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马太效应读后感 > 地图 > 马太效应读后感,2024马太效应读后感
马太效应读后感相关栏目
马太效应读后感热门栏目
马太效应读后感推荐
马太效应读后感

(共 9175 篇)

  • 1、 西武的《马太效应》读后感

    西武的《马太效应》读后感

    翻开西武编著的《马太效应》这本书,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富人和他三个仆人的故事,而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正是由此故事归纳出了“马太效应”。他认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当我再三品味这个故事、品味“马太效应”之后,竟从中感受到了一番别样滋味。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不行动,就永远也不会“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因此也绝不会有后来的“积累优势”,更遑论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只有行动才是一切价值的真正证明,只有行动才会使“马太效应”成为现实。那么,到底怎样“行动”才能把我们送达成功的彼岸呢?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个性化的、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这就需要与自己“沟通”,即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想要什么,25岁前想要什么,30岁前想要什么,35岁前想要什么------当想明白这一切后,就可以确立自己行动的目标,它应该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它的作用是,保证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指向性,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保持清醒。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还要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完成这个目标的条件,即是否拥有足以完成既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作者西武在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比别人更专业,就会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取得发展机会,从而使优势不断扩大。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进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今的世界是个万花筒,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成绩”。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即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为成功夯实基础。 当我们具备了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后,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行动”。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空想都是没有用的:无论多么优秀的天赋,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使其成为现实。而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样的例证我们俯拾即是:司马迁的《史记》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不辞辛劳几易其稿的结晶;袁隆平
  • 2、 《贫与富——马太效应》读书笔记

    最近发现常逛图书馆的新书架子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总有意料之外的发现。丹尼尔里格尼所著的此书虽然并没有给出我想要的问题的完美答案,但是却也让我有了额外的启发。

    马太效应一词,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k.莫顿发明,指的是先机取得的优势往往带来更多的好处,而劣势则招致更糟的境况。典出于《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十二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效应常常作用于经济领域而被人们所熟知,也就是常言道的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然而这一规律涉及的领域却不仅仅包括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个体等等。总之,可以说有不平等出现的地方马太效应就有可能发挥作用。

    不过,这一定律似乎有着它适用的范围和情况,表现为它并不总是正确的。有些时候富人也会变穷,穷人也会变富,这是无可否认的。

    那么,研究的重点就变成了以下的几个问题。第一,马太效应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时候不会出现?第二,马太效应是如万有引力般的自然法则吗?第三,马太效应能否为人力所控制?它到底是只能被坦然接受还是可以通过人为改变的呢?第四,因为不平等总会不断产生的,与其关注不平等的根源为何,倒不如研究一开始的极小不平等是如何能够不受干预地自我扩张、自我蔓延,从而形成正向反馈的。

    说实话,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全部给出答案,不过话说回来也对,如果有真正的解决之道,现如今马太效应就不会肆无忌惮地在全球发挥作用了。丹尼尔里格尼通过阐述许多科学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的马太效应的案例,缓缓地向我们道出许多新的概念,比如相对马太效应与绝对马太效应、机遇结构等等。

    对于上述列出的几个重点研究问题,我尝试将作者的观点总结如下。

    马太效应是确实存在的,实证的,这点毋容置疑。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马太效应是自然法则,其本质是一种正反馈结构,就好像不断坍塌的行星,就像麦克风和音箱相互作用发出刺耳的噪音,这种正反馈的结构在自然界中是确实存在的,虽然负反馈更常见。负反馈追求稳态,正反馈趋于崩溃。虽然正反馈的结果必定是崩溃,然而,只要其正反馈结构得以留存,偶然随机出现的躁动就又会使其重新自我毁灭的道路,至死不休。

    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马太效应具备这种正反馈的结构呢?作者认为列举了两个方面。

    第一,自我实现预言。比如某知名科研机构因其知名度较高而获得更多的资助,然后做出更多的

  • 3、 《马太·亨利传》读后感

    《马太亨利传》读后感

    文/施以

    读完马太亨利传,给我很大帮助。

    马太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他的父母虔诚爱主,父亲有学识,而且敬虔。

    他的父亲因着信仰和许多爱主的仆人,受到了很大的压制。但在这样的压制中,显出神的仆人坚忍的美德。

    在马太高烧不退,病情恶化时,他的父亲依然强忍悲痛,离家去一个偏远地方讲道,并说;流泪不可拦阻撒种,他的父亲爱神超过爱家人,因着这样的信心,当他回家时,马太也很快康复。

    马太在读书时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魄力和敏锐,而且一生如此,他三岁能清楚阅读圣经,并有自己的见解,勤勉地学习,常独自在室内。读书时,他是公认的脾气最温和,最谦恭有礼,认真敬虔,乐于助人。

    和他相比,我浪费了很多时间。

    马太的两位妻子及妻子的家人也都是敬虔爱主。

    当他的家安顿下来。他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它井然有序。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烦恼或疾病使他感到疲惫时,他却能一直慎重思考离世这件大事,他说,我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的无比的。

    刚失去一个妻子,两个孩子,他丝毫没有抱怨和牢骚,他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得到了很多来自上帝的怜悯,上帝使我谦卑,大大帮助了我,虽然很多人已被接走了,但我仍在活人之地,可我为上帝所做的事,何其少,我强烈渴望将要显明的荣耀。

    无论是从小的时候,马太热爱读书,敬畏神,谦卑待人,还是步入婚姻当中,他对婚姻的选择。他的殷勤服侍

    他生命中许多的品质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神所重用的仆人,的确有许多与众人不同之处。

  • 4、 《Facebook效应》读后感

    《facebook效应》书中表明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开发facebook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认识的人保持联系——你的朋友、熟人、同学或同事,尽管很多人使用的目的不是这个。facebook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开放、透明和直接的网站,或者说,它意欲成为这样的网站。

    在facebook效应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它正在改变世界,我们不能把这种改变简单地看做互联网行业的一次技术变革。facebook改变的是人们最为基本的交流方式,甚至它已改变了社会的基础架构。

    初衷永远无法决定以后的走向。我个人认为facebook虽然流行,但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我和我真正的好朋友们其实还保留着原始的联系感情方式,短信电话。微信红起来之后,甚至会几个好朋友开个群聊不亦乐乎。

    我个人不玩facebook玩类似的——人人网。的确,我加了好几百个好友,也有好几千的来访数,可是我似乎从不在上面与之联系闲聊维系感情,只是发布状态和照片,更多是自己生活的记录,让自己能随时往回翻一翻回忆。可笑的是,有人热烈地参与sns却又愤怒地喊着隐私隐私,这是我实在不能理解的。曾经参加过一个社团,我是pr,有一个搜集所有成员的微博地址和人人地址在群内发布通讯录的任务,本来很简单,可是却有个成员不愿配合,质疑我说为什么要给,这是他的隐私,应该要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我当时的感觉非常诧异,你都开了人人账号开了微博账号,无论你是否设置了权限你放上去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是互联网,这就是sns,何为隐私?这是我困惑的。

    facebook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用户必须以真实身份注册,在发出的邀请得到对方确认后才能与之联络并分享一切——它将是你现实中人际关系图的网络映射。我们在上面分享第一时间听到的新闻和八卦,分享自己的心情、新买的东西或照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布消息。在这个庞大的交互生态里,你参与进来,那么facebook就会开始扫描你的个人档案,要记得,你是自愿的。

    不得不说,我个人是很佩服马克这个人,我认为他其实相比乔布斯更具有冒险精神。马克在facebook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未曾被商业化的社会洗脑,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追求自己长期的梦想。他曾放弃过无数次的短期回报,他没有卖掉公司,没有贪婪的做广告,没有出卖用户的信息。

  • 5、 破窗效应读后感

    破窗效应读后感(一)

    今天给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其中讲了一个补充内容破窗效应,感触良多。在这里也和大家一起重温一下破窗效应吧。

    美国心理学詹巴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过了一个礼拜后,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车子保持完好;而破损的那辆车则被偷走了。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这辆车仅仅几个小时就不见了。对此 ,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 , 又没有及时修复 , 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 , 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 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 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破窗效应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例子,但如果社会能够建立有效的机制,预防破窗的出现,使人们不敢破窗、不能破窗和不想破窗,破窗出现时能及时修窗,而只要社会公民人人能把修窗也养成自己的习惯,那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清洁干净、使人心旷神怡的公园罗!

    破窗效应读后感(二)

    破窗效应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次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一位学者找来两量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把它们放置在中等阶级社区和杂乱街区,他把停在中等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了个洞。结果这量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却仍旧完好无损。而把这辆车也打一个洞,结果仅过几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得出破窗理论。

    一位企业老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的现象:当一栋房子的窗户玻璃出现第一块破损后,如不及时修补,很快,其他玻璃会接二连三的遭到破坏,如果及时修补,其他玻璃极少在被破坏。其实,破窗效应在日常生活之中广泛存在,学校也不例外,干净的校园如果有了第一片废纸,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快会更多垃圾出现;雪白的墙壁有了一个脚印,如不及时清楚,就会有更多脚印显出;学习中,如果有一天未按时完成作业,哪怕只是留下一条小尾巴,如不及时切除,往后的小尾巴就会越长越多,学习成绩就会慢慢下降!

    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如果在洁净的地面上丢下第一个垃圾,会很犹豫,而在肮脏的地面上丢垃圾会心安理得!

    公众的麻木不仁,坏的行为就会滋生、繁衍。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 6、 神蒙效应读后感

    【篇一:神蒙效应读后感】

    有一只特别棒的红颊獴,在圆通山动物园里被管理人员称为神獴。从前年开始,动物园为了创收,建立了一个角斗场,来让红颊獴表扬斗蛇。在獴这个物种中,只有后加盟才具有咬杀眼镜蛇的本领。但能在斗蛇过程中斗出艺术品味效果来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神獴一开始知识傻乎乎了地趴着,蛇要咬它的时候,它才突然逃走。场场演出它都表演得不同凡响。可是有一天,神獴却被蛇给咬死了。对于这件事,大家都议论纷纷。

    普通的红颊獴,在毒蛇面前都是集中注意力,高度紧张的,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躲开蛇的攻击。要知道,红颊獴虽然是各种蛇的天敌,但它们如果不小心也是会被蛇的毒牙毒死的!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后。我们获得奖状,考得好成绩时不要骄傲。考得不好或做错什么事时都不要气馁。这次做不好不代表下次也做不好,我们的目光应该是向前看的,而不是原地打转!

    【篇二:神蒙效应读后感】

    獴是一种小型的哺乳类动物,别看他们这么小,可是却是剧毒的眼镜蛇的天敌,虽然他们都没有抗毒的身体,可是个个都是捕蛇高手哦!在昆明的圆通山动物园,就有一只号称神蒙的斗蛇高手。这只獴在斗蛇的时候,既不像那些反应迟缓的獴一样傻头傻脑的,也不像那些强壮的獴一样一下就把蛇杀死。而是像在表演一样逗弄着那一条条剧毒的蛇

    忽然一天,传来一个坏消息:那只神獴在捕斗中为了能够增加表演性,于是装傻,结果被蛇一口咬死了!工作人员们争着强调客观理由。然而作者直接说出原因:这只獴死于过度膨胀的虚荣心。它一次次成功巧斗蛇受到人们称赞,虚荣心一定较强;它被喻为神獴,斗蛇时一再打破常规。那些装傻斗蛇、活吃蛇肉的动作,正常的獴在野外捕蛇本不需要这些动作,然而这只獴为了获得主人的喝彩和众人的掌声于是动用了越来越惊险的动作与姿势。最终被蛇咬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如果过度的骄傲自满,必将走上失败的道路,相反,如果一个人十分谦虚,那就会成功。但是做人也不能太过谦虚,有时候太过谦虚也会走上那条骄傲的道路

    【篇三:神蒙效应读后感作文】

    爸爸在生活中提醒我最频繁的一句话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我听了一直懵懵懂懂。直到我读了《神獴效应》这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后,才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

    所谓的獴,是一种身体较小的猛兽,它有一种奇妙的技能,不到几分钟就能猎杀一条长达两米的眼镜蛇!昆明南通山动物园里就有这么一只四爪发达的红颊獴。它被称为神獴,因为它的斗蛇技术实在精湛

  • 7、 神獴效应读后感

    神獴效应读后感(一)

    这个元旦,我读了沈石溪《牧羊神豹》中的一篇《神獴效应》让我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讲了在圆通山动物园曾经有一项叫獴斗眼镜蛇的表演,其中,有一只红颊獴表演得格外出色,次次演出成功,因而有了神獴的美称,它给动物园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收入,得到了许多人的宠爱,甚至还有人为它创作了一尊雕像。而这只红颊獴因虚荣心的膨胀,想得到更多的鲜花、掌声、人们的称赞,在一次演出时太掉以轻心,结果被眼镜蛇咬伤,中毒身亡。

    读到这里,我为这只神獴的死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深思与疑问:所谓的神獴效应到底是指什么效应呢?

    我们不难想象,神獴的确有着高超的斗蛇技艺,理应得到更高的荣誉。但是,称赞的背后也有阴暗面久而久之神獴被这些称赞冲昏了头脑,虚荣心的膨胀使它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只要被眼镜蛇咬上一口便会命丧黄泉的残酷事实。沉浸在虚荣的蜜罐子里,最终会将成为其招来杀生之祸的根本原因。我豁然开朗:神獴效应就是指那些过度自信,盲目虚荣的人的下场啊!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被自大、虚荣所苦害的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期魏国庞涓:因为太高估自己能力而在马陵道上遭万箭射死;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因为自己一方有五六十万大军而轻视了四处征战以致师老兵疲的项羽,结果被项羽以五六万骑兵击破,自己落荒而逃,险些被擒拿;东汉末年董卓,自以为掌握汉朝大权可以高枕无忧,所以放开手脚,展露暴虐残忍的本性,结果被王允以美人计杀死。

    也许,我们将来会有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别忘记: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看清自己的能力,别让虚荣吞噬掉你的前程!

    神獴效应读后感(二)

    爸爸在生活中提醒我最频繁的一句话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我听了一直懵懵懂懂。直到我读了《神獴效应》这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后,才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

    所谓的獴,是一种身体较小的猛兽,它有一种奇妙的技能,不到几分钟就能猎杀一条长达两米的眼镜蛇!昆明南通山动物园里就有这么一只四爪发达的红颊獴。它被称为神獴,因为它的斗蛇技术实在精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个星期它都要在剧场中表演一次斗眼镜蛇。它既不笨拙,又不萎缩;既不莽撞,也不行动缓慢。它像一位真正的演员一样斗蛇!先在玻璃罩中装傻,等蛇噬咬过来时,它突然敏捷一跳,让蛇扑个空。然后它继续与蛇周旋,直到把蛇累得气喘吁吁,双眼发红,它仍精神百倍。它甚至演出活吃蛇肉的绝技,趁蛇不注意从其尾部撕下一条肉来,

  • 8、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常晓丽

    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也就是说在孩子对我们提出“过分”的要求时,我们可以通过先让他完成一项我们希望他完成的任务来满足他的“过分”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预先的目的了。反过来,孩子如果可以完成我们规定的任务,我们就必须给予其适当的奖励,这样当我们再向孩子提出我们想要孩子完成的任务时,他才有动力去耐心做,这就牵涉到拿什么当奖励的问题,这个奖励对孩子吸引力越大,孩子在完成你规定的任务时就会越有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喜好心知

  • 9、 《小群效应》读后感_1000字

    《小群效应》读后感10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徐志斌老师的这本《小群效应》。作为一个小白来说,谈不上评价,但是我可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我能感受到作者倾注于其中的庞大心血。徐老师所收集的数据之大让我感觉惊讶,为了支持和推导一个论点出来,他可以从江河一般汹涌的数据流中遴选出如沙金般闪烁又渺小的案例去阐释现象背后的运转机智。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徐老师文末也提及到,“尊重书稿,写书的人也会被尊重。”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徐老师这种切实求真、竭力推导的写作态度,实在是值得我尊重不已。

    然后,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了。徐老师主要是通过详实的案例进行分析推导当下社区形成、发展的内在原因、驱动力量以及运转机制。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徐老师提到的“三近一反”(兴趣相近、地域相近、年龄相近以及身份相反(这个“一反”很复杂,我这个表述不是很准确)),“六大驱动”(关系驱动、地域驱动、利益驱动、荣誉驱动、事件驱动、兴趣驱动)。这两个概念几乎贯穿了整本书的脉络,或者说整本书的内容就是为了将这两点解释清楚,也未可知。不过,我觉得作者推导出的这些机制,可以给我们在活动运营、生活消费中巨大启发,不论是想要影响他人,还是减少影响保持自己的立场,都是可以了解的。至于具体内容,还得请读者们继续阅读了。

    接下来,我还感受到读这类书用软件可真不错。比如说,我用微信读书读完了《小群效应》,而这本书中也举了不少关于微信读书的案例,真是一边阅读,一边考察反思,对于理解大有益处。同时,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与大家共读,我能看到所有人对于某段话的理解,甚至还能看到作者徐志斌老师来解答疑惑,这对于小白来说,不能太好了!加强理解之余,还收获了许多厉害的人,跟随他们的足迹,慢慢变优秀。

    最后呢,前面一通彩虹屁之后,还是得提出一些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感觉很多东西太散了(这点作者自己也提了),那些划分方式都被割裂在各章节里,导致很难连贯。我在想徐老师不是有一个公众号吗?或许可以做一张思维导图出来,可以帮助读者串联知识点,将将前后顺接起来,算是一个“赋能”——为读者创造一个极尽适宜阅读的环境。另外,我也想吐槽微信读书(当然,也不清楚是不是我这边更新的问题),为啥不能增添笔记关键词搜索功能,好多时候为了串联前后,我只能在几百条笔记中手动找,可是明明只记得一两个关键词呀,这就有点不方便了。

    最后的最后,

  • 10、 蝴蝶效应影评

    蝴蝶效应影评(一)

    没有人会不想弥补过去的伤痕。泛黄的日记永恒记载着盘亘在心底的遗憾。如果有可以重来的机会,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要回到过去,改变之后的人生轨迹。然而弥补过去真的会让人过上称心如意的生活么?

    蝴蝶效应无疑为观众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埃文一次次疲倦地往返于记忆与现实之间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似乎每次他的设想总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错,结局愈发糟糕,别人的记忆是一部准确严密的电影,可以暂停、回放、继续;他的记忆却是一个巨大的拼盘,脑袋里装着的都是杂乱残缺的碎片。

    他兴奋而歇斯底里地拼起这些碎片,在痛苦的拼接中,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整幅画面那是他的精心策划。换言之,是一种对未来大胆而有力的想象。

    可是关于未来的想象总不如对历史的描述那么有把握。在严密的思维逻辑结构下,历史清晰明了,未来却如一团雾般不可捉摸。因而蝴蝶效应的发生在时空上产生了巨大的不公正。人在历史上是主宰者,在未来面前却成了受审者。

    当蝴蝶开始扇翅,时间链条的末端便会凭空多出一场飓风,而对于每个渺小的个体来说,那飓风便彻底的改变了他的生活。混沌理论学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手上的钉痕暗示着殉道者的磨难,埃文的悲剧之处在于他像古希腊悲剧一样震撼人心一次次疲于奔命,却无法改变捉弄人的宿命。

    人类似乎永远不能回头。这或许是一个永久的遗憾,但也可能是最好的不能选择的选择。其实每个人都会在一个环境下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至于过后的后悔,不外乎是因为视野开阔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粗浅见识。

    人生若只如初见。若这一字耐人寻味。因为不再只如初见,才会期望回到过去,期望改变。心中一遍遍地问自己,如果可以回到过去自己要去改变什么。当往事一同袭来,那些伤心的事如同决堤般顷泻而出。此刻,似乎也只有眼泪才能抒发出心中的郁结。影片最终选择的结局是离开对方的世界,是不是因为没有开始就没有结局,没有了甜蜜也就没有了悲伤,是不是宁愿没有出生在这个世上,才是对痛苦解脱的唯一办法?

    如果,重来?如果可以重来,希望不再重来

    蝴蝶效应影评(二)

    《蝴蝶效应》更像一部积极的片子,也许是看的角度不同。当埃文一次又一次返回过去,去挽救他的小狗,去阻止凯丽变态父亲的行止时总会有瑕疵出现。事实上不是这里不如意,就是那里不如意,比如这一次汤米可能对他仇恨满怀,在另一次修正又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笑的灿烂。很多人说这是悲观的,宿命的,我觉得它的调

  • 2021-06-17

  • 2019-10-23

  • 2019-11-06

  • 2023-01-24

  • 2021-09-11

  • 2019-09-20

  • 2023-01-26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1-06

  • 2021-05-06

  • 2019-10-29

  • 2021-07-21

  • 2019-11-12

  • 2019-10-23

  • 2021-04-10

  • 2019-09-23

  • 2022-01-24

  • 2019-11-08

  • 2021-08-17

  • 2022-04-25

  • 2019-10-29

  • 2023-04-11

  • 2019-10-29

  • 2023-06-06

  • 2019-11-03

  • 2019-11-04

  • 2023-01-27

  • 2019-11-03

  • 2021-03-29

  • 2019-11-16

  • 2023-04-04

  • 2022-04-19

  • 2019-11-03

  • 2019-11-11

  • 2023-05-31

  • 2021-07-08

  • 2019-10-11

  • 2023-05-25

  • 2021-06-04

马太效应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马太效应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马太效应读后感、2024马太效应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