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 > 地图 >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2024教学实录的观后感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相关栏目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热门栏目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推荐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

(共 5143 篇)

  • 1、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通用4篇)

    以下主题为教学实录的观后感,为读后感大全特意向您推荐的。优秀的电影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看的作品增多,自己总会领悟到更多的东西。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观后感的自我表达丰富了电影的独特性和深度。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 篇1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注意全部听完后,再动笔写。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动笔默写)

    师:此刻看老师在黑板上默写,请你校对。听写的词语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个别学生有错)

    师:写错的同学请说说都错哪儿了?

    生:我将烤写错了,多写了一横。

    生:诞,右边写成了廷。

    师:好,看仔细了,也记住了,立刻订正。

    生:(快速订正)

    师:同学们,请你用上这五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好吗?来,先轻声自由说说。

    生:(自由说)

    (既是富有新意和实效的词语默写检查,也是课文资料的巧妙梳理。把五个词语连说,更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师:好,谁先来说?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幻景,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师:说的好,不仅仅能用上这五个词语,而且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第二段的资料。这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中有关描述幻境的语句,先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

    (由课文资料的概括,直接转入对发现目标的揭示,不停留于情节,而启发思考对幻景怎样描述的探究。)

    生:(读课文)

    师:能说了吗?

    生:这些幻景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妙的感觉。

    生:不,就应是完美的感觉。

    生:我感受到幻景显得很温馨。

    生:好象梦幻一样的。

    师:你看用词多么丰富啊。大家感觉到实在太完美了。同学们,此刻就让我们和小女孩一齐来感受这些完美的幻景吧。请看(录像;幻景中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出现时的片断)高兴时你能够笑,也能够叫。

    生:(看录像,高兴、激动)

    师: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是烤鹅出现的幻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烤鹅正冒着香气,能够填饱小女孩的肚

  • 2、 教师教学反思《课堂实录》观后感

    周三的教研会上,教研组全体成员一同观看《课堂实录》,我们一边观看,一边记录,梳理自己的收获,并进行了课堂实录观后感的收获交流,让一个人的收获变成集体的收获,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把课堂实录上的一些外在的教学行为表现和内在的一些教育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总结有以下启发: 启发之一:引入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引入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最喜欢的动画栏目等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真正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实践中学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启发之二:以学生为主体预设课堂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于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就应给学生提供从事探索活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预设时就要想到:在这节课中,哪些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活动利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去解决、哪些活动让全班同学的参与讨论。这样的课堂预设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结论在相互交流中自主探索得出的,这远远比老师直接给出一种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启发之三:课堂上应规范数学课堂用语 从观看课堂实录教学中,我突然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规范教学用语,使用标准的工具,教师用语的规范是给学生的表率,你对一个概念一个地方的理解,学生会照着理解,去学习。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语言上的准确对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数学教学用语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概念不清、推理不清。对一位教师来讲,课堂中的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做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把握住这些细节,才是学生好榜样!
  • 3、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

    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第一个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后进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

    顾名思义,引领性,就是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样的激励语言,对全班学生都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

    及时与重复性原则: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如

  • 4、 巡逻现场实录2019观后感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如此地和谐稳定和幸福,离不开这些守护着我们的人。在这部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实录基层巡逻警,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真心英雄。以下是巡逻现场实录2018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相对于打击刑事案件,侦破经济犯罪的刑警来说,基层巡逻警的工作算不上惊心动魄,大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因而聚焦这一群体的国内影视作品并不多。《巡逻现场实录2018》却发挥了纪录片细腻、真实的特质,通过对一桩桩小事的质朴还原,将这些离我们很近,却常被忽略的平凡英雄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展现出来。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纪实作品,《巡逻现场实录2018》开拓出一片收视蓝海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镜头焦点稳稳落在社会责任与大众审美的平衡点上是通俗易懂的普法教育课,也是打动人心的时代记录。

    自去年11月17日到今年2月2日,总共播出12集的《巡逻现场实录2018》凭借故事性与现场感撬动了收视关注。12集节目的背后是摄制组随警作战,昼夜蹲守了36个基层派出所,和民警一同走街串巷,跟拍了近200位一线巡逻民警,收集了748个巡逻案例。

    在这些第一现场,民警的工作日常与大众的认知不太一样。上海110指挥中心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多达3万个,其中不少是琐碎的民事纠纷,甚至还有浪费警力的假警,但巡逻警从不心存侥幸,每一次都全力以赴。事实上,一些看似琐碎的巡逻工作对社会安定起到了防微杜渐的重大作用。从警20多年的老民警在地铁站做着吃力不讨好的身份证抽查工作,不少行人不愿配合,甚至极易产生口角。节目中一组数据却解答了盘查的重要性仅2018年上半年,轨交通过盘查手段,查获逃犯119人,处罚移交吸毒人员250人。不少民警甚至有点神,经验丰富的民警夜间巡逻,一眼就能辨认出复吸人员,犀利的目光被网友形容为鹰眼。

    一桩桩真实案例还成了普法抓手,伴随民警工作的种种思考也时时浮现。《巡逻现场实录2018》总导演蔡征用软硬结合形容纪录片的普法方式,一方面,片中会不时出现治安小课堂板块,由民警提炼相关法律常识,这是硬植入;另一方面,一些法律意识就潜藏在现场故事中。不少违法的根源是法律意识缺失。有次一位外卖员因违规骑行被民警叫停,本来罚款便可,他却慌忙逃逸,导致巡逻警被拖行近十米,最终因妨碍公务被判拘役四个月。

    因《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热播,一批民警成了网络红人。他们中有的因高颜值走红,但真正打

  • 5、 《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教学实录和评析1000字

    《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教学实录和评析1000字: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我总倾向于先读自己教过的课,这样反思自己,收获更为明朗。

    《祖父的园子》是一片略读课文,反观自己在上学年教授这一课时,我当时最注重的是让学生多读,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比如“我”的童真童趣,祖父的慈爱,园里生活的有趣、美好,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去读《呼兰河传》。读完于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于老师的课堂效率更高,内容更丰富,也更有趣。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

    读书。从前几篇课堂实例中来看,于老师对于读书丝毫不马虎,学生有拖音等小毛病也是及时纠正,其他方面,于老师重视范读,因为示范就是指导,那从我作为老师来讲,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是迫在眉睫的;其次表情朗读,引导学生从表情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是有感情朗读的内容之一,情之所至,为之动容;还有读写充满语境感,于老师会让同学们知晓写作背景、作家等相关知识,便于学生想象画面,抒发感情。

    写字。在本节课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讲“帽”字,他问同学们右上角的部分读什么,同学们回答说“曰”,于老师纠正到:

    “不是曰,也不是日,因为这两横是不靠的,这个字念‘冃’(mào),最早,这个‘帽’字是象形字(画帽子);后来加个目,因为帽子戴在眼睛上面,成了会意字;后来为什么加‘巾字旁’呢?古人好扎头巾,最早‘帽’专指头上的头巾,再后来一演变,所有的帽子都用这个字来表示了。‘帽’和‘冒’的本义都没有了,‘冃’更加可怜,被人遗忘了,连个独体字都不是了,仅是一个部首了。这个字有意思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不仅‘帽’这样写,还有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少年王冕》的‘冕’字上面要写成‘冃’,冕就是帽子的意思,卫冕冠军,也是这个冕。”

    教学生写字也有这么多学问!不仅于老师的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我也是受益匪浅,除了了解了自己从未发现的“冃”外,也发现自己的知识目前是多么浅薄,与于老师相比,内涵不足之外还有严谨不足。像于老师这样教写字,不仅带给学生知识,还能启迪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会不喜欢?

    作文。在写作方面,于老师也是一丝不苟,在本节课,首先于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读好“我“和祖父的对话,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到写人要会写对话,还要注意抓住细节描写,并及时巩

  • 6、 《江湖论剑实录》观后感1000字

    《江湖论剑实录》:江湖小角色的黑色游记 如果说韩寒的《后会无期》是一篇散文的话,那么《江湖论剑实录》就是一篇游记。这是一名怀抱大志的少侠,从初入江湖到历经险恶最终退隐田地间的黑色游记。郑凯饰演的司徒耀祖是宋末江湖中不为人知、没能名留青史的众多小角色中的一员,于是像极了在如今在北上广等现代江湖中漂着的我们。他的游记中那些黑色的幽默,之所以能够引我们真真苦笑,正是因为大家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无奈、同样的身不由己、同样的感慨万千。 如果《绣春刀》的历史细节丰富和精准程度可以打90分的话,那么本片肯定且必须是不及格的。为什么?因为新人导演蒋卓原的目的很明确。他绝不想把《江湖论剑实录》打造成完美的古装片。他不想让你真得认为这是一个宋末的故事。他不想让观众沉浸在一段古装传奇中。影片有着强烈的顾左右而言他之意,存心让人出戏,存心让观众把司徒耀祖的遭遇与现代的话题联系起来。 为了实现这种出戏的目的,影片不仅在美术环节上给历史参考加入了大量的现代潮流。比如郑凯那一头定型效果杠杠的头发。而且插入了大量的采访镜头。司徒耀祖的游记每每发展到一个小篇章,导演便会插入当事人被采访的镜头。在采访中,当事人为观众揭开了他当时的真实想法、感受、动机。这种手段,是如今《爸爸去哪儿》这类真人秀里才会被广泛采用的。这就更加强化了本片的游记性。出了郑凯饰演的江湖新人司徒耀祖,还有孙坚饰演的打算靠自己打出天下的富二代张鼎鼎、潘之琳饰演的只卖艺不卖身的歌女王二丫、余思潞饰演的女扮男装的长棍高手王翠。这套阵容要颜有颜要胸有胸,小鲜肉配上辣妹子,怎么也算得上是宋末江湖版的《花儿与少年》了吧。 作为新人处女作,《江湖论剑实录》广泛吸纳了这几年国产喜剧的成功元素。癫狂、耍贱、卖傻、反串、方言、萌物、搞基......这几年被喜剧导演们用来刷下限毁节操的招数,蒋卓原都学有所成,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狠劲儿。本片喊出了笑,不必等到贺岁的口号。其笑点的密度也的确可以与近几年任何一部贺岁片媲美。《分手大师》、《老男孩猛龙过江》之后,暑期档又一部可以让人笑到不顾及邻座感受的作品,就是它啦。导演还亲自上阵出演了一个喜感十足的小角色,是观众不看到最后彩蛋,所想不到的惊喜。 与暑期档前两部爆笑喜剧不同的是,本片故事发生在古代。于是在上述搞笑手段之外,本片还可以使用穿越。那些现在很热门的东西,被主创穿越到了古代,就
  • 7、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

    周秋芳

    1

    阅读,贯穿课堂始终

    读,贯穿课堂始终,读的方式很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2

    读写结合,丰满文本

    于老师认真抓好读书这一环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在读写结合 ,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增强语言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把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本质内涵。

    3

    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评价艺术

    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细细品析他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及鼓动性原则。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

    在课堂上,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4

    质朴,在语文中扎根

    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的花拳绣腿,质朴而生动,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能读能写、能听能说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于老师的课堂能做到此,所花的精力无需言语,他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解读先结构",所以总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妙趣横生。我不禁反思:为了一节课,我们又花费了多长的时间?我们的设计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频频更换ppt,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还是早已打乱了孩子们思考的节奏?于老师的实录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面对语言文字就该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安安静静地思、认认真真地辩。

    5

    智慧,在课堂中生成

    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随处都能采撷到智慧之花。在《狐假虎威》中,孩子们通过对人物的评说,明白了邻里和谐互不相欺的重要;在《秋天的怀念

  • 8、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优秀范文)

    近期读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实录,感动不已,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语文课可以如此生趣活泼,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在于老师的课堂中看似普通自然又有趣的活动,实则暗藏玄机,让人不由生叹。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一、儿童立场

    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解读文本,我们总祈求把文本解读得巧妙生姿,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难点是什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怎样的桥梁,让他们愿意学、轻松学,而不是带着负担去学。就此于老师是完完全全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例如在执教《草》时,于老师知道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存在难点,便巧妙地通过简笔画把草木的四季变化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岁”的含义,从“岁”到时间、到自然万物的变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学生理解此诗层层深入。这节课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是因为于老师站在儿童立场去雕琢文本,组织活动,因此整堂课好玩有趣又回味无穷。

    二、情境教学

    总的来说,于老师的教学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引入新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于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还原意境,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想。笔者深受于老师启发,在执教《一直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学生始终无法深层次的理解文末“我”的疑惑,对于文中“老师”的理解,学生往往习惯性用“鼓励、通情达理”等词,笔者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代入情境,一位同学扮演文中的“我”,两位同学扮演“哥哥和妹妹”,其余同学扮演老师,表演结束后采访“我”的感受,学生能说出“委屈、窘迫、紧张”等词,最后再结合文中“老师”和“扮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言行去感悟,学生居然能说出:“老师的冷漠”“老师没有教我豁虎跳,也没有鼓励我,更没有引导其他同学换位思考,而是任由他们嘲笑我”。学生还能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中找到依据。由此可见对于创设情境学生或许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当然有时还善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翻转文本,换角度理解文本。例如在执教《翠鸟》一课时于老师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设置了外国和平使者采访翠鸟,小朋友扮演翠鸟接受采访。于老师在课堂中不动声色地让学生理解、反馈文本,不仅检测了学

  • 9、 纪录片《川军抗战实录》观后感

    《川军抗战实录》观后感 写在滕县战役八十年大祭之际 作者:胡春雨 淬砺忠骨铸干城,寸心力挽山河倾! 试看铁人垂泪处,万世谁为开太平? 自注: 淬砺句:淬音翠,淬火以铸剑也。干,盾牌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寸心句:寸心之所存者,民族之大义,抗战之精神也。舍此存衷,乌有所谓家国哉! 诗后: 戊戌孟春,当王铭章将军率川军将士死守滕县,壮烈殉城八十周年之际,蜀中抗战将士后人并多地志士,拟循川军出川抗战北线,辗转至滕县公祭。沿途凭吊战场,所以感恩先烈,不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也。滕县守将何煋荣团长之子、川军抗战史专家何公允中,年七十余,躬亲此行,邀予参加。予以为公祭先烈,非遗属之私事,实国家之令典也,川鲁两地,大义攸同。乃不揣卑微,为之呼吁,民革党人、滕县政协李公等,积极响应。盖典礼之不存,神明之无寄,为日久矣。 数十年来,吾人于抗战历史,几乎遗忘殆尽。戏说纷纭,荒诞不经,强呱耳目,盈于银屏。幸蜀中二三贤达,惧先烈之事迹湮灭,国民之精神不彰,不惜自筹资金,连年奔走,抢救史料,垂诸后昆。其为功德,亦不让执戈先驱矣!当此八十年大祭,何公以蜀人拍摄《川军抗战实录国仗》示余,观至《决死滕县》上下集,不由潸然泪下也。 悲夫!当抗战之时,倭寇乘吾国步方艰,欲鲸吞大陆,餍其贪欲。盖中日战争,以近代化中断之弱国,抵抗现代化领先之强国也。两军对决之际,以吾之步枪、大刀、手榴弹,抗衡倭寇之坦克、飞机、大炮,其战事之惨烈,岂世人可想见?每千百将士,不终日而吞噬于炮火。吾民之惨遭杀掠者,亦何可胜数?虽铁人无情,亦当垂泪也。然以积贫积弱之中国,所恃危而不亡者,何也?盖人心之不死,抗战之精神耳!今幸逢太平,正当乘时陶冶民俗,砥砺国风,安可淡漠历史,置抗战精神于不讲耶!
  • 10、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推荐)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1000字

    与于老师的教学实录相遇,看着封面上一头银发、满面微笑的于老师,一手执书,一手微扬,耳边似乎又听回荡起了于老师那浑厚的男中音……读着于老师的实录,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我俨然成了于老师课堂上最幸福的小学生。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

    "哈哈——哈——"这应该是于老师课堂中经常听到或经常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孩子们还是听课老师都会又这样的体会,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细细研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我发现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

    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细细品析他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及鼓动性原则。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在课堂上,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三、质朴,在语文中扎根

    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质朴而生动,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读完课题后要停顿;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说话;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都有自己固定的"家"……

    于老师的课堂能做到此,所花的精力无需言语,他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解读先结构",所以总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妙趣横生。我不禁反思:为了一节课,我们又花费了多长的时间?我们的设计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知

  • 2019-10-28

  • 2019-11-04

  • 2022-12-10

  • 2019-11-04

  • 2021-11-04

  • 2019-10-28

  • 2023-02-1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3-02-09

  • 2023-02-19

  • 2022-12-24

  • 2019-11-04

  • 2019-10-29

  • 2023-02-14

  • 2019-11-02

  • 2023-03-23

  • 2023-02-05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3-03-30

  • 2023-04-28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23

  • 2023-01-21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1-12

  • 2019-10-09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29

教学实录的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学实录的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学实录的观后感、2024教学实录的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