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灵性低潮读后感 > 地图 > 灵性低潮读后感,2024灵性低潮读后感
灵性低潮读后感

(共 1745 篇)

  • 1、 读《灵性低潮》有感

    读《灵性低潮》有感

    钟马田《灵性低潮》第一章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们,我还要称赞他。"诗篇42:5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篇42:11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篇43:5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诗篇的作者和背景吧。

    参考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的介绍诗42-43是一首祈祷诗,求神拯救他脱离【仇敌的欺压】(42:9、43:2)并使他重新回到圣殿,神的面前。所谓【不虔诚的国】(43:1)可能指大马色的亚兰人,而作者在他们某次入侵犹大时被掳(如哈薛的入侵,见王下12:17-18),本篇是诗篇第二卷的开始,就此结构而言,本诗的三段诗十分对称(每一段诗有4节;42:1-4,6-10;43:1-4),且每段都有相同的重叠句(42:5,11;53:5),不过,在第二诗段的中央却多了一节诗(42:8)这节打断了正在发展的思路,而注入信靠神的宣告,和全诗三个重叠句中所表达的一样。除了重叠句之外,这篇祈祷诗是以切慕神开始,以立誓要在他的祭坛赞美神(43:4)为结束,框住全诗。有关重叠句的诗篇,见46、49、59、80、107篇。

    新国际版研读圣经,解释42:5为:重叠句:信心激发信心。称赞他:为神的拯救赞美他。

    参考祈祷本圣经的介绍诗篇42-43虽一向以各自独立的两首诗刊在卷二中,但在结构和主题上应该为同一首求告诗。后者因为礼仪程序或其他理由分成两首。1,二诗的副歌一样(42:5,11;43:5);2,43篇无标注,可见42篇的题注包括了43篇;3,思想和用词都相似。

    第一段描写了诗人远离圣城,受人讥笑的苦况,渴望有神同在。第二段描述在异地为神所弃,几至于死的痛苦,但任然坚决信仰神。第三段是祈求神拯救的祷告,本着信心赞美神。

    祈祷本圣经,解释42:5为:这是第一段的副歌。作者责备自己为什么灰心,不本着信心赞美神,因他是人的帮助。本节下半可译为"应当仰望神,还要赞美他,他是我的救主,我的神。""笑脸"有鼓励、支持、拯救之意。

    参考灵修版圣经的介绍诗篇42篇4-5节,这首诗的作者非常悲伤,因为他流亡到耶路撒冷以外很远的地方去,无法在神的殿中敬拜神,在这段神设定的节日里,全国都要记住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基于以上各版

  • 2、 灵性的王国读后感

    灵性的王国读后感范文一

    一直读完《灵性的王国》这本书,除了脑子里出现了许多奇怪的想法以及在书上画了许多批注外,我还是没能搞明白人生意义何在?以前也与同学讨论过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做这些事是为了什么?我喜欢把他们归咎于自我实现,一种很奇妙的关系,我想让我的人生这样,于是便这样了。但是人生究竟有什么用呢?一句无意中看到的话似乎点破了一切人生不是拿来用的!。但是,人生这么存在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好吧,我想不明白,那么就不想了。就当这些矛盾的思维只是那几个多余的脑回在作用。所以,我只愿做半个小丑。

    但是,最后,不管怎样,看完这本书,不要把它忘了,也千万不要太把它当回事。生活还在继续,明天的太阳依旧升起。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别去想值得不值得,认为对就去拼搏,去呐喊,别到最后去后悔。

    《灵性的王国》读后感范文二

    《灵性的王国》作者是张香桐。本书就是张香桐介绍自己从小到现在的和科研有关的人生历程。

    我比较记忆深刻的是第一、二个章节。在这两个章节里,了解到了张香桐从小家境贫寒,因正规学校费用支出多,只能读费用少的私塾,但他勤奋好学。少年丧母,瞒着父亲考上中学,全家族人凑钱供他上学。考上大学以后,半工半读挣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还兼顾养家。他致力于研究心理学里的听觉。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张香桐辗转到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研究脑部构造的一课题。在美国期间在一些外国朋友的支持下获得很大成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科普知识,还领悟到了他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还有作者在国外做研究时不忘国家的爱国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对比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起作者那个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实力雄厚,我们的学习条件更是比那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如此舒适安逸的环境里不需要我们为衣食住行分心,更应该一心学好知识,掌握知识技能,为建设美好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 3、 有灵性的小狗——《天狗》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天狗》。为什么书名叫天狗呀?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赶紧翻开书读起来。谁知这本书竟然深深地吸引了我,早上起床后看,晚上睡觉前看,甚至上厕所时也偷偷看。这本书真是太感人了人了!一遍读完,我忍不住又读了一遍。

    书中的主人公是小白,它是一条西摩族雪橇犬。小白原先在小主人丁丁家过着美好快乐的生活,后来丁丁得了弓形虫病,医生怀疑是猫狗等宠物传染的。主人就把小白赶出家门,抛弃了它。在流浪中,小白遇到了黑朵,黑朵是一条德国牧羊犬。后来它们成为了夫妻,形影不离。它们在繁华的都市、辽阔的雪原、深远的群山自由地流浪。围捕野兔、与狼交锋无意中它们发现自己原来的小主人丁丁被绑匪绑架了,它们齐心协力,勇斗绑匪,把小主人救了出来,小白带又领警察连夜追捕,最终绑匪被抓获。但是黑朵负伤离世,小白因为伤心过度,也离开了这美好的世界。

    这两条小狗真是太作文聪明、太威武、太勇敢了!读着读着,我阵阵心疼,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么可爱的小狗狗怎么会死了呢?

    我也非常喜欢小狗,我做梦都想让妈妈给我养一只小狗,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但是我姥爷家有一条小狗,浑身毛茸茸的,像个大绒球,它叫旺旺。它可懂事了!有一次姥爷领它到我们家吃饭,妈妈嫌它脏,姥爷对旺旺说:到门口待着去,别进来。小狗眨巴着小眼睛看着姥爷,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姥爷的话,吧嗒吧嗒走出去,乖乖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一呆就是两个小时。如果是我早就等得不耐烦了,说什么也不能待在外面。看来狗还是比我听话呀!等我们吃完饭,他听到姥爷的脚步声,呼地一下站起来,跟在姥爷身后,摇头摆尾地回家去了,我怎么喊它也不肯回头看我一下。你看:老爷家的小狗旺旺是不是和书中的小白一模一样,多么懂事呀!

    这本书的作者真是太了不起了,他好像走进了小狗的心里,写得太棒了!我忍不住捧起书又读了起来

  • 4、 《无神论的灵性小书》读后感

      《无神论的灵性小书》读后感

      毕业于发过高等师范学校的安德瑞·孔德·斯朋维勒是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神,他在这本书中,明确的提出了,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决定的。与马克思唯物主义观一样,认为物质组成了这个世界,但是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宗教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安德瑞在书中给我阐述了宗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比如可以带来一种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团结干。在国外中,因为有了相同的信仰——基督教,他们懂得诚实比虚伪重要,勇敢比懦弱重要,慷慨比自私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神的存在,人们就要不相信这些吗?难道这些道理就会颠倒过来吗?所以,在书中,他提出了人可以没有信仰,但不能没有对生活的真诚与虔诚。

      信仰是正对有神论而言的,而虔诚是对生活中某种价值的认同和承担,在西方有很多人都是无神论者,但是他们认同生活中某种价值观,以其为自身行动的标准他们也做到了中国古代所说的“有所畏”,对爱和正义充满了热忱和担当。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类在没有宗教信仰也可以享有灵性的生活,而这种灵性的生活是人类面对宇宙的无垠、自然的崇高所升起的那种莫名所以、超乎语言之外的感受。比如佛教徒在冥想的时候,都能感受到的那种超乎个人存在的、对无限的接近。

      在高三的时候,我就有过这种类似的经历,因为学习的压力过重,我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什么都不想,躺在床上,慢慢的控制呼吸,让呼吸变慢,想象自身变的十分轻盈。那个时候,会有种莫名的感觉,感觉你要脱离这个世界一样,身体说不出的轻松,大脑却无比的清醒。

      生活中,当我们对某些价值观认同的时候,不妨以其为我们日后行为的准则之一,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神圣事物的存在,帮助他人并不是要炒作,行善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名声。那时你也许会感觉到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

      《无神论的灵性小书》读后感

      毕业于发过高等师范学校的安德瑞·孔德·斯朋维勒是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神,

  • 5、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其实第一次听说《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还是在看小s主持的一期综艺节目《康熙来了》里,在节目里她说,她老公逼着她看一本书,她老公非常喜欢这本书,就是这本《新世界》,是《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写的。《当下的力量》非常有名的一本书,我也读过,所以对《新世界》产生了兴趣,所以在手机上下载了电子版的看了一遍,后来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写的还是很深的,粗略的读一下没有太大效果,就买了纸质版的书,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重新认真读了一遍。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我的思想触动非常大。里面很多句子都能算上哲理名句。它是我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在读的过程中甚至有些小开悟,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时常收到伤害不开心?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 摘录书中精彩的句子: 自远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对人类心灵就一直有着重要意义。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超凡空灵的特质。人类的认知当中,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临在、定静和警觉,就能够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质。然而除非上述这种情形能够发生,否则在部分的人类,只能看到这些生命的外在形相,而无法觉察到它们内在的本质,就像人类只会认同于自己肉体和心理上的形相,而无法觉察到自己的本质一样。 作者的突然开悟,和佛陀相似。他告诉我们:人可以不借助任何宗教而能得到心灵的平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和宇宙沟通。其实原始宗教里面是有这样的修行的。不过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耽于繁琐的教义,而忘记了宗教的本质。这就像中国的绝地天通一样。 人对事物的态度分三种境界:接纳、享受、热诚。 《圣经》中描述的原罪。托尔说,原罪并不是指我们真的有罪,而是,我们忘记了本我,活在一个虚幻的所谓自我当中。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真正的本我。
  • 6、 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2000字书评

    《灵性开悟》这一本的作者美国作家杰德麦肯纳,这一本书中作者有着对于佛教的独特见解,有些生涩的话题让我们难以理解,或许每一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2000字书评。

    《灵性开悟》作者是美国灵性作家杰德麦肯纳,他喜欢打电动、骑越野车、跳伞和读惠特曼的诗,著有《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灵性冲撞》《灵性的自我开战》三部曲和《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这些书籍。

    《灵性开悟》是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本书。

    对于我来说,有关灵性的书都是用意识流般的风格讲述玄之又玄的虚相,没有实物仅有少量比喻,让人消化困难。读过之后感觉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又像是什么都没学到。

    本书中说开悟并不需要知识,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知识、努力与近乎异常的想象力,那就不是真相,而是幻境。

    开悟不是关于知识,但我觉得开悟的过程可能需要知识。一本书如果没有知识,就没有实相,读和没读就没有什么区别。

    《灵性开悟》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有一少部分的知识,一大部分的状态描述。在我看来,它比较适合已经开悟的人回味自己开悟过程,而不是让没开悟的人开悟我们不可能通过模仿开悟人的行为来达到开悟。所以本书仅有的一些干货是:解读关于开悟的各种误解,指出开悟路上的歧途。

    如果要归纳出这本书和我的教诲的精髓,我会说,最后不过就是如此:自己思考,弄清楚什么是真实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有用的书。能够获得最大益处的人或许就是作者本人:藉由将事情表达出来,来弄清事情的真相。、给予者总是真正的获得者。这也许是他思考、创作、和灵性自体解析的一部分过程。

    杰德在快到30岁时,在阅读第一本有明确的灵性的书籍时有了被雷击的顿悟:真相是存在的!。他觉得自己的轮廓被整个重画了。在那一天他的生命被点燃,迫切的想要找到真相。

    之后的两年,他都处于燃烧的执迷状态。他充分利用图书馆,买了一台计算机,不断阅读、写作、修改、丢弃、重写,利用书上的知识来助燃内在那股永不止息的火焰。两年后的某一天,他达到了开悟,之后又花了十年来熟悉这种新状态。

    这本书描述的正是他作为美国中部乡村的一个高等灵性导师组织了一个小公社(另类道场)指导学生开悟时的一些经历和过程。虽然开悟是无法透过带领达成的,但杰德利用开悟者较高位置的优势,通过看清地图上目标与学生的位置,教导指引学生走出开悟的第一步。因为一旦踏出第一步,必然

  • 7、 动物是有灵性的——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大象是一种聪明有动物,它体型庞大,一性一情时而一温一和,时而火爆。大象高兴时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但伤心时,你最好别靠近,不然就惨了。它有着极为灵一性一的心理,但它毕竟是兽类,没有像我们人类一 样的思想和情感。而这本书却写出了一头大象拥有比人类更加高尚、更加纯净、更加纯洁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头战象》写的是一头在日寇和象兵的战争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一头大战象,它虽然被好心的村民给救了,但仍然身负重伤。从此以后,村民天天让它得到最好的待遇——当它渴了饿了时可以随便找一户人家,那户人就会把家中最好的水和果子拿出来招待它。直到有一天,它不再吃东西了,因为它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向村民们讨要了它以前的象鞍,准备离开这里,去它的归宿、象族的神圣之地——百象冢。这时作者和猎户波农丁跟踪大战象打算到百象冢偷几根象牙,回去卖掉。关键时刻,他们想起了祖宗们与日寇撕杀时的场景,觉得不能拿战象的象牙,做出愧对祖宗的事,就放弃了原先的龌鹾想法默默地离开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是我六岁时的一天,意外获得了一只小黄莺。正当我准备开始玩一弄这个小生命时,姐姐放学回来,看到这一幕时后,开始训斥我:“小鸟也是一个生命,你怎能这样对待一个生命呢?……”我被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只能放了它,没想到这鸟逃跑时居然向我喷了鸟屎,原来这鸟也会记仇啊!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动物身上也有许多故事,动物也有灵一性一和情感,也懂得仇恨和回报,动物和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做到善待和保护动物。
  • 8、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 9、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

  • 10、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灵性低潮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灵性低潮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灵性低潮读后感、2024灵性低潮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