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书虫读后感之第二 > 地图 > 书虫读后感之第二

书虫读后感之第二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第二性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你也许需要"第二性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第二性读后感(一)

@火猴

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女性成年后是否会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也正是因为很多父母抚养女儿只是为了让她结婚,并不鼓励甚至抑制她的个人发展。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女性成年后往往只会期待从Mr.Right那里获得财富和幸福,而不是独自尝试困难而不一定成功的成功。这种女性在原生家庭里把一切决策权交给父亲,结婚后把一切决策权交给丈夫,而自己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男性的附属品,她的价值永远只体现在生孩子做家务上。

几乎所有的宗教或者远古的神话传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性别歧视。《圣经》中先有亚当,后有夏娃;潘多拉打开魔盒使灾难来到人间。《古兰经》中更为严重:“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而在拉丁文学作品中,女性总是得到相应的尊重。古代女性根本没有地位可言,完全可以等同于生殖工具和女仆佣人。无论是东亚还是中欧,都是在一夫多妻制的前提下要求新婚的女性必须保持贞操。男性可以从事工作,而女性工作,甚至接受教育都被认为是有伤风化。更不用穆斯林国家一味的贬低女性价值,还要求女性必须佩戴面纱,在家族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出门,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弗雷泽说过;“男性创造神,女性崇拜神”。正是男性决定神话中最高地位的神是男性还是女性,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男性赋予的,就像叶卡捷琳娜的登基丝毫没有改变俄国女农奴的命运一样。不管她的地位有多高,实质上都是在依附男性。

现代的女性地位相对而言可能有所提高,但只要国际三八妇女节依然存在,就说明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说道现代女性,就要提到《小谎大事》里面的女主角之一S。在外人眼里,甚至是在S最好的朋友眼里,S拥有近乎完美的人生。她拥有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美貌和财富。一家四口居住在豪华的海景房里,结婚后S就放弃了律师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家庭主妇,丈夫每次从国外出差回来都会记得给她买昂贵的礼物。一切都看似很完美,但是S身上会隔三差五出现一些伤痕,这是她正在遭遇的家暴,可是她却像所有人隐瞒了真相。即使是在心理医生面前,S还在为丈夫的暴力行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试图把错归于她自己为丈夫开脱。她有想过离开丈夫,带着孩子离开,可是总是迟迟下不定决心。直到有一天,丈夫亲口对她说:“我早该杀了你”,S才醍醐灌顶决定要离开。S的经历跟现代很多女性很相似吧,起先自己有一份引以为傲的工作,不菲的工资足够让自己过得很好。可是最后为了婚姻,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家庭,最后却要面临家庭暴力,丈夫出轨的结局。

爱情里的两个人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方在经济上完全依赖另一方,那就没有平等可言了,经济不独立还谈什么人格独立。在爱情里根本就不应改出现“我养你”这句话,“我养你”无异于温水煮青蛙,看似不需要自己努力付出就可以坐享其成,其实你的志向,你的激情,你的才能正在被一点点荒废。借用波伏娃十五岁的时候写的一段话:“我只通过自己存在,也只为自己存在”。希望女性都能“自私”一点,多为自己考虑一点,毕竟生育只会束缚女性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男性。

最后,还是用伟大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原著里的一段话做结尾:女性应该独立的寻找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自己的梦想,这一切与父母、伴侣及其他任何人都无关。

第二性读后感(二)

活出自我

李天琦

对于女性来说,《第二性》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深入的了解女性,发现女性。本书章节太多,我在此次读书交流会上,就书中一个内容展开讨论。

作者波伏娃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育和抚养幼儿等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应该温柔优雅,而男孩就应该喜欢勇敢不流泪。现在看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男人强调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并当作女人优劣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女性气质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女性气质,这是一个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

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女性气质。在男人的世界中他们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伴侣,她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而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看到了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但男人认为,女人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排挤,打压女人,迫使她们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角色上去。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这种处境,然而,她们在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担。社会对于这部分女人的认同虽然在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任何人都拥有选择如何发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决定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假小子,可以选择做一个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去做贤妻良母。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限制。但过于追求与男性的一样与平等,会让女性受到另外一种压抑。记得有人说过,“女汉子”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我看来,有时自嘲又有何不可,我们虽然柔弱,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谁说女子不如男?

正如谢乐尔?桑德伯格说过的,“我认为我们世界上,半数国家和半数公司,会由女性所领导,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为女性,我们不应退缩,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来,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别被一些所谓的社会框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完)

根据李天琦老师在学校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上演讲编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第二性》之读后感1500字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使波伏娃获得世界声誉的代表作,一个最著名、也是最恰当的评语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还被誉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在这部最全面的展示波伏娃才华的巨著中,她以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学识、严肃的态度、大胆的笔触,在上卷中俯瞰了从原始社会到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西方妇女处境、地位和权利的演变和有关女性的种种神话,说明了女性并非是天生比男人低劣的第二性,以及女人如何变成了永恒的弱者,下卷中更以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提示了妇性从童年到老年的整个个体发展史的性格差异,现代女性所面临的艰难的人生抉择和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出她们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观、爱情观和家庭观。

1949年,《第二性》在法国出版时,在社会上引起两种极端的反应。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波伏娃在书中提出这个著名的观点,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硬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的震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教皇。梵蒂冈把它列为禁书,而女性主义者则奉为至宝。书在法国上架第一周就卖出2万本,完全超出了一本哲学著作的预期的销量,迄今,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英文版、俄文版、日文版与德文版的销量也以数百万计。

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它的理论框架。从生物学常识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从游牧民族的女人到母系社会、父权社会的女人,再到18世纪贵族社交圈,大革命后至她写作本书时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还有文学作品中男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在第二卷中,她描述女人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历验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到90年代,这部书传到我国的时候,时间已证明它是女性主义的奠基石。波伏娃首先从动物的性生活讲起,从蜜蜂和鱼讲到哺乳动物和人类,讲到男女先天性的差异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内分泌紊乱影响了交感神经系统,所以神经与肌肉的控制会失常,这种不稳定性与缺乏控制,构成了女人唯情论的基础。

如果这本书仅仅是讲女人的秘密的话,可能喜欢的人还会更多一些。然而这其中蕴涵着一条清晰逻辑,所有的论据都指向那个名副其实的书名。前面提到,生理性因素导致女人缺乏稳定性和控制力,以致她们对世界的把握能力比较有限。波伏娃后面便讲,这个所谓的生物学弱点是按照男性的价值观呈现的,如果不是男性想驾驭世界,那么把握能力的概念就毫无意义。就这样逐渐深入,波伏娃最终完成了她写作本书的任务发现女性为什么会成为弱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的本性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是怎样受影响的,人类是怎样对待人类女性的。

女人,为我们熟知而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她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底毁。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卑鄙。第二性--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读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堕胎、卖淫和两性的平等。很多时候,波伏娃采用了存在主义的立场,就是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探讨问题。她从女性内部分析女人的角色,有学者评价说是最没有遮掩、最无畏的描述。问题在于,她采纳了一种近似男人(而非她自己的性别)的态度看待女性这个角色。在自序中,波伏娃讲到一个例子,她很介意别人说她:你这么想是因为你是个女人。她自卫的方式是回击对方:我这么想是因为这是事实本身。然而她自己也提到,男性在这个世界上,既相当于阳性也相当于中性(比如人们通常用man来泛指一般人)。那么,所谓事实的标准正是由男性制定的。她的语调冷静,甚至显得有些苛刻,谈论女人的口吻,很多时候,看上去好像一个居高临下的男人。而真正的男人是不可能这样谈论女人的,这件事可以这么来解释,波伏娃把女性的地位比做黑人,那么在文明社会,除了黑人自己,没有哪个白人公然敢说他们坏话,那就是他人品有问题了。一场巨大的感情波折还有周围女性朋友所忍受的情感痛苦,成了她写作本书的初衷。

读《第二性》之有感1500字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的圣经。成为西方妇女的必读之书。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颖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女人,为我们熟知而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她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诋毁。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

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中,波伏娃以优美的文字论述了下列观点: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承担单调重复的生活,处在无知觉的实在性之中,这是她的义务。自然女人要重复,要永无创新地重新开始,要觉得时间仿佛是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她忙忙碌碌却永远没有做成什么,所以她认同于她既有的物。这种对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让她保持的那种依附性的结果,它也解释了她的吝啬和贪婪。她的生活没有目的:她的心全用于生育或料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物上面。这些物是动物生活与自由生存之间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关的价值是实用性,主妇就是生活在这种实用性的层面上,她没有奢望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对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例如这种情况我们在政治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观。人们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现得大胆、热情、无私和崇高呢?这些品质只有在自由人奋勇地穿过开放的未来、远远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现实时才可以出现。女人被关在厨房或闺房里,人们却对她的视野之狭窄表示惊讶。如同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本书要说明的是女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女性的。因此从宏观的角度,作者梳理了从古至今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作用及人们如何对待女性,同时又从微观的角度列举了女性从童年到少女时期、为人妻、为人母及最后老年时期女性所受的待遇、女性的处境。从这样两条思路作者要说明的是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女性一直是第二性,即使是在母权制社会中也是如此,女性的地位一直很卑微,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他者,而且不是主要的他者。同时,整个女性史其实也是男性史,是由男性来决定的。

总结起来,这本书揭示的是女性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被压迫性及女性在这压迫过程中如何作出一些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女性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确证,尽管女性没有正面地举行暴力的运动来反抗自己的第二性地位,但是她们通过一些软反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二性》读后感:女性的哲学巨作


历史上女性一直是被贬低,不那么具有“人”价值意义的存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这本《第二性》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性哲学,对于这本高难度的巨作,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一)

女性,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理智的审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准确地位与真实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妇女们有着自己专属的圣经的话,那么《第二性》毫无疑问获此殊荣。本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1929年,她获得法国哲学授课资格后,便开始在各大高校执教。1949年,本书在她呕心沥血的创作下问世,因其经典的概述,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蒙娜·德·波伏瓦在历史唯物主义论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女性命运变迁的原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作者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的言之凿凿的论述,从男性角度出发,描述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思想。

身为女性,我反倒不太中意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女人万能说。可能道德经背多了,从我个人看来,正如我国传统的阴阳思想一般,阴阳自有其各自运行的.规律。单独研究女性,观其兴,观其废,并不是要在历史深渊中为身为同胞的我们谋不平。只是在此中进程中,寻得女性的正确前进方向。  经过历史冗长的欺压,无论是东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男性能力永远是女性无法代替的。我们寻求自身所处阵营的蓬勃发展之时,更应懂得和谐之美。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早已被我们抛诸脑后,男女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定位却愈发清晰。万变不离其宗,女性作为母体,对下一代的孕育是无可避免的。这并不代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之前所说的定位愈发清晰亦是此理。多彩的现代,定位亦是多姿。  总结的来说,本书以时间顺序为基调,从哲学、生物、历史、神学等各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妇女们在各个社会时期的权利与地位。

以一论百,以百论一,在个性与共性中探讨女性的特性发展。因其涵盖面广,论述彻底到位,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为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虽然,我有限的能力与时间让我并没有将其精华逐一消化,但是,对于经典之作来说,我认为走马观花也是一种收获。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二)

花了12天终于看完波伏瓦的《第二性》,传说中的女权主义圣经。

圣经,今天下午之前的阅读体验都是不知所云,除了间或一两句话会是亮点之外看的百无聊赖,如果不是我看书只要内容不突破底线一定翻完的强迫症,早就弃了。四分之三内容措辞佶屈聱牙,理解费劲,阅读体验非常不好。整部书看作者严肃详细的从生物,历史,神话,宗教全方位各角度阐述女人依附于男人的根源由来,以及这种由来的荒谬性,感觉本身就有点荒谬穿越感。特别是作者一本正经长篇大论的以信徒的视角分析宗教神话的时候,对于我这个彻底的无神论简直是种煎熬,我特别翻过去看了看这本书的成书年份,1949年。

简直不能相信,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结束后的100年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欧美,从波伏瓦的视角看出去居然是这样一个状态?!女人是父亲丈夫的财产,女人不允许从事医生,律师等职业,虔诚的相信上帝耶稣的存在...... 好吧,我庆幸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身为女性我们都得感谢毛爷爷。

所幸全书结尾的两三章还不错,自恋的女人,恋爱的女人,独立的女人。有一些地方写的挺好玩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性。我们一直在选择,而选择终于造就了我们自己。能不能忘掉皮相的社会尊严,不要回头去看,不要衡量走过的路,忘掉自己,以严格的纪律,持久持续的努力,去争取获得扎实的技巧,像一个优秀的工匠一样上百次毁掉拿起不断探索,最后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看书作为一个爱好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时候甚至会到不务正业的程度,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怀疑这算不算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惜在这方面我一贯自控力都不太好。 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看书丰富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任何人都没办法超越时代的局限,《第二性》被奉为圣经,相信在她那个时代,六十多年前,一定是一部里程碑式优秀的作品, 在女权主义史上应该不亚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是现在看来很多内容其实已经过时了,知识也会过时,有些变化比我们感觉中快多了。作为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我比历史现实还要保守老旧,嗯,得多看看史书。

以及努力工作。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三)

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点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雄辩地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第四,作者说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有“共谋”的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唯有此,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展望前景,笔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男性需放手,女人要给力”!

《第二性》读后感作文550字_高三读后感


或许天生愚笨,我很少去关注别人,更少关注女孩。每次想要了解一个女孩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的过多之后,变得很累,倒不如不了解的好,我有自己想要的追求。它是除了女孩以外的生活,它是我所有的躲避站。

直到读到社会学里,性别差异造成的阶级差异,或者诸如此类的文化传统,我才愿意真正的去了解,什么是性别,什么是女孩。女性是生理上的差异,而女人却是又社会造就的。在读者波伏娃的第二性的时候,不过这是作为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意识的环境背景,或许并不能完全为我解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从生下来的无意识,到成长里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性别是通过,生理认识和社会认识来显示在每一个孩子眼前的巨大的轮廓。他的父母将是第一个为她不断灌输性别意识的老师。教导她的行为举止,我们的文化或许是一种生存手段,但也是一种压制,规定的意味便是否定。这是一个通过教育而达到的性别文化的灌输。还有一种是父母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状态,一个家庭里的权力结构,将是一个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作为她对认识社会的一种提前的预演,她通过观察比较来认识自己的生存地位和舞台形式。

女性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名词,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必然。第二性的写出有她的历史性,在如今社会现代化越来越公平的发展里,我们又该如何去重新认识。一切都在以后的慢慢认识吧。

《学生第二》读后感


《学生第二》读后感

--重视自己就是关爱学生

当初,因为自己刚当班主任,缺乏经验,心里不踏实,很想了解一些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于是去书城挑书,以求心里的一丝慰藉。因为书多,挑得我眼花缭乱,低头休息之际,《学生第二》印入眼帘,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是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吗?学生是主体啊!它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很想了解书的内容。于是,伸手挑出这本书,就这样我走进了这本书,虽然只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翻一翻,但李希贵校长对教育睿智的思考让我感叹,他对老师的理解让我感动,他的说话艺术让我惊叹,他渊博的学识让我折服。

这本书主要是从教育管理的方面来记录李校长的心得体会。共有9辑。第一辑是经营学校文化,第二辑打自己鲜明的旗帜,第三辑在校园里创造市场,第四辑让资源流向哪里,第五辑学会重点思考,第六辑在校园里创造市场,第七辑换汤不换药,第八辑做希望经销商,第九辑共同走过。

我就粗浅地来谈一下我读书后的几点感受。

一、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书中李校长举了几个案例来体现:学校里的图书管理员是一名老教师,在青年教师渐渐变多,对他又不了解,都当他是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被冷落了的时候,这位教师开始闷闷不乐,服务态度也开始不那么和蔼可亲了。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出了办法,找了最好的书法老师和最好的表字2024师傅,在教师节赠与写有三朝元老的字2024匾,让这位老教师心里充满温暖,重新变得和蔼可亲。杜威说:在人类多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任务的欲望最为强烈。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被得到重视。作为一名老师,在学校被重视了,老师才有动力竭尽所能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如果一名教师一直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却得不到学校任何一句肯定的话语,我想任何一位这样的教师在这种情形下都会被现实浇灭所有的教育热情。

虽然说,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但心理方面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我们不善表达罢了,学生希望被老师重视,其实,教师也同样希望被得到重视。教师重视自己了,教师自己才有热情进行一些日常教学。教师有了热情,孩子才会喜欢上教师的课堂,喜欢上学习。试想,如果一个不重视自己的教师,让他如何去重视学生?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何去爱别人。只要我们有了重视自己的心理,我们才会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我们的热情,或给予学生一个微笑,或轻抚学生的头,或给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或找学生简短地谈谈话。这些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活儿,但都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被重视了,学生有了这种心理,才更有激情去奋发学习。所以,教师重视自己了,也就是在重视学生,疼爱学生。

二、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李校长说,在他的学校有18个班级,平老师的教室最干净,地面几乎是白的。他就向平老师取经,平老师给他讲步骤,他听了觉得很简单:跟扫自己的家一样嘛,简单!后来他也照着做。经过一段时间后,李校长去比较两个班的地面,一个白的,另一个还是黑的。从这件事情联想到自己,我要学平老师学习的何止是怎么打扫那么简单,贵在向平老师学习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的精神。扫地,多么简单的一件事,但真要每天这样认认真真地打扫,这就难了。我对我自己的坚持力不敢恭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我经常干的事情,虽然说这种事情做起来比较简单,但越简单的事要把他做出色就越难。其实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教师很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很多老教师在学校教了几十年的书,带过那么多的学生,对于 教育事业却一直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认认真真教一年书很简单,就像我们新教师,刚走上讲台,新鲜、热情,认认真真教几十年书才叫不简单。

三、从哪里寻找教育的力量。

在读师范时,一直认为就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走上讲台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别。面对后进生,当你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不理解的时候,让人沮丧;面对个性张扬的学生,又显得手足无措。对此,许多老师茫茫然进而愤愤然。我觉得唯有充实自己--多看书,可以是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教育书籍,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看的散文,小说等等,让自己从书中去寻找力量,从而客观冷静地去面对事实,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处事。

四、学生第二。

老师都是为学生着想,什么都一手抓,特别是班主任,什么都要去管,抓到最后自己么痛苦,学生也越来越漠然。长年累月,学生成了出气筒。所以学生第二有道理,为了可持续发展把学生放第二,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发展。

学生第二读后感


学生第二读后感(一)

读完《学生第二》这本书后,李希贵校长给我留下的印象。

书中收录的很多教育随笔都与他任校长期间的经历有关。虽然他是站在一个校长的角度来写的,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却深深触动了我这个工作在一线教师的心灵。

每个学校中总有一些老教师、老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一种感受不到自己重要的情绪总是笼罩着他们的心灵,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的生活使他们没有办法对工作热情,也没有办法对别人和蔼可亲。李希贵校长积极想办法,借教师节,开展了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为主题的活动,请全市最好的书法家给30年教龄的老师赠字2020;重视每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评选教职工代表中的优秀提案;让收发室的退休教师代表学校向到访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情况每一个举措都用心良苦,都指向着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管理思想。

作为一名班主任,总感觉班里缺了一股凝聚力,总有一些学生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班级常规扣分,与己无关;地上有废纸,懒得去捡

读罢《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一文,我似乎找到了缘由,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在老师的一次次唠叨,一遍遍重复中形成的,而是在活动中、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如果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个体,委以每一个人重要的岗位,给其具体的职责,我想他才会找到主人的感觉,整个班级才会凝成一股劲。我似乎看见了黎明前的曙光。

学生第二,从一个校长嘴里说出这句话,好像有悖常理,甚至不可思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利益应该摆在第一位才对呀。读完《学生第二》,你一定会改变想法的,在校长眼中,教师才是首位的占有者。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可是,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如果教师带着满肚子的怨气、怒火走进课堂,学生一个个噤若寒蝉,哪有幸福可言?如果教师带着学校施加的压力而非出于自身的热爱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怎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热情?

所以,在李校长眼里,教师第一。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独到新颖的观点,如《无中生有》《学会终点思考》《差一点儿与多一点儿》。厚积而薄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间断地读书、思考,让李校长能跳出教育看教育问题。

《学生第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读。


学生第二读后感(二)

刚拜读过李希贵大师的学生第一,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为什么又提出学生第二呢?若学生第二,那谁第一,难道是教师?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的书名,激起我的好奇,于是我迫不及待的一直读下去,越看越感动,感动于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动于他的学校管理模式,感动于教师可以这样对待。

作为一个学校的经营者他是成功的,不寻常的。在这本书中他大篇幅引证企业管理经验,这位教育管理专家,善于借助他山之石,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本书简直就是学校管理企业化、市场化的讲座,我看到了一连串的知名的企业:麦当劳、摩托罗拉、伊顿公学、也看到了崇拜的人名: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高尔等等,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企业运营成功事例,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成功借鉴,我们所受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们做的希望经销商管理下的在学校里四处转悠找活干的维修工人,能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学校等待就医的校医等。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

对待教师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方法,他深知只有让教师有了幸福感,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中去,学生第一才能更好的实施。李希贵老师谈到,要真正落实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他说: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李希贵老师举例说: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位老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的身上。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同时,才能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由此看来,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绝不是哗众取宠。并且对教师的关注,不光是物质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于是就有了功勋教师、我最戴的老师、孺子牛等各奖项的评选,年满30岁青年的牌匾,庆婚和庆寿活动,免费的生日午餐,教职工子女的春节礼品等等,关心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古人云教学相长,学校教育的最终方向是促进人的合谐发展,校长树立了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自然就拥有了学生第一的心态,制度强调了教师第一的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转化成动力自然就能带来学生第一的效果

对于学生李希贵老师要求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他们学校曾经开展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甚至有一年,他们开发出近200个奖项。事实证明尺子越多,好学生也越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我们往往只看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各种长处,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如果能够找出他们的亮点,我想对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第二》是李希贵多年实践的结晶,他告诉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教师,教师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如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学生第二读后感(三)

这几天,难得清静。上午就拿出《学生第二》,又翻看了一天。第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在热闹氛围下读。这次是安静下来再慢慢欣赏,得到的,收获得,果然不同。第一次读,只觉得这本书是写给校长们的。对于我而言,虽然也有启发,却始终无法获取作者的理念精髓。这次安静下来,才让我有机会走进李希贵老师的文字2020和心灵,让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领略了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执着。

打自己的鲜明旗帜、张扬教学个性、学会终点思考,李希贵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剥掉种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难得的是,他在共同走过中,为读者列出了给他影响最大的几本书。这些书中有我喜欢的,也有我还不曾看过的。让我感悟到了他的豁达与细腻。

一位整天垂头丧气、焦头烂额的老师怎么能教出一群健康活泼的孩子呢?学生第二,相信每一位教师看到这本书都会为他的题目而感动,会为书中的文字2020而鼓掌。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是我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以来读到的第一本李希贵老师写的书,却被文章所表现出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打动。被李希贵老师的人格所折服,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进行主题学习的信心。

《学生第二》读后感叹


《学生第二》读后感叹

当今社会好象有点黄世仁怕杨白劳,意思是说讨债人怕还债人;老师怕学生。这使一个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三年多的我,不说老将,老兵吧!头有点晕。读了李希贵著的《学生第二》后神又有点清爽。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传统的教学常识一定要守住。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盯住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的角色,说不定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

学校以教师第一,这个传统的教学常识一定要守住。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热爱自己的学校,关爱自己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想一想我们有些学校,更多地给教师是压力。不错,压力就是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另一句话,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

教师也,《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我说:教师是教学生做人、做事,围绕做人、做事如何教给学生知识。什么课改、培训、进修等等,都要围绕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知识转。这个传统的常识一定要守住。一万年不会变。我们教师不用怕学生,只要我们凭良心教学生做人、做事。做人,做最好的我!做事,做尽力的事!

雷雨第二幕读后感


雷雨第二幕读后感(一)

《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了。

《雷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开始时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难当,随后,空气的气氛渐趋紧张,时不时伴随电闪雷鸣,随后,大雨骤至,雷电轰鸣,整个宇宙都发怒了。再看蘩漪那充满愤怒与压抑,最终走向变-态极端的感情,周萍那极度悔恨、惧怕与希望并存,罪恶感与歉然同在的感情,鲁侍萍那饱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运残忍玩弄的内心,哪一样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写照。对制度的批判,对罪恶的揭露,对人物的同情与无奈,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都化作了两个字2020:雷雨。

虽然四幕长剧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天,但我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还不止。一天之内,人物的感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节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实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蘩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蘩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蘩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蘩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这惨剧是偶然的,(.org)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必定造成这悲惨的结局。

《雷雨》,这样一幕人生的大悲剧,这样一场命运对人的残忍作弄。在一天内,曹禺让三人死去,两人发疯,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作者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而尾声那么痛苦而又浪漫的艺术画面,就像一曲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虽然不同的声部各有其独特旋律,而在总体上却能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一部《雷雨》,牵扯了多少恩恩怨怨,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而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第二幕读后感(二)

《雷雨》的题目并非多么吸引读者,的确这一题目也许仅是用于点明了时间,可令我吃惊的是,仅仅在这24小时之内,作者构思了如此精致,耐人寻味的作品,仅是以时间为题作者曹禺创造了这部白话佳作,作者文学功底之深厚,剧情之丰富,复杂,人物矛盾之尖锐之类是无法估计出的。在这部作品面前,我感到了自己如此渺小,而只能将自己化身为作者的一位崇拜者,去细读它!

出身于旧军官家庭的作者,专制,鸦片的烟雾并没有吞噬作者,而使他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无限压抑情绪的爆发,并淋漓地挥洒出这部《雷雨》,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也许帮助他塑造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昏了心可魅惑的女人,痛悔这罪行却又不自知地犯下巨大罪孽的公子哥,这些看作复杂的关系,在作者笔下如此条条有理,细细地酝酿,不觉间将事件推向了高潮。如伪善,贪图和金钱,不惜间接残害生命,假装对鲁侍萍有情有义,却又说鲁侍萍终究是找来了,可以说,任何亲情,在周朴园这里都成了他玩弄的对象,来丰富他虚伪,做作的内心世界,如此反衬除了旧社会,专制下,人性的畸形,丑陋,黑暗,无法见人。同样的,作者也塑造了最独特的人物繁漪,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里窒息变成了乖戾,在这样环境下,她有了一颗强悍的心,尽情展现她的辛辣尖锐和魅惑。同时她雷雨般的性格也推动剧情的发展,层层叠叠,逐渐登上了高潮一幕,在旧社会下,女人心中的黑暗被淋漓地展现出来。

《雷雨》对旧社会毫无保留地披露,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代代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不可小视的作用!首先,戏剧即为冲突,《雷雨》的冲突及叠在其中的特色中起承转合到极致。《雷雨》的戏剧中的冲突时具有夏日的雷雨特点,开始是郁闷燥热,乌云密集,继而有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丝不动,静极了,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未来得及思忖,当头。响起了一声炸雷,电闪雷鸣。达到这种效果也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的危险关系!

几十年来,《雷雨》比一代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但不失华彩,这与它复杂的人物关系,独特的背景,等因素有关,同时,对这样一部文学佳作,它还具有了不可估量的诗意!作者用词优美,独到,而又贴切,许多段落则是被别人反复吟诵,得益于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许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的舞台提示,为人物塑造更加球极致,每当分析,使人物形象深深印于读者脑中,汇总而后开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学生第二读后感集锦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学生第二读后感集锦,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生第二读后感(篇1)

大国泱泱,普天之下,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是你攀登高峰的勇气,然而,航天梦自然是中国梦。

张厚英老爷爷,今年已八十高龄,赫赫有名,今天他亲临现场,为我们六年级科普航天知识。张厚英老爷爷,一双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和蔼中又不是威严,不是风度,让人望而不可及。

张爷爷,在报告时,告诉我们,今天方舟一号,就要飞上太空,给天宫二号加油,这真是祖国的骄傲张爷爷还说了,在20_年时,中国的航空舰要上天。

张爷爷还提出了一大长串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我还知道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为什么要接三次呢?是因为那是在训练,我还知道了航天员必备的八个条件,我有两项不合适,那就是体重,我体重35公斤,但航天员,必须最少是55公斤,还有一项,就是不可以有疤。因为有疤的话,在航天中,有可能会造成疤开裂,还知道了宇航员在平日里的练习,和在飞行时,血会往脑子里涌。

张爷爷还告诉我们,有一些地上的种子到太空后,有的会变的巨大,会变异,但不是所有的都如此,有的也会相反。

张爷爷,今天的一番演讲,虽然我不能当航天员,不过,我为我在中国骄傲,我自豪,我明白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张大之后,我们即将是祖国的栋梁,祖国靠我们来建造,航天需要你我他。

中国梦,航天梦。

学生第二读后感(篇2)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航天员哥哥姐姐们给我们在太空上进行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等,真是太有趣了!

我就给大家讲讲液桥演示实验和水油分离实验吧!先说液桥演示实验,航天员哥哥姐姐准备了两块塑料板,再分别在两块塑料板上滴了两滴大水珠,然后慢慢将它们靠近,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块塑料板连接起来,接着轻轻拉开一点儿距离,看起来就像一座桥似的。再说水油分离实验,在地面上的同学们也做了这个实验。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所以水在油下面,油会浮在水上,它们是分离的。结果在太空上的航天员哥哥姐姐们做出来的实验却完全不同,水和油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可真是太神奇了!

对太空的好奇已经变成了浓浓的兴趣,我一定要认真学习,用我的知识和热情来探索科学,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生第二读后感(篇3)

我最近看了一本名叫《广东第二课堂》的书,里面有十多个版块,如天天爱朗读文、王海逍遥游、故事连连看我最爱看的是今年第七、八期中的《盗贼和小羊羔》。

内容讲的是一个盗贼太二了,因为没钱,所以在原卷中踹了只小羊羔,想杀了来吃,因为看到他可怜兮兮的样子,便把他带到了一个村庄,拿它换些面包吃。盗贼看着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决定不换了,便把她送回羊圈。

其实,每个人心都是善良的,有的时候善恶只在一念间,我们要心怀善意,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我以前发生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给同学借了本书看,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了,就想偷偷藏起来,第二天我就给他说我把他的书放不知哪去了,他直接大哭起来,我顿时感觉心就像被什么压住似的。我安慰说:你别哭了,我回家再找一找,明天还给你。晚上我回到家拿出书,第三天回到学校我就把书还给了她,心顿时感到轻松多了。

阅读这个文章,让我得知善良是美好的通道,我们要坚信善良。

学生第二读后感(篇4)

这几天,难得清静。上午就拿出《学生第二》,又翻看了一天。第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在热闹氛围下读。这次是安静下来再慢慢欣赏,得到的,收获得,果然不同。第一次读,只觉得这本书是写给校长们的。对于我而言,虽然也有启发,却始终无法获取作者的理念精髓。这次安静下来,才让我有机会走进李希贵老师的文字和心灵,让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领略了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执着。

打自己的鲜明旗帜、张扬教学个性、学会终点思考,李希贵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剥掉种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难得的是,他在共同走过中,为读者列出了给他影响最大的几本书。这些书中有我喜欢的,也有我还不曾看过的。让我感悟到了他的豁达与细腻。

一位整天垂头丧气、焦头烂额的老师怎么能教出一群健康活泼的孩子呢?学生第二,相信每一位教师看到这本书都会为他的题目而感动,会为书中的文字而鼓掌。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是我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以来读到的第一本李希贵老师写的书,却被文章所表现出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打动。被李希贵老师的人格所折服,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进行主题学习的信心。

学生第二读后感(篇5)

读完《学生第二》这本书后,李希贵校长给我留下的印象。

书中收录的很多教育随笔都与他任校长期间的经历有关。虽然他是站在一个校长的角度来写的,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却深深触动了我这个工作在一线教师的心灵。

每个学校中总有一些老教师、老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一种感受不到自己重要的情绪总是笼罩着他们的心灵,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的生活使他们没有办法对工作热情,也没有办法对别人和蔼可亲。李希贵校长积极想办法,借教师节,开展了尊重默默无闻的劳动为主题的活动,请全市最好的书法家给30年教龄的老师赠字;重视每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评选教职工代表中的优秀提案;让收发室的退休教师代表学校向到访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情况每一个举措都用心良苦,都指向着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管理思想。

作为一名班主任,总感觉班里缺了一股凝聚力,总有一些学生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班级常规扣分,与己无关;地上有废纸,懒得去捡

读罢《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一文,我似乎找到了缘由,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在老师的一次次唠叨,一遍遍重复中形成的,而是在活动中、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如果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个体,委以每一个人重要的岗位,给其具体的职责,我想他才会找到主人的感觉,整个班级才会凝成一股劲。我似乎看见了黎明前的曙光。

学生第二,从一个校长嘴里说出这句话,好像有悖常理,甚至不可思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利益应该摆在第一位才对呀。读完《学生第二》,你一定会改变想法的,在校长眼中,教师才是首位的占有者。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可是,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如果教师带着满肚子的怨气、怒火走进课堂,学生一个个噤若寒蝉,哪有幸福可言?如果教师带着学校施加的压力而非出于自身的热爱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怎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热情?

所以,在李校长眼里,教师第一。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独到新颖的观点,如《无中生有》《学会终点思考》《差一点儿与多一点儿》。厚积而薄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间断地读书、思考,让李校长能跳出教育看教育问题。

《学生第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读。

学生第二读后感(篇6)

刚拜读过李希贵大师的学生第一,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为什么又提出学生第二呢?若学生第二,那谁第一,难道是教师?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的书名,激起我的好奇,于是我迫不及待的一直读下去,越看越感动,感动于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动于他的学校管理模式,感动于教师可以这样对待。

作为一个学校的经营者他是成功的,不寻常的。在这本书中他大篇幅引证企业管理经验,这位教育管理专家,善于借助他山之石,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本书简直就是学校管理企业化、市场化的讲座,我看到了一连串的知名的企业:麦当劳、摩托罗拉、伊顿公学、也看到了崇拜的人名: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高尔等等,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企业运营成功事例,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成功借鉴,我们所受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们做的希望经销商管理下的在学校里四处转悠找活干的维修工人,能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学校等待就医的校医等。这就是一个校长管理学校的智慧与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

对待教师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方法,他深知只有让教师有了幸福感,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中去,学生第一才能更好的实施。李希贵老师谈到,要真正落实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他说: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李希贵老师举例说: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位老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的身上。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同时,才能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由此看来,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绝不是哗众取宠。并且对教师的关注,不光是物质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于是就有了功勋教师、我最戴的老师、孺子牛等各奖项的评选,年满30岁青年的牌匾,庆婚和庆寿活动,免费的生日午餐,教职工子女的春节礼品等等,关心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古人云教学相长,学校教育的最终方向是促进人的合谐发展,校长树立了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自然就拥有了学生第一的心态,制度强调了教师第一的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转化成动力自然就能带来学生第一的效果

对于学生李希贵老师要求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他们学校曾经开展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甚至有一年,他们开发出近200个奖项。事实证明尺子越多,好学生也越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我们往往只看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各种长处,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如果能够找出他们的亮点,我想对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第二》是李希贵多年实践的结晶,他告诉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教师,教师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如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喜欢《第二性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书虫读后感之第二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