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

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干吗要自卑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体会有二:一是人要面对自己,二是人要面对失败。在这里先说说第一点的读后感想。

在美国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他那瘦长条的个子,走路姿势难看,双手晃来荡去。

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尽管后来身居高职,但直到临终,举止仍是老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往往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起来,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的家里——他处处都显得格格不入。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母亲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对这些非常敏感。没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没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后来任美国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

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弱点而不去克服,难道也能得到像林肯那样的成就?

其实,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自己的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在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他用拚命自修的方法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在20岁之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球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一项下填竟然是:“有缺点”。

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之中,而是对一切他所缺乏方面进行全面补偿。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满,集中全力以求达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标。;他渴望把他的独特思想与崇高人格里的一切优点奉献出来,造福人类。

自卑会控制你的生活,在你有所决定、有所取舍的时候,去抹杀你的勇气与胆略。如果你由于自卑沉沦于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结”,那你最终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局。我们需要正视自卑的存在,不退缩,不蛮干,尽力克服努力超越。

没有自信的人生,不仅在精神上存在懦弱、迷茫、疑惑和拘谨等许多的缺陷,而且在实际行为上,亦里足不前,痛失机遇。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自渐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形象上佳的人。同样,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许多人都过分的关心外界坏境因素,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以至于轻易的否定了自己。试想,你都没认可自己而自贬身价,别人又如何能认为你有价值呢?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如别人。比如:我个子矮、我长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条、我家里条件不好、我学历不够等等。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封闭自己以外,还有可能低三下四。

由于自卑而焦虑,于是注意力分散了,从而破坏了自己的成功,即失败——自卑——焦虑——分散注意力——失败,这就是自卑者自己制造的恶性循环。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研究生的自卑


研究生的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me 谢雪莲的读书笔记

阅读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书中读自己,思考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更是如此。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具有自卑感不等于是坏事,自卑感有其积极意义,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书中最使我振奋的内容就是"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是自我的实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再结合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我认为这观点再正确不过了。正如经济学中的假设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样,人只有不满足于现状,才能追求更高目标,各种自卑感正是所有人前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等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近年来,研究生自缢事件频发,象牙塔里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准确地说,是研究生的自卑问题。关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偏消极的,"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导师骚扰、论文答辩、求职遇冷、情感不顺……无论是哪一个生活中的大麻烦,都足以打击一个研究生的自尊,负面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是爆发,就是毁灭。在大众眼里,"好学"、"高知"、"聪明"、"优秀"都是给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贴上的标签,由于大部分人没有体验过在校研究生的生活,因此对这类群体更多的倾向是羡慕和夸赞。父母对研究生子女的要求更高,身边的同学对研究生好友的期望更高,那么研究生他们自己呢?当然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下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借用阿德勒的话就是"生活风格".虽然理性告诉他们自己,学历不能代表一切,最后能不能获得想要的成就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但是曾经的成就感、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是使他们不知不觉走上心中的神坛。

生活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艰难许多。虽然社会是浮躁的,正如知乎中的诸如"你是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毕业无法在北京买房?"、"研究生毕业就业不如本科同学?"、"1000万和清华录取通知书你选哪个?",但是是谁告诉了我们学历这样的教育背景可以和财富地位划上等号?还是说人们潜意识中把教育体系的成绩排名简单地应用到社会领域中?研究生也是在现实与预期的差距中获得失落感,一部分自卑感更强的人甚至选择了令人惋惜的不归路。

来自湖北天门的农家子弟、25岁的研究生罗正某从小成绩优异,曾被武汉理工大学评为学校"三好研究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是一个"不错"的学生。罗正某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家央企工作,月薪六千,但由于不满意工地环境和工作待遇,以打算自学计算机转行为由辞去了这份工作。今年1月29日凌晨,罗正某被发现在江岸区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缢身亡,并发现手机上留有一份遗书,称自己在武汉浪费了一年,欠下了几万的贷款债务无法偿还。像他一样放弃生命的研究生还有许多许多,我非常不赞同我们学院有的老师的说法:"生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是父母亲友的,放弃生命是最愚蠢的行为!",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一类研究生的自卑感来源,是身体缺陷、被周围人忽略还是外在的一些压力?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绝路?只有充分理解并且尽可能打开问题的困境,才能帮助到这些绝望的人群。如果选择自缢的人真的像某老师所说只是为自己而活,不在意身边人的眼光和评价,他们又怎么会濒临死境呢?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构成人类生活中的三个问题是将人类束缚住的三种联系——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接下来以"职业关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当的择业观给研究生带来了自卑感。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或者设定了一个不合适的择业目标(通常是高于现状)。"职业"这一词是与"职场"相匹配的,在国内,是与18岁进入大学选择的"专业"相关的。或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北大有个学生本科、硕士、博士读的是三个不一样的专业,而且学的都很不错,教授问他毕业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个问题他也没有答案。当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没有资格评述,只能从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当择业观带来的弊端。从校园走出进入职场,工作的实际内容和预想的难免有落差,这个时候平衡两者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如果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难以施展所谓的专业技能或者获得关注从而习得经验,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们开始怀疑人生,从学士到硕士都没有具体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甚至和某些行业的工作待遇对比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们,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沟通的同学把这份压力和自卑感隐藏在心里,当事情恶化心理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及时疏通,最终导致悲剧。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从而达到就业满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觉得是要辨别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意识自主地认识和选择,那么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这一点来看,父母小时候问的"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学期间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课程和大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别方向是为了找到我们的潜在动机,培养职业兴趣,以发现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适的方向。第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如阿德勒所说"职业的目的不是挣钱".浮躁的社会之风使得我们中的许多人树立了金钱就业观,只凭收入的多少来看待职业的问题,仿佛大学里只有经济类和计算机类专业才值得学习。

《自卑与超越》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只对赚钱有兴趣的人必定会和合作之道背离,而只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如果‘赚钱’是他的唯一目标,而其社会兴趣又付之阙如,那么他就没有不能用抢劫或者欺诈来获得钱财的理由。即使情况不是这么极端,他赚钱的目标中还包含有少量的社会兴趣,那么他虽然已经腰缠万贯,他所作所为对于别人仍然毫无益处。"阿德勒认为,人需要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才是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

在这个斑驳陆离的时代,成功学大行其道,大部分人必定听过这方面的鸡汤,那么"别人的故事"是否值得学习并且具有可复制性呢?以上海金融圈为例,(于范-文-先-生-网)西装革履行走在陆家嘴的某个大厦中,化着精致的妆容,从事着上亿的投资项目,谈论的都是国内外宏观基本面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图景,这样听起来不错的工作环境大概是众多经管类专业学生向往的生活。但是,一些研究生一踏入这些金融机构,却发现事实好像不是那么美好。除了一些中后台的工作可能不需要加班,那些令人神往的券商、投行变成了一座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工作内容单一,加班到八九点算比较早的下班时间,没有人给你规定准确的休息时间,但是你需要完成每天每周的工作任务。羡慕新财富榜单前三的证券分析师,年收入成百上千万,那么得认清20*7h的作息时间,羡慕阿里巴巴程序员薪资水平高,福利待遇优厚,那么得服从半夜三点半下班回家的加班制度。所以,薪资待遇真的只是就业的一方面因素,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最后,减轻职业关系中的自卑感,需要合作或者说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性格外向,朋友圈广泛,善于与人沟通的人通常积极乐观,很难与"颓废"二字挂钩。我们需要和人交往,不只是合作关系,我们需要与人交流,语言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即使是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和心理医生直接对话,而不仅仅是家人告知病情。斯人已逝,但是留给活着的人思考的还有许多。类似罗正某的纠结和失落,并不是偶然的个体现象,而是在这群年轻人中普遍存在。上学时成绩很优秀的研究生,对自己走向社会的人生期望不会低,但从校园到社会,中间隔着一道风水岭,甚至是一道鸿沟。对比以前成绩很差的学生,可能找了光鲜体面、待遇优厚的工作;他们可能囿于性格、能力、机遇等条件,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于是便会在内心形成巨大的落差感,走向颓废。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善积极与人沟通。求职挫败,偶尔运气不佳都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大,把这些问题归结于自身,再近的断崖也跨不过去。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积极帮助他解决根源性问题,他眼中的困难就不会是死亡之路。这里就是许多研究生的自卑走向绝望的问题所在。找父母、同学还是心理老师沟通?要不要让他们担心或者他们会不会瞧不起我?他们似乎不能从根本上帮我解决问题?想要得到认可又害怕失败,没有求助通道,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深陷,这就是研究生的自卑心理。想要克服自卑感必须通过人际交往,不仅是心理上的疏导,更重要的是提供解决困难的路径和信心。

高校是人生中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它还是沟通链接社会的一道桥梁,它不该是与世隔绝的,也不该是孤芳自赏的。研究生正是在这个人生阶段,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从学生迅速进化为"社会人",还是一个内心自我认知的转变,更是从"被负责"到"负责"的转变。但是,许多人在读研前,研究生毕业后都没有准备好、过渡好这一关键环。研究生相比本科阶段内在和外部的压力肯定更大,在此过程中,一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较弱的人,自卑感便使得他们很容易怀疑自己、迷失自己。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就业领域,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而且也专心致力于为别人奉献出自己,那么他就是和任何其他人一样有用的。我们无须判断哪种职业更高尚低下,我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培训自己,鼓励自己,并在分工制度的架构中安置自己的兴趣。

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一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自卑》读后感范文二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的巅峰之作,是在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就的,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正面管教体系就是以阿德勒(Alfred Adle)和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s)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由Jane Nelsen、Lynn Lott等教育专家组成的团队发展完善,将之发展为一个涵盖了沟通、冲突处理和建立相互尊重家庭关系的,基于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家长教育课程。

印象最深的话:儿童只要度过了婴儿期,便足以证明他已经受到了某些照顾和关怀。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都已固定,以后他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人格固定成型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

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文字中读自己,这话一点没错。上面这段文字对我而言,是深刻而意义深远的。

作为一个细腻敏感的女孩,在军人父亲的否定式教育、言语羞辱等多重严厉管教下没有感受到我需要的父爱和关怀,战战兢兢的生长,最激烈的青春期曾经一度轻生,没有继续的愿望和勇气。大学毕业只要不回老家,去哪里我都无所谓,只希望离伤害远一点。

在别人眼中我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在自己眼中,我却是个伤痕累累随时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语而受伤流泪或激烈防卫的异类。现在我必须承认自己有很强的受害者情结,很久以来我都非常不解为什么我会遭遇这一切?特别是在自己做了母亲以后,更加无法理解我的父亲当年怎么会那样去解读和对待一个幼小可爱的孩子?尤其无法接受任何人对我曾受伤痛的忽略和否定,仿佛否定了过去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让我更加无法找到自己。

当然也会因为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和怨恨与传统的孝道冲突而痛苦不已,直到有天看见了这样的话: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有时不要好心规劝他人接受或放下,做不到接受是因为他感觉受伤、不被爱,这个时候叫他接受或原谅只有加重他不被爱、不被接受的痛苦。只需理解他、安慰他、接受他的状态,给他时间去面对、释放伤痛。接受、放下就自然发生了。当我真实地接纳自己的感受,释放曾经的伤痛,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愤怒少了,我可以接受父亲内心里肯定是爱我的只是爱我的方式不是我所需要的了,我可以慢慢放下了。

儿童只要度过了婴儿期,便足以证明他已经受到了某些照顾和关怀。看到这句话更给了我力量,年幼的我已经得到了最基本的爱和关怀,否则我无法长大成人,我可以选择不以父亲当年苛求我的方式对待已日渐年迈的他,让伤害停止,让爱流动,虽然还不那么习惯和自然,至少我开始愿意尝试。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每一个昨天都成就着今天的我,我很清楚自己身上有很多的不足是由过去而来,我亦深知每个缺点的另一端都有一个闪亮的优点也在我身上发光,由相同的经历而来。历史已无法改变,但未来在我手中。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都已固定,以后他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人格固定成型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这句话解释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根源。成年人不是不能改变而是要解决今日的果往往需要找到当日的因,从源头上调整历史成型的错误目标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当我最终领悟每个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并走上自我改变的道路时,深切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这痛来自于对过去错误认知的推到重来,来自于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解读,来自于明了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多少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多少次与内心的伤痛、恐惧、焦虑、怨恨近距离直面,正因为很清楚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和顽固,成年后再去纠正和调整有多痛苦,所以由衷地期盼自己带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开始,让她积极正面更有力量地去面对未来的困难,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做更好的自己,向孩子示范,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正确引导让她在幼儿期就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我和她都不是完美的,她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自我救赎,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未来更美好一点。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读后感(3)篇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读后感 第(1)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相见恨晚,庆幸重逢。几年前读过,没有读懂,匆匆翻过就束之高阁,而印记全无,不是作品不够深刻,而是悟性尚浅,与大师的交流失之交臂。再次阅读,带着疑问和困惑,感觉受到了点拔和启发,很多点面,涉及自身,也涉及他人,有关过去,更关系将来。特别是在人生三个问题方面,更新了我的认知。之前我一直以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要从找规律入手,“认知”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意义,只要经历,只要感知,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现在看来,这种对人生的态度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是忽略主角一一“我”的作用,就有些被动,初级,而显得不够积极。从对规律的探索而言,任何时候,“我”都应当是主导者,而不应为旁观者,世上所有的规律应当为“我”所用,为“我”来诠释,理解,并加以运用去完善自我。认知的目的不就是运用,改变吗?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我渴望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我的世界。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读后感 第(2)篇

生命意义意味着其对社会整体有所贡献。在这点上,我们指的并非想法和动机,而是指行为结果。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n 也许很多人会疑问,难道贡献自己,与他人合作,就是生命的真谛吗?如果仅仅看重对他人的贡献,以他人利益为重,那么我们不是会很痛苦吗?自己的利益又如何保障?在保护他人的时候,不应该是先保护好自己吗?如果一个人想要发展自己,不应该是先为自己着想吗? n 这种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也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发展自己和利他并非矛盾。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读后感 第(3)篇

本书三要点:

1.阿德勒把心理问题归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是否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形成了与他人之间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2.如果因某种原因没有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人就会产生心理与精神上的问题,甚至是走上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婚姻、家庭以及子女教育等。

3.作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兴趣、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学校对“问题学生”进行了解分析,扭转他们因缺乏关注关心而产生的自卑感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他人合作,实现价值;作为社会(政府),要提供就业、减少失业率,并引导人们在工作中提高协作能力。

当然,如果你认真看完了这本书,你还可以尝试运用书中的诸多思路进行自我解读、自我治愈,为未来的幸福铺铺路[机智][机智]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范文一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范文二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先天的缺陷,而从小形成的错误生活意义会不断使自己使用错误的方法追求优越感以妄求克服自卑感,而这正是失败者痛苦的所在:努力能短暂的给予自己欺骗式的自信,而本质上自卑感是增加的。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挑战自卑》读后感作文


191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把他理论的重点从真正的胜利自卑感转向“主观的自卑感”,或自卑感。这时的补偿或过度补偿都直接指向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在他建立理论的那个时期,他放弃生物学而转向研究心理学,他认为任何引起自卑感的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阿德勒指出,一切人在开始生活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儿童与那些所依赖的强壮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极其无能。这种虚弱、无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在阿德勒理论发展的时期,他强调攻击和力量是克服自卑感的手段。

不幸的是,或者可能主要由于阿德勒创立理论时的文化条件背景,他把权力和力量与男性等同,把虚弱和自卑与女性等同起来。

任何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权力的形式,和任何勇敢、自由、侵犯、残暴的特质都可以看作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而一切束缚、缺陷、懦弱、屈从、穷困和那些相类似的特质都可以看作女性品质。

在阿德勒理论发展时期,在他看来,变成更有力量就意指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因此更少地带有女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称为男性反抗。既然男性和女性都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是自身变得更有力量,所以他们都企图实现男性特征的文化思想。换句话说,男性和女性多治理与男性反抗。

自卑感是坏事吗?阿德勒对此矢口否认。事实上,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并不是懦弱或者异常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在某人获得一项成就时候就能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成功感,但是与别人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有使他产生自卑感,这样就又激起他去争取根大的成就,由此反复有无止境。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人对自身的状态与素质的认知构成了自我意识,人对自身价值特性的评价就构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评价虽然在其形式上是对某种具体特性(如相貌、身份、气质、特长、地位等)的自我评价,但在价值本质上是对自身劳动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自我评价。由于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其所有活动的价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价值率就越高,那么他对于自己的评价就较高,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就会形成“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人对于劳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归根到底是对其中值价值率的自我评价。

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通常选定某个最亲近、最现实、具有最大利益相关性的他人或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参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价值率与他人(或社会一般人)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我情感。两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情感的强度性在根本上取决于自我价值的强度性。

自我情感分为自卑感和自豪感两种: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小于社会的中值价值率(或比较对象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大于社会的中值价值率(或比较对象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豪感。自卑感的极端形式就是自暴自弃,自豪感的极端形式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些极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产生极端的思想或极端的行为而走向毁灭。

好了,我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有这种自我感觉的朋友们,我请你们好好的想一想,你到底是自暴自弃呢?还是重整雄风。向自卑感挑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自尊与自卑


自尊和自卑,顾名思意,就是自我尊重,富有信心和自我放弃,失去信心.人有自卑的情绪,其实狼也有自尊、自卑的情绪和贵贱之分。

《狼王梦》讲述母狼紫岚在一只大白狗追杀的绝境下分娩,产下五只狼崽,饿死一只,赶走大白狗后,抚养另外三公一母的四只小狼崽,挑起它丈夫黑桑的遗愿----让狼崽成为未来的狼王。紫岚对一只长得很像黑桑的狼崽----黑仔特别宠爱,结果被金雕抓走,于是又把全部心血倾付到了蓝毛崽----蓝魂儿的身上。当蓝魂儿离狼王之位只有一步之遥时,又出了意外:蓝魂儿中了猎人的陷阱,也命归西天。紫岚用自己的十二分精力,养育起最后一只公狼崽----双毛。由于紫岚曾只注重黑仔和蓝魂儿,使双毛产生了一种自卑感。紫岚用激将法,终于唤醒了双毛的狼性,但紫岚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一个冬天,眼看双毛就要战胜狼王,突然狼王的恐吓唤醒双毛的自卑,双毛被狼群撕碎就在紫岚绝望时,她发现小母狼媚媚坠入情网为了不让金雕危害她的狼孙们,紫岚与金雕生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

我为黑仔的死而可惜,我为蓝魂儿的亡而感叹,我却为双毛的失去而感慨。为何双毛会自卑?为何双毛会被狼群撕碎、吃掉?为何双毛在你死我活的狼王争霸赛中重拾自卑?答案在第二次阅读中揭晓:由于紫岚一开始对双毛不屑一顾,才使它对自己产生了自卑感,在狼的意识中,活是狼,死是肉,而且狼群很长时间未捕猎成功,才酿成了这一悲剧,使双毛被狼群撕碎、吃掉,而狼王的恐吓,也使双毛想起了过去,才拾起自卑。对双毛来说,夺取狼王的宝座已经成了咬在嘴边的肉了,可狼王一个习惯性的举动,使双毛不仅丢了肉,还赔上了狼命。这一切都归于双毛的自卑感。与其说双毛是被狼王、狼群撕碎、吃掉而死的,还不如说双毛是被自己的自卑感害死的。

生死攸关,正当紫岚得意洋洋之时,局面被双毛的自卑感扭转,使它死的不明不白,并且死无葬身之地。由此可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个命运转折的关键。自卑,一辈子就将一事无成,朽木不可雕;自尊,一个良好的情绪,但过度的自尊就将会变的狂妄、自大,只有平和的情绪才是最好的。

我们看看古代人靠状元,一个人经常落榜,久而久之,他习以为常,使他变得自卑,不论他怎么努力,一生都将一事无成;同样是一个人,经常落榜,但他不放弃,忍受人们的热嘲冷讽,向着正确的方向,怀着自尊,这个人就一定会成功。

我合上书,望着天空,想:如果双毛能彻底甩掉自卑,那么现在它大概已经高登狼王宝座了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一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我来到北京边检总站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无数次的章起章落,无数声的你好和再见,也曾为此感到厌倦,但是旅客的热情和同事的团结合作让我感到温暖,于是继续埋头苦干。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得到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里很多生物都会轻易的置人于死地。如今,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归其根本是由于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尊严,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经作茧自缚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二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读后感范文300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人性管理 读后感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史湘云。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超越自卑1500字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维也纳心理学家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他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的代表作。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以下这篇关于《超越自卑》精彩的1500字读后感由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整理提供,祝大家阅读愉快。

在读《超越自卑》前,我认真地把《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读了一遍。以前我从来没有从心里去思考这个问题: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很多这哲人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可是,为什么呢?没有人曾经仔细地解释过原因,或者是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听着都觉得失了真实。阿德勒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里,用他自身的经历以及遇到的各种案例,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兴趣。生命的意义在于合作,因为社会需要合作。怎么样才能合作呢?合作需要甘于贡献。所以,总而言之,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这为我读《超越自卑》提供了基础。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例如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类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团结与合作。但是有些人却制定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除不谈。例如缺乏勇气的人,因为不觉得自己强壮,所以他们总是逃避困难,透过避免战斗,他们得到一种比本身更强壮与聪明的感觉,这种优越感是他们用来逃避自卑感的方法。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这正是我们对文化的贡献。

为什么有人不甘于奉献?那是因为他们对他人缺乏兴趣,他们感兴趣的人,只是他们自己。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正常的人会通过与社会合作的方式,作出一定的努力,抵消自卑感。而神经症患者,则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们仍用错误的方式摆脱自卑感,只是用的是错误的方式。

神经症病人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对于这个说法,我并不是很赞同。既然人有了自卑感,他们当然要想方设法摆脱自卑。他们确实在追求着优越感,在某个方面,他们通过努力摆脱了自卑感以后,他们是否就有了优越感了呢?个人认为,摆脱自卑是必要的,追求优越也是重要的,可是追求优越不是必要的。追求优越也不一定成为人行为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主客观的各种因素决定的。例如,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好,我们自然会觉得自卑。有些人确实如阿德勒博士一样,发奋努力,最终在学习上超越别人。可是,有些人也努力,可是努力的程度就没那么大了。因为他们努力的本意,不是为了超越别人,只是学习上不要被归于差等生就可。这里,就没有丝毫的优越可言了。

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事实上,在生活中,不管是神经症患者,还是正常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自欺。但谁又能说他们有什么神经症呢?记得有一个同学,她每次考试前都会肚子痛,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有癔症,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可是那位同学只是肚子痛,她并没有逃避考试,肚子痛也没有成为她逃脱考试的理由。相反,她的成绩很好。因此,那些自欺的行为,真的只是由于对优越感的争取吗?或者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自欺的行为,可能也是为了缓和自己的紧张感吧。

阿德勒认为,在生命开始的第五年未了之际,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生活模式,这就是他处理问题与事物的模式,即使这模式错得一塌糊涂,会不断带来不幸与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除非由受过训练的专家来帮助发现最初的错误,并从旁建议一种较为合适的意义。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器官缺陷的儿童 、被骄纵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首先,我们得知,容易这些形成错误的生活模式的时间是童年,形成的条件是出生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教育等等。

心理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可是,当一个人真的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时,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总是收效甚微。因此,最好的防治办法是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器官缺陷的儿童,给与他们更多爱、关怀和鼓励,儿童就能减少向错误的方向走的可能性。阿德勒博士小时候有器官缺陷,可是他也健康地成长,并成为了人们追求优越的楷模。这不仅是靠他自己的向上意识,他父亲给他的鼓励和支持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父亲常常对他说:阿德勒,你不要相信任何事。父亲对他的鼓励总是在影响着他、激励着他不断挑战困难,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对那些孤儿、单亲家庭的子女,或者正常的儿童,也是需要同样的关怀和爱心。我们相信,任何儿童,给与了这两种必不可少的条件理性和关怀,他们都能正常地成长。

阿德勒博士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超越自卑与追求优越的确可以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虽然这并不是我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但不能否认,我们都渴望超越自卑,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超越别人。只要我们拥有社会兴趣,乐于与人合作,我们便永远保持了追求优越的决心。

读后感大全:自尊与自卑


自尊和自卑,顾名思意,就是自我尊重,富有信心和自我放弃,失去信心.人有自卑的情绪,其实狼也有自尊、自卑的情绪和贵贱之分。

《狼王梦》讲述母狼紫岚在一只大白狗追杀的绝境下分娩,产下五只狼崽,饿死一只,赶走大白狗后,抚养另外三公一母的四只小狼崽,挑起它丈夫黑桑的遗愿----让狼崽成为未来的狼王。紫岚对一只长得很像黑桑的狼崽----黑仔特别宠爱,结果被金雕抓走,于是又把全部心血倾付到了蓝毛崽----蓝魂儿的身上。当蓝魂儿离狼王之位只有一步之遥时,又出了意外:蓝魂儿中了猎人的陷阱,也命归西天。紫岚用自己的十二分精力,养育起最后一只公狼崽----双毛。由于紫岚曾只注重黑仔和蓝魂儿,使双毛产生了一种自卑感。紫岚用激将法,终于唤醒了双毛的狼性,但紫岚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一个冬天,眼看双毛就要战胜狼王,突然狼王的恐吓唤醒双毛的自卑,双毛被狼群撕碎就在紫岚绝望时,她发现小母狼媚媚坠入情网为了不让金雕危害她的狼孙们,紫岚与金雕生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

我为黑仔的死而可惜,我为蓝魂儿的亡而感叹,我却为双毛的失去而感慨。为何双毛会自卑?为何双毛会被狼群撕碎、吃掉?为何双毛在你死我活的狼王争霸赛中重拾自卑?答案在第二次阅读中揭晓:由于紫岚一开始对双毛不屑一顾,才使它对自己产生了自卑感,在狼的意识中,活是狼,死是肉,而且狼群很长时间未捕猎成功,才酿成了这一悲剧,使双毛被狼群撕碎、吃掉,而狼王的恐吓,也使双毛想起了过去,才拾起自卑。对双毛来说,夺取狼王的宝座已经成了咬在嘴边的肉了,可狼王一个习惯性的举动,使双毛不仅丢了肉,还赔上了狼命。这一切都归于双毛的自卑感。与其说双毛是被狼王、狼群撕碎、吃掉而死的,还不如说双毛是被自己的自卑感害死的。

生死攸关,正当紫岚得意洋洋之时,局面被双毛的自卑感扭转,使它死的不明不白,并且死无葬身之地。由此可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个命运转折的关键。自卑,一辈子就将一事无成,朽木不可雕;自尊,一个良好的情绪,但过度的自尊就将会变的狂妄、自大,只有平和的情绪才是最好的。

我们看看古代人靠状元,一个人经常落榜,久而久之,他习以为常,使他变得自卑,不论他怎么努力,一生都将一事无成;同样是一个人,经常落榜,但他不放弃,忍受人们的热嘲冷讽,向着正确的方向,怀着自尊,这个人就一定会成功。

我合上书,望着天空,想:如果双毛能彻底甩掉自卑,那么现在它大概已经高登狼王宝座了吧!

《自卑与超越》(优质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儿童对抗一般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动,如果家长都无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学会?而且,儿童会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观念和两性合作观念。父亲的义务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须正确处理生命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与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敌人。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对孩子有害。父母必须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问题。

自卑超越读后感7篇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对于作者作品的体悟,我们可以写在作品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你搜集过作品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吗?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编辑的自卑超越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1

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状态,它本身并没有错,而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不好,是因为无数的人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很多自卑的人,会用某方面的优越感来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卑的确是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自卑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么甚至可以获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常常需要思考,在一个更低的状态下进行提升,他们常常需要给自己打气,不断得从失败中爬起来,这会让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品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名字里为什么会“超越”两个字吧。

我曾经也是一个自卑者,在沟通这个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会因为自己的话无法逗笑别人而感到沮丧,也会因为找不到话题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曾经我一度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是常常觉得不甘心,好不容易来世间走一遭,怎么能这样算了呢?于是我疯狂的查资料,看书,我不相信还有用心学不会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正常的聊天,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找不到话题,但已经好多了。

小时候,身边的人都说“这小子很聪明”,那时的我觉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把这件事做好,要么是觉得刚刚懂了一点就不再深入学习了,觉得这知识太简单了,可后来我错了,我才发现,我的聪明也仅仅是和大家一样,我刚刚学就能明白的,他们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们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会只是因为我懒,只要我学就一定能学好”这样的话,这是最无用的,若是我们懒人可以靠这个,那对于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极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已经不希望别人再告诉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个本来很努力的孩子,你却告诉他你是因为天赋好才成功的,而忽视了他的努力,也许他本身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他比别人努力很多很多。我们更需要重视努力,而不应该总是盯着天生的东西,这东西本来就已经无法改变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话不是挺好的么,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99%的汗水其实比1%的天赋要重要得多,毕竟天赋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而且天赋这东西,我个人感觉也分为天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天赋,我们要多找找学习的方法,比如背个英语单词,你强行记忆和我联想记忆,肯定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就觉得我天赋好,其实不然,我只是用对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后天可以形成的天赋。主观上,我是认可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形成后天天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寻找这样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书,可以说只有一点点收获,有一点沮丧的同时,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被别人超过的事情,也许一开始会很难,很慢,但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变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我希望从自己从一个小白到最后的聊天能手的过程,整理出一套天赋模型,可以教给以后有同样困惑的人。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2

他,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之家,排行第二,从小身体孱弱,患有佝偻症,动作笨拙迟缓。5岁时,差一点死于肺炎,更不幸的是被车撞倒过两次,于是他决心将来要当一名医生。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并未因身体的缺陷而感到自卑,反而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他就是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1927年,《自卑与超越》出版,成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个中文译名一直存疑,尽管“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但本书绝不仅限于讨论自卑感与优越感,它涵盖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生活中各个阶段及心理影响的方方面面。读完后查阅了原书书名:《Whatlifeshouldmeantoyou》,毫不意外,我想这才应该是阿德勒希望告诉读者的个体心理学,而不只是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曾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核心成员,达九年之久,但因二人学术观点背道而驰,最终,阿德勒退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并创立个体心理学。怀着对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何差异性的好奇,阅读完本书,我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了一个比较基本的认识。总结起来就是,个体应该去寻找到生活的意义,而实现生活的意义的关键是与他人合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生活记忆对他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以及职业、人际交往、婚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与中国自古流传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生活模式,而个体心理学是以心灵及肉体间的动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在很大程度上,肉体是被个人情感所控制的,而个人情感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及既定目标。一个人的身体发展会一直受到生活方式及其情绪的影响。个体心理学注重的是了解合作能力的缺憾,通过观察个体的合作能力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差异,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自卑感在个体心理学中是一个基础概念,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自卑感是人类的底层情感。并非只有看起来胆小、懦弱的人才会自卑,即使是表面上很强势甚至是很自负的人,内心也同样有自卑感。阿德勒的自卑是和补偿一起出现的,而补偿是被他视作推动我们人格前进成长的根本性动力,他也把补偿说成是“追求卓越”。阿德勒的自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那样,是一种任何人都有的内心根源性的驱动力,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用其他方式寻求优越感,自欺欺人,就会导致自卑情结。到底何谓“自卑情结”?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在通常情况下,神经病患者都受到自卑情结的困扰,对于神经病患者的治疗,个体心理学反对直接指向病症,更是要先去了解他的童年,找到他们所定的目标和优越感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早期记忆在心理辅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经研究,人类的记忆是最能显露个人心灵秘密的。记忆能够让人回忆起自身的限度和环境,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以及最简单的表现形式都会如实反映在记忆中,记忆是否正确是无关紧要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最初的记忆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雏形。

关于梦的意义,个体心理学与佛洛依德学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梦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类对梦抱有的幻想来了解梦的目的。弗洛伊德主张“梦是某种愿望的达成”,而阿德勒则提出“梦是自我欺骗”。梦其实是一种自我催眠和自我麻痹,我们在梦境中的表现其实跟现实生活完全成对立面。梦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心理补偿机制的一种自我欺骗。梦的目的在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让生活方式免受现实的限制,如果一个人面临一个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通过梦来巩固他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心理学反对弗洛伊德学派将性作为梦的背景的观点,也不认同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因为在个体心理学看来,梦是在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产生的,是由个人根据具体情况而解释出来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梦体现了一个人勇气的匮乏,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个体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家庭对个体心理造成的影响方面,阿德勒反对佛洛依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与性存在关联性的看法,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一种想要完全控制和支配母亲,并让母亲成为他的奴仆的欲望。假如一个孩子很喜欢父亲,可以推断出他已经进入了成长的新阶段。个体心理学对孩子出生顺序所引起的正面、负面影响方面具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较为常见的是,问题少年大多是长子,其次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独生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竞争者是他的父亲。

在学校的教育方面,阿德勒倡导性格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同胞情谊,与他人建立平等和睦的伙伴关系。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纠正父母的错误做法,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兴趣,并与他们建立联系。在儿童未来的发展中,智商并不能被当作命运或遗传决定的限制因素。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个体心理学反对遗传对性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观点,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性本恶”宿命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儿童时期所处的环境或者是自身感受到的感觉对于性格的影响是主要的,兴趣在心理功能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个儿童对于合作并不感兴趣,那么,他变成神经病、罪犯、自杀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有观点认为,青春期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此,阿德勒并不赞同。事实上,青春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在这个时期,无非是孩子们需要适应社会的新环境,并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改变,此外并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青春期的行为大多是由于想要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已经成人、具有男子气概或者女人味而引起的。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个体心理学来了解不同的各类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即使是罪犯,他们也是正常的人类,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群,和正常人一样,他们的行为也都是在人类合理行为的范畴之内的。尽管罪犯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但他们之间都存在一种共性,他们一般都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不懂合作之道,而且对他人缺乏兴趣,对自身的幸福也不关注。对于罪犯的心理治疗,唯一的办法是首先获取他们的信任,然后努力探寻到在他们童年时期,到底是什么妨碍了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如果我们能够在儿童幼年的时候有意地去锻炼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犯罪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而且效果一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阿德勒在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职业问题;第二种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第三者问题是婚姻爱情方面的问题。而对一个儿童而言,在生命刚开始的4~5年中,究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之后的各项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一个人在早期的努力会为其成年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天才的名号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得益于遗传或者天赋异禀。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培养孩子与他人平等合作的能力,精神病人在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通常表现得失败。

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最需要的就是合作,夫妻双方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必须关心配偶多过关心自己,对对方的兴趣高于对自己的兴趣,努力让对方过得安稳和舒适。当一个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爱情观其实就已经形成了。被家庭宠坏的儿童,结婚后经常会认为另一半冷落了自己,他们适应不了社会的环境。环境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所有行为,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他对待环境的态度。阿德勒还特别强调,我们不要期望通过爱情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想要保证婚姻不出现任何问题,最好是将焦点放在工作、合作及兴趣上面。

书中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时,甚至值得商榷,但毋庸置疑的是,本书作为心理学的经典,对于现代心理学治疗起了重大的作用。个体心理学在九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3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的巅峰之作,是在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就的,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正面管教”体系就是以阿德勒(Alfred Adle)和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s)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由Jane Nelsen、Lynn Lott等教育专家组成的团队发展完善,将之发展为一个涵盖了沟通、冲突处理和建立相互尊重家庭关系的,基于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家长教育课程。

印象最深的话:儿童只要度过了婴儿期,便足以证明他已经受到了某些照顾和关怀。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都已固定,以后他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人格固定成型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

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文字中读自己,这话一点没错。上面这段文字对我而言,是深刻而意义深远的。

作为一个细腻敏感的女孩,在军人父亲的否定式教育、言语羞辱等多重严厉管教下没有感受到我需要的父爱和关怀,战战兢兢的生长,最激烈的青春期曾经一度轻生,没有继续的愿望和勇气。大学毕业只要不回老家,去哪里我都无所谓,只希望离伤害远一点。

在别人眼中我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在自己眼中,我却是个伤痕累累随时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语而受伤流泪或激烈防卫的异类。现在我必须承认自己有很强的“受害者”情结,很久以来我都非常不解为什么我会遭遇这一切?特别是在自己做了母亲以后,更加无法理解我的父亲当年怎么会那样去解读和对待一个幼小可爱的孩子?尤其无法接受任何人对我曾受伤痛的忽略和否定,仿佛否定了过去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让我更加无法找到自己。

当然也会因为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和怨恨与传统的孝道冲突而痛苦不已,直到有天看见了这样的话:“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有时不要好心规劝他人接受或放下,做不到接受是因为他感觉受伤、不被爱,这个时候叫他接受或原谅只有加重他不被爱、不被接受的痛苦。只需理解他、安慰他、接受他的状态,给他时间去面对、释放伤痛。接受、放下就自然发生了。”当我真实地接纳自己的感受,释放曾经的伤痛,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愤怒少了,我可以接受父亲内心里肯定是爱我的只是爱我的方式不是我所需要的了,我可以慢慢放下了。

“儿童只要度过了婴儿期,便足以证明他已经受到了某些照顾和关怀。”看到这句话更给了我力量,年幼的我已经得到了最基本的爱和关怀,否则我无法长大成人,我可以选择不以父亲当年苛求我的方式对待已日渐年迈的他,让伤害停止,让爱流动,虽然还不那么习惯和自然,至少我开始愿意尝试。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每一个昨天都成就着今天的我,我很清楚自己身上有很多的不足是由过去而来,我亦深知每个缺点的另一端都有一个闪亮的优点也在我身上发光,由相同的经历而来。历史已无法改变,但未来在我手中。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都已固定,以后他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人格固定成型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这句话解释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根源。成年人不是不能改变而是要解决今日的“果”往往需要找到当日的“因”,从源头上调整历史成型的错误目标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当我最终领悟每个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并走上自我改变的道路时,深切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这痛来自于对过去错误认知的推到重来,来自于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解读,来自于明了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多少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多少次与内心的伤痛、恐惧、焦虑、怨恨近距离直面,正因为很清楚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和顽固,成年后再去纠正和调整有多痛苦,所以由衷地期盼自己带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开始,让她积极正面更有力量地去面对未来的困难,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做更好的自己,向孩子示范,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正确引导让她在幼儿期就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我和她都不是完美的,她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自我救赎,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未来更美好一点。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4

听过樊登老师读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我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回顾了我这些年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做出的选择,发现自卑感一直存在,它没有变成我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在一些时候变成了生活中的麻烦和桎梏。它让我对待工作不再有热情,变得消极;它让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有了不好的影响,带给孩子一些悲观和不自信。

我的人生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我要我的人生之旅充满秀美的山河景色,充满快乐,幸福,我要和家人,小伙伴们一起带着希望不断前行。我要把自卑抛诸脑后,看清它、理解它、

放下它。

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为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化腐朽为神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为了与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进行工作;

为了以自己孱弱的躯体对抗生存环境中各种危险而必须与其他人类配合、相处;

为了繁衍后代而必须面对和处理两性关系。

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职业、社会与性。通过面对这三类问题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什么样的。而自卑情结的产生,也往往因为解读出了问题。

而超越自卑的原则则是:

1.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

有多少种人类,就会有多少种他们解读出的生命的意义。然而真正的生命意义绝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对他人无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为解决他人问题的一种样本,它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

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难再自卑下去。

2.学会合作

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人类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学习合作本应是儿童时期要做的事,但我们不能因年幼时错过的,就来认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们再也学不会如何与人合作了——并不是这样!

如果过往的经历,为我们总结的惯用经验是错误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无法与人合作的方式,在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自己曾经是如何解读它们,并将之化为经验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回到经历本身,重新从中提取经验和解读,改变现有的处事模式,学会与人恰当合作,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的丛林,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在生活里,每个人几乎都有机会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里总有出场机会。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画地为牢。擦掉自己设下的圈套,抬头看看敞亮的天空,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为神奇还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没有遇到点化,而今我遇到了!

是的,这本书点化了,让我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知道怎样才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努力前行!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5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他从家庭,学校以及朋友等方面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从这些细节中,让我看到了一个自我的射影,以及生活中其他人存在的自卑感,而这些自卑感的解决则需要我们学会合作,通过加入群体来改变我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方能达到化解的效果,比如书中所说的那些罪犯,他们之所以犯罪,一般都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不懂得合作,而逐渐将自我封闭,渐渐远离人群,而形成一种自闭症,却又无法排解,慢慢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对于我,我觉得他也反映了我个人在生活中的好多自卑感,不管是从家庭,学校,朋友还是社会中,我缺少集体精神,总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自己远离集体,远离合作,促使自己越来越封闭,在情感上,太多的自我形式,不顾他人感受,自私自利,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而这也是因为我们之间缺乏一种合作的默契感而导致的。

所以我觉得,人若想改变自卑,超越自我,就必须融入集体,融入对方,改变现有的错误想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6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确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忽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自由有点让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发展。

 

自卑超越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从心理学层面了解了人的自卑情结,优越感和人生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的;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爱情,正确理解生活。

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它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经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自卑感,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使自卑感越积越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以自卑感为基础。

每个人都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的。

增加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平等的,积极的与人合作的习惯,使我们追求奉献社会的优越感的目标,这样慢慢的我们会获得成功!

感谢我的自卑读后感


感谢我的自卑读后感范文一

在某期的《实用文摘》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感谢我的自卑》。一开始读文章的题目的时候,我很诧异。因为我们在政治课上刚讲了,树立自信就要克服自卑,而这个人为什么要感谢自卑呢?

等我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差不多明白了。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既然这是自信的作用,那么自卑的作用就是使你认识自己的不足。当你自卑时,你就会深刻认识到你跟别人的差距。既然你认识到了你的不足,那么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你一定会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感谢她的自卑的原因了吧!

我认为老师说的树立自信必须克服自卑这句话不对,因为你既然你弥补了你的不足,你的自卑早就已经被消灭掉了。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首先感谢自己的自信,但是,我们也要感谢自己的自卑。

《感谢我的自卑》读后感范文二

自卑是一个极不招人喜欢的字眼,但我们换一种角度,就好变缺点为我所用,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今天偶尔拿起一本《实用文摘》中学版,一篇《感谢我的自卑》文章把我吸进住了,通过读它,让我明白,优缺点可以相互转化。因为我们有缺点,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来弥补我们的缺点,在这个过程,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正如邓亚萍所说: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的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他们全说一米五的我打球不会达到很高的程度。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的学习,英语从不认识字母到熟练的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很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什么也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

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外在的压力增加时,就会增加内在的动力。人的才华就如海绵中包含的水分,没有外力的挤压,他绝不会流出来。可一旦水流出来后,海面才能吸收新的源泉。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喜欢《干吗要自卑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