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枢纽》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枢纽》读后感15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枢纽》读后感1500字:

感谢施展老师的大部头巨作《枢纽》,这部大部头花了我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好多内容读一次完全看不懂,建议配合得到App中的“中国史纲”课程来读这本书。施展老师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历史的真正的功用是帮助你提通过过去看到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地理和气候问题从来都是讨论历史问题和正直问题的一个基础。

在中国历史中,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彼此间在历史上有着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他们夹杂在一起,相互作用,作为一个体系,才构成了一个完整“中国”的概念,如果仅仅谈论中原的历史,只能算是半部中国史。

古代皇帝的首要功能是象征着正当性,次要功能才是干活。理想状态下,在日常正直中,皇帝可以“垂拱而治”,官僚体系可以搞定一切,只有在非常正直时刻,才需要皇帝能够临机做出重大决策,从而引领帝国度过危机。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进入了约两千年的“阳儒阴法”的历史时期,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几段历史。

首先是宋朝。

宋朝的经济、社会、文化都高度发达。所有这一切发达、繁荣都以政府对社会的压制比较轻,社会拥有一种和平雍容的环境为前提。宋朝之所以有这样的环境,在于大辽是个长寿的草原帝国,大辽为了不断拿到保护费,就必须保证宋朝的安全,宋朝几乎可以不用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就能靠雇佣军生存下来,可以用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其实大辽对大宋的态度和后来清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英国对大清的态度有点相似,都是不希望你被别人灭掉,同时还不希望你能够强大到能甩掉我的程度。

再就是明朝末年。

忠臣和奸臣分别结成党派,但实际上党派本身与道德没多大关系,只和结盟的需要有关系。面对着紧迫的国家大事,一方面提出应对方案,另一方会对人不对事的大肆批判,对问题的讨论于是又迅速的堕落为党争。

还有大清的高级统治智慧。

大清的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现,在满蒙地区以大可汗身份出现,在藏区以文殊菩萨转世出现。这样的高级的统治智慧下,才能让大清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统治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广大区域。

由于大清的高超的统治技术,大清时期中国的人口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这也导致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标的技术变迁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出现。

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局”当中。这个“局”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

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博弈的一个“局”。只有真正理解这种历史人物的不得已,才能真正摸到历史深处的东西。这也是古代科举制度一直如此发达的原因之一,皇帝支持。皇帝通过官僚体系来制衡贵族,再通过大太监来制衡官僚体系。

书中还讲述了当代的一些困境,我这里谈谈伊斯兰世界的困境。伊斯兰教的教义里同时并存着两面,一面是教人友善,热爱和平,尊老爱幼的;另一方面是教人绝不妥协,要勇敢反抗不正义的。现在社会恐怖袭击最多的地方不是西方,而是伊斯兰世界自己(只不过伊斯兰国内部的恐怖袭击没人关心而已),这些极端分子认为除了他们自己人之外的整个世界都错了,他们必须勇敢的反抗整个世界。这些人中还不乏西方世界的穆斯林青年。

总之中国并不是真空当中的一个存在,它和整个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枢纽。

真正伟大的帝国,它是对正义的承诺,它是对秩序的担当,它是对人性与生命的真正悲悯与敬畏。作者:江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枢纽》读后感5000字


《枢纽》读后感5000字范文:

最近阅读了枢纽这本书,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冲击力和张力,写几点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历史从哪里来,为什么中华民族会有这样的历史?

以前的时候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觉得历史有多重要,虽然也知道以史为鉴等等的大道理,但后来在学习金融、经济、哲学、商业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都和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就会想到历史这么重要,那历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有如此大的差异?读了此书,得知此种差异,源于地理,地理的差异使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不同历史。

先有了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才有了人,有人了以后,才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活动,有了各种行为和活动,就会形成金融、经济、商业、哲学等等哲学思想和理论。当然有人说哲学是最高的智慧,是科学的科学,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哲学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人来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主观的被大家所认识,如果只是客观存在,主观没能够被认识,那对于人的主观大脑来说还是不存在的。

在此书中分别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地理,分别是中原、草原、过度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这几个地理都是我们都是比较熟知的。

中原主要是平原,经济以农耕为主,如最早的黄帝和炎帝,以及尧舜禹、秦朝、汉朝。正是因为黄帝和炎帝,所以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尧舜禹时期开始治水,治水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朝历代,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治水的国家,这么说个人认为也挺形象的,中国一直治水,中国一直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比较方便治水,也形成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大一统思想,比如中央财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秦朝经过几代君王一统中原,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秦朝统一了货币、度量单位、计时等等,到了汉朝,汉武帝赶走了匈奴,利用中原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军队强大的财政基础,使得中国强大,使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无人敢冒犯。

草原主要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比如很多厉害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等,并且这几个民族还统治过中国一段时间。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养马牛羊,缺少其他的物资,既然不能生产,那为了生存,当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贸易,不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只能抢,当然开始的时候也不想抢光,抢光了就没的抢了,就是抢点就走,游牧民族也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统一,因为统一是需要条件和财政作为基础的。但到了秦朝和汉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不能进行贸易,那还得抢,由于秦朝和汉朝的强大,分散的游牧民族抢不到东西了,这个时候就只能团结起来,组团抢,都是被生存逼迫。

过度地带,这个地带就是中原和草原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既有中原的文化和思想,又有草原的血统,组合起来就是文武双全,当中原比较动荡混乱的时候,就给了过度地带的进行统一中国的机会,历史几位黄帝都是如此抢夺中原政权的。在统一了中原之后,虽然是武力统一,但统治还要文化和思想的统一,这时需要整合中原和草原两种思想和文化,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种思想和文化,一种是失去中原的人心,一种是失去草原的武力,不管失去哪个最后都会改朝换代。

西域是中亚的区域,对应中国主要是新疆,此区域地理比较破碎,很难形成统一,也没有好的财政税收,所以要统治西域,就要靠中原的税收,进行财政转移到西域,来达到统治西域的目的,即使能够统治,不能是直接统治,也只能是间接统治。西域的商业贸易发达,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不管西域的政治如何更替,这里的商业贸易一如既往的繁华。

雪域高原主要是北线的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对应中国主要是青藏高原与西藏。雪域高原形成秩序时的关键要素,不是像中原一样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效率更高,而是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成本更低,这是高原资源稀缺性所带来的一个根本约束。雪域高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区域,它成了教权有机会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起来的唯一的地方,如藏传佛教,宗教作为最低成本的组织模式,成为雪域低成熟度政治的基本表达形象,形成小群体规模上政教合一的结构。

西南主要是今天的云南、四川、广西,西南由于大山林立,地理破碎,使得可以躲避帝国的统治,很多人不想受到帝国的统治就躲到此地,所以这里儒家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西南虽然较之中原地区交通不便,却更得风气之先,成为一系列现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一系列现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基督教传入的一条重要通道。

海洋对于中国来说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这里的人靠海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海洋是他们的根本,历史的各朝各代都会有海盗,虽然海盗有些是别的国家的人,但主要是住着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尤其是明朝的海盗最为出名,当帝国打击海盗的时候,他们就逃到海上,在中国近代衰落的时候,他们为了生存就到了南洋。

感受二、朝代更替的表象

中国各朝代的更替,上学的时候,课本上说是因为皇帝无道、思想固化、奸臣当道、外敌入侵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每个朝代的开国黄帝打下江山时,都是特别勤奋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后面继承的皇帝都是国家的大师教出来的,也是从众多皇子中选出来的,还是皇家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所以黄帝都是出类拔萃的,也没有哪个黄帝想把自己的江山毁掉,没有哪个黄帝想对不起他的列祖列宗。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说儒家文化不好,但统治者实际统治的时候,其实是儒家、道家、法家综合使用,甚至还有佛家等文化,只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用儒家文化。其实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不见得真心信哪个文化,哪个文化有用就用哪个,没有什么固定的,不过古代人还是挺信自己的祖宗,就算在现代社会,也是要认祖归宗的。

每个朝代历史上,都有奸臣,历史记录的奸臣其实很难说谁到底是奸臣,谁是忠臣,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史官记载的时候都会不同,并且有的大臣其实明明知道会当奸臣,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说总不能让皇帝来遗臭万年呀,能做到皇帝信任的大臣,肯定各个方面都是很厉害,不学无术、光会拍马屁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的,就算是得宠的明朝宦官也是饱读诗书、万里挑一的人才。比如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饱读诗书,一路做官做到最高,并且察言观色能力极其厉害,乾隆一个举动和珅就知道要做什么,深得乾隆的宠爱,乾隆愿意和和珅做一个千古流传的君君臣臣。其实乾隆也知道和珅贪污,但他更知道和珅忠于他,最重要的是能不动声色的办事情,办大事情。

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江山都是打出来的,对于上个朝代来说,就是外地入侵,当一个朝代在国力鼎盛的时期,周边的小国都是来朝贡的,哪敢打过来,只不过是在国内混乱的时候,才有机可乘,趁此机会夺取江山。所以如果一个朝代是正常的,即使受到外地入侵,也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感受三、朝代更替的根源

真正的根源是财政因素和普世思想因数,按照现代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出了问题,国家和老百姓之间不能很好的平衡,导致了内乱,然后外敌趁此内乱打了进来,进行了朝代的更替。

1、财政因素

在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打下江山后,都会降低赋税,休养生息,藏富于民,这样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家生活有保障,自然不会想着犯上作乱,恢复前朝等等。这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国家降低赋税,人民越努力致富增加收入,人民增加了收入,国家的税负比率虽然低了,但税收的总量反而会增加,国家有钱了,就会有财力做别的事情,如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做公共事业,做更好的国家保卫工作,外敌这时候谁还敢来入侵,都巴不得来朝贡呢,因为朝贡后,黄帝会赏赐他们很多东西,这样既不用打仗,也不用自己生产,何乐而不为呢。

但朝代发展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们富有,人口就会增长,人口增长后国家就需要更多的支出。如果这时候没有技术突破,没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引导经济增长,就会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候人口增长后,可能国家和人民的收支就会不平衡。当中国的某一个地区或者某几个地区发生天灾的时候,财政收入就会减少,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周边国家的需求,内部的人民为了生存就有产生动乱,导致社会不稳定,周边的国家为了生存就会来入侵抢东西。国家为了平叛战乱,就会增加税负,人民就更民不聊生,社会更动乱,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直到产生新的生产力,新的统治诞生,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2、普世思想因素

在一个国家进行统治时,思想和文化是很重要,如果思想和文化不清楚,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方向不清楚,人民也就会很迷茫,不能利出一孔。当统一中原的时候,需要有中原的思想和文化,例如儒家文化。当后面草原入侵中原的时候,不管是中原胜利了,还是草原胜利了,思想和文化要是超越中原和草原的普世思想和文化,如果做不到,就会不稳定,有可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或者分裂之中,所以一般是中原和草原的中间地带会完成统一,就是过度地带。

当一个民族或者势力要实现统一目的时,就会有一个口号,如明朝时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常说的出师有名。这个口号不但是为了统一大家的一致目标,还会统一大家的思想。

感受四、中国近代战争的原因

在近代,主要是英国、美国、俄国、日本到中国进行战争。

英国和美国是海洋国家,海洋国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贸易,清朝闭关锁国,不想进行贸易,所以英国和美国就向中国开战,打赢了战争以后,他们要的条件不是土地,而是在哪些地方需要开放,需要和他们进行贸易,让他们有贸易能赚钱就好,并不想统治中国,因为统治中国需要很大的精力,这不是海洋国家所想要的。

俄国是一个陆地的帝国,俄国的目的是要占领土地,对占领的土地进行统治,把占领的土地划到俄国的领土里,俄国侵占了我们中国不少的领土,这是我们时刻需要铭记的,虽然现在俄国经济较弱,被西方欺负,需要中国支持他,但时刻要记得这个国家的本质。

日本是岛国,没有什么资源,经过明治维新后,使得国家和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想侵占中国,以便占领资源,尤其是占领东三省的时候,找来薄仪皇帝以表示自己的正统性,更是进行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的宣传。虽然前面日军进展的很快,占领了上海、南京,是因为平原比较好进攻,到了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就寸步难行了,经过持久战,日本的人力、物力难以为继的时候,日本自然就战败了。有人说,根本不用打仗,让日本人都过来,替中国来看门,也是不错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近代的战争在历史课本上,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让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确实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值得大家铭记和反思。在我之前的印象中,我记住的主要是仇恨,比如日本的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美国在朝鲜的战争等等。

读了枢纽以后,感觉光有仇恨貌似是没用的,更是不够的,因为落后就会挨打,就会被人家欺负,所以我们要努力强大起来;但强大起来后,不是为了欺负别人,那样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超越中华民族这个思想,应该成为世界的中华民族这个普世思想,要为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帮助其他落后的国家进行的发展。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少一些仇恨,多一份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整天沉浸在砸日本车、抵制日货、仇视美国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有时间不如多学习,少年强则国强么,但不是说要后代忘记这段历史,而是以史为鉴,永远为中华的发展而努力。所以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不是考个名牌大学、赚钱、变得富有,而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为平天下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样中华民族会和平的崛起,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在这种普世的思想下,中国才能不会被仇恨所冲昏头脑,不会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利用。中国不是中国的中国,也不是民族的中国,而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民族。

感受五、个人的提升

枢纽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金融学、哲学、地理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了中西方很多著名作者的精华内容,提升了我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增加了看问题的维度,提高了看问题的高度,感谢施展,感谢中西方学者如此精彩的分析和总结,感谢中国有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开放的时代,这么和平的时代,让我可以读到这么好的著作,这是最大的幸运。作者:施展

施展的《枢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000字


施展的《枢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000字:

最近阅读了枢纽这本书,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冲击力和张力,写几点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历史从哪里来,为什么中华民族会有这样的历史?

以前的时候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觉得历史有多重要,虽然也知道以史为鉴等等的大道理,但后来在学习金融、经济、哲学、商业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都和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就会想到历史这么重要,那历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有如此大的差异?读了此书,得知此种差异,源于地理,地理的差异使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不同历史。

先有了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才有了人,有人了以后,才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活动,有了各种行为和活动,就会形成金融、经济、商业、哲学等等哲学思想和理论。当然有人说哲学是最高的智慧,是科学的科学,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哲学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人来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主观的被大家所认识,如果只是客观存在,主观没能够被认识,那对于人的主观大脑来说还是不存在的。

在此书中分别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地理,分别是中原、草原、过度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这几个地理都是我们都是比较熟知的。

中原主要是平原,经济以农耕为主,如最早的黄帝和炎帝,以及尧舜禹、秦朝、汉朝。正是因为黄帝和炎帝,所以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尧舜禹时期开始治水,治水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朝历代,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治水的国家,这么说个人认为也挺形象的,中国一直治水,中国一直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比较方便治水,也形成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大一统思想,比如中央财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秦朝经过几代君王一统中原,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秦朝统一了货币、度量单位、计时等等,到了汉朝,汉武帝赶走了匈奴,利用中原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军队强大的财政基础,使得中国强大,使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无人敢冒犯。

草原主要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比如很多厉害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等,并且这几个民族还统治过中国一段时间。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养马牛羊,缺少其他的物资,既然不能生产,那为了生存,当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贸易,不能进行贸易的时候就只能抢,当然开始的时候也不想抢光,抢光了就没的抢了,就是抢点就走,游牧民族也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统一,因为统一是需要条件和财政作为基础的。但到了秦朝和汉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不能进行贸易,那还得抢,由于秦朝和汉朝的强大,分散的游牧民族抢不到东西了,这个时候就只能团结起来,组团抢,都是被生存逼迫。

过度地带,这个地带就是中原和草原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既有中原的文化和思想,又有草原的血统,组合起来就是文武双全,当中原比较动荡混乱的时候,就给了过度地带的进行统一中国的机会,历史几位黄帝都是如此抢夺中原政权的。在统一了中原之后,虽然是武力统一,但统治还要文化和思想的统一,这时需要整合中原和草原两种思想和文化,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种思想和文化,一种是失去中原的人心,一种是失去草原的武力,不管失去哪个最后都会改朝换代。

西域是中亚的区域,对应中国主要是新疆,此区域地理比较破碎,很难形成统一,也没有好的财政税收,所以要统治西域,就要靠中原的税收,进行财政转移到西域,来达到统治西域的目的,即使能够统治,不能是直接统治,也只能是间接统治。西域的商业贸易发达,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不管西域的政治如何更替,这里的商业贸易一如既往的繁华。

雪域高原主要是北线的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对应中国主要是青藏高原与西藏。雪域高原形成秩序时的关键要素,不是像中原一样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效率更高,而是比拼哪种组织模式的成本更低,这是高原资源稀缺性所带来的一个根本约束。读书笔记雪域高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区域,它成了教权有机会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起来的唯一的地方,如藏传佛教,宗教作为最低成本的组织模式,成为雪域低成熟度政治的基本表达形象,形成小群体规模上政教合一的结构。

西南主要是今天的云南、四川、广西,西南由于大山林立,地理破碎,使得可以躲避帝国的统治,很多人不想受到帝国的统治就躲到此地,所以这里儒家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西南虽然较之中原地区交通不便,却更得风气之先,成为一系列现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一系列现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基督教传入的一条重要通道。

海洋对于中国来说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这里的人靠海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海洋是他们的根本,历史的各朝各代都会有海盗,虽然海盗有些是别的国家的人,但主要是住着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尤其是明朝的海盗最为出名,当帝国打击海盗的时候,他们就逃到海上,在中国近代衰落的时候,他们为了生存就到了南洋。

感受二、朝代更替的表象

中国各朝代的更替,上学的时候,课本上说是因为皇帝无道、思想固化、奸臣当道、外敌入侵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每个朝代的开国黄帝打下江山时,都是特别勤奋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后面继承的皇帝都是国家的大师教出来的,也是从众多皇子中选出来的,还是皇家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所以皇帝都是出类拔萃的,也没有哪个皇帝想把自己的江山毁掉,没有哪个黄帝想对不起他的列祖列宗。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说儒家文化不好,但统治者实际统治的时候,其实是儒家、道家、法家综合使用,甚至还有佛家等文化,只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用儒家文化。其实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不见得真心信哪个文化,哪个文化有用就用哪个,没有什么固定的,不过古代人还是挺信自己的祖宗,就算在现代社会,也是要认祖归宗的。

每个朝代历史上,都有奸臣,历史记录的奸臣其实很难说谁到底是奸臣,谁是忠臣,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史官记载的时候都会不同,并且有的大臣其实明明知道会当奸臣,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说总不能让皇帝来遗臭万年呀,能做到皇帝信任的大臣,肯定各个方面都是很厉害,不学无术、光会拍马屁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的,就算是得宠的明朝宦官也是饱读诗书、万里挑一的人才。比如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饱读诗书,一路做官做到最高,并且察言观色能力极其厉害,乾隆一个举动和珅就知道要做什么,深得乾隆的宠爱,乾隆愿意和和珅做一个千古流传的君君臣臣。其实乾隆也知道和珅贪污,但他更知道和珅忠于他,最重要的是能不动声色的办事情,办大事情。

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江山都是打出来的,对于上个朝代来说,就是外地入侵,当一个朝代在国力鼎盛的时期,周边的小国都是来朝贡的,哪敢打过来,只不过是在国内混乱的时候,才有机可乘,趁此机会夺取江山。所以如果一个朝代是正常的,即使受到外地入侵,也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感受三、朝代更替的根源

真正的根源是财政因素和普世思想因数,按照现代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出了问题,国家和老百姓之间不能很好的平衡,导致了内乱,然后外敌趁此内乱打了进来,进行了朝代的更替。

1、财政因素

在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打下江山后,都会降低赋税,休养生息,藏富于民,这样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家生活有保障,自然不会想着犯上作乱,恢复前朝等等。这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国家降低赋税,人民越努力致富增加收入,人民增加了收入,国家的税负比率虽然低了,但税收的总量反而会增加,国家有钱了,就会有财力做别的事情,如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做公共事业,做更好的国家保卫工作,外敌这时候谁还敢来入侵,都巴不得来朝贡呢,因为朝贡后,黄帝会赏赐他们很多东西,这样既不用打仗,也不用自己生产,何乐而不为呢。

但朝代发展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们富有,人口就会增长,人口增长后国家就需要更多的支出。如果这时候没有技术突破,没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引导经济增长,就会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候人口增长后,可能国家和人民的收支就会不平衡。当中国的某一个地区或者某几个地区发生天灾的时候,财政收入就会减少,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周边国家的需求,内部的人民为了生存就有产生动乱,导致社会不稳定,周边的国家为了生存就会来入侵抢东西。国家为了平叛战乱,就会增加税负,人民就更民不聊生,社会更动乱,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直到产生新的生产力,新的统治诞生,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2、普世思想因素

在一个国家进行统治时,思想和文化是很重要,如果思想和文化不清楚,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方向不清楚,人民也就会很迷茫,不能利出一孔。当统一中原的时候,需要有中原的思想和文化,例如儒家文化。当后面草原入侵中原的时候,不管是中原胜利了,还是草原胜利了,思想和文化要是超越中原和草原的普世思想和文化,如果做不到,就会不稳定,有可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或者分裂之中,所以一般是中原和草原的中间地带会完成统一,就是过度地带。

当一个民族或者势力要实现统一目的时,就会有一个口号,如明朝时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常说的出师有名。这个口号不但是为了统一大家的一致目标,还会统一大家的思想。

感受四、中国近代战争的原因

在近代,主要是英国、美国、俄国、日本到中国进行战争。

英国和美国是海洋国家,海洋国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贸易,清朝闭关锁国,不想进行贸易,所以英国和美国就向中国开战,打赢了战争以后,他们要的条件不是土地,而是在哪些地方需要开放,需要和他们进行贸易,让他们有贸易能赚钱就好,并不想统治中国,因为统治中国需要很大的精力,这不是海洋国家所想要的。

俄国是一个陆地的帝国,俄国的目的是要占领土地,对占领的土地进行统治,把占领的土地划到俄国的领土里,俄国侵占了我们中国不少的领土,这是我们时刻需要铭记的,虽然现在俄国经济较弱,被西方欺负,需要中国支持他,但时刻要记得这个国家的本质。

日本是岛国,没有什么资源,经过明治维新后,使得国家和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想侵占中国,以便占领资源,尤其是占领东三省的时候,找来薄仪皇帝以表示自己的正统性,更是进行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的宣传。虽然前面日军进展的很快,占领了上海、南京,是因为平原比较好进攻,到了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就寸步难行了,经过持久战,日本的人力、物力难以为继的时候,日本自然就战败了。有人说,根本不用打仗,让日本人都过来,替中国来看门,也是不错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近代的战争在历史课本上,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让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确实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值得大家铭记和反思。在我之前的印象中,我记住的主要是仇恨,比如日本的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美国在朝鲜的战争等等。

读了枢纽以后,感觉光有仇恨貌似是没用的,更是不够的,因为落后就会挨打,就会被人家欺负,所以我们要努力强大起来;但强大起来后,不是为了欺负别人,那样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超越中华民族这个思想,应该成为世界的中华民族这个普世思想,要为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帮助其他落后的国家进行的发展。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少一些仇恨,多一份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整天沉浸在砸日本车、抵制日货、仇视美国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有时间不如多学习,少年强则国强么,但不是说要后代忘记这段历史,而是以史为鉴,永远为中华的发展而努力。所以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不是考个名牌大学、赚钱、变得富有,而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为平天下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样中华民族会和平的崛起,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在这种普世的思想下,中国才能不会被仇恨所冲昏头脑,不会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利用。中国不是中国的中国,也不是民族的中国,而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民族。

感受五、个人的提升

枢纽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金融学、哲学、地理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了中西方很多著名作者的精华内容,提升了我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增加了看问题的维度,提高了看问题的高度,感谢施展,感谢中西方学者如此精彩的分析和总结,感谢中国有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开放的时代,这么和平的时代,让我可以读到这么好的著作,这是最大的幸运。作者:刘博

《复活》读后感1500字


《复活》读后感1500字:

昨天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本书还是我大一的时候借的但并没有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借了书并没有看又还了,不过还是要多读点书,总会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又续借了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了,算的是解决了大一时候的一个遗留问题,大二了要做一个多读书的好孩子,也把它作为一个开端吧。《复活》一个阶段的结束,一个阶段的开始。

对他人的拯救,也是对自我的救赎:

这本书主要围绕主人公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的遭遇展开的,讲了玛斯洛娃蒙冤下狱被流放,在她被审判时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认出她是曾经被自己诱奸的女子,觉得是自己当初的行为才使她走上了不好的道路,因此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他知道玛斯洛娃是被冤枉的便四处奔走为她上诉并陪同她去流放地,想和她结婚。

虽然他为了救玛斯洛娃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放弃了土地和社会地位受到他人非议,但这也是他对自我的救赎。去为玛斯洛娃奔走是为他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误赎罪,把土地分给农民符合了他以前认为土地私有制不正确的想法,他也改变了以前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生活困苦的农民,因宣传革命而被捕的先进人士,自私的各种军官等各层次的人士,了解到了农民的不幸,看清了上层人士的丑恶嘴脸,他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所以说在他对玛斯洛娃的拯救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对他自我的救赎,这也是他自我的复活。

在矛盾中产生,在矛盾中消亡: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那么主人公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很多时候他都举棋不定。有时候因为一顿饭一个人都会让他对自己去为玛斯洛娃上诉和他结婚的决定产生怀疑,时常为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可过几天甚至是一晚他就会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羞愧,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想。如此循环反复,我真的觉得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不过这样也显得他这个人物很真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况且让他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过另一种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确实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并且这些他都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他可以不去做,相反他去做了反而受到了他人的非议,但他坚持去做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他的。

他去为马斯洛娃奔走,放弃土地等想法都在他的矛盾心理中付诸实践了,并且让他一步步走的更远,坚信了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在他矛盾的想法中认清了旧的世界,认识了新的世界,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生活,走进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用你来描绘我所见到的世界:

其实我看过的托尔斯泰的书很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还是在课本上,对他的人生经历也不是很了解。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后面还有一个“关于《复活》的部分是李明滨先生为这本书写的书评,书评写的特别好从作者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结构安排,人物描写多方面评价了这本书,

指出了优点和不足。看完书评后我得出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写作来源于生活。这本书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在书中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暴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反动,还涉及很多土地私有制问题等社会问题,而托尔斯泰的文学活动主要也是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至一九零五年革命爆发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书中所揭露的问题正是度他所看到的现实的反映。

在书评中交代了这本书的素材来源于别人给他讲的一件真人真事,基本上就是和书中所讲的故事一样。但我同时也觉得男主人公身上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同样都出生于贵族家庭是伯爵,都曾在自己的庄园中实行减租减役,加入过军队......也许正是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让涅赫柳多夫这个人物如此饱满,列夫托尔斯泰是在用涅赫柳多夫这个人物来反映自己所见到的世界。

增加一些背景,留下一些悬念:

这本书是以《福音书》开始又是以它结尾,还挺完整的,虽然对这本贯穿开头结尾的书并不了解(捂脸)结尾还是留了悬念了,并没有讲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只说他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开始了新生活,充满无限遐想。我觉得的是这本书把书评也可以说是书序放在了最后,我以前看的一本书《盲刺客》是一本带有悬疑色彩的书,但他把书序放在前面所以看完书序差不多都剧透了,大致的故事我已经知道了。而《复活》把他放在后面让我们在看完书之后再去了解一些这本书的社会背景,作者等等,能让读者更了解到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而且这个故事很长,把他分为了三个部分会减少读者看很厚的书的时候的心理压力,书中穿插的插图也能减少视觉疲劳,总之是好的书了。作者:七月的南方

《白说》读后感1500字


作者名为白岩松,是一位做新闻的工作者,把一星期的新闻精兵简政成四十五分钟,让喜欢新闻的人可以在四十五分钟内了解到国事,与国内的一些情况。我每星期都会用那简短的四十五分钟去把一星期的新闻看一遍。作者问,你幸福吗?相信很多人听了后也会和我一样,拿不定注意,不停的问自己,我幸福吗?那换一种方式问又怎么样呢?有一天我们会幸福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吧!百米赛跑总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得慢,十几秒,二十几秒也就到了,总能撞线,但幸福没有终点,有的人刚跑不久就到了,有的人跑了很久也没到。我们不是口口相传着一句其实,我们喜欢的并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同样我们喜欢的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你听说过百分之百的黄金吗?没有,99%,99.9%,99.99%,99.999%......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可以无限靠近,却无法彻底到达。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让生命中有一点闲的时间,现代,手机阻止了无聊,但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功夫,像牛顿一样躺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把它吃了。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而我们对待生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我们的口号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赚钱,赚钱永远没有够。在这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被苹果砸到要么抱怨,要么吃了,好不容易有个替代牛顿的机会,就这么被现代中国人舍弃了。只有钱才有吸引力,哪有与人类有关的万有引力?把有闲,当成对生命的奖励与激励,我们还需要时间。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像,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作者在参与整个伦敦奥运会报道的时候,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奥运委员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会我们怎么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让人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躲得开失败?谁躲得开挫折?可是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介绍过挫折与失败的教育,不能体面且有尊严的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因失败而伟大,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对吗?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和百姓的谈论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是那么喜欢的感觉。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木了,所谓温水里的青蛙,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种教育。

有人问作者,哪个体育项目和人生最相似呢?作者说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好一个选手,即便你以获得最终的掌声,也仍然要把横杠再升高一米,进行又一次的冲刺。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项目:你一定要以最好一次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我希望,我的人生,亦是如此。

文章作者:杨雪飞 (祥云县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杨靳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枢纽》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