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 地图 >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2024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共 4795 篇)

  • 1、 《蒋介石评传》读书笔记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蒋介石自1928年***失败在之后几乎成为了国民党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这段历史之时,我们会发现1928年的蒋介石未必能代表整个国民党,孙中山逝世之后他只不过是个将军罢了更何况作为一个将军在国民党之中也无唯一优势而在党内有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这样的强人。那么蒋介石为何能够在孙中山逝世5年以后成为国民党的最高领人的呢?笼统答之运用权术而已。那么这些权术的运用为何能够取得成功呢?从当时的形式来看主要有四股政治力量:以苏俄为后盾的共产党及亲苏的国民党左派、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封建就军阀、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未开始之前在国民党内部由于左派深得民心及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共产党的密切配合势力极大而右派的势力及其弱小,而此时的蒋介石属于人们心门中的红色将军铁杆左派,因而蒋介石不仅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且在共产国际的心目中也是一个无疑的革命者但是正是这一切为蒋介石实力的初步形成给予很强的帮助也为蒋介石能在中山舰事件之中取得胜利创造了良好的共产国际形象。蒋介石实质上是一个十足的国民党右派,或许像李敖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蒋介石只是一个权力的追随者,为了自己能够取得极权有必要选择力量弱小的右派,但是蒋介石在这场权力的追逐之中无疑是一个胜利者,他不仅得到了其本身的敌人的支持也取得了右派的掌门地位以至于最后成为国民党的掌门人。所以,对于蒋介石的选择我们以正面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没有道德的投机行为但是在权力的角逐之中无疑是个明智之举,获得了左右逢源的优势,并且随便也解决了自己的几个强劲的对手。

    蒋介石以自己的左派形象以及自己的争夺成为了北伐军的总司令,在北伐之中蒋介石的装备是共产国际或者可以说是苏俄提供的,作战依靠的是李宗仁、唐生智、及后来加入阵营的冯玉祥等一批将军而蒋介石自己却指挥了北伐战争之中两场最大的败仗但是蒋介石却以总司令的身份取得极大的政治资本并且与收编旧军阀的部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得到了浙江财阀、旧官僚的支持,在此同时蒋介石的胆子真正的变大了不再搞口是心非的阴谋而是放开胆子的支持上海青帮帮着搞政变还在南京另立政府。自此,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同时也走上了对自己真正梦想的捍卫之路。蒋宋结合、宁汉合流、中原大战之后的蒋介石才真正的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统治者。这个曾经的红色将军成为了今日的反动总头目、这个当日的职业军人成为了一个政界元首、这个当日的盐商儿子成为了今日

  • 2、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范文一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作文之读后感:《蒋介石传》的读后感!。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观完全书蒋介石给我的感觉是,那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如果说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所说的党政军的腐败,但其中却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归根结底,我发现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随者感恩戴德,但错误的是他放纵手下一边腐败一边效忠。毕竟整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一小部分的腐败却会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声四起。于是革命开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却用兵力镇压,这大概是熟读儒家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当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将蒋委员长亲自送到南京,但极度愤怒的蒋介石对着幽禁了他三天的张学良说,'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而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序曲,因为蒋介石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于是把张学良关在他的脚下,他最喜欢的妙高台下面雪窦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这段历史我不想多做评述,但一个人身关民族存亡正义的行为,虽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权威,就对一个人的人往后长达一世纪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他的火气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还没熄灭。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他对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仑美奂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许多的在当时很流行的房子,并扩建了自己的旧宅。一个统治着一个社会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为自己出生的地

  • 3、 蒋介石读后感

    蒋介石读后感(一)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我看完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作家叶永烈写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本书主要讲了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作为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合作与斗争,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史,也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本书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不断地将他们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初次相识,一直比较到七十年代相继去世。

    毛泽东,他曾经带领中国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带领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建立了延安革命根据地,打了无数的胜仗。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1976年去世。从他身上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认真,胸怀坦荡,这样才能胜利。

    蒋介石,国民党的第二任领袖,1939年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骄傲和怀疑心重,在解放战争中节节失利。1949年逃到台湾。他始终不忘收复大陆,但总是失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山陵。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认真和执着,但做人不能骄傲,也不能心胸狭窄,不然就会失败。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得爱不释手。我用了几个月才看完。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完后,我很感慨,国共两党没有必要打内战,而是应该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国外的入侵者。不应该丑化对方,而应该和平相处。

    蒋介石读后感(二)

    近日一口气读完《蒋介石大传》,虽然叙事略感拖沓,但总体感觉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人物传记。

    写领袖人物的传记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分寸不好把握。现在已经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赞歌的年代,怎么相对客观地描述领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笔和宏观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种魄力,一种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说实话的魄力。

    我这个年龄段或更早的人,对蒋介石的印象大多来自过去电影、课本等载体,基本的概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目,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与领袖人物扯不上边。读了《大传》后,才觉得过去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过去这类书是不能出的,写这样的书小则判刑入狱,大则拉出去枪毙,怎么能说蒋介石是个领袖人物呢,怎么能说蒋介石在抗战中运筹帷幄呢,怎么能说是蒋介石的努力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呢?30年前这确实难以想象。

    《大传》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过去的历史,那个沧海桑田

  • 4、 蒋介石自传读后感

    篇一:《蒋介石传》读后感

    读《蒋介石传》有感

    他两眼长的炯炯有神,经常留着光头,蓄着短须,带有一股军人的风度,但是,他的神情却不可思议——这并非因为他不善言辞,而是他总是挂着一脸中国人特有的谦恭的微笑。他演讲时带有浓重的浙江口音,声音高亢,语调急促。这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下文称“蒋”)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他的勇气,工作能力,个人意志及其精力——全部耐力——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他对时代及后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来讲,他也是个悲剧人物,这些都将在下文中提到。

    蒋从小就表现出自身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脱身,尽管蒋在后来经常被通牒缉拿,但他似乎颇有逃遁之术,总能逃过袁世凯巡警的追捕,这或许是因为他受到了上海青帮保护。但那时的他不名一文,使用什么来回报他们的呢?在这点上他比他的“师友”陈其美高明得多(陈于1916年5月18日被暗杀)另外还能体现这一性格的便是蒋在政治上屡次遭遇逆境,例如在广州时与陈炯时关系恶化,且得不到孙中山的信任与支持;对“联俄联共”政策的怀疑而得不到重用,他都选择了辞职,跑回老家溪口。而每次辞职,都客观上使他获得了更重要更具影响力的职位。

    蒋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蒋介石恩师长冈外史认为正是忠心耿耿和知恩必报才是蒋介石成功的秘密。蒋于1905年东渡日本结识了日后成为他革命良师益友的陈其美,以及他所说的追随一生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陈其美被暗杀后,蒋为其唯一的亲密朋友作的悼词中失声恸哭道:悲哉!从今后像他那样知我爱我之人何处可寻啊?!而对于孙中山,蒋介石更是绝对忠诚,虽说他时常违抗孙中山的命令,耍脾气回老家,孙中山也对他的建议不甚看重,例如陈炯明于广州背叛革命,企图杀害孙中山,蒋介石闻讯立马南下,继续追随孙中山。他们在舰上待了56天,鉴赏闷热难熬,又缺乏食物和水,一到晚上,蒋介石就上岸寻找食物,天亮则回到舰上睡觉或在甲板上警戒。尽管有种说法说蒋如不忠于孙中山,则一文不值。但正是凭借这些品质、能力和长期革命积累下来的威望、人脉,使他在孙中山逝世后似一匹黑马从众多继承者中脱颖而出,以后完成了北伐等功绩。

    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将,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他挚爱的妻子宋美龄,另一个就是总是技高一筹使他败走台湾的毛泽东。

    蒋于1922年见到了一位父亲富有并受过美国教育的年轻女子,她对政治有深

  • 5、 《杀人的历史评传》读后感1500字

  • 6、 读孔子评传有感作文1000字

    孔子,一代伟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的思想与主张,向世人展现着他的毅力、耐力、恒心、信心、热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他对思想难道不是钟爱?几十年钻研着,练就了他的毅力、恒心。四处的困难都不曾使他退缩。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奋斗;遇到困难,要克服,不轻言放弃。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们要在奋斗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每经过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让自己逐渐完善、强大,越来越无懈可击。试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没有漏洞可寻,那么成功还有什么理由不降临到你身上?

    他自信,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主张,即使国君与周围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错,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个怎么都容不下他的时代。他则认定人的道德礼仪,认定人性的真善美。他从未想过要随波逐流,让这些主张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只有一个坚定着理想的人才谈得上为之奋斗。一个昂首阔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于任何一个背道的观点。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动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他聪慧、勤奋。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发掘着从未被看见的奇世珍宝。他孜孜不倦地学,享受着渴求知识的滋润;他孜孜不倦地教,体验着传授知识的快乐。勤奋才出成绩:春秋、诗、书、礼、易、乐。勤奋是少不得的,再聪明的人不勤奋也终将一事无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实实钻研,总也能在那块地上缓缓前行。聪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远是别人的十倍,勤奋但并不聪慧的人只是一点点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谁会走得更远呢?

    他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有教无类,一个让现代人多么受益的主张。他就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不论贵贱、穷富、老幼、国籍,他照收不误。这在教育上是创新,即便无人支持,他也勇于实践。他相信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就会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创新果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啊。只可惜少有这样的人:逆着世俗的眼光,在尴尬中艰难前行。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博爱,将苍生记挂心间。他的真情与他的主张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爱,这是一个大循环,其中有着至真至纯的情感。正如他怀寄天下,不做一个麻木的人,拥有最真的喜怒哀乐一样,对他人友好、仁爱,真心。这是他

    一遍遍的诉说,他要让世间充满爱。

  • 7、 《贾平凹评传》读书笔记

    贾平凹先生的《废都》解禁了。今年八月,作家出版社再版发行了他的重量级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合称贾平凹三部,装帧明亮,印刷精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三部著作曾分别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8)、法国费米娜文学奖(1997)、矛盾文学奖(2009)。再次手捧沉甸甸的大部头《废都》,每一位喜欢贾平凹作品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当年的情景。

    1993年6月,《废都》横空出世。像一个晴天霹雳,震惊了文坛,轰动了阅读界。北京王府井首发式出现了抢购,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和《艺林》两个栏目中,先后三次播放了贾平凹在北京为读者签名的热况,镜头采用高空俯拍,大全景,很是壮观。西安也出现了热购现象,十万册书同时上市,大街小巷挤满了人群。不足半年,在国内销售正版本一百万册,盗印本约一千万册。在日本、港台乃至全球华人圈,也都引起了轰动。

    接踵而至的是,评论界出现了非凡的热闹,对《废都》褒贬不一。批评的浪潮逐占上风,像厚厚的铅云滚滚而来。最干净的作家,成了最流氓的作家。翌年元月,官方以性描写较多为由禁止了《废都》的出版发行。这次文坛地震,震中虽然在文学,实际上已经波及到了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但凡读点书的人,都知道此事。这一禁就是十七年,对贾平凹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过,正是这件给他带来非议、痛苦、恐惧甚至屈辱的事件,却也让他成为中国纯文学界最具有知名度的作家,成为中国作家的符号性人物。

    《废都》的遭遇是历史的必然,《废都》的解禁也是历史的必然。禁止《废都》不仅是因为性描写,因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比之露骨的写法并不鲜见。问题的关键在于超前,一是超前细致地描写了文明人所作的不文明之事,让人猝不及防;二是超前揭示了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迷茫堕落现象,让官方难以接受。目前解禁《废都》,自然因为当初定的罪名已不存在,进入新世纪的文学性描写已经泛滥成灾,用身体写作的作者随处可见,社会和大众心理承受力也有了增强,人们应该知道,无论哪个群体都会有迷茫堕落现象存在,何况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对情感过敏的群体。

    其实,贾平凹一直是一位争议不断的作家。他说:我一生遭遇了四次大的争议,早期批我政治性不强,艺术大于思想,后来在反自由化中点名批我,又后来在清除精神污染中点名批,再就是批《废都》。对于争议的文章,贾平凹都看,值得汲取的意见也都能汲取,总结后再继续写。

    贾平凹的生活历经也十分坎坷。1970年父亲遭

  • 8、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

    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首先要说的话

    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的笔墨则放在刘烜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去赏读。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林彪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

  • 9、 《蒋介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蒋介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由于这本书是由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写的,可以增强我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角度,书的实际内容类似日记,按照年份,依据作者亲历的事件为主线,增加一些身边人的消息。对于不怎么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串起来书。因为毕竟我们的历史学的都是想让咱们看到的东西。

    整本书其实比较客观的分析了两个主要政党的领导人的斗争策略,以及当年中国的实际情况,生产、生活、国际地位、以及苏联、美国、英国,这些列强其实最初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发展成殖民地,这些国家都是两边扶持,两边援助、两边派顾问,最初蒋介石是有优势,但是他是从上层社会进入到统治阶层,因此对于针对组织架构的改革毫无兴趣,也没有一个认识,加上身边没有可以相信的人。只到他的第三次婚姻,娶了宋美龄,搭上了一个强大家族,有了钱,也有了和美国联合的基础,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

    书中观点:

    脾气反复无常。——这点不好判断。

    败笔就是没有认识其他国家到底想要从中国得到什么。——差不多

    党内斗争以退为进,但是不同政党之间,缺乏果断。——我党万岁。

    我党掌握了宣传喉舌,蒋太在意对外宣传消息的封锁。没有利用好手中的宣传机器。

    苏联占领了东北之后,把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枪支弹药都给了林,增强了信心。

    掌握不好身边的人,疑心重。总体来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视角下蒋介石的一本好书,丰富下我们判断的来源。

  • 1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魏书生评传》读后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读魏书生评传有感1500字

    作者:刘佳

    每一次阅读关于魏书生先生的书籍、文章或报道,每一次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都深为震动,深受洗礼。从其人、其事、其履历到《魏书生的民主教育》,再到这本《魏书生评传》,学习、震撼之余,是漫长的参悟、实践、成长的道路。

    1965年,年仅15岁的魏书生遇到了两本书——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一口气读完了这两本书魏先生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随后魏先生反复阅读,又到各处去收罗其他与之相关的书籍,进而读《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读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读中共与苏共论战时所发表的“九评”。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魏先生找到哲学的同时,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

    想来惭愧,自己如今已三十有余,年纪是当年魏先生读书时的二倍有余却仍不知晓哲学为何物。初读的几本哲学书,哪怕是像《苏菲的世界》那样扣人心弦却也未能做到爱不释手更别提沉迷了。有时候甚至还痴痴的想有没有那样一本书能够让我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想来还是自己的境界、修行差的远,不能像魏先生那样体味让人羡慕的沉浸在书中的乐趣。也提醒自己时间不等人,别让惭愧变成遗憾。

    当我读到书中的这样一段话时——“进工厂后,在两年的工余时间里,他已经写出了总字数达三十多万字的两本专著:《谈工作方法》、《谈改造世界观》。”,我的脑海开始进行了飞速的计算,那就是三十多万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突然也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写过的字数最多的东西还是毕业论文,大概两万多字,但是那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庞大的规模了啊,写了足足有半年之久!而魏先生的“三十多万字”!“工余时间”!好吧,这确确实实震撼了我,也足以称得上是“专著”了。

    无法想象,当一个人有了自我,有了思想,有了追求他可以迸发出多大的力量!“十年以后可鉴今日之是非!”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魏先生在逆境中仍然能站得挺拔,走得矫健。

    读书、写作、思考,是魏先生始终不辍用心去做的三件大事。魏先生的许多思想笔记,本身即是完整的文章,从标题结构到论点论据,从选词用句到文体文风,都很有讲究。他写过论述思想解放之必要的《框子》,也写过对比古今正直家的《名相与贤君》,有通过战后日本的事例,阐明用知识和文明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的《战争可以避免》,也有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蒋介石评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蒋介石评传读后感、2024蒋介石评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