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 > 地图 >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2024目送的如果读后感范文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相关栏目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热门栏目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推荐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

(共 1598 篇)

  • 1、 如果爱影评

    如果爱影评(一)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部电影,而他或她也许是当中的主角……”一段略带温情的经典台词拉开了电影《如果爱》的序幕。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是一部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影片,整个片子对故事的叙述形式类似倒金字塔式,情节处理非常巧妙,用不带丝毫斧凿痕迹的影调描绘了一场凄美,动人的爱情画面。

    时间,似一杯滚烫的白开水;欲望,似一粒劣性的毒药丸。当两者一结合,便意味着:爱,是可以被遗忘的;恨也就因此沉淀。

    影片对时空观的表现有种独特的现代性。成功地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画面不时地在十年前后来回切换,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原来爱可以这样!所穿插的歌曲也在间接的对人物的情感经历做必要的补充。戏中戏是对该片最好的诠释。

    片中女主人公孙纳,在一开始是一个靠吃别人吃剩的饭过日子的穷丫头,天真而又浪漫,似乎对外面所有的东西都无比好奇,内心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她与林见东的关系就像两条原本注定相交的平行线。孙纳在吃完林见东吃剩的面后,便偷偷的跟在林见东后面,“可以借你地洗个澡吗?"一场戏剧化的见面及对白,从此萌生了两人青涩,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一起吃火锅,一起在雪地里行走奔跑,一起畅谈理想……

    一幅幅甜美温馨的画面定格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见时深深的回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我拥有你……”这样一首歌,曾经是梦想当歌星的老孙(孙纳)最爱唱的,唱出了她的心声,也唱出了一种结局,从而也奠定了影片凄美,扣人心弦的基调。

    影片中的人物具有典型重叠化的特点。孙纳即戏中戏的小雨,林见东即张扬。他们似乎都是被人为地分裂化的个体。十年后的孙纳几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然释怀地笑,取而代之的是虚伪的逃避与决绝,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让自己不再想到过去。”同样,十年后的林见东也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傻笑”得可爱,爱得天真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孙纳的怨恨与对自己的痛罚。因为被抛弃,因为被无情的遗忘。十年的时间,他们的确都变了,变得连他们自己都很难找到原来的影子。一个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个为自己的爱拼搏,执着的他们也都成功了。然而,当再次相见时,谁又能掩饰住深藏在内心的无奈和痛楚呢?难道过去的一切真的都消散了?当爱已成往事,恨!便习以为常了。“我恨你,我恨你……”“跟我走,跟我走……”这是林见东在电脑上反复敲击的文字,此时此刻,他的心犹如滴血般地痛,因为爱得浓,所以恨得深。十年里,林见东几乎每晚

  • 2、 如果宅读后感

    如果宅读后感(一)

    最近在看网络小说《如果宅》。这是一部关于魔兽的自传体小说。有些黑帮、有些无厘头、有些18x、非常搞笑。经常半夜看着看着然后狂笑,把睡在旁边的宝宝吵醒

    看着这个小说,听着他们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的往事。在有师父带的那段时光,做任务跑地图总是喜欢跟随。因为我是治疗qs,所以每次师父翘辫子后都会被狠狠地教育一通。副本里总是迷路,然后坐着等师父来领我进门。看见师父被怪打死了,忘记了复活,先拿着锤子去给师父报仇,然后发现自己回到天使姐姐身边报道。沙塔斯骗人商人那里被骗了100g(但是身上总共100多g)买了个跳舞娃娃,被师父当做笑话四处流传,不过后来师父说只有这个娃娃还有点用处,其他的更是骗人货。虽然师父凶狠无比、毒蝎心肠,但是偶尔还是会无奈地满足我小小的要求。比如站在各种奇怪的地方摆出各种姿势让我拍照片。总之,有娘的孩子是个宝儿啊。所以,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个恨得让我牙痒痒的师父的。没有你就没有玩魔兽的我!师父,您一路走好!

    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自立了门户(或者说被师父抛弃了),但我仍然坚信是因为我已经够独挡一面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让师父忍无可忍了。但我仍然怀念那段懵懂的、有娘的日子。现在的我虽然还是经常迷路,但总能自己找到办法回到家。虽然仍然导致团灭,但已经脸皮够厚,一直混到被t出团的那一秒不放弃。虽然平时带孩子上游戏升级下副本的时间很少,但还是能自己找到存在的意义。即使经常孤独地一个人面对魔兽的世界,但坚信自己只要坚持,总有一天能看到联盟和部落大团结的一天(拜托,别痴人说梦了)

    好吧,自言自语了这么久,大家估计都看不下去了。但如果能让你也想起一些最初玩魔兽的那个傻傻的自己,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嗯嗯,这篇口水文章或许应该发到往事如烟的板块中,因为往事总是如烟一样,越飘越远,越来越淡了

    如果宅读后感(二)

    经朋友推荐,看完了《如果宅》,其实我目前本来对非爱情类小说都无兴趣,只是因为玩过这个游戏,再加上朋友说作品写的很幽默。

    总体来说,我并不喜欢这部小说,主要是四个主角比较另类故事一开始,本书的四个主角就废了一个人的腿。虽然说被废的那个人比较贱,但是废了一条腿就太过分了。另外说一下,四个主角中有一个是类似大混混的角色,另有一个哥们身上经常带着一把刀,随时打算与人pk说到文字2020上的幽默,也不觉得太幽默。

    以前玩这个游戏玩过半年多,刚开始玩还是07年

  • 3、 我的如皋何时有味?——汪涵《有味》读后感

    很羡慕汪涵有靖港这个地方可以安放灵魂。让他可以开门即是闹市,关门即是深山。我环顾自己的如皋,仿佛没有那种美感的节奏,这里只有学生和教书匠每天会在同一个时间起床,叫醒并不愿那么早就开始啼叫的鸟儿们。

    我遇不到有木匠会在同一个时间摆开自己的工具,打开他的窗户;闻不到安静的豆腐作坊里,开磨的豆香蔓延哪一条水泥新街;也很少看见一大团墨由浓而淡,无边地蔓延,丝丝缕缕流淌于水中;更听不到在安静的雨天会有油纸伞吧嗒吧嗒任水滴轻弹。

    如皋越来越像一座空城,这里除了喧腾的超市和堵车的窄路,便是挂着琴棋书画招牌的培训门店,除了价格不菲的蟹包早餐店香气扑鼻,便是打过鸡血的学校门房外步履匆匆。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百年以上的老屋,没有青苔满布的老街,没有粗糙遒劲的老树。甚至没有名至而归的学子。

    如皋的家长常常拿来津津乐道的,是这座小城的教育。因为如皋连一所三流生源的中学都可以考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本科率。如果学校是一座工厂,不得不说这年复一年的高效益是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皋学子以学成离家,扎根异地为荣,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安静的手艺人,主动留在家乡,为古老的如皋小城积淀一份醇静和韵味。

    而一座小城的韵味和底色是一条修缮过的东大街装不出来的,也不能依靠坚硬的权柄冷不丁脑门儿一热的策划和干预。如皋不会因为曾经有过李渔、冒辟疆这样的文人就会永远气自华,如皋也不会因为拥有美好的传说,便拥有美好的以后。

    数十年,一批又一批最优秀的人儿从如皋离开,除了逢年过节和叶落归根,再也不回来。小城的血脉一点点在稀释,小城的灵魂何去?小城的光阴何往?

    至今,路边的新枝上,刚安好家的鸟儿,也不得不早起。沸沸扬扬的晨读,除了叫醒了鸟儿,也读落了月,读醒了太阳。

    羡慕虞逸夫教给汪涵的那句话中的境界: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什么羡慕?因为我的如皋静不下来。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不会轻易去羡慕。可是一座城却因为羡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一座空城,空城里的我,如何去成熟?

    这本靖港的《有味》,读来全是羡慕。最可惜,它没有让我的心灵静谧下来,或许只有如皋的《有味》可以安放我的灵魂。

  • 4、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读后感

    【篇一:如果麦子没有考验读后感】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讲了一位农夫祈祷了五十多年,希望上帝给他一年没有大风雨、烈日、虫害、冰雪、地震、干旱的时间,让他好好种庄稼。在他的请求下,上帝同意了。而到了收获的时候,麦穗里竟然没有一粒麦子。

    想结果的麦子必须经受考验,烈日是必须的,虫害是必须的,所有自然灾害都是必须的;人也要经受考验,挫折是必须的,困难是必须的,磨难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的事例完全可以告诉我们: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同学们,只有努力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

    【篇二:如果麦子没有考验读后感】

    望着窗外阴晴不定的天空,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仔细的阅读了林清玄先生写的《如果麦子没有考验》这篇文章,久久的沉思着。

    农夫总是那样盼望着风和日丽,无灾无害,好让自己辛勤种植的麦子在秋天了有一个好收成。可是一年又一年,他的希望都落空了。终于有一天,上帝在他五十年来的起到中让他如愿以偿了。但是,在他度日如年的等待中,庄稼竟颗粒无收!上帝对他说,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时必要的,烈日石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任何考验,那只会是一个空壳罢了。

    麦子如果没有考验,只是空壳,那、人呢?事实告诉了我们:假如人没有考验,他的内心只会慢慢空虚,逐渐抽离,那、不是空壳又是什么呢?人人都有一条路要走,那便是生活。天气的冷暖变化,注定了他的思想;路上的坎坷,注定了他的成长;走过的曲折磨难,注定了他的选择方式。正因为有了这些在所难免的考验,才注定他留下什么样的脚印,唤起心灵深处的灵魂。不知何时,脑海里闪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哪些美丽的成功背后,又面对着怎样的努力与辛酸

    若有一天,考验找到了我们,不要去埋怨,不要去后悔,更不要去怨恨。应为

  • 5、 如果我为犬——《如果我为马》读后感1000字

    我读完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如果我为马》这篇深有道理的文章后,我想自己是一条犬的话,会怎么做呢?我知道最自由又剽悍是野狗,如果我是野狗的话,除了自由,而且会做一些羞耻的行为偷人家的牲畜,发疯乱咬人类等等,可是我认为这些行为是它们的天性,因为它们身上有狼的一点血统,错不在于它们的身上,而错在于它们身上有狼的野性。不过它们很幸运的是不受人类的约束和侮辱,反而在自然中自由地做着自己的爱好。如果我为犬,我愿为一只家犬。

    有一次我看了电视上有一条令人感动的新闻:晚上有一位年轻的女人,携着一条温驯的小白狗在公园里散步,突然遭到歹徒持刀刺杀女人的手臂上,被小白狗看见了,又见到自己的主人受伤了,就转变成凶恶恶地向高大的歹徒的脸上狠狠地一咬,歹徒的脸大面积出了可怕的白骨,肉已没有,歹徒又忍痛地刺伤小白狗的胸膛,小白狗已死在女人的怀里,路人见了,就抓住了想逃跑的歹徒,女人抱着已死去的小白狗泣不成声......我看了后,这只家犬十分忠诚又深爱着自己的主人,如果我是那条家犬就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的意义了。

    不过我如果是家犬的话,不希望主人像家马的主人那样给自己修毛,烫毛,染毛,穿着华丽的衣服,甚至穿上紧紧又难受的四只鞋子等等这些,我会感到自己人生受到这种耻辱而伤心,我真想大叫:要主人给我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不像要那些侮辱狗的天性的装饰!求求你了,懂我心的主人!想大叫也是狗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能一辈子困在人类的羁绊圈子中。

    不想做家犬,可以做引人为荣的警犬。如果我是警犬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说不出的骄傲,我可以一辈子与战士经历千山万水地来到灾难之区,凭着我警犬的嗅觉,可以就出许多埋在碎块下的灾民,还会受到灾民和战友的感激和夸奖。不过我不会骄傲地摇着尾巴,除了救人,还能当巡逻犬,陪伴着战友到国家边疆巡逻,当战友累了,我会乖乖地用自己的毛身依靠着战友的身旁,让战友抱我平静地入睡;当战友受伤了,我会用自己的舌头舔了舔战友的伤口,可以缓减战友的痛苦等等,这些可以让我在战友眼里永远是一条忠实又亲切如友的巡逻犬。

    我甚至能当一条名副其实又精明的缉毒犬,跟着民警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寻找吸毒犯或贩毒犯人,我相信犯人逃不过我的嗅觉,我用侦探般的鼻子细致地闻着面善心不善的人的身体和背包,就能分辨他是民警要抓的人吗?我在这样做,能大量地帮民警捕捉了许多狡猾的吸毒或贩毒人,你看,我是民警的小能手,有了先天的机智和敏感,为老百

  • 6、 如果这是宋史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因为疫情影响而足不出户。正当我盘算着如何打发假期的时间时,爸爸却替我选好了一本精妙绝伦、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如果这是宋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宋朝真实的一面:太祖赵匡胤虽是篡位得天下,但其发家是靠开疆扩土,一统中原而来。宋王朝始于武功,却不重视武功,重视文臣,却因文臣灭国。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分割的五代十国,让汉族人再次统一,汉文化历经三百年的演变,变了多少味道?各色人等,各种丑态,各种奸佞,各种唯利是图,各种损人利己,各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层出不穷,忠孝之士不是没有,只是力量太弱了,往往被抨击地面目全非。

    两宋三百年,留给后世的印象是“弱宋”,他的弱不是因为武将,而是因为文臣本身的因素,自缚手脚,各种机会摆在面前都抓不住。更有奸臣小人视国家利益为儿戏,满足自己的利益。两宋的皇帝也是,为什么就不强势一点呢?如能有明朝皇帝百分之一的毒辣都不至于如此。

    可转念一想,正是在这样昏暗的大环境里,才诞生了那么多不可一世、千古留名的宋代大豪杰——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那个“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晏殊;那个写《醉翁亭记》《生查子》的欧阳修;那个七八岁砸缸,后来又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那个文能写词,武能对抗金国的辛弃疾......

    我看这本书的快乐就在这里,能看到了好多语文课本里熟悉的人名。而且因为从小就熟读他们的诗词,熟悉他们的事迹,就好像认识他们一般。

    宋朝的灭亡,给中国的影响不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中华大地整体的沦陷,文化的沦陷,虽然元朝保留了汉文化,但汉文化的风骨,“宁教身死,不教名灭”的气节随着崖山陆秀夫携帝跳海,十万将士跳海追随,文天祥从容赴死被挤搾将尽。

    汉文化中丑陋的那一面显现出来,汉人的价值观已经被扭曲了。再也找不到温和而不失武功,强悍却不失风雅的汉唐之风。汉文化从宋朝变得畸形,再也没有矫正过来。

  • 7、 《目送》读后感:品目送,论人生

    《目送》读后感:品目送,论人生

    樊品樟

    在短暂的人生中,有许多人会走进我们的生命,他们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但是总有一天,我们将与他们说再见,目送着他们远去,却又无法挽回。

    《目送》写了作者目送父亲、母亲与其他人的离去,每一次离别都是伤感的,但是作者却依然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自暴自弃。

    突然想起了一部叫千与千寻的电影。电影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龙应台不也是这样的吗?在她的人生中,曾有不止一次的与他人分别,其实不仅是她,所有人都是这样。有些人,不能接受与自己亲人分别的痛苦,整天沉浸在伤心地情绪当中无法自拔,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人,在分别后坦然,乐观地去面对生活,好像从未经历过这些事。我觉得,在分别时,人们都会有不舍之情,有人甚至会落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别时的留恋之情渐渐地被冲淡了。

    书中有一句特别令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我们迟早都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流露着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在我们小时候,整天围在他们身边,那时候,父母就是天。可是在长大后,我们渐渐地不依赖父母,对父母的依恋随着时间的变化减少了。作者的儿子有时会嫌作者出去会让他尴尬,作者内心的酸楚之情,也许只有当我们长大后才能体会到吧。

    人生十分短暂,却又十分美好,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生,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 8、 《目送》读后感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000字

    说老实话,没怎么看懂。所以,光写读后感的开头就用了良久。

    刚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龙应台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她总是说了这个说那个?为什么书一开头说的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和后文一点关系都没有?《目送》这个独一无二的书名又是什么意思?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探索这个奇特的书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岁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没错,那么第一章是写对妈妈,对儿子,对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东西,特定的事情,会在特定的时间,让特定的人来完成,而那些人,有时,是一群,有时,仅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独一无二的人,事,才会有独一无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不知不觉,想起了小时候,上小学时,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读初中的那段时光,路途中的风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儿也有了细微的变化,甚至,辞去了旧面容,迎来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岁月,心中五味杂尘

    有些路,有些岁月的路,永远不变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说,有些杂。从香港到老挝,从词语到诗歌,从保姆到朋友,无所不谈,应有尽有。

    像是面对面的,龙应台就坐在我身边,一杯咖啡,一盘糕点,就坐在那儿,看世界,我们聊怎么煮粥,我们聊那些医学常识,聊聊旅行时的见闻,再聊聊二战时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觉,第二章,就这么读完了。

    沙中的印,风中的音,光中的影,几人能够一一捕捉?

    有许多人忙,但是,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昙花、菊花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设想一下,如果小沈阳的眼睛一闭不睁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你是否会觉得,很有道理?

    每一个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时像茶花,香气扑鼻,含苞待放,渐渐,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昙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别人看到最美丽之处,短暂,无闻;好似浓烈,好似平淡,时间从咖啡的热气中流逝,从斑驳的树叶间像阳光般流逝,不知不觉,皱纹像小鱼游到了脸上。不知不觉,变成了灵魂,变成了人们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们,那些手中捧着菊花的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但嘴上说的总比做着容易,最终,还是会晚晚睡不着,顿顿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苦苦追寻,心中的宁静,才会让自己,像茶花一样芳香,昙花一样清亮,菊花一样蓬勃。

    目送自己的儿子去远方发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远方生活;同时,又让自己的母亲无奈地目送自己去远方,等待

  • 9、 《 目送》读后感
    《 目送》读后感 陈秋雯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大概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书中写了父亲的牵挂,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朋友兄弟的牵挂。其中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远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长。第二部分,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为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缘分将一个个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让鱼儿亲吻大海,让鸟儿拥抱天空。可是既然有相遇,也就避免不了别离。我们始终无法阻止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独自成长的命运,有些路最终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却又不敢伸张的人。” 子女离开家时是欢快的,因为他们对未来世界有着憧憬与期待,然而他们的父母却是难过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要离开家的时候,父母心里满是对孩子的不舍、牵挂和担忧,时光最终将父母和孩子隔成两岸。作为子女,不应该让父母和自己渐行渐远;作为父母,也应该给孩子自己体会人生百态。 身为子女的我们,总是在顾着自己飞,总是顾不上回头看看爸妈目送我们的深切眼神,总是来不及停下脚步等等他们。在我们的忽视中,他们的腰身不再那么挺拔,他们的鬓角早已生出白发,他们的手边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种药......而我们好像已经对被爱与接受习以为常。这本书也体现了关爱与孝顺,父母是我们这辈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无论我们变成什么样子也不会放弃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感恩父母,他们用青春养育了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在父母劳累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帮母亲洗碗、扫地、叠衣服。与父母多说说知心话,多
  • 10、 一生目送,目送一生_《目送》读后感5篇

    一生目送,目送一生_《目送》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

    题记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性散文,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化作刻骨铭心的痛。

    也许这部书正应了书中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不同的年龄对这句话(正如这本书),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生命中常常会有朋友的离去,亲人的离去,顾名思义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之席,总不会有永恒的相聚,而我们,活在当下,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光的流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它会带走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那是因为我们不断在成长,当我们正感叹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在改变。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往往会经过仔细思考,来写下这些阅读中的心得,理解中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容易变得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都是自己的主宰,目送自己的时光归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看见人生道路上行人蹒跚也好,平整顺利也好,回望自己的脚步,会不会有所彷徨已走了那么长?

    人生的道路中,我们怀揣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看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成就背后,也许还有必不可少的奋斗过程;他们华丽的外表下,也许还有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只有从人生中理解他人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番成就,总是无用的羡慕欣赏,对自己是毫无帮助和意义的。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知道他们的成就,但却不知道他们孤独的人生。

    目送一生每个人都会随岁月的流逝而老去,也许没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满足吧?人性都是贪婪的,尤其在可贵的生命面前,他们往往叹息自己的财富不够,权利不大,但在这时光中,我们丢失的最珍贵的是什么?难道你愿意拥有永恒的生命?人生是旅程,一个旅伴在不断变化的旅程。可以想象当你孤独的行走于人生,周围的景色变了,亲人离去,人生又有何意义?j.k罗琳在书中曾说:死亡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是一次冒险。对于生命来说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7-02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22-01-0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1-07-17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4-29

  • 2022-04-16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5-1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09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
目送的如果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目送的如果读后感,2024目送的如果读后感,教您怎么写目送的如果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