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2-09-14 来源:互联网

[读后有感系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简短八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有感系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简短八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谦逊品格与平和心态。

对于寒窗苦读十年后的我,人生阅历很少,很难说清人生是什麽,人生的意义何在。季老告诉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是啊,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脊梁”。

对人生,季老怀着一种“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态度。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学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原理。季老认为: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寻求的就是一种平衡吧!

王静安在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季老认为大家能拿出“衣带渐宽中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老的长寿之道是:“走运时,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我想这可以用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只要我们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挥洒过辛劳的汗水,就一定会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二)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三)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四)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探讨有关生活态度的书籍。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感悟有关于人生的总总。包括缘分、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孝顺等等。是季老先生感悟和体悟人生的杂文集,文中字句简洁清雅,干净流畅,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是一本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困惑,获得智慧启迪的大成之作。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大量的季老生前各个阶段的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设计装帧经典大气,是一本文学性兼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耄耋老人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朴素和真诚的话语里深藏的是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们如何去思考和领悟人生。我们不必像一个小学生严肃的听课那样专心致志的研读,你只要带着一颗倾听的心灵。书中的涓涓溪水般的智慧就会流注于心间。我们带着倾听的愉悦,淡淡品味一个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生命智慧,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那么领悟的又岂止于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五)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季羡林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作者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作者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作者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是季羡林写有关人生的文章选集,季羡林98年人生中可谓是波澜壮阔,虽然他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他的存在和他留下的书籍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少的笔墨。

什么叫人生?这个课题太大了,连季老也不能清楚,自古以来,无论是哲学家,历史学家,谈人生的人很多,也有很多阐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文章,但是都是正确的吗?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民吗?或许连他们自己都越谈越糊涂。季老觉得我们人的生都是被动的,被动的出生,糊里糊涂下或许有所成就,但成就取决于自己的反省能力,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结合到我现在面临的实际,我觉得自己每天去反省自己,或许又活的更累,有句话叫做“难得糊涂”(或许这就是我的不思上进吧,难得糊涂我觉得是适合老年人的,我这个年纪是需要越活越明白,老了所有明白了才要难得糊涂)。其次谈到的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个人认为人性的善和恶都不能简单去评判。

人生的做人与处世,在里面写得我也是颇受益的。首先我们是礼仪之邦最基本的是要懂礼,在生活中,从我每次出行坐公交车中这点让我深有感触,但是礼绝对不是繁文缛节,也不是一种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就如同在公交车上,如果把让座变成一种负担,那就远远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人生的涵养,不是虚伪的谦虚,是那种荣辱不惊的态度,在我看来,不谦虚也同时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形式。容忍,时常听别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同样有个成语叫“得寸进尺”。怎么解释容忍二字,忍是别人侵犯了你,而你将刀刃放在心上,把心削平,而容就是一个界限了,在界限内,你可以容忍,界限外,如何忍?知足,最耐人寻味的是冰心老人提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到底什么是知足?如果简单的像高中作文一样,定义知足与不知足,或许我思想就永远停留在应试教育。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七)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八)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3)篇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1)篇

季老

   

    在北大只要一提起季老,所有人都会知道是季羡林先生。季老不仅在北大人人皆知,就是在国内的知识界、文化界、舆论界,只要说起季老的大名,几乎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和季老同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中,虽然不乏一批大师级人物,但能够有季老这样的知名度,得到季老这种政治礼遇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人。

    季老有这么大的名气,首先应该和他的资历、背景有关。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北大集中了全国人文社科界最多的著名学者,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评定的北大一级教授中,季老是最年轻的一位。其他人大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先后去世,1997年陈岱孙先生去世后,北大的老一级教授就只有季老一人了,全国范围内有这种资历的学者也属凤毛麟角;其次,许多大学者一辈子从事的都是高深的学问,普通人自然不懂,无从了解。季老的专业研究如梵文、巴利文虽然没多少人懂,吐火罗文更是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懂的文字,但季老又善于写散文,很多人读过他的散文作品。他还写过《牛棚杂忆》、《留德十年》这样颇有些影响的书,一般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季老;再有,季老受到的政治礼遇极高,他去世前几年住在301医院,温家宝总理几乎每年都去探望,前后去了五次;还有季老的家事,如他和儿子的关系,关于他遗产的纠纷等等,多次成为舆论的热点,无形中也使得季老名气大增。

    我是1981年考入北大的,那时候北大的前辈学者还有不少,季老只是其中之一。印象中我也听到过季老的一些逸闻趣事,例如说有新生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以为是学校的老工友,就委托他照看一下行李,开学典礼上才知道他是时任副校长的季老。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到校党委当秘书,季老那时已不担任副校长了,我也极少能看见他,但我经常会在办公楼看到李玉洁女士,听人说她是季老的秘书。我心里还有些不解,当时王力、冯友兰这些老学者还在,但没听说他们有专职的秘书,另外我以为秘书应该是像我这样年轻的,而李玉洁看起来差不多是退休年龄了,因此对季老的特别之处留下了一些印象。不过在我参加工作的头些年里,一直没有和季老有直接的接触,也不知道多少关于他的事情。

    大约在1990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我早晨上班时经常会在图书馆北边的路口遇到季老,后来看到有报道说季老为了写书,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不记得季老的夫人是哪一年去世的,就在我时常遇到季老的那段时间里,有一天早上似乎天气不好,好像还点下了点雪,但我仍然在路上遇到了季老。我记得那天到办公室后,听同事说季老的夫人去世了。我当时很有些纳闷,为什么季老在夫人刚刚去世时还照常外出呢?后来也看到有报道以敬佩的口气说季老一心扑在研究上,夫人去世时仍然坚持工作。我是在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才了解了一些季老的家庭背景,特别是季老去世后看到他儿子季承的说法,才算解开了当年的疑惑。

    我直接和季老的接触大约只有两三次。1998年是北大建校100周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最高领导人忽然对北大的百年校庆异常热心起来,先是于4月29日来北大“暖寿”,又于5月4日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我私下里曾有一种看法,当时朱镕基刚刚出任总理,又是要闯“地雷阵”、“万丈深渊”,又是要“准备一百口棺材”,一时风头正盛。最高领导人有意为北大造势,是否还有更深层的考虑?毕竟朱镕基和最高领导层的几位清华校友都颇为引人瞩目。当然我只是妄加猜测,不过有人以朱镕基出席校庆大会看起来似乎不愉快,对我的看法表示了一定认可。

    “暖寿”当天在勺园举行了一次座谈会,由北大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以季老的资历和名望,自然要躬逢其盛。有关这次座谈会的报道说最高领导人一见季老,即说了“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的客气话,足见季老的分量之重、名望之高。季老当然要在会上重点发言,不过我听一位参加座谈会的人说,季老那天的发言比较一般。我后来专门查了一下有关报道,季老大概说了两个意思:一是人才培养要注意文理并重,二是要采取措施避免人才流失。季老是座谈会上辈分最高的“一老”,其发言确实未见出彩之处;反倒是参加座谈会的“一小”——法律系女生李岭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她将北大学生的状态概括为三句话:学习上勤奋努力,生活上丰富多彩,政治上积极上进。并表示爱祖国、爱北大,是我们的口号。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北大的命运联在一起,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实在是佩服这位小女生对北大当局和最高领导人意图的把握能力,果然她发言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带头鼓掌”。

    最高领导人亲临北大是一件大事,按照惯例要马上报送北大师生的反映,上面也迫不及待地开始催问了。我当时在党委研究室工作,和几位同事分头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季老的看法自然是首先需要了解的。当天晚上我打电话到季老家,记得是李玉洁接的电话,她听明白意思后说季老已经睡下了,不便再让他起来。当时在场的领导们也只好作罢。但过了不长时间,季老的电话就打回来了,季老还没有睡着,询问了来电情况后亲自回了电话。我做记录时感觉季老很激动,他说这是历史上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到北大,意义十分重大,其他的话我记不起来了,基本上都是这类意思。通话过程中季老激动、兴奋之情始终溢于言表。

    我还有一次和季老直接接触是在1999年底。当时我的大学同学曾楚风在湖北主编《今日名流》杂志,因为马上要进入21世纪了,他们想请一些名人发表对新世纪的看法、展望。季老是北大辈分、名望最高的学者,于是找到我希望能请季老谈一谈。我和李玉洁联系后征得季老同意,于是陪杂志社的几个人到朗润园季老家中拜访。我是第一次进季老家,看到季老家里的摆设十分简朴,家具都比较老旧。季老应该是刚吃过午饭,桌子上还摆着一些没吃完的白菜豆腐之类的家常饭菜。我们还未坐定,就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上看到电影明星许晴的照片,季老爱猫是很有名的,照片一看就是许晴抱着季老的猫拍的。我们都有些好奇,我感觉季老似乎也在等着我们询问,果然曾楚风刚一开口,季老马上就用十分愉悦的口气说:噢,那是许晴。进一步解释说是他的学生刘波正在和许晴恋爱,是刘波和许晴来家里时拍的。

    刘波其人此前我见过,但不知道他正在和许晴恋爱,只知道他是诚成文化公司的董事长,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可能也受过季老的指教,所以对外说他是季老的学生。刘波曾策划出版过一套影响不小、售价很高的《传世藏书》,并请季老任主编,不过季老自己说他那个主编是“挂名的”。刘波还出资200万美元设立了以季羡林为名的研究基金,我参加了在友谊宾馆举行基金成立仪式。经季老解释后我们才明白了,一位是才子、富商,一位是当红女明星,更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前辈学者,他们之间的交往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季老当然也可以为女明星的崇拜而感到几分自得。至于听说刘波和许晴分手,破了产并跑到国外,这些已经是后话了。

    但是当问及季老对21世纪的看法和展望时,我却不禁有些失望。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学者,又是一位饱经风霜、年近九旬的世纪老人,我以为季老理应对新世纪谈出一些深邃、独到的见解。但季老似乎没有多少想说的话,经曾楚风他们一再恳请,也只是简单地谈了一点看法。或许是这些看法太平常了,我已经想不起来季老都说了些什么,总之感觉是像我这样学识、阅历都非常浅的人也能认识到的。后来我从季老的文章里看到他对21世纪做过一些展望,例如季老在《梦游21世纪》一文中就写到:“我梦到,我们的国家继续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下去、、、、、、56个民族团结得像一个人。南方不再洪水泛滥,北方没有森林火灾、、、、、、”;“我梦到,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相爱,相忍相让、、、、、、对待爱情坚贞真实,谁也不做露水夫妻,把离婚当作家常便饭、、、、、、”。诸如此类的一些梦想和期待,作为一种愿望也许是好的,但是在中国社会还充满着各种问题和冲突,人性在可预期的未来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前提下,季老的想法只能是一种“梦游”。

    如果和一些真正的大家相比,季老的思想深度的确比较有限。例如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位大科学家,但他对人类社会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洞见;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北大前辈学者,无不以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贡献卓著、影响至今。相比之下,季老的见解恐怕就太简单、太理想化了一些。我不是苛求季老,不要求他一定达到大思想家的境界。但季老毕竟是这个时代年龄最长、辈分最高、名气最大的学者之一,以他的阅历、身份、影响力,完全可以对这个时代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发表更深入一些的见解,他也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但是季老显然离这样的期待相距较远。

    对季老的专业研究我是一窍不通的,他的散文我看过一些,不是太多。我认为季老的散文是写得不错的,例如写胡适的,写胡乔木的,虽然不见得全面,但写出了很多真情实感,文笔也比较质朴。我曾听王学珍说季老在“文革”中所受的迫害远不是最重的,《牛棚杂忆》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不足,还是对“文革”这样一场空前浩劫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缺乏分析;《留德十年》我感到也有类似缺憾,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科学和文化素养很高的民族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季老似乎也没有多少涉及。

    前些年季老发表了一些观点,例如他讲过“21世纪必将是东方的世纪,将迎来东方文化的全面繁荣与复兴”;还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是指西方文化虽然长期占据主流,但将会逐渐让位于东方文化;他尤其推崇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点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于博大精深的东西方文化都所知甚少,不过总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没有经过深入的思想启蒙,民主、自由、法治等人类公认的普遍原则还远没有深入人心的国度里,是否急于期待东方文化的复兴?我曾听汤一介先生明确讲过不同意季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看法,认为我们现在主要还是要学习西方文化。我对季老的见解比较认可、印象深刻的是他积多年阅历的一些经验之谈,例如他讲坏人不知道自己是坏人,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倒是很让人信服的名言。

    2005年前后我因为要编写北大统战史略,偶然在统战部的档案里看见一份1950年代有关季老的材料。当时季老40多岁,任东语系主任。材料里有两点评价我还有印象:一是说季老比较好名誉,什么荣誉都要争,如果西语系受了表扬,他就会比较介意;二是说季老一个人在北京生活,长期把妻子留在山东老家不接过来,想和妻子离婚,又不好意思提出来,毕竟是妻子多年承担了家庭责任。季老和夫人的关系从季承的说法里得到了证实,虽然材料带有那个年代的特点,但这两点评价应该是大体不差的。季老去世前几年,忽然提出要辞去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博得了舆论的不少好评。但北大有学者认为这也是季老获取名誉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季老的想法,也不敢完全苟同这种看法,不过季老好名誉的特点看来北大有一些人还是了解的。

    季老去世前后还出现了一些戏剧性事件,不断形成热点新闻,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息下来。先是钱文忠以季老的“关门弟子”自居,给季老行跪拜大礼,着实炒作了一番;然后又传出季老收藏的书画“失窃”,时任秘书杨锐被停职,此事甚至惊动了温家宝总理;再有季老13年未见面的儿子季承回到他身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情节。2009年季老逝世后,围绕季老的遗产季承和北大发生了持续纠纷;季承出版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全面披露了季老特殊的家庭生活。中间还穿插了季老故居被盗等事件,整个过程颇似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连续剧。

    对这些事情我了解的有限,谈不了多少看法,不过在季老的遗产问题上倒是有些话想说。据说季老早就表态将他收藏的字画等文物捐给北大,季老毕竟是耄耋之年,生前最后几年一直住在301医院。北大校方早就可以根据季老的愿望,请季老立下有效遗嘱,将文物移交给学校妥善保管起来,其实北大图书馆就有季老的工作室。但是北大校方却一直不作为,似乎季老可以长生不老下去。在季承回家之后,虽然季老和儿子之间有过很深的隔阂,但面对的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生儿子,季老不再明确表态将文物捐赠给北大,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只是季老去世后其遗产纠纷愈演愈烈,对北大和季老的名誉都有不小损害,这种情况恐怕也不是季老愿意看到的。另外季承的书我没有看,不过主要内容也有所了解。虽然季承的做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认为他损害了季老的形象,但也有不少人赞许季承不为亲者讳的勇气,是讲了真话的。

    季老愈到晚年名气愈大、影响愈大,所谓树大招风,可利用的价值自然也大。刘波、钱文忠等人可能都听过季老的课,但是“亲授弟子”、“关门弟子”之类恐怕是谈不上的。季老的秘书中我只认识李玉洁女士,有一年我和李玉洁一起去机场接从韩国访问归来的季老和郝斌副校长,一路上李女士十分健谈,感觉是一位干练、直爽、风风火火的老太太。李玉洁长年照顾季老,早就被很多人视为是季老的家庭成员,那一次我带《今日名流》杂志社的人去季老家,他们都以为李玉洁是季老的夫人。2003年底我所在的党委统战部搬到燕南园53号办公,紧邻54号李玉洁家,但我只见她回来过一次。为了翻建53号小楼,施工部门在54号东侧搭了几间临时建筑,没有及时拆除。李玉洁看到后大为不满,不仅骂施工单位,也高喊着让统战部长出来,后来干脆找来一帮人把临时建筑拆了。我不禁感慨老太太跟着季老见了很多世面,口气、脾气都大了许多。我不了解李玉洁等人对季老的作用,但是季老受到身边一批人的包围、影响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季老生前和身后,各种宣传、介绍、回忆、评价他的文章都非常多。我和季老的接触十分有限,本来是没有必要再写这些文字的。不过季老毕竟名气极大、影响极大,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北大前辈学者,我也不能不对季老有所关注。尽管我没有能力对季老做全面评价,也不妨把我知道的一点季老的事情,把我对季老的一些看法告诉世人,或许能对人们了解季老起到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我想季老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他在梵文等领域的造诣、贡献、成就是得到公认的,他对待学问的认真、刻苦、勤奋早就被奉为学界的典范;季老还是一位不错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很有影响,不乏许多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季老又是有局限的,首先他不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以他的身份、阅历、影响,他没有对时代、社会发出多少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声音,而是比较顺从、配合,充当了某种适应体制需要的角色;其次季老应该是一个公认的好人,虽然他在家庭中未必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他远不能称得上是伟人,尽管很多人希望他成为伟人,甚至有人认为他已经是伟人了。在季老去世前的若干年里,他一直是北大资格最老、名望最高的教授,是最能代表北大形象的一位前辈学者。但是季老的局限也是比较明显的,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同样是盛名之下,被许多社会公众还寄予厚望的北大,其实早就彻底依附于体制,整体上失去了为社会贡献有价值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何况在今天的北大,能够达到季老做人、做学问境界的学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2)篇

长大了,才慢慢明白,有一种帅,跟脸没有一点点关系啊,他是什么呢,他是历经岁月变化后的豁达,历经风云变换后的坚守和面对困难时所展现的刚毅。这是一个人慢慢的在岁月磨练中通过读书和阅历沉淀出来的气质。所以他跟脸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人的容颜终有一天会老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结果。有一种美也跟脸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洋溢在眉间的书香,沉淀在内心的修养和面对困难所展现的自信,这个也跟脸没有关系,这个东西是什么给予的,是书给的。这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凭什么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所以在阅读中人对自我素质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在跟你们强调一句话就是阅读,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你说一个人书没读多少,他的思想很深刻,开什么玩笑,你不读书你连表达都表达不了,甚至你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表达。有一个儿子问他爸爸。我为什么要去读书的时候,他爸爸是个鉴定玉的专家,随手拿起一颗玉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你读过书了,你就会说此玉通体圆润、色泽透亮、晶莹剔透,持此玉之人必得品行端庄嗒嗒嗒说了一大堆,如果你没有读过书呢,拿起石头你就会说:卧槽,你看这石头,卧槽,你能说什么,说不了嘛(注意这里的卧槽不是骂人的意思,这是个语气助词,就跟古时候的之乎者也一样,加重感叹的意思)。所以中国古人表达难受是怎么说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现在我们怎么说:蓝瘦,有多难受,香菇,为啥想哭,难受。

季羡林谈人生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是季羡林写有关人生的文章选集,季羡林98年人生中可谓是波澜壮阔,虽然他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他的存在和他留下的书籍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少的笔墨。

   什么叫人生?这个课题太大了,连季老也不能清楚,自古以来,无论是哲学家,历史学家,谈人生的人很多,也有很多阐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文章,但是都是正确的吗?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民吗?或许连他们自己都越谈越糊涂。季老觉得我们人的生都是被动的,被动的出生,糊里糊涂下或许有所成就,但成就取决于自己的反省能力,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结合到我现在面临的实际,我觉得自己每天去反省自己,或许又活的更累,有句话叫做“难得糊涂”(或许这就是我的不思上进吧,难得糊涂我觉得是适合老年人的,我这个年纪是需要越活越明白,老了所有明白了才要难得糊涂)。其次谈到的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个人认为人性的善和恶都不能简单去评判。 

人生的做人与处世,在里面写得我也是颇受益的。首先我们是礼仪之邦最基本的是要懂礼,在生活中,从我每次出行坐公交车中这点让我深有感触,但是礼绝对不是繁文缛节,也不是一种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就如同在公交车上,如果把让座变成一种负担,那就远远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人生的涵养,不是虚伪的谦虚,是那种荣辱不惊的态度,在我看来,不谦虚也同时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形式。容忍,时常听别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同样有个成语叫“得寸进尺”。怎么解释容忍二字,忍是别人侵犯了你,而你将刀刃放在心上,把心削平,而容就是一个界限了,在界限内,你可以容忍,界限外,如何忍?知足,最耐人寻味的是冰心老人提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到底什么是知足?如果简单的像高中作文一样,定义知足与不知足,或许我思想就永远停留在应试教育。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于大起大落中淡看人生,于喜怒哀乐中论为人处世,季老站在自己的角度从未高屋建瓴,从未倚老卖老,那种淡淡的描述,字里行间的智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四】

我不太爱看书,长期以来,我只爱看些小说打发时间。但是在这个人人热衷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的时代,我看了很多的连载,网络小说看得多了,但我始终没能心满意足。在新浪读书,我很意外地看到了这本《季羡林谈人生》,于是开始阅读。

一开始,我觉得先生讲的人生有点平庸,甚至有些糊里糊涂。看得很慢,有时一天才看上一两篇。直到看到第六篇《不完满才是人生》,我开始信服起先生来,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先生谈人生不会像市面上很多炒得火爆的励志读物,其实作者自己讲的东西可能自己都不能确信,却非以不断的强调和心里暗示要读者信奉。先生讲道理,不会非要你接受他的道理,喜欢举些例子,古今中外、他人自己,娓娓道来,不过是告诉你他一个望九之年的老人的经验和思考。先生之说无不体现了他自己做人处世的哲学。

我觉得先生是一个很宽厚豁达,真诚谦虚并且很积极的人。在我看来,先生所说人生无非是要不可强求、不可太过执着。你必须明白有的事你无法改变,所以你得学会如何平衡你的内心,如何处变不惊。但先生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是非常有责任感和原则的。

我想我并不太能体会先生的哲理,因为他总是很辩证地去阐述一些问题,很多东西都讲到度或者分,最难把握便是度和分,先生也不能给出个十分明确的界限,因为毕竟很多事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势而不同的。但先生泰然面对人生的这份气概倒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最后我想引了先生的话做结束,这也是我看此书得到的最大启发: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


【第1篇】

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谦逊品格与平和心态。

对于寒窗苦读十年后的我,人生阅历很少,很难说清人生是什麽,人生的意义何在。季老告诉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是啊,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脊梁”。

对人生,季老怀着一种“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态度。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学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原理。季老认为: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寻求的就是一种平衡吧!

王静安在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季老认为大家能拿出“衣带渐宽中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老的长寿之道是:“走运时,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我想这可以用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只要我们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挥洒过辛劳的汗水,就一定会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第2篇】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第3篇】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


《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一】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二】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00字三】

(一)人生的好处与价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好处,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务必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这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就应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200字


【第1篇】

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久闻季老的大名,以前却很少有机会拜读季老的文字,对他也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人。性格坚强,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自己做人的原则。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岁。他们那个年代人的特点就是古文底子非常好。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颇有古代文人之风。说话风趣幽默,经常拿自己开玩笑,是位开朗的老人。

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岁以后写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随笔,发表在各种报章杂志上,也有些他给别人写的序言。80岁,在很多人看来都很老了,应该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他还迎来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第二春。天天泡在北大图书馆里查资料,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 还 翻译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常年的坚持思考,研究和写作,也许就是他长寿的原因。

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面对老年和死亡。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难免要思考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一方面,季老显得很潇洒。他常说自己在文革里就想自杀了,是死过一次的人,从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捡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国诗词歌赋里面的三种死亡观,一种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另一种是逃避,竹林七贤里面的刘伶,经常带着一壶酒,让人抱着铲子跟着他,说,“死便埋我”。第三种是季老最喜欢也最推崇的陶渊明的顺其自然。他把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虽然季老无数次的这么说,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他对生仍然有种深切的渴望,并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超脱。他经常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反复的谈自己的死亡观,对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观进行研究,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态。也正是如此,我觉得他活得很真实,不虚伪。他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和担心。

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所以这些文章里经常重复讲一个思想。除了谈老年,谈死亡,他谈得比较多的是为人处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思想的关系。

我觉得季老到了老年还很与时俱进。很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他非常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坦言这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他感觉西方文化提倡征服自然,这就和环境尖锐对立。要在21世界解决环境问题,季老认为要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在这方面,季老还是很敏锐的。但天人合一毕竟太抽象了。如何把这种理念跟现实生活,和现在的现代化(西方化)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可操作的实用的道路,季老没有说。这可能也超出他的学术范畴了。

季老这么多文章里,我认为《八十抒怀》写得最好。充分表现了他向往简约朴素的生活和不懈地追求学术的更高境界的人生观。文字朴实而优美。一开始就写八十岁生日早上起来,本来很担心,不知道八十了会怎么样,但看了看自己,再看看家里周围的环境,一切都很平常,没有什么变化。才发现八十岁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这跟我自己过三十岁生日的感受完全一样。29岁的最后一天,我非常忐忑不安,明天就要进入三十岁了。不知道会怎么样。可三十岁那天一睁眼,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人生本来就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过程。无论是三十,还是八十,九十,都是我们一生中平常的一天。这种平常心是最好的心态。

季老后来还写了篇《九十抒怀》,也非常真实。那里面写了社会对他过度的需求。将他一匹垂老的瘦马,当作日产千磅的大奶牛来挤。他感觉身心都非常疲惫。可以想象,他名声在外,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想攀附他的名气来在社会中求进步。这样对待他这样一个老人,真是太残忍了。

看来季老的文章,感觉自己的古文修养实在太欠缺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不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和文章,就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能感到季老和所有传统文人一样,都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如果随时随地可以把自己生活写成诗歌,那么生活也就诗化了。在世间诗意的栖息,这是何等高雅的生存状态!我可望而不可及。希望以后有机会多读古诗词,还能迈进这样的生活。

刚看完书不久,就听到消息说季老去世了。非常震惊,也很难过。我外公是去年走的,98岁。季老今年也是98岁。他和我外公同年生,同样经历九十八个寒暑,又同样的离开了。而我在他去世之前,这么巧就正好看到了他的这本书。感觉上和季老冥冥中有些缘分。所幸的是,在电视里看到,他走之前一天还精神矍铄的给全国中小学生提了,爱国,孝亲,尊师,助友,八个字。相信他老人家走的时候一定很安详,充满平安喜乐,没有痛苦。

【第2篇】

2006年正值当代中国大学者季羡林先生九五华诞,坊间先生著作颇多,季羡林研究所编选的《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是其中的一本佳作。

季羡林先生一生颇为不凡。6岁告别父母家乡到济南求学,后来竟同时被北大、清华录取;1936年,先生负岌西游,之身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撇妻舍子”,十年寒窗,得梵语、吐火罗语和印度学等真传;归国之后,在胡适、陈寅恪、汤用彤诸先生关照下,创立东方语系,垂60年至今,可以说,没有先生,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东语系。新中国初期,先生不免时俗,成了“社会活动家”,大大小小的会议让他学术事业分身乏术;文革十年,先生被打倒,赶入牛棚,世界级学者竟去放猪、收发报纸,然而七卷八本的巨著《罗摩衍那》竟奇迹般地翻译出来;新时期到来,先生“研究、翻译与创作并举”(《研究、翻译与创作并举》),80高龄出版了80万字《糖史》,并散文佳作迭出,俨然“学者散文”风度,或云“老生代散文”代表;而今,先生“何止于米,相期以茶”,301病房之内犹自笔耕不辍。这一生,敢不称为惊天地、泣鬼神!如此丰富、复杂、宽广(“绕地球数圈”——先生语)的人生,堪比传奇,方使先生成为20世纪中国学人的缩影、当代学者的楷模,也使先生散文题材丰盈、根柢深厚。

书中所选散文凡53篇,皆属“小制作”,但却都是大手笔,这是基于旷达、豁然的人生底色。试看《世态炎凉》,题名似乎属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看到先生文字,却别有一番滋味。昔日毕恭毕敬的同事朋友,相逢之时却都视若路人。而一天先生的孙子高烧四十度,需要送往校医院急诊。一位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于是,“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乍一看来,似乎言过其实,用语过重,也许只有从非常岁月走过的人才会有这种切肤之感。先生对待那些帮助自己,哪怕是举手之劳的朋友,都能念念不忘;对待曾经不公正对待自己,甚至举手打他的人,也没有怀恨在心。因为,“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字里行间,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学者的清醒透彻,更感受到了人类宽容的伟大。

又如《九十诉怀》:“我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真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如此超然物我,参透死生,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境界。而笑看当日鬼门关口,笑看今日衰老之躯,悲凉中透着幽默,幽默后隐藏着超拔。老学者用学术来丈量生命,显得可爱、可敬。

曾有记者记载,季羡林对前来看望的温家宝总理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其实,早在90年代,先生散文中就提到过这一话题。2001年的《漫谈伦理道德》中又有所发挥:“这三个关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可见,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生是有着长久思考的。而他格外强调人内部思想与感情的和谐,则是源自一个经受二战硝烟、文革动荡的心灵最深沉的痛。他格外强调儒家伦理中的“修身”,也是承继先师陈寅恪先生对于《白虎通》中三纲、六纪为中国文化精神所寄的遗训,绝非附庸时论。

先生的文字真挚、质朴,洗尽铅华。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书中所选篇什,《二月兰》、《怀念西府海棠》、《幽径悲剧》、《神奇的丝瓜》等等,均属真情实感跃然纸上的好文章。《二月兰》中写到每当二月兰花开,家中老祖便拿着小铲到花旁青草中挖荠菜,而先生喜爱的两只小猫——虎子和咪咪则匿身花间,“一黑一百,在紫色中格外显眼”。后来,老祖、爱女均已逝去,小猫也遁离人间,老人格外心酸,只有二月兰陪他做伴。“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仙山,可望而不可即了”。对二月兰花丛的描写和生离死别的人生惨淡相提并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文学魅力。

先生的文字尚求平淡,劲道吃在字里。看似简易,颇耐咀嚼,有些文字以臻老到、已入化境。譬如:“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而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物换星移,岁月流逝,我却懵懵然,木木然,没有一点感觉……被人称呼,从‘老季’变成了‘季老’,最初觉得有点刺耳。此外则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迎新怀旧》)这样的语句毫不卖弄,句句平实可感。细细品来,顺耳耐读,其间韵律可协,节奏自然。思之念之,这种良好的语感是在70年的创作实践中千锤百炼而来,怎不炉火纯青?作为读者,我们是多么愿意欣赏这样的文字呢!

在汉语出版物呈几何数字增长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千篇一律、循规蹈矩的文章,汉语自身的情趣、变化和潜能被消蚀在铺天盖地的文字垃圾中。季羡林散文的存在,不啻为一杯清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许此类散文必定不能成为当代汉语散文发展的方向,但是相信这样的文字定会历久弥香,不求畅销,只求“长销”,永久博得读者的喜爱。要不然,对于中国当代散文而言,才是“永久的悔”。我们不由得由衷期待“北大一盏灯”在301医院的特别病房里能燃得更长、更长……

【第3篇】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佛学家、比较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并著有大量专著。(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已是97岁高龄了)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我国当代学界泰斗。这位智者的思想火花,给我启迪、震撼。读之使人明智。他的语言朴实而不失睿智,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在轻松的氛围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如同一个和蔼的邻家老人娓娓道来,犹如促膝谈心,感觉是那麽亲切。道理中蕴藏着极为精辟的见解,有拨云见日、顿开茅塞之功。读后使我收益非浅。让我爱不释手。并对人生、人性方感大彻大悟。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老先生语:“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稳定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除了法律、行政手段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外,道德是社会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和调节手段。”道德是需要积累并付诸于行动的。由此可见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季老先生语:“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在我的视野里,一些人戴着虚伪的面具,一面为自己涂金抹光,一面做着并不那末道德的事情,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更为了报复他人,发泄私愤,一次次无视别人的尊严,践踏他人的人格。这种不择手段的卑劣行为,难道不就是恶吗?可谓十分恶劣。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无非是私心、私欲过度膨胀在做崇,唯有消灭私心,才是解之之方。让我们都来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自己的座右铭。

季老先生语:“什麽又叫做”坏人”呢?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于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根据我的观察,坏人是不会变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我的感受与季老的感受是如此惊人相似。几年来有个人始终在跟我们过不去,说她是坏人她肯定不承任,但她的“兴风作浪”引出的是是非非,搅的众人不得安宁。带来的恶劣影响,是用几句话难以形容的。我真希望此人有所醒悟,人生苦短,远离仇恨和卑鄙、抛开那些过分的妒嫉和私欲,其实做好人并不难,何必继续作“恶”;还为其找出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我真希望有一天她能够番然醒悟,做一个真正讲道德、讲礼仪的人。

季老先生语:“蒙田在一篇名叫《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到: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是啊,一些人自命天才,唯我独尊。无知和狂妄紧紧连在一起。有的竟成了“害群之马”。

季老先生语:“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季老从青年到老年就是以这样的平和心态、博大的胸襟,做人做事的。老人的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思想境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季老先生语:“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老的这句“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凡的真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再重复一次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和遗憾,但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把遗憾降低到最低限度。只要以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心境。也只有真诚待人、诚挚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在生活里得到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一】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二】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这真是奇怪啊?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三】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耄耋老人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季老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季老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后有感系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简短八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