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 地图 >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2024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相关栏目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热门栏目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推荐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共 5248 篇)

  • 1、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800字

    作品的读后感写作要抓住文章的哪些部分?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不妨写一写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篇1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羡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应该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篇2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

  • 2、 [荐]读后感季羡林人生1000字模板

    我们总能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总能引发我们的深思。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了。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季羡林人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篇1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人的行为与感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人就能顺利发展,快乐生活,社会就能阔步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磕磕碰碰,停滞不前。季老对人生这三个关系的提法引发了我的深思:人活着,无论于己,于人,不管苦痛、喜悦,这一切事物、情绪不都在这三种关系之中吗?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定胜天”。

    说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环境问题。这两年坊间一直流传着20xx地球灭亡的玛雅预言:神奇的玛雅人预见到地球和人类会在20xx年彻底被毁灭。虽说这已经被无数的科学家证实只是一个谣言,但却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我们砍伐森林,我们围海造田,我们能飞上天空,潜入海底,一时间人们真的以为人定胜天,人类无所不能。我们按着自己的意愿改造着这世界,乐此不疲。可你有没有停下脚步看看,这世界天空还那么蓝吗,绿色还那么多吗?我们对大自然的改造就像是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也回报在我们的身上。全球变暖,冰川恶化,厄尔尼诺等异常现象的增多,这都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示。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与它相处,我们要学会彼此适应,互相合作,那种只顾着自己的发展享乐,而丝毫不考虑它的赔本买卖,大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若是一意孤行,我们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同等回报。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关于“也让别人活下去”。

    这里要拽出两个人,一说名字——张明宝与高晓松,大家就会发现这两人的共同特征。这两个酒驾的罪犯,因为漠视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锒铛入狱。季先生在书中列举了数多个“傻瓜”,虽然这两人已远不能仅用“傻瓜”二字来形容,但是,他们在

  • 3、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精选

    在阅读完作品后,世人明白了心中唯一的爱。读后感具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写读后感培养了写作的能力,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1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2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

  • 4、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 5、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

  • 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 7、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

  • 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

  • 9、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于大起大落中淡看人生,于喜怒哀乐中论为人处世,季老站在自己的角度从未高屋建瓴,从未倚老卖老,那种淡淡的描述,字里行间的智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

  • 1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 2019-09-26

  • 2022-02-07

  • 2021-09-27

  • 2023-04-23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1-06-28

  • 2022-01-18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6-03

  • 2019-11-06

  • 2019-09-26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6

  • 2019-09-26

  • 2019-10-24

  • 2022-06-16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后感季羡林人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后感季羡林人生、2024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