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教学反思观后感。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观后感
美丽来自感动,幸福出自平凡
解放小学 冯玉娟

一直让写反思,一直都不知所写,当我观看了有经验教师的教学反思本后,恍然大悟。原来我手写我心的真正意义不是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寻求厚积博发的动力。
别人的反思写得真切感人,思想深刻,贴近学生,贴近课堂,不无病伸吟,不应付浮华,着实体现了教后必反思,思过求改进,改进再提升的理念。让我觉得时代的气息就在今朝,时代的弄潮儿都在与时俱进,这样的教师不落伍,不守旧,有的还写起了洋气的微博,我记得很深刻,她文字激扬,气势磅砣,对工作尤为虔诚。大教无痕,大爱无言,在润物无声里彰显着厚积博发的才学,慧眠识金的睿智,他们发乎教,止乎教,展示游刃有余的大家风范。
原来用力与用心不一样,用心就是把工作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竭尽全力与竭尽力而为也不一样,当大多数都只是尽力而为时,竭尽全力的人才会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别人的优秀让我敬畏,眼前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景象让我动容,原来不是只有什么大事可以轰轰烈烈,只要做好平凡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人们往往急功迈利忽略细微,孰不知停下脚步,潜心钻研,既便很平凡的事也终有散发弥香的那一刻,与其随大流像大多数人一样缺乏享受孤独的那份恬静心境,倒不如选择坚持信仰,守候内心宁静的执着,做到了就是风景这边的独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与心得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学生能在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体会中,获得对语言的真实感受,并在视听感受中直观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过程,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引:同学们,打开历史厚重的长卷,我们的心深深地为祖国母亲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惊叹和陶醉。同时,也被她美丽容颜上一道道遭外强欺凌深入骨髓的屈辱伤痕所心痛和震惊。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而沉痛的心情重温历史,走进《圆明园的毁灭》。
2、齐读课题。
二、交流
1、师引: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随机表扬)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更要关注印在你心上的感受和心情。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读了课文后昔日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圆明园被毁灭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2、发出指令:
(1)、在小组内说说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圆明园被毁灭后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词语概括)选几个最能代表组员感受的词语记录下来。
(2)、在组内说说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得到这种感受的?
(3)、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4)、其他组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3、小组合作。
4、全班交流,互动。
三、视听感受
(一)1、师引:一方天地容纳了世上所有的美景和珍贵文物,想走进这个地方吗?老师也很想去,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跟着大屏幕一起穿越时空,梦回圆明园。
2、谈观后感
(1)、师引:欣赏了这么多宏伟建筑和历史文物,同学们脸上写着的全是对圆明园的赞美,你最想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赞美圆明园。同桌找一找。
(2)、同桌合作找词。
(3)、交流完成板书。
(二)1、师引:可是,清朝政府的软弱和妥协是挡不住西方侵略者野蛮的侵略脚步的,就在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永远在大火中烙下了耻辱的印记。同学们请看:
2、看完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说)或者说有什么想法?
3、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一下这些侵略者?文中哪些词体现了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相机指导读相关段落。
四、升华
师引:当大火燃烧的那一刻,大地在颤抖,山河在呜咽,圆明园在挣扎,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心在滴血。
1、小组合作:这把大火烧掉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2、交流汇报、评价。
3、完成板书。
师引:大火烧掉了圆明园中的一切,留下了让人痛心的残垣,断壁。如今,154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同学们请看面对这一片片废墟,你想说些什么?把它写到纸上任何一个空白的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机动环节)
4、展示(指名说)
五、总结语
师:这把大火烧掉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留下了让人痛心的残垣断壁。却唤醒了沉睡中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同学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作业布置
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废墟还立在那里,望着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下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查资料,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平语近人》观后感之反思


《平语近人》观后感之反思

刘军

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知识界热烈反响。海河之滨,清华园里,西子湖畔,黑土地上,祁连山麓,广大知识分子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再读经典篇章,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大家一致认为,平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这类节目,也不清楚党支部书记刘华为什么强调看这节目,看了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辟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学习,教育中,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从这三方面引导当代青少年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何学”是学习目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制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就像是一个没有根的浮萍,随波逐浪,在长长的求学路上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建立自己的理想,让孩子凭借对追求理想的信念,才能让孩子坚定不移地在求学的路上努力学习。

“学什么”,我个人认为是紧随中国的发展要求,钻研自己的领域,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自己的领域中,学以致用,创造真正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国家的部分科技还不能领先全世界。而部分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并为之而努力学习。避免朝四暮想。抱定信念,在自己学习的领域里钻研成果,成就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

最后讲的是“怎么学”。蒙曼教授讲解了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切磋琢磨,导致学识浅薄,夜郎自大,形成井底之蛙的局面。而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仅依靠学校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围绕着自己的学业,拓展更多的新兴学科和更广泛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见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其它科目中获得灵感,从而使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

《平语近人》这个节目制作精良,具有中国特色,他蕴含了中国上下传统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正确地引导当代青少年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起娱乐至死的节目,《平语近人》更能引导懵懂的学子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我观看了这个节目,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拓展她的眼界,广泛接触各种新兴学科,指导她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动,并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注重她的动手能力,鼓励她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用这些方法来奠定她的学习动力,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做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生产运行部/刘军)

教学设计观后感通用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一般会被要求有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有序安排,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为你整理的教学设计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1

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看完《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后,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越来越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的定位,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着的角色。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观念,应该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终身学习不仅应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学上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变革,才能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人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学会教学的各种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2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3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4

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正实行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还有“建构主动有效课堂”等内容。原本的学前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们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开展和实施了许多的新政策。我想这也是当前所有幼儿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既然是活动设计,那就自然包括教案的文本。但是如果你认为只有教案的设计就错得太离谱了。除了教案的文本,还具体包括了目标制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与目标相契合,活动目标要具体细化)、过程设计(关于活动过程设计的主旨与切入,关于活动过程设计的要点与架构,教案文本的呈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分析)、活动组织、活动反思等内容,本文就此相关问题展开了阐述和说明。

就目标的制定来说,我会适时的进行些许调整,是的目标对于本班幼儿来说更容易达成。但也存在着目标表述过于宽泛、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的陈述混乱等问题。由于我是一名新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只能借助于一些现成的教案来试试。但是对于师生互动之间,我往往会有无效问题的出现,这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但是相信见见我会有所减少,是提出的问题都是真正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设计都是预设的,可是毕竟幼儿的表现往往与预设的不同,对于幼儿突如其来的话语有时会有心无力,这是影响一节活动的进程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希望我会慢慢学会教学机智的运用,那上课时就会显得课程环节清晰,得心应手。

还有活动的反思,其实活动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中的简单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记下来,远远超过心中对于教学的思考的价值。可是千万不能只是应付性的完成它,而是要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并加以整理。通过反思,既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能及时关注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反思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会加深自己的思考和记忆,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也会是你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由于经验尚少,所以对于活动评价这一块还有待于今后的学习。

总之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学习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不要以为一节课是简简单单的阐述,而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细节,有早一日将来的我会好好掌握集体活动的教学设计,还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在还是药好好吸取别人的优势、多多反思自己的弱点的。

教学设计观后感 篇5

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浮力》教学设计观后感


2018级中学物理班专业课“在线课程”

——《浮力》教学设计观后感

原创: 黎楚欣

在观看了人教版第十章《浮力》的三节内容的教学视频后,我对于本章节的内容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如何将抽象的浮力,且题型较多样的内容有逻辑有层次地教给学生,甚至学生能触类旁通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形题目。这些都体现在平日的教学细节之中。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是关键。

通过观看视频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如下:

一、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舍本取末,另起炉灶,应该紧抓课程标准来备课。仔细研读课标说明,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制定教案的方向。在“认识浮力”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的视频学习中,课标要求如下: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紧抓设计教学的思路方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教学视频是我们的引路人,但是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思考合适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我想谈谈通过学习思考后的我以后上课的教学设计。我将围绕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展开:什么是浮力?怎么测浮力?为什么会产生浮力?从这经典三问着手。

首先,什么是浮力?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因此需要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邀请学生上台来体验过程。除了液体有浮力,引申出气体也有浮力。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会在空中浮起来呢?该提问能为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做铺垫。知道了浮力的定义之后,还要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可以参考视频的教学方法利用一根粘着乒乓球的绳子,绳子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倒入水后观察绳子的方向,再把烧杯倾斜一定的角度,总结得出浮力的方向。

其次,怎么测浮力?浮力有方向有没有大小呢?能否测出浮力大小呢?先让学生回顾利用二力平衡的方法来测出物体的重量,再把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尝试让学生想到一种可以借助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方法,即二次称量法。

再者,为什么会产生浮力?通过回顾上一章压强的知识,利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来阐述浮力产生的原因。考虑到理论知识有些枯燥,初二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也可以用实验视频一边展示一边解析,形象生动又极具说服力。同时推导出另一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产生原因法。

最后,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将在第三点中详细谈及。

二、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即使教案设计非常完美也需要通过一堂课展现出来。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案设计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怎么讲学生才容易接受,才明白教师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视频中突出的是如何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浮力概念,学生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认知负荷较大,如何减负的问题,给予我很大的启发。首先,浮力的测量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其次,学生刚开始并不能熟悉测量方法和溢水杯的使用。因此教师应该更加耐心去引导,讲解时简洁必要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讲授并不是满堂灌,若采取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有意义有层次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措施。激起疑惑——抛出问题——学生思考解决办法——教师总结归纳,在这一步步地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视频中巧妙处理了浮力的测量方法,利用自制浮力秤的做法,直接得到测量浮力的大小,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在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中,教师灵活设计实验方案来测量排开液体的重力,分别利用塑料袋(重力可忽略)、塑料杯和塑料瓶(先减去重量)设计实验来探究。

三、教案设计要高效,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虽然要做到该程度对于现在新教师的我们来说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多钻研教参,多写写教案设计,多去听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甚至名师的展示课,听完后再多动脑筋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环节要这样设计,能达到什么效果。教学的大忌是闭门造车,高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是邀请同课组的成员来听课,一来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压能力,二来可以商讨如何改善教学过程给予建议。

视频中,浮力这一节的重点是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以及运用初中阶段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来验证猜想。需要教师有灵活的判断能力和牵引能力、深厚的扎实功底。猜想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以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块状和船状)。猜想②: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浸没在液体的不同深度,间接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猜想③: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不同体积,间接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猜想④: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浸没到不同的液体中,间接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结论。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在线课堂学习真的非常有意义,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学分析学习机会。也希望新老师之间开展课堂展示,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这将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或许"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1

交通违法行为危害超过战争,中国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痛斥交通违法行为,死于车轮下的无辜生命已经达到了10万人,不亚于甚至超过一场惨烈的战争。良好的交通秩序是靠依法严管出来的,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负责,必须严管重罚才能遏制当前群死群伤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这不仅是交通管理实践,同时也被世界发达国家交通管理实践所证实。客运车超员、机动车超速、货车载人、酒后开车、疲劳驾驶,都是马路杀手,这种驾驶车辆的状况,都随时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使每个出行者都成了潜在的被害人,随时都可能遇害,是不特定的,不管是谁。

漠视自己的生命和漠视他人生命的做法,或者叫生命意识的淡漠对国家、对社会、对受害人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给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投下了阴影。对违法者的姑息迁就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公安机关的交管部门采取设立安全服务站,在重要路段设立安全服务站,对超员的车辆要卸车转移,对疲劳驾驶的人员强令休息,对重点路段超重驾驶从重处罚。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2

今年12月2日 是第四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团委召开主题团会,向全校36个教学班,2200名师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本次团会以今年“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的安全日主题作为主题,倡议大家做到:不闯灯,不跨越护栏,不横穿马路,相互礼让、相互监督,坚决抵制坐无证车、超载车、报废车以及非营运车等不良行为,共同养成文明礼貌的出行习惯,展示主人翁姿态,做文明交通的好少年。

本次团会丰富了学生的交通知识,加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团会后期,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出行中会注意交通安全,不再横穿马路,一定会走天桥或斑马线,也会提醒家长要安全驾驶,礼让行人。

本次团会前,团委组织多名老师,一起研讨制作了课件,提供给各班使用。有效促进了交通安全知识在广大师生中的普及,引导学生对交通法规、安全知识继续深入学习,对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3

在“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警校共育”,构建“和谐校园”,义马市第二小学抓契机开展“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文明安全出行”主题班会活动。4月25日下午,各班都组织开展了“文明安全出行”主题班会,班会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安全乘车的重要性以及儿童如何安全乘车等相关问题,不仅进一步增长了学生们的交通知识,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而且还让同学们懂得了如何正确乘车,以及“遵守交通规则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文明小公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二是开展师生安全教育。邀请了朝阳路派出所民警王玉生为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组织观看了交通安全知识光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件件惨不忍睹的悲剧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开展安全知识宣传。4月28日,该校少先队大队部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倡议书。学校还紧扣“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主旋律,相继举办了“交通安全”宣传专栏,“交通之声小广播”等宣传活动。

通过“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系列活动,每个学生认真审视并改正了不文明的交通习惯,掌握了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进一步增强了交通安全理念,为进一步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基础。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4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过了这一次,就不会再有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去珍惜它,珍惜所拥有的美好一切。

——题记

当走在这繁忙的街市上,望着连绵起伏的“楼山”,川流不息的车流,绿树成荫的风景,看着人来人往的人们,我心里不禁感叹:多美好的世界啊!已经是如此的繁荣昌盛,历史的车轮不再有一丝的停留,而是匆匆的往前走着……

但是,当每天听到窗外传来那一声声刺耳的刹车声,接着就是那一滩滩的血迹,就……

踏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也逐渐摆脱往日的贫穷,走入小康生活。可是,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当中,却总隐藏着莫名的杀人凶手,他每天都向我们伸出魔爪,把一条条灿烂的生命带走这个令人留恋的世界……

或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吧!阳光温暖的照耀着大地,城市依然是那么的忙碌,人们还是在盘算着自己的事情……

30出头,坐在驾驶室东歪西摆,一旁拿着手机悠闲的听着电话,嘴里还不听唱着小歌。突然,冷不防前面出现了一个人在慢悠悠的走着,“啊!”司机一声惊叫,一旁的手机随即落地,一个急刹车,车子因抵受不住,又突然向前猛冲了几十米,一个鲜活的生命随即离开了人世。这件实例就发生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当这起事例发生后,司机王某便马上逃串,可死者杨某却因为严重颅脑损伤而死亡。

是什么引起了这起事故,正因为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开车仍做着其他事情。每天,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司机,致使交通成为人们的头号杀手。据统计,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0万起,死亡10万余人,并且死亡人数呈递增趋势。仅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26378起,造成87218人死亡,39175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0.2亿元,死亡人数比去年增加1618人,上升1.9%。交通事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如此刺眼的数字,人们却不见得有一点的觉醒,死亡的数字都在一直的攀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你就不再拥有……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吧,当你生活在这世上时,你要记住,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还属于你的父母,你的朋友还有所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为自己的生命上上最绚丽的一笔吧!

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5

你是否因为某次闯红灯没有被抓拍而暗自庆幸?是否因为超速驾车及时赶到目的地而沾沾自喜?是否因酒后驾车却逃避了交警检查而洋洋得意?你的每一次出行是否完全遵守交通法规…… 4月30日是“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设立这一节日,旨在唤起人们关注交通事故正在夺去大量生命这一事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凸显,交通事故频发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公害。据警方介绍,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因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而引发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来关注交通安全,反思以往的行路驾车的陋习,认真审视并改正不文明的交通习惯,把宝贵生命从无情的车祸中解救出来,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

有数据显示,我国汽车拥有量仅占全世界的2%左右,交通事故引发的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20%。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每年受伤的`人数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数;全国每六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车祸,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在车祸中受伤。这些数据让普通市民和所有交通参与者警醒,虽然每年4月30日才是“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但我们每天都应该反思并改正自己的不文明交通习惯,平安生命,安全先行。 尊重生命,让“马路杀手”销声匿迹.

漠视自己的生命和漠视他人生命的做法,或者叫生命意识的淡漠,对国家、对社会、对受害人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给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投下了阴影。对违法者的姑息迁就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公安机关的交管部门采取设立安全服务站,在重要路段设立安全服务站,对超员的车辆要卸车转移,对疲劳驾驶的人员强令休息,对重点路段超重驾驶从重处罚。

除了马路上的安全,自14日起,苏州市地方海事部门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大检查。检查活动主要针对旅游船舶、快艇、渡船、公务艇、餐饮船等是否持有有效的法定证书、是否按规定配备备消防救生等相关设备、是否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等。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对施工水域、船舶密集水域、码头等重点水域的船舶停靠秩序、通航秩序加强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这也是自4.4江苏苏州太湖撞船事件后的一次彻底检查和反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作为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领导机制,每季至少召开一次防范事故工作会议,分析、布置、检查、督促本地区防范事故工作。全面推行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各地要成立县(市、区)交通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村管理组三级网络,逐级签订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将交通事故控制指标分解到乡镇,明确职责,统一考核,做到宣传在乡镇、防范在乡镇、排查在乡镇、管理在乡镇、调处在乡镇。各部门要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形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有部门具体负责,有隐患及时发现,按职责落实整改,有责任严肃追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公安部门要严格依法查处和纠正交通违章行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加强车辆和驾驶员管理,依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交通、建设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公路、城市道路的建设、养护和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改善交通安全设施,保障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完好、畅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及监督管理职能,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特大交通事故进行责任倒查;农机部门要切实抓好拖拉机的安全监理工作,强化拖拉机的安全检测和驾驶员的教育,严禁违章载客、违规行车;教育部门要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落实在校学生上学、放学和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交通安全措施;质监部门要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对交通安全设备进行计量测试、校准,同时加强汽车配件的质量监督;工商部门要坚决查处拼装、销售报废车的违法行为;监察部门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各级政府和公安、交通、宣传、文化、广电、教育、司法等部门要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交通安全宣传计划,明确目标和要求,协调新闻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每年各地至少要组织开展2-3次大型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企业”、“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常识应知率。要充分运用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对驾驶员等进行警示教育。要将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校课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规范。公安机关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定期发布制度,提醒群众关注交通安全。

面对政府部门的积极督促,我们群众也应该自发行动起来。

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人必须在马路两边的人行道步行,一切机动车辆都不准走人行道。要各行其道。 在横穿马路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乱闯乱碰。应走人行横道(斑马线),在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按信号灯的指示通过;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或是骑车载人。 小朋友们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更应遵守交通规则,必须直行通过,不要斜穿猛跑。这样会使交通发生混乱,更影响司机的心情,从而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 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要注意避让车辆。通过时,先看左边的来车,因为首先威胁自己的是左边来的车辆;到了路中间就看右边的来车,目测车速和距离,确认安全时才可以通过。 过马路时要耐心等待绿灯,不要急着乱闯,更不能翻越护栏或坐在马路上。穿越栏杆,使人车混行,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危险的是穿越铁路道口护栏与火车争道抢行,这样可能会被火车卷入轮下绝对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和抛物击车。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会有造成死亡的危险。 爱心提示 你过马路时,一定要精神集中。不能边听音乐,边过马路,不在马路上跑和玩;更不能为了赶时间或贪图方便翻越防护栏,要走人行横道、立交桥或地下通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我国《交通法》规定,我国在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机动车司机和前排座位乘客必须系安全带。

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它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小学生在放学排路队时要头戴小黄帽,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骑自行车时,不要骑速过快,要小心避让,要骑在自行车道上。(未满十二岁的,不可骑自行车上路)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 “ 绿灯行,红灯停 ” 。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更不能在马路上滑滑板。

(5)骑自行车横穿马路,要下车扶车横穿。(未满十二岁的,不可骑自行车上路)

随着生活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在此我呼吁大家重视安全问题,希望我们的同学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都严格按照交通条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就能远离交通灾难。

有一首诗,名字叫做“花蕾的希望”。我憧憬着美丽的天堂,因为那里没有车来车往,我可以自由的游戏、跳舞、捉迷藏。我不担心,也不害怕,幼小的生命会在车轮下消亡。我不再希冀缥缈的天堂,纵然那里没有车来车往,只要我们与交警叔叔一起,用我们的智慧、行动和力量,共同把那可恨的恶魔来提防,只要车轮下不见血光,人间路上,车来车往又何妨。

为了已经逝去的,更为了还活着的;为了像诗中所说的,让人间路上车来车往而没有生命在车轮下消亡,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请行文明车,走文明路,做文明人!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6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凸显,交通事故频发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公害。

每年的4月30日是“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交通安全,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教给孩子们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四面都悬挂着红、黄、绿、三色交通信号灯,它是不出声的“交通警”。红绿灯是国际统一的交通信号灯。红灯是停止信号,绿灯是通行信号。交叉路口,几个方向来的车都汇集在这儿,有的要直行,有的要拐弯,到底让谁先走,这就是要听从红绿灯指挥。红灯亮,禁止直行或左转弯,在不碍行人和车辆情况下,允许车辆右转弯;绿灯亮,准许车辆直行或转弯;黄灯亮,停在路口停止线或人行横道线以内,已经继续通行;黄灯闪烁时,警告车辆注意安全。

马路上,用漆划的各种各样颜色线条是“交通标线”。道路中间长长的黄色或白色直线,叫“车道中心线”。它是用来分隔来往车辆,使它们互不干扰。中心线两侧的白色虚线,叫“车道分界线”,它规定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在路口四周有一根白线是“停止线”。红灯亮时,各种车辆应该停在这条线内。马路上用白色平等线像斑马纹那样的线条组成的长廊就是“人行横道线”。行人在这里过马路比较安全。

走路,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不注意交通安全,走路也闯祸。因此,我们上学读书、放学回家、节假日外出时,走在人来车往的交通繁忙的道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走路要走在人行道上。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道路右边行走。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要东张西望,不能一边走一边玩耍,不能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不能三五成群并排行走,不要乱马路,更不能追赶车辆嬉戏打闹。更不要在马路上踢球、溜冰、放风筝、做游戏。一旦被来往车辆撞倒,后果非常严重。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班会观后感 篇7

4月2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对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你了解多少呢,看看下文吧!

你是否因为某次闯红灯没有被抓拍而暗自庆幸?是否因为超速驾车及时赶到目的地而沾沾自喜?是否因酒后驾车却逃避了交警检查而洋洋得意?你的每一次出行是否完全遵守交通法规…… 4月 30日是“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设立这一节日,旨在唤起人们关注交通事故正在夺去大量生命这一事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凸显,交通事故频发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公害。据警方介绍,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因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而引发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来关注交通安全,反思以往的行路驾车的陋习,认真审视并改正不文明的交通习惯,把宝贵生命从无情的车祸中解救出来,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

有数据显示,我国汽车拥有量仅占全世界的2%左右,交通事故引发的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20%。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每年受伤的人数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数;全国每六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车祸,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在车祸中受伤。这些数据让普通市民和所有交通参与者警醒,虽然每年4月30日才是“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但我们每天都应该反思并改正自己的不文明交通习惯,平安生命,安全先行。

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多种因素,其中多数情况下司机起着决定性作 用。比如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超载、病车上路、报废车复驶或因过于自信而麻痹等等。但据一些科学调查验证,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 的因素可导致车祸的发生。这里不妨列举几例,望能引起司机朋友们的注意。

音乐:开车时听听音乐,对减轻旅途劳累、放松紧张的神经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若音乐音量过大,就会加重驾驶员的听觉负担,分散注意力,降低判断周围环境及汽车情况的准确性,以致车祸的发生。实验表明,当音量为76分贝时,驾驶员判断的失误率不到24%,而当音量为95分贝时,判断的失误率则高过40%。

颜色:明亮的颜色易引起人的感觉兴趣,驾驶员若能经常看到行人耀眼的服装,就能全神贯注,减少车祸的发生。因此,学生的“小黄帽”、红色的小旗都能有效地提醒驾驶员。同样,汽车的颜色与安全也有关系,在雨雾天、黎明和黄昏,明黄色和浅绿色的汽车最易被人发现,发现的距离比一般深颜色的汽车要远3倍左右。浅鲜艳的色彩,不仅看上去增大了汽车的轮廓,而且还可使迎面而来的驾驶员兴奋和精力集中,因而有利于安全驾驶。

时间:医学研究表明,人意外死亡的高峰时间是夜里2点到4点,这段时间人的警觉性和行动都较为迟缓。在交通事故中,车祸发生的时间在凌晨1点到4点的最多。另一个危险的时间是下午1时到4时,这是人白天最为困倦的时候,精力很不容易集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城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尤其在我们南师大南区和东西区之间就隔着一条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使每次我们同学过马路时都提心吊胆的,然而由于有些同学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乱闯马路,不走人行道,好多司机在路口根本不减速,也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对我们的同学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4、30”日这个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即将来临之际,美院青协举办“交通安全反思”活动,宣传交通安全常识。

希望能通过“交通安全反思日”宣传活动,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使广大同学能够增强交通安全理念,让安全行为遍及校园的每个角落,为共建平安和谐的师大添上有力的一笔。强化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加深同学们对交通知识的认识,确保同学们自身的交通安全,重视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8. 活动内容:志愿者们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还发放了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单、交通安全语等等,使同学们能更多地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有关注意事项。让过往同学在横幅上签名,表达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同时让同学现场5~10分钟绘画(表现形式不限)以酒后驾车为主题,闯红灯、道路上打电话等违规行为为主题等的漫画展现自己对恶习的认识,诠释对交通安全的反思。

(1)活动说明: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宣传签名”与“漫画比赛”两个部分,借此表达交通安全的反思与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

①交通安全宣传:一组志愿者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同时另一组志愿者发放了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单、交通安全语。使同学们能更多地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有关注意事项。

②签名:在发宣传单的同时,让过往同学在横幅上签名,表达自己要 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

①赛前准备:准备桌子,一定数量的笔和纸张。登记比赛人员的信息。

②比赛:让同学现场5~10分钟绘画(表现形式不限)以酒后驾车为 主题,闯红灯、道路上打电话等违规行为为主题等的漫画展现自己对恶习的认识,诠释对交通安全的反思。

③赛后:收集在场同学的作品,请老师评出等级,发放奖品与证书等。并登记相关信息。

伏羲班教学指南观后感


伏羲班教学指南观后感

2015年3月1日至3月2日,姜博士给我们讲解六个小时的伏羲班教学指南;之前自己还有很多对伏羲教育的不解,也有很多疑问,但听了博士讲课之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也知道了作为伏羲教育的一名老师要有怎样的教学方法,也明白了教师的使命。

听了博士的讲解发现自己以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回想起以前自己在幼一班时在教学时有围绕"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但没有做到适时、高效、循环、精益求精进行教学。做任何一件事都没有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体"这方面也做得不是很到位,孩子们的锻炼时间还是很少体质还是有待加强,之前由于学校安排大班的孩子轮流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洗碗我们幼儿班的没有机会去洗,所以导致她们习劳这块也不是做得很到位,下学期争取幼儿班也有机会当值日生去习劳等,这些都是需要今后改正的地方。

二。博士说到了伏羲班教学是"大学习"

1、时间上是灵动的:不限于每节课必须要35分钟或40分钟。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或教育机会随时调整上课和休息时间。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刀切的,如有的学生掌握较快,可以奖励其他活动,如看书、户外游戏等。

但自己在教学时还是没有做得到,有时上课时间还是很长总以为孩子们坐在哪儿就能把教的全部都学会,不够到了学期过半时自己也改过了很多懂得如何调动孩子们的激情能达到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效率提高了一点但也需要随时变通。

2、空间上是拓展的:时时处处皆教育。伏羲班上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内,还有室外、家庭。既有课堂常规内容的教学,也有室外活动教学,尤其要注意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户外时没有好好抓住教育的机会,看到孩子们开心的在玩就有种不忍心去打扰她们的世界,只想在旁边观看她们童真的世界。

3、内容上是丰富的:(1)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教育素材和机会。

(2)经典为本,不论古今中外,只要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就应该学习。关键在于适时,即什么时候安排学习什么内容,要精心研究。

(3)课本与生活结合,成才与德行结合,磨练与鼓励结合,传统与现实结合,读书与笃行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

想想之前上课的内容还是有点单一,读经就坐在哪里读,识字也是坐在静静的坐在哪里识,只有其他如手工或绘画时孩子能才能随意点,也是每周的手工课或绘画课她们是最期待的 最开心的。

三,伏羲班老师的使命: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不仅要精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育人为责任和使命。

优秀的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认识到培养孩子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爱孩子就是爱国家,爱民族。爱孩子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更体现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上。因此,自身学习和培养孩子是密不可分的。

确实老师的自身学习很重要,孩子的学习速度很快如果老师不段加强学习是赶不上孩子的步伐的,老师不学习也没有能量教给孩子们。所以要记住老师的使命,教师成长的座右铭:有心、认真、勤奋、自觉。

四。博士讲到两个轮子就是痛快地玩,专心地学。学会玩是老师的重要任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挖掘玩,研究玩,玩出素质。

玩的内涵不仅在于让孩子放松身心,去除压力,更在于在玩中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学的内涵要追求学习的高效率。学有两个原则:宁可少学也不能学伤,宁可不学也不能厌学。

确实孩子们只有认真的开心的玩了才会专心的学,每次说了谁先学完今天教的任务谁就有机会先去玩,她们就很开心的用心去学。但是呢玩的东西也要吸引她们 不然她们也没有兴趣,但是自己还没有做到也不懂如何挖掘玩,研究玩 玩出素质,这就需要经常跟展老师或体育老师沟通了。

五。家校一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长的德行与价值观。家长的配合真的很重要,哪个孩子成长的快不快变化大不大,就看家长有没有及时的配合学校和老师,很明显我们班的有些家长每次老师交代的任务都会及时的完成,孩子们就成长很快不管对那个人不管在学校或者在家都长辈都很恭敬,对人很有礼貌,相反没有认真配合的家长,就算老师怎么教孩子们还是很难有大的改变。

六。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老师要做到研究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制订相应的计划。从初入学开始,老师应该为每个孩子记成长的记录。就像博士说的每天仔细观察一个孩子和他聊天并做好记录。?

七。伏羲班老师的基本条件

1、爱孩子,爱学习,有事业心、责任感。

2、热爱中华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信心。

3、认可伏羲教育思想,能够按照伏羲教育理念实施教学。

4、愿意与孩子共同学习经典、书法等,共同成长。

伏羲班老师的成长要求

1、热爱学习,善于学习

(1)教师自身学习是第一位的工作。每天至少30分钟诵读经典、30分钟练习书法、30分钟吹拉弹唱、30分钟武术锻炼。学习伏羲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多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

(2)认真从经典中学习、领悟古人的教育智慧。

(3)用心研究孩子,把自己变成玩家。

2、善于写作,善于反思

每周至少写一篇工作或学习小结,并发表在博客上,写作的过程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感悟自我成长的智慧。

老师自身的学习我自己做得真的不是很好,都没有做到每天坚持30分钟学习或锻炼,总结是每周都写了但博士所说的要提升文字的表达能力这自己都没有想过,之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现在是为了成长为了孩子而写。

听完博士讲完课后回想自己以前做的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新学期即将就要开学了这一次的培训也学到了很多,开学之后也会运用到教学当中,认清了作为一名伏羲教师要用怎样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也明白了教师的使命,也要做到:老实 听话 真干。

教学片力量观后感


教学片力量观后感

教学片力量观后感之一:

学习观看教学片《力量》,是山东黄河河务局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的一项自选动作,旨在通过集体学习观看、集中讨论交流,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查找在改进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力量》这部教学片,大量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采访讲述,全景展现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学场景和内容,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

全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治河为民”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解决好治河“为了谁”的问题;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边学边查边改,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带头解决“四风”问题,全心全意为基层发展、为山东沿黄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力量》这部纪录片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的血肉之情。

用肩膀搭起解放军过河“桥梁”的伟大沂蒙女性、在革命中“最后一口粮食送前线,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人民、可歌可敬的沂蒙六姐妹和沂蒙母亲们……

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在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中,感动的我热泪盈眶。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党的军队,在小米加步枪这种装备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却战胜了军事力量极为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战胜了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加牛肉罐头的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过硬的军事技术,不是先进的军事设备,靠的是军民之间打不断的血肉情。特别是解放战争,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退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用小米喂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用担架抬出来的!靠的是人民群众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正如《力量》中罗东进同志说的,我党不是用60万军队打败了国名党80万军队,而是我党还有百万的人民在支援着我们。

回顾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

《力量》带给人的不仅仅只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我们要缅怀先烈,追思英雄,“以史为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共和国的建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沂蒙山区的人民只是一个缩影,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党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时代在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确实有部分党员干部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方向,在声色犬马中脱离了群众,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北漂小伙儿六次出入公安部门办护照,怀孕四个月孕妇跑20趟办准生证,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党的干部怎样对待群众,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就要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心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谋利益。时代在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深入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才能够攻坚克难,才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片力量观后感之二: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学生干部树立服务班级、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8月24日上午,园艺学院于在教学区A204组织团支部委员和学院全体党员观看了教育教学片《力量》。

教育片《力量》是一部由大量文献资料和众多人物采访结合博物馆中的纪念品和照片的生动宣传片。它体现了当年我们的共产党和沂蒙山人民的浴血奋战,展现了当时党在领导群众反抗敌人时的艰辛和艰难处境,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以及党的群众路线等先进观念。这部宣传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描绘了一幅血与肉,生与死,党和人民鱼水相依的浓情画卷,像一记记铁锤敲打着我们每位同学的心,那是生命的厚度、信仰的高度、军民情的深度对心灵的触动。观看现场一片寂静,纪录片中平凡而又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看坟养家却用乳汁救养伤员的明德英,“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搭人桥帮解放军过河的无名女英雄等等,一个个平民英雄、一幕幕感人画面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很多学生哽咽了。教育片播放结束后,教室里没有以往活动结束后的喧哗,大家带着一份沉重的感动,静静的离开。

《力量》带给每一位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内心的感动,是信仰的力量。

教学片力量观后感之三:

为配合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制作了反映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的教学片《力量》。《力量》采用电视艺术手段,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采访讲述,全景展现沂蒙基地教学场景和内容,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主题鲜明,形象生动,震撼心灵,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

《力量》将于8月16日晚21点45分在山东卫视播出,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8月17日晚22点、公共频道8月18日晚19点重播。

按照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鲁群办发〔2013〕3号)精神,学校党委要求各基层党委、工委、直属党总支,各单位、各部门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收看。各单位、各部门处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要将《力量》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的重要辅助教材,集中学习观看、集体讨论交流,对照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深刻查找在改进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在思想上受到触动、精神上得到洗礼、心灵上得到净化、境界上得到提升,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看虎妈猫爸反思教育观后感


第一篇:看虎妈猫爸观后感

记得前两年的家庭伦理剧都被婆婆、妈妈、媳妇“霸占”着,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这些剧中的各色人等大显身手,吵得不可开交,勾心斗角程度毫不亚于一度走红的《甄鬟传》,一些剧在夺人眼球的同时也因重口味、恶趣味,脱离真实而让观众倒足胃口。

不过新近发觉,家庭伦理剧貌似清新不少,感人不少,即便是家庭成员间的窝里斗,如之前的《妯娌的三国时代》、《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等,也都以轻喜剧的方式呈现,令人在笑中思考。

说到这,近期由赵薇、佟大为、董洁等主演的都市家庭喜剧《虎妈猫爸》,是以一种犀利的视角聚焦社会热点,直击现今教育中的观念冲突与矛盾,以此引发家长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虎妈”和“猫爸”原本是一对幸福的小夫妻,但在面临孩子择校问题上,两人因教育观不同而陷入一轮又一轮的争吵中。“虎妈”提倡“精英式教育”,“猫爸”则秉持“快乐教育”理念,两人不断出现的分歧亦因此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

该剧的确也是加入了十分新颖的动画处理手法,每个主要角色都有一个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彰显性格特征,从而加强了喜剧效果。这部戏其实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对教育问题的困惑,是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所谓的社会精英,还是让孩子自由且幸福快乐地成长呢?

多年前,曾凭借一部《还珠格格》一炮而红的赵薇,此剧是其睽违荧屏7年后的回归之作,或者可称之为重出江湖,由她饰演的“虎妈”在职场上是个气场强大的企业高管,在家庭中却是“唱黑脸”的彪悍母亲。“望女成凤”心切的母亲为了能让女儿上重点中学,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而她又像是家里的顶梁柱,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猫爸”则更像个孩子,热衷于玩游戏,纯属无忧无虑的乐天派。抑或可以理解为:这两个角色代表了当今两种教育模式,一个是严厉到毫无节制,另一个却宽容到毫无底线……

之前有看过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对该剧的一段评语,《虎妈猫爸》之所以能在全球发行,是因为国外观众对中国教育有兴趣。“他们对中国当下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兴趣,中国发展太快,外国人单单来旅游几天不会有多大了解,只能通过影视剧。考虑到国情不同,我们的影视剧要在一大堆素材中提炼,太过本土化、和体制关系紧密的,一些政策类的恐怕老外难以理解,而反映社会变化的,普通百姓生活的就比较好”……

这就如同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每个人都有希冀自己最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因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成功之路往往非常艰难,此刻电视剧的“白日梦”功能就能给人一种“替代成功”的机会--屏前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剧中各类角色,随着人物的发展变化,自己也间接享受到通过艰难奋斗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或感受。

若是看太多的完美会让人觉得累,觉得假,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当那种外形平凡或颇靓丽,内心又有着自我追逐的人,就容易和屏前人产生共情,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联想和感情投射。

如果按照传统都市言情剧的套路,一出来就全是俊美而高大上的男女主角,然后又有身价不菲,坐拥豪宅名车,这跟大部分人现实生活的差距又有点太大,使人很难把自我的感受投射到角色身上去。而像《虎妈猫爸》剧集的共同点,就是主角无论是相貌还是财富都与我们中的很多人类似,因此观众就很容易“入戏”,对于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在享受角色种种情感的同时,还不用冒风险和紧张,自然就会每集都追着去看。

该剧更注重通过人物对爱情、生活的不同选择,去体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剧中人物情感相对比较细腻而充满诗意,没有太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偶有激烈冲突,但非狗血桥段。剧中呈现出的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值得观众重新审视内心、关照灵魂。

有位好友在观剧的过程中,曾跟我有所探讨,非常激动地说出了她的观点。她说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就算再相爱的两个人,结婚后有了爱情的结晶,有漂亮的太太和可爱的孩子,但哪天若是遇到比自己太太更漂亮更优秀更善解人意的女人,男人也许还是会动摇。就算年纪老了有孙子孙女了,老伴也会给初恋情人寄私房钱;当男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陪着他打拼,给他关爱,等他出国回来后或许就等来一句离婚。所以,女人一定要懂得狠狠爱自己……

听完她的观点,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但还是太过偏激了。站在我的角度,我觉得不能这么片面地认为和理解。像老伴给初恋情人寄私房钱;“猫爸”在与前女友再度重逢时,差点激情碰撞,因此而表现出那一瞬间的心理矛盾与挣扎;“虎妈”女儿的同学爸爸,在领导和同事全都误会,准备严肃处理“虎妈”的关键时刻,这位爸爸挺身而出,并以自己的职务及人格为她作担保……在我看来,剧中这些细节都非常生活化,亦相对感人!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个世界毕竟还有不少男人存在“用上半身思考同性,用下半身思考异性”的思维定势,所谓“男才女貌”就是这种尺度的最显著标签;而在当今社会,外表的美貌又太容易引发人们对“下半身”的联想。如此,以逆向型思维,通过女人实现自我价值,使其达到该有的幸福程度,无疑也是在向观众告白:幸福和很多东西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惟有通过努力与拼搏,女人这一辈子才会更加圆满。

也正因为在剧集中,能让观众看到各种生活里面的琐碎跟算计,而那些矛盾冲突亦来源于多个家庭的不同背景,令观者觉得并非胡编乱造,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透过这些矛盾一一解决的过程,从中传递出真诚且感人的正能量!

剧中所体现的家庭温暖、亲情包容和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感,所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人际间的情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日渐淡漠,有时甚至连血脉亲情都日渐疏离,那么如何去珍惜身边平凡的幸福,应该正是该剧想要传达的主题。

也惟有那些温情质朴、贴近心灵的影视作品,方能净化荧屏,返璞归真!犹如一曲人生的华尔兹,随着曼妙的韵律,把身体唤醒,于肢体和节奏共鸣的同时,感受一种真实的快乐,一种由内而外的韧性与美丽…………

教学设计观后感精选9篇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做教师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才可以更好的授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教学设计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1)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2)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它的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生命课堂的呼唤。

拜读皮连生主编的《现代教学设计》,不由地回忆起一位教育学者曾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信任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是真正的生活。”细细品位,意味无穷。如今的课堂,是洋溢着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命课堂呼唤师生真实和谐的对话。生命的课堂需要生命的文本,生命的文本需要我们用生命的眼光去感悟。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共创的教学生活最生动的文本。课堂上既要重知识学习,也要重情感交流,教师要乐于蹲下身子,履行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义务,用平等、民主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地去解决问题,课堂才会宽松,教学才会和谐,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成功,感受并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

生命课堂重视师生生活和谐的精彩。生活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生活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与书本融合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到书本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收获人生经验和学习乐趣,陶行之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因此生命课堂不是滔滔不决讲解的课堂,也不是呆板死记题海的课堂,而是操作的课堂,时间的课堂,生动发展的课堂,是重视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延展性,搭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把课堂营造成师生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理想灵性展示的舞台,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生命多姿多彩的大观园。

生命课堂充满和谐宽容的课堂文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代教学观把犯错误视为获取知识的必然过程,教育者也就理所当然在课堂上要竭力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如果我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顾情面,横加指责,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激情。在充满和谐宽容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自由、健康地成长。

和谐与美是相对的,在追求和谐的征途中不应忘记理性的思考,和谐是什么?是民主、平等?是发展、生成?是发自内心的原始希望?

美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目标,追求着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则是一种更高境界。

我们的生命课堂同样追求着自然与和谐之美,在展示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的过程中,体验着生命不断“刷新”的快乐。

有一种美叫和谐,有一种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3)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4)

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设计论》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

(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

三、写作指导

(一)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二)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课文摘要):

1、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三)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四)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可以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五)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真题练兵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情,不劳累吗?”刘秀回答道:“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说: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力求用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有关光武帝刘秀的历史记载,文字不多,内容却包含不少。如“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都是动笔之前“读”的好材料。而下文道出的故事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则明确地提出了几个方面很好的“感点”。基于此,阅读这则材料以后的作文就有了十足的“底气”了。当然,“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也“不要套作”,只要对上述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从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就行了。值得指出的是,联系实际时现实针对性要强,议论和抒情要言出心声,力避空喊口号。总之,写好这篇读后感,首先要进行独具匠心的构思,剪辑材料,选准感点,其次要注意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有理有据的主体和意犹未尽的结尾。

五、写作实践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定课文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6)

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看完《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后,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越来越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的定位,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着的角色。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观念,应该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终身学习不仅应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学上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变革,才能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人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学会教学的各种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含义及文体特点,并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言下之意,书要熟读还要精思,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才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书成为带我们在知识的上空翱翔的一对翅膀。

那么,什么是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基本概念

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感”是重点。

四、出示例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一学期,老师要求我们阅读名著,我读的是《骆驼祥子》,它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祥子,原本打算凭借着自己的好身体、勤劳,省吃俭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第一次辛苦攒了三年钱,从牙缝里挤出的钱,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钱,买的车刚拉了半年,被逃兵抢走了。第二次,他从部队逃脱,顺手拉回三匹骆驼换来的钱,被孙侦探骗走了;第三次,和虎妞结婚后,用她的嫁妆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在虎妞难产时,被迫卖出。至此,祥子的梦想破灭了,他成了行尸走肉,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招摇撞骗。

书读完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旧社会不让好人过上好日子!祥子真可怜,如果他心爱的人福子没有去世该多好啊,真庆幸我生在新中国。

五、分析例文,明确主要步骤

题目要求:常言道:“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的确,好的标题恰如善睐之明眸,盼兮之美目,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使读者怦然心动。人们经常采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方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感受凝练成正标题,以《读》有感为副标题。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感”点集中明晰。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可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可以联系社会现实,还可以联系阅读积累。写成“读后抄”;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节。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六、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短文一篇,认真阅读、思考,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作为初学者应该掌握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8)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教学设计观后感(篇9)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议—联—结。”

喜欢《教学反思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