也是有原因的。昔昔不可以上学,因为她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她的母亲只好放弃了工作在家里监督着她。更麻烦的是,家里的瓶瓶罐罐被她砸碎是家常便饭,而且大小便随处拉,不分任何情况。她每次都会被烫伤、电伤,等等,要她不惹祸那实在不可能。她还有很多没有普通孩子的好处。你一定有作者那种想抛弃她的感情了吧!因为她实在太让人恼火了。作者因为这个原因也非常怕回家,更怕客人到他们家。

    有这么多坏事儿,作者一气之下,抛弃了他的亲生女儿。说实话,这有点残酷。但是,对于作者来说,他受不了了,因为这个女儿生下来就没什么事情让他安心过。

    作者后悔了,这毕竟是他的女儿,他对这个女儿还怀有一丝丝的感情。他找啊找,最后,终于在18天后找到了在流浪儿童收留所的地方找到了昔昔。

    昔昔边哭边打爸爸巴掌,作者却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他深深的明白了,以后就算昔昔还是个智障儿,但也不会抛弃他,不会一个人独自跑开。

    我想,如果有昔昔这样的女儿,也有一些人会抛弃的吧!但是,你有想过,在女儿的心里,没有爸爸妈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儿。所以,我相信作者一定会痛改前非,站在他女儿的身后,给她温暖;给她食物;给她关爱;给她安全,绝对不会再次抛下不管了。

  • 3、 成功者就是我读后感

    学会面对,学会改变

    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一辈子都是失败者。《成功者就是我》告诉我们: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成功就是你。

    从书中我明白了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失败者,只表明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只表明你还有缺点;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受压抑,只表明你愿意尝试;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成功,它表明你该变换一下方向;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它表明你积累了经验;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它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平,它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既然失败像沉甸甸的麦子,等待着成功去收获,那么就正视失败,相信成功者就是自己。

    首先,如书中所说的应该改变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处事时要抱有谨慎的态度,凡事要怀有试一试的态度,对于同学的正确想法要持有肯定的态度作文相信自己能做到。

    其次,应改变自己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习惯成自然,如果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不好的习惯就慢慢改掉,一次比一次做得要好,不要怕难,相信自己能行。

    最后,应改变能力,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有好也有坏,好的能力,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它,使我们拥有更好的能力,也是成为成功者的资本,而不好的能力,我们不得不立马改变它,因为它可以使成功远离我们,好和坏没有绝对的界限,不好的能力,只需我们加以改变,就依旧可以帮助我们。

    其实,想要成为成功者,最重要明白哪些地方我们应保留,哪些地方我们应放弃,哪些地方我们应把握。保留:保留我们那颗真心,放弃:放弃我们那颗利欲熏心,把握:把握我们身边的机会。

    让我们学会面对,学会改变,坚信成功者就是我!

  • 4、 领导者的秘密——《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

    领导者的秘密——《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

    王孜晔

    《选我选我,花路米》是一本长篇小说,这里面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一个领导者的秘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李小希的小女孩,小希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和爸爸一样当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只是,这个梦想却随着爸爸的意外过世而消失。小希变得不爱跟同学相处,也不喜欢上学。

    我们同学之间相处也是这样,要想当一个成功的班干部,只有走进别人心里,才可以让别人有绝对的信服你的态度。那该怎样走进别人的心呢?我认为,首先应该鼓励别人,“做错了没关系,再试一次,你可以的”这样的话要多说,就算别人实在不好,也不要大声的指责他,而是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鼓励他,然后让他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刚开始同学可能不太适应,但过几天,你会发现,同学们一定会非常听你的话,而且学习态度也会好起来。

    看!领导力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走进别人心里,你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 5、 观《追凶者也》有感:我是清白的

    我是清白的

    ——观《追凶者也》有感

    欢迎来到每月一次的观影学法,国国检察官利用周末宅在办公室观看了由刘烨、张译等上演的黑色幽默类犯罪片子《追凶者也》。该电影讲述了猫哥被杀害,而宋老二成了首要犯罪嫌疑人,因此遭到了街坊邻居议论,为了能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抬起头,宋老二开始了调查真相,最终找到凶手的故事。

    (一)

    警察在发现猫哥尸体后,因宋老二与猫哥有过矛盾而叫其问话,在询问(注意区别于讯问)过程中,猫哥妻子也在场,两人争吵了起来。

    涉及的法律知识:警察在询问过程中没有个别进行,让两人同时在场,该行为有可能导致串供,影响证言真实性。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的"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之规定。

    (二)

    在宋老二看到王友全骑着猫哥摩托车后,就认定了王友全为凶手,由于没有抓到王友全,宋老二就将其家中的猪抓走卖掉,卖猪的钱给了死者猫哥的母亲。

    涉及的法律知识:宋老二抓走猪并卖掉,该行为是否涉嫌抢夺罪?从其客观行为来看,表现为公然对财物(猪)进行夺取,但主观上是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显然其将卖猪的钱给了猫哥的母亲,他认为这笔钱是王友全杀死猫哥,赔偿给猫哥家属的钱,因此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不构成抢夺罪。

    (三)

    王友全自称其看到死者猫哥的摩托车在路边停放着,由于周围没人,其便骑着摩托车跑了。

    涉及的法律知识:王友全到达案发现场时,此时摩托车应该属于有主物,由猫哥占有。而王友全误认为该摩托车没人要,属于遗忘物。王友全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具有盗窃的违法性,但主观上仅仅具有侵占遗忘物的故意,缺乏盗窃罪的责任要素,有观点认为该行为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应认定为侵占罪,但笔者倾向于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四)

    董小凤受钱贵兴等三人雇佣,而去杀害宋老二,而错杀了猫哥。

    涉及的法律知识:钱贵兴等三人雇佣董小凤让其杀害宋老二,而董小凤却错杀了猫哥,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而故意杀人罪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为了保护特定的王老二或者特定的猫哥的生命,因此,董小凤等人主观上想要杀人,客观上又实施了杀人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几人共同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五)

    董小凤趁骑摩托车的人在兑中奖彩票,而将其放在路边的摩托车骑走了。

    涉及的法律知识:董小凤趁对方不备,而公然夺取摩托车后骑走,虽然该摩托车停放在店门口,被害人没有直接紧密地占有摩托车,

  • 6、 舞者读后感

    舞者读后感(一)

    梦想是平静的跳舞,过简简单单的平凡生活。

    现实是一个舞者带着一条残废的腿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段刚柔并进的双人舞,只能由另一个孤独的舞者独自跳下去,一直跳下去

    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如此遥远的距离

    整本书分火卷与冰卷,冰火相猝,可想而知,最终只是一潭苦水。

    高纯是生活在云朗一个角落里的平凡男孩,印在他身上的或许只有两个标记吧,一个是孤儿,一个是舞蹈,但因为生活的现实,他的舞台只能是自屋的阳台,为了自己的生计他成为了一个计程车司机,而无意中闯入他车门的一个乘客,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她叫金葵,是个漂亮的舞者,但因为家庭的种种复杂关系,她渐渐离开了自己的家,走进了高纯的世界,一个蒋先生的突然来到和猝然死去,让他们措手不及高纯是私生子,病重的父亲想见他并留有遗产给他。不知这是喜是忧,但最终,他们走进了北京。他们以为这里会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有舞团有舞院,这里就像是舞者梦幻的美丽天堂,但他们却不知,这里也是噩梦开始的地方

    他们被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利益纷争和情感纠葛,舞蹈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高纯并未找到生父,他们窘迫的住在一个车库里,高纯考上过舞团,金葵做过俱乐部的形体教练,因为酬劳的丰厚,高纯做了古怪的侦探。虽然过的艰辛,但俩人也算是快乐和甜蜜,毕竟他们有块地方跳舞。但接着的一宗宗的利益关系让高纯不得不被现实所屈服,种种外界因素和人性的善恶让金葵被迫离开高纯。在她被绑回家没多久,她的一次逃亡却让她不堪回首被人贩子拐卖给破山村的壮汉当老婆,他的粗鲁和折磨让金葵难以忍受,逃到另一村,心想是碰到了一对和蔼的老头老太,却又差点与山下一村的人以金钱结婚。历尽千心万苦,当她再一次回到北京,回到车库,那已物事人非,高纯离开了。

    无意中,高纯与被他盯梢的周欣结为好友,为了周欣的正义勇敢,高纯决定帮她顺利揭破奸人的诡计,但之后,高纯遭人暗算,摔伤了身体。周欣为了报答他,也为了高纯昂贵的医药费,周欣找到了他父亲,为了遗产不被高纯那没人性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所货,在律师的建议下,她与高纯在只有感激之情的情况下,结婚了。

    周欣是个理性的人,她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家庭,努力的做着高纯有名无实的妻子,努力的爱着他。但这个家的女主人并不好当,周围的小人总紧紧的盯着那笔庞大的遗产,直到金葵以保姆的身份进入高纯的家

    周欣恨金葵,她面对现实,维系家庭,这不能被金葵破坏。他们三个都没有错,只是被周围

  • 7、 《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全书170页,此书于我,并不能端坐书房,一气读完,而是每每读完十余页,则需停下仔细品味,体其深意。合上书本,或追随先哲遨游哲学神殿,或佩服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或感动于两人交往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或流连于作者清丽细腻,字字精彩所描绘出的场景画面……

    《燃灯者》是作者赵越胜回忆恩师周辅成先生的著作,它亲切、简明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布衣中的贵族、凡人里的大师。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与领悟辅成先生的治学为人,让我们于历史的尘埃之下看到了一位心灵孤独而高贵的伦理学大师。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作者将恩师喻为燃灯者,表达对恩师虔诚的景仰以及深深的感激之情。辅成先生于作者,既是师长,又是知己。他指引和支持着作者穿越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遇见恩师之前,作者心中的渴望冀求,只能晦暗不明地蜷曲蛰伏心中,而经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作者精神生活得以唤醒,他懵懂的内心世界变得舒朗清明起来。

    《燃灯者》的作者赵越胜人格精神都深受辅成先生影响,他以文修身,以心观世,下笔谨严,思力深切。而我涉猎哲学较少,看作者与先生对话哲学,不懂的地方诸多,只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很多都只能记下,等待某一日自己的哲学基础有一定进益才能反刍。

    一、周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

    作为中国伦理学界泰山人物的辅成先生,亲切平和,以穷通学理为己任,对于天下苍生和国家存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让我对其纯真而高贵的人格肃然起敬,对他身上体现出的一代中国知识人出于中西古典文化熏陶的价值情怀身怀敬意。先生是守望普世价值的哲人,是我仰之弥高的人物,先生读书,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注重人格的提升,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先生觉得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对他影响最大,因为他从克氏的自传中,看到一个洁白、无私、坦诚,而为人类牺牲的灵魂。在先生看来,做奴隶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人不为世用并不可耻,倒是读书人当了权势的帮凶,才不光彩。先生书房门上挂着的手泽,为文天祥在元兵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用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在外敌入侵,国脉危急之时,他高呼精神价值,专心研究歌德:“

  • 8、 分歧者读后感

    分歧者读后感

    选择一个派别,等于选择一种生活。

    无私派、诚实派、友好派、博学派、无畏派,所有的人必须选择一个派别生存,如果不行沦为无派别人员,你将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好奇的是,个一性一测试的时候,主角首先排除了友好派和诚实派,在选择的时候又果断地排除了博学派,究竟是作者个人倾向问题,还是在作者看来,这几个派别的存在都过于极端?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派别的冲击是大多数人会面对的困境。有的人强迫自己做无私派,但实际上,他们对无畏的追求深入骨髓。有的人看起来像个无畏派,其实只是避免伤害的伪装。在书里,无私派在作者看来过于压抑自己的欲一望,追求忘我,倒不如像个无畏派一样,敢做改为,就算受伤牺牲,也要追逐真实的自己。无私派过于恭敬,无畏派过于无情。面对自己还是继续伪装?面对自己就难免要舍弃一些自己熟知的东西,例如家人。继续伪装却要埋没本一性一,保证一辈子不暴露自己。

    在无畏派的训练里,主角和来自诚实派的克里斯蒂娜成为了好朋友,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诚实面对自己。

    从书里的几个派别里,主角的自我挣扎里,禁不住也会想,如果是自己,会选择哪个派别?如果能清晰地作出选择,大概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深刻。赞成主角的,反对主角的,都代表着你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无私派和无畏派里,主角会选择无畏派?是因为过腻了无私派的生活,还是本来她就趋向于无畏派?

    大概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从主角纠结挣扎的过程看到了自己。从选择派别,到面对朋友的背叛,克服恐惧,到最后挺身而出,都有自己的影子。虽然觉得唤醒那一章有点过于苍白,但是情感描述很有代入感。很适合处于迷茫期的人看。如同我们一开始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样,主角一步步从选择派别中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不同派别之间的优缺点,一点点克服恐惧,越来越坚定走自己的路。值得庆幸的是,主角找到了陪她一起拨一开乌云的人,让本来犹豫的脚步变得更踏实。故事最后,幸存的人投奔友好派。只是战况异常的惨烈,牺牲的人远比想象的多。当最一爱一的人倒下了,你却必须和讨厌的人一起前进。也许这就是生活。不知道在友好派,又会发生些什么意外,让看似渐渐明朗的形势陡生变化?

  • 9、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范文一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

  • 10、 燃灯者读后感

    【篇一:燃灯者读后感】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1-07-20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1-04-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3-02-21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2-03-28

  • 2023-03-27

  • 2019-09-20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2024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