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2024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范文大全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相关栏目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热门栏目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推荐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

(共 6165 篇)

  • 1、 顾准文集读后感300字(3)篇

    《顾准文集》随笔

    t顾准,一个拆下自己肋骨当火把,照亮道路不断前进的人。有人说他是先知先觉,我说他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他的话难免被驳斥,以至于后来的几度被迫害,太刚的人,往往很脆。但他的厉害不止他个人,他的几儿女都是很厉害的人。有经济学家,航天的,科技研究员的,小子北京当年状元,更厉害了,混到美国内部去了,经历不详。

    ⅰ价格和价值

    先提一下市场经济,这是一种经济体系,小平说过,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要搞。市场经济具有的特点是资源配置多元化,强调自由竞争,主要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运作,政府为企业服务,适当的宏观调控,16年克强总理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就是这个道理,不能泛滥,调控也是不可避免,主要以财政和货币手段调控。

    顾准为市场经济这事研究大半辈子,可以说,在这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他的概念里,价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理论上一种物质价格的总和与价值的总和是等同的。

    但往往我们发现,两者是偏离的。有时物超所值,有时物低所值,而物有所值,恰恰是价格与价值的完美统一。这种情况不多见。

    因为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影响价值的因素也不少。

    我仅做抛砖引玉,物以稀为贵,这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它包含了不少价值规律在里边。物稀,我们都知道,越少越值钱,这个贵是价格的贵,但是因为少,他就值钱,他的价值就是这个钱吗?我看未必。那要看少的原因,如果是必然的少,那么价值会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是外力作用下的少,则价值具有波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泡沫,时间会告诉你它早晚会破。

    所以,我们联想一下有时社会上的流行语,什么有价的都不值钱。这句话对吗?从道家考虑,这句话是对的,无中生有嘛,无价的要比有价的更有价值,也是物以稀为贵的效果。

    价格是什么?价格是在市场的基础上存在的,有交换才会出现价格,那么货币就是价格的体现。没有市场,没有交换的话,何谈价格?

    所以要比较的话,只能价格和价格比较,价格是价值的表现,价值之间的比较要靠价格,而价格与价值无法直接比较。就像你拿宏观跟抽象的,没法比较。所以,想比较就要在同一规则频道下。变量和变量之间,永无交集。

    ⅱ科学与民主

    顾准的厉害之处就是相信科学,科学是什么尊重自然规律,虽然人类是地球的主宰,但也并不是为所欲为,仍需一步步改善这个地球,探索它。所以,包括我们现在发现的很多东西,或者已经在用的东西,要不要完全

  • 2、 胡适文集读后感1000

    胡适文集读后感1000,胡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名有影响力的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胡适文集读后感,欢迎阅读!

    胡适文集读后感【1】

    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

    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

    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

    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

    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

    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

    她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

    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

    记得,一次爷爷做手术,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望他。

    爷爷得的是一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眼病,这种眼病很可能会在年近花甲的时候双目失明。

    在看望的同时,也陪同这爷爷去检查眼睛。

    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玻母亲对医生说。

    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和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

    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

    要是在平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

    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近视罢了!

    那就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走出医院,母亲竟对我说:从你刚出生起,我就开始担心你有和你爷爷一样的病,但是我一直都不敢带你去看,你知道吗,刚才妈妈就好像站在法庭上等待判刑一样,不过,幸好现在是无罪释放。

    我惊奇极了,没有想到母亲竟如此为我担心。

    接着母亲踮起脚尖抚摸我的脑袋,我都已经比他高了。

  • 3、 《辜鸿铭文集》读后感700字

    【辜鸿铭,我想对你说】

    我乃读《辜鸿铭文集》后,才心生无限感慨。最初我认为是不足为道,可深思之后,才明白辜老您原来是一位罕世大家!今天我在此对您说一些话,如有错误之处,恳请您原谅。

    我敬佩您!在中国惨遭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的时候,您上书英国大使,尖锐愤怒地批判了英军的非正义行为(实是侵略行为);我敬佩您!您不为自己难以升官而愤懑,不想荣华富贵,只为人民担忧;我敬佩您!对于人们盲目追求西方现代化而不知西方弊端这件事,您请求大力改善民众对于流传在中国的西方现代化文明的所思所感,实在是高瞻远瞩。

    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大师,但也被鲁迅先生等人称为“怪杰”、“怪物”。我认为他们这么说是因为您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清朝时男人纳妾,女人缠足等陋习您都一致推崇。这就是他们说您怪的原因吧!您是一位贯通中西的政治家,却一直为封建王朝做宣传。我非常奇怪,您这么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维护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利益呢?

    您最精湛的语言便是在《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引用歌德的一句话:“绝不靠眼泪来度日。”这使我受益匪浅,同时,这句话也深刻体现了您的战斗精神啊!是谁在辛亥革命后义愤填膺?是谁在《字林西报》上怒叱了腐败官员?是谁在帝国主义国家侵入中国的时候挺身而出?是您!伟大的真理之光映照着时代的命运,也鞭挞着底层人民的压抑,并迸发出一股爆裂的呐喊。

    您的这些努力并不是徒劳无获的,非但不是,它们还得到了文化分子的赞同。您到中年,仍在写作,以至于如此出名的《尊王篇》就出现了!其中您对美国人的认知过于偏激。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没有信仰是不行的!您鼓励清朝人民早日觉醒,要有实干精神去造福世界。这些言语春风化雨般教育着每一个读者。

    烈士暮年,您依然纠结于启蒙与救亡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您还是拘泥于一而再再而三的救亡,可恰恰忽略了民族启蒙,也忽视了对现代化与传统的比对。您的嬉笑怒骂如机枪般犀利灵活,令我绝倒。而且您年少时远渡重洋学习,了解西方文明的弊端,眼看中国即将像西方那样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您便把看到的一系列不合时宜和酸咸苦辣寄托在文字之中了。

    您竭尽一生去揭露中国的弊端,但是没有多大成效。您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不怕挫折的大义凛然仍在我心中,让我久久不能忘却……您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将文正公的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您也传达出一个信号:当新旧交替时,必要的是先思考。我无法用语

  • 4、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000字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选自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

    每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心潮总是会抑制不住地涌动。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文学家。早年留学国外,通多门语言,并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季羡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段人生的总结。这汇集了季老先生毕生的经验和感悟。每读完一篇都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能让人预先明确了今后的目标。我想等我到了耳顺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话,也许收获会更大。

    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乡,写到了她的母亲。正如季老先生所说,他的故乡没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黄。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着一方面,他着重进行了强调。在他的故乡,吃白的(指麦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人们把它叫做“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叫“红的”。而作者家里最经常吃的是红的。偶尔能从别人家那里的来白的和黄的。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记忆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汤,里面只有一小块牛肉,他却用小刀一点点割着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论是黄的、白的,还是猪肉、牛肉,在家里得来这些“美味”的时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亲没有尝过一口。她只是看着我吃时满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满难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亲亲手将我送到城里,自己却留在故乡受苦。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她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多么凄婉而又感人。这就成了作者内心永远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脑海中无法忘却的画面

    读这本书,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当今的幸福,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整个人生,似乎就一浓缩在这本书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赋得永久的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确实是这样。更因为如此,我们要把握好当下。

  • 5、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大全(5篇)

    【篇一:《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篇二:《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遗憾,但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

  • 6、 [荐]读后感季羡林人生1000字模板

    我们总能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总能引发我们的深思。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了。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季羡林人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 篇1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人的行为与感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人就能顺利发展,快乐生活,社会就能阔步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磕磕碰碰,停滞不前。季老对人生这三个关系的提法引发了我的深思:人活着,无论于己,于人,不管苦痛、喜悦,这一切事物、情绪不都在这三种关系之中吗?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定胜天”。

    说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环境问题。这两年坊间一直流传着20xx地球灭亡的玛雅预言:神奇的玛雅人预见到地球和人类会在20xx年彻底被毁灭。虽说这已经被无数的科学家证实只是一个谣言,但却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我们砍伐森林,我们围海造田,我们能飞上天空,潜入海底,一时间人们真的以为人定胜天,人类无所不能。我们按着自己的意愿改造着这世界,乐此不疲。可你有没有停下脚步看看,这世界天空还那么蓝吗,绿色还那么多吗?我们对大自然的改造就像是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也回报在我们的身上。全球变暖,冰川恶化,厄尔尼诺等异常现象的增多,这都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示。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与它相处,我们要学会彼此适应,互相合作,那种只顾着自己的发展享乐,而丝毫不考虑它的赔本买卖,大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若是一意孤行,我们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同等回报。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关于“也让别人活下去”。

    这里要拽出两个人,一说名字——张明宝与高晓松,大家就会发现这两人的共同特征。这两个酒驾的罪犯,因为漠视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锒铛入狱。季先生在书中列举了数多个“傻瓜”,虽然这两人已远不能仅用“傻瓜”二字来形容,但是,他们在

  • 7、 季羡林《忆往述怀》读后感1000字

  • 8、 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读后感(一)

    《我的自传:季羡林》这本书已经放在书桌上一个月了,但是我只翻过一点点。昨晚想着今天要去还书,所以就乖乖的没开电脑看完了这本书。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而又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我看这本书,最主要的是看季羡林大师一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他留学期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两句他提到的唐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可以想象那种场景。看这段经历时,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已其老师的深刻感情。师之爱才,皆可看出。而季本身也因此感激不已。

    我关注的第二个阶段是文革时期。他说他是一个没有政治细胞的人。在政治上他的分辨能力不强。但是他对于国家是特别地忠实的。但是,他也一样没能逃过文革这场浩劫。他曾经想过自杀,就在他准备实施自己计划的时候,红卫兵赶来又带他到一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折磨式的批斗。这反而使他放弃了他的计划。既然这都能挺过来,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就这样,他继续生活了下去。

    (看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对文革总算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受不了而选择自杀。生命失去了尊严,生活失去了希望,生存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勇敢的选择不是结束自己生命,而是敢于面对。)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最多,他的学术研究也达到了顶峰。说实在,我对他的那些关于梵文之类的着作并不敢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他是如何创作出来这些作品,又是选择了何种生活态度的。大师果然就是不一样,在耄耋之年仍这样专注于学术。他把学术都置于一切之上了。就是在晚年生病的时候他依然不改他多年来的习惯,每天四点半起身,开始写作。现在找到一个像他这样勤勉的人真的不容易啊。

    总算是看完了这本书了,但是我有一个地方不解。那就是他很少提到自己的家庭。虽然在留学期间他很表示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但是到后来提及的却越来越少。在我看来,家庭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自传中怎么能少了它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上网查了关于他的家庭。最终,我还是有点失望的。很明显,他和他的家人沟通很少。

    他儿子季承认为父亲道德高尚,情操丰富,勤奋刻苦,朴实无华,爱国爱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然,受人敬仰,

  • 9、 实用范文: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悟汇总8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实用范文: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悟汇总8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悟(篇1)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一)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二)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

  • 10、 谈谈做人与处世——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觉得他不只是个作家,还是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触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篇文章。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我认为,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很难。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依然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才更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要处理好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要有善良宽容之心,对待朋友要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有时难免会磕磕碰碰,但要相互宽容、理解。第三件事是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我个人认为是最难的。因为人都有私心杂念,要战胜自己就必须消除杂念、淡泊名利、保持平和心态,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能做到可真不容易啊!

  • 2019-09-21

  • 2019-09-26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3-05-27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2-06-26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3-05-26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02-07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
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大全,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2024,更多季羡林文集读后感10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