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2024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范文大全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相关栏目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热门栏目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推荐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

(共 2585 篇)

  • 1、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读后感(优选范文)

    学习了《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一书后感触颇多。内心不时出现一个声音:这应该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的基石应该是道德,养正道德靠的是经典,而儿童时期的经典教育是人一生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s://www.dhb100.com/

    首先,南师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而思想的纯正靠的就是教育,靠的是文化。所以,教育是千秋大业,是值得一个人一生去追求的事业。所以,孔子一生宁可穷苦、宁可寂寞、宁可凄凉、历经磨难,不变初心。这才有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延续。所以,教育工作,尤其是儿童经典教育工作,真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其次,儿童经典教育是符合人性的最好教育。一是因为儿童阶段是人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既然记忆力最好,就应该通过记忆积累大量的有价值的内容于头脑中。所以儿童读经兼具了这两方面的东西,一是黄金记忆期,一是经典的高价值。这应该就是教育应具有本来面目。

    再次,儿童背诵经典就是将经典装入大脑这个仓库,永远丢不掉。为什么丢不掉呢?因为儿童经典背诵不是意识在背诵,没有意识思维的背诵,永远记着,永远丢不掉。所谓“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种背诵,会不会忘记呢?当然会,但长大会有用,因缘会遇时,这个背诵的芽就会爆发的。所以,儿童时期背会的经典会跟随着我们一生。

    以上几点的感受,对我以后的工作肯定有很多帮助。

    一、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经典教育的教师,更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一是工作上一定要兢兢业业,爱岗敬业;二是做一名师德高尚的老师,爱学生,爱同事,爱学堂。

    二、我更坚定了对于好古学堂儿童经典教育的信心。因为这个教育是最符合人性的教育,是最有前途的教育,是对孩子、对社会最有贡献的教育。好古学堂的工作不能只当成一份工作,它是一份事业,是一份值得一生去追求的事业。

    三、对于好古学堂现在的读经方法,有了更深地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古学堂的读经方法,让我所带的每一个孩子都从读经教育中获得一生受益的东西。同时,通过学习,就我个人而言,让我获得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意识到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

  • 2、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读后感1000字(3)篇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很有成就感,一口气读完这本专论读书治学的大师之作,含英咀华,余香萦绕。短短200页,遴选的40篇发文,均出自季老笔下,或远或近,或长或短,或深或浅,道出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真谛。季老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可念想,无法效仿。

        读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坦露心迹的过程。我本不是读书之人,一见书就犯困、一见材料就头疼、一见电脑就眩晕,整天把酒桌当书桌、把球场当战场,酒气代替了书生气,汗味代替了书香味,落个四肢发达,头脑空空,注定此生与读书治学无缘。所幸还有一颗求知上进的心,于是乎以前辈为师,以书友为范,空余之时,拿起手机,拾起书本,独处一室,不喧不闹,静心阅读,充实自我,两个月时间,不知不觉看书快300小时,每本书看完写下心得,常勉常促,吾心甚慰!

        阅读伊始,我把作者与冯友兰混淆了,根除不掉。两年前,一哥们告诫我“平时要多看些书,像哲学类书籍,能使人睿智,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听后我东找西找,找到后最多看了10页,就不了了之,书也不知道落到何处了,从此以后,脑海里就深深刻下了冯友兰的名字。为消除阅读过程的干扰,只得上网查查季老的简历,一查吓一跳,实在不得了,季老的头衔特别多,现在只记得担任过北大副校长,是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去世时候98岁,我肃然起敬,由衷感叹,读书真好,不仅可以增识长智,修身养性,还能延年益寿!

         全书每个章节自成一体,前面以读书为主,后面侧重如何治学,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读书部分,我很喜欢“我最爱的书”、“推荐的十种书”及“我的书斋”等章节。治学部分,受思维和知识层次限制,有的地方看不懂,比如说语言文字的组成、如何考据、佛文及国外的一些文化等等,虽然季老的描述通俗。当时我的感悟就是,大师就是大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像有的搞艺术的人,故作高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显摆自己水平之高。这部分比如“抓住一个问题始终不放”、“如何搜集资料”、“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等文章,以及介绍胡适、陈演恪、朱光潜等内容,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以前读书少,但我记忆力感觉还挺好。

        看完此书,能否涅槃重生,脱胎换骨,通体透彻,做个爱读书善学习的人,还得拭目以待,每日多省!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季羡林先生给我的感觉就

  • 3、 《李镇西谈养成教育》读后感

    这是教育专家李镇西的又一本专著,与他以往的书不同的是,这回,他把焦点拉回自己的家庭中,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详细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启蒙教育、小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孩子的早恋问题、“代沟”的超越、高三冲刺阶段家长对子女的关照等等。李镇西的女儿李晴雁从小天资平平,能在他的教育下优秀成才,无疑得益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本书是写给千千万万普通孩子的家长看的,正如副标题所示,这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家教攻略”,他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读来温馨动人,充满哲理,文中处处闪烁着作为一名教育专家的父亲的睿智与温情。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李老师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本身,也是提供给我们教师的一本必要的参照和范本。自己虽不曾为人父母,但在读完这本书,也不由与之产生诸多共鸣;

    家长也是教育者!

    读这本书时,学校刚好举办了“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家庭教育报告会,陈忠联和李镇西老师对“家长也是教育者”这一核心内容不同角度的阐述,更让我这个教育者感慨良多!教育总是相通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其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个目标就是孩子能学有所成,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遗憾的是,仅有目标一致是不够的,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也要和谐统一。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交到教师手上就万事大吉,而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早已影响着、“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家长,也是教育者啊!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有句话说得好“在你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孩子个性的形成,家庭的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家长自身性格、品行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力外,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乐章!

    既然家长是教育者,那,怎么教育?

    读这本书,你会更明确应该让《教育,与生命同步诞生》;你会发现《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感受桑兰,感受张穆然》,李镇西在教自己的女儿学习他人的坚强意志,也告诉了家长应该多给孩子磨练的空间与机会;《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李镇西竟然和女儿一起哈韩,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告诉家长,面对孩子的偶像崇拜,不防弯下腰来,把自己放到她们那个高度,体会孩子们的世界,这样才更好交流,更好地加以引导;《让孩子尽可能“中国”一些》,再一次提醒家长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

  • 4、 谈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一: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完这本书,我满满的是感慨和忧虑,作为一名中国的学生,感触更是深。

    教育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数落过,希望过,无奈过,从《师说》到钱学森之问,不说我们是否从洋媚外,我们看看别人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的确是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书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而不说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又为什么是素质教育而不说应试教育?下面说说我的触动和理解。

    书的第一章就说到“分数不是教育的中心”,而在中国往往不是这样。我们绝大部分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们该理解“应试教育”为贬义词。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背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敢问这样的方式何以培养出“有用之人”?从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父母、老师从思想上就给我们灌输的分数的重要性,不断地强化成绩的重要性,一切以成绩为中心。我们知道代币制的规则常被老师、父母运用于教育之中,虽然说代币制是有很大科学依据的,但我认为,很大情况下老师、父母会以成绩的为结果,从行为上强化了“错误的思想”,我说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不是指不要好成绩,而是忽略了孩子过程的习得和感悟。

    书中提到的“有用的人”让我想起白岩松的一段话:“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一看,还真没用。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名分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而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我只能这样理解,有时教育强调的“有用”,是带有目的性和短暂性的。可是古人不是也强调品行

  • 5、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

  • 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 7、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

  • 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 9、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 1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于大起大落中淡看人生,于喜怒哀乐中论为人处世,季老站在自己的角度从未高屋建瓴,从未倚老卖老,那种淡淡的描述,字里行间的智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

  • 2022-02-07

  • 2021-09-27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1-16

  • 2022-01-1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3-06-0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09-21

  • 2022-06-16

  • 2019-09-26

  • 2019-09-26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1

  • 2022-09-14

  • 2023-06-01

  • 2019-09-26

  • 2019-10-1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3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
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大全,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2024,更多季羡林谈教育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