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目送乱离读后感 > 地图 > 目送乱离读后感,2024目送乱离读后感范文
目送乱离读后感相关栏目
目送乱离读后感热门栏目
目送乱离读后感推荐
目送乱离读后感

(共 3700 篇)

  • 1、 《目送》读后感:纵使情深留不住,奈何目送徒伤悲

    《目送》一文由龙应台所著,主要记录了作者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作为家长的欣喜、无奈,文章末尾是最打动人心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目送》读后感:纵使情深留不住,奈何目送徒伤悲。

    在我的记忆里,所谓的读书是读课本以外的书,也就是看课外书,才叫读书。如果这样细算开来的话,上大学之前,我读的书,少之又少,简直屈指可数。因此,我非常珍惜看书的机会,也特别享受看书的过程,感觉看书是一件令人特别幸福的事情,很惬意的事情。读书,不仅多识了草木之名,而且还可以上溯古今,下及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因而,我看书总要有一种自己所谓的仪式感。

    每次看书,我都要洗洗手,静一静心。其次,我最喜欢在雨天里看书,白天,不开灯,靠近窗子的位置,坐在床上,倚靠着墙,再放上一个背靠,把书放在膝盖上,双手捧着,一页一页地翻着。整个世界,除了淅沥淅沥的雨声、翻书的声音,窗外不时传来的丝丝凉意,就只剩下脑海里波涛汹涌、起起伏伏的无声画面:仿佛整个世界都跟我一起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仿佛自己拥有了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感觉内心很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欣喜,很幸福。

    然而,雨天不会天天有;工作之后,这样惬意的闲暇时间更少了。有时候,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泡一杯清茶,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把思绪沉浸在书中;有时候,在静静的夜晚伴着柔和的灯光翻看喜欢的书,心情也一如夜色一样宁静平和:这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惬意,一种无边的幸福。

    可是,今年,漫长的暑假里,时间很充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很抗拒阅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因为我很久之前就看过龙应台写的一篇同名散文,我被其中的那段话完全的hold住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

    龙应台的单篇散文《目送》的结尾中的三个字不必追与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结尾顾曼桢对初恋情人沈世均说的那四个字回不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回味不已,感伤不已。、

    也许是个人年龄的原因,也可能是送完第一届高三之后,学生离开了,办公室散了,可能即将面临要换校区的缘故,面临的离别太多,我整个人陷进了一个充满离伤的

  • 2、 《 目送》读后感
    《 目送》读后感 陈秋雯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大概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书中写了父亲的牵挂,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朋友兄弟的牵挂。其中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远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长。第二部分,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为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缘分将一个个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让鱼儿亲吻大海,让鸟儿拥抱天空。可是既然有相遇,也就避免不了别离。我们始终无法阻止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独自成长的命运,有些路最终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却又不敢伸张的人。” 子女离开家时是欢快的,因为他们对未来世界有着憧憬与期待,然而他们的父母却是难过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要离开家的时候,父母心里满是对孩子的不舍、牵挂和担忧,时光最终将父母和孩子隔成两岸。作为子女,不应该让父母和自己渐行渐远;作为父母,也应该给孩子自己体会人生百态。 身为子女的我们,总是在顾着自己飞,总是顾不上回头看看爸妈目送我们的深切眼神,总是来不及停下脚步等等他们。在我们的忽视中,他们的腰身不再那么挺拔,他们的鬓角早已生出白发,他们的手边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种药......而我们好像已经对被爱与接受习以为常。这本书也体现了关爱与孝顺,父母是我们这辈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无论我们变成什么样子也不会放弃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感恩父母,他们用青春养育了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在父母劳累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帮母亲洗碗、扫地、叠衣服。与父母多说说知心话,多
  • 3、 《目送》读后感 7篇
    《目送》读后感 黄畅宇 《目送》是龙应台的著作,在我看来,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人生怎么不是在亲人的一次次目送中度过的?曾经的我单纯、天真、可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要她和我玩玩具,要她给我讲百听不厌的小故事,我十分依赖她。 后来,我与家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堵钢铁造的墙,母亲无法进入我的内心,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我的爱。 父亲说:“我要去出差。”第二天,母亲推开那许久没有打开的房门:“老爸要去出差了哦!”我低着头,快要趴到桌上,一声不吭。“他要出去了,快出来说声再见啊!”她又冲我叫道。我终于抬头,用反感的眼神望着她:“走就走嘛,又不是不回来。”话音刚落,他就匆匆走了。没等我说再见,只留下一阵沉重的关门声。回过神来,屋里显得寂静而冷漠。 我走在成长的路上,却与父母“渐行渐远”。然而作者对她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那么有耐心,无数次对她的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你记得吗?”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痴呆的父亲在聚餐时不顾形象把饺子塞进口袋里,说:“我儿子最爱吃饺子。”这让我深思,难道只有在父母到这种境地我们才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们吗?如果某天父母头发苍白,认不出我们了,那又是多么深刻的伤痛? 这本《目送》告诉我应该把握现在。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亲对我“渐行渐远”的伤感。为了明天不是遗憾,我决定去理解这份亲情,更加珍惜它,爱护它…… 推荐理由: 小作者从《目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表达要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我想,龙应台女士写《目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 2 《目送》读后感 李静仪 有一只蜥蜴,它爬过山川河流,在一个孩子的面前掠过。它的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记录着人生的笔记。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出了一个发生在“我”、妈妈、父亲和“我”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妈妈。她年轻时曾是一个泼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放纵的,无拘无束的。她曾在自己的女儿面前放上一盒丰胸的药丸,也曾在暮暮垂老时手捧一只花哨的高跟鞋,不愿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着“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亲和两个儿子,必然会像
  • 4、 目送读后感:感爱与珍惜

    目送读后感:感爱与珍惜

    最近几天,我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目送》令我甚有感触,我感到了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

    作者讲述了四个目送的情景,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两个:一个是我目送儿子去机场;另一个是我目送父亲被送进火葬场。

    在文中,龙应台期待华安的一个回头,而在生活中,我的母亲也在期待我能考出好的成绩,可是一次都没有,反而让她感到的是失望和无奈。这和龙应台的期许何其相似。

    我的母亲期待着我有出息,她不断给我加压,也不断给我鼓励,而我却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反而变得十分懒惰,碌碌无为。她为我付出很多,我却一次也没有好好地回报。

    读完《目送》一书,我更明白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一种能化沧海为桑田的大爱,即使只是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都是她对孩子爱的表现。而我们常常误读她的爱。

    有一段时间,我就没有读懂母爱。那时我沉迷电脑,母亲却限制游戏时间。还记得有一次我因想玩游戏而大发脾气,甚至对她不理不睬,令她十分伤心,当时我被游戏所迷惑,以至于失去了理智。我无法理解母亲,认为她太过于约束我,周围的人不是都在玩电脑吗?她这是让我失去了平常人应有的自由!我被电脑游戏牢牢抓住,但我的母亲牢牢地抓住了我,让我脱离了那魔爪,走向了正常的生活。她对我的关爱比山高,比海深,而我对她的回报却是几乎为零。

    读完《目送》,想起这些我至今仍是后悔。

    母亲目送孩子令我难以忘怀,书中的另一个目送因其悲惨让我锥心,龙应台没有明写她当时的感受,但我相信,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圈肯定是红着的。

    那是一个暮沉沉的夜晚,雨哗哗地下,仿佛是上天在向你诉苦。龙应台亲眼望着自己亲爱的父亲被送入火葬场,那是多么沉重的回忆!

    龙应台想借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在离别时才想起亲人的好,因为那时为时已晚。因此,从现在起,每一分每一秒,请珍惜父母亲人对你的爱。

    《目送》最令我感动的便是这爱与珍惜,家人对你的爱你至今无法报答,因此,请珍惜他们,别到老时才想到他们的好!

  • 5、 目送读后感:人生不过一场目送

    目送读后感:人生不过一场目送

    林自洁

    风靡大陆的一本书《目送》,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让无数人读了怦然心动的句子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读了这句话,我就想起了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走出家门,第一次独自坐飞机。去机场的路上,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而妈妈一直在耳边唠叨:到了那里要照顾好自己,注意添衣,注意保暖,要保护好自己,有什么状况要及时打电话,路上要小心,记得跟着阿姨,比赛不重要,身体是首位,要加油啊诸如此类的关心,连平时不太多说话的爸爸也开了金口。

    我一度觉得父母太啰嗦,不就是出去参加个比赛吗,有必要这么担心?况且我也是一个大人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你们的担心好像显得太多余了。

    过安检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焦虑的眼神。走来走去,迫切地想看到我。踮起脚,左右摇晃着,像一只笨拙的大熊。我高声呼喊着回去吧!别担心我,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妈妈也回应我:注意安全!他们的眼神一直追随着我,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的大门。

    透过那个模糊的窗,我看到他们还站在那里,若有所思。接着我就接到了来自他们的电话,重复着先前的叮嘱。我只是嗯嗯地应着。脑子里还在想着某个电视剧,就匆匆把电话挂了。

    长大后的我,逐渐懂得了父母对我的爱。

    特别是听了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我才开始反思自己。口中轻轻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他们的人生好像一直在目送我们。期间,头发白了,眼睛看不见了,皱纹多了

    人生不过一场目送。

  • 6、 《目送》读后感:品目送,论人生

    《目送》读后感:品目送,论人生

    樊品樟

    在短暂的人生中,有许多人会走进我们的生命,他们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但是总有一天,我们将与他们说再见,目送着他们远去,却又无法挽回。

    《目送》写了作者目送父亲、母亲与其他人的离去,每一次离别都是伤感的,但是作者却依然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自暴自弃。

    突然想起了一部叫千与千寻的电影。电影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龙应台不也是这样的吗?在她的人生中,曾有不止一次的与他人分别,其实不仅是她,所有人都是这样。有些人,不能接受与自己亲人分别的痛苦,整天沉浸在伤心地情绪当中无法自拔,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人,在分别后坦然,乐观地去面对生活,好像从未经历过这些事。我觉得,在分别时,人们都会有不舍之情,有人甚至会落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别时的留恋之情渐渐地被冲淡了。

    书中有一句特别令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我们迟早都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流露着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在我们小时候,整天围在他们身边,那时候,父母就是天。可是在长大后,我们渐渐地不依赖父母,对父母的依恋随着时间的变化减少了。作者的儿子有时会嫌作者出去会让他尴尬,作者内心的酸楚之情,也许只有当我们长大后才能体会到吧。

    人生十分短暂,却又十分美好,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生,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 7、 目送读后感10篇

    目送读后感10篇

    读《目送》有感:送别,放下(1)

    预备1班凌一

    世上最令人觉得悲哀的事,若要排个名次,那么送别肯定能位居前三名。无论是送亲人还是送朋友;送得远还是送得近;暂时送走还是永远再见,多少都是令人悲哀、叹息甚至掉泪的。我们送走一个人后,回来的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失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可能是任何东西,也可能什么都没回来。

    我也经历过送别。送别我的爷爷、太爷爷(他们再也没有回来),送别我的幼儿园、小学(我还可以进去,但再也不能回去了)。我也被送别过:上学、出门(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反正,不论是送别还是被送,滋味都不好受。

    记得我第一天来到这儿时,背着书包、提着大包小包迈进校门的那一刻,心中突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害怕、有向往、有不舍。但我没有回头,也强忍住没去想像站在门口的妈妈此刻是什么心情,我不敢。在长一百多米的大道上,我独自一个人匆匆走着,沉重的包裹使我停下好几次,但我一直没回头,是的,我至今也不敢。夜,静悄悄的,只听见我的脚步声,平坦的砖路上只见由两侧昏黄的路灯照出的投影,随着我的步伐慢慢地移动、拉长、消失

    每周,这样的一幕都会上演,我还是忍不住想到:为什么以往妈妈天天送我去上学、上课,我也常常送她上班、出差,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不舍和难过的感觉呢?她想必也很不舍吧,看着那个以前天天被自己牵着、护着的人儿的背景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拐弯处,心里怎么踏实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只要是经历过目送或被目送的人,心里都有底现在我们能感知到这种情绪。送别会令我们难过,但这是成熟的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儿放下。

    其实,目送别人渐行渐远,就是一种放下。他会用默默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无论是谁都会有不舍的时候,但是放下一个人,让他走,自己只是目送他离去,也必须学会。只要我们领悟了目送的真谛,就会发现:送别,真的很美。

    读《目送》有感:与背影渐行渐远(2)

    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但自从她第一次当上母亲,便开始了她的人生课,并以书的形式体现的人生三书更令一代代人震撼。

    其中,《目送》这本的收尾尤其令我感受深切。

    本书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写尽了人间的生死离别。书的第一章更是令我感慨万千。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读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父母不可能永远在你身边,最痛苦的离别,也是每个人必须承受的,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更

  • 8、 目送读后感大全

    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2024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为你提供读后感范本两篇。)

    篇一: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2024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2024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篇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犀利,用锋茫毕露的文字2024,呼吁国人为保护环境而努力,为社会腐败而愤怒。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

  • 9、 目送读后感九篇

    目送读后感:篇一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目送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

  • 10、 目送雨儿读后感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23-01-01

  • 2021-09-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3-06-08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目送乱离读后感
目送乱离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目送乱离读后感,2024目送乱离读后感,教您怎么写目送乱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