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蒋勋作品读后感 > 地图 > 蒋勋作品读后感,2024蒋勋作品读后感
蒋勋作品读后感相关栏目
蒋勋作品读后感热门栏目
蒋勋作品读后感推荐
蒋勋作品读后感

(共 5855 篇)

  • 1、 [读后感必备]旷继勋的读后感范文优选8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读后感必备]旷继勋的读后感范文优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旷继勋的读后感(篇1)

    内容简介:作者蒋勋在巴黎求学期间,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去只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他也曾在巴黎做导游,这使他知道不需要“小跑步”地参观是多么奢侈和幸福。一次他正在讲解维纳斯雕像,一位老太太问他:“这是谁的老婆!”他无法回答,从此他就想如何让这位老太太了解“美”和“美的历史”。《蒋勋的卢浮宫》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助你在卢浮?游览得更“悠闲”一些,可以使美术门外汉窥到美的门径。他先从卢浮宫的建筑史讲起,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波斯开始,带我们走过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告诉我们应该在人类美术历史长廊的各个段落的什么地方多做一些停留、沉思、赞叹。

    蒋勋的卢浮宫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蒋勋的文字常是淡淡的,读起来的感觉却很受用。比如此书的序言,他就以一位台湾老妈妈的疑问作引,提出关于美学本身以及美学教育的思考,有趣并且真诚。其实我们身边的人也许也曾发生类似的疑问,那?我们大概只是嗤笑一声,没有用心多想一点。蒋勋关于美学的书家里已有几本了,文字各有侧重。这本要轻松许多,完全可以作为卢浮宫的导游手册,作为去巴黎之前的功课先温习一番。书中文字图片都印刷精美,看内容定是五星的评价。不过为避免误导其他读者,也谈一点她的小缺点:封页太软,不挺括,容易起皱褶。我的书在网购来的时候就这样有了一道不深的折痕。虽然看起来不受影响,在手里把玩的时候就不太舒服了,心里总想着“不完美,不完美啊”~~

    蒋勋的卢浮宫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蒋勋名气非常大,我买了他好几本书,但都比较平常,只能算是一般的大众审美通识读物。唯有《美的沉思》算的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旷继勋的读后感(篇2)

    北宋名将高继勋简介 高继勋人物结局:将相故事

    高继勋是亳州蒙城人,是忠武军节度使高琼长子,同时也是北宋时期著名将领,时人以神将称之,

    人物档案

  • 2、 蒋勋《孤独六讲》4篇
    蒋勋《孤独六讲》【篇一】

    从照片看,蒋勋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淡淡的微笑,你想去探究这样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那个孤独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

    蒋勋老师说,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理解是一种向内的自我探索,自我意识的解放。这种孤独,少了中华文化中谈到这个词的固定印象,它不是荒凉,不是悲悯。如果一个人,在照镜子,它多了一丝从容,一丝平静。汪涵曾主持节目时候说过“深入浅出”这个词。对我触动明显。深入,是更加深入向内探究自我,了解自我,宽容自我,释放自我的过程,我认为某些程度如同这个“孤独”。所谓此孤独非彼孤独也。蒋勋老师书中六讲包括情欲孤独、预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当我看着这本书,与蒋勋老师的观点,感触相似相通时,我感到一丝凉意。感觉周围空洞而寂静,我只瞪大眼睛茫然在这孤独中,无论周围多么嘈杂与热闹,与自己相处时,不觉得时间无聊而浮躁,深入内心每一滴涟漪,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好似会展开一个巨大、宁静、未知的世界。

    蒋勋老师说,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是徒劳无功吧。此孤独带有自负,带有些微的绝望,很想问问他,在这孤独的人生路上,走到了哪里,在与自我的相处中,看到了什么,了悟到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蒋勋《孤独六讲》【篇二】

    正如作者开篇所讲“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也是诱发我想要探索孤独本质的一件事,是一年前,我和我前男友的一次分别,他坐在小区的花坛上,我笑着和他告别,他却告诉我,“我很孤独”。

    我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他一个人背着黑色书包坐在花圃中央,身影确实有点寂寞。然后我就离开了。

    到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这样一种感觉,孤独,你说不上来,无法倾诉,它可以出现在你一天的任何时候,在你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时候,在你孤单的时候,在你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甚至在你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让你无处遁形。

    但是也许,孤独就是人生的另一个本质,我们生来孤独,却一直在避免孤独。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孤独的感官,孤独的感受,以及他所理解的六种孤独。然而在回答我的问题上,看完了整本书,我却没能找到一个特别合理的答案,唯一能够坦白说的就是“孤独是生命的本质。”这六讲,或许是阐述了孤独的现状,孤独的思考,孤独的体现,孤独的表

  • 3、 读蒋勋《少年台湾》有感
    读蒋勋《少年台湾》有感 梁铭家 “我看到礁石的兀立傲岸,遍体鳞伤。我看到浪涛激情热烈如死的拥抱冲撞,永不停止。每一道涓涓的流水,从岩石的体躯上流泻而下。仿佛泪水,仿佛悲怨到无话可说的泣诉,一条一条,泪流如此。或许,我终于知道我泪的归宿,是这岛南端一片无际的旺洋。”——《少年台湾》 初闻这本书,我就被“少年”二字吸引,充满着青春、动态与不羁。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我一直很好奇,很想去的地方。一个岛屿,四周环海,我猜想,那里的少年正如大海之子,充满浪花奔涌气息。果然,这本书的内容更充实了我的想象。抚翻书页,恍如望见:海风徐徐,少年游子赤脚奔跑在海岸,无际的沙滩留下扭动的脚印与冲涌的海浪嘹亮生命之歌;少年又蹬上礁石上,无目的呐喊着,青筋凸起,呼喊之声被飞溅如雪的浪涛托举向高空,正如少年热血斗志的爆发,海风撞击他坚实的胸膛,回应他少年的击掌;黄昏的霞彩火一般燃烧得如此炽旺,好像要坚持把一碧如洗的天空全部烧红,游子变成一个小剪影。这就是我关于一座岛、一片海、一群少年、一处青春的想象。虽然我的想象与书中的台湾少年有所不同,但他们各自内心都有这样一片大海之子的剪影。 书中的描写,是这么的真实,这么具体,那些长久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的独特生活记忆,嗅觉的、触觉的、身体的那种记忆,读的时候带动着你全身上下的细胞共同去试探、体验。情节中有很多的悲剧,突然停止的结尾,死亡、生命活力、哀情无奈,如浪花在翻涌的海浪中起起伏伏,在一道霹雳闪电下倏忽逝于苍茫深蓝中。这是读者所描写出年轻的台湾,他们很冒险,奋进,甚至很鲁莽,不知天高地厚,不畏生死去做一些事。那是一种充满顽强与耐苦精神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地迸发,甚至与残酷、毁灭一同燃烧。 作者把它看作一种美学,它不太讲合理,它们或许暴烈,非常情绪化,很容易自我毁灭,然而它并不在意毁灭。我感到,冥冥中,那是另一种存在,在大陆的臂弯中,一座显得渺小的岛屿,充满着独特性,独有的环生活,独有的土著文化,独有的历史积淀,因而具有着独特的如海浪般放荡、漂亮的生命质感。 文章地点是一个散落式,读的过程也正如你也在游荡流浪,感染上这独特探索、好奇的少年情怀。在繁忙喧嚣中,拥有着这本书,这文字,读着,心灵也被撞击着,在忙碌学业三点一线中,寻找回那属于自己的青春活力,为自己而跳跃欢呼呐喊的少年。
  • 4、 《蒋勋说文学》读后感1500字

    蒋勋,福建长乐人,是一位美学评论家,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蒋勋先生在这部作品中从《诗经》的初民情怀展开,到《楚辞》的南方激情、汉乐府的田陌市井、《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忧思、魏晋文学的自在奔放、陶渊明的悠然恬淡,对几千年来的文学之美、诗意与哲思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本书分为六部分:《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文学、陶渊明。《诗经》是从稳定的农业社会中产生的稳定情感,它是含蓄的、节制的,它自身带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朴实与天真,自由抒发所思所想;《楚辞》是从南方发展起来的,情感比较强烈,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提供了与《诗经》完全不同的、铺张华丽的审美范本。汉乐府是来自田陌市井的歌声,既有《诗经》的质朴,又有《楚辞》的不羁,蒸腾着盛世的蓬勃生命力。《古诗十九首》诞生于文人阶层兴起的年代,上承《诗经》,下启魏晋,以文人忧思观照民间,促使文人诗成为后世传世诗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了格律美的规范。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战争最多、人民最苦的时代,但那个时代也释放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不仅有孤独和虚无,还有真挚、纯粹的自我追求,这也可能是魏晋文学至今还有这么高的地位的原因;陶渊明的诗文中有一种出走的气质,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从现实的山水回到内心的田园,实现内化的自我完成。

    本书中,作者选取了每个阶段他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六首诗进行解读,他不是选用一般人讲诗时做注解的方式,而是以审美的目光来分析,比之于严肃文学的解读,这种讲解要容易接受得多。在讲解《诗经》的时候,作者以一个审美者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什么是美,诗经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是不美的,除了对诗歌本身进行解读之外,他还会找出后人对诗歌的评价。比如讲解《氓》中,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除了讲述历史背景之外,还结合自身的故事来做比较。《氓》这首诗里的女子常被解释为弃妇,但是作者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个人受伤的时候她不是一整个过程都受伤,他们的爱情也有过甜蜜的时候,受伤的是一个时刻,诗歌反映的是那个时刻的心情,而不是一个角色。所以《氓》里虽然以女子的角度在吐露自己内心的伤感,但是如果以弃

  • 5、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600字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暑假中,我也常常会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界接触。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但是,我却依然我行我素。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宝塔诗——浮萍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 6、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 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二) 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 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但是,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 细节处的想象可以日后慢慢添补,但首先,我们要跟着故事情节走,读懂曹雪芹伏笔千里的草蛇灰
  • 7、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

    别致的“孤独”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

    “孤独”这个词,已经在文学作品中被演绎过无数个版本。彼时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所著的鸿篇巨制《百年孤独》,今有知名媒体人刘同讲述励志故事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如果再去谈论它,似乎有些文艺青年卖弄矫情之嫌。然而,当我读到蒋勋写的《孤独六讲》一书时,却从他的文字中再次领受到了孤独的新意。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开篇这一系列对孤独鞭辟入里的剖析,像一连串激越的鼓点,在我心底击起了一阵劲烈的回响:啊,原来孤独还可以划分出这么多种类别。书中,作者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全方位阐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法逃避的事物最核心的实质,让我们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这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这是作者在《语言孤独》一章中抛出的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起初有些不解,如果说缄默不语的人是孤独的,而终日高谈阔论的人,怎么可能孤独?然而,静心凝思,才发现蒋勋的视角确实很“毒”,可以直击喧嚣背后的虚无。就像大多数人喜欢在社交场合中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那种引人瞩目的感觉。而当别人各抒己见时,他们的耳膜却像产生了一种屏蔽信号,即使回应,也只是出于礼貌地附和几声,极少去认真思考别人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自己说到最后,也只剩下重复嘴巴开闭的动作而已,仅仅为了保持那可怜的存在感。

    谈到“思维孤独”,作者归结为“不可思不可议”。仔细揣度这六个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些超然物外的诗人。无论隐遁山野,抑或垂钓溪边,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而恰恰是这种彻底的孤独,往往能孕化出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得以更加专注地思考,更加纯粹地感受,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譬如李白,清冷的月色下,一人一桌,一壶一盏,他非但不觉孤独,反而乐得逍遥自在,进而吟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传诵千古的佳句。李白的孤独是饱满而充实的,而当下的现代人,又是怎样去面对孤独的呢?为了排遣空虚和寂寞,大家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花样繁多的社交活动中,喝酒、k歌、泡吧,然后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可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如歌手庾澄庆在《叶子》中唱的那样:“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待曲终人散,一切归于沉寂,孤独感依旧如期而至,而且反而变得愈发强烈。

    事实上,孤独并不是

  • 8、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模板

    下面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此时正是时候将自己阅读时的所思所悟记录成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 篇1

    蒋勋大师是一位在美术上颇有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想必于此,蒋大师才会将这位有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称号的王维在他的《蒋勋说唐诗》中作为第三章节来讲,并且提到了李白之前。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一成就其实是从他的中年才开始的,时至今日,恐年少的王维也难以想象那年安史之乱是他少年梦想的一个幻灭,同时也是他另一个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个开端。少年王维是一位有志青年,年少精通音律、好画作、通诗赋,并且如同所有年少之人一样,胸怀大致、傲视群雄、所向披靡。如《少年行》就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把他的个人壮志显现的淋漓尽致:好一个“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好一个“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诗同时也是唐诗贵游文学和侠的精神的充分体现。

    王维人到中年时,隐居蓝田辋川,当时的他也许只想远离朝政、远离喧嚣、隐居山林、静心修行,没想有才之人却开辟了唐诗新派,并一举成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初看这一时期的力作,王维用他常有的五言和五律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白描,但经过蒋大师的解读,让我们发现这山山水水的平淡背后,还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领悟。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是对新家孟城口衰柳的描写,后一句写出了王维觉得生命里面有种无奈,对生命有种哀伤,这种体验正是他经历过开元盛世,看过繁华之后的一种内心的感悟。再如《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辛夷花在绽放那红色的花萼,花开花落,本该是一种自然的常态,蒋大师的解读中,王维又向我们道出了一种人生的状态: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对自己发红萼的时刻,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是不是一样可以花开花落?又如《栾家濑》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描写的依旧是简单的秋雨、急流、白鹭之景,但蒋先生却让我从中又悟出了文字背后诗人对起起落

  • 9、 读蒋勋《谈莫奈之美》有感

    读蒋勋《谈莫奈之美》有感

    晓华

    今天跟你谈谈看了蒋勋谈莫奈之美的感想。

    艺术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那么,应该怎样欣赏艺术,怎样欣赏艺术品呢?比如,一幅画、一本书、一首曲子。可能你会脱口而出,喜欢啊,看着喜欢,读着喜欢,听着喜欢,就是在欣赏啊!这话,其实没有错,欣赏就是带着一颗愉悦的心去与一幅画,一本书,或是一首曲子相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感悟。欣赏没有什么标准,更没有对错之分,可能你为之痴迷的,别人会毫无感觉;而别人爱不释手的,你也不一定想再多瞧上几眼。当然,专业人士会有其专业标准,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却不需要非要具备专业水准才行,没有专业知识,也可以去欣赏美。这,是肯定的。

    当人,这并不是说对于艺术而言,专业知识一点也不重要。其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去欣赏艺术。比如说,你现在学了素描,有了一些绘画的基本功,那当你面对一幅画时,不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版画,除了第一眼的视觉感受外,你还会注意到其构图比例是否匀称合理,其光影处理是否自然和谐,整个画面是否灵动传神,等等。总之,拥有一些绘画方面的专业知识,能让你更多地关注到一些细节,让你对画作的欣赏更深入,更细腻,也更能发现其动人之处,也才能辨出大师与一般绘画者之间的细微差异。

    也正因如此,面对一幅幅主题单一的《干草堆》,蒋勋才能从我们一般人不曾体会,不曾留意的光影变幻中发掘出莫奈画作那深藏不露的美。同样的干草堆,在日光下,在月光下,在清晨,在黄昏,在春光中,在夏阳下,在秋风里,在冬雪之后,在莫奈地笔端生动着,经历四季轮回,经历阴晴冷暖。干草堆,像是一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女子,每一天都姿态不同,每一刻都神情各异,但,都是美的。于是,虽然那个手执画笔的人,在一天天老去,但干草堆却日复一日站在那里,站成了永恒。

    以此推之,对于一本书,一首乐曲的欣赏,也是如此。专业训练和专业熏陶,能让人对作品的理解更细腻,更深入,会让你从作者的行文和字句间更深、更真切地体会到其文字或音符的张力和表现力,体会到其构思的精妙或是处理的巧妙。欣赏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和对话,彼此了解的越多,沟通才会越流畅,对话才会更深入,才能成为一种心灵之约,心灵之会。

    有时,欣赏需要的又是对创作时代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了解了其创作时代,我们才能把目光收回,放置在我们不曾生活过的那个时代,那段时空,不管是几千年前,还

  • 10、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

    导语: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

  • 2022-05-08

  • 2019-10-29

  • 2019-09-26

  • 2023-04-23

  • 2022-10-1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2-10-16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蒋勋作品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蒋勋作品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蒋勋作品读后感、2024蒋勋作品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