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蒋介石传读后感作文 > 地图 > 蒋介石传读后感作文

蒋介石传读后感作文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蒋介石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蒋介石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蒋介石读后感(一)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我看完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作家叶永烈写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本书主要讲了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作为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合作与斗争,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史,也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本书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不断地将他们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初次相识,一直比较到七十年代相继去世。

毛泽东,他曾经带领中国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带领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建立了延安革命根据地,打了无数的胜仗。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1976年去世。从他身上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认真,胸怀坦荡,这样才能胜利。

蒋介石,国民党的第二任领袖,1939年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骄傲和怀疑心重,在解放战争中节节失利。1949年逃到台湾。他始终不忘收复大陆,但总是失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山陵。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认真和执着,但做人不能骄傲,也不能心胸狭窄,不然就会失败。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得爱不释手。我用了几个月才看完。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完后,我很感慨,国共两党没有必要打内战,而是应该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国外的入侵者。不应该丑化对方,而应该和平相处。


蒋介石读后感(二)

近日一口气读完《蒋介石大传》,虽然叙事略感拖沓,但总体感觉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人物传记。

写领袖人物的传记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分寸不好把握。现在已经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赞歌的年代,怎么相对客观地描述领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笔和宏观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种魄力,一种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说实话的魄力。

我这个年龄段或更早的人,对蒋介石的印象大多来自过去电影、课本等载体,基本的概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目,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与领袖人物扯不上边。读了《大传》后,才觉得过去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过去这类书是不能出的,写这样的书小则判刑入狱,大则拉出去枪毙,怎么能说蒋介石是个领袖人物呢,怎么能说蒋介石在抗战中运筹帷幄呢,怎么能说是蒋介石的努力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呢?30年前这确实难以想象。

《大传》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过去的历史,那个沧海桑田、血雨腥风的年代,也让我感知到当今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诋毁我们曾经的敌人并不能太高我们自己,我们太需要包容,这种包容来自于认知,而认知来自于历史书籍,这大概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蒋介石读后感(三)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2020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观完全书蒋介石给我的感觉是,那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如果说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所说的党政军的腐败,但其中却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归根结底,我发现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随者感恩戴德,但错误的是他放纵手下一边腐败一边效忠。毕竟整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一小部分的腐败却会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声四起。于是革命开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却用兵力镇压,这大概是熟读儒家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当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将蒋委员长亲自送到南京,但极度愤怒的蒋介石对着幽禁了他三天的张学良说,'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

而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序曲,因为蒋介石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于是把张学良关在他的脚下,他最喜欢的妙高台下面雪窦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这段历史我不想多做评述,但一个人身关民族存亡正义的行为,虽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权威,就对一个人的人往后长达一世纪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他的火气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还没熄灭。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他对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仑美奂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许多的在当时很流行的房子,并扩建了自己的旧宅。一个统治着一个社会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报效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族,提携和包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甚至那个人是抢走所有家产的大哥。在他退守台湾时,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军的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平对待而把自己所有族亲全都带走,却丢下了溪口千千万万的和他毫无血缘的人。但这些保留下来的故居,这些曾经见证了他的辉煌历史的遗留物都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军阀留下来的。一个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牺牲别人并掠夺更多财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书中最后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大意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出现一个叫蒋介石的人,也会有另一个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选择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已。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蒋介石自传读后感


篇一:《蒋介石传》读后感

读《蒋介石传》有感

他两眼长的炯炯有神,经常留着光头,蓄着短须,带有一股军人的风度,但是,他的神情却不可思议——这并非因为他不善言辞,而是他总是挂着一脸中国人特有的谦恭的微笑。他演讲时带有浓重的浙江口音,声音高亢,语调急促。这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下文称“蒋”)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他的勇气,工作能力,个人意志及其精力——全部耐力——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他对时代及后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来讲,他也是个悲剧人物,这些都将在下文中提到。

蒋从小就表现出自身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脱身,尽管蒋在后来经常被通牒缉拿,但他似乎颇有逃遁之术,总能逃过袁世凯巡警的追捕,这或许是因为他受到了上海青帮保护。但那时的他不名一文,使用什么来回报他们的呢?在这点上他比他的“师友”陈其美高明得多(陈于1916年5月18日被暗杀)另外还能体现这一性格的便是蒋在政治上屡次遭遇逆境,例如在广州时与陈炯时关系恶化,且得不到孙中山的信任与支持;对“联俄联共”政策的怀疑而得不到重用,他都选择了辞职,跑回老家溪口。而每次辞职,都客观上使他获得了更重要更具影响力的职位。

蒋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蒋介石恩师长冈外史认为正是忠心耿耿和知恩必报才是蒋介石成功的秘密。蒋于1905年东渡日本结识了日后成为他革命良师益友的陈其美,以及他所说的追随一生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陈其美被暗杀后,蒋为其唯一的亲密朋友作的悼词中失声恸哭道:悲哉!从今后像他那样知我爱我之人何处可寻啊?!而对于孙中山,蒋介石更是绝对忠诚,虽说他时常违抗孙中山的命令,耍脾气回老家,孙中山也对他的建议不甚看重,例如陈炯明于广州背叛革命,企图杀害孙中山,蒋介石闻讯立马南下,继续追随孙中山。他们在舰上待了56天,鉴赏闷热难熬,又缺乏食物和水,一到晚上,蒋介石就上岸寻找食物,天亮则回到舰上睡觉或在甲板上警戒。尽管有种说法说蒋如不忠于孙中山,则一文不值。但正是凭借这些品质、能力和长期革命积累下来的威望、人脉,使他在孙中山逝世后似一匹黑马从众多继承者中脱颖而出,以后完成了北伐等功绩。

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将,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他挚爱的妻子宋美龄,另一个就是总是技高一筹使他败走台湾的毛泽东。

蒋于1922年见到了一位父亲富有并受过美国教育的年轻女子,她对政治有深刻的理解,她热爱她的国家,而且他认为她的态度正好与他一致。 当他提出结婚的时候,据蒋说,她“并不感兴趣”,但在以后动荡的五年中,他一直坚持写信,向她求婚。导致蒋如此坚定地求婚的原因,究竟是因为爱情,还是政治野心呢,或者二者兼有,然而有一封情书中“爱情”却处处可见,“我对政治活动再无任何兴趣了。如果我这一生中有什么敬佩的人的话,您,我的爱人,是唯一的一位,早在广州的时候,我便托人带信给你的哥哥姐姐(可能是宋子文和孙中山夫人)表达了我的愿望,但杳无回音。那时,这可能是因为政治关系。现在,我已隐居在这个山地荒野之中。我感到自己已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充满了绝望。回想起在前线所经历的数百次战斗和我自己的那种英雄主义,我只感觉到那种所谓的功绩不过是一场梦幻。然而,你的天资、美丽和品德却使我永远难忘。唯一的问题是,我的爱人如何看待我这个已被世界抛弃的退伍的士兵。”

就在1927年蒋宣布“引退”时宋美龄终于使蒋知道:她同意他做自己的丈夫。后来蒋介石说服了她母亲,两人于12月举行宗教仪式,这以后蒋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也有“嘴巴和耳朵”她使他对国际事务更加谙熟,使其安心地承受革命责任。

历史的偶然使蒋不得不和另一位更加独特的人物——毛泽东共同统治中国并在这个国

家里一决雌雄,这是蒋介石的不幸,如果他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他就会大发雷霆进行讨伐,但并没有群众机构来确定政策对人民的影响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在这一点上和毛泽东是明显不同的,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毛泽东无疑也占了上风。毛泽东看到了接受马列主义的可能性,并使之适应中国这个农民占绝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而蒋介石一以贯之的反对马列主义,并且忽视了毛泽东的马列主义中熊熊燃烧的民族主义之火。

总的来说,蒋介石和国民党却疏远知识阶层,使他们无路可走,只有靠拢中国共产党,他又脱离农民阶层,丧失了根基。他的意识形态“新生活运动”没有激起普遍热情,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相距甚远。蒋在决策时的草率以及我们称之为“运气”的东西,使得他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将军和政治家,尽管他统治了中国大多数人口,但它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他使问题过度简单化毁了自己。总之,他的悲剧使他个人造成的。而蒋介石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求学、革命的潮流,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党派领导中国的不同的结局,我们也学会了更加客观地去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分析他的得失,理性地品味历史。

2015级化学一班 刘项

学号:201500111082

篇二:蒋介石传 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摘要: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观代中国的历史走向,。长久以来,人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呈现多极趋势,中外史学界也热衷于研究、挖掘蒋介石的生平、性格及思想。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兼历史学者布赖恩·克罗泽撰写的《蒋介石传》,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较为客观地记述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蒋介石;军事;政治;个人传记

《蒋介石传》是一本较为客观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的书。作者布赖恩·克罗泽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兼政治传记作家,被公认为是采访、撰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多且最具权威性的作家。在中国研究蒋介石的学者很多,出版的蒋介石传也不少,基于各自的立场,不同的中国人对于蒋介石的判断并不一致。写这本《蒋介石传》的过程中,布赖恩·克罗泽多次赴台访问蒋介石本人,也多次采访了国民党权贵如蒋经国、陈立夫、王世杰等。同时,他手中也有大量关于蒋介石的历史资料。我并非认为他在写作这本传记的时候做到了真正的客观公正,但相对于国内的版本,这本书确实为我们了解蒋介石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渠道。我的读后感更偏重于蒋与毛、周的不同之处。

一、 蒋介石的出身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生于淅江奉化溪口。蒋介石和我算是老乡了,都是浙江人。江浙一带盛产商人的历史由来已久,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就是盐贩出身,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 售卖油, 盐等各样集货。蒋介石的父亲蒋明火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 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所以蒋介石在今天看来也算是个“富二代”。再看毛泽东,生于湖南省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后来甚至辍学在家务农,是个实打实的“农二代”了。周恩来是干部家庭出身,但经济状况也并不好,求学也是依靠别人的资助。出身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选择、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影响,这从当年蒋毛二人采取的政策及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来。国民党中有不少“地主式”人物,尽管国共两党当时都认识到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但国民党从始至终都未倾向于农民阶级,它的政策一直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时提出过“土地改革”,但改革的内容显然有违国民党内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也是草草了之。而毛泽东,不得不说他相比于蒋介石复杂得多了,出身对他此后政治生涯的影响必定不小,但在他很长的一段青年时期里,他的革命思想并不是以工人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在国共合作的时候,他实际上在国民党担任了重要职位,并工作得十分尽职,他当时的想法实际上和国民党许多左派人士不谋而合。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毛泽东的这段历史表示尴尬,和后来逐渐成熟的毛泽东思想相去甚远。可自从毛泽东发现了农民阶级强大的革命力量后,农民就成了他依靠的主要力量。

国共两党明争暗斗的历史确实是非常有趣的,对那段历史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国内和国外。乱世出英雄,换做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反转现象。实际上,在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乱世中,我们能找到最多这样的“励志故事”,而在所谓的

太平盛世,“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恐怕更为合适。所以现在一大波希望闯出一片天的“小人物”们,最好偷偷地希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真能和日本来一战(虽然希望渺茫)。乱世可以将天生的不公平因素降到最低,像朱元璋,洪秀全这样的小人物逆袭也更容易发生。

二、 蒋介石的性格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倾向于认为他人生的悲剧性,包括他性格的悲剧。为了防止过于琐碎地分项探讨蒋介石的政治策略、军事水准、经济政策,克罗泽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蒋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无名。1926年39岁翻云覆雨,可以颠倒中国。1938年51岁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统帅”。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成为孤岛的岛主。1975年逝世,悲剧落幕,曲终人散。鉴于这是一场悲剧,在每一章里都会谈到蒋介石的悲剧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攀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他不断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失败收场。克罗泽分了三条主线来谈这些致命错误:首先是蒋介石在幼年时缺少教育,造就了后来他成为保守主义的革命者这一扭曲而奇特的现象。同时,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欢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头脑简单。其次是在意识形态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最后是个人水准,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来说,精于战术而非战略。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也有相同的问题,并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蒋介石的性格,在我看来却并不悲剧,可能我并不是从军事政治的角度来评判他性格的缺陷。毛泽东的性格激进、丰满,那样一个时代需要的应该是这样有魄力的领导式人物。作为军事家,毛泽东是成功的,可作为政治家,管理国家却需要一个冷静缜密的头脑。周恩来则十分“冷血”,更像是一个非人类的存在。甚至对于婚姻,我认为他的选择完全出于理性,选了最合适的革命伴侣。在他青年留学法国时,或许经历过爱情,他和邓颖超之间或许也不能确定有没有爱情,可能连他们双方都无法下定结论。周恩来从没有嫖妓的经历,在法国甚至连朋友也因此疏远他,美女对他仅仅是美的一种形式吧。毛泽东的感情泛滥史众所周知,从青年到建国后,从未终止过活力。蒋恰恰处于一种正常的平衡,在青年时代,他曾在上海和国民党一些人士经常进出妓院,可并不沉溺于此。特别是在娶了宋美龄之后,成了一个模范丈夫。可以说他的性格是传统的,但又稍夹杂了西式的先进思想。

他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现在的台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显然超过大陆。他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他不会英文,讲得最顺溜的就是对宋美龄“达令”的称呼。后来教育蒋经国时,他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更强调了英文的学习。他和毛泽东都喜欢看曾国藩的书籍,但他明显受曾国藩的影响更深一些。可以看出,他在后来一直致力于修身,成年之后坚持写日记,追求宋美龄时信奉了基督教,晚年也一直恪守着包括饮食,行为等的戒律和习惯。可以说,尽管他不是完人,但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做更好的自己,可是有些东西很难改变,比如到死他也没能忘怀张学良对他的侮辱。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领导,他确实少了一点风范魄力,性格中懦弱的成分大了点。可除去政治因素,他的性格是传统意义上乃至放在当今也是模范典型。 三、 反思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毛泽东胜利之后,蒋介石成了一个象征性的败寇。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

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蒋毛二人都去世已久,现在不能说百分百但至少对他们已经做到了相对公正,这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确实很难得,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他们的功过。 历史有其偶然性,运气的成分不容小视,而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或许正是错综复杂的因素赋予了历史以神秘感,增加了它的魅力。所有历史人物得以在历史长河中转瞬的须臾留名而过,都不是偶然,却也都是偶然。所以,蒋或许有他人所说的不堪之处,但肯定也有他身上切合时代大背景的星星点点,也许再加之以命运的垂青与背弃。很多事也不是非要泾渭分明般的善恶之分,蒋是曾经有益于中华的人,至于到底其中细节怎样,还是留待自己去探索体味。与其顺手拈来别人的历史价值观,不如自己去探索真相来的真切。很多事情难以放下,尤其是这样的大起大落,不过我想临死的蒋介石应该真正认清了形势,不再想着要夺回政权了。在我,他们都是大人物,也都值得我们乃至后世再去品味思考。

参考文献:

1、[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2、[美]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3、百度百科 蒋介石,蒋介石传词条

篇三:《蒋介石传》读后感

读《蒋介石传》有感

蒋介石,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敏感的人,一个独裁者,一个战术大师,一个曾经形式上统治了中国的人,一个满口称实行“三民主义”但却并未真正做到的人,一个不愿承认失败的失败者,我们不能用千古流芳或者遗臭万年来形容他,这样的形容肯定也是不恰当的,不管最后他的结果怎么样,在他专政的十年里,不管他功过的大小,他都是有过功劳的。在他统治中国的十年里,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这十年里,一些通向外国的航线开通了,铁路增加了,医院增加了,学术研究得到复兴,更多的人上学,更多的高等教育学府产生,更多的人受到了高等教育,这些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是这样的景象并不持久,他最后还是失败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看了《蒋介石传》后,我开始逐渐明白,为什么国民党没能够在大陆继续,为什么蒋介石的统治未能够持续。怎样的一个统治者才算是一个好的统治者呢?我想首先是要得民心吧!蒋介石继承孙中山先生的职位后,总是满口对孙中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表示忠诚,但就老百姓而言,蒋介石总是把他们当作最底层的人,视农民为流氓,曾经甚至违背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实现国有化,而在这一点上,毛主席却做得很好,毛主席认为老百姓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总是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所以人性化的统治是必不可少的一点,但蒋介石却缺乏这一点,总是自私地想到自己的利益,他不得民心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蒋介石是无法统治下去的,他总是自信满满,总是认为大陆的统一是很容易的,最后他真的统一了中国,但那永远都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他真的是一位战术大师,但永远不会是一位战略家,作为一位军人,他或许很合格,但是作为一个领导,在政治的统一上他却很失败。他习惯性的把战场上的“狠”带入了政权上,他总是自私的为自己的权利着想。他说要攘外必须先安内,所谓的安内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没有为整个国家的利益着想把外贼驱逐出去,而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把共产党铲除,保留自己在中国的地位。这样的做法是所有中国人无法忍受的,然而就在这一点上所以他的统治永远是是无法继续的,有谁会承认一个没有爱国精神自私自利的统治者?就国家而言,他是如此。就内部管理而言,他也是失败的。在国民党内部,总是疑心重重,贪官污吏在逐渐地增加,很多国民党的高官是某某妓院或者是某某赌场的老板,这些使人家破人亡的地方没有得到蒋介石阻止,因为他曾经也是利用这些来为自己的党派筹集经费,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试问,有谁会支持这样一个统治者?而就共产党而言,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严厉打击贪官污吏,时刻为老百姓着想,很显然这是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会追随哪个组织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吧!

蒋介石是一个怪异的人,也是一个狡猾的人。当自己的计划没有得以实现或者对上级的决策不满时,他总是以辞职的方式来使自己下次任职时获得更大的权力。而这方法却总是很有效,不管是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前还是去世后,每次辞职总是总是使自己的下一位继承者感到无他不可,就是这样他的统治持续了那么久。就是因为这样,他的官职越来越高。狡猾是一方面,在追随孙中山期间,他对孙中山先生的忠诚为自己以后的权利起了很大的作用,或许这也是他最后能够坐上国民党领导的一个原因。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但是他的下一位继承者没有继承他的伟大,中山下先生推行的“三民主义”没有得到蒋介石真正的实行。以至蒋介石永远无法达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导致最后被共产党逼迫到台湾。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蒋介石没有那么狠,不对共产党赶尽杀绝,有气度

在一个国家中容下两个不同的党派,那么他的统治是不是会继续下去呢?是不是就意味着国民党也不会被驱逐到台湾呢?或许真的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的风格又怎么可能会是蒋介石的呢?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顾一切,把婚姻也当作巩固自己政治权利的人,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山中容下两只老虎呢?当他被逼迫到台湾后,还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总是想着收复大陆,总是假惺惺的提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是他从未认真想过自己为什么会败,是什么导致了自己的今天?是他忘记了仁慈,是他忘记了人民是根本??是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的自私??

正是因为共产党的统治和蒋介石的统治形成了质的区别,所以蒋介石失败了。不管是从历史还是《蒋介石传》来看,我们的今天是来之不易的。从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到现在,我们历经了太多磨难。我们为什么会胜利?曾经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红军神话般的长征,那些无畏生死的革命者,那些曾被蒋介石手下折磨得半生不死也不透露机密的革命者,那个只能靠吃草充饥的战争年代,是什么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坚持到革命的胜利,或许就是一种信仰,或许仅仅就是无私的为了我们的今天!感谢曾经为我们的今天努力奋斗的那群勇士,那群可爱的人儿,中国的今天是太多的鲜血换来的,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懂得珍惜吗?什么是历史,我们为什么又要懂得历史,铭记历史,就是因为我们要通过历史来明白曾经的不易,通过历史来反思我们的今天,以古为镜让我们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蒋介石失败了,我想这样的失败会带给太多人反思吧!一个真正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是以集体利益为前提的,应该是所有下属的好榜样,应该赢得所有的信任??

《蒋介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蒋介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由于这本书是由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写的,可以增强我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角度,书的实际内容类似日记,按照年份,依据作者亲历的事件为主线,增加一些身边人的消息。对于不怎么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串起来书。因为毕竟我们的历史学的都是想让咱们看到的东西。

整本书其实比较客观的分析了两个主要政党的领导人的斗争策略,以及当年中国的实际情况,生产、生活、国际地位、以及苏联、美国、英国,这些列强其实最初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发展成殖民地,这些国家都是两边扶持,两边援助、两边派顾问,最初蒋介石是有优势,但是他是从上层社会进入到统治阶层,因此对于针对组织架构的改革毫无兴趣,也没有一个认识,加上身边没有可以相信的人。只到他的第三次婚姻,娶了宋美龄,搭上了一个强大家族,有了钱,也有了和美国联合的基础,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

书中观点:

脾气反复无常。——这点不好判断。

败笔就是没有认识其他国家到底想要从中国得到什么。——差不多

党内斗争以退为进,但是不同政党之间,缺乏果断。——我党万岁。

我党掌握了宣传喉舌,蒋太在意对外宣传消息的封锁。没有利用好手中的宣传机器。

苏联占领了东北之后,把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枪支弹药都给了林,增强了信心。

掌握不好身边的人,疑心重。总体来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视角下蒋介石的一本好书,丰富下我们判断的来源。

杨天石解密《蒋介石日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杨天石解密《蒋介石日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读杨天石解密《蒋介石日记》。蒋的日记记载,尼克松曾来台湾募集竞选总统经费。但蒋没给钱,认为他选不上。于是尼克松当选后与北京修好,与台湾疏远。而蒋介石之所以没给钱,是听了宋美龄和孔令侃的话,所以蒋在日记里连续几天写同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蒋的日记确实写的很有趣。但尼克松绝不会因为蒋没资助竞选经费就作出如此重大的改变。蒋的运气也真是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押宝上一错再错。杜鲁门当选,他押的杜威。

蒋还有一则轶事,忘了从哪本书看来的。一天,蒋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报告摔到秘书陈布雷面前,厉声说:“看人家写的多好!”言下之意是:你从来没替我写过这么好的文章。陈布雷也火了,忍不住呛声:“人家可是自己写的。”

这故事太精彩,很像小说家言。

《“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


《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

民国自建立起来,军队问题一直关乎政权的稳定。民国初年,为什么会出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军队的归属问题导致的。军队是属于国家还是属于个人,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整个民国。本周我读了李宝明先生的此书,了解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对我感触很大。

蒋中正是国民革命军的缔造者之一,在国军25年历史中一直是他在领导者,在解密的蒋中正的日记以及手稿中看到,他希望将国民革命军改造成为清一色的由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各级主官的军队,在抗战结束后,当他接近目标的时候,国民革命军走向了衰败。这很是让人费解。谈到蒋介石,不得不说到他的嫡系部队,这支号称中央军的部队。由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的只控制华东数省的军队,到抗战后期基本控制了全国军队,不得不说蒋还是很有方法的。

国军成长在北伐时期,在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一个拥有统一指挥的武装,而是有众多的地方军事集团逐步加入而形成的军事联盟,由最早的粤桂滇系,再由北伐进行时不断吸收整编的其它系部队,如湘系、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黔军等等。在北伐结束后,废除军队私有,实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谈到的军政统一,再由军政、训政最终到达宪政的目标。从建军开始,国民革命军只有区区八个军几万人,但到了北伐胜利之时,已经达到百万大军了,在两年间增长迅速,但是我们不得不了解这支军队的成分了,其中,由第一军或者蒋的亲信将领发展起来的嫡系部队,再由地方实力派的地方军队,如冯玉祥的西北军,青宁地区的马家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以及谭廷闿的湘军等等,再者一些小股派系,如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余部等等。在编遣会议后,这些军队都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

蒋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支由黄埔生为主导的军队,并从建军开始之日起就进行了与其他实力派进行了斗争,随着蒋在国民政府中地位的稳固,先后召开了几次国军编遣会议,以及和其他实力派的战争如中原大战等等,削弱了其他系的部队。然而,这样的举措并没有使得国军实现统一,在抗战期间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各派势力依旧把持着地方。抗战前期的失利,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军政不统一,一盘散沙怎能不败?随着战争继续中,各派势力在战火中从新洗牌,蒋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但这不能代表他完全控制了国军,完全控制的时候都到了台湾以后了。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蒋介石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蒋介石传读后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