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女孩与性读后感 > 地图 > 女孩与性读后感,2024女孩与性读后感
女孩与性读后感相关栏目
女孩与性读后感热门栏目
女孩与性读后感推荐
女孩与性读后感

(共 5954 篇)

  • 1、 女孩自我保护意识——《女孩与性》读书笔记600字

    女孩自我保护意识——《女孩与性》读书笔记600字心得体会:

    不少父母会对他们的女儿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发性短信,千万别发裸照。”“the internet is forever.”

    现实是,我们很难确切知道,“性短信”(sexting,sex + texting,从手机里发送性照片,性视频或性文字,或自拍裸照艳照,再通过网络或手机传给他人)在青少年中有多普遍。有调查显示,大约15% ~ 48%的未成年人称,曾经收发过“性短信”或裸照。虽然参与sexting的男孩和女孩人数可能差不多,但一项大型调研发现,女孩出于被迫的情况,两倍于男孩。

    一位被访谈的女孩称,在她八年级(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初二)的时候,同班男生求她发她的乳房照片给他,并威胁,如果不发,他会去自杀。她告诉了她的父母。没有照做。可同班另一个也被威胁了的女生,照做了。有时,外部压力也会混合女孩内在想讨好,吸引男生,证明自身性感的渴望。一个女孩说,在她就读的犹太人私立中学,女孩男孩视频聊天时,流行闪显乳房。而男孩们会截屏,把照片贴网上。

    “女孩们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吗?” 作者问。

    “不希望又能怎样呢。”女孩说,“他们会不停的求你,‘给我看嘛,给我看嘛!我不会传出去的。我发誓。我保证不截屏。’如果,你真的喜欢他,你会想,他会同样喜欢你……有些男孩有满满几大文件夹的照片。他们搜集这个,就像是在搜集战利品。”

    很多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后悔。被迫sexting带来的长期焦虑、抑郁和心理创伤,有时,甚至可以比被迫性交还糟糕。

  • 2、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第2页

  • 3、 《女孩与性》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想600字

    《女孩与性》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想600字:

    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写。不喜欢写长微博。很多时候,一个话题,如果三大段讲不清,就不想写了。这篇读书笔记,估计,得写好几天了。

    这是本有关性教育的书。但教育的对象,感觉不是女孩,更像是父母。为人父母,和孩子谈性,光想一想,很多人的尴尬癌就要发作了。可在“约炮文化”(hookup culture)和“网络调情”(sexting)盛行的时代,父母再是不想面对,有些事,可能是不得不知道的。

    作者peggy orenstein,身为母亲,想知道,在公共领域(教育,职场)女性地位上升的今天,在私人空间里,现在的世界,对女孩来说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为此她访谈了70多位年龄在15到2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讨论她们的性经历: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感受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又后悔过什么,又有哪些经历是快乐的。

    女孩们向她描述了面对双标的困惑。为什么性活跃的女孩是“荡妇”,而同样的男孩就是“玩家”。虽然,过去,“保持童真”意味着你是好女孩;可今天,“处女”已是羞辱的标签。按理说,负面的负面,是正面。可如果“荡妇”,“处女”都是负面,女孩们又该何去何从。

    女孩们和作者谈了她们对手淫,口交,高潮的感受。谈了她们遇到过的男孩,温柔的,粗鲁的,体贴的,伤害她们的。谈了她们会被女生吸引,以及对父母知晓后可能的失望和拒绝的恐惧。谈了约炮在大学和高中的蔓延。几乎一半的访谈对象,经历过某种程度性侵的胁迫。她们的故事令人痛心。可更令人痛心的是,只有两位访谈者,曾经把自己的遭遇和其他大人(父母)分享。

    作者访谈的女孩子,大多成长于中上产家庭。相对有更多的资源,受过更好的教育。如果她们都不能逃避伤害。现实让人忧虑。作者:mezilkree

  • 4、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800字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800字

    苑灵

    最近无论是看历史、哲学还是社会学,甚至巴巴地跑去以色列一趟,都带着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犹太人而不是别人遭到大屠杀的厄运?二战期间的犹太大屠杀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战争大屠杀,比如清朝的扬州十日屠城、南京大屠杀都属于战争屠杀,在历史长河里屡见不鲜。而纳粹发起的犹太大屠杀是种族灭绝性的,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是罕见的。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文明走向高度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作者引用了米拉格姆《对权威的服从》里的实验,“在远离的条件下,受害者真的成为一个外人,在身体上与心理上陷入孤立。”实验结果表明,距离与冷漠成正比。米拉格姆的发现让人震惊:不错,我们过去能够那样做,而如果条件合适,我们仍然可以。

    克尔萧在透彻地分析了纳粹企图唤起集体的反犹仇恨与“解决犹太问题”得出这样的结论:纳粹最成功之处在于对犹太人的非人化(depersonalization)。非人化增加了德国大众舆论中已经存在的广泛的冷漠,并迈出了在无政府的暴力和死亡集中营理性化的、“生产线式”灭绝之间决定性的一步。

    没有这些进展顺利的将犹太人从德国社会中驱逐出来的步骤,“最终解决”就没有可能。这些步骤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以其合法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赞成,并最后使犹太人的形象非人化,并遭到贬损。

    希尔博格,对于导致道德自抑逐渐寂静无声与启动集体消灭的机器的步骤做了如下说明:定义——开除雇员和没收商业公司——集中——剥削劳动与饥饿措施——灭绝——抹杀个人的影响。

    集中完成的是拉开距离的过程。饥饿让灭绝变得合理。在行动序列上,离最初下定义的行动越远,则行动就越是纯粹被理性——技术的考虑所引导,确切地说,它使得道德选择不再成为必须。

    大屠杀昭示,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不是源自秩序的涣散,而是源自完美无缺、无可指责且未受挑战的秩序的统治。这也是我看反乌托邦

  • 5、 女孩与栀子花读后感

    女孩与栀子花读后感

    人世间有一种故事,它像山谷里美妙的回音,读过之后就会在心中回荡许久,让人回味无穷汤素兰老师的短篇童话《女孩与栀子花》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童话里并不热闹,故事也并不复杂,却让我看完仍觉得余音缭绕。它深深打动了我,使本静如止水的心,掀起了阵阵波澜。

    童话中讲述了一棵小小的栀子花树为了满足女孩的3个愿望,屡次默默奉献着。第一次,栀子花为了使女孩得到梦寐以求的栀子花裙,牺牲了自己的花瓣。第二次栀子花树为了让女孩能与她朝思暮想的男孩在一起,牺牲了自己的绿叶。第三次,栀子花树为了给女孩及她的母亲取暖,牺牲了自己的枝干。栀子花树为了女孩无怨无悔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可是女孩并不知道。

    栀子花的话语是:永恒的爱,一生守候和喜悦。这个故事淋淋尽致地诠释这句话。全文没有任何的言语,甚至女孩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它一直在那里,为她遮风挡雨。

    当地精问它如果有新生命,下一辈子愿意做什么的时候,栀子花树的回答是:依然要做女孩门前的一棵栀子花树。时光匆匆,生命短暂,它觉得给予它一生的爱还不够,它想要生生世世守护在女孩身边。世间有一种爱,它悄然存在,无声无息,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发现,但它存在着。而付出这种爱的人与物,从不求回报。世间从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不计其数的人在身后默默付出,从未计较得失。

    我如同许多人的看法一样,觉得栀子花太傻,它为女孩做了那么多,可到头来,女孩仍一无所知,甚至就连那留有最后一丝丝希望的残枝都在熊熊大火中烧成了灰烬,随风而散了。也许它会弥散在空气中,继续做女孩的守护者,等到它来世再度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再为了她舍弃繁华枝叶,耗尽一生年华。想到这里使我悸动的心又增添了一份哀伤。本是个充满爱且温暖的故事,理应是美好并让人喜悦的,可为什么我的心略有一股淡淡的哀伤?

    感情如同一潭水,一粒沙子落进水里也会改变水位,尽管它看起来平静依旧最单纯的情感也有它深不可测的一面。这个童话完美地写照了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也让我感受到爱的忧伤。

    很多人说,我是个阳光女生,兴许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内心的感伤。亦或不是在伤感些什么,而沉浸在这种别致的美之中。可不,尘世间确实有太多的美,扣我心弦。闲暇时刻,观赏云舒云散,或喜或悲;回望走过的路,时悦时哀;听过往之歌,忽乐忽伤如同再美的回忆也带有有着它的忧伤。红

  • 6、 《小女孩与香烟》读后感

    读完了《小女孩与香烟》这本书後,才真正了解有时候媒体报导的不一定是事实,眼见不一定为凭,看完这本书你将对新闻媒体有全新的认知,重新思考现代人对於生活和媒体的迷思。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女孩与香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书中有两个男主角,他们同样都抽了一根菸,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杀了警察的死刑犯德西黑‧强森,他在将要被处死之前依照法条提出最後的愿望—抽一根烟,这个愿望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监狱内的禁菸条例却禁止他这麽做,於是他的死刑就被延後了,也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後来的判决结果允许他抽这根菸,还特地为他准备了户外吸烟区,让他能够完成临终前的遗愿,不料他却在抽菸前摘了野花排出了令人惊艳的花语:生命万岁,在媒体强力的连线报导下,全国民众无不惊呼这位死刑犯对生命的热爱,政府也怕这次死刑可能会引发群情激愤,所以他就被总统特赦了,甚至还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从此成为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

    另一个则是在市政府工作的中年男子,他因为在公司厕所偷抽菸时被小女孩发现,因为小女孩的谎言,单纯的抽菸事件,竟然演变成强暴小女孩事件,他找来帮徳西黑辩护的律师,但连律师都很怀疑小女孩会说谎,反而让他更洗不清罪名,从此他就成为“伤害儿童罪”的嫌犯,不仅遭到社会大众的谴责,最後也惨遭恐怖组织的处决而死,也没有任何人同情他,因为小女孩的谎言证词,让他的一生都被毁掉了,还遭到别人鄙视而死。

    看完这本书让我觉得这个故事荒谬至极,死刑犯居然因为一根香菸得到特赦,中年男子因为抽一根烟而被处死,这两件事都跟“媒体”还有“民意”有很大的关系,现代媒体的影响力很大,在有形无形之中支配着我们的人生,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崩塌,甚至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些片面的资讯中,我们是否已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媒体的白痴化,让人看不清事件的本身,许多误解也由此而生,故事里的中年男子就因为这样,他的人生就被毁掉了。反之,德西黑就巧妙地运用了“媒体”和“民意”来让自己免於死刑。

    除此之外,小女孩的“谎言”也是一个原因,故事里的中年男子躲在厕所里抽菸,但门没有锁好,刚好被小女孩撞见,中年男子很生气的叫她出去,还骂了她蠢蛋,小女孩就心生不满跑去跟家人告状、哭诉,於是中年男子就成为了有恋童癖的强暴犯,因为在本书里小孩是

  • 7、 狼性精神与游牧文化_《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狼性精神与游牧文化_《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高二(13)班的张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狼性精神与游牧文化》,关于作家姜戎《狼图腾》一书的思考与感想。

    狼在我们汉人文化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在脑海中回忆读到过的一些关于狼的文字,基本上说的是狼阴险、残忍、贪婪等不好的地方,而狼具有的许多好的方面,诸如坚毅、有耐心、有组织、有卓越的作战技巧等却鲜有人提及,这实际上是华夏民族对狼的误解与偏见。

    儒家文化推崇的是小农经济,追求平和,而狼这种不合礼节、猎杀牲畜的残暴生物就被封杀了。到现在,许多含狼的词语甚至成了脏话,狼的龌龊形象可谓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有趣的是,蒙古草原把狼当作自己的图腾,而一个民族的图腾是本民族的精神信仰,但蒙古草原人与汉人不同,汉人具有比不猜锈钢还固执的小农意识。传统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食草民族,从骨子里就怕狼恨狼,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_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狼图腾信仰对蒙古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产生了巨大的振奋作用,而虚无缥缈的龙图腾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实际作用。

    狼具有极其高超的作战技巧。书中的蒙古草原狼似乎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群比人还聪明的鬼魅,蒙古有民谚:狼随风窜。狼就像是人类大智者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狼在发动袭击时,会充分利用气候、地形等因素,我以狼在对黄羊进行打围的情形进行说明,当时额仑草原遇到百年一遇的大雪灾,草原上的积雪没及膝盖,而冬时草低矮,埋在雪下很难吃到,而额仑草原上有片草场雪只有一两尺厚,草还露出三指高的草尖,冻饿得半死的黄羊群贪婪地吃草,极熟悉草原的头狼自然也是知道这片草场的奇特,头狼率领群狼在三面包围,只留下一面通往大雪窝,而这个大雪窝在草原上极其有名,传闻蒙古单于也曾利用这个大雪窝抵御外族,并埋葬了千军万马,黄羊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生物,饥饿的狼群安静地等待被饥饿冲昏了头脑的黄羊吃到跑不动时,才突然袭击,将黄羊逼入绝路,更机智的是,狼群所捕获的黄羊根本吃不完,而这个雪窝子就成了狼天然的大冰箱,等到明年开春雪化后,又可饱餐一顿,可见狼具有多么高深的作战技巧和智慧。

    狼对于世界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华夏民族一直以《孙子兵法》为傲,但很有可能草原人早就从狼那儿学到了“狼子兵法”,戏剧的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发达的生产力,最先进的火药

  • 8、 狼性法则读后感

    狼性法则读后感(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狼性法则》,不知什么缘故被它吸引了过去,等我翻上两页,不禁赞叹不宜,随后的数月便为它着了迷!!!

    坚韧、强者心态、竞争意识、真我本色、团队精神、勇敢、孤独、残酷、专注、智慧、忠诚这就是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对,没有错,只有成功。没有正义,没有罪恶,只有一个目的:生存。

    狼之所以成为狼,从其祖先开始食肉的那一刻开始,就决定了它的捕食者的地位;而羊之所以成为羊,从其祖先选择吃草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决定了它们的宿命。安逸从来都是滋生懈怠和退化本能的杀手。羊的生存方式,注定了它们成为被追逐的角色。

    狼有很强的团队和奉献精神。为了猎杀大型成群的牛、马、羊、鹿等食草动物,它们会侦察、设伏、交替进攻。在2006年的美日军事演习中,面对美国的大型航母,日军采取了狼群战术对其攻击,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如果把职场比喻成丛林,那办公室就可以称得上人造丛林。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我们为生存而战。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危机,在战术上重视危机。然而在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坦然接受危机,要知道: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啸傲丛林。

    我们作为生物链中的一种最高的终结者,因我们的存在,使得其他动物不敢有些许的安逸和懈怠。自然界因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保持着一种适度的平衡。竞争,永远是一种王者的残酷游戏,狼尊重竞争的游戏规则,养成一种强者的心态,在面对挑战时永不服输,胜利便是狼永远的天条!而在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时,狼并不会视为失败,而是将其作为成功的开始,检讨原因,吸取教训,一切不过是从头再来。失败算什么?在狼的字2020典里没有失败这个词。失败是平庸者的哲学,成功才是卓越者的不息追求。狼视失败为前进的阶梯,超然的一如既往!

    自信是狼具有的另一个优秀品质。我们要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有秉承自己的本色,才能让优秀的基因像圣火般世代传承。要始终相信自己是一只头狼,因为只有自信才能逮到羊。

    在动物界,狼并不是上帝的宠儿,无论在身体、速度、捕食武器等方面都不是绝对的占有优势。但为了能捕获到足够的食物和赢得生存的机会,狼必须具备比其他动物更大的忍耐和专注,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是狼群的特点,盯住一只羊不放,聚焦你的全部力量,付出的是耐性,获得的便是猎物。

    人类更让狼学会了:只有以智才能赢得生存的权利,只有以谋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狼会制定

  • 9、 读《女孩与珍珠》有感
    今天,我无意中看了一个名叫《女孩与珍珠》的故事。读完这篇故事,我不禁掩卷沉思,其内容让我深有感触,思绪飞扬。 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女孩住在海边,家境不富也不算穷,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可是,当女孩没有考上大学时,父母宁愿出钱给她到城里复读一年书,女孩却心不甘,情不愿。就在这时,一颗会说话珍珠的出现,使女孩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从中,她明白了:只有在痛苦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才能蜕变成功。这句话让女孩恍然大悟。 故事中的父母,生活非常辛苦。每天要被太阳晒,雨水淋,海风吹,却无怨无悔。把卖蚌所得来的钱,全给了女儿交学费,希望女儿在学习上能够出人头地。 文中的女孩,却辜负了父母的希望。当父母要出钱让她到城里复读时,女孩还抱怨,不想去城里读书。因为,她认为到城里,什么都是陌生的,不愿意去单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现在再来说说珍珠吧!文中的珍珠就像从天而降的天使,它在女孩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出现了,使女孩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欣然接受积极向上的人生。 在生活中,也有历经磨难而取得成功的人,例如张海迪。她在五岁时,因为摔了一跤,而去医院检查,查出得了“脊髓血管瘤”而被高位截肢,就这样,病魔一直折磨着她。可她并没有向疼痛屈服,更没有向困难低头。她一直坚持着,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自学了英语、法语、法语、世纪语,以及针灸。她成为了我国残联协会的主席,又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作家。她写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绝顶》分别获得了许多奖项。在她的身上,不正印证着“只有在痛苦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才能蜕变成功”吗? 从这篇故事中,我懂得了: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还不如去欣然接受,只要让自己变得强大之后,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

  • 10、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读后感1000字(3)篇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性和婚姻直接相关,而婚姻又关联着财富、劳动力、社会阶层等重要的人文因素,使得性本能也和许许多多和本能无关的因素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性秩序,不仅是婚姻秩序,还间接影响着着社会秩序。

    于是,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大前提下,唯恐性秩序的混乱,人人谈性色变。这个问题,在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表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农产品长周期回报的特点,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

    于是,过于重视,形成了禁忌、绝迹和缄默的特点。不仅不敢正面谈论,很默契的,同时采取了忽视的态度。

    弗洛伊德、马尔库塞、福柯三位大师提出的观点相互补充,让性学这一问题变得十分完善。随着文明的递进,我们的性态度,在表现上的确经历着从自由到压抑,在社会足够富足后,又开始解放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古往今在对性的讨论中体现的很明显。先秦时期,孔子可以说“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告子可说“食色,性也”,都是很坦然的态度。至朱熹,则说“存天理,灭人欲”,变成了忽视。

    而福柯的观点指出了其中的原因: 性压抑,看似是自上而下,来自于上层建筑,事实却是自下而上的、弥漫的,来自于各阶层的自我禁制,“一种普遍存在的 惩戒凝视,其目的是制造 驯服的身体。”

    这种直接原因,其实也是因为生产资料的限制,来自于各个个体对自身生存的担忧,而采取的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态度。

    李银河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能公开的研究这个禁忌了两千多年的问题,不得不说,十分让人钦佩。书中大量引用访谈,使人觉得阅读的是第一手资料,更增加的内容的真实性。读的时候,能看到其他人如何谈论这个平时不可谈论的隐私问题,让人眼界大开,读后,可大为降低性这个问题的神秘感。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由于对性禁忌态度,一开始,对李银河教授是带有某种偏见的,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性的印象,也改变了我对李银河教授的印象。毕竟,不管什么问题问题,敢于说出来,才能更好的面对,更好的处理。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最近李银河在微博上很火呀,好多网友自名银河护卫队捍卫李银河对社会的发声[偷笑]其实公众人物站出来真的需要勇气,尤其现在敏感得啥都要屏蔽的时代。

    这本书出版于09年,调查时期应该更早些,书中很多采访对象的生活环境的确和现在有点年代感,但我很惊讶,很多观点都是我这种年轻人认同的能接受的。看罢此书,我的想法主要有两点,关于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个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17

  • 2021-09-06

  • 2022-12-11

  • 2019-09-25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5-07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24

  • 2022-07-05

  • 2019-11-16

  • 2022-03-02

  • 2021-04-23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2-05-22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8-30

  • 2021-08-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9

女孩与性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女孩与性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女孩与性读后感、2024女孩与性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