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 > 地图 >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2024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范文大全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相关栏目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热门栏目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推荐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

(共 3578 篇)

  • 1、 小顾艳情读后感书评欣赏:爱到卑微成悲剧

    《小顾艳情》是一部由严歌苓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顾和其丈夫杨麦之间的关于出轨的故事,剧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来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看题目总觉得内容应该讲的是一个叫小顾的女人的丰富的情史,但从这个故事来看,长得婀娜妖娆,性感美腻,对待自己的丈夫死心塌地的小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风流浪荡。相反,小顾的丈夫杨麦,这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有着层出不穷的桃色事件。

    我就想作者用艳情来命名颇有用心。

    小顾的一次出轨,是在丈夫被杨麦被当作反革命抓入狱中。小顾为了救他把自己卖给了黄代表。跟黄代表在一起的时间里,她努力把丈夫的罪行从死刑减成无期,又把无期变成六年。可是她的这段艳情被反复诟病,成为她不能抹杀的黑色历史。

    女人的出轨在当时是不能被原谅的,甚至小顾的儿子也觉得母亲是在拖累父亲,给全家人丢脸。而杨麦找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姑娘却是十分让人艳羡的,似乎在处处显示着男人的身份地位。这个题目就好像在说,男人出轨不值得一看,而女人出轨却天理难容,这一段艳情,就能对小顾这个人盖棺定论了。

    这段艳情的背后,实则是小顾对丈夫杨麦爱情沉痛的表白,为了救丈夫,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也出卖了自己的名誉。这样的牺牲,最后给了丈夫重生,这段内容的情节跟严歌苓的另一本书《陆犯焉识》中妻子婉瑜为了救丈夫陆焉识而去找戴同志的内容很相像。只是,这个故事中的杨麦一早就知道了这样的黑历史,他很感激她,同时也轻贱她了。

    在感情里,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付出超过了一定的极限,这样的付出可能就变了味道。

    小顾对丈夫杨麦的爱,让她一开始就卑微。作为一个商场的售货员嫁给了做艺术的男人杨麦,注定了一开始两个人不可逾越的阶级差异。小顾因为爱而选择改变自己,学习穿着打扮,学习绘画和练字等,让她觉得能够离()丈夫欣赏的女人更近一点。然而,她本身就是一只牡丹花,又怎么能变成高挑香艳的百合。当她努力地以为自己能够让丈夫更高看她一眼时,却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然后她一次又一次的将身边的掠夺者赶出她的领地。可是,即使为他牺牲了这么多,他却依然不能接受她的无知和愚蠢,最终分道扬镳。

    同时,当她大太阳下跑了两个小时为他买洋参,他吃肉她吃骨头,他穿新衣她拾捡旧货。即使如此,他对于她的付出真的感恩戴德吗?这就是不平等的感情,注定悲剧收场。故事的结尾,喝醉的杨麦嘴里喊着小顾给他倒

  • 2、 读《幽径悲剧》有感
    《幽径悲剧》写于1992年,季羡林老先生此时已经82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兴衰际遇早已尝遍,因为他是一位研究佛经的老先生,所以对于世界发生的一切都能坦然面对,淡笑处之。但是,燕园的一株藤萝的突然被毁,触动了老人敏感的神经,引起了他的感伤。于是挥笔成文,再次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 这一条路在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子换一个颜色,一直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田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凉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而在幽静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一株古藤萝,它十分受人喜爱,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历经万般劫难之后,幽静这一棵藤萝得以保存,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这让作者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时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然而,这幽静的古藤却在某一天突然被人拦腰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绽放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看到这儿,我不禁为这些花朵感到伤心与难过,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地面,再没有水份供它们生存了。它们此时仿佛成了失去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苦也没有地方了。 它在这条幽静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增添美丽。这时我在想,古藤树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美好的东西。可是竟有人容不下它,把它毁了。我知道它一定感到万分委屈,可是它又能向谁诉说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我不得不替它感到无奈,不得不发自内心的心疼它,并替人们感到悲哀。 由这株受屈的藤萝,我们自然而然的可以联想到许多许多:人生的无常,冤假错案,小人物的无端被指责,作者在十分浩劫中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通过这篇文章或有幸看到这篇读后感的你,请善待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
  • 3、 让悲剧不再

    当我捧着语文书翻看目录时,《大瀑布的葬礼》这个题目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大瀑布的葬礼?大瀑布也要举行葬礼吗?大家一定会问。其实,这里的大瀑布是指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交界处,一条世界着名的大瀑布dd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每到汛期,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这里落下,就是在30公里外也能听见瀑布的巨响。但是后来,由于人们在瀑布上游建起了水电站,加上人为的破坏,使大瀑布的水流量逐年减少,最后,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完全消失了。1986年9月,巴西总统穿上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为大瀑布举行的葬礼,还号召人们要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的地球。

    读完文章,我感到非常震惊,世界上曾经流量最大的重演瀑布居然消失了,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各种大大小小的瀑布、河流也会消失。根据数字显示:水只占地球的百分之三!其实,导致瀑布消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为的破坏。想到这里,那一个个破坏水资源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日益严重;有的工厂不注意处理污水,使污水流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还有的人洗完东西不关水龙头,任由水哗哗地流走,非常浪费因此,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节约用水,保护好水资源,保护好生态,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 4、 人间悲剧

    最近拜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一个问题随之紧紧萦绕于心:试想要是将这部着作按戏剧的分类来把它归类,那么它属于哪一类别?喜剧、悲剧、正剧,抑或是闹剧?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或许巴尔扎克将它放入《人间喜剧》中有他自己的意图吧,但我却认为《欧也妮?葛朗台》应归入悲剧。一部欧也妮的悲剧,甚至当时社会的悲剧。

    欧也妮出生于古老的索漠城,父亲葛朗台是城中的首富一个贪婪、吝啬的老箍桶匠。或许大多数人以为欧也妮在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肯定会幸福成长,然而幸运总是爱捉弄人,她与母亲在破屋的窗台下渡过了二十多个春秋。饮食、生活用具等等都要经过葛朗台亲手处理调配,直到他那抠门的病态心理得到满足,甚至家中连一根白蜡烛都不许使用。

    惶恐。受惊。担心。欧也妮与母亲在这种恐惧下捱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不可相信吧,但这种修道院般的囚徒般的生活又的的确确发生在这个富家小姐身上。这是何等的矛盾、何种的惨淡啊!

    欧也妮的一生都带着浓浓的悲剧化色彩,自然也包括她这纯情少女所幻想期待的婚姻。查理初入欧也妮的视野时,确实让她感受到了短晢幸福,让她在生活沙漠中遇到了滋润的绿洲。她尽心帮助他,爱护他,甚至恳求他收下她所有的积蓄,作为事业开端的资本。接着一个个恶运接蹱而来。先是葛朗台为了那约六千法郎的金币和欧也妮闹翻,并将只提供面包和水把她关在屋里作为报复。然后是母亲不堪虐待日渐憔悴而一命呜呼。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毕竟刀是正处在年少青春的花季少女啊!她那脆弱的心灵将如何承受。最终是她那对金钱抱以狂热之心的父亲的猝死,欧也妮顿时陷入了举目无亲的灰暗生活,而支持她活下去的就是对查理的爱与期待。然而在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注定是个悲剧人物。最终世界冠军赤了侯爵称号抛弃了她,她自己也在神父的劝说下,进入了无爱的婚姻,嫁给了一位仅仅一直觊觎着她万贯家财的有经验的男人。她变穷了,穷得只有大量的金钱而已。这样一场没有毒药、没有短剑、没有流血的资产阶级悲剧结束了。但巴尔扎克描写的这场悲剧比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更残忍更贪婪。世俗之人卑劣地工于心计的谋划和心地纯洁、率真浪漫的女性虚幻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巴尔扎克之笔终于如愿地征服了世界,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那丑恶时代的浮世图。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我脑子里久久回荡地这句话,终究不肯散去。欧也妮错了吗?难道她错在拥有一个醉心

  • 5、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 开元小学雅竹班 赵可 《黄昏》这一文是季羡林先生早期的作品,写于他大学毕业前夕的1934年1月14日,本文是以作者独特眼光来审观生活中的黄昏的匆匆流逝以及作者对黄昏的来和去提出了提问。 窗外红彤彤的落日染红了天际,燃烧的激烈,却又带上几分美艳。此情此景,恍若画卷,却又更胜一筹。只是,这绯红撩人的黄昏,又有谁真的有所在意?众人都只是在对的时间干错误的事情,然后又在错误的时间,在艳红转而黯淡之后,才会无比叹惋,摇头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季羡林的《黄昏》是绝美中带着窒人的叹息。在温馨美丽惬意的黄昏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却又也是那么的可悲。我们不曾有过欣赏黄昏的经历,却也不曾珍视过这些机会。这些排山倒海般向我们袭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应接不暇。 总有人爱推迟,总会满不在乎地说:“这事等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明明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殊不知我们自己口中的明日,就足以将你我推入地狱! 曾经有过这么一道益智题:“什么一直在到来却从来也未曾到达?”我一度为想出答案而伤透脑筋。然而,答案出来却让我啼笑皆非——明天。(w w w . f w s i r . c o m)是啊,我们是否对黄昏就如同对待明天一样。知道它会到来,却从没重视过它的到达。有人说,不要只看重结果,重在过程。可是,没有希望没有目的的等待难道不是一种摧残吗? 一天的黄昏有一天的美丽。夏日里看墙角渐暗,看四周的白墙也布上一层阴影,一直看到暗灰的天空里嵌上闪着眼的小星。在冬季,黄昏来得早了,是寒风吹走了它的光和热吗?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颤抖,渐渐地它的身影也模糊了。 黄昏真美丽,可他不能久留。当日子悠悠流走,你是否留够时间体会人生的美好,别被太多的梦牵绊,别让这关在门外。
  • 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 7、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精选

    在阅读完作品后,世人明白了心中唯一的爱。读后感具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写读后感培养了写作的能力,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1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2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

  • 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

  • 9、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一)

    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母亲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这是我读季羡林写的《寻梦》最大的收获。

    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夜里总是梦到母亲。梦里总是梦到一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可是梦醒来时,梦早已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永远都抓不住。梦里梦见母亲,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太模糊了,但母亲做的那些事却还是记忆犹新,永远都忘不掉。母亲对我的爱和帮助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让我想起了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莫言的母亲对他的爱、支持和帮助。在莫言最害怕的时候,母亲都能给他安慰。他的母亲虽然不识字2020,但却很支持莫言读书、学习。他的母亲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与关爱。

    母亲,她把我们送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予了我们生命与关爱,又慢慢把我们抚养大,直到我们成人。而就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是母亲给了我们勇气,是母亲给了我们关爱,是母亲给了我们鼓励。而在关键时刻,母亲会挺身而出保护我们。我们要好好珍惜母爱,孝敬母亲,不要等到失去时再懊悔!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三)

    今天,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文章,一篇是《寻梦》另一篇则是 《 季羡林心中赋得永久的悔》 。

    寻梦》这篇文章也许是因为题目叫寻梦,所以让我总想要反复地游历这个梦,也让我看到了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的愧疚与深深的想念。《 季羡林心中赋得永久的悔》当中写道,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更是表达了他对祖国,对母亲深深的爱,对母亲的悔。季羡林在母亲生前没有好好照顾母亲无比后悔。

    其实,有时我也没有好好的照顾母亲,虽然嘴上说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却没帮妈妈做过几次家务。所以,我想 : 我已经长大了,要好好的报答妈妈,不让她操心。这样以后就不会后悔。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三)

    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母亲给了我们每个人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这是我读季羡林写的《寻梦》最大的收获。

    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夜里总是梦到母亲。梦里总是梦到一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可是梦醒来时,梦早已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永远都抓不住。梦里梦见母亲,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太模糊了,但母亲做的那些事却还是记忆犹新,永远都忘不掉。母亲对我的爱和帮助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让我想起了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莫言的母亲对他的爱、支持和帮助。在莫言最害怕的时候,母亲都能给他安慰。他的母亲虽然不识字2020,但却很支持莫言读书、学习。他的母亲给了

  • 10、 季羡林选集读后感

    季羡林选集读后感(一)

    人们几乎都喜欢笑,因为有时候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时,一笑,说不定就能表达一切。我们应该经常多笑笑。季羡林《爽朗的笑声》正给我留下了此感受。

    我认识一位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干部。虽然他资格老,然而从来不摆架子。我一直对老干部有着敬佩之情。因此,我有空时就与老干部谈话。在与他谈话时,他的笑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不是会心的微笑,而是发自肺腑的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悠扬而清脆,温和而热情。使人听了永生难忘。

    笑是一种很平常见的表情。但是有些人常常笑,有些人却很不喜欢笑。一个人如果失掉了笑,那就意味着同时失掉了希望,失掉了生趣,失掉了一切。有时候一笑,就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有时候一笑,就会表达了一切你想说的话;有时候一笑,就会给别人一些安慰。多笑一笑吧,会有很多好处的。

    时常把笑挂在嘴边吧!但愿人常笑,千里共婵娟。

    季羡林选集读后感(二)

    《季羡林作品集》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哪几篇文章?我想非《听雨》和《清塘荷韵》莫属,这两篇季先生后期的代表作品,饱含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听雨这个题材,古今中外写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季老先生的文章却因为其深刻的立意卓尔不群。听雨是抽象的,是很难在文章里重现的,但季老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它描绘了出来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骸起。短短的一百字2020左右的描写,打通了我全身感官,让我身临其境。还有文章那深刻的立意,一位身处城中居室,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当他听到雨声叮咚,竟能神驰千里,为田地里的农民而喜悦,那种心系天下的胸襟不正是大师独有的吗?

    若说《听雨》彰显了季老广博的胸襟,那么《清塘荷韵》就表现了季老的精神魅力。

    《清塘荷韵》一篇可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是在季老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作者讲述了几颗洪湖莲子是如何由几片绿叶繁茂成成片荷花池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可见作者不只是在写莲了,而是再咏叹万物的生命,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可见莲不就是季老人生的一个写照吗?莲用了四年从渺小的莲子长成满池的莲花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而老季用了九十几个春秋使自己成为了彻悟生命的智者,莲与季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2-06-26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09-23

  • 2021-07-30

  • 2019-11-04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02-07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8

  • 2023-01-2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8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
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大全,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2024,更多幽径悲剧季羡林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