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2024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范文大全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推荐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

(共 3929 篇)

  • 1、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

    易二

    所有人都崇拜自己缺少的东西。

    理科生崇拜文科生的直觉而非逻辑推理。在曲线的任意一个点上,都有一条相切的直线。换句话说,任意一条曲线,是由无数条直线中的一个一个的点构成。看不懂这句话的文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能直接感知什么是曲线。可怜的是理科生,根本不知道曲线是什么,只能借由以上描述来理解曲线。正如曲线不是由直线组成,生命也并非由物理化学拼凑组成。

    如今的资本纷纷涌入科技领域,曾经只在工程师的世界才知名的词汇变得家喻户晓。什么云计算,什么大数据,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在愚昧的媒体宣传下,早已不是当初的意思。少数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工程师,犹如神明一般接受庸众的顶礼膜拜。仿佛工程师头上有一层光辉。但只有真正的工程师,才懂得世界的空虚寂寞冷。

    男人崇拜女人对美好的感知,同时害怕女人面对丑恶时的歇斯底里。女人或许在某个瞬间崇拜过男人的理性,却长久地怀疑男人的品味与生活态度。纵观哲学体系的发展脉络,人的行为由三种因素支配:理性、激情、欲望。激情在女人身上更为明显,她们的决策依据通常是老娘高不高兴。理性则是男人的标签,尽管大多数男人并未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略微上点岁数的男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过理性与激情的交战。而欲望,这种生命更原始,比起情感和理性来似乎显得更低级的东西,却是更强有力的存在。这种东西,被叔本华描述成生命意志,被尼采描述成权力意志,这种有可能是推动世界的第一原动力的东西,很难说在男人和女人身上有什么差别。

    古希腊的酒神文化与日神文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感性、激情、阴柔,太阳神阿波罗象征自律、理性、阳刚。类似于中国的周易,酒神是坤卦,象征万物生长,太阳神是乾卦,象征刚健不息。也有明显的差异。毕竟周易是孔子搞的,把坤卦本来的放荡不羁搞得那么扭扭捏捏。说不定在周文王那里,坤卦和乾卦其实就是古希腊酒神和太阳神的意思,不是后世的道德楷模,而是凡人的欲望纠缠。

    我们还是年轻男子的时候,体验过连续醉酒,体验过在量贩式ktv夜夜笙歌,体验过在醉酒的午夜的郊区大道上拦住随便路过的女子唱一首深情的歌。我们也曾在酒后的某个瞬间能够直接认知曲线而不用借助数学公式,我们也曾在某个瞬间直接认知过生活的美好与邪恶。男人借助酒可以成为女人,女人什么都不用就已经是女人。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形式的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决定男人和女人的地

  • 2、 《墙的生存哲学》读后感
    墙的信仰——读《墙的生存哲学》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六年级 陆天皓 城市的角落里,一堵墙占据了一段小巷的尽头。时代的高度一次次被超越,这个城市便越来越被仰望,那堵墙也就顺理成章地列入了残垣断壁的行列,随时等待着毁灭。 过去的日子总是很灿烂,它可以长者似的保护那些幼小的生灵。每当被春日晒得暖暖的时候,人们在它脚下播下大袋大袋的花籽儿。它就充当护花使者,像守护婴儿一样努力阻挡着烈日和风霜。直到花儿们终于咧开嘴傻傻地笑了,并招来一大堆活力十足的朋友,它依旧在享受之余尽心尽职。 然而,它终究只是一堵墙,斑驳的痕迹除了能证明它具有历史外,便再无意义。每个夜晚都能隐约听到轰然倒塌的声音……断线的风筝划过,尽心守护的花朵依偎过,人们刻下的誓言像标记一般永久停留在它身上……墙都包容了,包括倒塌的现实。它支撑着,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用残留的底气扶住自己,生怕尘埃碰到花的头颅。坚守使命,是它不变的信仰。如果一层层撕开墙壁的外衣,不老的只是信仰本身,而岁月却是谁都可以试穿的外衣。 完美的结局让我有些意外,原本以为墙壁会带着些许悲伤的灵魂不了了之,却未曾想过,山顶上还藏有它的梦,是我的思维太狭隘了。不坚定的信仰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有路可走,却宁愿相信那是天方夜谭;动摇的心最容易被假象蒙骗,看似崎岖的山路,事实上不过是虚幻的海市蜃楼罢了。总有人会被虚假遮住双眼,以至于信仰从心里脱离,让有生命的躯体变得麻木。 那墙从一开始就没有犹豫,执着地护花,执着地等待,专注得忘了自己差点成废墟,也幸免于成废墟。一堵墙的存在靠的是一个永恒的信仰,一个人的成功亦是如此。 指导老师 张玉微
  • 3、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你幸福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幸福的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1】

    还记得2012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项你幸福吗的调查问卷,在当时曾一度被热议,甚或非议。

    上学时对于哲学这门科目是很回避的,总觉得懂哲学的人都是高深莫测的,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等神一级的人物。

    《幸福的哲学》作者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

  • 4、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什么是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哲学的贫困读后感,欢迎阅读!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1】

    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

    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因此,现在用我们找到马克思重新创立认知时空范围的真实思想,是与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而相符、是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一致的现实的形式,所理解的现实的内容的这一认知前提,这才真正地读懂这部重要著作思想的事实是在说明是贫困的哲学造成蒲先生的经济学贫困呢,还是由于德国是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后果。

    这就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路而读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

    然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所阐述的观点的虚假性,那是由于是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现状。

    然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一部《神圣家族》之后,而在1847年第一次以单行本刊行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著作。

    我们看到了:虽然这部书的标题是针对蒲鲁东先生要去补救贫困的哲学,而不是认为德国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

    因此,马克思是用这部著作来揭开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脱的,这就是我们从这部书看到的事实。

    下面请看作者在这部书的序言表明的思想: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

    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

    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

    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

    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

    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

    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 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

    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

  • 5、 读后感《音乐教育的哲学》

    读后感《音乐教育的哲学》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xx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着。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外,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

  • 6、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二)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

  • 7、 哲学的慰籍读后感

    哲学的慰籍读后感(一)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学的作用归结为慰藉,就有可能缩小甚至歪曲哲学的内涵。

    全书中,我读得最有兴味的是写塞内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这一章比较切题,斯多噶派哲学家本身就重视哲学的慰藉作用,塞内加自己就有以《慰藉》为题的着作。作为罗马宫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权和奢华着称,颇招时人及后世訾议。不过,他到底是一个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不止于此,对于家庭、儿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体都应作如是观。塞内加的看法是: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坏事为什么未必那么坏呢?请不要在这里拽坏事变好事之类的通俗辩证法,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塞内加是说到做到的。他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他自刹,同伴们一片哭声,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在当今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关于伊壁鸠鲁的一章也颇值得一读。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把快乐视为人生最高价值,他的哲学因此被冠以享乐主义的名称,他本人则俨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师爷,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其实,他的哲学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张,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

  • 8、 驴的哲学读后感

    驴的哲学读后感(一)

    有一个故事叫《驴的哲学》,读完之后,让我感受至深。

    《驴的哲学》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最终驴子从井中出来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如同驴子这样的情况,但我们却不会象驴子那样做,只是想着后果会怎么,自己会有多么的不幸,很少会去面对眼前的事情想着怎么办,从而失去仅有的希望。我也曾经有过着样的遭遇。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快考试了,我还没有复习好,眼看着第二天就要考试,我急的象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想着明天考试时怎么办,结果错过了昨天晚上复习的机会,导致第二天的考试没有考好,令我后悔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必忙着想着自己回遭遇怎样的不幸,当务之急便是想着怎么来避免这种不幸的遭遇,如何应对。从而战胜困难,使自己不被掩埋在沙土之中!

    驴的哲学读后感(二)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驴,一天驴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里,农夫想很多方法都没有就出来。最后,农夫决定放弃这只驴,不救了。于是,开始往枯井里填土,想把驴给埋了,免除它的痛苦。驴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开始凄惨的叫着,不过,它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很奇怪,便往井里看,出人意料的是落到驴身上的土都被它抖掉了,井底变高了,最终驴子得救了。

    读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人遇到困难,不要悲观消沉,要想办法应对它。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前几天,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比较难,我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名堂来,我想要放弃,明天听老师上课讲吧。但妈妈鼓励我,

  • 9、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一)

    最近公司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新书,名为【经营的本质】,读过以后感到又说受益,明白了一些道理,得到了一些启示,这是一本对大家都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好书。接下来就谈谈我的几点收获。

    启示一、对于经营这个词,在经济在理解上是模糊的,往往就认为经营就是经济。通过阅读本书才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区别:经济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这是经济学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而经营与经济最大的差异在于,经营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一个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再用附加价值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也就是说,经营较之经济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启示二、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元素之一,究其本质而言,企业应当贴近客户,应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发展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战略目标,也不是发展战略和运营管理的流程,而是专注集中焦点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力量,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客户价值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战略思想,是一种准则,这个准则和思维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示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用***几十年的发展时间也可以证实只一点是对的,我们正是坚持了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才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支持,才有了如今的持续向前发展的***。

    启示三、优质服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企业寻求营销创新的一个有效方法。很多企业以服务取胜,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适当的实施服务战略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就目前的***码头而言,尤其重视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视优质服务工作为生命线,努力提高服务工作质量,提高可和满意度,才拥有了大批的辛劳客户,进而增加了货流、增长了收入,提高了经营成果利润。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视线里优质服务工作带来的价值。

    启示四、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所谓的创新,就是将远见、知识和冒险一精一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所谓创业,就是把创新放在一个组织中。重复这两个词的内在含义,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想法,面对不确定一性一持续的创新与创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必要的途径。纵观市场中卓越的企业,一点会看到这些企业创新与创业的努力和成效。所以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年代,只要持续创新和创业,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企业,是不会受到环境约束的。由此可见创新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一性一。

    最后,我感到作为公司的一名青年员工任重道远。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 10、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两本着作合集,一本是写于1976年的【为了拥有一颗素直的心】,另一本是写于1980年的【经营要领价值千金】。篇幅不长,一共两百来页,内容也不难懂,可以较快看完。

    乍看之下,这两本书的主题似乎互不相干,一个是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个是介绍企业经营的要领。但看完之后,我隐隐明白,把它们俩编排在一起形成一本书其实是有一精一心安排的,因为企业经营跟为人处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在运作。这也是为什么把两个主题前后对照起来看时,隐隐会有种互相呼应的感觉。

    【素直的心】中,松下幸之助强调的宽容、博一爱一、无私、正义、倾听、谦虚等特质,体现在企业经营中,就是能容纳各种不同的人才,能够集思广益,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够脚踏实地进行努力,以极大的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坚定的决心引领大家为了共同的福利而奋斗;还有就是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一定要戒骄戒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进取,在经济繁荣景气时能居安思危,打造好企业的口碑,这样企业在经济衰退时才能受得起考验。

    如此等等拉通来看,不就说的是企业经营者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么?看来做事先做人这句话没错,不过这里的做人,不能简单理解为拉关系,而应该理解为塑造自己的品德,本着为众人着想的真诚之心,以极大的热忱来感动他人并推动各种事情的进展。(这不就类同于佛法讲的本着一颗慈悲之心普渡众生么?呵呵,看来净空法师说得没错,世间法、出世间法只有一,没有二)

    另外,书中有不少语句,都能引起人深深的共鸣。多向这些世界级人物学习下,是不会错的。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二)

    我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消费者,无论你是企业主还是打工一族,因为我们都要生活,都有各种需求。

    绝在过往的消费中,我们多数人都有过消费失误和利益受损的经历,伴随着这些糟糕的经历,并随着大家的购买力提升,我们开始越发地倾向于相信品牌,似乎品牌给到我们更多的安全感。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有品牌情结,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成就品牌的绝对不是华丽的辞藻和虚无缥缈的故事,一定是切切实实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一定是企业在每个细节上服务顾客的行为和承诺。

    绝看得见的都只能说是品牌的一部分或是品牌的延展部分,绝对不代表品牌的全部,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里和口中。经营企业中的品牌建设已经变得日趋重要。

    你中午跑出去郊区办事,

  • 2019-09-20

  • 2023-05-26

  • 2023-05-25

  • 2022-07-14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3-04-18

  • 2023-03-14

  • 2022-06-07

  • 2022-08-16

  • 2022-05-28

  • 2022-05-22

  • 2022-05-23

  • 2022-07-15

  • 2022-08-12

  • 2023-05-23

  • 2022-05-28

  • 2023-02-16

  • 2022-07-16

  • 2023-04-19

  • 2022-05-27

  • 2022-08-18

  • 2022-04-27

  • 2022-08-19

  • 2023-02-09

  • 2022-05-12

  • 2022-05-22

  • 2022-05-26

  • 2022-08-15

  • 2022-07-17

  • 2022-05-24

  • 2022-08-19

  • 2022-08-17

  • 2022-07-18

  • 2022-05-23

  • 2022-05-16

  • 2022-05-23

  • 2022-06-02

  • 2019-10-24

  • 2022-06-04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
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大全,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2024,更多利他的经营哲学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