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不要自卑读后感 > 地图 > 不要自卑读后感,2024不要自卑读后感
不要自卑读后感相关栏目
不要自卑读后感热门栏目
不要自卑读后感推荐
不要自卑读后感

(共 246 篇)

  • 1、 读《不要自卑》有感300字

    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而自卑。让我来告诉你吧!其实你不要自卑,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

    看了《不要自卑》,12岁的珍妮也是这样的。她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很自卑。有一天,珍妮自己也在镜子面前照了照,把头也昂了起来,觉得很漂亮,就买下了蝴蝶结。她很想让大家看看自己,可是出门时与人撞了一下,把蝴蝶结撞掉了。这天,许多人都夸珍妮很漂亮。其实,珍妮没有戴蝴蝶,也很漂亮,因为她昂起头来,找到了自己的自信。

    自卑是一种虫,它能把人蚀成废物;而自信则是一条龙,它能把人带到天堂,给人增添美丽。可惜很多人都常常因为太自卑,失去了很多快乐。建立自信,就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经常看到自己的优点或优势,遇事多往积极的一面努力,并且敢为自己的不断的成功叫好。相信自我,自信一定会让我们走向成功。

  • 2、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
  • 3、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研究生的自卑

    研究生的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me 谢雪莲的读书笔记

    阅读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书中读自己,思考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更是如此。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具有自卑感不等于是坏事,自卑感有其积极意义,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书中最使我振奋的内容就是"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是自我的实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再结合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我认为这观点再正确不过了。正如经济学中的假设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样,人只有不满足于现状,才能追求更高目标,各种自卑感正是所有人前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等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近年来,研究生自缢事件频发,象牙塔里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准确地说,是研究生的自卑问题。关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偏消极的,"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导师骚扰、论文答辩、求职遇冷、情感不顺……无论是哪一个生活中的大麻烦,都足以打击一个研究生的自尊,负面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是爆发,就是毁灭。在大众眼里,"好学"、"高知"、"聪明"、"优秀"都是给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贴上的标签,由于大部分人没有体验过在校研究生的生活,因此对这类群体更多的倾向是羡慕和夸赞。父母对研究生子女的要求更高,身边的同学对研究生好友的期望更高,那么研究生他们自己呢?当然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下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借用阿德勒的话就是"生活风格".虽然理性告诉他们自己,学历不能代表一切,最后能不能获得想要的成就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但是曾经的成就感、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是使他们不知不觉走上心中的神坛。

    生活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艰难许多。虽然社会是浮躁的,正如知乎中的诸如"你是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毕业无法在北京买房?"、"研究生毕业就业不如本科同学?"、"1000万和清华录取通知书你选哪个?",但是是谁告诉了我们学历这样的教育背景可以和财富地位划上等号?还是说人们潜意识中把教育体系的成绩排名简单地应用到社会领域中?研究生也是在现实与预期的差距中获得失落感,一部分自卑感更强的人甚至选择了令人惋惜的不归路。

    来自湖北天门的农家子弟、25岁的研究生罗正某从小成绩优异,曾被武汉

  • 4、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一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二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的巅峰之作,是在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就的,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正面管教体系就是以阿德勒(alfred adle)和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s)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由jane nelsen、lynn lo

  • 5、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范文一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范文二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

  • 6、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的缺陷,而从小形成的错误生活意义会不断使自己使用错误的方法追求优越感以妄求克服自卑感,而这正是失败者痛苦的所在:努力能短暂的给予自己欺骗式的自信,而本质上自卑感是增加的。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

  • 7、 《挑战自卑》读后感作文

    191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把他理论的重点从真正的胜利自卑感转向“主观的自卑感”,或自卑感。这时的补偿或过度补偿都直接指向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在他建立理论的那个时期,他放弃生物学而转向研究心理学,他认为任何引起自卑感的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阿德勒指出,一切人在开始生活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儿童与那些所依赖的强壮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极其无能。这种虚弱、无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在阿德勒理论发展的时期,他强调攻击和力量是克服自卑感的手段。

    不幸的是,或者可能主要由于阿德勒创立理论时的文化条件背景,他把权力和力量与男性等同,把虚弱和自卑与女性等同起来。

    任何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权力的形式,和任何勇敢、自由、侵犯、残暴的特质都可以看作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而一切束缚、缺陷、懦弱、屈从、穷困和那些相类似的特质都可以看作女性品质。

    在阿德勒理论发展时期,在他看来,变成更有力量就意指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因此更少地带有女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称为男性反抗。既然男性和女性都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是自身变得更有力量,所以他们都企图实现男性特征的文化思想。换句话说,男性和女性多治理与男性反抗。

    自卑感是坏事吗?阿德勒对此矢口否认。事实上,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并不是懦弱或者异常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在某人获得一项成就时候就能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成功感,但是与别人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有使他产生自卑感,这样就又激起他去争取根大的成就,由此反复有无止境。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人对自身的状态与素质的认知构成了自我意识,人对自身价值特性的评价就构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评价虽然在其形式上是对某种具体特性(如相貌、身份、气质、特长、地位等)的自我评价,但在价值本质上是对自身劳动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自我评价。由于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其所有活动的价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价值率就越高,那么他对于自己的评价就较高,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就会形成“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人对于劳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归根到底是对其中值价值率的自我评价。

    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通常选定某个最亲近、最现实、具有最大利益

  • 8、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体会有二:一是人要面对自己,二是人要面对失败。在这里先说说第一点的读后感想。 在美国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他那瘦长条的个子,走路姿势难看,双手晃来荡去。 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尽管后来身居高职,但直到临终,举止仍是老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往往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起来,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的家里——他处处都显得格格不入。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母亲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对这些非常敏感。没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没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后来任美国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 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弱点而不去克服,难道也能得到像林肯那样的成就? 其实,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自己的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在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他用拚命自修的方法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在20岁之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球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一项下填竟然是:“有缺点”。 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之中,而是对一切他所缺乏方面进行全面补偿。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满,集中全力以求达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标。;他渴望把他的独特思想与崇高人格里的一切优点奉献出来,造福人类。 自卑会控制你的生活,在你有所决定、有所取舍的时候,去抹杀你的勇气与胆略。如果你由于自卑沉沦于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结”,那你最终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局。我们需要正视自卑的存在,不退缩,不蛮干,尽力克服努力超越。 没有自信的人生,不仅在精神上存在懦弱、迷茫、疑惑和拘谨等许多的缺陷,而且在实际行为上,亦里足不前,痛失机遇。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自渐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形象上佳的人。同样,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许多人都过分的
  • 9、 不要讲话读后感

    不要讲话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不要讲话》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儿童小说,读完后,我也迫不及待地想来一场不讲话的比赛。

    一天,戴维看了一本印度人写的书,书上写了那个人在一周的某一天是不说话的。戴维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便想在五年级的男女生之间举行一场不说话比赛。老师们都很奇怪,平时最调皮的五年级怎么变得这么安静?知道了原因后很生气,便告诉了校长。谁知道校长不但不生气,反而同意了这场比赛。最后,大家都按照比赛规则,没有一个人说话,男生队和女生队成了平局。

    读完这个故事,我真佩服戴维敢于冒险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也应该向戴维学习。记得有一次,老师把前天做的练习册发下来,我发现有一道题似乎判错了。想想又觉得老师怎么可能会错呢?想来想去我就是不敢去问老师,直到老师在全班说这道题判错了,我才敢让老师给我纠正过来。

    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还让我知道了人不一定每天都要说话,有时候沉默是金,大家也可以选一个好日子,像文中的戴维一样,来一场不讲话比赛。

    不要讲话读后感(二)

    no talking!一位女校长手拿大红色的扩音器对雷克顿小学五年级的全体小学生大声喊着。于是戴维和同学们真的在课堂上,操场上嘴巴拉上了拉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随着安德鲁 克莱门斯的笔下去看看吧!

    雷克顿小学的戴维已经坚持了四个小时没有说话。原因很简单,他在一本书中,读了这样一段话:

    多年来,甘地维持着一周中当中有一天不说话的习惯,甘地相信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清理思绪。

    于是戴维和女生淋西联合起来,与全体五年级生联合起来,一群爱讲话又不听话的小学生们展开了一场沉默比赛,语文,音乐,政治等一些要孩子们参与的课堂上纷纷闭上了嘴。

    当我读到这里时,起了疑心,老师们面对如此安静的课堂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虽然学校长达四十四页的学生手册上,真的写着在教室,在走廊,在礼堂,在餐厅,一律不准聊天,不准讲话,不准大喊,不准尖叫。

    但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还不会气疯啊。当你为这群孩子们的命运捏了一把汗时,不要担心,聪明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面对老师们的问题,可以用不超过3个字2020的答案来答。音乐课上,大家决定用拍手掌的方式来唱歌。唱国歌时,大家达成意愿,先暂停这场比赛。语言课上,教师用三个字2020一句方式的故事接龙。瞧!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

    当然,这场比赛自然也要在家庭中上演。没有

  • 10、 我不要长大读后感

    是谁让我不想长大,是故乡的一草一木勾住我成长的脚步;是谁让我不想长大,是亲人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我的稚嫩目光;是谁让我不想长大,是爱的神奇甘露让我的心永远年轻。一本《我不要长大》诗意的文字,拨动我的心弦。

    品味温馨的书香,自己仿佛一只蝴蝶飞进书的花园里去,这的确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听作者娓娓道来一个个爱的故事,感动的暖流溢满我的全身。我也跟着作者一起回忆起爸爸送的五彩糖纸,聆听着妈妈的口头禅,陶醉在玩水女孩的可爱和宝贝妹妹的调皮机智中,顿时莞尔一笑,童年又来到我的心头绵长的记忆之丝抛向儿时五彩斑斓的岁月的深潭里,怎能不叫人有岁月如歌的感慨!

    我贪婪地读着,一页,两页最让我感动的画作文面出现在我眼前,外婆的脚打着石膏,双手支撑着拐杖,一只脚金鸡独立,一会儿边说边表演投球得分,多么乐观开朗的外婆。这不是我的外婆真实的写照吗?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外婆,我那白发苍苍的外婆,我那时常腰痛、腿脚麻木的外婆,我那医生眼中不能太疲劳、不能干重活、要多卧床休息的外婆。事实却是外婆每一天拖着虚弱的身子,采桑叶养蚕,甚至还要去工地干活,家里洗衣做饭等杂事她一样不落,就像书里的外婆一样坚强、乐观、勤劳。外婆对我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小时候我常常在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歌谣声中进入甜甜的梦乡。

    岁月无情,人间有爱。我真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希望我永远不要长大,希望外婆永远不老,让我永远陶醉在爱的天堂里。

  • 2019-09-22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10-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22-04-05

  • 2022-12-24

  • 2019-10-19

  • 2019-10-09

  • 2022-12-18

  • 2019-10-24

  • 2023-06-16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1-04

  • 2019-11-11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4-06

  • 2021-08-29

  • 2022-06-07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1-16

  • 2022-04-08

  • 2023-02-06

  • 2023-02-01

  • 2023-06-26

  • 2019-09-20

  • 2022-01-18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2

  • 2019-09-20

不要自卑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不要自卑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不要自卑读后感、2024不要自卑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