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枢纽读后感 > 地图 > 枢纽读后感,2024枢纽读后感
枢纽读后感

(共 2209 篇)

  • 1、 读书笔记《枢纽》

    自变量和因变量。

    中国是世界格局的因变量,以其超级大的体量重新定义世界秩序。

    纵观历史,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绝大多数时间不容小觑,只是清末开始,从闭关锁国到一下子面对迅速发展的真实世界,西方的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物质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巨大差距,让我们非常不自信,东方巨龙,突然在心理上跪了下去。但是,我们的骨骼基因都是巨龙。

    改革开放40年,我们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超越,但是心理的不自信还没有那么快地扭转过来,跟上已经进步和超越的事实。事实就是,13多亿的人口,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秩序的重建者,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世界格局的因变量,被动接受。

    一旦把视角从因变量转变为自变量,一旦化被动为主动,一旦把接纳变为规划,未来就非常可期。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是因变量,都随着时间和组织的演变留下自己的足迹。至于足迹是跟组织发展的方向一致,还是另有其他,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了。

  • 2、 《枢纽》读后感800字

    人口太多曾经是问题,在加入了全球经济之后,我们以制造业吸纳了过剩劳动力,使得人口压力大大减小,也成就了曾经的人口红利优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的进程,富裕程度的提升,人口红利逐渐降低。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去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拿到更多的回报。而大城市的压力和更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和道路,使得传统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不再是成为年轻人唯一的必须的选择。

    所以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就是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离开熟人社会而进入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大城市,个人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选择使得个人的发展高于传统家族或父母的要求。选择单身不婚或者晚婚丁克,越来越得到尊重和理解。加上从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件事情也不一定是件很坏的事情,更不能用行政的命令干预个人的生育权和个人发展的选择自由。

    首先从人类发展或者民族的发展上来讲,一小部分人选择不婚或者不育,一定不会影响到整个人类基因的传承,也不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大家把心都装到肚子里。

    而老龄化的快速加剧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得到解决。60岁或者是65岁退休的老人,他们在健康地活到90岁甚至更大年龄这段期间其实还是有很多途径可以发挥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工作意愿,基于过往的工作经验的累积,这段期间可能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很可能比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做出的贡献还会更大一点。对很多人来讲,工作是一件必须而并不太辛苦的事情。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有问题,试问哪个阶段没有问题呢?只要释放每个人的活力,给整个社会足够的自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对这些可能的问题,个人都是持乐观的态度,理性乐观。

  • 3、 《枢纽》读后感1500字

    《枢纽》读后感1500字:

    感谢施展老师的大部头巨作《枢纽》,这部大部头花了我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好多内容读一次完全看不懂,建议配合得到app中的“中国史纲”课程来读这本书。施展老师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历史的真正的功用是帮助你提通过过去看到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地理和气候问题从来都是讨论历史问题和正直问题的一个基础。

    在中国历史中,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彼此间在历史上有着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他们夹杂在一起,相互作用,作为一个体系,才构成了一个完整“中国”的概念,如果仅仅谈论中原的历史,只能算是半部中国史。

    古代皇帝的首要功能是象征着正当性,次要功能才是干活。理想状态下,在日常正直中,皇帝可以“垂拱而治”,官僚体系可以搞定一切,只有在非常正直时刻,才需要皇帝能够临机做出重大决策,从而引领帝国度过危机。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进入了约两千年的“阳儒阴法”的历史时期,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几段历史。

    首先是宋朝。

    宋朝的经济、社会、文化都高度发达。所有这一切发达、繁荣都以政府对社会的压制比较轻,社会拥有一种和平雍容的环境为前提。宋朝之所以有这样的环境,在于大辽是个长寿的草原帝国,大辽为了不断拿到保护费,就必须保证宋朝的安全,宋朝几乎可以不用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就能靠雇佣军生存下来,可以用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其实大辽对大宋的态度和后来清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英国对大清的态度有点相似,都是不希望你被别人灭掉,同时还不希望你能够强大到能甩掉我的程度。

    再就是明朝末年。

    忠臣和奸臣分别结成党派,但实际上党派本身与道德没多大关系,只和结盟的需要有关系。面对着紧迫的国家大事,一方面提出应对方案,另一方会对人不对事的大肆批判,对问题的讨论于是又迅速的堕落为党争。

    还有大清的高级统治智慧。

    大清的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现,在满蒙地区以大可汗身份出现,在藏区以文殊菩萨转世出现。这样的高级的统治智慧下,才能让大清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统治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广大区域。

    由于大清的高超的统治技术,大清时期中国的人口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这也导致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标的技术变迁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出现。

    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局”当中。这个“局”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

  • 4、 《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

    《历史的地理枢纽》读后感

    文/张律师

    是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麦金德爵士于1904年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一篇论文。虽篇幅不长,却影响深远,在西方与达尔文《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并称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作者以深邃独到的战略眼光,结合欧亚大陆的历史,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地缘战略,对二十世纪乃至现在的世界政治影响巨大深远。对当下的中国,亦有其现实意义。

    2017年去世的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就是麦金德的一位忠实粉丝,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轰动一时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战略》一书,基本指导思想与《历史的地理枢纽》如出一辙: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只是立论的视角,从欧洲变成了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国。

    麦金德认定的世界枢纽地区包括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欧亚大陆核心草原地带,从匈牙利的普斯塔斯到满洲的小戈壁,绵延达四千英里。该地区在地理上自成一体,没有适宜通航的外流河导致外部势力自海洋侵入,内部虽有部分沙丘而整体上可以看做一个草原,为游牧民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即使通常并不丰美的牧场,北面以广阔的亚极地森林和沼泽地带为界,枢纽地带的地形和生活方式,使马和骆驼的机动性得以充分施展,东西南三面面对地势较低的农业地区,可以三面出击。

    在欧洲中世纪及以前的历史上,这里是一次次侵略行动的出发点和大本营。围绕着世界枢纽地区边缘的新月形地带,自西向东分布着欧洲、中东、印度、中国四个半岛,正是易受游牧民族攻击的薄弱地带。

    印度一次次被北方蛮族征服的历史自不必论,中东地区被蒙古人、突厥人统治的历史记忆尤新,与中国相比,欧洲的幸运在于始终没有全部沦陷于草原民族,而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很快被同化。中国在蒙古入侵前,蛮族的征服仅限于长江以北,且入侵者多被中国文化同化,而忽必烈打破了这一传统,中国本部两度被蒙古、满洲人所统治,直到与欧洲在海上遭遇。

    麦金德显然是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上立论。他在文中引用弗里曼教授的观点:唯一能算做历史的是地中海地区和欧洲种族的历史。对其他地区的文明史,表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傲慢和偏见。不过,他在文中坦承文明交流互鉴,甚至军事冲突在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正是在外来野蛮人的压力下,欧洲才实现它的文明。因此,我请求你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做隶属于亚洲和亚洲的历史,因

  • 5、 《枢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500字

    《枢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500字

    1|诸葛亮的士族绞杀行动

    天下三分,终归于晋,这背后其实是士族与寒族的漫长较量,而最终,士族大获全胜。刘备入蜀,一边需要任用李严为代表的蜀中旧贵族从而稳定人心,一边要任用诸葛亮为代表的自家兄弟从而制衡蜀中贵族,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主客矛盾,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借用司马懿之手干掉了原属李严阵营的孟达,造就了“孟达反叛”这一历史奇案。曹操的魏国,士族与寒门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世家大族虽然自东汉以来,就垄断官僚系统和宣传舆论,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发展出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但是乱世之中,光有知识,能以德服人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能够做实事的人,于是很多有才能有抱负的寒族人士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曹操本人,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部下不仅囊括了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贵族,李典为代表的地方豪强,还包括郭嘉、程昱、满宠等寒门子弟,他的用人观即帮助他战胜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威胁到了树大根深的士族。所以,他杀杨修、逼荀彧、诛孔融,但是,最终也没能逆转潮流,曹丕为了称帝,采用“九品中正制”向士族让步,寒族终究还是没落。历史很有意思,曹丕背叛了曹操,向士族妥协,反而是诸葛亮在政治上继承了曹操的传统。

    2|彩蛋:司马懿时代的冤冤相报

    司马家族、曹氏家族、桓氏家族和诸葛家族之间上百年的恩怨,让人不禁感叹,人世无常,命运轮回,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曹丕称帝后,没过几年就病故了,军政大权交到了曹氏宗亲、司马懿、陈群等托孤重臣的手中,新皇帝曹睿英明神武,却也年纪轻轻,英年早逝,长寿的司马懿,熬死了所有的能压制他的对手。曹氏家族最后与司马懿对决的是远不如父辈的曹爽,曹爽愚蠢得把所有人都推向了司马懿的阵营,于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结果了曹爽等人,从此司马家大权独揽,最终篡位称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曹爽的谋臣桓范一族虽然被诛,但是却有一人逃脱法网,桓氏家族后来又东山再起,在八王之乱后,终结了司马家族的天下。最有意思的是,诸葛家族,他们在魏蜀吴三国都埋下火种,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东吴,诸葛诞在曹魏,却最终助力司马氏问鼎天下。诸葛亮北伐成就了司马懿的军功,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攻打曹魏,成就了司马师的军功,诸葛诞反叛曹魏,诸葛瞻和诸葛尚死守蜀汉成就了司马昭的军功。这真的应了那句话,敌人不是来灭你的,而是来成就你的。

    3|司马家族事业的断崖式下跌

    司马氏上台的不正当性最终导

  • 6、 《枢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枢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儒家文化

    汉人,不是血统定义的,是文化定义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具有地理依赖性,依赖的是农耕生活。不同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是个人心灵的皈依,可以孤身一人去实践,儒家文化依赖人际关系结构,需要关系中的个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居状态,在稳定的关系中展开。

    定居就需要农耕的生产方式,而农耕有个自然约束条件,400mm降水量加可耕种,基本就是中原地带,长城以南,嘉峪关-湟水谷以东,浙闽丘陵及两广丘陵以内的区域。

    都是成本问题

    文化的传播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传播成本不要太高,二是能从他文化的竞争能胜出。儒家文化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北部,都有稳定的定居条件为前提。而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成本太高,竞争力太弱,儒家文化竞争不过当地的宗教文化。

    中原地区连成一大片,人口与财富聚集,这种地理条件适合帝国政府低成本调集资源,达到一定的门槛值后,任何区域的统治都不能与帝国政府持久抗衡。可以解释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帝国统一,一个帝国之后,又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不是分崩离析的割据。

    对比欧洲,自罗马时代开始维续至今的列国割据状态,源于欧洲的地理破碎性,使得统一调集欧洲资源的成本非常高。

    各种问题,深挖一下,背后都是成本问题。《枢纽》读到现在,已经觉得生在中国,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儿。

  • 7、 施展的《枢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000字

    施展的《枢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000字:

    最近阅读了枢纽这本书,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冲击力和张力,写几点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历史从哪里来,为什么中华民族会有这样的历史?

    以前的时候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觉得历史有多重要,虽然也知道以史为鉴等等的大道理,但后来在学习金融、经济、哲学、商业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都和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就会想到历史这么重要,那历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有如此大的差异?读了此书,得知此种差异,源于地理,地理的差异使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不同历史。

    先有了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才有了人,有人了以后,才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活动,有了各种行为和活动,就会形成金融、经济、商业、哲学等等哲学思想和理论。当然有人说哲学是最高的智慧,是科学的科学,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哲学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人来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主观的被大家所认识,如果只是客观存在,主观没能够被认识,那对于人的主观大脑来说还是不存在的。

    在此书中分别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地理,分别是中原、草原、过度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这几个地理都是我们都是比较熟知的。

    中原主要是平原,经济以农耕为主,如最早的黄帝和炎帝,以及尧舜禹、秦朝、汉朝。正是因为黄帝和炎帝,所以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尧舜禹时期开始治水,治水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朝历代,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治水的国家,这么说个人认为也挺形象的,中国一直治水,中国一直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比较方便治水,也形成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大一统思想,比如中央财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秦朝经过几代君王一统中原,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秦朝统一了货币、度量单位、计时等等,到了汉朝,汉武帝赶走了匈奴,利用中原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军队强大的财政基础,使得中国强大,使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无人敢冒犯。

    草原主要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比如很多厉害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等,并且这几个民族还统治过中国一段时间。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养马牛羊,缺少其他的物资,既然不能生产,那为了生存,当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贸易,不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只能抢,当然开始的时候也不想抢光,抢光了就没的抢了,就是抢点就走,游牧民族也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统一,因为统一是需要条件和财政作为基础的。但到了秦朝和汉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不能进行贸易,那还得抢,由于秦朝和汉朝的强大,分散的游牧民族抢不到东西了

  • 8、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 9、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

  • 10、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枢纽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枢纽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枢纽读后感、2024枢纽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