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 > 地图 >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2024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推荐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

(共 8332 篇)

  • 1、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优质范文)

    跛足策略,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将失败原因外化的行动和选择。概念很拗口,通俗的说,人们一般人不太能够接受“失败”的事实,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故意设下一些障碍,如果还是成功了,那么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万一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所设下的障碍,避免直接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s://www.dhb100.com/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考试前几天,注意听学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发现他们会相互问:“你这场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一位同学说:“不怎么样,看运气吧,都没怎么看书。”考完试后再到处找人诉苦:“这一次考得好难,自己都不会写。”

    这种心理现象,其实跟心理学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是相一致,力求成功者为了获取成就,通过活动提高自尊心和满足感,往往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取成功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自尊心。

    使用“跛足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使得自己感到更快乐。却忽略了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危害:人际交往障碍和自我催眠效应。

    我遇到一个很喜欢使用这种策略的同学,考试前同学们问她:“你复习得怎么样?”她总是说没睡好,身体不好、不想复习之类的,但实际上,她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不错的。反复多次以后,大都数同学都觉得她能力很强,但为人很假。而有一些同学听了她的话之后,也会为自己提前设置一些障碍,如我这段时间没精神,没吃好,没睡好等,结果是把自己给催眠了,有借口可找了,就真不学了。

    跛足策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现做掩护,它本身没什么不好,只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伤太多。但是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败,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普遍的跛足策略的使用,与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有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建立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的成长。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 2、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

    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我知道了心理效应的相关知识,也清楚了心理效应对人的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但是它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人们的正常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折射。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心理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成绩好的学生提升空间不大,要是班级总成绩提高,就不能忽略后进生,只有对他们尽心的帮扶,就不会出现“拖后腿现象”,这就如一木水桶,它能够盛多少水,关键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它才决定容量的关键。这就是着名的“木桶效应”,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进而形成群体的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作为教师,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成绩很差,教师多次教诲,从不会改过,令人头痛。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放弃,有一种心理效应--霍桑效应或许能改变他,即积极关注这个学生,表扬他、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很有用,并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在大家的“注视”下,他的不良行为会逐渐减少,优点就会越来越突出。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和守望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进步和过错,我们就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很多的心理效应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如:赏识效应,赏识学生因努力而取得的进步,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用“安慰剂效应”,正确评价学生,用积极地认知来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利用“鲇鱼”效应,即有的学生,天生就是“鲇鱼”,本身有着巨大的潜能,而有的学生天生就是“沙丁鱼”,没有忧患意识,作为一个团队必须有“鲇鱼” 。

    我认为,作为教师,心里效应是应该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学生是一个丰富的群体,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心理效应才能更好的了解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使自己采取的教育措施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发挥这些举措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此外,教师掌握了一些心理效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到自身的认知特点和气质秉性,并引导他们针对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记忆和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

    了解心理效应,可以是教师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随着学习时间的

  • 3、 初中教师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初中教师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学生不会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教师,而当教师确实有知识时才会敬重和信任教师。教师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很难提高教学效率,若是身无千斤力,何来四两拨千斤。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都好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

    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学到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现将此书中提及的第1117个心理效应中精彩、值得深思的部分整理出来,便于以后工作中参考应用:

    11.泡菜效应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

    泡菜效应盐的量大小不同,泡菜味道不同。它揭示了环境对事物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在性格、气质、素质和思想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出淤泥而不染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敬不教,性乃迁。这里的性指道德品质,习指言行举止,而迁则有变迁之意,即人从母体出生时,天性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却是不一样的,导致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12.情绪效应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

    情绪效应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使用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因此,如果教师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

  • 4、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作者在本书中的“恋爱基模”一节中谈到一个普便的心理现象——“基模”现象。皮亚杰说:“基模指一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个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因应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解释一个全新的问题。” 由此我想,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个不断建立基模和突破基模的过程。建立基模可以让我们有一套认识与适应世界的体系,让我们产生一种生活安全感;突破基模可以让我们体验创造的快乐,让我们人生得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实验等手段,弄清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基模,近而引导他们去修正扭曲或错位的基模,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模。由此以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会有一个全面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 5、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

    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和家长联系,要么找不到,要么说不上两句就挂断了。家长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硬是不改,又能怎办?

    “完全没有办法可想”和“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两种见解,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我们应该想着,只要我们慢慢的探索,总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针对学生各种突发状况,很好的解决问题。那我们的日子迟早会变得“好过”。

    心理学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才对,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性行为的现象,称为“虚

  • 6、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在这个落叶纷飞的秋季,我有幸拿到了一位中国台湾初中的理化老师唐全腾先生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静静地品读,合上书细细冥想,我一次次地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这本书犹如缕缕阳光,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为我带来了阵阵暖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小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生,他们反应敏捷、兴趣广泛、知识储备充分,还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见解,这样的学生鞭策着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总有几个“老大难”的教学问题,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正常教学计划外的“小意外”……因此,批评教育在所难免,但是怎样去批评才能更有效呢,这在一直在之前困扰着我,直到看完唐全腾老师写的心理学知识,我才拨开云雾见光明。

    (一)不忘初心,明晰批评的意图

    案例

    刚上班的第一年,一年级的班级,晚托课抄完回家作业,学生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或者画画等做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其他学生。这时候我通常在批改课堂的作业并让做错的学生订正,刚开始总是很安静的,但过不了多久,窸窸窣窣的声响就开始了,一般先提醒:“保持安静”便继续批改作业,学生老实了会儿发现老师在抓订正了,又开始悄悄说起话来,讲的激动了还忍不住笑出声,这时候我都会提高音量“恐吓”一句:“谁再讲话,站到前面来!”又消停了一阵,但总有几个小捣蛋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转来转去说个不停,于是“杀鸡儆猴”挑出一个站讲台旁边让大家知道后果,又怕抓订正顾不上其他,就让站着的那个小朋友找到另外一个讲话的同学,交换才能回座位,但细碎的讲话声总是充斥在教室中,被批评上台的同学也总是吊儿郎当。在嘶吼“不要讲话了”中,放学的铃声总能那么尴尬的响起,因此也总是不了了之了。

    思考

    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这件事情上,我作为批评的手段“杀鸡儆猴”,非但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反而赋予了一些孩子站上去就能拥有指定下一位是谁的权利,这是本末倒置的,批评是一种消除学生不良行为的短暂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批评之前需要让犯错的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被批评,而批评之后也要让学生知道有什么正确的方法可以取代他原本不良的行为。但是对于这两点我都没有明确和落实,反而是在疲惫无力的呐喊中结束批评,对于双方都没有任何意义,徒增自己的烦恼而已。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抱持着一股热忱来从事这份工作的,但是经过教育现场的一段折磨后,是否感到迷茫、无助、

  • 7、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读后感(精选)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假期闲暇之余,拿起《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最初看到书名,我以为它是以普及哲学知识为目的的,读起来觉得累。哲学真的非我普通之辈能理解也,这是我最大的感受。阅读之后才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本书试图在哲学与教育之间建立起一种认知与实践的有效链接,并以此来深入思考教育,或者说反思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书中涉及了25位西方著名的哲学大家,如苏格拉底、培根、尼采、杜威等等,并非介绍他们全部的哲学思想,而是寻找他们哲学思想核心中最具“教师图像”思考价值的部分。

    事实上,哲学与教育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中的诸多思考,究其源头便是一些与生命意义、人的发展、社会进程等息息相关的深刻的哲学命题。就拿教育本身而言,它得以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演进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学,这就是基于一代代哲学家对其本质、概念、范畴、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才得以形成的。

    就哲学本身而言,它是用来发现真理,培养智慧,验证价值的学问,作为肩负“传道、受业、解惑”之责任的教师理应学点哲学。可以说,人们正是在对于诸多哲学命题的思考中产生了伟大的思想与伟大的思想者,正是这些思想与思想者让人类得以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理性地判断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而教师有责任将这些思想借助教育这一途径有效地传承下去。

    本书最有特色的部分应该算是对于理想教师图像的论述了。这样的论述不但引导读者对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考,同时也为教育教学个案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可以算是一种风格独具的研究范例。就如本书主编在序言中所言,“集结出版主要用意有二:一方面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在职教师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并引领其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则在为学为人师的莘莘学子,描绘哲学与教育交融之下的教师形象,并作为其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史及教学理论之辅翼工具。”我们自己也可以依着这条路,再去寻找一些中外哲学家加以研究,同样有助于理解哲学与教育的关联,有助于深入教育本源进行思考。这样,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就能拥有更为理性的思考,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哲学之精髓不是短短的几天所能读懂、读尽的。

  • 8、 教师不可不知的世界读书日优秀作文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书,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那么,你是在找关于世界读书日的征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教师不可不知的世界读书日优秀作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师不可不知的世界读书日优秀作文【篇一】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可以敷彩,可以长智。读书的主要用途,就怡情而言,体现在独处幽居的时候;就敷彩而言,体现在交谈的时候;就长智而言,体现在判断处理事务的时候。专家学者能有调不絮的处理事情,辨析事物的微妙之处;而深思好学者能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大小事务的计划安排。

    读书耗时过多是懒散;文采太过浮躁华丽是矫情;完全循规蹈矩则是学究怪癖。读书可以使人的性格趋于完美,而亲自体验则能补充完善书本知识:因为自身的资质犹如自然生长的植物,需要借助书本知识得以修整;要想把这种修整做得尽善尽美,就必须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手艺人鄙视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明智的人学以致用;因为书本不会教人如何运用;学以致用的智慧不在书中而在其外,全凭经历体验才能获得。不要为了吹毛求疵而去读书;不要尽信书中所言;不要只是从书中摘文引句,而应该思量斟酌。

    有些书吞噬即可,只有少数的书需要细嚼慢咽地消化掉。也就是说,有些书只需摘选其部分内容来读,有些书只需粗略浏览,只有少数的书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并取其所做的摘要,但只有那些题材不太重要或价值不高的书籍才适合这样做;否则从这类书中提炼的就像蒸馏水一样,寡淡无味。

    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严谨。因此,很少写作的人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很少与人交谈的人必须天生灵敏,读书不多的人必须非常狡猾得看起来没有知识也像有知识一样。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颖,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教人雄辩。读书可以陶冶心情。

    正如运动可以治疗生理疾病一样,适宜的读书可以治疗心理上的弊病。打保龄球有益于睾肾,射箭有益于胸肺,慢走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大脑,如此等等。倘若精神不集中的人,就让他学数学,因为在演算时稍一走神,就得重做;倘若不善辨别异同的人,就让他学经济哲学,因为那些哲学家都喜欢条分缕析;倘若不善洞察事物,不善推理的人,就让他研究律师的案卷。所以,智力上的种.种瑕疵

  • 9、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读后感1000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现如今,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物质与表面的华丽这些看似最重要的东西,人们渐渐忽略了自我,成天戴着一副面具四处奔走着,常常感到疲惫,以为只是来自身体,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早已疲惫不堪了。

    只注重物质而忽视了精神,那人只会是空空的躯壳,是机器,人是有情感、有精神、有心理活动的生物,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能够揭开面具,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在这个自己对自己都越来越陌生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珍贵的萌芽阶段,世界观、价值观等也正逐步定形,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今社会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很多诱惑也随之而来,对于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我们而言,这个世界无疑是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显然我们无法彻底改变客观世界,那么也只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充分认识自己,尽量多地了解心理知识,建筑一道心理防火墙,保持最真实的自己。心理常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是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保证,是青少年成功的制胜法宝,是青少年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自己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如毛佛鲁说的那样:“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于是,《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这本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用质朴的真实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青少年全面解析易被忽视的心理奥秘的书便应运而生了。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从看似平淡的现象中,找到最根本的实施心理健康的方法。

    “成就一生的心灵坐标,改变命运的行动指南。”这是对该书最生动的评价。

    初读这本书,感觉眼前猛然一亮,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仿佛还能体会到身临佳境,愉悦的心境。

    这本书从中学生最常见、最基本的心理问题入手,先是介绍、分析问题起源,再是列举分析解决应对的方法,中间时不时穿插些形象生动的案例,不仅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让读者感受到心理学的乐趣,并被深深吸引。

    由于我上学期选修课是“走近心理”,所以一直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自己的心理了,直到阅读了这本书,庆幸能够系统地解剖分析自己的心理,这本书充分详细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使我更深入

  • 10、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看了《不可不知的科学》这本科学书,这本书很好看,这本书可以让你知道披萨怎样制作出炉,电铃是什么原理造成声音的,深潜器为什么不会漏水……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披萨怎样制作出炉。

    我现在给你讲一下吧!先把水、糖、面粉、鸡蛋和在一起,然后静置10—20分钟,这样披萨饼皮不会又厚又重,静置会让比萨饼皮有气泡,也就会很轻。现在不是做成饼皮了吗?然后揉捏,直到饼皮表面光滑为止。再在表面上涂上番茄酱、凤尾鱼罐头和马苏里拉奶酪。然后在微波炉里烤十分钟,再把披萨装进外卖盒里。5分钟后,香喷喷的披萨就做好啦!温馨提示:在外卖员到来之前,请自觉准备好刀叉。

    我感觉这本书太好看了,所以今天是我复看可能第12遍了! 你们会感觉不可思议,对吧?

  • 2022-03-04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4

  • 2021-07-17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7-08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2-02-24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3-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3

  • 2023-01-26

  • 2019-10-20

  • 2019-10-20

  • 2021-07-21

  • 2019-11-08

  • 2019-11-11

  • 2023-04-11

  • 2022-04-25

  • 2019-10-11

  • 2023-04-04

  • 2023-01-27

  • 2022-04-19

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2024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