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 > 地图 >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2024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相关栏目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热门栏目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推荐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

(共 9235 篇)

  • 1、 读《倒爷文化初探》

    立斌同志:

    拜读了您的《倒爷文化初探》,深感您对问题考虑的深刻。您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近几年产生的文化现象,很受启发。

    确实,我们应该探一探倒爷文化的现象。窃以为倒爷文化的出现是和文化倒爷有密切关系的,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两种现象。

    这些年,我观察了文化界的情况,感觉到文化倒爷总的来说有两大类,或者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有两个层次。现在,有一个奇怪现象,倒爷文化市场上的许多商品都是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有书号、刊号或别的什么号,堂堂正正,并非以前的什么非法出版物。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有一些属于出版社自己被商品化化了过去,所以昧着出版家的良心,出版了一些作品。但更主要的是有一些文化倒爷在其中做了手脚。您看,据报载,一名腰缠数十万元的个体书摊主对记者说:卖书一天才赚几文,搞个书号出本书,闹好了就捞几十万。这个书摊主就是一类文化倒爷的典型。他们用腰缠万贯中的数贯就可以在出版社买到一个书号。这样,他就可以出一本什么野情,什么性之类的书。从选稿、发排、印刷到出版发行,不用出版社插手,就堂堂正正流入了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就又多了一份精神鸦片。据了解情况的人说,连电影、电视指标都可以买。这些买书号之类的文化倒爷,自然不会管你什么社会主义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精神文明;他已经下了一本,就一定要获得万利甚至数十万利,而他们倒来的东西却在腐蚀人们的灵魂。这一类文化倒爷和倒爷文化有最为直接的关系。

    另一类在文化层次上要比上面所说的文化倒爷要高,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文化倒爷。譬如有一些自命为文化精英的人们,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市场_匕倒来那么一两件时髦的小玩意儿(或者是过时了的小玩意儿,甚至是西方文化市场上的垃圾),改头换面(甚至不改头换面)塞给中国的读者、观众。他们倒来的东西打着什么新观念的招牌,以取代传统观念(在精英们那里所谓传统观念往往是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如《河荡》被一些人吹捧为用一个全新的坐标来衡量历史,其实是生吞活剥地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倒过来,以此来贩卖全盘西化的主张。某些所谓的现代艺术展把肉麻当有趣,把下流当新奇,连海外一些报刊都说这些艺术家们是一群倒爷,把西方没落了的艺术倒到中国来,谋取名利。这一类文化倒爷层次要高一点,自称各种各样的精英,与前面所说到的买书号一类的文化倒爷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自称精英的文化倒爷对社会主义的蛀蚀力比上一种文化倒爷要大得多。

  • 2、 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初时认为《封神》、《西游》之类的小说应该是国内神话系统的集大成者,有一系列的天庭、幽冥、人间、水中诸神,各司其职,各有来由。却不知实乃为受黄老之术的仙道、西土传来的佛教及本土的帝尊之思想共同用处下的产物,取远古的材料加工修饰而成,有其本人思想的深刻背景,已非远古先民之神话,且多为泊来之物。

    看完了这本书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材料心里感受有部分累,好久没看此类白话夹杂文言的书籍了,理解起来有点费力,经常需要翻翻字典和《说文》之类的,第1次只能说是浏览一下,还谈不上是读书,根本没有遐想的空间。

    初时认为《封神》、《西游》之类的小说应该是国内神话系统的集大成者,有一系列的天庭、幽冥、人间、水中诸神,各司其职,各有来由。却不知实乃为受黄老之术的仙道、西土传来的佛教及本土的帝尊之思想共同用处下的产物,取远古的材料加工修饰而成,有其本人思想的深刻背景,已非远古先民之神话,且多为泊来之物。读后才知,国内之三皇五帝多为神话色彩浓厚,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夏启建朝这段历史的叙述最初多见于《山海经》之类的杂体书,历程史学家的修饰后,去除荒诞怪异的资料最后才成为中国民族的正史,也许正是这些行为,才使得国内神话的体系最后崩溃,流失其完整性,最后成为现时那样繁多而杂乱的现时的状况。也许历也曾有人想中国神话成一系统,如希腊之神话,如茅盾,却始终不得成,我却认为此乃中国之幸。事物正是有了斗争才呈现进步,百家争鸣矣,匈奴而产生强汉,突厥而形成盛唐,历史如此,文化亦如此。假如中国神话久成一体,则后人只能添加旁枝末叶,而无法开拓,正是有了无法成体系的多源,才能齐头并进,*发展。

    一家浅薄之言,勿信勿争,仅存此时之感。

  • 3、 《过程原型及其临床应用初探》读后感

    《过程原型及其临床应用初探》读后感

    胡志轩

    文章来源于《第十三届全国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周烁方老师的文章《过程原型及其临床应用初探》。这篇文章太棒太棒了。烁方老师,真的是一个精灵,一个鬼马的精灵。想浅显的谈谈自己的收获:

    起飞

    1.这篇文章提出心理修行的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个人层面的意象,可以通过“看”、面对、接纳等形式得到自然地转化,而集体层面的原型是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产生转化的。因此,当一个人用意象对话进行成长到一定深度,就需要逐渐掌握辨别普通意象和原始意象的能力,并且在态度、方法上加以区别对待,以利于自己的进一步成长。现在能够稍稍明白一点,为何有的时候代表死神魔鬼的原始意象出现后,如果你辨认出了,老师们不会带你去做更深的体验和感受。对这类意象,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他为何出现?他的出现让我的获益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去盯感受,特别是把死神魔鬼意象的客体转化为当下的主体我去感受。比如,当我们真的领悟到,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跟母亲的脐带的断裂和共生体的死亡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就自然而然的没那么强烈了。切记,不要去和做个人情结成长那样盯在感受里。

    降落

    2.个人成长走到了原型层面,并不意味着你的个人情结就不需要解了。意象对话初级班讲的“面对、接纳、呈现、盯感受”等等,其实是最重要的心法。朱老师有一次全程班讲过,为何很多人喜欢谈论原型,朱老师很实在,朱老师说是为了显得高大上。其实,我说句难听点的,就是装x。如果我们执着于原型总想从原型那里得到点什么,那么最终无异于又是一场更大的梦和自欺,最终容易被原型所反噬。原型的本质是,空,如果我们只是借助这个空来更好地发现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安住于当下,那么从这种无中会生出“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咨询师也要注意,对来访者不能总是工作在原型层面。是来访者切实体会到了某个东西,而不是我们体会到了就告诉他。我们应该记得,我们花费了多少的努力,流了多少泪,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一定要允许来访者有自己的节奏,而不是满足咨询师自己的自恋。不要把所有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都告诉来访者。

    3.有一次上何老师的课,何老师讲到,一个没有自我的母亲会把孩子给活活吞噬。我接了一句:“我已经被吞噬的支离破碎了,不存在了。”何老师回了一句:“可是你现在还是存在的啊。你要用这种存在、完整的状态去看你的不存在。”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多了一点点。

  • 4、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读后感(读后感)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为英国教育家marionwilliams和robertl.burden所著。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作为外语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接触过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或知识。可除了那些已熟知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技巧外,我们还需要对学习过程更本质的理解,从而使外语教与学更具有教育性,更能促进学习的成效和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这本书要呈现的不是关于语言习得过程的心理语言学解释,不是针对诸如听力、阅读、词汇等具体教学方面的教育心理学建议,也不是关于感知、记忆、个性品质等一般心理学给概念的重复演绎,或是对心理学各派理论的全面介绍,而是向读者提供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和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或观点,这既是书中提到的建构主义。

    在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意义至少有以下五点:

    1.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过程与经验(就外语学习而言,即丰富的语料和语境),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

    2.除了提供过程和经验,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和这种过程与经验之间的中介体:引导学习者对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帮助他们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促进他们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以及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等。而这一切是通过语言互动实现的。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不能仅满足于那些常规的课堂用语,而是要学会用外语实现上述各种中介功能。

    3.外语教学要富有教育性,必须是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交际法是大家懂得了“信息沟”,学会了做“意义性练习”,然而什么样的“信息”和“意义”对学习者具有价值?本书告诉我们:必须与学习者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现实处境有联系!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学会理解学习者个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

    4.外语教学的教育性还体现在促进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出语言本身的学习外,还有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后者同样是我们外语教师面对的重要任务。

    5.外语教师自身的学习。建构主义同样适用于对教师认知过程的解释:教师通过自身经验形成关于学与教的认识和信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本书倡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动的反思,将那些隐含在行动中的个人理念外显出来,从而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并进行适当的自

  • 5、 2024最新读后感:读《初探南极散记》有感

    南极是一个神奇富饶的地方,那里冰山环绕,风景优美,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我国科学家在1980年1月12日去南极考察啦!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啊!

    科学家们去南极之所以要穿这么重的防寒服,是因为南极太冷了,有零下十二度,这还是夏天呢!冬天竟然有零下四十度!只有这么重的防寒服“全副武装”后,才不会冻僵。不过告诉你,你绝对猜不出来南极服到底有多重。光一双高筒防潮靴就有八斤重呢!

    更奇妙的还在后头哪!中国派科学家到南极基地进行勘察。他们到那的时候,烈日当空,南极城里静悄悄的,结果一看表,竟然是深夜十二点!

    那里虽然很奇怪,但是物资也很丰富。那里挖出来的金刚石闪闪发光,可以和黄金比赛,也可以与世界历史上稀有的钻石相媲美,因为它可是距今三十九亿年前的金刚石呀!

    好家伙,多得数不清的企鹅,黑压压的一片。企鹅见到科学家们就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见到了老师,热情极了!它们排好队井井有序地跑了过来,一个个慢慢地向科学家靠拢。它们有的交头接耳,若有所语;有的伸伸脖子,“嘎嘎”地叫着,摆动着两只小翅,手舞足蹈;也有的文质彬彬,默默伫立,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盯着科学家们,你看多有趣呀!

    南极最神奇的是没有病菌,如果你在那里感冒了只需要喝几杯热水调理一下,药都不用吃;如果你在那里擦破了皮,你根本不用把它当回事看,连红药水都不用擦伤口就会愈合,真是太神奇了!我真希望我们地球的其它地方也能跟南极一样没有病菌啊。

    我那么想到那神奇的南极啊,和那里的企鹅拥抱,看看那不落的太阳,到冰雪世界畅游!

  • 6、 初探宇宙_《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初探宇宙_《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今天的天气,适合宅在家里,来一次酣畅淋漓地阅读。

    最近买了一本《时间简史》,今天这一读,便读出了许多童年的感觉和不一样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其实每次不管读什么书,无疑都会因为书中的作者的一些真知灼见和专业优势,或多或少读者总能够学到一些宝贵的知识_那些书中的精华。

    《时间简史》无疑是那种拥有知识点较多较为富有科技色彩的休闲阅读类书籍,这是以我一个也与的对物理和宇宙星级无限怀有兴趣和痴迷的人对尚未读完的这本书的感悟。

    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物理课,不知道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还是自己本身从兴趣出发更容易学好一门课程,总之,在众多学科中物理课的成绩是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

    那时候对力学、电学等情有独钟。在读本书时,前面主要介绍与宇宙相关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方面的内容开展的。从小就很喜欢研究宇宙方面,太阳星星啦。好像总是轻易地就被浩瀚无垠的宇宙和我们身处的地球感到无尽的痴迷。

    甚至做梦都会想象,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是不是有生命呢?地球是怎么诞生的?宇宙之外是否是另一番天地?等等这些我想可能其他小孩子也会考虑很久而影响睡眠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似乎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只有带着一丝小小的遗憾进入香甜的睡梦中。

    这大概会是小时候最让人苦恼的事情之一吧,当然长大一点了懂得了一些科学常识,也知道了一些物理知识,渐渐对我们所处的星球和宇宙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和认识。

    直到最近,这本书火遍电台和网络。才有勾起了想拿来读一读的兴趣。浩瀚无垠的宇宙,和看似无边无垠的宇宙飘渺和玄幻色彩总难免随之产生于头脑中,于是越发想拿到此书细细品读,体会一下物理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相信一定能给出一个对于宇宙的更学术更深刻的认识。

    网上下单,很快到手。于是便忙里偷闲地翻看。每每捧读书里朴实的对白带着一个物理学家的口吻,似乎如数家珍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宇宙和我们身处世界的故事。这故事就像小的时候看过的一些具有奇幻色彩的科幻片,三言两语就能够抓住兴趣和集中注意力津津有味地读着那些引人入胜的字句。

    书中的宇宙由浅入深,尽管囿于自身水平一些地方确实很难理解,然而大概意思能明白。作者在书中对于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未来将何去何从等一系列问题以一个物理学家的角度,给出的某些观点和分析。这些内容相信是作者毕生所得,的确让一个不懂宇宙,天文学,甚至不懂

    红移蓝移,不懂量子力学,不明白e=m
  • 7、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明世界的“废墟”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明世界的废墟文化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

    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 8、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一浪一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一浪一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一陽一纸贵之势。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一性一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一爱一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一陰一变成清冷的流水。变成细微的尘埃。变成温一存的呼吸。变成温暖的文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 9、 廉洁文化读后感

    篇一:读《廉洁文化》有感

    篇二:廉洁文化读后感

    篇三:《廉洁文化》读后感

    篇四:读廉洁文化有感

  • 10、 文化视野读后感

    人们应该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小编整理的文化视野读后感,欢迎大家来查阅这篇文章。

    文化视野读后感1

    自初中起便听说余秋雨的名气,后来陆陆续续也读了一些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是《千年一叹》,而后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时间过去这么久,他写的是什么内容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现在依然很佩服他的文笔、构思、见解和勇气。有幸在公司的漂流瓶活动中看到他的新作《何谓文化》,着实很意外,便想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礼仪文化、饭桌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初看这本书《何谓文化》,觉得名字起得太大了吧,但也仅仅是把它当做初窥文化的一个跳板而已,所以对它并没抱什么期望。拿到手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更加深了这种意识: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相比,干货少了很多。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只有一个星期的阅读时间,加之这一周在工作上又出现了一些意外,所以读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读完了学理的回答,一部分生命的回答,略略看了下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走马观花,但也获益匪浅了。

    窃以为,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学校的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觉得作者对文化的略略叙述,足以见得作者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唯一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2-02-22

  • 2022-06-17

  • 2022-01-12

  • 2021-07-31

  • 2021-09-14

  • 2023-04-15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28

  • 2021-05-24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28

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2024倒爷文化初探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