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 > 地图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2024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相关栏目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热门栏目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推荐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

(共 1081 篇)

  • 1、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的读后感

    说来惭愧,还是师范刚毕业时,随便翻了翻《红楼梦》。因为实属才疏学浅,读不懂其意,也就没了阅读的兴趣,一直到现在也没读过四大名著的《红楼梦》。

    暑假里,有幸从学校图书馆借了本《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通过蒋先生的解读,我对红楼梦的部分章节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七輯解读的是红楼梦中的第六十一回到七十回的内容。

    解读细致,易于读者理解。比如第六十一回柳家说的话:“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似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蒋勋先生紧接着解释黧鸡是一种斗鸡,柳家的形容那些果子的“看护人”就像斗鸡一样,眼睛睁得圆圆地盯着你,好像说你是不是要偷我的果子?因为只要你进过水果树底下,你就有嫌疑。前面还有一段解释,说大观园的果树都分给不同的老妈妈老管,新鲜水果摘下来以后,她们可以拿出去私自卖,卖了以后赚的钱和主人分。读到这里就理解柳家说的话,水果不像以前掉在地上烂掉都没人理会,现在一个水果都不能随便摘。

    蒋先生能够还原到人物当时的年龄来解读。贾宝玉当时也就是一个十四的少年,和大观园里的丫头情同姐妹,因为当时最小的9岁才能进来,16岁就要出去嫁人,宝玉就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他爱惜所有美丽的事物跟青春的女子,他是贾家族中的宝贝,其他人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只有宝玉可以例外,所以当彩云为了不连累别人,而承认自己偷了玫瑰露给贾环,宝玉处于小男孩、小女孩之间的情谊,把这件事承担了下来。所以,作者解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对宝玉的心疼,是因为他心疼所有的人,他心疼所有的生命,宝玉对每个人生命的尊重也应该受到尊重。

    解读人物特点不参杂个人感情,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去解读。比如兴儿口中的王熙凤:“嘴甜辛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一脸笑;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熙凤的这些特点,是根据她一步步逼迫尤二姐自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随着故事的发展让读者对王熙凤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尤二姐充满了同情。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最好还是把《蒋勋说红楼梦》所有的读一读,再读《红楼梦》时或许会略知一二。

  • 2、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 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二) 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 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但是,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 细节处的想象可以日后慢慢添补,但首先,我们要跟着故事情节走,读懂曹雪芹伏笔千里的草蛇灰
  • 3、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
  • 4、 《蒋勋说文学》读后感1500字

    蒋勋,福建长乐人,是一位美学评论家,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蒋勋先生在这部作品中从《诗经》的初民情怀展开,到《楚辞》的南方激情、汉乐府的田陌市井、《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忧思、魏晋文学的自在奔放、陶渊明的悠然恬淡,对几千年来的文学之美、诗意与哲思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本书分为六部分:《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文学、陶渊明。《诗经》是从稳定的农业社会中产生的稳定情感,它是含蓄的、节制的,它自身带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朴实与天真,自由抒发所思所想;《楚辞》是从南方发展起来的,情感比较强烈,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提供了与《诗经》完全不同的、铺张华丽的审美范本。汉乐府是来自田陌市井的歌声,既有《诗经》的质朴,又有《楚辞》的不羁,蒸腾着盛世的蓬勃生命力。《古诗十九首》诞生于文人阶层兴起的年代,上承《诗经》,下启魏晋,以文人忧思观照民间,促使文人诗成为后世传世诗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了格律美的规范。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战争最多、人民最苦的时代,但那个时代也释放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不仅有孤独和虚无,还有真挚、纯粹的自我追求,这也可能是魏晋文学至今还有这么高的地位的原因;陶渊明的诗文中有一种出走的气质,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从现实的山水回到内心的田园,实现内化的自我完成。

    本书中,作者选取了每个阶段他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六首诗进行解读,他不是选用一般人讲诗时做注解的方式,而是以审美的目光来分析,比之于严肃文学的解读,这种讲解要容易接受得多。在讲解《诗经》的时候,作者以一个审美者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什么是美,诗经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是不美的,除了对诗歌本身进行解读之外,他还会找出后人对诗歌的评价。比如讲解《氓》中,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除了讲述历史背景之外,还结合自身的故事来做比较。《氓》这首诗里的女子常被解释为弃妇,但是作者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个人受伤的时候她不是一整个过程都受伤,他们的爱情也有过甜蜜的时候,受伤的是一个时刻,诗歌反映的是那个时刻的心情,而不是一个角色。所以《氓》里虽然以女子的角度在吐露自己内心的伤感,但是如果以弃

  • 5、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

    导语: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

  • 6、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范文一

    第七回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第七回我们解读到了许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

    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腐败,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

    其中焦大醉骂可谓是绝伦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对于焦大的醉言醉语,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红学爱好者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评论。焦大是贾府第一代的奴仆,当年正是焦大冒着生命危险将贾府的祖宗从死人堆里背出来,保住了性命才有日后贾府的百年繁华。焦大居功自傲,资格又老,看着贾府的由盛而衰又无可奈何。焦大被逼急了,加之喝了酒大了胆,平时不敢说的今天敢说了。这使众小子吓的魂飞魄丧,其实何止是众小子呢?主子们能不害怕?焦大揭了荣府的丑,骂到了主子们无地自容的地步,也就是戳到了他们的心窝儿。试想,如果焦大逢醉必骂,逢骂必狠,口无遮拦,即使主子再软弱,焦大也不至于到了今天。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范文二

    第六回是以刘姥姥进荣国府作线索与纲领,为读者矫正了阅读的眼光;第七回则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处世的方式,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来透视贾府的整体现实与状况,深入了解贾府的日常生活。《红楼梦》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周汝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第七回看似一派闲文,实则是耐心结撰,处处有用意,笔笔设伏线,全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脉络,读不懂第七回,莫看《石头记》。可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蒙: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惺惺自古惜惺惺,时运文章操劲。无缝机关难见,多少笔墨偏精。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靖:他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均曾见之。岂有似送花一回间三带四攒花簇锦之文哉?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

  • 7、 我说《红楼梦》

    乾隆朝中期,有一本名曰《石头记》的手抄本小说,在坊间流传。凡阅读者莫不感觉耳目一新,以为是前所未有之奇书。这《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

    看过一本当代小说家编写的历史小说,说乾隆朝的事儿,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书里露了一脸儿,书中的曹雪芹虽落魄却不潦倒,说不上谈笑有鸿儒,却也来往无白丁,多与官宦交游,共雅士宴饮。书中还讲道,权倾朝野的和珅和大人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读的如痴如醉。至此,我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乾隆皇帝读过《石头记》吗?如果说乾隆皇帝没有读过此书,我觉得不太靠谱,我凭什么下此结论啊?可如果说乾隆皇帝读过这本书,以这位爷的眼神和手段,一旦嗅出了书中的“排满”或“革命”的味道,曹雪芹恐怕在劫难逃了。我左思右想了一阵儿,认为《石头记》这本书虽然在乾隆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甚广,但是知道作者是谁的人并不多,也就是曹雪芹的一二知己故交。

    嘉庆初,才有一个叫袁枚的雅人披露《红楼梦》为江宁织造曹寅之后人曹雪芹撰写,对此,有人质疑不信。最后,经胡适之先生的考证,终于在学界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红楼梦》确实为曹雪芹所著,因为曹家在祖上是阔绰过的,曹雪芹是有资格成为这本奇书的作者的。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对于读《红楼梦》的人来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者们特别想知道的是这本奇书到底讲的是谁家的故事。在《红楼梦》前后,好像还没有任何一本书对读者有如此巨大的诱惑,来探究类似的问题。比如,另有一部同样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读者们除了对干净的删节本深表遗憾和强烈不满之外,没有人整天的琢磨着:这写的是谁家的烂事儿啊?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西门大官人档次太低的缘故,不就是阳谷县城里的一个土财主么?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可是读《红楼梦》就不同了。

    读《红楼梦》的人们认为大观园是存在的,园子里发生的故事是真实的,人们揣测和臆断着《红楼梦》讲述的是这家或那家的故事,却都经不起严肃推敲,基本是穿凿附会,不靠谱。即便如此,读《红楼梦》的人们还是从书中读出了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化艺术、丧葬餐饮等等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书中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特别研究的人,被人称为“红学家”。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最初读《红楼梦》的人们之所以感觉耳目一新,以为这是一本前古未有之奇书,原因也在

  • 8、 《红楼梦》读后感之由湘云说红楼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
  • 9、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解说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蒋勋老师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是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 10、 红楼梦读后感之由湘云说红楼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0-12

  • 2019-09-20

  • 2022-05-31

  • 2022-03-08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5-3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19

  • 2022-05-08

  • 2019-09-20

  • 2022-04-06

  • 2022-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09-22

  • 2022-09-15

  • 2019-09-20

  • 2019-09-22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2024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